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好孩子=乖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1-12-21 幼兒園好孩子說課稿 教育孩子筆記 怎樣教育孩子

總結家庭教育經驗,成功之處無外乎這四點:建立了融洽的親子關系;既關心孩子的聰明,也關心孩子的善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能力。同時,家庭教育中也存在問題,即由于父母自負導致的悲哀。

為何教孩子學“乖”

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誤區(qū)——教孩子學“乖”。評價孩子時,動不動就說“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將“乖”當成了教育標桿,具體就是聽話,按師長和家長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語當中并沒有相應的詞語。

而在塑造這樣一批批“好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也剝奪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獨立空間,甚至無形中扼殺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一種片面強調孩子社會性的教育理念。現在的學校評選三好學生,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謂的“優(yōu)秀生”里,為何永遠沒有調皮孩子的身影?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比起男孩子的好動,女孩子更容易靜下心來好好學習,不吵不鬧、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們這個社會認可的“乖”孩子標準。

這樣的三好學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認為,那些不聽話的調皮孩子也有可取之處。比如那些上課愛做小動作的學生,雖然常會被老師教訓,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擻精神繼續(xù)調皮。所以說,他們的抗“擊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學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調節(jié)心態(tài)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種能力,能使其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今后的人生,這對他們日后步入社會是大有益處的。

為何孩子心胸狹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傳統(tǒng)“圍墻式”的家庭教育,校園也不是傳統(tǒng)物理意義上的校園,孩子們擁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的師資以及硬件設備。但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什么孩子的心胸卻變得狹小了?只會關心自己身邊的事,過去那種“煮酒論英雄”式的氣魄,為國家前途、為人類理想奮斗的抱負,在今天的年輕一代身上已難覓蹤跡。

因為我們的家庭教育將過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識的增長上,已經無暇將英雄式的理想灌輸給孩子。在國際上,中國家庭對學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認的,可這種對知識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變得狹小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何孩子不愿回家【WWW.Wei508.cOm 實用文書網】

我發(fā)現大部分父母的言談間還是把“兒童”的概念縮小為“學生”。孩子的生命就是這樣被壓縮到一個方面,以此來換取成功,代價未免太大。我們應該牢記:“兒童”的概念內涵遠大于“學生”,兒童除了在學校要當好一個學生外,在家里、在社會中還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給孩子創(chuàng)設的“學習家園”,還應該是他們的“精神家園”。為什么現在那么多大學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監(jiān)獄”,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學習?,F在有的家長總愛陪著孩子做作業(yè),我覺得這種做法值得商榷。

總之,孩子要適合家庭教育,也要讓家庭教育適合孩子,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尚枰赋龅氖?,當前大多數家長使家庭教育與學校的關系變?yōu)閱蜗颍恢兰彝ソ逃龂鴮W校轉,結果卻犧牲掉很多培養(yǎng)孩子品質的機會。其實學校也可以協(xié)助家庭教育,優(yōu)秀的家長應該把握隨機的教育機會。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教你幾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教你幾招讓孩子乖乖聽話現在的孩子全是獨生子女。在家是小太陽,星星、月亮、圍著轉。在幼兒園也常常驕橫,受不了氣。老師有時也管不住他們。如何能讓這些孩子乖乖地“聽話”呢?有些巧妙的手段能讓孩子就范。

1.引導法:孩子在干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想讓他干另外一件事就必須讓另一件事情的吸引力大過他正在干

的事。這樣他就會轉過來聽你的話。

2.聯想法:你要他做的事情他若不感興趣,你就可以想方設法讓這件事和他喜歡的事情掛鉤。這樣他就會

做了。如吃飯,你可以把嘴巴比做挖土機,吃飯就像挖土機在挖泥土。

3.激將法:先稱贊他的力量或聰明,再讓他做老師要求的事情,他們就會很努力的做。

4.競賽法: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用比賽的方法促使他干完某件事情。注意你要讓他多贏點,但是不要贏得

太輕松。

5.榜樣法:就像猴子學樣一樣的道理。讓幼兒跟著老師學做,再適當地幫幫他。

6.以退為進法:如果孩子正做的事情很難收手,不如說玩泥工。老師可以答應他再做一會兒,但是要有時

間限制。

以上這些小策略混合著用效果會更好的。

如何看待乖孩子


如何看待乖孩子

趙忠心

家長們在一起,常常是這樣評價孩子:這個孩子很“乖”,討人喜歡;那個孩子很不“乖”,經常惹家長生氣,令人討厭。培養(yǎng)一個討人喜歡的“乖孩子”,是許多家長追求的培養(yǎng)目標。

難道“乖孩子”就是絕對的好孩子嗎?

