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擁有什么樣的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1-09-21 孩子上幼兒園學什么 孩子在幼兒園能學到什么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教育的背后隱含著社會的孩子觀:孩子是什么?應該成為什么?這種觀念決定或影響著教育的模式和內(nèi)容。近代以來,中國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觀曾經(jīng)歷了一個從“家族本位”到“民族國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國家本位”的過程,我們的近代教育制度也在這種觀念脈絡中建立起來并逐步演變。
民族國家本位的孩子觀,與家族本位的孩子觀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孩子是整體目標的手段。孩子的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和家族的利益,個體需求必須讓位于整體需求。與這樣的孩子觀相適應,我國近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傳統(tǒng)教育中教化式、被動式的教育模式。
在這種觀念和制度支配下,中國孩子的某些社會狀況和問題一直遺留了下來。兒童和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權利缺乏切實的保障,他們的一些基本需求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和制度的保證,他們的心理品質(zhì)養(yǎng)成、性格發(fā)展等需要,更為我們的教育所忽略。YJS21.COm
如今,社會急速變化的價值多元、信息開放的趨勢,越來越個人化的社會對其成員的要求,反襯出既有教育模式對孩子的獨立、自由的人格、自主的能力以及自我責任感的培養(yǎng)等的不利。
我們今天缺少的恰恰是“孩子需要的”、“為了孩子的”教育。只有當孩子的基本權利成為社會共識,并得到起碼的制度保證,我們才能期望他們身心健康地面對社會、進入社會,并對社會承擔起公民義務,對人類承擔起道義和責任來。(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映芳)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我們到底最該把什么教給孩子
一次,媽媽帶4歲的女兒去阿姨家串門,她覺得阿姨家的糖果特別好吃,就甜甜地說:“阿姨,這種糖果特別好吃,我能帶幾個回家嗎?”
聽到女兒這么說,媽媽立即驚訝、錯愕,還沒來得及說話……
阿姨馬上抓了一大把糖果放進了女孩的口袋……
女孩連忙說:“這么好吃的糖,我想奶奶一定愛吃。不過,我只要幾個就夠了?!闭f完挑出幾個放進自己的口袋里。
“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孝敬長輩,真難得!”阿姨真誠地夸道。
一直以來,尊敬長輩、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家庭和睦、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條件。
但是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由于平時受到的寵愛太多,把父母、長輩的愛當成是理所當然,一有不滿意的地方就大發(fā)脾氣,然后等一家人哄滿意了,孩子才肯罷休。這樣的孩子與他人相處都是問題,更談不上孝敬父母。
有些父母經(jīng)常這樣議論:“現(xiàn)在的孩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心里很少會惦記著父母……”這些似乎道出了父母的心酸,但是孩子難道一生出來就這樣?
當然不是。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壞孩子也是教出來的!
越來越多的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夠成人成才,而沒有指望孩子能夠在將來贍養(yǎng)自己。
既然這樣,就不用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了嗎?當然不是。因為今天父母還是有點心寒:自己對孩子百般呵護,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為什么他心中沒有我們?
孩子是需要教的!
如果你想讓孩子學會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就應該從小給孩子種下孝心的種子,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艱辛,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學會為父母分憂解難。
那么,如何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孝心的種子?
