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孩子愛倒東西
發(fā)布時間:2021-11-08 幼兒園工作總結愛孩子 尖利的東西教案 幼兒故事6歲導讀:對于寶寶來說,亂倒東西并不是為了好玩,也沒有什么破壞性的目的,其實這只是一個重要的發(fā)育進程。在倒東西的過程中,寶寶在慢慢感知事物的變化,漸漸提升自己肢體的靈活性和細致技巧。
“呼啦啦!”垃圾桶又被小東西倒翻了!怎么會養(yǎng)成倒東西的壞毛病呢,一定要改!
唉呀!這個小淘氣,又把屋子搞得一團糟,抽屜里的東西都倒出來了,垃圾桶也空了,玩具筐也滾到一邊去了!這到底是什么毛病啊?
讀懂“倒東西”的行為
不要著急,說一個道理讓你先自我安慰一下:寶寶在學會“收拾東西”之前,都要先體驗“倒東西”的感覺,讓我們一起期待著寶寶能整理東西的那一刻吧!
對于寶寶來說,亂倒東西并不是為了好玩,也沒有什么破壞性的目的,其實這只是一個重要的發(fā)育進程。在倒東西的過程中,寶寶在慢慢感知事物的變化,漸漸提升自己肢體的靈活性和細致技巧。
勿抵制,巧引導
對寶寶發(fā)育有好處的“小動作”我們是應該提倡的,那么如何才能在不破壞房間整潔的前提下,達到彼此的目的呢?一些小竅門來幫助你:
1、避免危險亂倒。在一些存放有傷害性物品的柜子、抽屜上安裝寶寶安全鎖(包括洗滌劑、刀、火柴、剪子、玻璃杯、陶瓷以及其它易碎物品)。因為寶寶還不懂得什么是危險的,所以只有通過你來把關,才能讓寶寶的周圍環(huán)境盡可能的安全,無憂無慮的“倒東西”。
2、提供“亂倒”機會。給寶寶提供一些倒東西的好機會,為他的探索歷程開一些“小后門”吧!比如讓寶寶打開抽屜——里面裝滿各種顏色,不同質地的布料,滿眼的色彩,讓寶寶驚喜不已;還可以給寶寶一籃子用布蓋著的神秘玩具,鼓勵他去倒,去擺弄;給寶寶一抽屜兒童餐具,塑料的,木制的,安全又有趣。
3、空間轉換游戲。如果寶寶對倒東西很感興趣,不妨準備兩個放東西的容器——抽屜、筐等,然后對寶寶說,“小玩具們要搬新家了,我們來幫助它們吧!”和寶寶一起把東西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這種空間轉換的游戲,也許會讓寶寶興趣大增,達到你的清潔目的哦!
4、榜樣作用不能丟。有的父母會有東西亂放、亂丟的習慣,要記住,你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你的行為舉止,小家伙可是都看在眼里的。所以,拿了東西就要放回去,給寶寶做一個好榜樣。
5、講故事,擺道理。寶寶還小,對于你的大道理也許無法理解,不過可以給寶寶講一些小故事,比如小動物幫媽媽整理房間,讓他知道你喜歡愛整潔的寶寶,慢慢地,寶寶的習慣可能就會有所改變。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如何應對孩子撕東西?
家長疑問:歡歡6個月了,最近很愛撕東西,家里的報紙、紙巾、雜志甚至給他買的圖畫書都被他撕得亂七八糟的,真讓我心疼,她以后會不會養(yǎng)成破壞東西的壞習慣呢?我該怎么阻止她亂撕東西的行為呢?
