天才教育從右腦開始
發(fā)布時間:2022-03-07 食物從哪里來 小學英語教案 從哪些方面評價小學英語教案-國際著名右腦開發(fā)專家七田真訪談
日本教育專家七田真教授相信,人類的右腦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但在成長過程中,這種能力卻逐漸消失。
所以,要讓孩子成為天才,當孩子還在準媽媽的肚子里時,可以通過母子之間的愛的感應(yīng),開發(fā)孩子的右腦能力。
據(jù)說,在日本,父母輩聽完右腦教育專家七田真(MakotoShichida)教授的演講后,往往會有想生小孩的沖動?,F(xiàn)年71歲的七田真,40多年來鉆研、提倡“右腦教育理論”,以開發(fā)人類未知的潛能,引起廣泛矚目。
七田真教育研究所自1978年成立以來,已在日本已建立400多家實行七田真式教育的幼稚園,學生總數(shù)2萬名。韓國也有60家幼稚園7000名學生。這套方法幾年前也引入臺灣,掀起一陣“腦內(nèi)革命”熱潮。明年初新加坡也會成立第一家“七田真右腦教育兒童教室”?!?/p>
幼兒教育始于胎兒時期
七田真日前來新作第一次公開演講,接受本報訪問時說,育兒其實并不傷腦筋,只是父母不得其法,因而缺乏生兒育女的信心。父母有信心,放心,自然會多生。
人們不孕、不生育的原因很多,包括環(huán)境污染,或者擔心幼兒患有先天性身體殘障等病癥。七田真認為,只要正確采用右腦教育啟發(fā),通過胎教方式,讓胎兒自行調(diào)理,就能生出活潑健康的寶寶。
七田真說:“準媽媽不妨在胎兒時期就開始試著與寶寶對話,建立心靈感應(yīng)或互動。準媽媽對腹中的寶寶說:身體不好的部分自己都能治好,健康生下來。嬰兒出生時就全靠自己的力量,因為嬰兒具有這樣的能力。這就是右腦的功能。”
雖然胎兒的頭還沒完全成形,但卻可以使用下位層的腦。準媽媽與胎兒的溝通,是通過“心電感應(yīng)”及“想象”而產(chǎn)生,它不與左腦相連,只與右腦相連。想象,使嬰兒在媽媽肚子里看到爸爸的臉及外面的景色。想象,也具有治療疾病的力量。
七田真說:“若準媽媽知道這個胎教方法,嘗試運用,就會發(fā)現(xiàn)我所說的都是真的。”
其研究個案也顯示,使用七田真式胎教的準媽媽不僅順利分娩,寶寶天生健全,很快就能說話,吸引能力佳,個性沉穩(wěn)又好帶。他說,父母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帶孩子是那么輕松快樂的事。
教育幼兒需先教育父母,這成為七田真終生職志?!?/p>
左腦抑制右腦運作
七田真念大學時,曾擔任某中學生補習老師。他的學生永遠記不得5分鐘前才教過的東西,這使他開始思索:人的才能是天生的,還是由后天教育而定的呢?
經(jīng)過40多年研究與實踐,七田真認為,所有嬰兒出生時都是天才,具有大自然所給予的不可思議的能力,只是在成長初期缺乏良好的環(huán)境把能力給引發(fā)出來,以至資質(zhì)消失。天才的頭腦功能來自右腦。
人類左右腦的思考方式不同:左腦主以語文、邏輯性思考,右腦則主以影像和心像思考。七田真認為,大部分人都用左腦思考,很少用右腦思考。
他說,遠古時代的人類與原住民,左腦幾乎不發(fā)達,但心電感應(yīng)的能力卻很強?,F(xiàn)代人為了讓語言理性發(fā)展,所以喪失了ESP(右腦的五感)的能力,左腦抑制了右腦的運作,右腦的潛能因此不易發(fā)揮。唯有左腦抑制右腦的能力消失,左右腦可以靈活使用,才可成為全腦開發(fā)的人類。
七田真的理論受卡爾?維特《才能遞減法則理論》啟發(fā),他主張以右腦訓練用在幼兒教育,以圖像、聯(lián)想、配對等方法來增進兒童智能。零歲到3歲是右腦教育的黃金時機;左腦是填鴨式學習,充滿艱難。而右腦已開發(fā)的孩子吸收能力強,學習就變得輕松愉快。
受過右腦訓練的孩童,一般智商較高,平均介于140到200之間,也具有以下特點:
看到圖像,就像攝影機一般印入腦中。
文字及數(shù)字、符號,可用影像方式記入腦海,具有逆向的推算能力。
直覺能力超強,有獨特創(chuàng)造力。
具有速讀能力。
七田真在著作中,提起對長子實驗早期教育,長子4歲時就能隨意讀書,畫漂亮的水彩畫,卻不幸患病去世。七田真夫妻過度悲痛而忽略次子的早期教育,過后驚醒才糾正過來?,F(xiàn)在七田真也在孫兒身上實驗自己的教育方法。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感恩教育,從說“謝謝”開始
兒子今年四歲,認識的人都說他聰明乖巧。同事們都很喜歡他,每次兒子到學校里來,同事們總喜歡拿點東西給他吃,兒子每次接過,都會甜甜地說聲“謝謝!”
