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案例:老師什么時候下班?

發(fā)布時間:2021-05-25 幼兒園什么時候上課 大連幼兒園什么時候上課 大連幼兒園什么時候復學上課

案例一:

老師什么時候下班

區(qū)域活動剛開始,新增設的醫(yī)院門庭若市,醫(yī)院里的擺設、醫(yī)生的白大褂和白帽子吸引著幼兒,孩子們都想到醫(yī)院里玩,很多孩子都報名當醫(yī)生。經過再三選擇,我就選了幾個活躍、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幼兒當醫(yī)生,穿上了白大褂、帶上白帽子,真像個醫(yī)生,引來了同伴們的羨慕。醫(yī)院一下子門庭若市,門口排了長長的隊伍,很多孩子都爭著來“看病”,醫(yī)生忙的不亦樂乎??珊镁安婚L,過了十幾分鐘,醫(yī)院馬上就冷清下來,幼兒的新鮮勁已經過了,都各自到別的區(qū)域活動去了,再也沒有人來“看病”,醫(yī)院里醫(yī)生也按捺不住,都想到別的區(qū)域去玩,當“門診醫(yī)生”的嘉敏說:“老師我可以到別的地方去玩嗎?”我說:“不行,今天你選擇的是當醫(yī)生,醫(yī)院里不可以沒有醫(yī)生。”聽了老師的話她眼淚汪汪地說:“那我肚子餓了,我要回家吃飯了?!蔽艺f:“不行,你還沒下班呢?”她嘟了嘟嘴巴,過了一會兒說:“老師什么時候下班?。俊?/p>

案例二:

誰來當客人

區(qū)域活動開始了,小朋友都到自己喜歡的區(qū)域角活動去,只聽娃娃家里傳來了吵鬧聲,“我要當媽媽,是我先來的,我要當爸爸,我才不要當客人呢”。我隨聲望去,原來是大家都為自己扮演的角色所爭吵,很多孩子都吵著爭當爸爸媽媽。大瑩瑩和徐路爭著當媽媽,他們正互相爭奪代表媽媽標志的圍裙,小臉漲得通紅,就是沒有讓步的可能。吳弦和史冊爭著當爸爸,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誰都不肯讓。而笑笑喜歡當姐姐,早早喜歡當哥哥,只有一個小客人就是沒有人愿意當,見誰也不讓,爭執(zhí)不下,就把求助的目光指向了老師,希望老師給他們一點權威的評判。像這樣爭吵經常發(fā)生,有時也會發(fā)生打架,真是見了頭疼,原先我想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多給孩子自主權,今天就讓他們自己選擇角色,自己分配角色。可如今還是要我來評判,我只好指定誰誰是爸爸,誰誰是媽媽,分到自己喜歡的角色的小朋友很開心,沒有分到得嘟著嘴巴,最后見小穎還沒有角色,我就問她:“你來當客人吧?”她說:“我才不要當客人,我喜歡當媽媽。”我說:“那到底誰愿意當客人?”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愿意當客人。

分析:

在區(qū)域活動中,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活動,這樣能更好的按照自己興趣能力來進行活動,能使幼兒體驗成功、愉快的機會,從而激起他們對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新綱要中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活動材料的創(chuàng)設和提供有利于引發(fā)、支持幼兒的游戲而后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fā)、支持幼兒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在各項活動中我們必須借助所提供的環(huán)境和材料,讓幼兒大膽活動。在區(qū)域中活動環(huán)境和材料是活動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與環(huán)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會獲得經驗和知識。

但是作為教師的任務不光停留在材料的提供上,還要適時得給予孩子適當的啟發(fā)、引導、激勵,讓孩子積極主動的活動。同時教師也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留意幼兒的興趣操作情況,同時針對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和存在的困難,教師也應適時指導,選擇恰當地時機進行指導。在新增設的區(qū)域里,例如:當我們發(fā)現幼兒在游戲中面對新增添玩具“一窩蜂”現象,這是因為他們對新事物的新鮮感,而等新鮮感一過,幼兒就沒有了興趣,不會再理會它了。例如:當嘉敏小朋友已經對自己所扮演的醫(yī)生角色沒有了興趣,她被這時我就以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為出發(fā)點,告訴幼兒自己是在參加工作,如果醫(yī)院沒有醫(yī)生的話,那生病、受傷有危難的人會因為醫(yī)生的離開,沒有得到及時的救助,就會有生命的危險。讓孩子在所以在活動中,教師應該隨時關注幼兒活動的興趣,留意幼兒的具體操作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同時對于小班幼兒他們對于角色扮演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最關心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自己會選擇喜歡的角色,卻不善于分配角色。所以當她遇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往往會爭論不休,這與他們的自我為中心狀態(tài)有關。小班幼兒的群體性和社會性發(fā)展水平低有關,而他們其主體形成離不開群體性和社會性發(fā)展,后者甚至可以說是前者條件之一,否則幼兒就只能處于無法掙脫的自我為中心狀態(tài)。

