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沖突發(fā)生以后
發(fā)布時間:2021-06-09 幼兒園案例 小班教育筆記案例 幼兒園案例游戲觀察實錄:早晨,張菁依的奶奶帶著孩子來園,一見我就笑著對孩子說:"叫老師啊。""符老師早!""張菁依,早上好!"我微笑著與她打招呼。她奶奶隨即向我發(fā)詢問:"老師,昨天回家孩子說陳郁婷打她了。是哪個小朋友啊?"我俯下身子輕輕摸摸孩子的頭,問孩子:"這是怎么回事啊?"她很靦腆,沒有言語,只是用很銳利的眼神盯著那個孩子。家長期待著我給他一個交代,我只能請陳郁婷來說說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可是陳郁婷也悶不作聲,我也不想勉強孩子,因為畢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沒有親眼看到事情發(fā)生的過程,我覺得自己沒有發(fā)言的權利,只好沖著孩子的奶奶笑笑。奶奶似乎覺得我在放縱孩子,不再理會我,直接上前不留情面地教育陳郁婷。我看到孩子的表情很尷尬,很無辜。但是看張菁依時,眼里也露出了一絲仇視。
分析與對策:
一、從孩子來看。首先,孩子有交往的需要。與人交往,這是人生來就具備的一種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從出生開始,孩子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就有了與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與父母或主要撫養(yǎng)者的交往,親人與寶寶肌膚間的觸摸、愛撫,眼神、手勢的交流,使寶寶開始認識并喜歡上周圍的人,感受到與人交往是一種樂趣。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發(fā)育的不斷完善,孩子渴望更廣闊的天空,他開始走出家門,走向社會。案例中張菁依性格內向,過去在幼兒園里很少言語,很少與小伙伴一起玩樂,而現(xiàn)在有了改變,她愿意與同伴交換分享自己的玩具,現(xiàn)在與同伴在交往中出現(xiàn)小沖突,我認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沖突只有在交往中才會發(fā)生。其次,孩子的交往經驗還遠遠不夠。雖然小女孩喜歡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興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會交往技能和經驗,畢竟孩子年齡小。在與人交往時,她無法正確地體驗自己的真實情感,不能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確地觀察與了解自己,更無法準確地把握別人的心情和意圖。于是才出現(xiàn)了當其他小朋友與她發(fā)生沖突時,她感到了惶恐,所以選擇了逃避,向一貫能依賴、保護自己的奶奶告狀,發(fā)出了求助信號。
二、從家長來看。這位家長已經有了初步的培養(yǎng)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識。每次來園時,她帶著孩子來都要求孩子主動與老師打招呼問好,對于一個內向的孩子來說,即使是一句簡單的問候,也為交往走出了第一步。但是,當孩子在交往過程中發(fā)生矛盾時,她陷入了"包辦代替"的誤區(qū)。我們理解每位家長都努力想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安全而又沒有矛盾的交往環(huán)境。但是當孩子面臨"危機"時,交往不順利時,她下意識地"豎起了母雞的翅膀驅趕敵人",事實上,她的行為對孩子造成了消極影響。這里的"孩子"既包括自己的孩子張菁依也包括陳郁婷。前者在奶奶對同伴責備時感覺到與同伴交往的不安全因素,這也許會阻礙她下一次同種類型的交往;后者在這次與成人的不平等交往中感到了委屈和無奈,反常態(tài)的堅持正是表現(xiàn)之一。