在家中,兒子也是善解人意的。奶奶講了個故事給他聽,爺爺給他買回了他最愛吃的羊肉,老公幫他洗好澡,我這個當媽媽的燒好飯給他吃……他總是說:“謝謝……”而我們一家,會經(jīng)常對他說“謝謝”,比如:“謝謝星星念這么好聽的兒歌給我們聽!”“星星講的故事真好聽,謝謝你!”……
之所以拿“謝謝”來大做文章,是因為耳聞目睹了太多反面的例子,很多孩子只懂索取,不懂回報,不會感謝。因此,我們決定,讓孩子學會感謝,從小做起。從兒子牙牙學語時,就讓他學會說“謝謝”。家人做好他的榜樣,經(jīng)常真誠地對親人、對朋友、對鄰居說“謝謝”,也教孩子在適當?shù)臅r機真誠地向別人說聲“謝謝”,當然,我們也不忘在適當?shù)臅r機對兒子也說上一聲“謝謝”。
也許有人會說,哪有那么多要謝謝的?其實,感受生活,記錄幸福的一點一滴,也是一種感謝,也是一種感恩。前不久我曾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在洛杉磯郊縣的一個小餐廳里,發(fā)現(xiàn)3個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頭給母親寫感謝信。信里寫道:“路邊的野花開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薩餅很香”、“昨天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等等。
我想,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孩子去關(guān)注、感受生活,孩子就會對生活充滿感謝,才能學會感恩。
是的,學會感恩,才懂得珍惜。每天的食物,身上漂亮的衣服,同伴的友情,因為感恩,因懂得自己生活中擁有的一切是那么來之不易,才會去珍惜它。
學會感恩,才懂得回報。年幼時爸爸媽媽辛苦的養(yǎng)育,因為感恩,長大后才懂得回報父母;因為感恩,當別人需要幫助時會義不容辭地付出。
學會感恩,感謝父母,感謝老師,感謝朋友,感謝身邊的一草一木,感謝世間的一切美麗的東西。
這樣的孩子才能經(jīng)得起生活中的大風大浪。
生命教育從幼兒園開始
有些爸爸媽媽會抱怨,說孩子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很漠然。孩子自己班級里的小朋友死了,可他回來以后告訴家長的態(tài)度卻是很無所謂的,甚至還有孩子在親人去世時會說:“死了好,再也不能管我那么嚴了”。讓大人“雷”得不行。這到底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還是個別孩子的問題呢?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改變?
