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捕捉兒童敏感期》有感:解讀孩子的內(nèi)心和孩子一起成長
發(fā)布時間:2021-05-26 兒童成長 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簡短的給孩子的一封信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我喜歡說:“教育,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領(lǐng)著另一群不完美的人,努力走向完美?!?/p>
眾所周知,現(xiàn)代的幼兒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僅僅是師愛的無私奉獻?,F(xiàn)代幼兒教育需要我們仔細觀察孩子們的一舉一動,認真聆聽孩子們的一言一語,去解讀孩子們的內(nèi)心世界、發(fā)現(xiàn)孩子的秘密,從而去喚醒孩子們的靈魂。就如小班的孩子不是我們強拉硬拽從家長手里接過分離焦慮的幼兒那么簡單;也不是管好吃喝拉撒、不讓磕著碰著那么簡單;更不是我問你答、你呼我應的那么簡單。而是我們要走心—走入孩子的內(nèi)心,讓孩子真正感覺到:我們就是他的家人,我們是喜歡他的、我們是愛他的。還要捕捉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努力去解讀他們。
捕捉孩子的執(zhí)拗敏感期,讓孩子情緒穩(wěn)定
剛?cè)雸@的華華小朋友,稍有不順心就坐在地上大聲哭鬧、還用雙手使勁抓自己的臉,任憑我怎么哄、怎么拉都不起來。時常和小朋友發(fā)生不愉快時,就鉆到桌子下坐在地上、雙臂環(huán)抱、緊鎖眉頭、眼睛死死地盯著,聽不進任何勸解。任憑我的苦口婆心、滿頭大汗,最后都是我已失敗結(jié)束談判,不得已讓他自己坐那發(fā)脾氣。可每次在沒注意的情況下華華已混入小朋友的隊伍中。
孫瑞雪老師告訴我們:3至4歲的幼兒進入執(zhí)拗敏感期,表現(xiàn)為事事得依著他的想法和意圖去辦,否則情緒就會產(chǎn)生劇烈變化,發(fā)脾氣,哭鬧。對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會配合,經(jīng)常出現(xiàn)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的表現(xiàn),這個階段是孩子性格與判斷力的創(chuàng)建階段,他們不再想被家長和老師控制,希望有自己的決定權(quán),事事喜歡親力親為,他們喜歡做事的過程,不重視結(jié)果的呈現(xiàn)。這個時候我們只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結(jié)果,當孩子遇到困難,只給予適當?shù)闹笇c撥,不替代解決整個事件,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不催促,不打斷,就是幫助這個時期良好發(fā)展的有效手段。
觸摸孩子的肌膚,讓孩子感覺媽媽一樣的愛
剛到我們班的航航小朋友,爸爸媽媽在臨縣工作,到周五下午才能來接航航,航航每天早上由爺爺奶奶送到幼兒園。每天入園時總一副不開心的樣子,每到我上早班時我會主動喊他,航航就張開小手臂朝我慢慢走來,我會適時的迎上去抱抱他,這是航航慢慢心情就會好起來。在最開始孩子不愿從我懷里下來。要迎接其他孩子,我說:“航航你拉著我的衣服?!本瓦@樣孩子像我的小尾巴一樣跟我在教室轉(zhuǎn)了幾圈,再送他到位子上,他會安靜的坐下。航航在睡眠室睡得是下鋪,上晚班我給上鋪孩子拉掖被子時,航航會偷偷用他的小手摸我的腿,我朝他微微一笑,他也會羞羞的一笑。整頓完所有孩子睡覺,我搬了小椅子坐在航航床邊,用手輕輕的撫摸他的頭,不一會安靜的睡著了。
孫瑞雪老師告訴我們:兒童是通過肌膚來思考,也是通過肌膚來獲得愛的。人在童年通過父母的撫摸來獲得身體的智能,也獲得愛的感受。當孩子剛剛進入陌生的幼兒園時,他是缺乏安全感的。我們就可以通過撫摸、抱抱孩子,讓孩子的到媽媽一樣感覺的愛、讓他感到安全。
敏感期是培養(yǎng)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它的一個特點就是隨著年齡不期而至。成長中的兒童有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但很多家長、包括我們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成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我們強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兒童每個敏感期的獨特發(fā)展時機,會使兒童對強制灌輸?shù)膬?nèi)容產(chǎn)生恐懼,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fā)展的探索行為。正如遇到多動的孩子,我們往往習慣性阻止、呵斥他們,而這恰恰是孩子的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被我們嚴重阻礙了。就如同我的孩子常說:“媽媽,我什么沒有我們班有的的學生那么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就是我小時候你們沒有好好培養(yǎng)我的創(chuàng)新探索能力?!币虼?,敏感期得到充分發(fā)展的孩子,等他們長大后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zhì)。
讀過《好餓的毛毛蟲》繪本,大家都知道:毛毛蟲從星期一到星期天,每天都吃了不同的食物,最后蛻變成美麗的蝴蝶。相信我們利用幼兒園小、中、大的三年一輪教育,把《捕捉兒童敏感期》、《愛和自由》、《完整的成長》三本書讀完,再結(jié)合教育教學活動實踐,我們也會蛻變成可親可愛的幼兒教師!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小編推薦
和孩子一起成長
本網(wǎng)站為各位幼兒教師解決教案難題,下面給大家?guī)硪黄昂秃⒆右黄鸪砷L”!