專家解答:
和學說話、學走路一樣,撕紙也是寶寶的學習過程。這個階段很多寶寶都會出現(xiàn)撕紙的行為。因為這個時候,他們的手部動作漸趨精細,手眼協(xié)調能力也基本具備。當他們發(fā)現(xiàn)通過自己小手的動作可以改變紙的形狀和發(fā)出撕紙聲響時,會感到歡樂和驚喜,故而樂此不疲。
歡歡的家長其實不必擔心撕紙會養(yǎng)成孩子破壞東西的習慣,相反應給歡歡創(chuàng)造適宜撕紙的條件,鼓勵她練習撕紙,進一步鍛煉小手的精細操作能力。例如:您可以找些不帶字的干凈紙巾讓歡歡撕著玩,這對鍛煉手指運動能力有好處。但不要給她畫報或帶字的紙,一是容易養(yǎng)成寶寶撕書的習慣,二是寶寶可能會把撕下的紙放到嘴里,畫報上和書上的印墨會被吃下。另外紙邊緣鋒利,需要注意保護,防止割傷寶寶。
下面準備了一個和寶寶一起畫畫的游戲供你參考,當然你還可以根據自己寶寶的情況編一些更好的游戲,和寶寶一起玩,讓歡歡的小手鍛煉得越來越靈活。
游戲名稱:撕面條
游戲目的:寶寶在撕玩的過程中鍛煉手指的肌肉,增強手指的靈活性。
游戲準備:彩色皺紋紙(或衛(wèi)生紙)、邊長10厘米左右、四邊剪好口子的彩色紙、干凈的垃圾簍。
參考玩法:
1、您用彩色紙示范撕成長條,邊撕邊說:“撕面條、撕面條,面條撕的長又長?!?/p>
2、給寶寶容易撕的彩色皺紋紙或衛(wèi)生紙,鼓勵寶寶自由隨意的用手撕、拉、扯、捏等。
3、給寶寶邊長10厘米左右、四邊剪好口子的彩色紙,鼓勵寶寶撕成長條的筷子、油條、面條等等。贊揚寶寶好能干,做了好多好東西。
4、結束時,要讓寶寶收拾好廢紙,放在紙簍里。
擴展建議:先撕長條,以后再撕成更小的紙塊。當寶寶的手部動作更精細了,您可教寶寶撕一些簡單的物體輪廓,如太陽、月亮、正方形、三角形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愛心提示:紙的質地不要太硬。
孩子敲東西是種探索行為
導讀: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對孩子來說,敲東西就是他們?yōu)闈M足好奇心采取的一種方式,是他們在對外界進行探索。一般情況下,孩子在1歲敲打東西是正常的。
晨晨平時看起來乖乖巧巧,卻有個壞習慣,總喜歡敲打東西。吃飯時,他會拿著筷子不停地敲打碗和桌子;玩玩具時,他會抓起其中的任何一件,去敲打周圍的物品,桌子、椅子、冰箱、電話樣樣都逃脫不了他的“毒手”。晨晨媽媽為這事愁得不得了,該怎么才能制止孩子這種奇怪的行為呢?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對孩子來說,敲東西就是他們?yōu)闈M足好奇心采取的一種方式,是他們在對外界進行探索。一般情況下,孩子在1歲敲打東西是正常的。
孩子在半歲至一歲左右時,大腦正處在一種模糊的意識狀態(tài)下,對外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希望在視覺和聽覺上,尋求對外界的感知。孩子在敲打東西時,雙手是在觸摸外界事物,敲打發(fā)出的聲音又會刺激大腦反應,引發(fā)孩子的思考。比如,孩子在用筷子敲桌子或碗時,他可能就是在想:“為什么敲碗和桌子時發(fā)出的聲音不一樣?為什么碗的聲音會比較清脆,桌子的聲音會比較悶?”同時,各種物體碰撞時的不同聲響,也會讓孩子覺得很開心。
“基于這些原因,如果家長刻意去制止孩子的行為,就無疑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發(fā)展了?!标愔魅握f。那么,面對不斷宣告“傷亡”的家具,家長能做些什么呢?耐心解釋并適度容忍是最佳的選擇。
比如,家長可以給孩子解釋:為什么敲打不同東西發(fā)出的聲音不一樣?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敲打的,哪些東西是易碎,不能隨便敲的?如果孩子敲打東西發(fā)出的聲音很有節(jié)奏,也可適當給他些表揚,這樣就能滿足他們尋找快樂的愿望。
有時候,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敲著玩,或變換著節(jié)奏敲東西讓孩子聽,使他們的雙手和眼睛都能從中得到鍛煉。
父母要給1歲的孩子定規(guī)矩
導讀:對待挑剔嬰兒,要嚴加管教,否則長大后更難教。專家指導年輕父母掌握有關教育小朋友的技巧,以免孩子長大后產生情緒問題。
美國研究發(fā)現(xiàn),偏食嬰兒長大后有很大機會變成大話王和惡霸,而加強嬰兒心靈溝通,則有助于孩子性格和語言發(fā)展。
吃飯時間不吃飯,頑皮地滿屋子亂跑,不吃青菜和魚,爺爺奶奶與他(她)斗智又斗氣;睡覺時間不睡覺,整晚纏著爸爸媽媽講故事,又哄又騙直到天明才入睡;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不講道理,全家人的視線都集中在他(她)身上。
