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家家”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
發(fā)布時間:2021-12-23 讓孩子學會乘坐電梯教學設(shè)計 教育筆記讓孩子學會分享短篇 幼兒教師教育筆記讓孩子學會分享“過家家”是幼兒喜歡玩的一種游戲。有關(guān)專家指出,這種游戲?qū)⒆有睦砗湍芰Φ陌l(fā)展有很大好處。
學會相處
在“過家家”游戲中,孩子樂于服眾,樂于打下手,也樂于參加到孩子們的家庭中當個小角色。大孩子們當爸爸媽媽,小孩子自然就當孩子,各得其所,樂在其中。在這一過程中,孩子能漸漸學會與人和平共處,得到點滴人際關(guān)系的經(jīng)驗,這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幾乎所有家庭都僅有一個孩子,在家中他們習慣于獨占一切玩具。與大人做游戲時大人遷就,不能學會體諒別人。同別的孩子一起玩耍時一不能獨占,二要聽從吩咐,三要體諒別人。否則會遭人拒絕。孩子們都害怕別人不同自己玩,處處要使自己符合大家的意愿,這種教育是家庭和父母不可能代替的。
適應(yīng)幼兒園
有些孩子入幼兒園很快就適應(yīng)集體生活,另一些遲遲不能適應(yīng),問題很可能就在于是否通過游戲已適應(yīng)了與人交往。因此,父母應(yīng)有意讓兩歲半以后的孩子有機會與年齡不同的孩子游戲,請他們到家來玩,或讓孩子參加有同伴的群體活動,使他們能短期離開父母和監(jiān)護人,學會與人交往的初步技能。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家長三種做法會扼殺孩子交往能力
由于受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影響,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常常容易操之過急,或過度保護,或越俎代庖地幫孩子計劃好一切,從而引發(fā)了很多社會交往問題。
據(jù)最近的一項調(diào)查研究顯示:在最希望孩子獲得的能力里,超過七成的家長選擇了自信和溝通能力。這兩者都是有利于孩子終身學習的社會能力。但是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由于受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影響下,許多家長仍按照自己的理念為孩子創(chuàng)設(shè)出自己心中的成長模式,殊不知卻違背了孩子自然成長的規(guī)律,從而引發(fā)了越來越多的兒童心理和社會交往的問題。
要培養(yǎng)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家長切忌操之過急,既不要過度保護,也不要越俎代庖地幫孩子計劃好一切。
先在家中學著開口
培養(yǎng)人際溝通能力,不該只局限在幼兒園,家庭和社會才是更廣闊的空間。父母首先要鼓勵孩子自我表達,“每個幼兒一開始都是只敢在最熟悉的人面前開口,比如爸爸媽媽等?!彼ㄗh,可以選擇熟悉的場地,讓孩子開口,比如,先在家里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說段小故事或唱支歌;漸漸的,當家里來客人時,可以讓孩子嘗試為大家表演,之后可以帶孩子到小區(qū)或朋友家中,與陌生人交談。“從熟悉到陌生,肯定會有一個害怕的過程?!?/p>
幼兒的情感框架就是在與父母交流和共處中搭建起來了,會影響他未來的與人交往能力?!暗行└改柑^依賴早教等社會培訓機構(gòu),有時候因為工作太忙,甚至把孩子‘外包’給這些機構(gòu)。當親子相處時間越少,孩子沒有辦法得到幸福感時,他就極有可能不愿說話或變得性格內(nèi)向。”
千萬不要過度保護
在幼兒園里,小朋友間時常會因為玩具或事物產(chǎn)生沖突,甚至吵架、打鬧。孩子吵架,吵過就忘,但部分家長卻頗為“記仇”?!坝械募议L會說出‘不要再和他玩’或‘他欺負你,他是壞人’之類的評價。殊不知,家長這樣做不僅是過度保護,并且人為地給孩子留下印象,把人簡單地分成了‘好人’和‘壞人’。”
其實,吵鬧是孩子交往的一種方式,而且往往有利于他們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凹议L不該簡單地充當法官,而是了解事情前因后果以及孩子內(nèi)心想法,幫助他分析和解決問題?!?/p>
搶玩具也是一種交往行為
不少家長害怕孩子間產(chǎn)生沖突,一遇上孩子分配玩具不均的事件,往往息事寧人地說:“不要搶,我再給你買一件。”李凌說,家長千萬別做“和事佬”,其實這樣是扼殺了孩子與人交往的一次機會?!昂⒆踊蛟S就在爭搶玩具的過程中,領(lǐng)悟到怎么才能與人溝通,并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p>
學會分享是與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在不懂得分享前,總是希望獨自擁有一切。所以,學會分享,是他們與人交往的一種能力。