一顆小樹苗,可以長成參天大樹,也可能單薄無力甚至枯萎,由此至彼之路其實并不漫長,作為老師的我們,在給予孩子知識的同時,還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愛”,我們給予孩子的愛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愛,姐姐對弟弟妹妹的愛,朋友之間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等等。
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我們還獲得了快樂與幸福,在這簡單的幸福里,我們也在不斷成長。
孩子會模仿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而且還會模仿的有聲有色,老師時時刻刻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與發(fā)展,所以,老師應以身作則,做好每一件事、說好每一句話,不可以因一次的失誤而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與發(fā)展。
所以老師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啟蒙老師,那更是重要的。
孩子的成長過程只有一次,我們需要多聽孩子的心聲,給予孩子尊重、信任與鼓勵,還有我們的愛。
孩子與老師在一起的時間是最多的,從早上入園到下午離園放學,一天的時間,孩子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除了學習知識外,更多的則是與老師相處,學習老師身上的東西,老師自身的點點滴滴都影響著孩子,在孩子的眼里,老師是神圣的、偉大的,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甚至于每一個眼神都影響著孩子,所以說老師是孩子在學習中至關(guān)重要的一個人。
孩子與老師是互通的,是相互影響的。
在我們給予孩子愛時,孩子也給予了我們不曾擁有的愛;在我們傳授孩子知識時,孩子也給予了我們教學方法;在我們給予孩子快樂時,孩子也給予了我們一張張?zhí)煺娴男δ?我們在奉獻自己的同時,孩子也在回報我們。
我們擁有了更多的歡聲笑語,與孩子共成長。
所以,讓我們“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讓我們的孩子可以變的更開心、更活潑,讓我們與孩子共成長而更加努力向上!
關(guān)于“和孩子一起成長”的精彩內(nèi)容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關(guān)注我們了解更多內(nèi)容!
帶著童心和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案例:在某個幼兒園,新學期開始時,在新來的一批幼兒當中,有幾個幼兒有不愛睡午覺的習慣,針對這一情況,老師想了一個辦法,把他們的床都靠墻放,午睡時就讓那幾個幼兒面朝墻睡。老師覺得,這樣一方面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分散,另一方面還可以阻止他們與其他小朋友說話。沒想到不到一個星期這種方案就失敗了。有一天,午餐散步活動結(jié)束后,老師正帶幼兒走向睡眠室。突然,一個叫欣欣的幼兒跑到老師面前說:“老師,您別讓我對著墻睡覺了好嗎?我對著墻睡覺心里難受?!碑敃r老師愣了,彎腰抱起她說:“那好吧,老師不讓你對著墻睡覺了?!彼犅犃死蠋煹脑捄芨吲d,還把這件事告訴了身邊的小朋友??吹叫佬赖呐e動,老師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晚上回家后,這個老師在想白天孩子說的話。于是她做了一次試驗,把家里的床搬到靠墻的一邊,然后側(cè)身對著墻躺下。這時她才感覺到真得很不舒服!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感。順著墻往上看,那墻顯得很高很高,而且像是要倒下來,于是心里就更加不舒服了。原來是這樣的感覺,并意識到自己真是大錯特錯了!第二天,老師早早來到幼兒園,把那幾個不愛睡覺的孩子的床,全部搬離了那面高高的墻,重新擺好。
