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世界你了解多少
發(fā)布時間:2022-01-28 幼兒園世界的教案 教育孩子誠實的故事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孩子有孩子自己獨特的心理,他們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然而在絕大多數(shù)父母的觀念中,兒童就是小孩子,是“尚未變成大人的人”,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時候無法真正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甚至于存在著與童心世界相隔離的心理障礙,經(jīng)常發(fā)生剝奪童心、童趣的事情。例如:不許弄濕鞋襪、不許玩泥沙、不許上樹等,認為玩耍是浪費時光,強行安排孩子的課余時間,如加做家長的作業(yè)、練書法、學(xué)彈琴等,沒有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
然而不管家長認可與否,游戲是孩子抒發(fā)情感、認識世界的主導(dǎo)活動之一。也許孩子的許多言行、舉止、樂趣和嗜好,在大人眼中是荒唐可笑的,難以理解的,但是在孩子心中卻是美妙的,是他們的天堂和樂園。
孩子通過自由游戲獲得感性知識,接觸世界,觀察世界,開發(fā)了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自由游戲中,他們漸漸明白了人怎樣和自然界打交道,勞動怎樣改變世界,自己應(yīng)怎樣接觸世界。不管是做什么,如搓泥巴、挖沙子、繪畫、做玩具、過家家、壘房子等,孩子的雙手靈巧性受到鍛煉,四肢的運動促使了大腦最富創(chuàng)造性區(qū)域的開發(fā)。如果認為孩子會越玩越野而橫加阻攔,試圖縛其手腳,那么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yJS21.COM
正確的做法是,只在孩子玩耍入迷或出格時,教育他們注意安全和衛(wèi)生,誘導(dǎo)他們將興趣轉(zhuǎn)移到高雅、益智的游戲上,而不應(yīng)粗暴地干涉、嚴(yán)厲訓(xùn)斥甚至拳腳相加。幼兒時期,不要過多地進行抽象思維的教育,如識字、背古詩等,只能用孩子的感性認識所能接受的形式來指導(dǎo)孩子認識世界。通過講童話故事,以及繪畫、唱歌來引導(dǎo)孩子認識大自然和社會,培養(yǎng)幼兒的感性認識能力,使他們能在自由游戲中沖破框框,表現(xiàn)新事物。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總得走進成人世界,只是我們不妨“悠”著點,當(dāng)孩子還倘徉在童年世界時,家長不必急于催趕,不要拔苗助長,應(yīng)讓他們多享受一些童年的歡樂時光。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了解孩子心理世界看眼神
如果想知道孩子的心理世界,就去看他的眼神。
◆孩子雙目凝視,緊緊盯著一樣?xùn)|西或人,這時孩子在聚精會神地追根究底,父母不宜輕易打擾。
最好順著孩子的視線,找到他所注視的事物也探個究竟,以備孩子發(fā)問,并可引導(dǎo)孩子,使他獲得更多知識。
◆孩子眼睛發(fā)亮,出現(xiàn)興奮的光芒,說明孩子明白了道理,找到了答案。
這時,不管孩子的答案正確與否,父母應(yīng)夸獎他,然后給予講解。
◆孩子目光遲鈍,左顧右盼,是孩子拿不定主意的時候。
父母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就事情的可能性與合理性做出做還是不做的決定。
◆孩子低著頭,眼睛躲閃著,不敢和父母目光相對,那一定是孩子覺得自己犯了錯誤,怕受批評。
父母可以先等一等,看孩子能不能自己承認錯誤;如果孩子不說,父母可追逐著孩子的目光,用微笑和探詢的表情鼓勵孩子說出真相。孩子承認錯誤后,父母要肯定他的勇氣,相信他能改正,并告訴他仍然愛他。
◆孩子怒目而視,說明孩子認為父母處理某事不公平,他很不滿意。
此時,父母不可壓制孩子,應(yīng)該反思究竟,給孩子申辯的機會,以理服人。
◆ 孩子目光輕松,眉飛色舞,說明孩子高興。
你對孩子的事情理解多少?