解題專家:華東師范大學學前學院副教授王順妹,主持幼兒情緒處理研究項目的張婕博士
學前班孩子的任何概念,都來自直觀感受。同樣,他們對于死亡概念的了解,也是很直接的。因為沒有相應(yīng)的情感體驗,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孩子們對于死亡并沒有很好的了解。更不用說會有什么恐懼或者傷心之類的情緒感受。所以只有和孩子很親近的人去世了,孩子才會表達出傷心或者痛苦。對于死亡,上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才開始有意識。
對于家長來說,讓孩子了解生命的起始和終結(jié)是比較重要的。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家長一般都不太愿意讓孩子知道死亡,或者和孩子談?wù)撽P(guān)于死亡的話題。但是從目前已有的研究結(jié)果來看,讓孩子盡早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非常重要。舉個例子吧,現(xiàn)在孩子接觸電腦很早,玩游戲的很多,游戲中常常會有人物死后復活;而孩子飼養(yǎng)寵物,有時候死了或者丟失了,家長也會再買一個。這在很多時候會使幼兒有一種感覺:生命都是可以從頭來過的。事實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有孩子因為學習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就自殺,他們以為生命是可以“重新開始”的。
家長對孩子大可不必諱言死亡,應(yīng)該讓孩子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這不僅有助于對孩子開展生命教育,還能夠教會孩子在面對令人傷心和沮喪的事情時,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這一教育可以從大班的時候開始。
家長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孩子探討生命的起始。比如,遇到了小螞蟻等小蟲子死了,或者是孩子養(yǎng)的寵物小魚或者小蝦死了,孩子栽種的小花小草死了,就可以告訴孩子死亡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死亡意味著這些小魚或者小蝦永遠不會再回來了,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孩子死亡是怎么回事。
但是要注意的是,跟孩子說明死亡的含義時,還要處理好他們的情緒。例如告訴孩子,小寵物雖然離開我們了,但是我們還有很多和它們在一起時的美好回憶。想一想那些美好的事情吧。
我們曾經(jīng)在一些幼兒園做過一個項目,教會孩子如何處理他們的負面情緒,其中重要一課就是通過模擬和他們朝夕相處的小寵物去世,來教會他們?nèi)绾蚊鎸λ劳?。事實上,孩子們通過這一課不僅了解了死亡是怎么回事,還了解了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早期教育從新生兒開始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教育應(yīng)在孩子出生后就開始,也許有人感到好笑和不可思議,認為是天方夜譚。因為人們把新生兒看成像所有剛出生的生物一樣,只不過對光有反應(yīng),而對周圍的環(huán)境沒有感受力;他們只需要充足的乳汁、清潔的尿布和溫暖的搖床。實際上,新生兒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感覺很靈敏,具有非凡的模仿和辨別力。對新奇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喜歡有生命的東西。新生兒的視覺和聽覺感受器在結(jié)構(gòu)上已與成人基本相同,視覺和聽覺是嬰兒與成人交流的最初渠道。新生兒出生1周,就能辨別出出生之日起給他喂奶的媽媽的聲音,4周就具有對語言不同發(fā)音的辨別力。嬰兒出生后的前4周是他們步入生命最有意義的時期。
嬰兒的微笑和哭聲,是一種本能的情緒活動??蘼暿巧眢w某種不適的反應(yīng),而微笑則是身體舒適的表現(xiàn)。父母若以臉、物忽隱忽現(xiàn)來刺激嬰兒的視覺,或以說話聲、鈴聲來刺激嬰兒的聽覺,可以誘發(fā)嬰兒心理反應(yīng)而微笑。這樣既可使視覺和聽覺得到鍛煉,同時也對嬰兒最初的智力發(fā)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笑是嬰兒與人交往的開端。父母也可從笑聲中了解嬰兒的心理世界,也可以從笑聲中了解嬰兒的智力發(fā)育水平。研究發(fā)現(xiàn),愛笑的嬰兒其智力發(fā)育水平比不愛笑的嬰兒要略高一些。因為不愛笑的嬰兒,往往心情壓抑、感情憂郁、不愿意與人交往,勢必影響嬰兒獲得信息,而不利于智力發(fā)育。因此父母千萬不要忽視嬰兒的微笑,要讓嬰兒經(jīng)常擁有微笑,在歡聲笑語中茁壯成長。
嬰兒的教育還體現(xiàn)在對待孩子的哭聲。嬰兒不會講話,不能告訴父母自己的感受,只會通過哭聲來表達。家長應(yīng)該對孩子的哭聲有所辨別:有病哭,或無病哭,還是無故哭鬧。有病哭鬧應(yīng)及時送醫(yī)院治療。無病哭鬧是餓、渴、尿布濕了,或受冷、太熱,或衣服穿得不舒服等,經(jīng)護理或改變就會安靜。若是無故哭鬧,則不要立即去抱他哄他,否則一哭就抱,久而久之則養(yǎng)成了壞習慣,“哭”成了向大人“示威”的武器。而要根據(jù)嬰兒的年齡大小特點,去接觸他,逗樂他。這對嬰兒的智力發(fā)育有利。
