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切忌定時給嬰兒喂奶
發(fā)布時間:2021-11-27 有關媽媽給孩子講的睡前故事 媽媽給孩子講的溫馨睡前故事 媽媽給小朋友講的睡前故事以往人們習慣于定時給嬰兒喂奶,使嬰兒同成年人一樣定時定次的吃奶,專家研究表明,這種傳統(tǒng)的定時喂奶對嬰兒和母親都不利,應做到按需喂奶,嬰兒想吃就喂,母親奶脹就喂,這樣可滿足母嬰的生理要求。
媽媽切忌定時給嬰兒喂奶
剛剛出生的新生兒吸吮力很強,這是讓他學習和鍛煉吸吮能力的最佳時刻,不必拘泥定時喂奶。如定時喂奶,他可能入睡不吃,而不喂奶時,他又想吃,哭鬧不得。因此,硬性規(guī)定喂奶時間和次數(shù),就不能滿足其生理要求,必然會影響其生長發(fā)育。
按需喂奶、勤喂奶,還能促進母乳分泌旺盛,有利于嬰兒吃飽喝足,可加快嬰兒生長發(fā)育。實驗證明,每天喂6次奶,乳汁分泌平均每日泌奶為520毫升,如每天喂奶12次,每天平均分泌乳乳汁725毫升。同時有利消除奶脹,養(yǎng)活患乳腺病的機會。
為了實現(xiàn)按需喂奶,嬰兒生下來就應和媽媽睡在一起,實行母嬰同室或同床,這除了能保證隨時喂奶有利母嬰外,還便于增強母嬰關系,較快地提高母親撫養(yǎng)嬰兒的能力和使新生兒多接受到母愛。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嬰兒微笑能激活媽媽大腦
新華網(wǎng)消息:據(jù)美國健康生活新聞網(wǎng)7月7日報道,嬰兒的微笑能激活媽媽的大腦。
嬰兒微笑能激活媽媽大腦
科學或許證實了大多數(shù)母親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當一個女人看見自己的嬰兒微笑,她大腦的某些區(qū)域會被激活,幸福的感受油然而生。該研究報告的作者、休斯敦貝勒醫(yī)學院兒科系助理教授萊恩·斯特拉森博士說:“母親的這種幸福感受絕對有其生物學來源?!?/p>
斯特拉森指出:“嬰兒的笑是非常有力的刺激物。這在生物學上講得通。嬰兒完全依賴于照料自己的人。大自然在人體內(nèi)設置一種體系來強化這種關系,這是合情合理的。”
研究發(fā)現(xiàn),正在啼哭或者既不哭也不笑的嬰兒,不會在母親身上激發(fā)同樣類型的大腦反應。
根據(jù)這項研究,當母親看到孩子照片時,一個廣泛的大腦網(wǎng)絡被激活。但母親只有在看到自己孩子喜悅的臉時,大腦內(nèi)的多巴胺獎勵體系才會被激活。如果孩子看起來悲傷或者沒有特別的表情,這個系統(tǒng)不會被激活。
新奧爾良奧克斯納保健系統(tǒng)的兒科醫(yī)師邁克爾·沃瑟曼博士說:“這項研究讓人很感興趣。它是朝著解開情感之謎邁出的一步,它開始顯示出母嬰關系中復雜的‘化學反應’。”斯特拉森解釋說,在有些母親身上,這種自然的獎勵體系可能存在問題,這或許有助于解釋為何有些母親和孩子從來都不親密,甚至會虐待自己的孩子。
媽媽生,姥姥養(yǎng),爺爺奶奶來欣賞?
據(jù)調(diào)查,有95%以上的家庭女兒結婚后生下孩子都由自己的父母來幫助撫養(yǎng)或照看。形成這一社會現(xiàn)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解讀“姥姥養(yǎng)”現(xiàn)象
傳統(tǒng)的看法是爺爺奶奶來撫養(yǎng)或照看,但在近年卻被顛覆了,為什么呢?
祖輩對孫輩的撫養(yǎng)和教育被稱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在我國廣泛存在。有調(diào)查顯示,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這里的“祖輩”更多地是指姥姥姥爺而不是爺爺奶奶。
在十多年前,爺爺奶奶照看孫輩還比較多見。因為按照傳統(tǒng)觀念來說,孫輩是爺爺奶奶家的人,爺爺奶奶照看孫輩理所應當。但最近幾年,情況卻出現(xiàn)了變化,照看孫輩更多的成了姥姥姥爺。這兩年我曾經(jīng)在自己居住的小區(qū)里問過一些照看孫輩的老人,確實以姥姥居多。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大概有三點:
第一,現(xiàn)在的年輕父母基本是“獨一代”,他們的孩子是“獨二代”,雙方四位老人都有條件去照看一個孫輩。在當今社會,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是“平等”的。在姥姥姥爺看來,女兒女婿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孫輩,“外孫”“外孫女”的概念變得淡了,有的孫輩還跟了姥爺?shù)男眨踔劣械膶O輩稱姥爺姥姥為“爺爺”“奶奶”,所以在照看“孫子”“孫女”這件事的愿望強烈程度上,姥姥姥爺不比爺爺奶奶差。