后來這位老師又想了許多的辦法,比如,通過創(chuàng)編故事、詩歌,給他們講睡午覺的好處和不睡午覺的壞處,讓他們聽一些舒緩的搖籃曲,并自制一些小獎杯,獎給睡午覺時表現(xiàn)好的孩子等,對幫助那幾個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午睡習慣很有效。
這個案例至今都讓我受益匪淺,使我真正意識到無論做什么事情之前你都應設身處地的多替孩子想一下。在老師看來,孩子午睡有益健康,所以我們就想盡一切辦法讓幼兒入睡,甚至有時也像那位老師一樣,讓不愛睡午覺的小朋友對著墻午睡,為的是免得孩子們之間互相干擾,大家的午睡也就都有了保證。這種方法雖然符合兒童心理活動規(guī)律:減少刺激,從而較快的使孩子進入睡眠狀態(tài),這似乎是個好主意,可是我們卻沒有想一想我們的“方法”是否給幼兒帶來了心理上的其他方面刺激,使孩子產(chǎn)生心理壓力。就像文中所說,欣欣對老師說:“心里很難受。”才引起老師的反思,老師自己試著像欣欣一樣對著墻睡覺,才發(fā)現(xiàn)真是很不舒服,用眼睛順著墻壁往上看,覺得墻體好高好高,像是墻壁要朝自己倒下來一樣,心里覺得難受極了。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欣欣是幼兒園里的一個小孩呢?其實心理上承受的壓力,不知要比大人大多少倍呢!有時也許孩子會想:“為什么其他小朋友都不這樣,而我卻一定要這樣!他們會把這看成老師的懲罰,一想起受懲罰心里更不是滋味。她越想越難受,越想越害怕,又怎能把事情做的如你所愿呢?也會感到自己被老師從小朋友的群體中分離出來,無依無靠,我們成人往往意識不到,但是,在孩子的心中,他覺得自己成了離群的孤雁,覺得自己獨立無援,孤獨沒有安全感。然而安全感對幼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欣欣對著墻午睡一樣,面臨好高的墻壁,看不到周圍熟悉的環(huán)境和小朋友們,這就使她失去了安全感。新學期開始階段,孩子從自己過慣了的家庭環(huán)境中,被送到幼兒園,一切還不習慣。這樣的新環(huán)境,已經(jīng)使她很擔心,老師又要她對著墻午睡,本來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不安全感越發(fā)加重起來,真是雪上加霜。
有時我們正是這樣,往往是出于對孩子的關(guān)愛,曾經(jīng)做過,正在做著或是將要做出一些類似“對著墻睡覺”之類的錯事,本來是片好心,卻辦成了壞事。到最后,歸根到底,就是我們不懂得也不善于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往往把自己的思想、觀點、方法,強加于孩子。好心辦了壞事,卻自己不知道,更沒法糾正,直至鑄成了大錯。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師,這正是《綱要》反復倡導的,而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有時我們所欠缺的,就是像欣欣小朋友的老師一樣的勇于反思,并設身處地為幼兒著想的精神。通過看書學習我才真正明白,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理解孩子的心理是多么重要呀!只有了解每個幼兒的心理,才能根據(jù)不同幼兒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教育兒童必須走近兒童世界,理解兒童的心理,孩子的想法在成人看來比較簡單,但也有著他的道理。大人和小孩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如果說大人的世界是現(xiàn)實的陸地,是顯而易見的陸地上的一切事實,那么孩子的世界就是海洋,是海底里那一切隱蔽的存在。陸地上有的,海洋里也有,但其中卻有著差別。因此,不能用大人的世界來套兒童的世界。在成人看來是變形的、錯誤的甚至是荒唐的,在孩子眼里卻是真實的和正確的,因為他們處理和分析問題的方法與成人不同。