在日常與孩子的相處中,父母是最可能了解孩子的人,因為天然的聯(lián)系,因為時空的接觸;父母也是最可能不了解孩子的人,因為年齡的差距,因為立場的不同。于是孩子遇到問題或者犯錯時,父母在問“為什么”的同時,也有著不同的“是這樣吧”的解釋。
所謂“對癥下藥”,如果父母根本不清楚孩子的“為什么”,又怎樣去進行“怎么辦”呢?所以,今天要考考父母的“童智”,即“兒童化智能”,簡單的說就是“兒童‘視角’的思維能力”,看你有多少想法能與孩子不謀而合,看你對孩子的事情到底能理解多少?如果你想成為前者而不是后者,那么蹲下來,做一次視角上的“小孩”,做一次養(yǎng)育的學(xué)習(xí)者,與孩子共同體驗一份成長吧——
1.3歲的可可被媽媽拉著穿梭于熙熙攘攘的商場,你知道孩子看到的最多的是什么?
A.食品B.玩具C.小朋友D.成人的腿
答案:D。沒有想到吧,不信下次你逛商場的時候,有意識地蹲下來,力求與孩子的視角一致就知道了!或者當(dāng)孩子拉著你一定要到一個地方去的時候,你跟著他就會明白,原來那個地方常常是你所忽略的,甚至是你根本沒有也不可能看到的空間。
2.一個4歲左右的孩子與媽媽一起站在渡船上,很興奮地給媽媽指著什么,可媽媽卻好像什么也看不到,只敷衍地應(yīng)答著,你知道孩子的視野里是什么嗎?
A.遠山B.夕陽C.波浪D.垃圾
答案:C。原來船的開動帶起了翻滾的波浪,原本黃色的江水有了白色的浪花,十分有趣!只有在孩子那個高度與位置才看得確切,也才更能體會“波浪”的起伏,甚至濺到些許水花!而成人看到的更可能是A與B,所以沒有“共同語言”的母子,怎能一起分享呢?孩子的興奮最多引起母親的“莫名其妙”,另外加上一句“乖一點,不要鬧啊”!
3.上?!盎疖囌?莘莊”的地鐵到了新龍華站后,就開到了路面上,一個3、4歲的孩子非要爸爸抱他——
爸爸說:我已經(jīng)抱了你很久了,我累了,再站一會就到了!
孩子更急了:不嘛,不嘛,快抱我!我要看?。?/p>
爸爸說: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些樹啊、草啊的!
…………
孩子為什么一定要爸爸抱起來看呢?
A.其實孩子只是想讓爸爸抱,找借口B.孩子任性,故意耍賴
C.孩子太矮,看不到外面的東西D.車廂太擁擠,孩子害怕
答案:C。道理與到動物園看動物一樣,在動物園父母會有意識將孩子抱起,因為是來看動物,目的非常明確;而在地鐵上、車上或路上,父母則會忽略了孩子的“視野”,因為沒有明確“目的”。其實目的性的參觀、游覽,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則是這些“不是活動的活動”,而孩子大量的知識、經(jīng)驗、基本常識,甚至觀察力、交往能力等又恰恰于此不知不覺增加與形成著。“目的”的局限根本無法與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媲美,如果成人忽視了孩子平時好奇的觀察、熱切的詢問、逼真的模仿,那么請不要為以后孩子“不愛動腦”、“不會提問”、“不懂好壞”等奇怪吧!
4.寶寶快3歲了,在父母的幫助下已經(jīng)能區(qū)別基本的黑、白、紅、黃、藍、綠等色,非??蓯邸_@一天媽媽問他:你的男的,還是女的?
他答:我是綠的,媽媽是藍的。
原來正好寶寶穿了一身綠色的運動服,媽媽則穿著藍牛仔。你認為寶寶這樣說,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A.寶寶沒有聽清楚
B.對性別無知,混淆了“男-藍”、“女-綠”
C.寶寶逗媽媽開心
D.寶寶巧妙地回答了問題,因為他認為穿綠的就是男的,穿藍的就是女的
答案:B。對于寶寶來說,平時接觸更多的可能是“你是小姑娘,還是小弟弟”,或者“你是男娃,還是女娃”,所以還沒有“男”、“女”這樣抽象概括的詞匯。但從寶寶的回答中,我們分明可以知道寶寶已經(jīng)有了基本的顏色概念,所以與其硬要讓寶寶記?。骸澳闶悄械模瑡寢屖桥摹边@樣的知識,不如就“顏色”的基礎(chǔ)上與寶寶做相應(yīng)的游戲,讓寶寶認識更多的顏色,讓寶寶學(xué)習(xí)有“顏色”的東西“紅紅的大蘋果,黃黃的大鴨梨,紫色的葡萄,藍色的大海,雪白的棉花,烏黑的煤碳……”這是不是更有趣,更實際呢?