第二,年輕媽媽都有自己的事業(yè),所以產(chǎn)假結束后,很多年輕媽媽就會再回歸職場,孩子交給誰來照顧?當然首選雙方四位老人。但對于年輕媽媽來說,把孩子交給自己的媽媽似乎會更舒心一些,畢竟跟婆婆不如跟媽媽相處得輕松自在、無拘無束。另外,岳父母住在女婿家,跟在自家基本沒有兩樣,而公婆住在兒媳家卻有些不同,在他們看來,自己有點“在親戚家做客”的感覺。所以,姥姥養(yǎng)順理成章。
第三,老人也心疼自己的女兒,再加上已經(jīng)退休,有大把的清閑時間,可以專心致志地幫女兒照看孩子。另外,老人也有足夠的育兒方法,所以在處理各種細節(jié)問題上,總比女兒有辦法。再有,自己的人生已經(jīng)走過了大半,經(jīng)歷過了許多事,而且還積累了更多的經(jīng)驗,在處理起事情來會比年輕人更輕松,更老練。正因為有了這些原因,幫著女兒帶孩子也就顯得更為自然。
一個孩子,既然被媽媽生了,既然被姥姥養(yǎng)了,那爺爺奶奶也只有欣賞的份了。
隔代教養(yǎng)有利有弊
前面提到了隔代教育的一些優(yōu)勢。但凡事都有兩面,有優(yōu)勢就會有劣勢,隔代教育也同樣存在劣勢。
第一,因補償心理而產(chǎn)生“隔代慣”。“隔代慣”行為緣起于一種補償心理,也許之前由于種種原因無法給子女更好的生活,現(xiàn)在有了孫輩,就想將之前對子女未表達出來的愛都補償?shù)剿砩?。但這種補償卻會將孩子寵壞。
第二,思想觀念陳舊。比如,有的老人會給孩子講鬼怪故事,這很可能會影響他的心理健康;還可能給孩子傳遞一些諸如“不干不凈吃了沒病”這樣的老觀念,不僅影響他的身心健康,也使他很難與新時代的思想建立聯(lián)系;等等。
第三,重養(yǎng)育而不重教育。只管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不注意對孩子的教育;一味地嬌慣、溺愛孩子,把孩子培養(yǎng)成“小皇帝”“小公主”;對孩子的事情包辦代替,不舍得讓孩子去做事,忽視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讓自己成為孩子的“避難所”;只想讓孩子自由玩樂,忽視規(guī)矩、禮儀方面的教育;等等。
雖然老人幫忙照看孩子,但做子女的卻不可以把關于孩子的一切責任都推給老人去承擔,比如,教育的問題。其實,無論是誰在主導帶孩子,全家人都應該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達成一致,并且要密切配合。很多時候,在教育這件事上,老人和子女之間存在著觀念上的差異。舉例來說,有的老人可能比較注重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和培養(yǎng)孩子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而子女可能比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yǎng)和個性發(fā)展。這時候,雙方要多溝通,統(tǒng)一教育認識,然后擇善施教。
帶孩子,其實是父母的職責
作為年輕的父母,不要認為自己把孩子交給老人帶是一種輕松,是一種讓自己解脫的方式。事實上,育兒是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替代。隔代教育終究離不開一個“隔”字,很多教育內(nèi)容,由我們來做與由老人來做,其效果會大不相同。畢竟親子教育中的“親”,意味著父母對孩子的親近,父母的親自教育要更為深刻。所以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并不能等同視之,親子教育必不可少。
但隔代教育終歸是祖輩對第三代的跨界教育,諸如父母親情一類的情感是隔代老人所無法給予的。而且無論是做榜樣還是講道理,父母起到的作用都要勝過老人。相比而言,父母的教誨對孩子會更有威力。孩子也更喜歡父母都在身邊的感覺,這樣他的情感發(fā)育才會健康,情感世界也才會完整。而孩子與父母形成的強烈的親子感情紐帶,也是維系一個家庭完整和諧的重要所在。
所以,年輕的父母不要小瞧親子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要用無所謂的態(tài)度對待親子教育,要理智地將隔代教育擺到正確的位置上。
在“媽媽生,姥姥養(yǎng),爺爺奶奶來欣賞”的今天,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如何做呢?第一,面對孩子,要做負責任的父母,讓他感覺到親子之愛,要教他愛父母,愛姥姥姥爺,也要愛爺爺奶奶;第二,面對雙方的老人,要有一顆感恩心,懂得去感恩老人一生的辛勞,養(yǎng)兒育女,有苦勞,更有功勞;第三,面對自己,要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并銘記一點:做父母是我們一生最偉大的事業(yè)。
(文/魯鵬程,本文刊登于《時尚育兒》雜志2014年10月刊)
媽媽吃螃蟹寶寶得奶癬
媽媽吃螃蟹寶寶得奶癬