案例:娜娜和樂樂是鄰居。有一天,樂樂去娜娜家串門,剛開始兩個小伙伴在地板上玩得不亦樂乎。忽然,一陣吵鬧聲傳來,正在聊天的媽媽看見樂樂和娜娜,一個抓著泰迪熊的頭,一個抓著泰迪熊的腿,尖聲叫喊道:“這是我的!”“這是我的!”最后娜娜媽媽不得不采取極端的方式,把可憐的泰迪熊放在他倆都夠不到的地方。
專家解析:以上情景,相信媽媽們并不陌生。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fā)生在兩三歲的孩子身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我意識和占有欲相對會更強烈些。而且,他對于要和別人一起玩玩具、看書,完全沒有概念。美國兒童發(fā)展學的有關(guān)專家這樣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當你要求孩子和其他人一起玩玩具的時候,他會認為自己從此就不能再玩這個玩具了?!彼?,很多時候,讓孩子接受分享,并非是件容易的事。
不要急于追問結(jié)果
情景:菲菲從沙坑里“挖”出一個小球,蒙蒙把球搶了過去,兩個孩子為此爭執(zhí)起來。在一旁忙乎的菲菲媽媽聽見菲菲的哭聲,趕忙上前問:“你為什么哭?”
專家認為:這時,其實最該問孩子的并不是“為什么”而是“發(fā)生什么了”,因為前一種詢問往往帶有很強的指責意味。
支招:不妨用詢問事實的口氣——“發(fā)生什么了,是誰先找到小球的”來緩和氣氛,而且孩子也有能力對這樣的問題做出回答。然后,在對蒙蒙說:“你是否問過菲菲你可以玩這個小球?如果沒有問過,那你就先問問他,現(xiàn)在還是先把小球還給他。”如果蒙蒙不按你說的去做,可以逐字逐句地把剛才的話再說一遍,這樣可以讓蒙蒙學到,在遇到這樣的矛盾時,應(yīng)該怎樣去做。
還可以用交換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蒙蒙想玩那個小球,就讓他把自己某個玩具讓菲菲玩。盡管這是個應(yīng)急的辦法,但是可以讓孩子學會有報償?shù)姆窒?,這也是社會交換的規(guī)則。
誘導比獨斷更管用
情景:悠悠在院子里騎著果果的小三輪,果果想把車子要回去,但是悠悠不愿意。這時,悠悠媽媽上前攔住兒子,將他從車子上抱下來,把車子還給了果果。頓時,悠悠大哭起來。
專家認為:悠悠媽媽做了一個專段的裁判,但孩子從中并沒有學到任何東西。此時,如果給予孩子循循善誘的引導,可能效果會更好。
支招:悠悠媽媽不妨這樣問:“悠悠,你問過果果愿不愿意讓你騎他的車嗎?”這樣說,通常能得到一半機會,悠悠可能會說:“好吧,我把車子還給他。”如果這種方法沒有效果,悠悠媽媽可以繼續(xù)嘗試新的計策,對他倆說:“既然你們決定不了,就讓我來決定,好嗎?”一般而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容易接受大人這種誘導性的建議。
商量比威脅更顯效
情景:丁丁想玩多多最喜歡的玩具消防車,多多卻把玩具消防車緊緊地抱在懷里,還不讓丁丁碰桌上的故事書和積木。多多媽媽見狀,對多多說:“你不給丁丁玩玩具車,以后他就不再和你玩了。”
專家認為:這樣的威脅顯然對孩子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因為他們還無法理解。對于三歲左右的孩子,此時,父母應(yīng)該起一個溝通中介的作用。
支招:不如幫助他們通過語言來達到共享,譬如對丁丁說:“你問問多多:‘我可以玩什么玩具?’”如果能把范圍擴大后,兩個孩子分享玩具的概率就會提高很多。哪怕是多多讓出桌子上的那本故事書,也算是走出了分享的第一步。如果多多完全不肯讓步,那么媽媽可以說:“多多,你什么都不愿意拿出來和丁丁玩,這樣可不好。丁丁,我很想給你一個玩具,但這些玩具都是多多的?!边@樣做,可以讓緊張的氣氛緩和下來。接著媽媽可以再與多多商量:“你看,能否讓丁丁玩一下你的小汽車嗎?”如果繼續(xù)無效,就把丁丁從所在房子里帶走,給他一些不屬于多多的東西。很可能,多多會立即放棄他的不友好姿態(tài),和丁丁一起玩。
讓孩子學會為家人分擔事務(wù)
閱讀完此篇指導材料,感慨良多,作為家長,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現(xiàn)代家庭,大部份家里只有一個孩子,自然寶貝,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長認為孩子只有把學習弄好了,其他什么事都不讓小孩做,時間久了,在孩子眼里就習以為常,認為這些都是父母應(yīng)該為他做的。
上次,我在網(wǎng)上看到一篇報道,說是一個美國出生的孩子到中國旅游,在一個中國家庭吃飯,吃完飯后主動要為主人收拾桌子、洗碗、我們中國乃禮儀之邦,自古以來讓客人做事那是被視為失禮的,主人萬萬不同意,美國小孩就覺得很不好意思,一直在跟主人道歉,說對不起,給您添麻煩了,而主人的女兒卻在一旁看電視,對這些事情視而不見,習以為常。
