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親子之間的依戀關系你知多少?

發(fā)布時間:2021-07-16 幼兒園說課稿喜歡你 幼兒園說課稿人際關系 幼兒園親子的游戲

依戀關系是親子關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形成良好親子關系的根本。對于每個人來講,它不僅存在于兒童早期,而且會對人一生的發(fā)展產生重要的意義,會對青少年期、成年期甚至老年期的心理狀態(tài)產生深遠影響。對于親子關系而言,依戀關系的形成不僅影響到家庭的穩(wěn)固、父母與孩子的和諧,還會影響家庭的整體生存環(huán)境。

嬰兒期,孩子在與父母被迫強制分離后會發(fā)現:分離的嬰兒會以極端的方式(如哭喊、緊抓不放、瘋狂地尋找)力圖抵抗與父母的分離或靠近不見了的父母,其實就是親子之間一個依戀關系的很好證明。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對依戀關系的建立有著深刻理解,她認為:人的心理發(fā)展有順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滯后反應。任何生命都是過程,任何過程都有開始,生命發(fā)展是軌跡式的,人的命運取決于早期。人的成長大致有三個時期,即1~6歲,6~12歲,12~18歲。12~18歲時人已經進入青春期,其獨立意識與逆反心態(tài)決定了這一時期已經不是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時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在依戀期中,1~6歲又最為關鍵。

孩子與父母或照顧者之間健康的關系,是其一生中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是對權威的尊重與同情心的流露,對于領導者來說,還包括與同事融洽相處的能力??傊?,嬰兒對父母的依戀與孩子日后的學業(yè)成就密切相關,而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這種良好的人際關系也同樣與孩子日后的學業(yè)成就有密切的關系。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依戀類型

美國心理學家艾斯沃斯等人長期觀察了烏干達和美國家庭母子間的相互作用,根據嬰兒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應,將嬰兒依戀劃分為安全型、回避型、焦慮-矛盾型三種依戀類型。這三種依戀類型表現出的行為和意識,將長久影響兒童的成長。兒童12歲前,父母與兒童建立或彌補依戀關系,需要了解孩子從嬰幼兒時期發(fā)展形成的依戀類型,以及自己的氣質和撫養(yǎng)類型,這樣才能夠更深刻理解什么是親子關系,以及形成親子關系需要具備的條件。

1.安全型依戀

這種依戀類型主要表現為嬰兒與母親在一起時,會將其作為安全基地。嬰兒會以母親為中心主動去探索環(huán)境,并不是總依偎在母親身旁,只通過偶爾的靠近或眼神注視與母親交流。母親在場時,嬰兒感到足夠的安全;當母親離開時,嬰兒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當母親回來時,嬰兒會立即尋求與母親接觸,將其作為避風港灣。這種依戀類型的孩子更容易被安撫,大約占總體比例的65%~70%。安全型嬰兒的母親對孩子發(fā)出的信號及情緒表達也很敏感,她能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進行探索,而且喜歡和孩子有親密的接觸。

2.回避型依戀

這種依戀類型主要表現為嬰兒與母親剛分離時并不難過,但獨自在陌生環(huán)境中待一段時間后會感到焦慮。這種依戀類型的兒童更容易與陌生人相處,容易適應陌生的環(huán)境,很容易從陌生人那里獲得安慰。當分離后再見到母親時,他們會對母親采取回避態(tài)度,也就是并沒有表現出那么迫切地需要母親的安撫。有人也把這類嬰兒稱為“無依戀嬰兒”,約占總體比例的20%?;乇苄蛬雰旱哪赣H也有多種類型。有的對孩子缺乏耐心,當孩子干擾自己的計劃和活動時會生孩子的氣或怨恨孩子,對孩子發(fā)出的信號反應遲鈍;有的對孩子經常表現出消極情感,即使對孩子表達積極情感,程度也比較弱,沒有很強的情感關注色彩,母親與孩子之間并沒有形成特別密切的感情聯(lián)結。

3.焦慮-矛盾型依戀[趙老師教案網 WWW.zJAn56.com]

這種依戀類型主要表現為每當母親要離開前,嬰兒就顯得很警覺,在母親離開時表現得非??鄲馈O度抗拒,任何一次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其強大的心理波動,可能會大喊大叫。但當母親回來時,他們對母親的態(tài)度又是矛盾的,既尋求與母親接觸,但同時又抗拒與母親接觸。當母親親近他時,他會生氣地拒絕、推開,但是他又不是完全放棄與母親的交流,會不時地朝母親這里看。這種類型的嬰兒約占總體比例的10%~15%。