秋季到來,寶寶的臉上總是紅撲撲的……每年秋冬季節(jié),在天氣轉換時,總是嬰幼兒好發(fā)奶癬的高峰季節(jié)。這時候,不僅寶寶難受,而且媽媽心焦……在上周的名醫(yī)網(wǎng)上聊中,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施嬰嬰教授提醒諸位媽媽,最近是奶癬的高發(fā)季節(jié),既要讓寶寶遠離致敏食物,媽媽自己也要學會“忌口”。一旦發(fā)現(xiàn)寶寶奶癬發(fā)作,不要病急亂投醫(yī),也不要掉以輕心。
秋冬交替奶癬頻發(fā)
最近正是菊黃蟹肥的時節(jié),個大、噴香的大閘蟹紛紛“爬”上了餐桌。剛剛生下寶寶的林女士禁不住“食指大動”,品嘗了幾只。這一天,她就給餓了的寶寶喂了奶。沒幾分鐘,寶寶的臉上現(xiàn)出了一塊塊的小紅斑。她一時不以為意,可一個小時候后驚訝地發(fā)現(xiàn),那些小紅斑居然慢慢滲出了淺黃色的液體。這下,嚇壞了的她連忙把寶寶送去附近醫(yī)院,經(jīng)診斷,寶寶是得了“奶癬”。
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施嬰嬰教授指出,嬰兒奶癬是一種過敏癥狀的皮膚病,病因復雜,有的嬰兒具有遺傳傾向。如果父母雙方均為過敏體質(zhì),則孩子80%是過敏性體質(zhì)。在嬰幼兒時期,早期過敏原主要為食物、日光、化妝品、肥皂等,都可能誘發(fā)“奶癬”,甚至吃少量的魚、蛋也會使病情加重,所以有過敏家族史的嬰幼兒,在添加輔食時,要格外小心。對于母乳喂養(yǎng)的家庭,媽媽們要更留心自己的飲食,切勿貪圖一時的口福,“連累”寶寶被奶癬纏上。
【專家說法】消化不良加重奶癬
采取母乳喂養(yǎng)的家庭,媽媽們應調(diào)整自己的飲食,少吃魚、蝦、蟹等含蛋白質(zhì)高的水產(chǎn)類食物,以及辛、酸、辣等調(diào)味品。此外,還應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和畜、禽肉類食物。如果采取牛奶哺喂,可適當延長牛乳的煮沸時間,以利蛋白質(zhì)變性,減輕致敏作用。也可適當增加新鮮果汁、水果、蔬菜等。但值得提醒的是,不論采用何種喂養(yǎng)法,都應注意不要給嬰兒喂得過飽,因消化不良會使奶癬加重。
盲目斷奶影響寶寶健康
4個月大的欣兒原本粉粉嫩嫩的,煞是惹人喜愛,但最近,一些密集的小丘疹爬上了她原本粉嘟嘟的臉蛋,皮膚也變得干干的,還有灰白色的鱗屑。家里的老人家認為,欣兒是得了奶癬,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時給欣兒斷奶,切斷“源頭”。為此,欣兒的媽媽非常猶豫。一方面,她不愿意看到欣兒因為奶癬瘙癢,日日寢食不安,而另一方面又擔憂,太早斷奶不利于欣兒的健康成長。
“家長往往誤認為‘奶癬’與吃奶有關,采取提前斷奶的辦法。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不僅濕疹照長,而且嬰兒也會因為母奶或牛奶的攝入不足,造成營養(yǎng)不良,抵抗力下降,其它病并發(fā)。”專家提醒家長,切勿因為愛子心切亂投醫(yī),盲目為孩子斷奶。
【專家說法】高蛋白易誘發(fā)奶癬
如果寶寶以奶類食品為主食,要判斷是否還能吃奶,得從尋找過敏源做起。引起吃奶孩子發(fā)生奶癬的可能的過敏食物不外乎牛奶、母乳或添加的輔食。若懷疑是奶過敏,一是盡量吃母乳,二是可以將牛奶多煮沸幾次,以破壞致敏的蛋白質(zhì),然后再喂孩子;或者還可選用特殊配方奶粉(比如:水解蛋白奶粉、羊奶等喂養(yǎng))。
此外,由于高蛋白食物不易消化,容易誘發(fā)嬰幼兒過敏,父母應注意避免讓4個月內(nèi)的寶寶添加高蛋白輔食。
提醒及時就醫(yī)避免奶癬復發(fā)
孩子得了奶癬,一定要及時到醫(yī)院接受治療,盡快控制病情,避免患兒病情加重和復發(fā)。奶癬的破損處,可涂用一些皮質(zhì)類固醇霜劑,有較好的止癢抗過敏作用。如果奶癬并發(fā)感染,局部可用具有消炎、止癢、抗過敏、抗真菌等多種作用的藥物。如果皮損較廣泛或瘙癢明顯,還應口服抗組織胺類藥物等。
奶癬寶寶科學食譜
菜泥湯(白菜、胡蘿卜、卷心菜)、絲瓜湯、綠豆百合湯、泥鰍湯等。
“奶癬寶寶”飲食要點
要點1:避免讓寶寶提早年齡階段地過量進食,食物應以清淡為主;
要點2:尋找可疑的食物過敏原,如果發(fā)現(xiàn)明顯地誘發(fā)寶寶長奶癬的食物,立即停用,即使是媽媽也應避免吃可能引起寶寶過敏的食物。但過段時間后,還可從少量再作嘗試;
要點3:給寶寶添加新食物要從少量開始,如果10天左右寶寶沒有出現(xiàn)過敏反應,才可能再增加攝入量,或增加另一品種的新食物;
要點4:少吃動物油,適當多攝入植物油;
要點5:牛奶煮沸次數(shù)要多一些,使其中引起過敏的乳白蛋白變性,從而減輕過敏;
要點6:飲食多選用清熱利濕的食物,如:綠豆、赤小豆、莧菜、薺菜、馬齒莧、冬瓜、黃瓜、萵筍等,少食刺激性食物;
要點7: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的食物,以調(diào)節(jié)寶寶的生理功能,減輕皮膚過敏反應;
要點8:4個月內(nèi)的寶寶不要過多食用高蛋白食物,以免因為不易消化,誘發(fā)過敏。
媽媽為何偏選智力奶粉?