何為“乖”?一般是指小孩子不鬧,不煩人,比較懂事。說白了,“乖”就是聽話,順從,馴良,不違逆大人的意愿和意志。

我們并不籠統(tǒng)地否定孩子要“乖”,否定孩子聽話、順從,而一味地鼓動孩子不把家長放在眼里,專門跟家長對著干。不能說“越是不聽話,就越是好孩子”。更不能像有的人所說的那樣:“聽話的兒童是問題兒童?!?/p>

因為大人們的話,并不都是錯誤的,大人們的意愿和意志也不都是沒有道理的。小孩子,在成長發(fā)展過程中,大人的話,該聽從的,還是要聽從;大人的意愿和意志,該服從的,還是應當服從。因為大人們具有較為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家長都是關心、愛護孩子的,說的和做的一般都是為了孩子好。

問題是,有的家長,把這個“乖”字理解得太絕對化了。家長的話,不管是否正確,合理與否,必須絕對聽從;家長的意愿和意志,事無巨細,必須絕對服從。孩子在大人面前,完全失去了“自我”,成為被人支配的“木偶”。孩子自己不能有任何的獨立意識,對家長要唯唯諾諾、言聽計從、唯命是從,不能有任何的違逆。如果“膽敢”違逆,特別是當眾讓家長丟了面子,便要遭受嚴厲的懲戒,甚至吃“皮肉之苦”。

這樣的教育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勢必會成為毫無個性,唯唯諾諾,俯首帖耳,言聽計從,毫無獨立意識和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能力,缺乏自主、自立、自強、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品質。這樣的孩子,將來能有什么作為?

這樣的人,在今天的社會里,很難有立足的能力,更不用說在事業(yè)上有什么成就。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撲,使他畏葸退縮,仿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決不會跳躍。”

在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他們的統(tǒng)治地位,培養(yǎng)造就服服貼貼的、不擾亂他們安寧的“順民”,極力鼓吹“三綱五?!钡膫惱淼赖?,宣揚“父為子綱”。

所謂“父為子綱”,就是家長要支配子女,子女要絕對遵從家長。如古代家訓中所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薄叭粢愿改钢?,而直行己志,雖所執(zhí)皆是,猶為不孝之子?!薄白訉O受長上訶責,不論是非,但當俯首默受,毋得分理?!?/p>

那時候,父母似乎就是真理的化身,父母的話就是法律,子女不能違抗。父母批評訓斥子女,不管對不對,只能絕對服從,不能分辨是非曲直。

魯迅先生說:“馴良之類并不是惡德。但發(fā)展開去,對一切事無不馴良,卻決不是美德,也許簡直倒是沒出息?!?/p>

當今做父母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有出息的人。果真如此,就不應當過分強調“聽話”,“順從”,“馴良”,要孩子做“乖孩子”。

而是要放開孩子的手腳和頭腦,給孩子以自主的權力和機會,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讓孩子獨立分析問題、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分析、處理、解決得好,當然皆大歡喜;即或是錯了,也無大礙,錯誤和挫折會使人變得聰明,失敗是成功之母嘛。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失敗的教訓同樣也有價值。

孩子早晚要離開家庭、父母,走上社會,獨立面對生活,自主進行判斷和選擇。我們要從孩子小時候,就注意培養(yǎng)和訓練孩子的自主意識和能力。免得將來孩子到了社會上束手無策、寸步難行。

媽 媽不在,孩子更乖?