早期教育從新生兒開始,可使大腦獲得足夠的刺激,即使大腦在功能上和結(jié)構(gòu)上更趨完善,又促使?jié)撛谀芰Φ玫捷^好的發(fā)揮。因此,孩子從出生到3歲這一階段,可塑性最大,智力潛力也很大。在此階段父母可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從孩子的生活習慣著手,如飲食、睡眠、大小便及清潔衛(wèi)生等方面,嚴格要求,合理教育,使孩子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值得一提的是,家長以身作則的行為很重要,如夫妻關(guān)系、鄰里關(guān)系、待人接物、禮貌語言等。雖然幼兒不懂事,但接受感觀形象能力、模仿能力都很強,如你張嘴、伸舌,孩子也會學你的樣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會在小兒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影像,在今后的相應(yīng)時候會自然流露或模仿出來。家長了解了新生兒的行為能力,有利于家長和新生兒的接觸和交往,也有利于新生兒早期的智力開發(fā)。
如果你從孩子出生后第二天才開始管教,你就晚了一天
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通常會認為“我的感受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只會關(guān)注自己,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這類孩子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雖然可能會知道別人的需求,但他們依然會采取漠視的態(tài)度。這類孩子,也是最需要父母培養(yǎng)他們的同理心。美國小兒科醫(yī)生史比爾甚至主張,孩子一生下來,父母就應(yīng)該對其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和教育。他說:“如果你從孩子出生后第二天才開始管教的話,你就晚了一天?!?/p>
美國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杜布森博士曾經(jīng)指出,父母在管教任性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尊重他們,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告訴他們?yōu)槭裁床豢梢赃@樣。爸爸媽媽一定要明白,兩歲的小寶寶絕不是故意要讓爸爸媽媽生氣的,處于性格萌芽期的孩子常有的獨立傾向,容易被大人認為不聽話。其實父母們沒有意識到,這正是孩子獨立性個性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fā)展現(xiàn)象。父母如果橫加指責和打罵,孩子可能暫時聽話,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會大大受挫,不要以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孩子往往可能從大人的神態(tài)和語態(tài)中檢測大人是否喜歡他,對他是責罵還是鼓勵。為人父母,關(guān)鍵在于解讀孩子行為背后的含義,用正確的科學引導方法化解孩子的任性、不適當行為。
同理心簡單地說,就是能夠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擁有同理心的孩子,能更敏銳地觀察他人的情緒,不但善解人意、樂于助人,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幫助,這對孩子日后人際關(guān)系的健康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而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容易產(chǎn)生孤僻、沖動、規(guī)則秩序感差等不良情緒情感,他們在集體中也就不受歡迎、易被排斥,導致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不佳。
對于缺乏同理心的孩子,感受不到別人痛苦,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忽略孩子不適當?shù)男袨?/p>
所謂“忽略”就是要完全不去注意孩子。不對孩子做任何反應(yīng)——不要大叫、不要注視、不要和他說話。父母盡管清楚地意識到孩子的舉動,但在那段時間要去做別的事情。
1、在孩子做不適當行為的那段時間里,要完全忽略他。這段時間可能是5分鐘,也可能長達25分鐘,所以父母要有心理準備。
2、要讓家里其他大人或成員與你配合,大家都不要理會那個孩子。
3、在孩子停止不適當?shù)男袨闀r,父母要稱贊他。例如,你可以說:“我很高興你停止亂發(fā)脾氣。我不喜歡亂發(fā)脾氣的人,因為發(fā)脾氣時的大叫聲很刺耳。你不大叫的時候,我跟你相處起來就愉快得多。”
有時候孩子的不當行為之所以會頻頻出現(xiàn),是因為想要得到父母的關(guān)注,這個時候,往往“不關(guān)注他”有時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當孩子停止不適當行為時,要及時稱贊他,讓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確的。當你做正確的事情就值得表揚。
正向回饋—立即給予獎勵
對孩子的努力給予獎勵,孩子會更努力表現(xiàn)出適當?shù)男袨?。而最有效的獎勵是在孩子行為后立即給予回饋。
當看到你的孩子做出了一些積極的行動,你不僅應(yīng)該贊揚他們的行為,還應(yīng)該進一步贊揚他們的動機。比如:“哇,寧寧,謝謝你幫助你的表妹解決作業(yè)上的難題!你真是個善良、為他人著想的孩子!”當你的孩子聽到他們的動機受到贊揚,而不僅僅是行為時,他們對自我認知的良性定位也得到了確立。
做個稱職的傾聽者
如果孩子年齡夠大,能夠?qū)ψ约翰贿m當?shù)男袨樽瞿撤N程度的表達,那么父母就應(yīng)盡可能不要說,而是仔細地傾聽孩子想對你說些什么,試著了解孩子心里的感受。有時候,要做到這一點很困難,這表示你要把事情先放在一邊,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父母可以用以下的傾聽方式。首先,保持跟孩子同樣的高度,和他坐在一起,保持好的視線接觸;其次,在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打斷他,讓孩子自由表達他的感受。感受沒有對錯,只有行為才有適當不適當?shù)膯栴},而孩子是借由行為來反映他的感受。為了做個好的傾聽者,你必須具備各種技巧:
1、正視、關(guān)切的態(tài)度。
2、如果可能,視線和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并且保持接觸。
3、表現(xiàn)出你正在傾聽的態(tài)度,例如:可以以一些口語反應(yīng),像“嗯”、“我明白了”、“噢”、“請繼續(xù)”等等,表示你正在傾聽。
4、借由傳達出關(guān)懷和了解的態(tài)度,接納孩子的情緒。
5、使用反映式語句,重復孩子說的話。
舉行家庭會議
在家庭中倡導情緒的開放性表達
很多家庭里大家的消極態(tài)度很難得到開放的表達,尤其是當孩子情緒沮喪不開心的時候,家長很難幫助他們。當孩子的負面情緒越容易得到表達時,相比那些不易表達負面情緒的家庭,這些孩子越容易理解別人,關(guān)心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親密的家庭關(guān)系對于孩子表達感情很有幫助,所以父母多一點陪伴和關(guān)愛孩子吧。
鼓勵孩子參與志愿活動
通過志愿活動也會使孩子的道德感增強,更加自尊、自愛、自我接受,并且會使孩子產(chǎn)生幫助他人的責任心。志愿活動帶給孩子不同的視角,它幫助孩子認識到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享受著同樣的物質(zhì)條件,并且讓孩子更富有同情心。
同理心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家長和寶貝長期的配合和培養(yǎng)。這些方法并不是要求孩子去做跟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馳的事情。如果孩子不愿意,父母也不要責怪和勉強他,而是父母自身帶好頭,以關(guān)愛和負責任的態(tài)度去對待身邊的人和物,孩子會從你身上得到啟發(fā)和力量,因為孩子就是父母的縮影。
育兒知識:閱讀不是從識字以后才開始的
其實,對于寶寶來說,只要是與閱讀活動有關(guān)的任何行為,都可以算作閱讀,比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頁一頁地翻書;會看畫面,能從中發(fā)現(xiàn)事物的變化,將之串聯(lián)起來理解故事情節(jié),讀懂圖書;會用口語講述畫面內(nèi)容,聽成人念圖書文字等等。
閱讀是將要伴隨寶寶一生成長的活動,早期閱讀并不在于單純發(fā)展寶寶的閱讀能力,還要讓寶寶通過各種途徑,接受各種信息,形成看、聽、讀、寫一整套的養(yǎng)成性教育,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閱讀開始越早,閱讀時思維過程越復雜,對智力發(fā)展就越有益。
0~3歲是培養(yǎng)兒童閱讀興趣和學習習慣的關(guān)鍵階段,從這時起注意培養(yǎng)寶寶喜歡讀書的興趣,將幫助他們學會讀書。
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讓寶寶聽懂所讀的內(nèi)容,而是讓寶寶熟悉父母的聲音,習慣看到書、撫摩書,產(chǎn)生對書的興趣,形成閱讀的自然習慣。
寶寶出生~6個月每天為寶寶朗讀。
技巧:為寶寶朗讀是一種藝術(shù),平淡的聲音和表情不易保持嬰幼兒的注意力,朗讀時你要注意聲情并茂、抑揚頓挫,這樣才容易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培養(yǎng)對讀書的興趣。
6個月~1歲給寶寶讀簡單的圖畫書。
可以選擇一套色彩鮮艷,內(nèi)容單一,沒有漢字、拼音等內(nèi)容的圖片,教寶寶認識畫面中的物體和名稱。因為嬰兒的認讀方式是整體認讀,復雜的圖片會造成寶寶認讀混亂,他會把圖中的所有內(nèi)容與成人給的語音符號相聯(lián)系,把圖片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認讀,因此嬰兒應(yīng)該使用內(nèi)容單一的卡片進行認讀學習。也可以給寶寶看相冊,拿容易翻的相冊教寶寶翻頁,教寶寶認照片中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技巧:在認圖過程中只教不考,不要給寶寶壓力,寶寶會很快快樂地認識多張圖片的。
1~2歲為寶寶讀故事情節(jié)簡單的圖畫書。
在這個階段,發(fā)展寶寶的語言能力,擴大詞匯量,發(fā)展寶寶的情感如善良、注意他人的感受等都非常重要。寶寶在這個階段的詞匯量應(yīng)從2~3個擴大到250個左右。每天和寶寶一起閱讀半小時,如果寶寶對書上的字、詞感興趣,你可以邊讀邊用手指沿字行移動,讓寶寶在口頭語言與文字所代表的意義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
技巧:讓寶寶聯(lián)系上下文來掌握字、詞要比單獨辨認更容易,而脫離上下文來檢驗寶寶是否認識這些字、詞是不可取的,因為閱讀的目的在于“理解意義”。
2~3歲親子共讀長知識。
2~3歲是形成寶寶良好閱讀習慣、培養(yǎng)思維能力和良好情感的重要時期。這期間,寶寶的詞匯量應(yīng)從250個增長到1000個左右。當寶寶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故事時,你可以適當挑選一些內(nèi)容較復雜的故事,引導寶寶接觸各方面的知識。
技巧:在為寶寶朗讀的過程中,可不時停下,鼓勵寶寶猜猜下面的情節(jié);或針對故事情節(jié)提問,讓寶寶回答;還可以利用畫面教寶寶識別顏色,學習計數(shù),認識簡單的文字。例如,“小鴨子在干什么?”“熊寶寶在哪里?”等,都會引起寶寶濃厚的興趣。
閱讀不是從識字以后才開始的,家長可以讓寶寶通過看繪本來激發(fā)孩子閱讀的興趣。
改變教育從改變關(guān)系開始
天底下各種關(guān)系里,最親密、最純真、最溫馨、最靠譜的莫過于親子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伴隨血脈,純粹又美好!