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我自已的小孩就有這樣的問題,昨天中午吃好飯,我們叫他幫忙洗碗,他沒有拒絕,但我看得出來,他其實內(nèi)心極其不情愿的,三下五除二,馬馬虎虎應(yīng)付了事,我老婆看不下去,讓他坐下跟他進行溝通,和他講了很多,希望他明白,第一、讓他知道,你看你平時吃一頓飯,我們大人要買、洗、摘菜、淘米、做菜、吃完后,鍋碗瓢盆清洗多不容易,你享受5分鐘美味,別人前前后后辛辛苦苦一兩個小時;第二不是所有的事都是固定某人來做,覺得那都是別人的事,與你無關(guān),你天生不是一直都會有人給你做飯、洗碗、洗衣服種種,你一定要學會自已做,作為家庭的一份子,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讓孩子學會為家人分擔事務(wù),學習固然重要,但勤勞、節(jié)儉、尊老愛幼、幫助他人才是孩子將來的立足之本。
作為家長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他最好的留給、分享給孩子,殊不知,誰的生活都不會一帆風順,我們的孩子將來也是,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我現(xiàn)在覺得平時生活中我們不光把好的給孩子,同時我們不防把我們生活面臨的難處、困惑也呈現(xiàn)給孩子,這個年歲可以讓他知道、了解生活有幸福、快樂,也會有痛苦、悲傷、有時可以請求他的幫助,讓孩子學會分擔、承受、培養(yǎng)他的責任心及同理心,尤其是男孩子。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到一首唱給孩子的歌,歌詞如下:
風雨過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
不是天晴就會有彩虹
所以你,一臉無辜
不代表你懵懂
不是所有感情都有始有終
孤獨盡頭不一定惶恐
可是你總免不了最初的一種痛
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
但愿你流的每一滴淚,都讓人感動
但愿你以后每一個夢,不會一場空
天上人間,如果真摯的歌頌
也是因為有你才變的鬧哄哄
天大地大,世界比你想像中難懂
我不忍心在欺哄,但愿你能聽得懂
讓孩子善于人際交往的4點方法
讓孩子善于人際交往的4點方法
心理學家認為,人際關(guān)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
對于在人際交往中總是退縮、猶豫不前的孩子,中國著名親子教育專家張雅蓮給出這樣的說法:
對于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父母可以培養(yǎng),但是不要壓迫和限制,要給孩子適當?shù)陌l(fā)展空間。有些孩子確實會在特定環(huán)境下,他不是沖在最前面,也許會有些害羞拘謹,但是不要把這個孩子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表現(xiàn)當成是他日后的樣子。
因為孩子的可塑性太大了,這期間我們只要竭盡全力做一些能夠培養(yǎng)和建構(gòu)他的社會能力的機會就好了,剩下的事情,交給孩子自然發(fā)展。
所以,父母不要理所當然地覺得,社交能力不行孩子就會不幸福。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安全邊界,安全邊界不被破壞的孩子,各方面能力才會發(fā)展得更好。
往往很多比較慢熱、小心翼翼的孩子,更善于思考和規(guī)劃。
所以并不是孩子不善于與人交往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家長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行為,甚至孩子整個人。
02
孩子的人際交往是可以慢慢培養(yǎng)的。對于有些孩子不擅長與人交往,家長要做出正確的引導。在改善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時,這幾點要特別注意:
①尊重孩子的先天氣質(zhì)。
每個孩子都有專屬于自己的自然屬性。有的孩子樂觀熱情、善于交朋友;但是有的會比較慢熱、謹慎。
當代著名童話作家鄭淵潔說:一個好的教育者應(yīng)該用50種教育方法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我們應(yīng)該尊重孩子的先天屬性,就算是孩子不善與人交往,沒關(guān)系,千萬不要為了迎合而把孩子隨便打入人群中。
父母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只要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lǐng)域是快樂的,他就會越做越好,遲早會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在孩子與人打交道這件事上,父母需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
②不要對孩子的害羞大驚小怪和貼標簽。
孩子最害怕的是父母給自己貼標簽,有些標簽一旦貼上就很難再撕下來。
很多父母“恨鐵不成鋼”,把孩子奚落一番,甚至就毅然決然地把“害羞”“不會與人交往”的標簽給孩子貼上了。