媽媽不在,孩子更乖?**馬上兩周十個月了。從出生到現在,他與我的分離情況如下(指夜晚不和我一起睡而由他人帶):

大約一周二的時候,斷奶期間,放在保姆家三天;

兩周歲之前,偶爾一兩次,我有事,晚上將他留在保姆家沒有接回來;

去年國慶節(jié),我和姐姐妹妹一起去桂林旅游,將**留在我媽媽家過了四天;

去年年底春節(jié)前,兩周二三的時候,**先隨公婆回鄉(xiāng)下老家五天;

今年4月底,**再回爺爺奶奶家呆了一整周。

幾乎每一次的分離,他似乎都表現得比較適應。沒有出現大家想象中的哭鬧不休。即使有哭,也很快能在安撫下平靜下來。而且,沒有和媽媽在一起的**,表現也真是可圈可點,活潑可愛,會自己玩,而且也很守規(guī)矩。相比我?guī)е臅r候,似乎更成熟懂事得多。

于是,每一位臨時養(yǎng)育者,尤其是我的公公婆婆,最愛說的話就是:“你不在,孩子更乖!你看你一出現,他就又愛哭又不聽話!”

果真,媽媽不在,孩子更乖嗎?

應該說,我不在的時候,**確實是很“乖”的。有禮有節(jié),活潑可愛,很會自己找樂子。媽媽不在,孩子為什么會更“乖”?其一,因為孩子其實最懂得審時度勢,他會因為媽媽的不在而更注意自己的行為,以求得別人的接納,保證自己的安全;其二,媽媽不在,意味著孩子有了體驗另一種生活的機會,這個機會讓孩子欣喜,他們會在享受新奇的生活時暫時忘記媽媽;其三,媽媽是最堅強的依賴者,也可能是孩子一切問題的包辦者。當媽媽不在時,孩子失去了依賴,于是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自我安排。

不過,這只是表象,也只是短時的。

**離開媽媽去保姆家斷奶,過程很順利。但至今,他都留下一個“頑疾”,只要喝牛奶,媽媽一定要陪在他身邊,提供肚臍讓他撫摸。這個讓我倍感尷尬的習慣,是對我采取不人性方法斷奶的最大懲罰。除此之外,只要有些時間沒看到媽媽,或者是被我訓斥批評,他也總是通過撫摸我的肚臍緩解焦慮尋求安慰。他的這個習慣足以說明,那三個晚上的分離,給他留下了傷痕。而不是什么媽媽不在他也很乖。

把**偶爾送回婆家,我可以獲得難得的休閑,和老貓去過過二人世界,也可以和朋友去狂歡一番。不過我發(fā)現,這樣的閑瑕時光,我還是得買單。因為**會在從別處回來我的身邊之后,讓我付出加倍的辛勞。最典型的表現是,他變得不肯和媽媽有須臾的分開。哪怕是從床到衣櫥這樣的咫尺之遙的分離,也能讓他失聲痛哭。夜間轉醒的次數也明顯要增多。通常,他離開一周,回到我身邊后也需要經過一周后才能重回過去的模式。我戲稱**這是在索求“補償”。這也是我不在時,**很乖,但我一出現,他就變得愛哭愛鬧的原因。他在發(fā)泄我不在時的委屈和不滿,同時,又在索回媽媽每天應該給他的幸福與關愛——媽媽對孩子來說,是個“大寶庫”,一旦媽媽出現,孩子總會想著要過來取點什么才高興。這種“媽媽不在,乖,媽媽回來,鬧”的現象,能說明的只是,孩子沒有真正適應與媽媽分開。

所以,絕不意味著為了讓孩子更乖,可以讓媽媽缺席。

事實上,孩子是終究要與父母分開,獨立生活的。但是,何時分?如何分得更沒有“后遺癥”?很值得思考。

我個人的經驗告訴我,孩子起碼要在三周歲之后,與父母分開才比較可行。而且只能是短期、適當地分開。

前一次,我和老貓把**送回婆家,準備讓他在爺爺奶奶家呆幾天。臨到我要走時,大家都很擔憂:**能同意嗎?**的兩個表哥們甚至開始出各種主意:舅媽,我們帶他去玩,然后你趕快躲走……公公也說:“我看根本留不了,他肯定會鬧……”婆婆更是很著急,因為她擔心**不肯留下的話,我們肯定會帶走他,那她又要空歡喜一場。

