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教子經:做孩子的朋友
發(fā)布時間:2021-10-04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朋友的教案 做優(yōu)秀的幼兒園教師做孩子朋友的第一步:沒有被懲罰的威脅
我兩個女兒喜歡逛街,我也培養(yǎng)自己去逛街的習慣,她們喜歡臺灣年輕的歌手,我也跟著聽呀!無論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計算機游戲,我都會花一些時間去了解。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學習他的語言,他們是不可能會來學你的語言的。如果你不學新知識,你就不能理解現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把孩子當作朋友,和他談心。可以告訴他你每天經歷的事,也可以問他他一天經歷的事。如果他告訴他做了什么“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話,不要生氣,多聽少講。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剛開始時,如果他有點不敢講時,先對他保證不要生他的氣。
其實父母親要做孩子的朋友,定義就是無話不說。你要讓他對你無話不說,前提是他要對你有足夠的信任,“說了以后你不能罵我,不能批評我,不能認為我很壞,很不好”,最多你是聽我傾訴,或幫我開導,而不是一聽就要處罰。
我的為人處世很多是學自我的父親母親,但是父親在世時,他沒有和我很親近。在他過世之后,我只能通過我的母親、兄姐來理解他的想法或為人。我想這是中國常見的父子關系。我感覺到,父親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沒有機會更多認識他,因為這份遺憾,我盡量花時間陪我的小孩,而且盡力做一個可以和她們說心里話的父親。我希望我的孩子長大以后,無論他是否成功、我的教育是否成功,我總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把我當作朋友。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李開復教子經:培養(yǎng)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培養(yǎng)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的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卻導致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
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PeterDruke-r)指出,“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里,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進入了社會后,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yè)、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板、創(chuàng)業(yè)還是加入公司,學工還是學商……,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
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只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
我小時候記得最清楚的事,是我五歲的時候,告訴父母親說我不想讀幼兒園了,大部分的父母親可能會說“好呀,好呀,我認為你應該繼續(xù)讀?!被颉安唬?,不,你不該再讀了”。但我的父母就是把這個決定交到我的手上。
他們一方面告訴我說,你去讀的話,可能是全班最小的學生,與你同齡的人在一起,有什么不好呢?另一方面也告訴我,當然,你要去讀也可以,我認為你可以學得更快,成長得更好,還告訴我如果考試過了就可以讀。講清楚事情的利弊,讓我決定。
當Google創(chuàng)辦人布爾(SergeyBrin-)與佩吉(LarryPage)接受記者訪問,到底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于曾經就讀過的哪個學校時,他們的答案并不是斯坦福大學,而是蒙特梭利小學。因為在那樣的環(huán)境,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
李開復教子經:創(chuàng)造不需要處罰孩子的環(huán)境
創(chuàng)造不需要處罰孩子的環(huán)境
不過,處罰還是會的。我大女兒比較小的時候,可能是六、七歲的時候,在計算機上與陌生人講話。我們那時與她約定,如果你在網絡上與陌生人講話,還是上了一些比較不好的網站,被我們發(fā)現,就可能……比如說,兩天不可以用計算機。這是他們比較小的時候,現在已經不管那么多了。
但我覺得,任何的懲罰應該都盡量地不要做。我會寧愿讓她沒有犯錯的機會,而不是讓她犯錯、被發(fā)現…然后受到懲罰。
每一次孩子違背規(guī)矩受到懲罰,其實對她的心靈都是一種打擊。孩子違背規(guī)矩的話,可能都有理由。也許她是抱著僥幸的心態(tài);也許認為這件事只要不被捉到就可以做;也許她說,你訂的規(guī)矩,我不同意,我就要叛逆。不管是什么理由,最后孩子違規(guī)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被捉到或沒被捉到,對她都是負面打擊。
所以什么是我們在乎的?寧愿營造一個環(huán)境,讓她沒有機會犯錯。比如說,我們會把計算機放在家庭廳里,位置就在廚房,餐廳,客廳中間,每天我跟我太太,總有一個人會在這三個地方走來走去。這并不是監(jiān)視她,我們也不會走到她跟前,看她正在做什么事,但她知道我們在她旁邊。