可是,我們周圍的很多人,甭管是上一代,還是這一代,抑或下一代,卻在這樣的關(guān)系里備受煎熬,遺憾、痛苦、束縛和不解,困惑著我們的身心!
多少父母口出狂言:“如果你不是我的兒子或女兒,我早和你.....” 年輕的爸媽:“要不是生了你,我就不會.....”“你怎么這個德性,我怎么可能生了你這樣的......”
作為孩子,除了心里滴血,他也會把這些像針一樣的藏在心中,化作自己身上的“刺”,再用讓你傷心的方式給你痛苦。相愛相殺,冤冤相報,這樣的親子關(guān)系,談“溫馨”,談“美好”,真的太奢侈!
愛是一個需要“藝術(shù)”的字眼,沒有父母不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自己的孩子,也沒有孩子從一開始就不愛自己的爸媽。只是,你的“愛”是否用正確又合理的方式傳遞給了孩子。
如果你的“愛”本身“畸形”,就不用奢望孩子還能回饋給你讓你舒服的“愛”。
改變教育從改變關(guān)系開始
親子關(guān)系,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我們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么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
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guān)系會內(nèi)化到孩子的心里,成為內(nèi)在的關(guān)系模式,這一整套內(nèi)在的關(guān)系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
佛教有一個詞叫“輪回”,我們不說前世今生的輪回,今生本身就是一個輪回。童年的關(guān)系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yè),婚戀,親子關(guān)系,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yīng),就像一個又一個輪回。
這么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guān)系決定的是我們?nèi)松钠瘘c,就是佛教說的業(yè)力。
身體的密碼是什么?
身體是四位一體的身體,包含物質(zhì)體(肉體)、情緒體、心智體、靈體(光體)。心智體也是我們的信念系統(tǒng),它和情緒體都會在我們的物質(zhì)身體留下記憶。
舉例:一位家人在被靈觸調(diào)理的過程中,喚醒了她兒時的記憶,她看到了自己對父母的恨,一邊釋放自己的情緒(情緒體解鎖),
一邊對父母表達:對不起,是我沒有看到你們的愛,你們已經(jīng)盡力給了我所有(心智體轉(zhuǎn)化)。瞬間,她背部的氣結(jié)包塊消失。
心智體(父母不愛我)和情緒體(恨)都在她的物質(zhì)身體留下了痕跡,這份痕跡切斷了她與父母深度的連接(愛的感受和體驗),甚至影響著她和其他生命的關(guān)系,
因為來自父母的愛是生命力量的源頭。而通過靈觸我們物質(zhì)身體,給予物質(zhì)身體以柔軟的愛,情緒體和心智體自動解鎖和轉(zhuǎn)化,光體也得到凈化和升級。
她打通的不只是物質(zhì)身體的氣結(jié),生命就仿佛打開了一扇愛的大門,光明和力量向她涌來,這就是身體的的神奇和美妙之處。
靈觸到底是什么?
靈——是讓自己的靈性成長!就是往內(nèi)觀,不要往外求!(靈 是自度)
觸——是手法,手隨心轉(zhuǎn),法從手出,心手相連,薪火相傳,是觸療,是通過我們的手法療愈他人(觸 是 度人)
靈觸就是自度度人的一種快速神奇的法門!靈五行屬火,觸五行屬金,靈是來自火星的男人,觸是來自金星的女人!