兒童很小就問一些具有哲學意味的問題,如“我是從哪里來的?”“星星為什么愛眨眼睛?”在他們的眼中萬物皆有靈性,他們喜歡和花草講悄悄話,為布娃娃洗臉、穿衣服;他們愛憎分明,只理解“是”與“非”,對人評價不是“好”就是“壞”對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問題無法理解;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豐富多彩,常以自己的思想方式去行動。如,對玩具汽車的構(gòu)造產(chǎn)生好奇,但有不理解抽象的理論講解,索性拆開來自己琢磨,在自己拆裝的實踐中得出自己的理論,會用自己的哲學來構(gòu)建汽車的原理。
所以我們應當用兒童的心理來看待孩子。孩子為什么拆壞汽車?下雨天為什么偏偏愛在水里跑來跑去,如果耐心些,孩子會告訴你他的道理,你也自然會從孩子的哲學中了解它的想法,了解他的思維方式。
我們常說要用一顆童心,一份愛心去對待孩子,其實無需扮演或偽裝,只要能理解“兒童的心理”,用“兒童的心理”看待兒童世界,就自然能理解他的言行,也自然能引領(lǐng)兒童從“海洋”走向“陸地”。
然而,我們有時正是缺少一顆童心而已。讓我們重新拾起那無瑕的童心和孩子們一起快樂成長。(劉靜)
捕捉幼兒的敏感區(qū)
兒童在各個階段都會經(jīng)歷最近發(fā)展區(qū),而中班幼兒也就是5歲左右的幼兒所經(jīng)歷的敏感期是在發(fā)展他們的社會性興趣上。
我們這里所說的發(fā)展他們的社會性興趣是指他們開始積極的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權(quán)利,喜歡遵守和共同建立規(guī)則,培養(yǎng)更多的合作意識。
處于社會性行為敏感期的孩子們,他們渴望更多的認識社會,渴望更多的了解社會規(guī)則,渴望更多的學習社會行為,渴望更直接的體會社會性情感······
他們會主動扮演社會角色,并建立規(guī)則來感受角色所帶來的權(quán)利和義務,學習如何在角色中與其他成員接觸和相處。
他們還會做一些“特別”的事情來引起老師和同伴的注意,希望得到更多的關(guān)注和感情。盡管有時他們也不知道他的行為是否是好的,是否是有效的,能否帶來一個好的預期和結(jié)果,他們沒想過甚至不在乎,但不可否認他們通過這些行為得到了更多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機會,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還有愉悅。
在這一階段,教師要給予幼兒更多心靈上的安撫和慰藉,我們要在集體活動、區(qū)域活動中,對每個孩子都進行簡單的對話溝通,讓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行為人來與他人進行社會性的行為交流,這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我們要給他們學著處理問題的機會,在與同伴發(fā)生小摩擦時,能盡可能的自己想辦法解決,減少“告老師”的次數(shù)并且更多的嘗試與他人進行合作式的活動,建立簡單的游戲規(guī)則來減少沖突,讓大家更好的游戲到一起,無論是體育游戲還是角色游戲都能找到共同的方法,更好的解決問題。
幼兒就是這樣不斷的擴展認知,在自我成長中得到發(fā)展和提高。
兒童在各個階段都會經(jīng)歷最近發(fā)展區(qū),而中班幼兒也就是5歲左右的幼兒所經(jīng)歷的敏感期是在發(fā)展他們的社會性興趣上。
我們這里所說的發(fā)展他們的社會性興趣是指他們開始積極的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權(quán)利,喜歡遵守和共同建立規(guī)則,培養(yǎng)更多的合作意識。
處于社會性行為敏感期的孩子們,他們渴望更多的認識社會,渴望更多的了解社會規(guī)則,渴望更多的學習社會行為,渴望更直接的體會社會性情感······
他們會主動扮演社會角色,并建立規(guī)則來感受角色所帶來的權(quán)利和義務,學習如何在角色中與其他成員接觸和相處。
