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初為人父問題多

發(fā)布時間:2021-11-23 孩子教育問題 孩子的教育問題 家庭教育問題

初為人父,好多陌生的問題繽紛而至:寶寶哭了,寶寶尿了,寶寶磕到、碰到了,堆積如山的尿片、形狀不同的奶嘴……這些從天而降的問題真的讓我暈,故向已為人父的老兄們告急,請教我該怎么辦?

初為人父問題多

告急1:那么小的寶寶居然打那么大聲的嗝,他打嗝我怎么辦?

救急1:當然,人有幾急嘛。寶寶雖小,但絕對有大聲打嗝兒的權利!而且,通常他們會在吃完奶“酒足飯飽”后打,這叫“奶嗝兒”,是有助于他們消化的。記住,下次你的寶寶但凡有打嗝兒的意愿,你就有責任有義務輕拍或者輕撫他的后背(力道隨寶寶的口味而定),讓寶寶更舒服地完成這個消化程序。

告急2:小寶寶好象很愛含手指,包括我的、他媽媽的和他自己的,我還真的不習慣突然動輒把手指放在人家的嘴里……

救急2:所有的寶寶都曾有過這個嗜好。有種象奶嘴一樣的東西叫“安慰器”,可以解決他們的這個嗜好。你可以在兒童用品商店買到。至于你的手指習慣與否并不重要,誰讓你是人家老爸呢,重要的是請始終保持你的手指的絕對清潔,以備不時充當“安慰器”之需。

告急3:小寶寶那么軟,我怕我抱不好會傷到他……

救急3:A:你可以一手托住寶寶的小屁屁,另一只手放在他的后背上,記住動作要領是始終從后面支撐住他的脖子和頭。然后,你要用眼光溫柔地注視他,和他輕聲說話。你會發(fā)現(xiàn)他的回應讓你很感動。

B:慢慢地輕輕地擺動小寶寶的雙腿,動作類型就象扶著他的腿在騎自行車一樣。這樣有助于寶寶的骨骼和肌肉的生長。而且,你也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項不錯的運動,可以生成你的二頭肌。

C:盡量多的和寶寶進行目光的交流,因為寶寶是用眼睛說話的。此動作要求你做到脈脈含情,目送秋波還要明查秋毫、心有靈犀。n4507.cn

“抱著寶寶讓他在我胸口睡覺是我最喜歡的事。只要有機會,我就會抱著寶寶,看著他的眼睛,讓他依偎在我胸口直到他睡著了,我則深刻地感覺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p>

告急4:讓我單獨和出生3個月的寶寶在一起2個小時?我暈……

救急4:你要準備好在孩子出生的前兩個月里,就可以單獨照顧寶寶。這可以說是爸爸們的一個里程碑,雖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往往爸爸們會走得很好。

當單獨和寶寶在一起時,時刻注視著他。不要企圖一邊做別的事情一邊看護他。凝視著他的臉,想象他長大以后的樣子(足球、露營,和女孩子約會,然后結婚、生子)。抱著他給他展示你們家的院子里的東西或者陽臺外的風景,寶寶們都是好奇的;或者帶著他出去散散步。

單獨和孩子在一起時,你還要確定清楚地知道有關醫(yī)生的電話或者兒科醫(yī)院的地址,有相關急救的書籍也是必須的。

總之,和寶寶在一起,你對寶寶越關注,他就會越多做出反應。你現(xiàn)在做的不僅僅是帶孩子,你在培養(yǎng)一生的愛。

“每天下班后,我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單獨和孩子相處一會兒,或者帶他出去散散步,或者只是抱著他從臥室走到起居室或陽臺。這樣,除了老婆可以得到休息,我也親近了兒子。”

告急5:我怎樣讓弱小的寶寶更安全?不受到傷害?

救急5:第一、作為老爸,你有責任、有義務堅持鍛煉身體,始終保持強健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因為你的孩子會需要你的愛護和照顧很長時間。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全職媽媽”教育問題多多


“全職媽媽”教育問題多多

為了更好地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選擇當“全職媽媽”的女性越來越多。但山東現(xiàn)代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大多數(shù)“全職媽媽”對孩子的關愛過度,不少人成了“全職保姆”。

為了更好地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選擇當“全職媽媽”的女性越來越多。但山東現(xiàn)代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大多數(shù)“全職媽媽”對孩子的關愛過度,不少人成了“全職保姆”。

在媽媽的過度呵護下,不少孩子表現(xiàn)出了很多問題,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強、男孩過于女性化等表現(xiàn)得都很突出。

2006年7月至今年7月,山東現(xiàn)代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對800多名由媽媽帶大的孩子進行了跟蹤調查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共同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自理能力差。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志甫是該課題組的成員之一。他說,對這些孩子行為的觀察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有的孩子都七八歲了還不會自己穿衣服、穿鞋。