三、從教師來看。孩子間發(fā)生矛盾,而教師不了解情況,因而沒有以權威者的身份出現(xiàn),妄下論斷斥責孩子,也沒有過多地"勉強"孩子。這是尊重孩子的體現(xiàn)。社會交往能力是現(xiàn)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之一,能否順利地進行社會交往反映了個體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能否適應社會決定了生存與否。同時,幼兒的交往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是成人不可能替代但卻能施加強有力影響的過程。那么,作為幼兒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我們該為幼兒的社會性交往做些什么呢?新綱要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應為幼兒園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并加以指導。""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xié)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這就要求我們,包括家長、教師乃至孩子生活周圍的成人,共同扮演好幼兒交往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尤其是教師作為專業(yè)人士,更應在其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一)、創(chuàng)設讓孩子能夠積極交往的環(huán)境--支持者交往能力是幼兒社會化程度的一項根本指標,它必須放到社會化的環(huán)境中才能逐漸得到培養(yǎng),獲得發(fā)展。所以,作為家長和教師,我們應該也必須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切交往的環(huán)境,讓孩子投身于與他人的互動中懂得怎么與人交往,為孩子提供證明自己與評價別人的機會。從本案例的角度望出去,我們看到確實有很多家長甚至教師,由于怕孩子吃虧而替孩子解決同伴之間的紛爭,由于孩子的弱小而阻止他的交往,由于孩子的退縮而為他貼上"害羞、膽小"的標簽。殊不知,正是在一次次的碰撞、沖突、矛盾、協(xié)商、交換、合作中,孩子會發(fā)現(xiàn)與人交往的規(guī)則,學習體驗別人的情感,從而正確選擇自己的行為。所以我們不妨盡力為孩子打開一扇扇交往的窗,鼓勵孩子自由、廣泛地交往,幫助孩子真正體驗交往的樂趣。
(二)、提倡成人和孩子之間的平等交往--合作者平等交往不是指誰對誰的交往,而是成人與孩子圍繞著某個雙方共同需要面對的問題而協(xié)同活動,雙方都作為活動中的成員參與其中。其核心是:雙方是平等的,沒有等級和特權。在這樣的交往中,成人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方面讓孩子感受民主、平等、公正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為孩子營造一種積極、安全的交往氛圍。在本案例中的奶奶如果能換一種思維,將自己置身于與孩子同等的地位,在蹲下來的同時,用和善的語氣與孩子交談,詢問交往的情況,提出要求,相信結果會是圓滿的,即使孩子一時沒有反應,她也為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工作總結之家 WWw.DG15.cOM)
(三)、適時幫助孩子獲得交往的技巧--引導者前文提到,幼兒的交往技能由于社會經驗的不足,還遠遠不夠應付復雜的人際關系。這就需要成人在適當?shù)臅r候幫助孩子獲得交往的技巧。這個"引導"可以是成人在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進行,如堅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個具體的事例后,給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用合適的方式與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決同伴間的矛盾,可以怎么做、應該怎么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為孩子成長的經驗。
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所有的成人必須在大量的生活細節(jié)中,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給孩子一個積極健康的人際環(huán)境,幫助孩子們體驗共同生活的樂趣,形成良好的自我與他人意識,最終獲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編輯推薦
幼兒園案例分析:同伴沖突
同伴沖突
觀察目的:正確了解和解決幼兒之間的沖突,鼓勵、引導幼兒正確與同伴交往。
觀察實錄:
不管是在教學活動中還是在游戲活動中,張煜沈小朋友都會頻繁與其他小朋友發(fā)生沖突,而小朋友們也不愿意和他交往,在我的觀察中,張煜沈其實特別喜歡和小朋友交往,也很樂意與他們一起玩,每次教學活動他也能積極參與,表現(xiàn)自己,但是他與人交往的方法不是很正確,所以經常導致一些不愉快的事發(fā)生,也總是有小朋友告他的狀。
分析與措施:
針對這種情況,我就有意識的去接近他,多關注他,與他交談在與小朋友玩的時候遇到情況怎么辦,鼓勵他與小伙伴要團結,要互相謙讓,有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學會與小朋友共享快樂。張煜沈的繪畫比較有創(chuàng)意,在美術活動時,我有意拿著他的畫向小朋友展示,進行表揚。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的內心世界都是純潔的。善良的,調皮的孩子也不例外。
案例:“孩子之間沖突事件”的啟示
實錄:
分散游戲后,我讓孩子們搬著椅子坐到中間來,沒過多久,聽到孩子的爭吵聲:“這是我的椅子”“不是,是我的。”循聲看去,亭亭和來來正在槍椅子,各自抓著椅子不肯放手,兩人誰也不讓?!拔业挂纯此麄冊鯓咏鉀Q這個問題?!庇谑俏壹傺b沒看見,排著桌子“監(jiān)視”著他們的行動。
他們的爭吵已經升級:亭亭的臉漲得通紅,來來瞪圓了眼睛,兩人就像好斗的公雞,僵持不下。這時,靜靜急了:“別搶,老是這樣誰也別想坐。”兩只“公雞”像見了救星“是我先拿到的?!薄安粚Γ俏蚁饶玫降?,我的椅子?!眱扇藸幹蜢o靜訴說,期望得到她的同情。靜靜聽了也很為難,想了想:“要不你們猜拳吧!誰贏誰就拿椅子。”兩人想想同意了?!笆^、剪子、布”經過一番角逐,亭亭贏了,來來只好不開心地服氣。
思考:
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讓孩子學會友好相處,學會合作。但孩子的一日具體活動中難免少不了沖突,其實沖突也不是一件壞事,它可以讓孩子在其中從不同出發(fā)點、細致的考察問題,從而了解自己行為造成的后果,及理解他人的想法,然后協(xié)調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的認識,學會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克服自我中心的心理傾向,學會尊重,理解、寬容他人。在沖突中如果教師及時介入可能立即鋪平道路,但孩子們就失掉了可貴的發(fā)展機會,少了解決問題的經驗積累。在這則事件中,教師而以旁觀者的身份在一旁“監(jiān)視”他們的一舉一動,沒有介入孩子們的爭吵,幫助解決孩子的沖突,但孩子們卻自己和平解決了。因此,不妨在發(fā)生問題的時候教師以觀察者的身份多一分耐心,多一點等待,多給孩子一點空間,孩子從中將收獲更多!
幼兒園案例分析:幼兒同伴沖突
幼兒同伴沖突是幼兒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幼兒較易以自我中心為主且缺乏語言溝通能力及協(xié)調技巧,因而同伴間常常發(fā)生沖突行為,如爭論、爭執(zhí)及肢體動作沖突甚至攻擊現(xiàn)象=幼兒同伴沖突的消極與積極作用并存。如果任憑沖突事件的發(fā)生而未適當疏導,可能對幼兒的同伴交往互動產生負面效應,影響幼兒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啟發(fā)幼兒對沖突的認知及如何介入處理幼兒沖突行為頗有探究的必要。
案例:
繪畫活動中,幼兒都在專心作畫。一段時間后,苗苗已經完成且不斷自我欣賞自己的繪畫作品,臉上露出滿意的神色。旁邊的亮亮冒出一句話:
亮:好丑!
苗:――(沒有理會)。
亮:你的畫真的好難看?。?加強語氣帶著略有挑釁的意味)
苗:――(看著自己的畫,還是沒有搭理亮亮)
亮:聽到了沒有啊,你的畫太丑啦,像只臭襪子!(指著苗苗的畫喊道)
苗:你才丑,豬八戒,大豬頭!(臉漲紅了嚷道)
亮:你又沒有看我的畫,干嗎這樣說?。?撅嘴)
苗:是你先講的還說我!
亮:你看樹葉的顏色太丑啦!
苗:不跟你玩了!(用手推亮亮;亮亮不甘示弱,用手回推苗苗,怒氣沖沖)
苗:你丑,你丑!你才是丑八怪!臭襪子!(很委屈,用力還擊,咆哮)
師:怎么啦?(王老師聽聞立刻上前詢問)
苗:王老師,亮亮說我的畫很丑,我不高興!(委屈地告訴王老師)
師:真的嗎?是美還是丑,讓老師看看!(兩人把畫交給老師看.老師的表情有些奇怪)
師:好漂亮啊,小朋友畫得很好啊,怎么會丑呢?(平衡看法)
(亮亮和苗苗相互看看,很同意老師的觀點.但好像又有點懷疑。)
師:你的畫很好啊,但有些地方顏色比較亂,想想看怎么畫會更加好呢?(面向亮亮說)
師:你的畫也不錯,樹葉有各種顏色,你畫了你心中喜歡的樹,這樣很好??!(對苗苗說)(王老師這樣的說法,有平衡兩位幼兒意見,起到穩(wěn)定和安撫幼兒情緒的作用。接著王老師將話題轉移到自己的身上):
師:你們覺得老師今天穿的衣服好看嗎?(王老師指著自己的衣服問道)
亮、苗:好看!
亮:很漂亮!