記者在廣州一萬佳超市看到,很多消費者在選購奶粉時都會翻看產(chǎn)品背面的包裝,這一區(qū)域通常是產(chǎn)品成分說明。記者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超市內(nèi)說明奶粉成分功能的以南山、伊利等國產(chǎn)品牌居多,雀巢及美贊臣兩家外資品牌奶粉是為數(shù)不多的在外包裝上即有成分功能宣傳和標注的產(chǎn)品。以南山幼兒配方奶粉3段(普袋裝400g)為例,其外包裝標含有藻類DHA,且該成分“為寶寶的大腦發(fā)育提供重要物質(zhì),對腦部及視力的發(fā)育有重要作用”;另一款三鹿貝貝兒童成長配方奶粉外包裝上也有標注“科學添加DHA、ARA、膽堿,幫助寶寶大腦和視覺發(fā)育”字樣;與此類似的還有伊利兒童配方奶粉4段,同樣標明“含有DHA、ARA和膽堿,有益于腦部發(fā)育”。
而在進口品牌奶粉方面,記者發(fā)現(xiàn)惠氏、雅培、多美滋及安滿等多個系列的產(chǎn)品在外包裝上均只注明產(chǎn)品成分,并未提及這些成分的功效和作用。相對而言,雀巢和美贊臣則在所含成分的功能宣傳上多花了些“功夫”。美贊臣一款安嬰兒嬰兒配方奶粉在產(chǎn)品正面包裝上標示“膽堿、亞油酸和亞麻酸,幫助提供腦部發(fā)育的營養(yǎng)成分”,雀巢成長1+系列奶粉亦有標明“含活性天然益菌BL雙岐桿菌,助維護腸胃健康并幫助更好的消化;DHA/ARA助腦部及視網(wǎng)膜發(fā)育”等字樣。對此,美贊臣方面回應稱公司產(chǎn)品的配方由專業(yè)團隊研發(fā)而成,當中部分成分的功效都有臨床試驗作為依據(jù);雀巢則暫無回應。
雖然這些國產(chǎn)、進口品牌奶粉在外包裝上并未明確標示“該產(chǎn)品有促進腦部發(fā)育的作用”,但品牌商們對其成分作用的宣傳顯然對消費者已產(chǎn)生了作用。萬佳超市內(nèi)一名正在選購嬰幼兒奶粉的消費者稱,現(xiàn)在媽媽們選購奶粉一方面是看產(chǎn)品本身的品牌知名度,其次在選購時也會對其營養(yǎng)元素有一定的考量?!芭懦延锌诒漠a(chǎn)品,作為消費者當然會更想買‘促進智力發(fā)育’的奶粉??!”如何去“判定”奶粉是否能促進嬰幼兒的智力發(fā)育呢?多數(shù)消費者稱會以產(chǎn)品外包裝的標注作為參考。
媽媽的時間管理能力會傳給孩子
很多媽媽都咨詢我兩個孩子時間如何分割?怎么做到平均分配給兩個孩子?
我的回答很簡單,除了分割,我們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去處理兩個孩子的關系?因為媽媽們擔心時間分配不均,是怕孩子感覺不公平。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讓孩子感覺心悅誠服卻不分割時間?
我一直是邀請大女兒兜兜當我的拍檔,和我一起照顧小寶,剛開始兜兜會好奇的問:“媽媽,我小時候也是這樣嗎?”比如小寶喜歡抓我的頭發(fā),她就想知道自己小時候是什么樣子?我會告訴她“你小時候啊!比她還要過分呢!你抓我的眼鏡扔到地上,兩個月摔碎三個眼鏡很正常的,還有媽媽的耳環(huán)都被你扯掉了。”
我們在一起照顧小寶寶的過程中溫馨的回憶她所不知道的嬰兒時期。不出一個月,兜兜就感慨的寫下了這樣一篇日記:“妹妹,如果你長大了瘋狂的玩兒游戲,瘋狂的戀愛,都顧不上回家,你一定要記得為你付出了時間與生命的是我們,最愛你的也是我們!”后來又陸陸續(xù)續(xù)寫了很多感恩媽媽的文章。這種經(jīng)歷對姐姐的歷練比其他口頭講的感恩教育要好百倍。我們小寶的名字也是姐姐給起的,用了爸爸名字的第一個字,我名字的第二個字和她自己名字的第三個字,的說“因為她是我們?nèi)齻€人的寶寶?。 ?/p>
你看,時間可以重疊,愛可以傳遞,不一定非要糾結兩個孩子愛和時間平均分配,不是嗎?
關于時間管理,我認為主要是四個步驟:
1、四象限法則:診斷自己的時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一個家庭中媽媽的作用就好比是一只鐘表的時針,稍微改變一點點,整個家都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女人關系著家庭的整體氛圍。那么媽媽的時間管理能力就很現(xiàn)實的會影響到全家做事的實效,對孩子以后性格的塑造更是有決定性的影響。
有很多媽媽都會說一天到晚忙死了,結果晚上睡覺時感覺自己一天什么都沒干,只照顧孩子了都沒空打扮、沒時間做家務、沒法去工作,更沒有時間跟朋友見面聊天、看電影···因為做的事很瑣碎、很忙亂,搞得自己心情不好,效果也不理想。
究竟什么占據(jù)了我們的時間?這是一個經(jīng)常令人困惑的問題。如果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了劃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象限”: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這就是關于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時間管理理論的一個重要觀念是應有重點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集中地放在處理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上,這樣可以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但這需要很好地安排時間,才能保證時間不會被別人所占據(jù)。
怎么做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么你需要先診斷一下自己的時間利用有沒有問題。
(1)記錄時間:記錄每項工作耗費的時間,了解自己的生活。
首先,找出什么事情是根本不必做的,做了就是浪費時間。問問自己“這件事如果不做會有什么后果?”如果沒有影響就立刻取消。比如不停的網(wǎng)購、廢寢忘食的打游戲,孩子上特長班的時候媽媽坐在外邊無所事事的玩兒手機、孩子做作業(yè)的時候家長又很苛責的坐旁邊盯著等等,這都是應該取消的活動。
我的女兒做作業(yè)時間我會用來寫稿,我會告訴他,媽媽和你一起寫作業(yè),等寫完了咱們互相檢查。我們分別作自己的事情,又能夠有效監(jiān)督。
其次,找出哪些活動可以由別人替代,并且不會影響效果。