除了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強、男孩過于女性化也是表現(xiàn)最突出的。課題組成員程燕說,由媽媽帶大的孩子自信心普遍較差,很多人明明有能力干好一件事,但往往在做事前先否定自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主動性。此外,由于整天圍著媽媽轉,不少男孩在言談舉止上女性化傾向非常明顯,缺少男孩應該有的陽剛氣概,這些對孩子今后的性格、心理都有影響。

談到問題的根源,專家們一致認為是媽媽對孩子的過度呵護。張志甫說,這些“全職媽媽”已不單單是媽媽的角色,還扮演著保姆和教師的角色,也可以把她們看做孩子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全職保姆”,她們在這些角色中的共同點就是呵護、包辦,時間長了,孩子就成了一個被圈養(yǎng)的寵物,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能干什么。

當然,也有一些“全職媽媽”帶出了好孩子,但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案例

15歲男孩吃飯還要媽媽喂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已經適應了夏令營的生活,吃飯、刷碗、疊被子、洗衣服我都會干了……請你們放心。”在軍事化夏令營即將結束的時候,來自臨沂的段清逸和其他營員一樣,給父母寫了一篇個人匯報。

15歲的段清逸,到濟南參加軍事化夏令營前吃飯還需要媽媽喂?!皬男【褪菋寢屛刮?,我都不知道應該自己盛飯和吃飯?!倍吻逡菡f,他的媽媽就是“全職媽媽”,他沒上過幼兒園,上小學前一直由媽媽教他認字、讀書、學畫畫,每天吃飯時都是媽媽把飯端到他跟前然后喂他,刷碗、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這些活他從來沒干過。這種生活,媽媽堅持了15年。

雖然自理能力差,但段清逸的學習成績很好。今年7月,他順利考取了臨沂一所知名高中。高中離家比較遠,中午沒法回家吃飯,媽媽這下急了:總不能整天端著飯去學校喂孩子吧。她開始考慮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最后在一位老師的建議下,把孩子送到濟南參加軍事化夏令營。

段清逸的帶隊老師說,孩子剛來時都不知道排隊打飯,后來在老師的提醒下才行動起來。經過十多天的訓練,自理能力有了很明顯的提高,打飯、洗衣服、疊被子都能干了。

專家

孩子3歲后別當“全職媽媽”

專家認為,“全職媽媽”帶孩子有利有弊,但孩子3歲后,如果還自己帶,弊就會大于利。

山東現(xiàn)代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曹云昌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媽媽有條件成為“全職媽媽”。本次調查就發(fā)現(xiàn),“全職媽媽”的家庭經濟條件相對都比較好。一些媽媽之所以選擇自己帶孩子,除擔心老人或保姆對孩子照顧、教育不好外,還想通過和孩子的長期接觸培養(yǎng)和孩子的感情,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這個出發(fā)點是對的。

但孩子3歲之后,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交際圈,需要跳出家長的陪同式呵護,否則不但易導致性格變異,而且會造成視野狹隘。此外,3歲之后正是孩子獨立意識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如果家長再包辦一切,就會使孩子的自理意識和能力慢慢喪失。大部分“全職媽媽”對孩子的期望非常高,無形中會對孩子形成一種壓力,孩子越大,背負的壓力越大。

學習育兒知識,相信自己比幼兒園老師教得好。不少“全職媽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頗為自信。曹云昌說,調查也證明,很多“全職媽媽”為了教孩子,都閱讀了大量的資料,學了一些育兒方法,但大多并不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有些人甚至在刻意復制別人的成功之路,這很可怕。

他說,孩子3歲以前由媽媽養(yǎng)育,好處還是比較多的,3歲后最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自己帶孩子時,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實驗品,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和夢想轉嫁到孩子身上,要給孩子自主活動的空間。

外國人眼里中國父母的問題


外國人眼里中國父母的問題

自1984年第一次來到中國,我前后已在這個國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時間和中國朋友及他們的家庭打交道。通過這樣頻繁的接觸,我逐漸意識到,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之處:初為父母時臉上掩飾不住的微笑;看著蹣跚學步的孩子時,母親眼中那小心的目光以及父親與子女嬉戲時的場景———這些都早已超越了國家和文化的界限。

但是,盡管如此,我在中國的生活也告訴我,中美兩國的父母在表達感情以及撫養(yǎng)子女等方面還是存在著很大差異。

很少能聽到中國父母對孩子說一聲“我愛你”

從最基本的層面來講,一個明顯的差異就是在用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愛的方式上,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一般來說,中國父母的表達方式含蓄、間接,很少聽到他們對孩子說一句“我愛你”或“我想念你”之類的話。他們寧愿采取間接或至少非口頭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孩子深深的愛。比如說,為孩子縫補衣服或做頓他(她)最喜歡吃的飯菜等。比較而言,美國父母經常會告訴孩子,他們有多愛他(她)、有多關心他(她)。睡覺之前或通話結束前說出類似的話,對他們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事??傮w來講,美國父母不僅通過行動,同時也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愛,而且?guī)缀跆焯烊绱恕?/p>