苗:跟我媽媽的一樣!
師:真的嗎?不丑嗎?(很開心地說)
亮、苗:很漂亮??!(兩人齊聲道)
師:那你覺得苗苗的畫丑嗎?(轉向亮亮問道)
亮:不丑。(考慮了一會兒,微笑著搖頭說)
師:那你原諒他,好不好?(對苗苗說)
苗:好吧!
師:你們倆握手當好朋友,好不好?
片刻后,亮亮和苗苗言歸于好,氣氛融洽,仿佛幾分鐘前的不愉快沒有發(fā)生過。
分析:
幼兒很在意自己作品的優(yōu)劣美丑,這也是一種自我成就感。面對別人對自己的作品批評為丑時,自尊心受損,自然會不高興,發(fā)生摩擦行為。關丑與否的爭執(zhí),不單純是審美、價值觀念的問題,還包含有情緒的因素及肢體動作與語言攻擊行為,形成沖突的復雜性及處理難度。當教師面對這種情況時,不僅要深入探究原因,而且要認同幼兒作品的優(yōu)點并詮釋清楚,傾聽、贊美并進行價值澄清。王老師的這種處理方式是先通過平等的態(tài)度來安撫幼兒的情緒,隨之以中肯、柔和的評價激發(fā)幼兒對自己繪畫作品的信心,再輔之以情境上有關事物作比喻,做較完整性的美的價值判斷。所以教師對童心的洞察力及善于就地取材進行比較,使幼兒容易接受和理解。
案例2:
幼兒很注重游戲規(guī)則,若沒有依據(jù)規(guī)則來進行游戲,則會受到同伴或游戲團體的糾正,甚至群起而攻之。在玩扮家家酒的游戲中,盈盈在給娃娃喂藥,光光跟著學習。
盈:你這樣不對,要這樣才對。(邊說邊示范好幾次)
光:你的也不對。(有點惱火,并把玩具破壞了)
加加:你不可以這樣。(加加是另一游戲同伴,上前指責光光,并且通過話語向李老師告狀)
師:小朋友.玩游戲的時候要遵守規(guī)定,不能隨意更改,要尊重大家的意見,知道嗎?
(數(shù)秒后.李老師又接著說話)師:破壞玩具是不對的.要怎么辦呢,你們三個一起來把玩具整理好,好嗎?)
于是三個人重新整理玩具,繼續(xù)游戲,恢復了快樂的氣氛。
分析:
教師面對此種情況先弄清緣由,再令幼兒做示范,是一種很好的模仿學習。叮囑幼兒不可動輒生氣,推人出氣是不好的行為,如果有錯誤則要勇敢面對并向人道歉。教師適時的贊美和鼓勵是最佳策略。李老師意識到沖突的發(fā)生.立刻上前問明原因,這樣的舉止對幼兒有某種警示的作用,接著以說理的方式慢慢點出事情的最佳處理策略,有時候也可轉移主題以其他的正面相關的話題進行誘導,例如請盈盈說明或者示范給光光看,不僅讓盈盈有高度的成就感和滿足感,而且其他的幼兒在盈盈的說明示范下,也會認識到規(guī)則的重要性。
一、教師處理幼兒同伴沖突的基本模式
筆者長期在幼兒園觀察,發(fā)現(xiàn)教師在處理幼兒同伴沖突方面雖然有個別差異和沖突類型所導致的解決方式差異,但是大致的模式可歸納如下:
沖突發(fā)生階段一沖突核心階段一沖突化解階段一沖突后續(xù)發(fā)展階段
1.沖突發(fā)生階段
在幼兒同伴沖突的發(fā)生階段,尤其是幼兒在自由游戲活動中諸如爭搶玩具、強行加入游戲或破壞同伴游戲時而發(fā)生的口角、肢體動作沖突最為明顯。沖突發(fā)生時,往往伴隨有幼兒的大聲爭吵、哭泣等容易引起教師注意的現(xiàn)象。此階段教師一般以聲音或其他訊號及時制止。
2.沖突核心階段
教師上前傾聽幼兒的沖突原因并加以分析說明,給予沖突解決方法或建議。此外教師也會采用隔離、安撫、講述故事、朗誦兒歌等方式轉移幼兒注意力,平息幼兒的情緒。
3.;中突{化解階段}
敦帥通過讓幼兒互相道歉、握手、拉鉤許諾等方式讓幼兒盡棄前嫌.逐漸忘記沖突行為.恢復友好玩耍局面,
4.沖突后續(xù)階段