靈觸 就是通過靈觸師(慢 連貫 不費力)的手法,使人達到( 松 靜 定 空)的狀態(tài)!
松 全身心 放松!靜 是安靜心靜是平靜,是靜謐,是靜穆!
定 是身定心定的一種狀態(tài),是安定是安穩(wěn)是不動的不變的!
空 就是無我的狀態(tài)!
療愈者和被療愈者同時達到 松 靜 定 空的最佳狀態(tài)!同頻共振,同體大悲排汗~排氣~哭泣~嘔吐~流鼻涕等等!哭泣者靈性之像悟性之征也!(療愈自然而然的發(fā)生!就這么簡單!)
靈觸不是治病的,是療愈靈魂的!
靈觸的理念是——身體是靈魂的顯示器!
每個人的身體是圓滿具足的,身體本身沒有病,而靈魂是累生累世的一些神經(jīng)記憶!所以說,它出了差錯就會生病!
靈觸催眠 就是療愈人的靈魂,靈觸療愈師不是醫(yī)生!沒有醫(yī)生職業(yè)從業(yè)資格,也不強調(diào)效果,但實際療愈過程中會創(chuàng)造很多非常好的效果。
這就是靈觸的 奇妙之處!
如果您真心的想了解
建議有緣的您走進靈觸催眠療愈工坊 親身體驗,過多的語言無法形容,面對體驗~語言是最蒼白無力的,體驗后才知,真實不虛!
早期教育從母嬰交流開始
早期教育從母嬰交流開始
正規(guī)的早期教育,應(yīng)始于母嬰間的四種交流。
觸覺交流:母嬰間的觸覺交流,最常見的是母親為嬰兒授乳。因為,授乳已不單是為嬰兒提供生長發(fā)育的營養(yǎng),而且為嬰兒大腦的觸覺產(chǎn)生和發(fā)展提供條件。嬰兒以其最為敏感的口角、唇邊和臉蛋,依偎著母親溫暖的乳房,能在大腦中產(chǎn)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這對其智力發(fā)育起催化作用。母親經(jīng)常撫摸、擁抱壓兒所產(chǎn)生的肌膚接觸,也會獲得同樣的效果。高橋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生下來就失去上述交流的嬰兒,在成長過程中會表情冷淡,發(fā)育遲緩,性格孤僻而難與同齡兒和睦相處。
視覺交流:嬰兒出生一月左右,視網(wǎng)膜已經(jīng)形成,但中心凹尚未發(fā)育成熟,故其可見距離不會超過40厘米,可見區(qū)限于45度,幾乎只能見到眼睛正前方。不過,此時他們對于人臉,特別是人眼已有識別能力。母親在授乳時,總會發(fā)現(xiàn)嬰兒邊吃邊用眼睛直視著自己的眼睛,這是嬰兒情感發(fā)育過程中的視覺需要。因此,嬰兒可在吃奶速度和進奶量上,達到所需要的標準;失去這種交流,其吃乳時會頻繁轉(zhuǎn)身搖頭,甚至煩躁不安。當然,除授乳以外,平時多與嬰兒作對視交流,大多會得到晏兒甜蜜的微笑,從而有益于其心理健康發(fā)育。對于人工喂養(yǎng)的嬰兒,母親在使用奶瓶授乳時,更應(yīng)有這種視覺交流。
嗅覺交流:生物學研究證實,人類在視覺相當發(fā)達后,嗅覺便開始退化了。但是,嬰兒的嗅覺卻相當靈敏。剛出生幾天的嬰兒,便能聞出氣味的好壞。在試驗中,如果把浸過母乳的布片靠近嬰兒異端,嬰兒會頓時止哭而做出尋乳的姿態(tài)。由于嬰兒能嗅出是不是母親,故日本學者高橋提出,嬰兒期由母親陪睡可產(chǎn)生良性刺激,有利于其智力發(fā)育。他指出,那種不停更換陪睡者的嬰兒,心理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睡眠時間和質(zhì)量均大幅度下降。這對其心身發(fā)育不利,嚴重者可導致嬰兒發(fā)育遲緩和幼兒期心理障礙。
聽覺交流:研究表明,嬰兒出生一周后,即能分辨出人聲或物聲。這是因為,嬰兒自出生起,便有聲響需求,并能從各種聲響中產(chǎn)生誘發(fā)效應(yīng),從而很快以聲音辨別是不是母親。可別小看母親與嬰兒間毫無意義的對話,細心的母親會發(fā)現(xiàn),在對嬰兒說話時,他會動手動足,一副滿足的模樣。更重要的是,多與嬰兒對話,可使大腦正處在急劇發(fā)育中的嬰兒,很快牙牙學語,為日后語言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事實上,缺乏母嬰語言交流的嬰兒,發(fā)語均遲于有母嬰語言交流的同齡兒,且發(fā)語不清,表情不活潑。