措施:

在角色游戲中,小朋友爭當“爸爸、媽媽、姐姐、哥哥”,作為老師可以不用硬性指派誰誰去當客人,可以采用相互協(xié)商分配角色,協(xié)商后沒有爭議了再開始游戲。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自己互相分配角色,以一種協(xié)商的態(tài)度來選擇和分配,當孩子的意愿與角色之間相距太遠而無法協(xié)商,這時教師應酌情協(xié)調,啟發(fā)幼兒制定輪換角色的規(guī)則,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擔任主要角色和自己喜歡的角色,當孩子得到自己喜歡的角色,教師應該對其提出一些游戲的要求,讓他學會珍惜自己的機會。同時對做出謙讓的幼兒進行表揚,這樣有助于幫助幼兒逐步學會協(xié)商、合作,學會克制自己,去理解和滿足同伴的需要,同時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當幼兒自由選擇好之后,有些角色不愿意當,如小客人誰都不喜歡當,教師可以以游戲者的身份參與游戲,馬卡連柯曾這樣說過:“我是一個做教師的,我應兒童們一起做些游戲,如果我只是教導、要求和強制,那我就會成為一種外部力量,也許這可能是一種有益的力量,但不能夠成為接近兒童的一種力量、、、、”所以在游戲中,我以小客人的身份去做客,讓幼兒學習當家中來了客人你是怎么招待他的,同時也引發(fā)幼兒社會性領域的發(fā)展,同時當幼兒在醫(yī)院發(fā)生“一窩蜂”現象,而實際上他們卻不知道怎么玩,作為教師應該利用游戲者的身份指導幼兒怎么玩,我就以“病人”的身份去看病,讓醫(yī)生學習如何給病人看病,學習模仿醫(yī)生的具體工作手法,引發(fā)幼兒的責任感。所以利用教師的積極參與和間接指導解決幼兒之間的矛盾,指導幼兒游戲的方法,能保證游戲的正常開展。

在這里,教師無疑起著主導作用的因素,教師是幼兒的崇拜偶像,是對幼兒影響最大的“環(huán)境”因素。因此,教師應該以充沛的精力感染幼兒,將幼兒主體的內在潛能誘發(fā)出來,轉化為動機或實現主體活動。由于老師的參與,幼兒的活動積極性非常高,其他區(qū)域的幼兒也紛紛邀請老師參加。通過這個活動幼兒即對自己的角色加深了理解和認識,也使很多幼兒都喜歡上了當小客人、小醫(yī)生,很多幼兒也紛紛學習當起了客人,原本無人選擇的角色一下子成了幼兒爭當的角色,小醫(yī)生也學習了怎樣給“病人”看病,原本冷清的醫(yī)院又熱鬧起來。教師以角色身份指導游戲,改變了以往一味的說教,以游戲化的形式,讓幼兒溶入在游戲中,寓教于情景中。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什么時候開放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又稱審美教育。它主要是通過藝術手段,或借助于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對人們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教育。這種教育對兒童來講應從什么時候開始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對孩子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分析就會發(fā)現:剛出生幾個月的孩子就喜歡看色彩鮮艷的會動的物體,他們聽到有韻律的樂曲會停止哭聲。1~2歲的孩子對穿顏色好看的新衣服會流露出愉快的表情,喜歡聽別人夸獎他好看之類的話。學齡前兒童則多伴以新奇作為評判美與丑的標準。兒童表現出的對某一事物所持有的傾向性的喜惡態(tài)度,是他們最初對美的感受能力的原始反應。因而,對兒童進行的審美教育從出生后不久就應該開始。