初為人父母的人請留意,這就是所謂的挑剔嬰兒,不嚴加管教,長大后更難教。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學者最近在《變態(tài)兒童心理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項研究報告,他們調查了2000名年齡在0到13歲之間的兒童的情況,結果顯示挑剔嬰兒長大后通常都有行為問題,較其他嬰兒情緒化。
報告認為,通常在嬰兒出生后到1歲大的時候,父母的教育將會對孩子長大后的性格產生重要影響。如果嬰兒母親在這段時期加強母子心靈溝通,和聲細雨對著孩子閱讀和說話,并適當在戶外進行親子活動等,都將有助于孩子長大后與人溝通。報告呼吁專家指導年輕父母掌握有關教育小朋友的技巧,以免孩子長大后產生情緒問題。
教寶貝學規(guī)矩的有效方法
1、不要只在旁邊說,要演示給寶寶看。
簡單的一句話往往不能讓孩子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語調,讓你的課堂變得更可愛,更容易接受。比如當你對孩子說“不要動電源插座”,語調不要太嚴厲,稍帶嚴肅就可以,再加上點微怒的面部表情,寶寶能從你的聲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對的。相反,如果你表現(xiàn)的過于緊張,聲音太尖銳,還連帶一串的批評,那寶寶也會回復給你同樣的反應,堅決和你對著干。你們的學規(guī)矩課堂,就會變成戰(zhàn)場。
2、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不要以為只告訴孩子一次“這是不對的”,他就會銘記在心。如果你指出孩子一次錯誤,而對其他幾次視而不見,那孩子心里必定會感到疑惑:我么這做究竟是對還是不對?然后為了解決這個疑惑,他會不停地嘗試再做一次。所以給孩子重復“規(guī)矩課程”,這樣他才能溫故知新。
3、做個好榜樣。
寶寶經常會從你的行為中學習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
這就意味著,你的行為一定要是好行為。比如,多使用“請”,不要動不動就發(fā)怒,要學會等待。你也可以主動向寶寶顯示你的好行為。比如“你看,媽媽把報紙分給爸爸看,我們很喜歡一起分享”。
4、面對現(xiàn)實。
專家提醒我們,你不能期望一個一歲寶寶懂得所有規(guī)矩,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比如,孩子會本能地把拿到地東西放到嘴里,這是他認識事物的一種獨特的方式。這時候你應該避免一些像發(fā)卡,硬幣,容易導致孩子窒息的東西出現(xiàn)在他能夠到的地方。還有,媽媽最好把長頭發(fā)梳起來,以免孩子亂抓。
5、選好時機。
讓一個一歲寶寶整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孩子感到疲勞、饑餓或心情不好,就很容易發(fā)脾氣。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堅持讓他學規(guī)矩,給他一點“課間休息”時間吧。另外,對寶寶來說,太多的規(guī)矩會讓他反感。最好能挑出一些比較重要的教給他,比如不可以咬人,電源不能動,搶人東西是不對的。不過這也要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定,如果你覺得他的某種行為實在讓你無法忍受,當然可以把這種規(guī)矩放在首位了。
6、別忽視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
要提起注意的是,孩子的行為不全是不合理的,有時候是他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只要他不傷害到自己和別人,還是要保護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當你發(fā)現(xiàn)他會用櫥柜里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節(jié)奏時,何不和他一起享受其中的樂趣呢。
所有的東西都讓孩子自己選
所有的東西都讓孩子自己選
實習的兩周,算是真正的接觸了一回澳大利亞的學前教育,感覺特別累,這種累是矛盾的累,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讓我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這里教孩子實在是太松了,所有的東西都讓孩子自己選,吃個飯都要讓孩子自己選菜,所有的活動都從孩子出發(fā).沒有實際的課程,不是吃就是玩,感覺這里真是孩子的天堂啊!