同樣,和美國父母相比,中國的家長也不太習慣通過身體的接觸,如用擁抱或親吻來表達對小孩子或成年子女的關心。我很少看到中國父母親吻剛放學回來的孩子,或者擁抱周末回家吃飯的已成年子女。但是,這類表達方式在美國父母看來,卻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晚安之吻”可以說是美國一直延續(xù)下來的傳統(tǒng),即使孩子成年后也是如此。這是中美兩國父母在撫養(yǎng)子女方面的第二個不同。

中國家長傾向于鼓勵孩子成為“現(xiàn)實主義者”

除了這些表面上的差異外,我注意到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還有很多更深層次的區(qū)別。一般來說,中國父母不像美國父母那樣熱情洋溢地稱贊孩子。比如說,我經常會聽到美國父親這樣夸獎自己的女兒:“你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最漂亮的小姑娘?!倍瑯拥脑拸闹袊改缸炖镎f出來,就會令他們感覺很不舒服。在我看來,不情愿以這樣“不謙虛”的方式贊美孩子,也與中國幾千年延續(xù)下來的、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有關,即“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因此很多中國父母都盡量避免這么做。

由上述差異自然而然就引出中國家長和美國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另外一種區(qū)別,那就是前者傾向于鼓勵孩子成為“現(xiàn)實主義者”;而后者則鼓勵孩子當一個“夢想家”,他們經常對孩子說:“你能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家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功課上,而美國父母(還有美國教育制度)則經常通過課外活動,強調孩子的未來發(fā)展,即“成為一個全面的人”(當然,這也能說明為什么那么多中國朋友的GRE分數(shù)都比我高)。

中國孩子在家庭中所處的輩分是由他人決定的

在對孩子家庭角色的定位上,中美兩國父母也向下一代灌輸了不同的觀念。一般來說,中國家長更強調家庭是一個整體,而美國父母則注重培養(yǎng)孩子更強的自我意識。舉例來說,在中國,父母通常都不鼓勵孩子直呼兄弟姐妹的名字,而是稱呼其在家庭中所處的長幼順序,如哥哥、姐姐等。這種叫法意味著:孩子在家庭中所處的輩分是由他人來決定的———如他是某人的弟弟或她是某人的姐姐等。當然了,這種關系也明確了家庭責任。而在美國,父母一般不希望孩子稱呼兄弟姐妹的“頭銜”,而是直呼其名。雖然他們當然也認為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但他們這么做的目的是在更大程度上培養(yǎng)孩子的個性。這是一種相當微妙,但又確實存在的差異。

中國家長愿意給孩子準備好一切

在中國生活的這段時間,我還觀察到,中國父母———尤其在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后———比美國父母更容易嬌慣孩子,因此社會上才會產生“小皇帝”或“小公主”。

中國家長愿意給孩子準備好一切,而美國父母更傾向于教育孩子為自己做些事情,并通過這種方式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性。

比如說,一個很小的孩子走路時摔倒,中國父母馬上就會去抱他(她),而美國父母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沒事,就會讓他(她)自己爬起來。再比如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美國父母就讓他們在家庭中承擔更大的責任。

隨著孩子長大離開家,他們和父母之間關系的性質也發(fā)生了變化,這對中美兩國來說都是如此,但如何處理新的關系,兩國父母之間還是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從歷史上來說———即使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中國的家長都傾向于鼓勵孩子長大后也不要遠走高飛,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中國父母傳統(tǒng)上都依靠子女贍養(yǎng),而子女表達孝心的方式之一也是在物質上和感情上幫助父母安度晚年。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父母希望就近照顧子女的孩子,也就是他們的(外)孫子或(外)孫女。

比較而言,美國父母更鼓勵孩子成人后“展翅飛翔”,即使這意味著子女為了工作或跟隨男女朋友跑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或州,甚至跑到國外。在這方面,我的家庭是一個相當?shù)湫偷睦印N腋赣H和3個姐姐住在美國3個州的4個不同城市,我呢,現(xiàn)住在中國(來中國以前,還在俄羅斯住過4年)。我媽媽過去常常說:“如果你們所有人都住在我隔壁,我就會納悶:‘是不是我做錯什么了?要不然,世界這么大,有這么多機會,你們?yōu)槭裁催€呆在這里呢?’”