以上四個小小的問題,告訴我們成人,要想教孩子?xùn)|西,首先要知道孩子能“看到”什么,是怎么看的;其次要想象孩子“看到”的信息,他們?yōu)槭裁催@樣看,尤其我們認為非常奇怪或者根本就是錯誤的認識中,可能正反映了孩子的發(fā)展水平,孩子的理解能力,孩子可能的學(xué)習(xí)內(nèi)容;最后請一定記住要在與孩子的共同生活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童智”,你的“童智”是通向孩子心靈的“魔毯”,也是引導(dǎo)孩子走向更廣闊世界的“神燈”!
行至文末,為有意提升“童智”的父母親們提幾點小小的建議,供參考與嘗試:
1.當(dāng)你弄不清楚孩子需要的時候,請給孩子5分鐘表達的時間;不管多么小的孩子都會有自己的表達方式,關(guān)鍵是你要設(shè)法去理解他;
2.嘗試一下孩子的表達方式,并看看孩子如何反應(yīng);
3.當(dāng)你不知道孩子在看什么的時候,請盡可能“變到”(如蹲、爬、坐、臥等)孩子的高度沿著孩子的視線去看一看,可能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外面的世界還有另一個模樣;
4.嘗試將你“降低”后看到的東西與孩子交流,看孩子如何反應(yīng);
5.當(dāng)你搞不懂孩子在做什么的時候,請在旁邊靜觀5分鐘,然后學(xué)樣也做一做,也許你會突然領(lǐng)悟到這亂七八糟地“擺弄”原來也趣味無窮!
6.嘗試一下你本已忘記的童年活動(如玩泥巴、玩沙子、玩水、踩水坑、吹肥皂泡等),好好體驗一下,并看看孩子的反應(yīng)如何。
總而言之,當(dāng)您細細領(lǐng)悟了以下的“兒童行事方程”,您也就擁有或者恢復(fù)了神奇的“童智”——
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認識水平=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
孩子心理的四大“需要” 你了解嗎?
“我給他吃得好,買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經(jīng)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點委屈,這些難道不夠嗎?”面對關(guān)于“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問題,一些家長顯得迷惑。長春市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兒科教授莫秀芬認為,這些家長的看法不完全正確,孩子成長過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我給他吃得好,買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經(jīng)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點委屈,這些難道不夠嗎?”面對關(guān)于“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問題,一些家長顯得迷惑。長春市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兒科教授莫秀芬認為,這些家長的看法不完全正確,孩子成長過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一是需要被愛與價值感。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被愛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父母對子女示愛時,除了使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滿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愛,從而學(xué)到是非觀念。二是需要安全感。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是無法信任別人的,對他人不信任則無法和人建立友誼,可能會使其成為剛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會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圍環(huán)境,學(xué)習(xí)新的事物,他的情緒和智能發(fā)展也會受到不良影響。三是需要規(guī)則。規(guī)則對孩子來說就像是一棟房子的墻壁,它給生活一個界限及廣度。只有當(dāng)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會覺得舒適自在。所以規(guī)則是安全感的來源,規(guī)則的建立可以給孩子提供自由成長的順序感。四是新的學(xué)習(xí)經(jīng)驗?,F(xiàn)代兒童發(fā)展理論認為兒童是成長中的個體,其心智能力的發(fā)展是其生理學(xué)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學(xué)習(xí)經(jīng)驗而形成的。從出生起,兒童必須有切合其能力的學(xué)習(xí)機會以學(xué)習(xí)新的經(jīng)驗,才能發(fā)展出正常的智能、語言、人際關(guān)系技巧、情緒感受、表達能力和人格。莫秀芬認為,兒童成長過程中還需要鼓勵和責(zé)任。在兒童的教養(yǎng)過程中,鼓勵的重要性大過其他方面。每一個小孩子都需要持續(xù)給予鼓勵,就如同種子需要水一樣。她說,認同的楷模和尊重對兒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傳身教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對子女產(chǎn)生正向認同的作用。父母還必須尊重孩子和他的權(quán)利。尊重孩子就是讓孩子和大人平等做決策,這可以使孩子了解到每一個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個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權(quán)利。
你的孩子,你了解嗎?