首先,給孩子做好榜樣。
父母要給孩子樹立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榜樣,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序的家庭關系,讓孩子懂得父母的辛勞,珍惜父母的血汗錢和勞動成果,體會父母付出不求回報的偉大。
其次,教孩子學會感恩。
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更不會主動幫助別人。
最后,讓孩子踐行孝道。
通過實踐去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分擔一些家務,遇到難題可以讓孩子一起想辦法,讓他們真正擔起責任,體會到生活的不易,然后從心底感激和敬重父母,孝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此以往,孝心就會在孩子心中扎根。
我們該怎樣教育孩子
我們該怎樣教育孩子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是家庭的一切。對孩子的教育是每一個家長面臨的重要任務,既神圣又艱難,我們誰也逃脫不了。但是該怎樣教育孩子,這是每一個家長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有人這樣說,當我高高興興的背著書包,跟在小哥哥小姐姐們的身后,屁顛屁顛的走向?qū)W校的時候,我一生的悲劇就開場了。細想一下,也確實是這樣。我們的孩子,確實是沒過幾年快樂的日子。四五歲時,父母為了生活,就把他們送到幼兒園,有的還是全托。孩子們從此就告別了父母溫暖的懷抱,有的孩子甚至一天到晚都難見父母一面,親情對于他們來說,僅是一個冷冰冰的詞語。愛的教育對于他們來說,是打了一個折扣的,盡管在幼兒園里也有友情,但對于孩子來說,親情首先應該是直觀的感性的。
上小學了,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些孩子們,不僅要面對枯燥的學校生活,還要發(fā)掘潛能,展示特長,因此,他們除了要利用周六周末的休息時間補習文化課外,還要學習什么作文輔導、二胡、美術等等,總之,沒有時間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在田野里狂奔,在小河里捉魚,仰視秋天的蒼穹遐想……他們比我們艱辛,稚嫩的肩膀過早的承擔了生活(請幫我找一個合適的詞語)的重擔,天真的心靈過早的蒙上了世俗的欲念,而把這一切強加個他們的,真是視他們重于自己生命的父母。
時光老人把他們送入了初中,三年雖不長,可是他們的鼻梁上已被眼鏡壓下兩個深深的印記,思維已被牢牢的禁錮在標準答案這一鐵桶之中。他們在走出初中的大門時,就已經(jīng)被考試的砂輪磨去了棱角,成為了一個不斷吐出產(chǎn)品的機器。
高中三年更是慘不忍睹,早上六點之后起床,晚上十二點前上床,成了他們永遠的追求,一周能有一天休息,簡直比共產(chǎn)主義實現(xiàn)還要遙遠。不論是否考上了大學,走出高中的大門時,他們花白了頭發(fā),滄桑了雙臉,而造成這一切的還是視他們比生命還重要的父母。
我也和全中國的父母一樣,經(jīng)常教育孩子,“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而且始終堅信這樣是正確的。我也經(jīng)常鼓動孩子,沒參加高考將是一個人一生永恒的傷痛。讀了黑柳徹子的文章后,我幡然悔悟,我錯了,和所有的父母一樣,而且錯得很徹底,不論是對于孩子本人,還是對于以后他服務的社會。
在《窗外的小豆豆》中,小豆豆剛進學校時,對一切都好奇,而且很幼稚天真,她的一舉一動都不符合老師的要求,不久,她被要求轉(zhuǎn)校。她母親在了解了其中的原因后,沒有一句責備她的話,把她轉(zhuǎn)學到了巴學校。在這所用電車作教室的校園里,她做“錯”了許多事,但沒受到一次批評,孩子的天性盡情展示,她在成長中,學會了學習,掌握了知識,培養(yǎng)了感情,堅定了意志,身心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黑柳徹子說,她就是小豆豆的原形。她現(xiàn)在是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
如果沒有這樣一位母親,是造就不了黑柳徹子的。她和我們一樣愛自己的孩子,但她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懂得怎么教育孩子。她沒有把孩子的文化成績看得至高無上,而是把孩子的快樂健康成長當作教育的第一要素,觀客的說,她是正確的。
其實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欲望太重,功利太重,實際上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這無疑與拔苗助長。這種做法不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影響了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我們?yōu)槭裁礇]能出現(xiàn)像Facebook的扎克·博格和克里斯·休斯,恐怕我們?nèi)鐣家钏肌?/p>
建議我們的家長擠點時間看看黑柳徹子的小豆豆系列叢書,你們肯定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把本該屬于孩子的時間和快樂還給孩子,不要讓我們再聽到魯迅先生在幾十年前的吶喊“救救孩子!”