其實這個時候,父母的理解和鼓勵,才是讓孩子勇敢地踏出那一步的力量源泉。
③給孩子建立合適的交往環(huán)境。
想要培養(yǎng)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父母首先要經(jīng)常與人打交道,多邀朋友來家里玩,多帶孩子出門去,去到各種公共場合,見識各種人各種事。和越多的人相處,見識到多種性格的人,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就越強。
在這些與人接觸的機會中,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和規(guī)則,包括怎樣待人接物,怎樣與小朋友友好相處,怎樣向別人提出請求更合適,等等。
孩子在交往中表現(xiàn)得越有素養(yǎng),在小伙伴中就越受歡迎。
父母還可以跟孩子多做一些社交游戲,比如模擬購物,孩子做店主或顧客;又比如警察和路人的游戲,在這些社交場景中讓孩子懂得更多的社交禮儀。
孩子可以從父母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學到父母人際交往的經(jīng)驗。而自己的親身實踐,會促使孩子在與人交往中變得更加順利。
④父母要塑造有愛的家庭氛圍,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很多孩子在外露怯、緊張,膽子特別小,這樣的孩子往往感受到的愛也不夠多,很沒有安全感。足夠的安全感才是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勇敢踏出那一步的神助攻。
心理學家鮑爾比說,在孩子的早期發(fā)展中,孩子依靠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可以探索環(huán)境和學習。父母婚姻幸福,孩子才能從美滿的家庭氛圍中感受到愛和被愛,父母之間的愛會像陽光―樣照射進孩子的心房,給孩子最初的安全感。
孩子內(nèi)心有安全感,才能讓孩子對親友,對所處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信任感,在和小伙伴交往時才能放得開。
育兒心得:幫孩子學會交往
育兒心得:幫孩子學會交往
與人交往是孩子日后成才的重要能力之一,文章里介紹了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成功的比例為30%的才能和70%的人際交往能力,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適應(yīng)能力尤為重要,讀了這篇文章我的感觸很深,書中也介紹了一些方法。
1、主動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F(xiàn)在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可以在家和孩子做游戲,讓孩子來分配角色,盡可能的激發(fā)孩子與人交往的愿望。
2、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是孩子不斷進步的標志,無論孩子的想法多么怪異,我們都要先給予肯定,樹立信心,然后同孩子共同分析找出結(jié)果,這一點我認為尤為重要,不管干什么事情有自信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3、培養(yǎng)孩子開朗的性格。班里有的孩子孩子內(nèi)向,不愛和別人說話,有的孩子愛說愛笑,自然朋友也多。
4、給孩子創(chuàng)造寬松的家庭意見,要多聽孩子的意見。
5、多鼓勵孩子參與集體活動,現(xiàn)在都是獨生子女,應(yīng)多給孩子參加群體活動的機會。
6、讓孩子自己解決矛盾,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可不能小看他們,我們要多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機會給他們,在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在伸出援助之手也不晚!
專家:與孩子交流家長要擺正心態(tài)
為什么孩子不愿跟你真誠交流?為什么你教育孩子失敗的頻率越來越高,會越來越冒火?你分析、反思過自己在教育孩子時真正的情感成分嗎?日前,記者采訪了部分在兒童心理方面富有經(jīng)驗的心理專家,以期為困惑的父母們助一臂之力。
別把孩子當私有“財產(chǎn)”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但是越來越多的父母感覺跟孩子的對話失敗率越來越高。希望孩子將來能“成大器”卻事與愿違時,我們就不得不反思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了。
心理專家姜弦認為,這些失敗的父母敗就敗在“占有”與“錯位”。多數(shù)父母其實都需要思考一個問題:你的出發(fā)點對了嗎?你是在做孩子成長的助推器還是搭載在孩子身上朝自己的理想出發(fā)呢?