話又說回來了,在我工作過的每一個地方,爸媽都探望過我兩次,我每年也都回家和他們一起住一個月。此外,我每周還會接到家里的電話,而且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

一般來說,美國父母也不期望孩子在他們晚年的時候提供經濟幫助。原因之一是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總的來講能夠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但更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大多數(shù)的美國父母都持這樣的觀點:一個家庭的財富應該朝一個方向流動,即留給下一代。在這點上,我還是覺得我的家庭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我的父母像美國大多數(shù)中產階級父母一樣,負擔了我大學期間的全部費用。幾年后的一天,我向他們表達了深深的感激之情。結果我父母對我說:“你報答我們的惟一方式就是為你自己的孩子也提供同樣的,甚至更好的機會?!痹诿绹募彝ダ?,錢是留給下一代的,而不是給長輩的。美國父母都不想依賴子女,也不想成為他們的“負擔”。這在中國人聽來,無疑會感到相當奇怪。但這確實是中美兩國父母教育子女的又一差異。

看來,雖然中國家長和美國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子女,但在教育方式上確實有很多不同。我在這里還想說明一點,我上面闡述的普遍的文化差異只能一概而論,客觀上確實存在一些例外。顯而易見,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居民在撫養(yǎng)子女的方式上,肯定與寧夏和江西的農民不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的上述比較都是以北京為標準的,而不是寧夏。

雖然上面談了很多差異,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中美兩國父母的共同之處:他們都深愛著自己的子女,都愿意為子女的幸福做出犧牲,同時也都熱切地盼望子女過得更好!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問題的投射


對于一個家庭來講,父母是樹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樹根也有問題。

家長們常?!翱吹健钡暮⒆拥膯栴},其實是他自己的問題在孩子身上的“開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銀幕,當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問題,那是你自己問題的外在投射。

從本質上講,不存在有問題的孩子,只存在有問題的家長。

家長意味著“頭腦”,孩子代表著“心”。當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現(xiàn)問題時,那是“頭腦”出了問題。沒有你的角度、判定、認為,你眼中會有有問題的小孩嗎?如果你眼中有有問題的小孩,那是誰的問題?誰制造出了一個有問題的小孩?

是你,你創(chuàng)造了一些問題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塊完美無瑕的玉看成了一塊丑陋的石頭。

如果你認為你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一定先反過來,在你自己身上尋找問題的根源。

就像你看到銀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儀的鏡頭上有沒有問題。

聽話的孩子心理問題多


大多家長以為,好孩子的標準就是一切聽大人囑咐,按大人意圖辦事的特別聽話的孩子。安靜,很少打架和打鬧,遵守紀律,認真聽講,老師說啥是啥,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很受老師喜愛。

這可以說是家長們的公識,可心理學家指出,這樣的"聽話"孩子很有可能是問題兒童。因為這樣的孩子心理上往往過于防衛(wèi),一切按大人指導辦事,一旦失去了大人的指點,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在成長中不能形成獨立的意識,缺乏獨立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往后發(fā)展很可能導致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甚至束縛智力的發(fā)展。因此,學校和家庭不應對兒童管教過嚴,更不要把孩子往既定的模子里套。要知道,淘氣的孩子往往興趣廣泛,知識面廣,心理發(fā)展也比較健康。

所以,教育孩子和對孩子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應讓孩子有一定的獨立性、自主性。只要孩子遵守日常生活規(guī)律,講衛(wèi)生、有禮貌、不自私、不說謊,其他問題則不必多加干涉。這樣也有助于培養(yǎng)天真活潑、聰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教育孩子時多問一句為什么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歡對某些事刨根問底地問“為什么”,而父母對孩子提出的為什么一般都很重視,總會不厭其煩地耐心解答。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孩子探求了解外部世界的表現(xiàn),也是向孩子灌輸知識的好機會。

父母都能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認真對待,卻很少有反過來問孩子一句“為什么”,對孩子表現(xiàn)出的不合常規(guī)的行為往往不夠耐心,不夠關心,不去探求造成這一行為的深層原因,只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干涉。其實作為父母,更應該保持一顆童真般的好奇心,對孩子莫名其妙的舉動表現(xiàn)出足夠的好奇,常問孩子一句 “為什么”,這遠比孩子問一句“為什么”顯得更為重要。如果沒有回答孩子的一句為什么,孩子最多是遲知道一點知識,但如果我們沒有多問一句為什么,有可能傷害到孩子的心靈,那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臺灣作家張曉風寫過一篇優(yōu)美的小文《那夜的燭光》,可以作為有益的啟示帶給我們思考。

臨睡以前,女兒赤腳站在我面前說:

“媽媽,我最喜歡的就是臺風?!?/p>

我有點生氣。這小搗蛋,簡直不知人間疾苦,每刮一次臺風,有多少屋頂被掀跑,有多少地方會淹水,鐵路被沖斷,家庭主婦望著幾元錢一斤的小白菜生氣……而小女孩卻說,她喜歡臺風。

“為什么?”盡力壓住性子。

“因為有一次臺風的時候停電……”

“你是說,你喜歡停電?”