由于孩子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因此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應先從家庭開始。當孩子處在嬰兒時期時,家長有目的地在他視覺所能觸及到的范圍內,懸掛一些色彩艷麗的汽球、形象可愛的玩具、簡潔明快的圖片,這雖對孩子的審美教育不可能有即時效果,但對他形成最初美的感受能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隨著孩子的成長,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知識的逐漸積累,他們對美的感受能力有所提高,但畢意還不成熟,在感知美的過程中具有表面性、情緒性和模仿性的特點。即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停留在物體外表的色彩、形狀上,缺乏理解美的內在涵義。經常以他們是否認識感知對象或是否對它感興趣作為評判的依據。兒童善于模仿的特點,導致他們在感受美的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從眾心理。鑒于孩子的這些特點,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須從孩子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具體地加以培養(yǎng)和指導。

對學齡前兒童的美感教育,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家長必須身體力行,時時做有心人。首先家庭的室內布置要色彩協(xié)調而不繁雜,美觀而不入俗套,整潔而有條理,讓孩子在其中享受到一種協(xié)調的美。全家和睦相處,尊老愛幼,給孩子心理上充分的安全感,時時體味到家庭所特有的溫馨,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這些對于孩子審美情趣的形成和發(fā)展、高尚情操及健康審美能力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幫助。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經常幫助孩子提高鑒賞、評判美的能力,告訴孩子什么東西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同時家長在平時不論是與成人交談,還是和孩子們說話,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語對孩子產生的影響。行為舉止要符合社會文明規(guī)范,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禮。不要說粗話、臟話。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文明禮貌教育,養(yǎng)成好的習慣。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也要逐步擴大審美的內容。帶孩子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領略自然風光和造型優(yōu)美的建筑,欣賞五彩繽紛的展覽,閱讀優(yōu)秀的兒童作品,參加有特色的音樂會等,激發(fā)孩子對美的事物的情感流露。啟發(fā)他們對事物現象美的認識發(fā)展到對事物本質美的認識。這樣既能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也能起到發(fā)展孩子智力的作用。

案例:老師,你應充當什么角色


一、案例描述

這是中(一)班李老師的一節(jié)常識觀摩課>教學片斷。

李老師為每組幼兒準備了一只烏龜,讓他們自由觀察烏龜的外形特征,孩子們非常興奮,紛紛暢所欲言。貝貝竟不由自主地學著烏龜爬起來,脖子一伸一縮,還爬得有模有樣的。同組的小朋友樂得哈哈大笑,竟相模仿。李老師一眼瞥見了坐在自己眼皮底下兩只手不停地做動作自得其樂的貝貝,向他使了個眼色,可他注意力都被烏龜吸引了,對老師的眼色全然不覺,老師只好不動聲色地過去,用手摸了摸貝貝的頭,并悄聲對全組的幼兒說:“小烏龜真可愛,呆會我們再來扮演它,好嗎?”貝貝看看老師的臉,總算明白了。

……

到了表演游戲>的延伸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站在相應的場地扮演里面的角色,一次游戲后,烏龜和兔子交換角色,可是貝貝站在一邊不動,說:“我才不扮演兔子呢!因為兔子輸給了烏龜!”李老師一怔,說:“兔子確實有點驕傲,比賽的時候睡懶覺,所以輸了,可是它最后也知道自己錯了。如果再來一次比賽,我相信它再也不會睡懶覺了,還是個好孩子。”于是,貝貝愉快地戴上了小兔的頭飾。

二、簡要分析

從李老師的教學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

1.提供條件。為孩子創(chuàng)設生動、真實、有趣的生活情境是孩子積極、主動、投入參與的前提條件,學生在看、摸、說、模擬多種感觀的具體實踐中自主活動,獲得大量烏龜的感性認識。

2.寓教于玩。針對孩子好玩、好動、好表現等特點,設計表演游戲,讓孩子在愉快的游戲氛圍中扮演角色,真正實現了“玩中學”,“學中玩”,不僅加深了對烏龜的認識,而且使枯燥的說教變得有趣、有味,在一定程度上拓展豐富學習內容,培養(yǎng)孩子的表現力。

3.循循善誘。當孩子對教師的行為發(fā)生抵抗情緒時,教師循循善誘,正面引導,較好地引導了貝貝不愿扮演兔子的偶發(fā)事件,并把其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和最短時間。

這些做法應大力提倡,但她的教育觀念尚未完全轉變。雅斯貝爾斯語,教育所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本來,李老師完全可以利用課堂的突發(fā)事件-----貝貝的表現,來引導孩子們進一步觀察烏龜的爬行特征。可是,她怕因此打亂了自已精心準備的教學方案,沒有靈活處理偶發(fā)事件,而是采取了較為隱性的制止,由此課堂出現了僵局。

三、反思角色

如何讓這節(jié)常識課更加充滿活力、生機和培養(yǎng)孩子的個性特長?