由此可見年輕媽媽和嬰兒的密切接觸與交流多么重要。千萬不要因為快節(jié)奏生活等種種原因,忽視了身邊的小寶貝。別忘記,嬰兒需要母親帶她認識這個充滿愛的新鮮世界。
閱讀不是從識字以后才開始的
其實,對于寶寶來說,只要是與閱讀活動有關(guān)的任何行為,都可以算作閱讀,比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頁一頁地翻書;會看畫面,能從中發(fā)現(xiàn)事物的變化,將之串聯(lián)起來理解故事情節(jié),讀懂圖書;會用口語講述畫面內(nèi)容,聽成人念圖書文字等等。
閱讀是將要伴隨寶寶一生成長的活動,早期閱讀并不在于單純發(fā)展寶寶的閱讀能力,還要讓寶寶通過各種途徑,接受各種信息,形成看、聽、讀、寫一整套的養(yǎng)成性教育,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閱讀開始越早,閱讀時思維過程越復雜,對智力發(fā)展就越有益。
0~3歲是培養(yǎng)兒童閱讀興趣和學習習慣的關(guān)鍵階段,從這時起注意培養(yǎng)寶寶喜歡讀書的興趣,將幫助他們學會讀書。
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讓寶寶聽懂所讀的內(nèi)容,而是讓寶寶熟悉父母的聲音,習慣看到書、撫摩書,產(chǎn)生對書的興趣,形成閱讀的自然習慣。
寶寶出生~6個月每天為寶寶朗讀。
技巧:為寶寶朗讀是一種藝術(shù),平淡的聲音和表情不易保持嬰幼兒的注意力,朗讀時你要注意聲情并茂、抑揚頓挫,這樣才容易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培養(yǎng)對讀書的興趣。
6個月~1歲給寶寶讀簡單的圖畫書。
可以選擇一套色彩鮮艷,內(nèi)容單一,沒有漢字、拼音等內(nèi)容的圖片,教寶寶認識畫面中的物體和名稱。因為嬰兒的認讀方式是整體認讀,復雜的圖片會造成寶寶認讀混亂,他會把圖中的所有內(nèi)容與成人給的語音符號相聯(lián)系,把圖片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認讀,因此嬰兒應(yīng)該使用內(nèi)容單一的卡片進行認讀學習。也可以給寶寶看相冊,拿容易翻的相冊教寶寶翻頁,教寶寶認照片中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技巧:在認圖過程中只教不考,不要給寶寶壓力,寶寶會很快快樂地認識多張圖片的。
1~2歲為寶寶讀故事情節(jié)簡單的圖畫書。
在這個階段,發(fā)展寶寶的語言能力,擴大詞匯量,發(fā)展寶寶的情感如善良、注意他人的感受等都非常重要。寶寶在這個階段的詞匯量應(yīng)從2~3個擴大到250個左右。每天和寶寶一起閱讀半小時,如果寶寶對書上的字、詞感興趣,你可以邊讀邊用手指沿字行移動,讓寶寶在口頭語言與文字所代表的意義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
技巧:讓寶寶聯(lián)系上下文來掌握字、詞要比單獨辨認更容易,而脫離上下文來檢驗寶寶是否認識這些字、詞是不可取的,因為閱讀的目的在于“理解意義”。
2~3歲親子共讀長知識。
2~3歲是形成寶寶良好閱讀習慣、培養(yǎng)思維能力和良好情感的重要時期。這期間,寶寶的詞匯量應(yīng)從250個增長到1000個左右。當寶寶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故事時,你可以適當挑選一些內(nèi)容較復雜的故事,引導寶寶接觸各方面的知識。
技巧:在為寶寶朗讀的過程中,可不時停下,鼓勵寶寶猜猜下面的情節(jié);或針對故事情節(jié)提問,讓寶寶回答;還可以利用畫面教寶寶識別顏色,學習計數(shù),認識簡單的文字。例如,“小鴨子在干什么?”“熊寶寶在哪里?”等,都會引起寶寶濃厚的興趣。
閱讀不是從識字以后才開始的,家長可以讓寶寶通過看繪本來激發(fā)孩子閱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