教師通過與幼兒家長良好互動,增進與家長的默契,讓幼兒感受家園教育方式的一致,并隨時掌握幼兒的發(fā)展動態(tài)。尤其重要的是教師借助于課程、角落布置等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建立起規(guī)則意識,養(yǎng)成有禮貌、守秩序的習慣;并且通過幼兒班級團體或小組討論的形式,示范幼兒正確的沖突處理方法,讓幼兒逐漸發(fā)展人際交往的技能,促進其社會性發(fā)展。這四種階段的沖突處理模式,有助于我們在處理幼兒同伴沖突時發(fā)展和總結各種技巧。研
究者認為:在沖突核心階段,處理過后教師要督促幼兒同伴間相噸握手和道歉,并向老師說謝謝,這樣有助于幼兒同伴友誼和增進師生互動和情感交流;在沖突后續(xù)階段,教師家長間達成教育影響的默契更有助于幼兒沖突行為的處理。
二、對教師處理幼兒同伴沖突的建議
1.理解和認識幼兒同伴沖突是幼兒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現(xiàn)象面臨幼兒同伴沖突,不要有輕視、煩躁、放任的心態(tài),首先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這是教師成熟人格的表現(xiàn)。沖突發(fā)生時,采取先制止、隔離分開等方式讓幼兒體會師長的關心和重視。
2.尊重、理解幼兒。站在幼兒的角度,和藹聆聽幼兒的述說與意見,不輕易利用教師的權威下決定和結論。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沒有畏懼之感。通過教師的適度建議,幼兒間能夠彼此友好解決沖突,不完全依賴老師,這是教師最佳的沖突處理策略。
3.教師處理幼兒沖突的基奉,原則是統(tǒng)整教育的各種功能:言傳與身教結合、制度教育和愛心教育結合、課程設計和環(huán)境教育結合:通過尊重兒童,引導兒童欣賞美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幼兒的去自我中心化,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
4.掌握幼兒的個性特點。對具有攻擊性傾向的兒童應預先采取隔離等措施,如在座位及排隊等方面有重點的安排,使其不易與周圍同伴發(fā)生沖突。另外在游戲活動、個別或分組作業(yè)時教師多與幼兒分享過程及結果的樂趣.并經常在教室走動,及時把握幼兒同伴小組或個別幼兒的特殊狀況。
5.減少易產生沖突的因素。豐富幼兒的游戲材料,合理設置教室空間等等。
當寶寶之間發(fā)生身體沖突怎么辦?
導讀:我躺下后,還在思索,面對孩子之間的身體沖突,大人應該做些什么?我想教給孩子最起碼的自我保護和量力而為應該是最起碼的吧!
昨天晚上我和老公像平時一樣帶著孩子來到樓下花園玩耍,我家嘟嘟最近學了一招,拍著手表達北京加油!奧運加油!嘴里只是嘟囔著:貝貝!貝貝!
剛好看到平時和他一起玩兒的兩個小朋友,他著急得跑過去,站在旁邊看人家玩,然后又開始拍手表達北京加油!奧運加油!不過他的手這次是拍到一個小朋友的頭上,我家嘟嘟還開心的笑的咯咯咯的,我趕忙上去制止嘟嘟,說:和小朋友打招呼可以握手,不能在小朋友頭上拍,我老公也也說:嘟嘟,喜歡小朋友不能這樣表達;不過這小孩兒的奶奶不愿意了,在我家孩子手上啪啪就是兩下,說:“這小孩兒怎么打人呢?”我家嘟嘟看看她又在那小孩兒頭上“歡迎”了兩下,我趕緊拉住兒子的手說不可以,那小孩沒有哭,只是眼巴巴看著媽媽!誰知那小孩兒的媽媽也上來了,啪啪的打我孩子的手,被我擋住了,巴掌就落在我胳膊上了,她還大聲地說:“這小孩子怎么搞得,不停的打我孩子,打了一次還不夠,你們家長也不阻止,還讓孩子打第二次”,說著,小孩子的奶奶也上來,準備打我們兒子,一把被我老公拉住了,我老公非常生氣抱起孩子說:“你憑什么打我孩子,我的孩子我會教育,你憑什么打?小孩子之間不懂事情,你們大人也不懂事嗎?你要向我孩子道歉,你憑什打我孩子?”