以前我的周末跟其他媽媽一樣,就是集中做家務:洗衣服、做飯、擦窗臺、擦抽油煙機,老公和女兒的校服襯衣全都是手洗,白襯衣的領子很難搓干凈,真是非常瑣碎忙亂,情緒也越來越差。后來,我改變了自己的時間分配:我請了家政幫我打掃衛(wèi)生,她比我專業(yè)做的比我更好更快;襯衣送到干洗店,洗得更干凈、熨燙更平整;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我可以用來陪孩子看電影、再跟孩子一起寫篇影評,我寫文章賺到的稿費支付家政勞務費與干洗費綽綽有余,身心也非常輕松。
再比如說,我懷小寶之前,對大女兒也是事必躬親,但是懷孕七個月以后發(fā)現(xiàn)自己力不從心了,很忐忑的把老大交給爸爸,卻發(fā)現(xiàn)爸爸把孩子帶的非常好,半夜也能起來給孩子蓋被子、早晨也能送孩子上學、周末也能輔導作業(yè),甚至因為男人的性格更傾向于探索、思維更加理性,帶孩子出去玩兒的時候,孩子覺得更加過癮、刺激,更喜歡跟爸爸出門。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授權”。把可以交由別人做的事情授權給合適的人,節(jié)省出來的時間做真正不能替代自己的事情,這是有效性的一大進步。
(2)制定計劃:有條不紊的生活,每天從一份計劃開始。
首先說一下我自己的生活:我的生活非常規(guī)律,每天早晨6:40起床叫醒9歲的大女兒,7:00爸爸送她上學后,我給四個月的小女兒喂奶,帶她和月嫂一起去上班,因為醫(yī)生建議純母乳喂養(yǎng)到六個月,所以8:30-17:30我上班的時間,她們在我單位旁邊,我租的房子里住。下班我們再一起回家,照顧兩個孩子到九點半,孩子們睡覺后我會跟老公聊天分享一天的經(jīng)歷,之后還有時間就閱讀、寫作,十二點左右入睡。
我會把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在早晨起床時就做好一份計劃,怕自己忘記經(jīng)常是寫在手機備忘錄里邊,重要的事件我會定上鬧鐘提醒自己。
時間的供應是沒有伸縮性的。不管我們需求有多么強烈,時間的供應就是這么多。它還不同于其他商品性的供應,因為它沒法用價格來進行調(diào)節(jié),花錢買不到。所以別期待它能靠市場調(diào)節(jié),它只能是你自己提前計劃,執(zhí)行過程中稍作調(diào)控。
2、帕累托法則:消除浪費時間的活動
帕累托法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八法則,它的定義是: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數(shù),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shù),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shù)因子即能控制全局。比如生活中80%的結果幾乎源于20%的活動;20%的客戶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80%的利潤,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20%的關鍵事情上。
我們工作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與你毫無關系的會議讓每個部門抽個人去聽一下,只是坐在那里湊人數(shù),根本不需要上傳下達,不需要你開展任何后續(xù)工作,根本沒有必要參與,卻白白浪費了時間。
時間管理當中最有用的詞是“不”,而人們工作生活處理不當中最常見的一種情況就是不會拒絕。
除了沒有價值的活動對時間的浪費,還有一種情況是能力有限或者職責范圍之外的事物,自己勉為其難的接手造成的時間浪費。
自己不能勝任委托的工作,不僅徒費時間,還會對自己其它工作造成障礙;同時,無論是時間延誤還是完成質(zhì)量都無法達標,都會打亂委托人的時間安排,結果是“雙輸”。其實量力而行地說“不”,對己對人都是一種負責。
我是做企業(yè)運營分析工作的,兩個月前,一家羊奶粉的生產(chǎn)企業(yè)找到我,希望我出一篇關于羊奶比牛奶健康的行業(yè)分析報告,我根本不了解羊奶粉這個行業(yè),又怎么能如期按質(zhì)做真實的分析評判?所以我選擇放棄。我不希望因為這一件事耗費我80%以上的精力,打亂現(xiàn)有的工作安排,削弱現(xiàn)有工作可預期的效果,卻只取得20%以下的收益。
生活中很多新手爸媽也會無條件的答應孩子無理的要求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比如在我們家里,大女兒三四歲的時候,爸爸做一桌菜,女兒不喜歡吃,他就問:“那你喜歡吃什么???爸爸再去給你做???”
我很反對這樣的做法。要么你在做飯前問好“今天中午你想吃什么啊爸爸給你做”;要么就是讓孩子有什么吃什么,尊重別人的勞動。重新返工不僅是食物的浪費,也是時間的浪費。
3、韻律原則:將碎片化時間整合
經(jīng)過前兩個步驟做好了時間計劃、明確什么是需要優(yōu)先處理的事物、并經(jīng)過充分授權后篩選出必須自己親自完成的事情,這時,我們就可以保持自己做事的韻律節(jié)奏自由支配時間了
一方面事件的合并歸類必不可少。
做飯與親子時間矛盾嗎?比如我下班回到家很晚了急著準備晚飯,可是大女兒想讓我陪他玩,我會說:“你來廚房陪我做飯吧!”然后她打雞蛋,我切肉;她擇菜,我炒菜;她淘米,我煮飯很快一頓桌豐盛的晚餐就上桌了。
這就是把兩類不同的需求合并執(zhí)行了,時間減半效果卻不減。
另一方面,一件事最好抽一大段完整時間一次把它做完。
比如我一般會用夜深人靜的時間完整的寫作,白天想占用工作時間忙里偷閑寫作非常不劃算,因為經(jīng)常會剛理清思路,就被突如其來的臨時性工作打亂,忙完工作再拾起筆墨,原有思路早已煙消云散不知去向。
當你用完整的時間一次性只做一件事情時,一次只瞄準一個目標,思路連貫效率反而會提高。
4、運用二十一天法則將將時間管理培養(yǎng)成習慣
還是先從我自己說起,這個學期,也就是小寶出生后,周末我想抽出一個整天的時間單獨輔導大女兒作業(yè)很困難了。周五老師說,下周就要期中考試了,周末家長務必抽出時間來給孩子做全面的復習。
我一看老師的要求,周六把轉轉交給月嫂李阿姨就開始翻看兜兜的書包,可是當我拿出兜兜的作業(yè)時,吃了一驚:語數(shù)外三科作業(yè)周五在學校就已經(jīng)全部完成,并且用紅筆都批改完了!我問兜兜:“是誰給你聽寫、批改的?”