他們還會做一些“特別”的事情來引起老師和同伴的注意,希望得到更多的關(guān)注和感情。盡管有時他們也不知道他的行為是否是好的,是否是有效的,能否帶來一個好的預期和結(jié)果,他們沒想過甚至不在乎,但不可否認他們通過這些行為得到了更多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機會,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還有愉悅。
在這一階段,教師要給予幼兒更多心靈上的安撫和慰藉,我們要在集體活動、區(qū)域活動中,對每個孩子都進行簡單的對話溝通,讓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行為人來與他人進行社會性的行為交流,這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我們要給他們學著處理問題的機會,在與同伴發(fā)生小摩擦時,能盡可能的自己想辦法解決,減少“告老師”的次數(shù)并且更多的嘗試與他人進行合作式的活動,建立簡單的游戲規(guī)則來減少沖突,讓大家更好的游戲到一起,無論是體育游戲還是角色游戲都能找到共同的方法,更好的解決問題。
幼兒就是這樣不斷的擴展認知,在自我成長中得到發(fā)展和提高。
和孩子一起快樂閱讀
很多家長都有給孩子講故事的習慣,可是我卻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語言能力不強。
如口語表達、詞匯量等,為什么孩子在語言方面較弱呢,詢問了個別家長我了解到,大多數(shù)家長只是給孩子們講完故事就算了,把講故事當成一種任務,而沒有發(fā)現(xiàn)講故事里的大學問,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我建議家長講故事的時候注意以下幾個點:1、引導幼兒看封面。
我們成人在看書時,一般都有看封面的習慣,一看封面,我們就知道書的內(nèi)容是什么,其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們通過看封面了解故事的內(nèi)容,如故事中有誰,他們在做什么事情等。
另外家長可以讓孩子點讀封面的文字(家長手指在字上一個字一個字的點讀,后讓孩子照你的方法點讀文字),當你在點讀的時候,孩子也在認識字。
2、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習慣。
如果你要和孩子們一起看圖書,請家長根據(jù)孩子不同的年齡進行選擇如托小班的孩子應選擇圖片大,字少的書本,而中大班的幼兒可以選擇圖片大,但文字相對較多的圖書。
2、閱讀圖書時,家長要注意燈光的強弱,如果燈光太亮,眼睛不舒服,太弱了容易引起眼睛近視。
3、引導幼兒認識書本左右下角的頁碼。
指導孩子按順序翻閱讀書。
4、教給幼兒正確翻閱圖書的方法。
還沒有教正確的翻書方法時班級圖書角里,經(jīng)常有破損的書,自重教給孩子們正確書的方法后,看書的人多了,損壞的書減少了。
4、引導幼兒觀察每一頁的畫面。
可以讓幼兒先講一講畫面的內(nèi)容,如“書里出現(xiàn)了誰?他在干什么?在哪里?等”歸納起來就是引導幼兒看圖書時要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觀察。
5、讓幼兒說一說故事內(nèi)容。
孩子們看完圖書后,可以讓孩子說一說,哪怕只講一句話也可以,“我看到了小兔子在吃蘿卜”等,家長可以等孩子講完后,給孩子講述故事內(nèi)容。
6、引導幼兒說一說故事中精彩的詞語或句子,豐富幼兒的詞匯量。
不知道家長在講完故事后,孩子是否會提問,“媽媽這個XX是什么意思?”如果你的孩子是提問的,那證明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小寶寶,如果他不提問,也沒有關(guān)系,你可以告訴他,如果有不懂的詞可以問媽媽,或是媽媽在講述故事時,把孩子不知道的詞跟孩子進行解釋。
在這里也要提醒們的爸爸媽媽,孩子在聽故事時,學過的東西可能很快就忘了,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或是隔天在孩子睡覺前把這此詞語進行復習,盡量應用到孩子的生活中。
7、家長在講故事時,也要注意講故事的表情。
其實當你在給孩子講故事時,你也是在表演故事內(nèi)容,家長應豐富自己的面部表情、語氣語速(如老人說話聲音要慢、低沉,小孩說話聲音很脆等)8、講完故事后,家長可以讓幼兒進行復述故事。