1.充當孩子張揚個性的支持者。

在孩子眼里,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不要說他們對著貓兒、狗兒喃喃自語司空見慣,對著桌子、椅子、玩具之類的東西說個沒完的又少嗎?貝貝的個性其實最為豐富,模仿烏龜的爬行,最為投入,最為真實。他的投入專注行為被李老師追求所謂一節(jié)課的完整流暢,扼殺在搖籃中,剝奪了他的表現欲。蹲下來看孩子,許多幼稚可笑的東西,便會變得合乎情理,甚至會覺得孩子了不起。

2.充當孩子自我表現的激勵者。

>中指出,教師應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來表現自已的探索過程和結果,表達發(fā)現的愉快,并與他人交流分享。孩子時時刻刻渴望接受新的刺激,他們非常愿意嘗試各種新的活動。試想,如果孩子整天擔心成人指責,他們將生活在怎樣的焦慮和不安之中。蘇霍姆林斯基曾精辟的指出:“教育技巧的奧秘之一正在于,兒童從一個好教師那里很少聽到禁止,而經常聽到的是表揚和鼓勵的話?!苯處煹谋頁P是甘泉,滋潤著幼小的心田,教師的肯定是催化劑,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在貝貝學烏龜爬時,李老師如果能及時發(fā)現其中隱藏的教育契機,而不是對他貌似“離經叛道”的做法采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予以處理,滿足貝貝自我表現的需要。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中不拘泥于一種學習思路,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使課堂不單純流于形式。

3.充當發(fā)生偶發(fā)事件的調控者。

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人到人系統(tǒng),它充滿變化和問題。任憑事先如何周密設計,教師總會碰到許多新的“非預期性”的教學問題,教師若是對這些問題束手無策或處理不當,課堂教學就會陷入困境。因此,作為一名老師又必須努力充當一名“醫(yī)生”,“診斷”課堂上出現的偶然性問題和意外的情況,機動靈活地實施臨場應變。

案例:個案分析:“接下來干什么”


觀察對象:托班幼兒(王蘇立)月齡:36個月

觀察實錄:

(一)早晨來園。

蘇立:(跟媽媽再見后)“老師,現在我們去干嗎呀?”

師:“現在是晨間游戲時間,你可以和小朋友去游戲,一起去玩?!?/p>

蘇立:“那玩好游戲又去干嗎呢?”

師:“玩好游戲我們就要去做操了,要去鍛煉身體呀,還要吃點心。”

蘇立聽完我說的話后,走向了位子,和小朋友一起去玩游戲了。

(二)中午吃飯、睡覺時間。

地點、時間:在盥洗間洗好手

蘇立:“老師,我們現在要去干什么?”

師:“我們現在要去洗手吃飯啊?!?/p>

蘇立:“那吃好飯我們在去干什么???”

師:“吃好飯我們就看一會兒電視,就要去小便睡覺了?!?/p>

蘇立:“那小好便又要去干嗎呢?”

師:“蘇立寶貝,那你來告訴老師我們接下來要干嗎呀?”

蘇立:“是不是應該去午睡房睡覺了啊,對了,我們還應該把衣服、鞋子脫掉,對嗎?”

師:“是的,真棒!蘇立寶寶真聰明!”