焦慮-矛盾型嬰兒的母親經常誤解孩子發(fā)出的信號,她對其照顧行為也是不一致的。對孩子的反應更多地依賴于自己當時的心境,而不是孩子的行為,所以孩子的需求有時會得不到滿足,但有時又會被過分滿足,而這種行為的不一致很多是出自母親的心理需求。

在這三種依戀類型中,回避型與焦慮-矛盾型都屬于不安全型依戀。嬰兒對母親的依戀類型具有明顯的穩(wěn)定性,但在家庭環(huán)境經歷較大變化時,母親與嬰兒的交往過程可能會發(fā)生較大轉變,孩子的依戀類型也會發(fā)生變化。

父母的積極關注是形成良好親子依戀的重點。在對親子關系的眾多研究中,父母的積極關注對于依戀關系形成的重要性都被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親子關系強調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這個過程中形成的信任、依賴和安全感有賴于父母是如何主動行動的。換句話說,父母是不是有很強的愛孩子的訴求和行動是親子關系形成、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關于孩子的教育,你知道多少?


孩子的教育是每個家庭最重要的主題,然而,有的父母費了很多的精力物力財力,發(fā)現孩子并沒有向他們期望的目標發(fā)展,于是有的父母認為自己很挫敗,也引發(fā)焦慮、憤怒、無奈等情緒。

為什么?

很少有人覺察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愿望,安全感……

還是遵從有利于孩子的成長需要。

如果你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就必然有溺愛、包辦替代、過度控制,

這樣孩子的逆反就不可避免了。

從發(fā)展心理學來看,孩子在不同成長時期有不同的特點,

我們只有遵循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

從孩子成長的需要出發(fā)去愛、去支持、去引領,讓孩子在不斷探索中提高認知,增加獨立與自信,這樣的孩子才能真正的優(yōu)秀。

心理導師李少成教授說:做好家長,就是給孩子塑造美好的未來!

所以,父母的成長是孩子優(yōu)秀的基礎。

經常覺察自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在無意識地滿足自己,還是在成就孩子。

如果能分的清楚,你的教育模式就會改變,

當然,孩子的成長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關于寶寶的嬰語,你知道多少?


BB還小,不能用語言和媽媽交流,但他有自己的方法能和媽媽溝通,告訴媽媽自己有什么需求或想干什么。對于BB這些“嬰語”,有經驗的媽媽會通過總結知道他們的需求即時滿足。下面苞米媽媽就來解析一下寶寶的“嬰語”,媽媽們快來學!

一、求抱抱

1.寶寶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嘴里發(fā)出“咿咿呀呀”的聲音,眼睛盯著媽媽看,腦袋隨著媽媽的走動而轉動,好像期待著什么。

2.寶寶伸直小腿,眼巴巴的看著媽媽,只要媽媽把他抱起來,他就開心的笑出聲來,不再發(fā)出“嗚嗚”的聲音了。

3.朝著媽媽伸出自己的兩只手,這也是寶寶求寶寶的表現。寶寶大一點,會對媽媽說“媽媽抱抱”。

二、要吃奶

1.寶寶大聲哭鬧,讓人覺得很可憐。只要媽媽給他吃奶,他立刻就不吵不鬧了,變得很安靜。

2.寶寶對著媽媽嘟著小嘴,這不是賣萌想逗媽媽發(fā)笑,而是想吃奶的表現。假如媽媽給他吮吸乳頭,他就能獲得滿足,不再嘟嘴賣萌啦!

3.寶寶想吃奶的表現還有:寶寶吮吸自己的手指、把手伸到鼻子上,不停的吐舌頭等等。媽媽發(fā)現寶寶這樣做,一定要給他喂奶哦!