年齡小的孩子語言能力較弱,家長只要讓孩子講出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年齡大點的孩子,家長就要有要求的讓孩子講一段話,如果可以的話要求孩子在加上表情動作,相信那是很精彩的一幕!別忘了把新學的詞語加到故事里面。
最后看完或聽完故事后,家長就可以整理一下讓孩子睡覺,讓孩子把書收好,放到指定的地方,關(guān)燈前記得跟孩子說一句:“晚安,我的寶貝”或做個好夢的祝福。
聽到家長們的祝福,孩子們的心里肯定美滋滋的。
捕捉孩子的興趣
如果我有一對會飛的翅膀多好啊!在這樣一種自發(fā)、積極的愿望后,我提供制作的材料,以滿足幼兒美好的愿望。在活動一開始,我請幼兒說說自己有了翅膀會干什么?有孩子說:“要飛到宇宙中去看一看?!庇泻⒆诱f:“我想到哪里去就能到哪里去了?!边€有孩子說到:“姐姐在寧波上學,很想念姐姐,有了翅膀就能飛到寧波去看姐姐了?!焙⒆觽冋f的不亦樂乎。于是我出示準備好的材料,給孩子們示范如何做一對美麗的翅膀,孩子們都非常激動,興致特別高。等到他們動手時,各個都不含糊,雖然有個別男生第一次嘗試失敗了,不過他們都主動要求再試一次,最后都成功了。通過相互幫助,孩子們把做好的翅膀粘在背上,他們一個個都把自己當成了小天使、小蝴蝶,開心都在走廊里飛來飛去,仿佛自己都成了有翅膀的精靈,體驗著有翅膀帶來的歡樂勁。
下午放學時,孩子們還過來讓我把他們親手制作的翅膀粘在身上,看來他們是真喜歡這對美麗的翅膀。這也讓我感受到在教學活動中,捕捉孩子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真情投入是很重要的。
善于捕捉孩子感興趣的事情
本網(wǎng)站為各位幼兒教師解決教案難題,下面給大家?guī)硪黄吧朴诓蹲胶⒆痈信d趣的事情”!
每天午睡前活動室里總先熱鬧上一陣子,先分床、送飯,個別孩子吃藥、喝水、上廁所,有的動作快速的已經(jīng)跑到了小床上……老師送完飯還要忙著打掃衛(wèi)生,而此時孩子們也會趁著老師忙的時候再度從小床上起身嬉戲,甚至有的孩子下床玩起了摞床用的帶輪子的底架。
從上學期開始班級里為了節(jié)省空間,給小床量身定做了一個帶輪子的底架,每天午睡起床后統(tǒng)一摞起來推到外面去,因而孩子們也總是對帶輪子的底架感興趣。
每天起床都會爭先恐后的將自己的床第一個放在底架上,這樣可以有機會推著小床等待下一個小朋友摞床。
看著孩子們?nèi)绱藢π〈驳准芨信d趣,想想他們每天臨睡覺的混亂場面,老師還要忙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很不錯的主意,何不利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來管理他們呢?于是對他們說:“小朋友既然你們大家都很喜歡這個帶輪子的底架,老師答應你們,允許你們的小床放到上面,中午可以在上面休息,體驗一下帶輪子的小床。
”“耶!!”話音剛落孩子們興奮的喊了起來。
“不過,小床的底架只有三個,所以今天我只能選出三個表現(xiàn)最好,最遵守紀律的孩子。
然后再讓這三個人為明天選出三個小朋友,這樣每天中午都會有三個最棒的人來體驗一下會轉(zhuǎn)動的小床……”話還沒說完,只見孩子們各自忙碌尋找自己的枕頭和被褥,頃刻間個個躺好了,沒有再亂說話的現(xiàn)象了。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了孩子們的紀律出奇的好,每個人都在想著:下一個體驗帶輪子會轉(zhuǎn)動小床的人將會是自己。
由此小事讓我再次認識到:生活中老師要有一顆善于觀察的心,善于捕捉孩子感興趣的事情。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
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幫老師減輕了不少的負擔。
“對癥下藥”,是工作中的一種有效法寶。
不信你也可以試一試。
不知道本文“善于捕捉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是否對你有所幫助,感謝您的閱讀,了解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可以瀏覽其他頁面!