分析與反思:

蘇立寶寶是我班年齡較小的一個男孩。沒有自信、做事不肯定是小年齡幼兒的一種表現形式。我根據托班幼兒年齡特點小的性質,分析了王蘇立的一系列反映。王蘇立常常會用詢問的口氣來征求教師的意見,最主要的目的是因為他想在老師的嘴中得到老師的肯定,從而來證實自己所想的是否正確。其實他已經了解在幼兒園生活的每一個步驟,但是往往是因為他對事情的不肯定,所以對老師產生了一種感情的寄托,他希望通過老師的鼓勵、肯定等積極的態(tài)度來增加對自己的不自信,從而來滿足自己的一系列疑問。面對這類幼兒,我們應該采取“反問”的形式來激勵幼兒,對幼兒可以多提一些“你認為呢?”“你想的是怎樣的?”等問題來鍛煉這類幼兒。可以讓這些疑問從他們自己的嘴巴里說出來,讓他覺得自己說的也是對的,來逐步鍛煉幼兒的表現力、語言的組織里,更加能鍛煉幼兒的自信心。

嬰兒手語交流從什么時候起?


別以為小寶寶不能理解你的意思,盡管他還聽不懂你的話,但他已經能明白你的手勢了.現在是晚上六點,老公還沒有下班回來,晚餐差不多已經準備好,只等下鍋翻炒;而這時候孩子不知從哪里冒出來,正站在你的膝下,用每位母親都熟知的“嗚嘎,嗚嘎,嗚嘎”的聲音拉扯你的衣角。

他餓了嗎?有可能;累了嗎?大概吧;他是不是想讓你抱他站到沙發(fā)上?有可能……在上百種可能的選擇中,在你的寶寶放聲大哭前,給媽媽留下的時間實在不多。這類情況大都會以小寶寶令人心碎的哭泣結尾。一次又一次的,你在心底默念:“告訴我你想要什么呀?!”

想象一下如果你能看穿小家伙的心思,剛好給他需要的東西該有多好?只需拿給他一個瓶子,換次尿布,遞給他那件玩具或是僅僅給他一個擁抱,你就可以遠離那種令人傷心(有時是憤懣)的眼淚了。盡管沒有人能夠讀出嬰兒腦袋里想些什么,但的確有方法可以幫助你了解孩子的需要。

嬰兒可以從最早6個月時就開始學習使用嬰兒手語。這套手語包含了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會話,等他學好之后,下次你不用猜就清楚小家伙需要的是一杯牛奶而不是果汁了。

什么是嬰兒手語

嬰兒手語混合了聾啞人使用的標準手語和嬰兒天生就會使用的某些手勢。其發(fā)明人為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Acredolo和加州大學嬰幼兒成長方面專家Goodwyn。該套嬰兒手語發(fā)明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讓還沒有學會說話的孩子提前接觸與人交流。手語本身的設計考慮了嬰兒的學習能力,所以全部采用簡單的手勢,并且很多符合成人的日常習慣,無論父母還是孩子,都不需要專門的培訓就能掌握。

目前,這套嬰兒手語已經在美國廣泛使用,并成為美國兒科醫(yī)生的標準“工作語言”。它還適用于各種正式和非正式場合,比如孩子間的交流,幼兒園阿姨的指導等等,甚至在學會說話以后,這套手語也能起到有益的輔助作用。

為什么使用手語

根據一份關于嬰兒手語的研究報告顯示:通常嬰兒學會單字發(fā)音是在大約13個月,而說出包含2~3個詞的簡單句子平均要到20個月左右。相比起來,通常8個月的嬰兒就能準確掌握一種簡單手勢,比如“牛奶”,“還要一些”等等。

學習手語可以對嬰兒的智力發(fā)育起促進作用嗎?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夠肯定地說嬰兒手語會對嬰兒的智力發(fā)育起促進作用。專家認為,這項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還需要大量的一手資料。盡管現在說使用嬰兒手語能提高智商為時過早,但根據美國國家健康研究學會的研究表明:對比傳統(tǒng)教育的嬰兒,學習手語能夠顯著加快嬰兒學習語言的速度。

這種學習速度的提高,部分原因在于一旦孩子開始與成人交流反饋,周圍的人會更加樂于與之交流而產生良性互動。比如“嗨,看呀,孩子在輕拍頭部!應該給他找頂帽子了。”諸如此類的情景會直接刺激嬰兒的大腦皮層,這是語言發(fā)展的本質因素。

當然,父母不應過多關注于嬰兒手語對智力開發(fā)的影響。從本質上講,手語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父母與孩子相互之間的交流。通過使用手語,父母和孩子相處會增加許多樂趣,只需一個簡單動作,就能讓你確實感受到孩子和你之間那種沒有任何間隔的真摯感情。

而幾個月之后,他就能飛快地掌握十幾種不同手勢,并且能夠很好地組合使用它們!