隨即我就讓我老公把孩子抱走了,因為讓孩子參與到大人的爭執(zhí)中總是不好的,然后我就心平氣和的和他們評理,我說:“小孩子之間再有矛盾,大人也不能幫孩子動手呀,你憑什么打我孩子,你應該教給的是讓你家孩子學會自己保護自己,已經2歲多了,他完全可以說出來自己的不滿,難道以后在社會上受了委屈,你們大人都替他動手嗎?這樣你們真就把孩子害了,而且我們的孩子我們自己教育,也輪不著你們動手動口!”他們家孩子一直在哭,被奶奶和媽媽抱來抱去,然后輪番和我理論,這時的嘟嘟已經和爸爸在遠處和另外的小朋友玩兒起來了。。。。我趕緊說:“大人之間再不要說了,你看把你家孩子嚇的哭了”,孩子的奶奶更加囂張了,說是我們嘟嘟打哭的,我苦笑!可憐的孩子被奶奶和媽媽輪番抱,耳邊還要充斥著大聲地宣泄漫罵與口水,她能不被這陣勢嚇哭嗎?
他們家人一直就認為我們應當著他們地面把嘟嘟訓一頓或者打一下以泄他們的氣憤,可是我不認為我的孩子有錯,他才1歲5個月,還不能表達自己想說的,語言和動作還不能完全統(tǒng)一,只能說他向小朋友表達的方式不好,不能說他錯,況且再小的孩子也是有人格和尊嚴的,我為什么要在眾人面前訓斥我的孩子打擊他讓他丟人而滿足你們呢?
回家后,我和老公心情都不能平靜,倒是孩子早就把這件事情忘記了,在洗澡盆里玩的不亦樂乎!
我躺下后,還在思索,面對孩子之間的身體沖突,大人應該做些什么?我想教給孩子最起碼的自我保護和量力而為應該是最起碼的吧!
案例:發(fā)生矛盾之后
上完英語課后,孩子們對課上的游戲意猶未盡,就自主地結伴玩課上的游戲。按照游戲規(guī)則,每次游戲只需要八名小朋友。但孩子們你也要玩游戲,我也要玩游戲,一會兒就排成了長長的一條,誰也不肯離開。你叫我離開,我叫你離開,看樣子做游戲要成泡影了。馮凱迪跑來告訴我:“老師,我們要做游戲,他們來搗亂。”我沒有過去阻止他們,只是輕輕地說:“已經是大班的小朋友了,有的事情要學會自己處理?!?/p>
我害怕小朋友間會起沖突,就一直偷偷地觀察他們,不一會兒,就看到張錦冬在喊:“先一號到八號來表演?!庇谑?,其他小朋友也不要叫他們,就自愿地站到旁邊去了。游戲開始了,第一次,一號到八號;第二次,九號到十六號……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輪到自己,小朋友就興高采烈地去參加了,輪不到自己,就在旁邊助威,顯得很有秩序。
反思:
看到當時那個混亂的場面,我真有去幫他們解決矛盾的沖動。但孩子縱究要離開老師,踏上社會,總會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我們要做的是讓幼兒如何去解決問題?!毒V要》中說過:“要給孩子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的選擇、計劃活動,鼓勵他們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解決問題,不輕易放棄克服困難的嘗試?!薄拔覀兊慕逃探o孩子學習的方法”也正是說明這樣一個道理。
說實在的,如果要讓我去化解矛盾,我還真沒想到用這種方法。要么硬性地叫幾個小朋友游戲,其余的小朋友在老師的權威之下,會乖乖地坐到位置上。但孩子們的自動性和主動性被徹底摧毀掉了。大班孩子已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處理能力,且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又是成人意想不到的。所以,放手讓孩子去解決問題,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