“停電的時候,我就去找蠟燭。”

“蠟燭有什么特別的?”我的心漸漸柔和下來。

“我拿著蠟燭在屋里走來走去,你說我看起來像天使……”

那是許多年前的事了吧。我終于在驚訝中靜穆下來,她一直記得我的一句話,而且因為喜歡自己在燭光中像天使的那份感覺,她竟附帶的也喜歡了臺風之夜。一句不經意的贊賞,竟使時光和周圍情境都變得值得追憶起來。那夜,有個小女孩相信自己像天使;那夜,有個母親在淡淡的稱許中,制造了一個天使。

相信很多讀者讀后都會有一絲慶幸,慶幸這位母親壓住性子多問了一句“為什么”,于是一個天使誕生了;如果這位母親不夠耐心,沒有去問為什么,而是不由分說地壓制下孩子的話,就將扼殺掉一個天使。

孩子無論做出什么讓大人匪夷所思的舉動,對孩子來說,都會有他們簡單的理由和單純的想法,我們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和高度來看待和分析,而應該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孩子所想要表達的是什么,耐心探究孩子心靈深處的東西。

比如,父母經常會遇到生病不愿打針的孩子,如果我們多問一聲為什么,有些答案可能不會是“怕疼”那么簡單,父母很少陪伴的孩子可能會說,不想治好病,因為生病的時候父母都可以陪著他;挑食的孩子不愿吃某種蔬菜,很可能是因為這種蔬菜給過他什么觸動;到睡覺時間還不上床的孩子,可能是等著送你一件他親手做的禮物……這些都是需要通過我們多問一聲為什么來獲得的,如果沒有那一聲耐著性子的為什么,而是簡單粗暴地去喝斥,去糾偏,我們很可能就失去了生活中的一些感動和童真。

多問孩子一句為什么,認真傾聽從他們心里發(fā)出的童真的聲音,我們的生活中就會多一些出其不意的感動。

教育不當兒童心理問題多


教育不當兒童心理問題多

黑龍江省大慶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最近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兒童心理問題不容樂觀。專家分析,這主要是由于家長和學校教育引導不當帶來的。

這家心理衛(wèi)生機構地對2000名小學生和學齡前兒童的調查中以現(xiàn),有30.3%的孩子存在明顯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其中40%有情緒不穩(wěn)定,適應不良,學習壓力感過強等問題。

這家中心的心理科主任趙希武等人分析認為,造成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習至上的錯誤家庭觀念。一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期望值過高,把孩子的學習看得過重,父母的這種觀念通過各種方式傳遞給孩子,往往造成子女學習壓力過重。其次,社會上成才觀念的誤區(qū)也間接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們認為只有上大學才是成才,否則就要被家庭和社會歧視,迫使孩子把過多的時間投在學習上,影響了孩子的社會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人際關系問題也隨之產生,此外,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

兒童心理科醫(yī)生姜欣指出,除了學習,孩子們都有愛玩的天性。在玩耍中,他們學會了與人相處,模仿伙伴們的為人處世方法,學會忍讓、寬容、合作等人際交往的優(yōu)良品質和性格,這是兒童自我發(fā)展的需要。違背孩子成長的正常發(fā)展規(guī)律,管束過嚴,經常打罵,會形成兩類性格的孩子:一類孩子壓抑成性,變得內向、膽小怕事,沒有自信心,敏感自卑,創(chuàng)造能力差,不會與人效;加一類較倔強的孩子則形成逆反心理和反抗性格。

生活中,父母往往對自己孩子的發(fā)熱、咳嗽、打噴嚏過于關注了。無可厚非,對于弱小的孩子來說,生理疾病的確是頭號敵人。而單純關注孩子身體狀況是不夠的,一個真正健康的孩子,不但要身體健康,更要心理健康。

那么,對于孩子遇到的一些心理上的問題,父母該通過哪些手段進行疏導和化解呢?

1、受屈孩子的安撫

孩子受到委屈時,父母應該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當時的心情。當孩子向你表達某種感受時,你可用孩子的原話表示你對他的理解。這種方法,在心理學上稱作反射情感。

如,小勇從幼兒園回家后,一直不高興,媽媽問他出了什么事,小勇說:“今天下午,明明不是我打劉娟的,可是老師硬說是我打的,真氣人!”這時,我們可以接著說:“明明不是你打的,老師硬說是你打的,是氣人!”小勇覺得父母是站在自己一邊的,氣也就慢慢地消了。

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極大安撫受委屈的孩子,使抑郁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孩子的情緒便會趨向平靜。

相反,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委屈的樣子,一個勁地追問:“老師對你說了什么?!干了什么?!”,“你為什么不對老師說清楚?!你怎么這么蠢?!”