三、想睡覺

1.寶寶情緒變差,有煩躁表現,玩玩具好好的突然哭了出來。這是寶寶玩累了想睡覺的表現。

2.寶寶用小不斷的摸眼睛,眼皮下垂快要睜不開了,并伴有輕微的哭泣。當寶寶睡著了,哭泣也就停止了。

3.寶寶不停的搖頭,往媽媽懷里擠啊擠的,有的時候還會踢被子,整個人看上去萎靡不振的樣子,精神狀態(tài)很不好。

四、要大便

1.寶寶臉色發(fā)紅,原來一直動個不停的小腿伸額直直的,一動也不動。

2.原本一切都很正常,寶寶突然一下哭了出來,然后把兩條腿彎曲起來并抬高小屁屁。這樣的表現不是小便就是大便了。

3.大一點的寶寶知道害羞,會把媽媽拉到不引人注意的地方,低聲跟媽媽說:“媽媽,我想上廁所尿尿”。

怎樣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戀關系


嬰兒出生后,母親要給孩子喂奶、換洗尿布、洗澡,要與孩子一起游戲,給孩子講故事,逗孩子高興,教孩子認識周圍事物和社會常識等。因此,可以說與嬰兒交往最多的是母親。母親在兒童社會性發(fā)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重要作用。嬰兒在與母親交往過程中,在母親的指導下,學會了與人分享、謙讓、合作、團結、友愛、關心別人、有禮貌等等良好社會行為以及最初的社交技能。在母子交往中,母子依戀的形成是嬰兒情緒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母子依戀是指嬰兒與母親間的感情聯(lián)結。表現為嬰兒努力尋求并企圖保持與母親的密切的身體聯(lián)系。具體表現為嬰兒注視、追蹤母親,對著母親微笑、哭叫,要母親擁抱等行為;與母親在一起,接近母親就會感到愉快、舒適,同母親分離就感到痛苦;遇到陌生人或到一個陌生環(huán)境就產生恐懼、焦慮,一旦母親出現就能使他得到安慰。

母子依戀一旦建立,嬰兒就時常表現出情緒歡快、活躍,喜歡操作物體,好探索,嘗試接近新事物。所以母子依戀有助于嬰兒形成積極、健康的情緒情感,養(yǎng)成自信、勇敢、好奇、探索的良好性格,并促進嬰兒智力發(fā)展,培養(yǎng)嬰兒樂于與人相處、信任人的基本交往態(tài)度。

母子依戀不是遺傳決定的,它是嬰兒在母親較長時間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依戀的發(fā)展可分為四個階段:1.無差別的社會反應期(出生~3個月)。這個時期嬰兒不能區(qū)分母親和別人,他們對所有人的反應都一樣,只要看到人的臉,聽到有人說話就高興,手舞足蹈;2.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3~6個月)。這時期嬰兒對人的反應有了區(qū)別,對母親的臉更為偏愛,在母親面前表現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學語、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這些反應就少一些,對陌生人反應更少;3.特殊的情感聯(lián)結階段(6個月~2歲)。

這個階段的嬰兒出現了明顯的對母親的依戀。與母親在一起特別高興,當母親離開時則哭鬧不停,別人無法讓其安靜,而當母親一回來,他就馬上停止哭泣并轉為高興。母親在身邊,就能安心游戲,母親一離開則緊張、哭泣、大喊大叫或邊哭邊追隨,對陌生人則有怯生反應;4.目標調整的伙伴關系階段(2歲以后)。這個階段的嬰兒把母親作為一個交往的伙伴,并認識到他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交往時雙方都應考慮對方的需要,并適當調整自己的目標。這時嬰兒與母親的空間上的臨近性逐漸變得不那么重要了,比如母親要離開一會兒時,只要給孩子解釋清楚,孩子就不會強求母親留下,自己可以呆在一旁玩。雖然母子依戀關系形成于6個月至2歲這個時期,但6個月以前是母子依戀形成的鋪墊期,所以不能忽視6個月前母親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

由于母親與孩子的交往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不同,因此母子關系也有不同類型。心理學家經過研究把母子依戀分為三種類型:安全性依戀、回避性依戀和反抗性依戀。

安全性依戀的嬰兒與母親建立了穩(wěn)定的感情聯(lián)結。母親在場使嬰兒感到足夠的安全,他們能安靜地玩玩具,偶爾靠近或接觸母親,不時用眼睛看看母親,與母親有距離地交談,而且能夠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操作,對陌生的反應也比較積極。當母親離開時,其操作、探索行為會受到影響,嬰兒明顯地表現出苦惱、不安,想尋找母親回來。當母親回來時,嬰兒會立即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并很容易寬慰、安靜下來,繼續(xù)去做游戲。

回避性依戀的嬰兒對母親并無特別密切的感情聯(lián)絡。這類嬰兒對母親在不在場都無所謂。母親離開時他們并不會哭鬧,繼續(xù)玩自己的;當母親回來時,也往往不予理睬。有時也會歡迎母親回來,但只是短暫的,接近一下又走開。