“或許是因為嬰兒嘴部肌肉群的發(fā)育通常不會早于20個月,但此時,嬰兒早已明白交流的本質,并且已經具備了通過手勢進行交流的能力”,嬰兒手語的發(fā)明人如是說。當時,他發(fā)現聾啞兒童通過手語進行交流要比同樣年紀的聽覺正常的兒童使用語言交流流暢得多。

事實上,你的孩子天生就會使用一套他們自己的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揮動雙手,表示和大人說拜拜;用食指尖指向他們想要的東西;擁抱他們喜歡的人等等。這些簡單手勢無需解釋,每個人都可以憑借直覺了解其含義。所以,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整套手語可以非常容易地被人接受,他能讓你的寶寶提前一年在與人交流方面邁出關鍵一步。當然,最重要的還在于你可以不必絞盡腦汁去猜測小家伙腦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了。

學習手語的第一步

交給寶寶嬰兒手語就像教他們說話一樣簡單,最佳的方法就是把每個手勢當成語言文字一樣對待。具體說來,就是把整套手勢拆分開,先從幾個最簡單的基本手勢開始。你應當通過觀察,選擇寶寶最感興趣的幾個部分,這一點因人而異。但無論你從什么手勢入手,都要持之以恒,不斷地訓練,并且要求家人隨時使用手語交流,就像平時說話一樣。

為手語的日常使用創(chuàng)造些機會。比如,假設你選擇“貓”作為寶寶學習手語的開始,不要僅僅在你們撞見鄰居家的貓時做出這個手勢,而應當主動地去找。你可以帶他專門去看,也可以從書本、雜志中去找,總之,任何可能的地方,像電視,玩具店等等。這樣就能讓你的寶寶理解“貓”這個手勢并不局限于鄰居家那只貓??傆幸惶欤愕暮⒆訒业阶约旱呢?可能僅僅是一張他喜歡的貓卡片),但卻興趣十足地用手語告訴你關于他的貓的一切。

家在北京的許并告訴我們,在她的孩子八個月大時,她開始教給他嬰兒手語。“我并沒有系統(tǒng)的教給他使用嬰兒手語,只是在我對他說話的時候,在關鍵字處稍作停頓,然后做出相應的手勢,而寶寶顯然注意到了這一點,開始學習自己使用。他學會正確使用的第一個手勢是‘月亮’,這遠遠早于他能正確說出這個詞。事實上,之前的每一次當我指著天上的月亮告訴他時,根本無法知道他能否正確理解我在說什么,直到他第一次用手語告訴我他知道了‘月亮’——這種激動絲毫不亞于很久以后他終于開始學說話時的心情?!?/p>

準備好了嗎,馬上開始

這里介紹了一些簡單常用的手勢,你可以嘗試從這些手勢開始。對于下面列出的手勢,你可以根據你和孩子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重點是與孩子交流,所以不用拘泥于細節(jié)。堅持下去,直到雙方都能掌握并能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時,這項工程就算勝利結束了。另外,要提醒你注意的是:通常在你明白每一個手勢之前,小家伙就已經開始創(chuàng)造屬于他自己的原創(chuàng)手語了!所以,不要忽略理解寶寶自己手勢的意思。

需要注意:

學習手語并不是寶寶學習交流的必經途徑。也有一些專家認為,學手語也許會對寶寶學習口語產生一定的影響,畢竟如果寶寶習慣了用手語表達,口語有時候就會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還要手指反復聚攏碰撞到一起。使用場合:還想喝水,還要吃東西,還要多搖一會兒等。