對面這樣追問和責備,所起到的作用只會使孩子倍感感不滿和委屈,使孩子負性情緒的能量成倍地增長,可以說父母的這種解決方法無疑等于火上澆油。

2、允許孩子自然流露各種情緒

孩子的喜怒哀樂等情緒體驗是毫無掩飾的,他們敢愛、敢恨、敢說、敢笑,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種優(yōu)勢,一種使得孩子能及時宣泄各種情緒能量的優(yōu)勢。他們自然流露這些情緒并不是什么可恥的事,只要不擾亂別人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不傷及別人,就沒有什么對和錯之分。并且我們要鼓勵孩子他們這樣做。

發(fā)脾氣、反抗行為、哭泣、大聲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當然,這里所提倡的情緒宣泄,必須區(qū)別于以哭鬧為手段去達到某種不合理的需要。

有的年輕父母或者不了解情緒自然流露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意義,或者缺乏相應的耐心,他們往往不允許孩子公開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特別是當孩子出現(xiàn)了不良的情緒時,他們強行地讓孩子自我壓抑,甚至有的父母還用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方式壓抑孩子的情緒的自然流露。有的男孩心里難過時大哭不已,往往會遭致父母們的譏笑或者壓制:“男子漢也哭,羞!羞!!羞!”、“男子漢要堅強,不許哭!”如果長期地經常這樣壓抑自己或者受到壓抑,最終將會使孩子不堪重負,而導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態(tài)發(fā)展。孩子的殘忍行為、強迫行為、攻擊性行為、破壞性行為等等,很多時候就是其內心的緊張情緒得不到及時的或者正當?shù)男苟斐傻摹?/p>

3、玩具也存在心理問題矯治功能

玩具不僅有玩耍功能,還能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因此,父母可以根據(jù)孩子不同的心理問題選擇玩具。

1)積木、棋類、串珠

玩這些玩具,需要“心靜”,因此能讓孩子改變缺乏耐性、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問題。經常玩這類玩具,有利于培養(yǎng)毅力和注意的堅持性。而這些玩具,對于那些性格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群的的孩子來說,會更容易令他們沉迷于此,而失去許多與人交往的機會,孩子越是沉迷于此,他們就越發(fā)變得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群。

2)制作性玩具

制作玩具可以糾正孩子急躁的脾氣。孩子性情暴躁,做事毛手毛腳,“破壞性”很強,他們如果自己動手制作各種各樣的玩具,會慢慢培養(yǎng)耐心、細致、不急不躁的良好性格,使孩子變得心靈手巧。

3)新奇玩具

給內向的孩子買些特別“好”的玩具,讓其有“資本”吸引其他孩子,并從中獲得與人交往、分享的快樂。

4)動態(tài)玩具

給性格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群的的孩子,提供動態(tài)的玩具,如慣性玩具、聲控玩具等,讓他們在輕松、自由、不受壓制的游戲氛圍中追逐汽車、飛機、坦克,踏著童車四處轉,并和小伙伴一起共同操作,使用同一玩具。

另外,有些孩子存在著某些心理行為問題,這時我們可通過游戲方式進行矯治,例如:糾正孩子怕黑的游戲,將房間里的燈全關上,在黑暗中進行搶球比賽,看誰搶得多。多次活動后,孩子也就不怕黑暗了。

此外,目前多數(shù)學校還是應試教育,為提高升學率采用題海戰(zhàn)術,學生以考試成敗論英雄,片面重視學生智力的開發(fā)忽視情商的培養(yǎng),對孩子的心理畸形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造成孩子面對挫折不知該如何面對,不能將壓力轉化為動力,以致發(fā)生極端的行為。

青島市婦女兒童醫(yī)療保健中心心理科主任匡桂芳提醒,兒童出生氣質類型可以分為三種:易撫養(yǎng)型、中間緩慢型、難撫養(yǎng)型。易撫養(yǎng)型兒童天生乖巧愛笑,正面情緒比較多,適應能力比較快;中間緩慢型兒童適應性慢,能忍耐,心理變化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難撫養(yǎng)型兒童愛哭鬧,堅持性特別高。與易撫養(yǎng)型相比,中間型與難撫養(yǎng)型心理更脆弱,更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出現(xiàn)問題。

父母必讀:孩子問題,父母制造。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制造”的,你光盯著孩子的問題犯愁,卻不去反省自己如何“制造”了這些問題,即使能一時能把某個問題壓下去,也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問題的根源在你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不改變自己的內在,孩子的問題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的。為什么這么說呢?這是因為……

一、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內在焦慮的投射

每一個當了父母的成人,都難免對自己的成長心存這樣那樣的缺憾,孩子出生后,很容易本能地把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到孩子身上,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性格內向的家長看到孩子不敢登臺表演更容易著急,一個從小就容易受欺負的家長對孩子的忍氣吞聲更加敏感。

因為父母心里總是心存這樣那樣的焦慮,自然禁不住在所關注的方面對心愛的孩子“明察秋毫”,不知不覺就帶著問題的眼光去看孩子了,帶著問題的眼光看孩子,看到的當然都是問題,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在問題上,就決定了一些不是問題的行為無意中被選擇性過濾了,其實我們關注到的問題行為,只是自己內心焦慮的投射而已!如果不能覺察內心的這種否定性投射,強大自己內心的力量,那么,教育辦法再多,孩子的問題還是源源不斷地往外涌現(xiàn)的!