反抗性依戀的嬰兒被稱為“矛盾性依戀”。具體表現為當母親要離開時嬰兒顯得很警惕

家長與孩子之間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


家長與孩子之間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是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還是家里的一個精雕細琢的盆景?“自然界的樹所吸收的東西、成長的環(huán)境與盆景不同,盆景的成長環(huán)境太苛刻,遇到強風則難存活,其實是非常局限的?!?/p>

很多人都問楊洪教育孩子有什么好方法,楊洪認為,其實種樹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與技術,反而栽培盆景需要更多的技巧與方法?!凹彝ソ逃紫葘W的不是方法,而是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p>

“教育孩子如同一場長征。現在有很多錯誤觀念,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長征是一個長久的、需要有戰(zhàn)略眼光的事,孩子的人生并非是在同一起跑線的百米沖刺,而更像一場馬拉松,陪跑的多在第一排,真正的冠軍都在后排站著。有的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背唐詩,其實超前教育是逆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事,詩詞是高度抽象的,而孩子的抽象思維進入初中后才漸漸發(fā)展,小時候是形象思維迅速發(fā)展期,所以孩子們愛看廣告、動畫,因為畫面轉換很快、豐富多彩。走得最早的,不一定走得最久遠,萬里長征有它的規(guī)律,違背規(guī)律就會碰一鼻子灰。”

長征路注定不是一帆風順,孩子要適應社會,必須承受一些挫折、打擊和失敗。現在有不少挫折教育的訓練班,楊洪認為有的沒有必要:“在電視上看到一個挫折訓練班結束后,家長去接孩子時,孩子們不約而同地做了一個動作:他們習慣性地把包扔給父母。這樣的挫折訓練真是白費了。其實在家里就可有這樣的教育,如奶奶做的面條不愛吃,你可以選擇不吃,但不可以選擇別的。你正看電視,動畫片精彩得不得了,7點到了,爺爺要看新聞聯(lián)播,你就要換臺。雖然簡單,但這就叫挫折教育。什么叫挫折教育?愿望不能滿足就叫挫折,要讓孩子在生活中不斷去體驗、去適應,否則人生就是‘旅游’,而不是長征?!?/p>

“有的家長老抱怨孩子不聽話,其實,孩子聽不聽你的話,取決于孩子跟你的關系如何。當父親與孩子沒有良好的關系,當他想施加對孩子的影響時,就只剩下武力?!币虼?,與孩子保持密切的親子關系,是家長對孩子施加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親密的、平等的、建設性的親子關系。

但這常常為中國家庭所忽略,這就需要家長具有現代理念,如家長蹲下來與孩子交流,這不僅是形式上的,更是人格上的,人生而平等,沒有高低血緣的差異,因此孩子是值得我們尊重的,我們接納他、信任他,包括他的優(yōu)點和缺點。

有位父親很傷心地對楊洪說:“孩子一年多沒叫我爸爸,只有在要錢時才叫,我有時想討好他,放學后要陪他打球,兒子說累了不去,可吃飯的時候,他卻拿著拍子說下去打球,真是故意跟我過不去,我對他是這樣地愛……”楊洪指出,僅有愛是遠遠不夠的,教育孩子是一項艱巨的工程,如果你的愛表現得不恰當就是問題,如果孩子感覺到你是在控制我、干涉我,那就更糟糕了。良好的親子關系建立在平等基礎上,親子關系出問題,大多就在于不平等、家長制,“現在還出現了家長制的變形,有的父親說現在家庭成員的地位排序是‘孩子、妻子、狗,自己只能排第四’,但過度保護或過分放縱與溺愛,這樣的‘愛’只能讓孩子長不大、幼稚化,因為家長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和自我發(fā)展的機會,不能成為參天大樹,最終只能成為弱不禁風的小盆景?!?/p>

親子依戀的3種不同類型


親子依戀是嬰兒尋求在軀體上和心理上,與撫養(yǎng)人保持親密聯(lián)系的一種傾向,常表現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隨等。依戀是逐漸發(fā)展的,生后6—7個月時開始明顯,3歲后能逐漸耐受與依戀對象的分離,并習慣與同伴或陌生人交往。

親子依戀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

安全型:這類兒童跟母親在一起時,能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玩耍,對陌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當母親離開時,表現出明顯的苦惱和不安;當母親回來時,立即尋求與母親的親密接觸,繼而能平靜地離開,只要母親在視野內,就能安心地游戲。