結果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我抱著**和他輕聲交流了幾句,然后,他主動去找奶奶抱起,和我愉快地說再見。**的表現讓公公和婆婆都挺吃驚,覺得我似乎施了什么魔法一樣,把**如此輕松地“搞定”了。其實,所謂的魔法,就是我一貫以來堅持的給孩子安全感。我認為,有安全感的孩子,分離會容易得多。當然,這種安全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時半會,而需要持續(xù)而真誠的給予。

而媽媽,是最能給孩子安全感的人。那是無法缺席的。更確切地說,對孩子來說,就算媽媽不在眼前,那也一定是在心底的。

一旦孩子能夠做到媽媽在也一樣,媽媽不在也一樣(或者媽媽不在,但稍加安撫就能自如,事后也不會索要補償),那我想這個孩子應該是長大了。

假如孩子仍然是媽媽不在,乖,媽媽一回來,鬧,那么,只能說明,孩子還沒有真正做好準備太長時間地與媽媽分離,不可強迫。

假如在特殊情況下,父母必須把孩子臨時寄給別人代為照顧,那么除了要提前做好與孩子的溝通(哪怕幾個月大的孩子,也得履行這一過程),在接回孩子之后,還要對孩子的缺失感進行充分的補充與滿足,而不要一味地批評孩子“媽媽不在,不是好好的嗎?回來了你反而更鬧!”

6方法讓孩子乖乖去上幼兒園


6方法讓孩子乖乖去上幼兒園

父母把3歲的佳佳送入幼兒園。但這里跟家并不一樣,不知道上廁所往哪里走?不知道肚子餓了怎么辦?不知道為什么總是呆在教室里不讓到外面玩?不知道定下那么多規(guī)矩是為什么?這些無法解釋的問題令華華心里感到某種不安、擔心、害怕和驚慌,一些孩子則會出現極端的恐懼,會大哭大吵大鬧地不肯去幼兒園。

首先,如果孩子哭鬧不想去幼兒園,父母不要生拉硬拽地仍堅持送他去入園,可以先跟幼兒園的老師聯系一下,了解孩子最近一段時間在學校的狀況,找出他不愿意入園的原因。

幼兒不愿意去上學的理由一般有三個:

第一是社交能力弱。

有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差,沒有學會與人相處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里玩玩具外,沒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歡迎,所以也就不喜歡去幼兒園;

第二是自立能力差。

孩子入園之后需要自己學會上廁所、吃飯、穿衣。這些基本生活能力都未具備的孩子在集體生活中肯定會感到不安;

第三表現不佳。

有的幼兒因為智力較低,學習表現不好經常遭到老師的批評;有的幼兒好勝心強,特別在意老師的贊揚,一旦老師批評或責備他,他就會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學;有的幼兒則是沒有處理好與其他小朋友的友好關系,常常與小朋友吵架打鬧,因而產生排斥幼兒園的心理。父母親可以對癥下藥,針對不同的原因進行不同的開導,消除他的恐懼癥

想讓孩子在幼兒園里開心地度過,父母可以運用一些小的策略:

1、上幼兒園前,先告訴寶寶:“你在幼兒園里開心地玩,下午放學時,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边@會讓孩子感到父母親并沒有扔下他不管,他還會回到父母身旁的。

2、送孩子上學時,如果母親向兒子訴說她對丈夫的種種不滿,而尚未懂事的兒子無法理解這些復雜的問題,在這種處境下去幼兒園,就容易產生焦慮與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看到你不高興的樣子,以免讓孩子在幼兒園里為父母擔心,這可避免孩子因為你的苦惱而加重他的焦慮。

3、一些父母因為孩子舍不得他走,但又要趕著上班,只好偷偷地離開幼兒園,這種做法只會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與害怕,因此父母親最好在幼兒園里安頓好孩子,讓他感到放心,然后再離開。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讓你離開,你的態(tài)度一定要堅決,否則孩子容易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不利于焦慮的消除。

4、父母親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路上,叮囑他要聽老師的話,要守紀律,要懂禮貌,唱歌時要大聲,畫畫時要畫大些,這些過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勸告也會使孩子感到無法達到要求而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

5、還可以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里好玩的玩具和積木吸引他們,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6、如果孩子對母親依賴心理過重,可讓爸爸送孩子上幼兒園。