二、孩子的問題源于家長內心的恐懼

“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是一個內心充滿恐懼、對這個世界沒有安全感的父母,因為對掌控局面缺乏信心,這樣的父母往往希望能控制一切,看不得孩子偏離自己意志的地方,結果就很容易發(fā)生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管不住孩子,因為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自有其規(guī)律,他的成長是跟著成熟的節(jié)奏來的,而不是跟著父母的期望來的,一旦內心恐懼的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來,就亂了分寸,覺得孩子出問題了。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被管的服服帖帖,看似應該合乎父母意愿了,其實卻不然,因為孩子是在父母的管束和控制下成長的,長成的只能是父母設計出來的樣子,但因為父母本身是有問題的,孩子也不可能絕對完美無缺,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來。所以,如果父母本身心存恐懼,控制欲強,那么無論孩子怎么成長,總會被父母發(fā)現(xiàn)問題的。

三、你關注什么,孩子就拿什么問題來控制你

有個家長跟我交流孩子便秘的問題,談到孩子近幾年都被便秘困擾的現(xiàn)狀,非常抓狂,控制不住地擔心,問我該怎么辦?朋友對這個事件更具體的描述讓我想起女兒桐桐便秘的經歷,因為我的女兒桐桐小時候就深受便秘困擾,她的大便一度成為我們全家的心頭大患,每次大便我們都要全家出動連哄帶騙,平時只要聽說吃什么對通便有好處,我們都會拿來嘗試,中醫(yī)西醫(yī)都看過,結果卻不甚理想,可以說我們越用心,小家伙的大便越糟糕,直到折騰的我們失去了治療的信心,不得不放棄各種精心安排的醫(yī)療食療,誰知就在我們不再去管這個問題之后,小家伙的便秘不知不覺地好了。

結合跟其他家長交流的一些體會,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育兒過程中,父母越是關注什么,孩子就越容易在哪里出問題,因為父母的關注點是孩子控制家長最好的切口!父母在極其關注什么的時候,弱小的孩子也會慢慢發(fā)現(xiàn),原來只要在父母關注的方面稍稍出點問題,就可以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強大到可以跟爸爸媽媽抗衡了,不加利用這點才怪呢!所以,不必奇怪家長越是關注孩子的吃飯問題,孩子的吃飯越成問題,越是關注孩子的成績,孩子的成績越容易讓人抓狂。我把這個道理講給那位家長,她恍然大悟:“以前我是弱化,怕給她增加壓力,上學后我轉為提醒,慢慢的發(fā)展為恐嚇,因她愛吃,又變成恐嚇加誘惑,最近我對這事快扛不住了,常在她說要拉又拉不出來時,向她發(fā)火!看來我錯了,應回到最初!”

四、過分的關注是一種壓力,讓孩子因焦慮而失常

有一個聽起來可能有點慘痛的例子,卻是一個好友家的真實情況。這個朋友,因為擔心培養(yǎng)不出成功的孩子,從小非常關注孩子的學習,關注到幾近嚴苛的地步,孩子即使考個99分,也會被責罵,為了給孩子一個盡量優(yōu)越的讀書環(huán)境,從小到大,都是托人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高壓之下,孩子也的確非常爭氣,直到高中之前,一直在班里的佼佼者,可是上了高中之后,當朋友因為希望孩子出國留學給他換了一個高中的預備班時,壓力之下,孩子突然出了問題-----嚴重焦慮,不敢抬頭看人,總覺得別人看不起他,總是低著頭,神情呆滯,跟他講話他也沒大反應,不得不休學。孩子休學這段時間,愛兒心切的朋友才意識到到問題的嚴重性,四處求治,在一次家庭系統(tǒng)排列治療課上,孩子終于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如果低著頭更快樂的話,還是低著頭的好?!憋@然,孩子的軀體化癥狀就是對學習壓力的逃避!

由此可見,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關注出來的,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又源于父母內心的焦慮和恐懼,所以,改變孩子的“問題”行為,最根本的不是學習具體的操作辦法,而是自己父母的改變,家長自己的內心強大了,才不會在孩子身上投射太多的恐懼,亦無需通過控制孩子來獲得掌控局面的安全感,看到的“問題”,自然就少了很多。所以,一個明智的父母,應該是一個善于覺察、自省的父母,能夠及時覺察到自己內心的恐懼,并想辦法療愈自己,也只有先把自己修養(yǎng)的強大,正能量才會自然溢出,讓孩子得到滋養(yǎng)。

重視兒童心理行為問題


重視兒童心理行為問題

健康的定義:

“健康是整個身體、精神和社會生活的完好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也就是說,如果精神和社會生活狀態(tài)不夠完好,不是健康的標志。

孩子的一些問題:

不好好吃飯;不能獨立睡覺;

不愿和他人交往;

不懂禮貌、不服從紀律;

經常打架、愛發(fā)脾氣、攻擊行為;