和孩子一起成長是幸福的事
新的一年開始了,寶寶們又長大了一歲,一種說不清楚滋味的感覺彌漫在心頭,和大家一起說來?;蛟S我們的生活太忙碌了,在過去的這些日子里,常常感覺忽視了孩子心里真正的情感,只是記得在節(jié)日的時候給孩子買些玩具、蛋糕和漂亮衣服,就覺得是對孩子好了。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開始,這些在單位間、同事間禮儀式的問候也慢慢的轉(zhuǎn)到了我和孩子面前。過去的這一年,我到底為孩子做過些什么?這個大大的問號讓我覺得無語,什么也沒有,我沒有真正的象她的朋友一樣,走進過她的內(nèi)心,我只是以我的忙碌為由,從早晨起來的快快快,到晚上的一邊去,媽媽在打掃衛(wèi)生、洗衣服,你自己玩會,這些其實都是自私的理由,忽然間我覺得孩子很孤獨,想想我忙的時候她一個人坐在那里看書的樣子,我就想起了在幼兒園里最后一個沒人來接的孩子,盼著大門口有家人來接,卻總也等不到人的感覺。或許很多年以后,對媽媽的記憶就是一個背影吧?;蛟S有些難,想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象幼兒園里的歌聲,大手拉小手。但為了對我的記憶不再是一個背影,就慢慢地陪孩子一起成長,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教育隨筆:捕捉幼兒的敏感區(qū)
教育隨筆:捕捉幼兒的敏感區(qū)
兒童在各個階段都會經(jīng)歷最近發(fā)展區(qū),而中班幼兒也就是5歲左右的幼兒所經(jīng)歷的敏感期是在發(fā)展他們的社會性興趣上。
我們這里所說的發(fā)展他們的社會性興趣是指他們開始積極的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權(quán)利,喜歡遵守和共同建立規(guī)則,培養(yǎng)更多的合作意識。
處于社會性行為敏感期的孩子們,他們渴望更多的認識社會,渴望更多的了解社會規(guī)則,渴望更多的學習社會行為,渴望更直接的體會社會性情感······
他們會主動扮演社會角色,并建立規(guī)則來感受角色所帶來的權(quán)利和義務,學習如何在角色中與其他成員接觸和相處。
他們還會做一些“特別”的事情來引起老師和同伴的注意,希望得到更多的關(guān)注和感情。盡管有時他們也不知道他的行為是否是好的,是否是有效的,能否帶來一個好的預期和結(jié)果,他們沒想過甚至不在乎,但不可否認他們通過這些行為得到了更多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機會,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還有愉悅。
在這一階段,教師要給予幼兒更多心靈上的安撫和慰藉,我們要在集體活動、區(qū)域活動中,對每個孩子都進行簡單的對話溝通,讓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行為人來與他人進行社會性的行為交流,這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我們要給他們學著處理問題的機會,在與同伴發(fā)生小摩擦時,能盡可能的自己想辦法解決,減少“告老師”的次數(shù)并且更多的嘗試與他人進行合作式的活動,建立簡單的游戲規(guī)則來減少沖突,讓大家更好的游戲到一起,無論是體育游戲還是角色游戲都能找到共同的方法,更好的解決問題。
幼兒就是這樣不斷的擴展認知,在自我成長中得到發(fā)展和提高。
兒童在各個階段都會經(jīng)歷最近發(fā)展區(qū),而中班幼兒也就是5歲左右的幼兒所經(jīng)歷的敏感期是在發(fā)展他們的社會性興趣上。
我們這里所說的發(fā)展他們的社會性興趣是指他們開始積極的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權(quán)利,喜歡遵守和共同建立規(guī)則,培養(yǎng)更多的合作意識。
處于社會性行為敏感期的孩子們,他們渴望更多的認識社會,渴望更多的了解社會規(guī)則,渴望更多的學習社會行為,渴望更直接的體會社會性情感······
他們會主動扮演社會角色,并建立規(guī)則來感受角色所帶來的權(quán)利和義務,學習如何在角色中與其他成員接觸和相處。
他們還會做一些“特別”的事情來引起老師和同伴的注意,希望得到更多的關(guān)注和感情。盡管有時他們也不知道他的行為是否是好的,是否是有效的,能否帶來一個好的預期和結(jié)果,他們沒想過甚至不在乎,但不可否認他們通過這些行為得到了更多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機會,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還有愉悅。
在這一階段,教師要給予幼兒更多心靈上的安撫和慰藉,我們要在集體活動、區(qū)域活動中,對每個孩子都進行簡單的對話溝通,讓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行為人來與他人進行社會性的行為交流,這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我們要給他們學著處理問題的機會,在與同伴發(fā)生小摩擦時,能盡可能的自己想辦法解決,減少“告老師”的次數(shù)并且更多的嘗試與他人進行合作式的活動,建立簡單的游戲規(guī)則來減少沖突,讓大家更好的游戲到一起,無論是體育游戲還是角色游戲都能找到共同的方法,更好的解決問題。
幼兒就是這樣不斷的擴展認知,在自我成長中得到發(fā)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