小編點評:教育孩子是一個斗智斗勇的過程,找到合適的方法,既可以讓孩子乖乖聽話,又能讓親子關系和睦融洽。因而家長們在教孩子的問題上,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多一點耐心,找到一個科學的方法,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注意孩子的敏感期——并不是孩子不乖


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復操作某一動作或反復學習某一項能力,并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zhí)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續(xù)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么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干凈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干凈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后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有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臟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與手的敏感期后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里的東西。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系。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簽。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之后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如此反復幾次之后,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于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后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后進入分享階段。

注意1: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

注意2: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zhí)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這些內容家長可參考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書中有詳細的論述,此書家庭必備家長必讀。

只要三個步驟就能讓孩子乖乖起床


讓年幼的孩子一早要爬出暖暖的被窩,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筛改敢磿r上班,沒有時間讓孩子睡懶覺,怎么辦?如何讓孩子乖乖起床呢?

第一步:晚上按時睡覺

晚上按時睡覺是早上按時起床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養(yǎng)成定時入睡、定時起床的生物鐘條件反射。

學齡前的孩子要保證9~10小時睡眠,晚上8點半開始清洗,準備明天起床的衣服,入廁后上床。家長要保持臥室的安靜,因為剛入睡時易被聲音吵醒,如果大人要看電視或者需要談話,最好安排在另一間,聲音不要太大。只要保證孩子在晚上9點進前后進入深睡期,凌晨7點左右起床會十分順利。

第二步:提早十分鐘準備起床

起床前10~15分鐘做一些輕聲響動的工作。如打開窗簾,要開收音機放輕音樂或新聞廣播,輕聲收拾屋子,讓室外新鮮空氣和光線透進室內,然后喚孩子起床。父母也可以唱一首自編的起床歌,使孩子對這首歌建立起條件反射,聽見這首歌就知道起床的時間到了。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盡可能多睡一會兒,往往將時間算計到分分秒秒,直到最后一刻才大聲將其喚醒或強行掀開被子將孩子拉下床。殊不知這些做法有害無益,因為高強度高頻率的喊聲會造成孩子生理上的障礙,雖然身子已起床,但大腦仍處于睡眠狀態(tài),腦波活動難以在短時間內調整過來。此時的孩子神情呆滯,反應遲鈍,周身發(fā)懶、疲憊不堪,不愿活動。即使勉強起床后吃飯也不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三步:呼喚孩子起床

父母可用親切的聲音呼喚孩子,用手輕撫孩子的背腰部,再撫摸他的手和臉,觸動他的聽覺和觸覺器官,在舒適的刺激中,逐漸從淺睡狀態(tài)自然地轉換到靜態(tài)覺醒狀態(tài),再轉換到動態(tài)覺醒狀態(tài),這時孩子就會睜開眼睛,活動身體。

幼兒在蘇醒后睜開眼睛看到父母的微笑,聽到的是父母親切的呼喚聲,自己會愉快地起床。若孩子還未完全蘇醒,可以等2~3分鐘以同樣的方法再進行一次。

4招讓任性孩子變乖巧


碰到調皮任性、不聽管教的孩子,每個家長都會很頭疼,既不能任憑孩子“肆意妄為”,又舍不得采取“強硬手段”。其實,小孩子的行為難免出現偏差,與其批評和對抗,不妨耍些“小花招”,巧妙糾正和引導,讓孩子“變乖”。

撤退法。星期天,東東起床后就沒完沒了地學著吊嗓的人使勁地喊“?。。?,伊-伊-伊”,爸爸說,別再喊了,會把嗓子喊啞的。他反而喊得更響了。媽媽走過來對爸爸說:“你跟我一起去買菜吧?!钡劝职謰寢岆x開后,東東見沒有“觀眾”了,也就沒興致再喊了。

激將法。佳佳在公園里賴著不肯走路,一定要爸爸抱,不答應就干脆坐在地上不動了。爸爸對媽媽說:“你看,前面那個小朋友跑得多快,咱們佳佳肯定跑不過她?!痹捯暨€沒落,佳佳已經“呼”地一下站起來向前追去。

欲擒故縱法。媽媽讓丁丁把滿桌子的畫筆收拾好,丁丁卻反而把畫筆一支支地向地上扔。媽媽打開丁丁的玩具柜,拿出一小框不怕摔的橡皮玩具遞給丁丁,微笑著讓丁丁扔完畫筆后再把這些東西也扔到地上,丁丁反而不扔了。