兜兜說:“我和同桌互相聽寫、批改的?!?/p>
“你們哪有這么多時間?”
“都是用零散的時間一點一點拼湊的。比如大課間,做完課間操、喝完水、上了廁所回教室還有幾分鐘時間,老師放動畫片,正好這個動畫片我看過了,我就拿出作業(yè)來做。同桌一看我都快做完了,就急忙拿出來追我的速度。有時候是我在看些亂七八糟的閑書,同桌又會督促我,我寫作業(yè)了哦,你要不要一起?我們就這樣七拼八湊的時間,倆人一起寫完了?!?/p>
我贊嘆道:“上個月你們是只做完能獨自寫算的部分,上一周可以互相聽寫、互相檢查背誦,這周竟然又進一步,互相批改糾錯了!”
兜兜很得意的說:“對?。∥覀兠鞒鼋?jīng)驗來了,要是只做寫算部分周末還是不能徹底放松的玩兒,還要聽寫背誦,我們希望在學校把零散的時間都用起來,回家就有完整的時間休息了!經(jīng)過實踐我們可以擠出更多的時間,一起做更多事情!”
(1)習慣的養(yǎng)成是漫長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
據(jù)研究,大腦構筑一條新的神經(jīng)通道需要21天時間。所以,人的行為暗示,經(jīng)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而90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習慣的形成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一7天,這個階段你必須不時提醒自己注意改變,并刻意要求自己。因為你一不留意,你的壞情緒、壞毛病就會浮出水面,讓你又回到從前。你在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的同時,也許會感到很不自然、很不舒服,然而,這種“不自然、不舒服”是正常的。
第二階段:7—21天,經(jīng)過一周的刻意要求,你已經(jīng)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你不可大意,一不留神,你的壞情緒、壞毛病還會再來破壞你,讓你回到從前。所以,你還要刻意提醒自己,要求自己。
第三階段:21一90天,這一階段是習慣的穩(wěn)定期,它會使新習慣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這個階段,你已經(jīng)不必刻意要求自己,它已經(jīng)像你抬手看表一樣的自然了。
(2)尋找一個同路人,相互鼓勵更輕松
兜兜可以用21天養(yǎng)成獨立學習的習慣,除了良好的自律,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尋找一個合拍的同伴,一個好的同伴可以與你保持相互督促,這更有利于習慣的養(yǎng)成與保持!
媽媽們,不要總是抱怨孩子做事拖拉、沒有時間觀念,時間管理能力是種傳染病,每個孩子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如果父母、親朋沒有強烈的時間影響力,孩子怎么可能不扶自直?
媽 媽們請看:我的斷奶經(jīng)驗
分享我的斷奶經(jīng)驗知識經(jīng)驗:
1、斷奶的決定權請交給媽媽。
2、正確決定斷奶時機:別因為對母乳喂養(yǎng)的誤解而草率決定斷奶。
3、漸進式斷奶對孩子和母親傷害最小最人性化,且完全可行。
4、當母親因斷奶而漲奶時,可以擠掉或吸掉一部分緩解痛苦。
我沒想到喂奶會有一個那么費勁的開始,也沒想到斷奶會是這樣一個痛楚的過程。我把斷奶的過程當成是育兒過程中,第二次“傷心期”。(第一次是**產(chǎn)后即入院治療)
身體非常不適。因為漲奶。漲到高峰狀態(tài)時,我整個人暈暈乎乎,甚至覺得雙上肢活動已受限。胸部一觸即痛,猶如一塊鐵餅。
情緒也很復雜。
首先是失落:抱著孩子親密地喂奶的樣子不復再見,原來平常的舉動將徹底終止。
然后是內(nèi)疚:我是把孩子送到保姆家斷奶的。保姆堅持認為既然斷奶就不能讓孩子看到我,否則會全功盡棄。這樣的斷奶方式我非??咕?,但一慣來強勢的我竟然也莫名其妙地接受了保姆的“安排”。我心里充滿了對孩子的內(nèi)疚。
強烈的是懊悔:現(xiàn)在是毒奶粉時期,我的奶雖然可能不多了,但再怎么樣也比奶粉強啊,斷了母乳還是要吃奶,為什么我要舍本逐本斷了母乳給吃那感覺虛虛的奶粉呢?當我翻看小巫寫的書時,情緒完全失控——我應該要調(diào)整的是我的育兒方法和母子關系,而不是想用斷奶來解決問題??!
無比的焦慮:**在保姆家能過得快樂嗎?吃得好嗎?睡得好嗎?因此,我身在曹營心在漢,不僅是晚上,就連白天上班,也心神不寧。第一個晚上,做了一個無比恐怖的惡夢,以至無法再入眠。
在斷奶兩天后,我終于看到**。保姆抱他出來看看媽媽。他看到我,立即撲過來要抱,要我抱著去他想玩的地方去玩,沒有找奶吃。我想把他帶回家,但保姆認為要鞏固成果,強行把他從我懷里抱走了。我聽著考撕心裂肺的哭聲,感受著漲奶的痛苦,百感交集……
一大問題:孩子到底該何時斷奶?