回避型:這類兒童對母親在場或不在場影響不大,母親離開時,并無憂慮表現;母親回來了,往往不予理睬,雖然有時也會歡迎,但是短暫。這種兒童實際上并未形成對母親的依戀。

反抗型:這類兒童當母親要離開時表現出驚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見到母親回來就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當母親去迎接他(她),如抱起時,卻又掙扎反抗著要離開,還有點發(fā)怒的樣子,孩子對母親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他們即使在母親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膽地去玩耍。

良好的親子依戀是一種積極的,充滿深情的感情聯(lián)系。嬰兒所依戀的人出現會使他們有安全感,有了這種安全感,嬰兒就能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克服焦慮或恐懼,從而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并嘗試與陌生人接近,這樣就可使嬰兒視野擴大,認知能力得到快速發(fā)展。母愛與感情依戀是孩子心理發(fā)育的“營養(yǎng)劑”,各種教育環(huán)境刺激是心智潛能的“開發(fā)劑”。

相關推薦

  • 關于孩子的教育,你知道多少? 孩子的教育是每個家庭最重要的主題,然而,有的父母費了很多的精力物力財力,發(fā)現孩子并沒有向他們期望的目標發(fā)展,于是有的父母認為自己很挫敗,也引發(fā)焦慮、憤怒、無奈等情緒。 為什么? 很少有人覺察過:在教育...
    2021-07-08 閱讀全文
  • 親子之間多交流 導讀: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與小朋友交往、與小朋友一塊兒玩耍,不要經常把孩子關在家里獨自玩兒童玩具、看電視、練琴等,孩子若長期遠離小朋友,會逐漸變得怕與人交往,內向、孤獨、不合群。 2007年4月16日,韓...
    2021-09-18 閱讀全文
  • 關于寶寶的嬰語,你知道多少? BB還小,不能用語言和媽媽交流,但他有自己的方法能和媽媽溝通,告訴媽媽自己有什么需求或想干什么。對于BB這些“嬰語”,有經驗的媽媽會通過總結知道他們的需求即時滿足。下面苞米媽媽就來解析一下寶寶的“嬰語...
    2020-12-14 閱讀全文
  • 怎樣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戀關系 嬰兒出生后,母親要給孩子喂奶、換洗尿布、洗澡,要與孩子一起游戲,給孩子講故事,逗孩子高興,教孩子認識周圍事物和社會常識等。因此,可以說與嬰兒交往最多的是母親。母親在兒童社會性發(fā)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重要作...
    2020-10-12 閱讀全文
  • 游戲檢測親子依戀 人類的嬰兒是所有動物中最弱小的,剛出生時幾乎是不會動的,1個月大也只能在俯臥時抬抬自己的下巴。同屬于靈長目動物的幼猴,相對于人類的嬰兒,可以說要厲害得多,它們一生下來自己就會攀附在母猴身上;而人類的寶...
    2019-12-16 閱讀全文

孩子的教育是每個家庭最重要的主題,然而,有的父母費了很多的精力物力財力,發(fā)現孩子并沒有向他們期望的目標發(fā)展,于是有的父母認為自己很挫敗,也引發(fā)焦慮、憤怒、無奈等情緒。 為什么? 很少有人覺察過:在教育...

2021-07-08 閱讀全文

導讀: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與小朋友交往、與小朋友一塊兒玩耍,不要經常把孩子關在家里獨自玩兒童玩具、看電視、練琴等,孩子若長期遠離小朋友,會逐漸變得怕與人交往,內向、孤獨、不合群。 2007年4月16日,韓...

2021-09-18 閱讀全文

BB還小,不能用語言和媽媽交流,但他有自己的方法能和媽媽溝通,告訴媽媽自己有什么需求或想干什么。對于BB這些“嬰語”,有經驗的媽媽會通過總結知道他們的需求即時滿足。下面苞米媽媽就來解析一下寶寶的“嬰語...

2020-12-14 閱讀全文

嬰兒出生后,母親要給孩子喂奶、換洗尿布、洗澡,要與孩子一起游戲,給孩子講故事,逗孩子高興,教孩子認識周圍事物和社會常識等。因此,可以說與嬰兒交往最多的是母親。母親在兒童社會性發(fā)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重要作...

2020-10-12 閱讀全文

人類的嬰兒是所有動物中最弱小的,剛出生時幾乎是不會動的,1個月大也只能在俯臥時抬抬自己的下巴。同屬于靈長目動物的幼猴,相對于人類的嬰兒,可以說要厲害得多,它們一生下來自己就會攀附在母猴身上;而人類的寶...

2019-12-16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