沒有好的家世,我們應該拼什么?
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想驗證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隨機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56歲,不脫節(jié)地記錄了一代普通英國人的大半輩子。
這個紀錄片讓人看得非常難受。因為,它描述了一個尖銳的、令人不喜的現(xiàn)實: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在電影里,60年一晃而過,走到后來,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這部紀錄片似乎在告訴我們,哪怕你再努力,也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宿命,無法沖破原有的階層。
然而,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還記得之前在哈佛畢業(yè)典禮上作為優(yōu)秀研究生代表發(fā)表演講的首位華人何江嗎?要知道,何江一直在湖南農(nóng)村長大,上大學才第一次進城;要知道,與他同臺演講的是著名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還有俞敏洪,依然是農(nóng)村出身,如今身家過億,坐擁整個新東方商業(yè)帝國。他們用自己逆襲的例子告訴我們,階層的桎梏是可以打破的,平凡家庭依然可以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
所以,作為中、底層階級的家長們,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更好地過一生?
真正的教育,拼的是父母
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跡,都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教育背后的關鍵不只是錢,高富帥白富美贏的也不只是錢,而是父母耳濡目染之下的視野與格局。
我有一位農(nóng)村親戚,村里的許多人家都選擇外出打工掙錢,回來后給孩子帶禮物,蓋新房子。可這位親戚,卻始終堅持不外出打工,蝸居在那破舊的房子里,不想因為錢讓孩子變成留守兒童。在孩子小的時候,他每晚都堅持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掙的每一筆錢,他都會抽出一些給孩子買書,不僅有教輔資料,還有各種課外書;每周他都會要求孩子為父母念書里的內(nèi)容。
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孩子,自然會認為看書學習是和吃飯、呼吸一樣平常的事情。后來,親戚家的兩個孩子都考上了重點大學,留在了大城市。老兩口現(xiàn)在比村里的任何人過得都要滋潤。這個文化層次不高的父親,即使看到了現(xiàn)實的殘酷面,也不怨天尤人,而是行動起來,為孩子的命運奉獻足夠的時間和全部的智慧。
我相信,這樣的父母養(yǎng)育出來的孩子,縱然不成功,也一定會成器。
勤奮是逆襲最重要的那張牌
不可否認,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天然地有著更高的起點,掌握著更豐富的社會資源。但是,也不必太灰心喪氣。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決定輸贏的不僅僅是起跑線。更重要的,是速度與忍耐力。
王小波在《青銅時代》里說:永不妥協(xié),就是拒絕命運的安排,直到它回心轉(zhuǎn)意,拿出我能接受的東西來。
沒有好的家世,那就去創(chuàng)造好的家世。要知道,那些在雨里奔跑的,從來都是沒有傘的孩子。
何江從小就處在資源相對不豐富的農(nóng)村,初中才接觸英語,第一學期就備受打擊。后來買了一本英文版《亂世佳人》回宿舍啃,遇到讀不懂的地方就大段大段標注。
他秉持著絕不自我放棄的精神,付出比別人更強大的自律和自強,一步一步,從農(nóng)村到城市,從中國到哈佛,完成了寒門子弟的完美逆襲。
對于腳踏實地的奮斗,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算數(shù)的。出身不能成為永恒否定今天的理由,更不能定義未來。
樂觀主義,是苦難最好的解藥
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卡內(nèi)曼說過一句話:如果你能送給兒女一項能力,請認真考慮樂觀主義。紀錄片中的托尼,出身于底層。7歲時說想當騎師,當被問到如果騎師當不成了怎么辦,他說那就去做出租車司機。21歲時,他就真的在努力成為出租車司機,在當時的英國成為出租車司機必須經(jīng)過嚴格復雜的考試,而托尼對此表現(xiàn)出一如既往的自信。
相反,出身中產(chǎn)階級的尼爾,父母都是教師。21歲時因考試發(fā)揮失常,進了個自己和爸媽都看不上的大學,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學去工地打短工了。父母過高的期望,強勢的控制與古板,造就了他壓抑焦慮的性格。在學業(yè)失敗以及事業(yè)的不順后,面對父母的失望與憤怒,他最終患上精神疾病,28歲時成為了一名依靠低保為生的流浪漢,終生未婚,一個中產(chǎn)就這樣沒落成底層。
除了財富,我們留給孩子未來最好的護身符就是一顆樂觀、堅毅、從容的心,讓他們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可以從容、自律、不屈不撓,安然度過人生的歲歲年年。