過分膽怯或焦慮;多動、學習困難;不良習慣等等。

這些問題不僅是家長的困惑,也越來越受到老師和醫(yī)生的關注。

兒童心理行為問題不容忽視: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育兒理念滯后,只重視身體健康、智力發(fā)展,忽視早期良好心理和行為培養(yǎng)的傾向,全國4-16歲孩子心理問題發(fā)生率高達13.97%,社會適應問題的檢出率為23.46%。兒童的疾病譜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據(jù)全國各地調查,兒童行為偏離的發(fā)生率達到10-20%,明顯的心理障礙性疾病為3-5%。

中山市博愛醫(yī)院兒童保健科于2010年對我市11個鎮(zhèn)區(qū)各級幼兒園66間共12804名兒童進行了心理行為情況篩查(Conners簡明癥狀問卷),結果顯示:陽性率為14.1%(主要表現(xiàn)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其相關影響因素涉及性別、年齡、住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管教方式、父母關系、父母與孩子相處時間、家庭收入、家居面積及母親孕期情緒、營養(yǎng)、新生兒期患病等等。

兒童有其心理年齡特征:

兒童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現(xiàn),由此表現(xiàn)出的占主導地位的、典型、本質的特征,為兒童心理年齡特征。

兒童行為發(fā)育即心理發(fā)育,兒童心理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包括:動作、言語、認知、人格和社會適應性等方面,而這些方面相互影響、相互促成,同時又受不同年齡生理發(fā)展水平和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及其制約。多數(shù)兒童在發(fā)育的某階段都會經歷各種心理、行為方面的暫時性適應不良。

重視兒童心理行為篩查:

一個人的心理失調或異常,其根源大多在幼兒期,因此,心理衛(wèi)生保健從兒童抓起,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其意義重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兒童心理行為篩查是兒童保健的內容之一,家長應重視定期的兒童保健,進行兒童健康管理。如發(fā)現(xiàn)孩子難養(yǎng)育或不符合年齡的異常表現(xiàn),最好找兒童心理??漆t(yī)生進一步診治。

文章來源: //n4507.cn/y/5307418.html

相關推薦

  • “全職媽媽”教育問題多多 “全職媽媽”教育問題多多 為了更好地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選擇當“全職媽媽”的女性越來越多。但山東現(xiàn)代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大多數(shù)“全職媽媽”對孩子的關愛過度,不少人成了“全職保姆”。 為了更好地...
    2020-09-30 閱讀全文
  • 案例:“問題兒童”的“問題行為” 張老師正在教小班小朋友一首新歌,大家都坐在椅子上不動,一邊聽老師彈琴一邊學唱,只有丁丁在椅子上動來動去,他一會兒推推旁邊的佳佳,一會兒轉過身來,趴在椅背上,看著后面的墻壁發(fā)呆,張老師看了看他,沒理會,...
    2021-05-17 閱讀全文
  • 孩子為何愛問問題呢? 為什么天是藍的?為什么人活著?為什么我不是男孩……孩子的問題總是那么多,他們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星期天,你們全家出去散步。孩子突然拉著你的衣角問:“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地球圍著誰轉?”盡管你竭力想講清楚...
    2021-12-17 閱讀全文
  • 外國人眼里中國父母的問題 外國人眼里中國父母的問題 自1984年第一次來到中國,我前后已在這個國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時間和中國朋友及他們的家庭打交道。通過這樣頻繁的接觸,我逐漸意識到,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
    2021-04-19 閱讀全文
  •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問題的投射 對于一個家庭來講,父母是樹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樹根也有問題。 家長們常?!翱吹健钡暮⒆拥膯栴},其實是他自己的問題在孩子身上的“開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銀幕,當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問題,那...
    2020-09-29 閱讀全文

“全職媽媽”教育問題多多 為了更好地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選擇當“全職媽媽”的女性越來越多。但山東現(xiàn)代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大多數(shù)“全職媽媽”對孩子的關愛過度,不少人成了“全職保姆”。 為了更好地...

2020-09-30 閱讀全文

張老師正在教小班小朋友一首新歌,大家都坐在椅子上不動,一邊聽老師彈琴一邊學唱,只有丁丁在椅子上動來動去,他一會兒推推旁邊的佳佳,一會兒轉過身來,趴在椅背上,看著后面的墻壁發(fā)呆,張老師看了看他,沒理會,...

2021-05-17 閱讀全文

為什么天是藍的?為什么人活著?為什么我不是男孩……孩子的問題總是那么多,他們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星期天,你們全家出去散步。孩子突然拉著你的衣角問:“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地球圍著誰轉?”盡管你竭力想講清楚...

2021-12-17 閱讀全文

外國人眼里中國父母的問題 自1984年第一次來到中國,我前后已在這個國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時間和中國朋友及他們的家庭打交道。通過這樣頻繁的接觸,我逐漸意識到,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

2021-04-19 閱讀全文

對于一個家庭來講,父母是樹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樹根也有問題。 家長們常常“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自己的問題在孩子身上的“開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銀幕,當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問題,那...

2020-09-29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