知名心理專家格桑澤仁說:父母的心態(tài)決定教育孩子的效果。父母往往有一個危險的認知誤區(qū),即在對子女教育的心態(tài)上,總持有一種“產(chǎn)權(quán)所有”心態(tài)——這是我的孩子,我要把他(她)指上一條光明的大道,不自覺地將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而不是將其當作一個獨立的人,因此將自己的生活理想強加于孩子身上,“駕馭”孩子去完成自己未竟的目標,孩子成功時就覺得是自己努力的結(jié)果,孩子受批評就覺得是丟了自己的臉。
而對孩子來說,不可能自然地產(chǎn)生與父母相同的動機。過多的強迫,必然讓孩子產(chǎn)生抗拒,所以專家認為,青少年時期的子女叛逆,常常是孩子長期受到這種來自父母壓力的反彈作用。
教育孩子切忌帶情緒
不少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越大越難管,教育孩子往往越說越上火效果卻有限。這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專家鄭重提醒父母,教育孩子時切忌夾帶自己的其他感情,情緒越純越好。
現(xiàn)今各種社會壓力巨大,人們在工作、生活中往往會郁積很多負面情緒,而多數(shù)人會不自覺地將這些情緒在教育孩子時“順帶”發(fā)泄出來。
專家指出,不要低估孩子的分辨力,父母的教訓甚至責罵中哪些是實事求是指出其過失、幫助其改進的,哪些是他們不該承受的額外責備甚至傷害,他們會迅速作出判斷。當父母冷靜而客觀地指出其過錯,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孩子會心悅誠服,教育效果良好。反過來,如果父母在教育過程中有“情感夾私”行為,孩子就會覺得委屈,會因?qū)@些的不滿而抵消掉對自己過錯的認識,甚至產(chǎn)生抗拒和叛逆心理。就事論事,不帶自己的情緒,教育會更有效。
教子其實是自我修煉
成功的子女教育的起點,就是“謙卑地交出對子女的所有權(quán)”,真正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認真去了解孩子,客觀地幫助其成長。同時,真正了解并尊重孩子,建立良好、有效的對話機制。
當父母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就能省察自己的動機,重言傳更重身教,進而在孩子做錯事時,學習有困難時,不是簡單罵孩子來發(fā)泄心中的不滿,而是冷靜地幫助其找出原因,更幫助他想到辦法走出困境。一旦“心甘情愿”地做到這點,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與你之間的關(guān)系更親密,愿意與你分享他(她)的喜悅,習慣找你幫助應(yīng)對危機了。
通過孩子的畫與孩子交流
在成年人的眼里,孩子的畫作也許是稚嫩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寶寶早期教育角度來看,寶寶的任何作品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與潛能特征,具有良好的教育借鑒意義。
幼兒教育專家認為,對于寶寶作品,不能用評價成人畫的標準去衡量孩子作品的價值,而應(yīng)站在孩子的立場,用“童眼”去看、去欣賞、甚至去鼓勵寶寶們?nèi)魏巍爸赡邸钡谋憩F(xiàn)。
孩子們用畫來表現(xiàn)自我,可能只是一些簡單的“符號”,但我們可以通過和他們談?wù)撟髌?,讓他們覺得你懂他們的“語言”,這樣不僅會使孩子更信任你、喜歡你,同時可以通過他們的表達了解他們的想法;另一方面在談畫作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內(nèi)省自己的作品,有助于提高繪畫的技能,亦能在正確、有效的回答中,讓孩子了解畫中的造型特色和別人對他的畫的評價。這不但可以激發(fā)孩子繪畫的興趣,還可以學習如何與別人談自己的畫。
以現(xiàn)實教育為例,某幼兒園中班寶寶在反復(fù)練習了點、線、圓后,老師們開始鼓勵小寶寶們進行有意識的創(chuàng)作。在一次創(chuàng)作中,該班圓圓寶寶的一張人物畫引起了老師的興趣,她在畫紙的一邊畫了一個大頭人,在另一邊畫了一個小不點,老師在旁猜想一定是媽媽和她吧,剛想表揚她畫的好,突然她在小娃娃的嘴邊畫了許多三角形和圓形,這可把老師搞糊涂了。于是老師便問她這是什么呀?她望著老師笑著說是媽媽和她在逛街呢,又指著那些圖形說:“這是媽媽給我買的餅干!”老師恍然大悟。
老師從圓圓寶寶的畫作和語言中圓圓在周末所做的事以及她的某個喜好,讓老師今后能更好地教育有針對性地和孩子們交流。
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給了孩子畫畫的無窮內(nèi)容,孩子的畫并不是為了臨摹真實的世界,而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覺。所以,我們應(yīng)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畫,快樂而純真地表現(xiàn)自我抒發(fā)情感。由此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不同之處,學會用“童眼”欣賞孩子的畫,肯定孩子細微的進步,增強孩子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