轉移注意法。天銳拉著小鴨子車經過門檻時,小小的輪子卡在門檻外過不來,外公幫他拉過門檻,可他又哭著把它放回原處使勁拉。外公不再理會,而是去看魚缸中那條天銳最喜歡的金魚:“咦,小金魚怎么不愛動了?該不是生病了吧?”“什么?小金魚生病了?”天銳丟下小車,著急地跑過來看,早把拉車的事忘在腦后了。

相關推薦

  • 如何讓孩子乖乖聽話 你千萬不要小看一個兩三歲孩子的智商,因為,在要不要起床,要不要穿衣服的問題上,他們的“抗爭”經常會表現出驚人的“智慧”。 一則刊登在近期美國《育兒》雜志的文章就描述了一名心理學碩士媽媽與自己兩歲兒子凱...
    2022-02-02 閱讀全文
  • 乖孩子的催眠術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指出:幼兒園應制定合理的幼兒一日生活作息制度。而每天飯后兩小時的睡眠是幼兒一日生活的重要內容,對幼兒的身長發(fā)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讓每一位幼兒進入甜美的夢鄉(xiāng)成為我們保教人員的工...
    2020-09-27 閱讀全文
  • 樓房里的乖孩子 下面給大家提供的是《樓房里的乖孩子》,希望精彩的內容能夠幫助到你!教學目的:1住在樓房里的幼兒感受鄰居和睦相處的快樂2知道幫助別人,體會互相關心的快樂 教學準備:1幼兒記住家里的地址,電話號碼;2幼兒...
    2021-08-19 閱讀全文
  • 教你幾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教你幾招讓孩子乖乖聽話現在的孩子全是獨生子女。在家是小太陽,星星、月亮、圍著轉。在幼兒園也常常驕橫,受不了氣。老師有時也管不住他們。如何能讓這些孩子乖乖地“聽話”呢?有些巧妙的手段能讓孩子就范。 1....
    2020-11-02 閱讀全文
  • 如何看待乖孩子 如何看待乖孩子 趙忠心 家長們在一起,常常是這樣評價孩子:這個孩子很“乖”,討人喜歡;那個孩子很不“乖”,經常惹家長生氣,令人討厭。培養(yǎng)一個討人喜歡的“乖孩子”,是許多家長追求的培養(yǎng)目標。 難道“乖孩...
    2020-11-17 閱讀全文

你千萬不要小看一個兩三歲孩子的智商,因為,在要不要起床,要不要穿衣服的問題上,他們的“抗爭”經常會表現出驚人的“智慧”。 一則刊登在近期美國《育兒》雜志的文章就描述了一名心理學碩士媽媽與自己兩歲兒子凱...

2022-02-02 閱讀全文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指出:幼兒園應制定合理的幼兒一日生活作息制度。而每天飯后兩小時的睡眠是幼兒一日生活的重要內容,對幼兒的身長發(fā)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讓每一位幼兒進入甜美的夢鄉(xiāng)成為我們保教人員的工...

2020-09-27 閱讀全文

下面給大家提供的是《樓房里的乖孩子》,希望精彩的內容能夠幫助到你!教學目的:1住在樓房里的幼兒感受鄰居和睦相處的快樂2知道幫助別人,體會互相關心的快樂 教學準備:1幼兒記住家里的地址,電話號碼;2幼兒...

2021-08-19 閱讀全文

教你幾招讓孩子乖乖聽話現在的孩子全是獨生子女。在家是小太陽,星星、月亮、圍著轉。在幼兒園也常常驕橫,受不了氣。老師有時也管不住他們。如何能讓這些孩子乖乖地“聽話”呢?有些巧妙的手段能讓孩子就范。 1....

2020-11-02 閱讀全文

如何看待乖孩子 趙忠心 家長們在一起,常常是這樣評價孩子:這個孩子很“乖”,討人喜歡;那個孩子很不“乖”,經常惹家長生氣,令人討厭。培養(yǎng)一個討人喜歡的“乖孩子”,是許多家長追求的培養(yǎng)目標。 難道“乖孩...

2020-11-17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