李開復教子經:如何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雖然我們做父母的都想要把子女呵護一輩子,但培養(yǎng)他們積極獨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并不是說當孩子三歲的時候,你就讓他要獨立。當孩子還分不清楚對與錯的時候,父母還是要輔導,但是父母親要學著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讓孩子自己去決策。
除了把選擇權給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負責心、好奇心,信任他們,別無他法。然后,還有五件不要去做的事:
(1)不要用太多規(guī)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計算機,不要說,“不準!”告訴他,如果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懲罰失敗??梢詰土P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學習最好的來源,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chuàng)造的動力。如果父母只要想要孩子避免失敗,會有幾個不好的后果,第一個就是孩子可能會為了怕失敗只去追尋那些很簡單的目標,不敢自我挑戰(zhàn),把自我的目標訂得太低了,第二呢,他可能認為失敗是一種懲罰,是羞愧的事情,甚至失敗了不承認,或是無法從中學到教訓,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3)不要說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5)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不要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
在管教的方法上,沒有一定的對錯,因為孩子要因材施教;另外,我覺得父母親也有自己的個性,不代表只有一種方式(才是對的)。但對我來說,我個人認為(加強語氣),對一個孩子來說,你用“不允許”,“不準”,“做了違規(guī)就要處罰”,這種傳統(tǒng)的方法來教導孩子的話,我覺得他會學會的就是:“我不應該做這件事,因為我怕懲罰”。
我覺得更好的方式是鼓勵他們,激發(fā)他們去做想做的事情,每個人都該有自己想追尋的理想,更鼓勵他們正面地往這邊走,負面的則才用“稍稍的”懲罰把它擋住。
李開復教子經:發(fā)怒處罰傷害大
氣忿下先叫停,發(fā)怒處罰傷害大
不是光立規(guī)矩的問題,還有互相體諒的問題。假如說,她脾氣不好,對我們大叫之類的,我們也會去考慮是不是因為青春期荷爾蒙,而不會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
如果她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一定是要跟她講的,但是就跟大人吵架也是一樣的,你在氣頭上,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一個叛逆期的青少年發(fā)脾氣,你打他一頓,罵他一頓,大概也沒有什么用處。還不如叫停,當時你就不要理他,等雙方氣消之后再來講道理。
我有些時候也會脾氣不好,我也會希望對方可以叫停,兩個脾氣不好的人在一起辯論,不會有好下場。
教養(yǎng)孩子和與他人相處是一樣的,無論我是在公司里面對同事,還是對我太太、兄姐等等,任何時候當一方開始發(fā)脾氣不理智了,另一方一定要學會叫停,這是我從人生歷程慢慢學到一個比較有用的方法。
對呀,我也承認我打過小孩。大概是在她們(兩個女兒)十歲以下,各挨過一次打。過去幾次,當我比較不理性的時候,對孩子太兇了也好、打她們也好,事后都蠻后悔的。并不是說她們沒有做錯,不該得到懲罰,而是覺得這樣對父女關系,對她們的成長過程,都有負面的影響。
身體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復愈的,但如果傷了她的心,你對她這樣粗暴,她會想,“你是不是不愛我了?”或者親子的關系會變得有點隔閡,“你是我的朋友,你怎么可以打我?”讓她們覺得無助;或者做父母親的會覺得,“我怎么是這樣的一個人?”這些情況會造成我,或者其它(有相同情況)父母的后悔。這時就應該下一個決心,就是以后不要動手。
李開復教子經:只是聽話不是優(yōu)點
教養(yǎng)子女有許多需要重視的原則,但如果我只能挑選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會說是培養(yǎng)孩子的積極性。有了積極,其它的特質如理智、快樂、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隨之掌握。
主要的理由是因為今天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那些消極被動,只是聽話,或害怕處罰(的孩子),他們進入社會往往會覺得非常地迷茫,不知所措,會習慣性地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怎么做;但當一個孩子有積極性的時候,無論是要讀書,要實踐學習如何找工作、找興趣,其它的事他都可以自己安排,當你有了積極性之后,就可以自己設計了。
只是聽話不是優(yōu)點
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聽話,聽話就是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從這個觀點來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是我培養(yǎng)小孩的目標。但如果乖是善體人意、懂禮貌,這些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不聽我們的話,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有權力來跟我們討論一些事情。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作一個孩子的優(yōu)點。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