從吃奶時間上看,孩子至少應該吃到一周歲。最好能吃到兩周歲。這是專家意見。也是我本人認同的意見。太早斷奶,意味著要用牛奶來代替母乳,屬于舍本逐末的行為,一萬個不可取。
斷奶時機是很多人在討論和爭執(zhí)的問題。道理上,斷奶其實是孩子和母親的事,要斷,應該是孩子準備好了,母親也準備好了。但是,在我們周圍,由孩子來決定斷奶時機的情況太少了。作為重要參與者,孩子根本沒有任何權利來決定自己要不要繼續(xù)吃奶。大人想給他喂啥,他就得吃啥,不愿意吃或者吃的量不如大人的意,便說他們是不好好吃飯;對于他熟悉和依戀的母乳,大人想斷,他就僅僅能依靠哭泣來爭取一番,但相對于大人的強勢,孩子這樣的哭又算什么呢?如果哪個媽媽覺得不忍心,還會被別人指稱:你心太軟了,這樣對孩子沒啥好處!或者輕松地說:“沒關系啦,孩子都這樣!”就這樣把孩子的渴求束之高閣。
有人會說:“孩子就是孩子,懂什么?你想等他準備好,得等到何年馬月?永遠都斷不了?!睕]有經(jīng)驗的媽媽——就像我,就在半信半疑中莫明其妙斷了奶。
可我現(xiàn)在寧愿相信,一個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孩子,會有一天隨著視野的越來越擴大而轉移對母乳的依戀。
很多人之所以要斷奶,是因為孩子太粘媽媽,不好好吃飯。這也是我這次要斷奶的原因。但我覺得我錯了。
沒有人意識到,孩子粘著媽媽要吃奶,不吃飯,是在向媽媽索求愛。媽媽如果能調(diào)整一下母子關系,更多地陪孩子玩,游戲,看電視,聽音樂,去外面走走,為孩子閱讀,都能讓孩子快樂,從而使孩子不再因缺少媽媽的注意而焦慮。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難過,因為當我意識到的時候,我的斷奶歷程已經(jīng)開始了。
媽媽們,如果你們有給孩子斷奶的計劃,首先請肯定你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好了心理準備。還有時間上的準備。其次,別忘了注意一下孩子的狀態(tài)。如果孩子身體正不舒服,肯定不能斷;如果孩子正在長牙需要吃母乳來安慰,也不要斷,如果孩子特別粘你,別以為斷了會更好,最好試試多陪他,多和他一起玩樂游戲,別逼著他吃飯吃輔食試一試。如果調(diào)整了母子關系,仍然如此,還要注意身體是否出現(xiàn)狀況。這一切全部正常,孩子心情愉快,媽媽也覺得完全心甘情愿,也許斷奶的時機真的到來了。孩子其實有了他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不像大家想象中的無所謂。粘人和戀奶,正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他們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在通過對母乳的依戀進行著求索,這樣的情況下卻把他們唯一的也最重要的求索方式切斷,很殘酷。
寫到這些我內(nèi)心就很郁悶:莫名其妙讓**兩三天不見媽媽,見了一面又被殘忍地抱走不讓和媽媽在一起,他小小的心真的會沒有傷害嗎?這樣的傷害不會有影響嗎?我只期望這種傷害會很快平復。
另一大問題:孩子到底該如何斷奶?
我在斷奶之前問過不少人如何斷奶。人們總是告訴我,放婆家或者娘家。我則選擇了放保姆家。
一件事,沒有經(jīng)歷的人永遠能相對輕松:“習慣了就好了?!薄岸际悄菢永?。”我知道**的斷奶方式很常見,哭一會之后他也確實不會再哭。但是,經(jīng)歷過后,我強烈反對這樣的斷奶模式。
我一直想嘗試的是漸進性的斷奶。逐步減少喂奶次數(shù)??上?,夜里的奶確實不好斷,因此很多媽媽——這也包括我,就把孩子與媽媽隔離了。其實,有比這樣殘忍的隔離更好的辦法。首先慢慢減少喂奶次數(shù)。一直減到只有睡前這一餐奶,再減到半夜也不吃奶。然后在預計到孩子需要奶之前,給水或奶。實在要分開,媽媽也要可以出現(xiàn)在痛哭的孩子面前。然后用別的方法安慰他(她)。真的,我覺得面對孩子,我們實在沒必要拿出這樣的“狠勁”來。
兩歲之前的孩子,安全感是極其重要的,固然,讓孩子和媽媽分開幾天不會出大事,但事實上誰也不知道,安全感在孩子心里流失了多少。我至今記得我媽媽在生我妹妹那晚,突然就不理我,自己去另一屋睡,半夜我從惡夢中醒來,只有一個人,我哭至聲音都啞了。多年來,我都會和媽媽開玩笑說:媽,你欠我一個交待。當年,你只要是有和我說好:今天晚上,媽媽不能陪你睡覺,你要自己勇敢地一個人睡,我現(xiàn)在就可能不會如此敏感。
誰知道呢?也許只有我一個人如此敏感罷了。
斷奶還涉及到一個人:媽媽。
斷奶帶給媽媽的沖擊其實很大。我這幾天根本沒上好班。也因為覺得自己沒采取最好的斷奶方式,太草率下了斷奶的決心而懊悔得大哭。更因為漲奶帶來的痛苦而倍受折磨。為了緩解不適,我也按大家建議的,吃了回奶藥,維生素B6和炒麥芽等等,但沒什么效果。我的體會是:在漲得厲害時,可以吸出或擠出一部分奶,奶是越有吸越多,根據(jù)這個道理,可以慢慢減少吸的次數(shù),控制乳汁分泌的司令部接受到泌乳的指令越來越少,直至沒奶。
一位媽媽寫給女兒的信