你的孩子,你了解嗎?
我一直以為我自己很了解兒子?,F(xiàn)在看來,這樣的自信未免盲目得可笑,盡管他還不到七歲。
今天,本來是要兒子就他昨天不禮貌的行為向我道歉的,他不肯。我便說,在你道歉之前,我不會理你的。
兒子撇撇嘴說:“不理就不理,反正你也不喜歡跟我講話!”說著竟流下委屈的淚水。
我驚愕了:“我什么時候不喜歡跟你說話了!”我的職業(yè)就是說話,決不至于吝嗇和兒子交談。
“走路的時候,你一老跟爸爸講話,很少陪我說話。”說到這里,淚水更奔流得厲害了。
一種愧疚洶涌而來,兒子說的是事實。有時兒子走累了,落在后面玩著畫片或者吃著零食。我們意識到兒子丟了很遠的時候,才會停下來催促他快點。
我不知道如何是好,這時候,任何解釋都是狡辯。我巴巴地望著兒子,乞求他的原諒,但是他沉浸在自己的悲傷里,不肯原諒我。
老公打圓場說:“那時本來是爸爸媽媽有事,你又走得慢些,況且媽媽給你講那么多故事,又沒有給爸爸講過,我還不是不吃醋?!?/p>
可這個非常合理的解釋絲毫不能減輕兒子的委屈,孩子還不懂得換位思考。
老公又說:“也許是你太矮了,爸爸媽媽的耳朵離得近些,說話方便些。東燁,你有話可以跟我們講,我們會聽啊”狡辯里有黔驢技窮的無可奈何。
兒子依然執(zhí)拗地說我不喜歡跟他說話。跟盛怒和悲傷的孩子講理是白費力氣的。我挪過身子,摟著他的肩膀,差不多是討好地說:“你什么時候覺得媽媽不喜歡跟你講話的?”
“很久了……”哭,大聲。
我原以為,兒子是可以自得其樂的。原來還有著這樣深沉的委屈,這真是我不可原諒的錯誤!
“我們今晚就去散步,爸爸媽媽都和你說話,我們?nèi)齻€手牽手好不好?”
“我不去,你們下次就不記得了?!?/p>
“我們都記著,好不好?”
“不好,現(xiàn)在記得,明年你又不記得了!”兒子說得那樣肯定,使我的難受又加了一層。
大人以為孩子是不可理喻的,而孩子卻以為大人是不值得信任的。我不知道我哪里給他留下這樣的印象,盡管我還算講信用,但是百密也難免一疏,答應(yīng)了卻做不到的時候一定也不會少吧。
有時候,會覺得對孩子講信用是一柄雙刃劍:不守,傷了孩子,蒙受欺騙的感覺多了,孩子會漸漸遠離父母并且關(guān)上溝通的門;堅守,累了自己,追求每個承諾的兌現(xiàn),意味著時間金錢還有心靈能量源源不斷的輸出。作為老師,我得以了解孩子的心聲;作為母親,我更能體會父母的無奈。這個命題,很重要,但誰也沒有把握求證出通行的法則。
后來,我用零食來行賄,兒子才好不容易從悲傷中回過神來。
今天晚上這件事,在一般大人看來,是多么微不足道。但也正是通過這種認為,可以很準(zhǔn)確地判斷出大人的不了解孩子。
送兒子上學(xué)時,我常常會望著他的背影注目許久再緩緩離去。我看到,他和許多其他孩子一樣,慢慢地走向?qū)W校,走向他將要呆上一整天的地方,走向他將要面對競爭和挑戰(zhàn)的地方;我希望,他的老師會像我們一樣關(guān)心他的心情包容他偶爾的小脾氣,他的同學(xué)能夠像兄弟姐妹一樣互幫互愛接受他無傷大雅的小缺點;但是,我知道,兒子雖然是家里耀眼的太陽,是眾星捧著的月亮,但是,在集體里,在社會里,他可能連小行星都算不上一顆!
世間所有的愛,戀人、朋友、甚至師生,都是以接近為目的的,只有親子之愛,指向遠離??v使不放心,也要放手!縱使不甘甜,也要甘愿。成功的父母之愛,要給孩子遠行的力量!
而那時,我們將更不了解我們的孩子——那個脫胎于我們的身體和靈魂的小小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