這里的幼兒園老師雖然人手多,但是他們不是半天制的,時間相對較長,然后沒有保育和教師之分,比如四個老師帶八個孩子,那么一天所有的工作都是四人分工.......,所以輕松之于,工作量也不小.但是四點準時下班,實習兩周沒見過什么加班的.
對了她們還要寫孩子的觀察記錄,在孩子活動的時候,孩子玩的時候他們不太過于打擾,頂多給孩子一些建議之類的有助提升孩子經驗的指導.
總體感覺她們教師的團隊合作精神特別好,四個人一天配合的很默契,工作就在有條不紊中完成了.......
孩子咬東西說明心理有問題
導讀:小寶寶愛咬東西,往往是對這個世界比較好奇,因此總會把東西咬上一口,通過這個方法來了解陌生事物,這也是比較正常的。
有些小孩子很喜歡咬東西,抓起什么就喜歡往嘴里塞,大一點的孩子甚至愛咬人。朝陽區(qū)婦幼保健院李杰主任醫(yī)師提醒家長,孩子愛咬人、咬東西,可能折射出孩子有情緒問題,家長要注意疏導。
專家分析,小寶寶愛咬東西,往往是對這個世界比較好奇,因此總會把東西咬上一口,通過這個方法來了解陌生事物,這也是比較正常的。而大一些的孩子,例如上了幼兒園或者更大的孩子,如果還喜歡咬東西甚至咬人,那么這可能暗示出他們有情緒上的問題,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引起別人的注意。因此如果孩子喜歡咬東西、咬人,家長應該首先尋找原因,看寶寶為什么愛咬人。如有的孩子就是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動自己的玩具,或者自己的媽媽抱別的寶寶的時候,或是感到不高興的時候,會通過咬東西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疏導寶寶的壞情緒外,家長還可以提醒孩子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例如讓寶寶知道他不開心可以告訴大人,不一定非咬東西。
專家還提醒,一旦咬人、咬東西成了孩子的一種經常性行為,就有必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了,必要時還要帶寶寶去看醫(yī)生。如果孩子是被其他孩子咬了,也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例如在寶寶被咬傷后應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傷處,止血之后可用冷敷法。如果咬破了皮膚,最好帶孩子看兒科醫(yī)生。
1歲以下的孩子需要閱讀嗎?
很多人經常會質疑,1歲以下的孩子還不識字,他們需要閱讀嗎?他們能坐得住嗎?會不會把書弄壞呢?其實,人生的啟蒙階段正是引領孩子閱讀的最佳時機,因為他們生來就充滿好奇心與探索欲。
好處1
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必須和文字做最直接的接觸,以了解各種訊息,然而閱讀的能力并非與生俱來,需要經過學習與練習才能獲得。
好處2
閱讀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孩子如果能及早開始閱讀,將有助于腦力及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好處3
如果能在嬰幼兒時期多接觸書本,進而培養(yǎng)出良好的閱讀習慣,將能夠增加孩子視覺感官的敏銳度,還能在翻、玩、拿書的過程中加強肢體發(fā)展與大腦協(xié)調能力。
好處4
當孩子被父母抱在懷中聽故事、看圖畫書時,正是最佳的親子互動時刻。不僅能讓增進親子關系,也能快速建立起孩子對閱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