孩子沒有自信我們該怎么辦
很多父母都很苦惱,自己的孩子沒有信心,做什么都是膽膽怯怯的,也很少主動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孩子不自信,自卑,即使腦子很聰明,反應靈敏,但是在學習中稍遇困難和挫折就會發(fā)生問題。很多家長以為孩子 的自信心是長大以后自己培養(yǎng)的,其實不是的,自信心形成的重要時期是幼兒階段,孩子的自信息也離不開父母的培養(yǎng)。小編提醒家長可以先通過以下幾種方面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賞識點滴
父母的評價對孩子產(chǎn)生自信心理至關重要。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信任和尊重孩子,經(jīng)常對他說“你真棒”,孩子就會看到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進步,認為自己真的很棒。
相反,如果父母經(jīng)常否定和打擊的孩子,經(jīng)常 批評孩子說“你怎么那么笨、你這不行那不會”,孩子也會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從而產(chǎn)生自卑感。
所以說,父母在評價孩子的時候要多注意自己的語氣和說話內(nèi)容,有孩子的長處感到高興,不要為孩子的短處 感到氣餒,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和其他孩子的長處比,讓孩子知道每個人身上都有長處,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
增強自信
讓孩子做一些他能夠完成的任務,比如說自己鋪床、收拾房間、自己盛飯等等,他做到了就要表揚他,也可以幫他做一些比較困難的事情,如洗衣服、幫助媽媽做家務等,會做了更要表揚,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早上起床和晚 上睡覺要讓他自己穿脫衣服,鍛煉獨立性。
父母要知道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長處和短處,短處也不要加以責備,創(chuàng)造良好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去嘗試和發(fā)現(xiàn),發(fā)展孩子的各種能力,并 在孩子取得成績時,及時表揚,充分肯定進步,才能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產(chǎn)生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
培養(yǎng)自信
想要鼓勵孩子,最重要的是:不要諷刺他,使他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不要過分地贊揚他,以免產(chǎn)生驕傲情緒。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必須時刻顧及到這一點:不要使孩子失去對自己的信心。
同時,我們應該知道, 如何鼓勵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試著做一件事而沒有成功時,我們應避免用語言、用行動向他證明他的失敗。我們應該把事和人分開,做一件事失敗了并不意味這個孩子無能,只不過他還沒有掌握技巧而已。
一旦技巧掌握, 他就能把事情做好。如果我們采取指責的態(tài)度,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受到傷害,這個時候就不象掌握技巧那樣簡單了。孩子可能永遠做不成這件事情。對父母而言,我們自己首先不能泄氣或失去信心。
獲得自信
培養(yǎng)孩子自信心的條件是讓孩子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而過多的失敗體驗,往往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
因此,家長應根據(jù)孩子發(fā)展特點和個體差異,提出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適當?shù)哪繕?,使?經(jīng)過努力能完成。他們也需要通過順利地學會一件事來獲得自信,另外,對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關心。如對膽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識地讓他們在家里或班級上擔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大膽自信。
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氣氛像人類賴以生存的陽光、空氣那樣,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發(fā)展。
鼓勵、贊揚對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自信心可使孩子不怕困難,積極嘗試,奮力進取,取得更多的知識和經(jīng)驗,爭取更好的成績。另外,我們還可心幫助孩子,發(fā)揚優(yōu)點,以已之長,克已之短的方法來培養(yǎng)、提高孩 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