福州一名少女網(wǎng)吧產(chǎn)子,怕人知曉活活將其捂死……近日幾則與女孩相關的新聞令人痛心,女孩的安全教育和愛情教育也令人深思。這是一位供職于媒體的母親寫給女兒的信,粑粑麻麻們可以看一看。小朵:其實你已經(jīng)能聽懂媽媽的話了,只是你還不善于表達,并且,不認識字。最近微博上面有一個很無聊的微話題,他們在PK一個叫“辣媽”的東西。坦白說,在沒有這個東東出來之前,你媽咪我也自詡為小辣媽一枚。而這個話題,真心讓我們?nèi)^扭曲,并且十分擔心。所以,今天應該寫點兒東西,給你。首先,你可以早戀。小朵,我覺得你15歲跟我說你喜歡你的同桌或者是你的班長,也可能是籃球隊的隊長。(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你喜歡籃球隊隊長的可能性較大,因為當年你媽我喜歡的也是籃球隊隊長。)沒有問題,沒有暗戀的青春真的是不完整的。而且,如果你15歲沒有收到情書,我的培養(yǎng)就是失敗的。 你可以談一個純純的小戀愛,玩玩小曖昧。你可以和我分享你的小愛情,或許,媽媽能和你聊聊那些小男生的伎倆,看看20多年過去了,他們的招數(shù)有沒有進步。你們可以拉個小手,可以寫封短信,可以一起吃冰淇淋,至少在媽媽看來,都是健康的男女朋友關系。當然,這些秘密你不能告訴你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你和我會一起被揍的。其次,你需要保護自己。男人都是下半身思考的動物,有一種叫荷爾蒙的東西很可怕,它會讓一個人沖動得失去本來的性格。當然,男生也是。尤其是他們還年輕氣盛,他們都被家里萬千寵愛,所以他們更有可能更無懼無怕。所以,在他們面前,你偶爾可以女漢子——當他們提出無理要求的時候,或者已經(jīng)侵犯到你的時候,記得媽媽教過你,拿起旁邊最能保護自己的東西,有一種防衛(wèi)叫做正當防衛(wèi)。你可以問我,那我什么時候可以正當防衛(wèi)?比如,他試圖解開你的衣服,比如他試圖把你按在某個地方親吻。一般情況下,這個時候應該比較人煙稀少偏僻僻靜,你一定要冷靜的選擇石頭木棍……如果實在沒有,你的包也是不錯的東西。但是我希望你有最起碼的理智不和男生去那樣的地方。你媽生長的年代已經(jīng)相當開放,婚前性行為不是一個為人所不齒的事情。而且,我也不指望你真的初戀初吻初夜都和一個男生——我建議你經(jīng)歷愛情,它美好也痛苦,它單純也世俗。你可以嘗試不同的男生和你相處的方式,然后你才能知道什么樣的男生更適合你——你也就理解了你媽我為什么就栽在了你爸手上了。你可以回憶初戀,但不要迷戀這個詞。初戀,無非就是愛上了戀愛的感覺,而不是這個人。你可以經(jīng)歷人事,但是不能在你未成年之前,而且,你應該保護自己,女人的弱勢在于生理,而不是心理。如果20歲跟我說媽媽我懷孕了,我同學是辣媽為什么我不可以,我會跟你說:因為我是你媽。而且,我揍的一定是你,而不是那個男生(但是我不保證你爸不出手),但是也別因為這頓揍而不告訴我,畢竟,我是你媽,我會給你足夠的指導去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是,我真的擔心你會和近期網(wǎng)絡上這些腦殘一樣,20歲出來曬娃自稱辣媽。20歲是個什么年紀?美麗,張揚,青春,活力。去戀愛,去瘋狂,去學習,去張狂的時候。你可以背著背包去遠行穿著球鞋徒步,你應該在圖書館看書在雜志看今年流行款,你可以和男朋友談戀愛也不耽誤你收別的男生的花,今你應該有很遠大的夢想并且努力去實現(xiàn)……20歲,就應該大大咧咧張揚美好。我不希望你20歲的時候懷胎十月,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帶孩子,也不希望你在應該學習的時候相夫教子,更不希望你當時的購物車里全是嬰兒用品——我得教育多失敗啊。也許,30歲的你會成為一個辣媽,但是希望那個時候,你能獨當一面,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一份穩(wěn)定的事業(yè),有一幫鐵鐵的閨蜜,有一點兒自己的愛好。就可以了。千萬。保護自己。不要傻。對寶寶的教育是影響孩子一生的大事,是每位粑粑麻麻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那些不在乎孩子未來,更在乎自己的父母不算在內(nèi)),而如何正確的培養(yǎng)孩子?這就需要我們掌握足夠的育兒知識,更要理解身體力行的重要性。當然做任何事都不會很容易,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用擔心害怕、退縮,只要我們一件件的想辦法解決了,就可以不斷前進,越做越好。
媽媽寫給幼兒園兒子的寄語
影子興師動眾的要完成老師交給家長的作業(yè),估計作品要上墻,反正咱小時候沒見過,糊里糊涂的聽了一遍,內(nèi)容有孩子的放大照片、版面美工、媽媽的寄語……照片是現(xiàn)成的,排版據(jù)說在復印社花了20多塊,美工交給了專業(yè)美術的同事小西……電話聽到最后我明白了,“媽媽的寄語”這項給我留著呢。媽媽的寄語不讓媽媽寫,竟然讓我這個當小姨的寫,關鍵他小姨也沒帶孩子經(jīng)驗啊,這不是難為人嗎?
想了半個多小時憋出300多字,比寫農(nóng)信簡報還難,最后終于找到點當媽的感覺,也不知道合格不,朋友們給指點指點吧。
媽媽的寄語:
我最最親愛的兒子,不知不覺中你已經(jīng)成為一名小學生了,在這樣匆忙而又緊張的兩個月中,媽媽真切的感受到了你的不斷成長和進步,尤其是期中考試的優(yōu)異成績讓媽媽感到無比自豪與欣慰。小學時代是人生中獲得知識的最佳時期,也是打好基礎的關鍵時期,所以希望你能在浩瀚的學海里汲取更多的知識養(yǎng)分,不斷充實和強大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媽媽希望你每天能夠輕松的學習,認真的做事,愉悅的生活,舒心的微笑,快樂的成長……媽媽為有你這樣聰明懂事的孩子感到自豪,感到驕傲!
孩子,我們誰都阻擋不了時間的腳步,媽媽希望用這種方式記錄你成長路上的點點滴滴,不管在這條路上遇到鮮花還是絆腳石,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爸爸媽媽永遠支持你,我們永遠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