沒了屈臂放于胸前,手掌朝下,從上到下?lián)]動。使用場合:冰激淋吃完了,盒子空了等。

吃/餓了用食指輕觸嘴巴。

喝/渴了拇指抬起,其余四指微屈形成奶瓶的形狀,然后做出“喝”的動作。

熱不停地吹氣,就像你把水吹涼時所做的動作一樣。

冷加緊雙臂,緊貼身體兩側。

牛奶反復握緊、張開拳頭,就像牧民擠奶的動作一樣。

飲料攥起雙拳,一上一下放好,然后反復旋動。

疼痛用食指畫出疼痛的區(qū)域,做疼痛表情。

停五指并攏,手掌朝前推出。

安靜用食指指向嘴巴(但不接觸),然后發(fā)出“噓”的聲音。

吵死了雙拳微微攥起,貼于耳側。

換尿布輕拍自己的臀部。

洗澡雙手摩擦自己的身體。

刷牙露出門牙,食指平伸做出刷牙動作。

電話做出“六”的手勢,然后放在耳邊不動。

星星手指放松,然后反復晃動手腕,做出星星閃爍的樣子。

月亮/燈光平伸手臂指向天空,然后反復晃動手腕。

書用兩只手掌做出翻開、合上書本的動作。

睡覺雙手合十放在頭部左側,然后將頭靠向手掌,做出睡覺的樣子。

狗把舌頭伸出然后做出小狗喘氣的動作。

貓用食指在胸前畫圈

馬雙手攥拳置于胸前并上下擺動,做出騎馬的樣子。

鳥雙臂展開上下?lián)]動,做出揮動翅膀的樣子。

魚反復張開、閉合嘴巴,并發(fā)出“bobo”的聲音,像魚在水中吐氣泡。

兔子伸出兩指放在頭頂,然后反復彎曲、伸直手指。

花作勢深吸一口氣,好像聞到花香一樣。

帽子食指微曲輕敲頭部。

相關推薦

  • 什么時候要說對不起 下面是《什么時候要說對不起》的內容一文,給你帶來豐富精彩的內容,歡迎閱讀!什么時候要說對不起教案圖片 【教案準備】 1、用于幼兒練習道歉的相關生活情境照片。 2、事先請兩名幼兒排練情境表演。 3、教育...
    2021-09-08 閱讀全文
  • 幼兒什么時候會行走 幼兒什么時候會行走 直立行走是人類特有的動作技能。嬰兒到9-10個月就能扶著椅子、床欄站立了;會站后不久就能扶著床欄橫著走,或被牽著雙手向前走;1歲時會獨自站立,牽著一只手能走;一般在13-15個...
    2020-11-23 閱讀全文
  • 24考研是什么意思 24考研時間是什么時候 近日24考研一詞登上話題,不少人第一眼看到這個詞條,不是很清楚要表達的意思,那到底24考研是什么意思?以及24考研時間是什么時候呢?下面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整理最新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2023-03-20 閱讀全文
  • 什么時候開始早期閱讀 專家的建議是:從9~12個月開始。同時,對于孩子閱讀的引導,要根據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而進行,切不能操之過急。 第一步:玩書(9個月-2歲) 閱讀特點及對策: 9個月~2歲的寶寶活潑好動,把書作為玩具,...
    2022-02-25 閱讀全文
  • 什么時候開放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又稱審美教育。它主要是通過藝術手段,或借助于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對人們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教育。這種教育對兒童來講應從什么時候開始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對孩子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分析...
    2021-12-14 閱讀全文

下面是《什么時候要說對不起》的內容一文,給你帶來豐富精彩的內容,歡迎閱讀!什么時候要說對不起教案圖片 【教案準備】 1、用于幼兒練習道歉的相關生活情境照片。 2、事先請兩名幼兒排練情境表演。 3、教育...

2021-09-08 閱讀全文

幼兒什么時候會行走 直立行走是人類特有的動作技能。嬰兒到9-10個月就能扶著椅子、床欄站立了;會站后不久就能扶著床欄橫著走,或被牽著雙手向前走;1歲時會獨自站立,牽著一只手能走;一般在13-15個...

2020-11-23 閱讀全文

近日24考研一詞登上話題,不少人第一眼看到這個詞條,不是很清楚要表達的意思,那到底24考研是什么意思?以及24考研時間是什么時候呢?下面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整理最新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2023-03-20 閱讀全文

專家的建議是:從9~12個月開始。同時,對于孩子閱讀的引導,要根據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而進行,切不能操之過急。 第一步:玩書(9個月-2歲) 閱讀特點及對策: 9個月~2歲的寶寶活潑好動,把書作為玩具,...

2022-02-25 閱讀全文

美感教育又稱審美教育。它主要是通過藝術手段,或借助于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對人們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教育。這種教育對兒童來講應從什么時候開始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對孩子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分析...

2021-12-14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