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幼兒教育
發(fā)布時間:2021-04-26 幼兒教育反思 中國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心得日本一所幼兒園的體育工作
去年五月,我們去日本考察幼兒教育。日本幼兒園的體育工作,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F(xiàn)將愛知教育大學附屬幼兒園的作一簡單的介紹,供大家借鑒。
重視體育鍛煉,增強幼兒體質
該園有一個寬敞的體育活動場地。場上鋪著一種特制的紅色沙土,松軟而富有彈性。孩子每天早晨到園后,就身著汗衫、短褲,有的還赤著腳,在運動場上進行各項體育活動.場地四周設有各種運動器具,如秋千、單杠、平梯、山洞、滑梯、蕩繩,此外還有一個大型多功能的攀登架,兒童們既可以攀登,滑滑梯,又可以在網(wǎng)繩上爬行。單杠、平梯在我國幼兒園中很少設置,擔心懸吊動作會使兒童肩關節(jié)發(fā)生脫臼和肌肉扭傷。而據(jù)日本同行說他們并未遇到過這種情況。體育教授竹內仲也認為這類活動有利于鍛煉幼兒的臂力。從實際情況看,這類運動很受幼兒喜愛。在運動場的一端有一面積較大的沙坑(約有16平方米),配合玩沙游戲備有木鏟、水桶、簸箕等。在這樣的沙坑中,教師幾乎可以帶領全班兒童在沙坑里挖山洞、堆沙丘、開水溝等。
該園的體育設備較多,條件較好,可教師仍注意利用園內的自然條件,開展體育活動。如他們在兩棵樹的枝桿上架一根較粗的木頭,在木頭上系著兩根粗繩,繩上打著幾個結,幼兒坐在鋼繩末端的結上,雙手拉住繩,前后晃蕩,猶如蕩秋千,他們還在沙坑兩邊的樹桿上,分別在上下結兩根粗繩,讓年齡稍大的幼兒雙手拉著上面的繩子,雙腳踩著下面的繩子,從一端一步步地走向另一端。通過這類活動,可以鍛煉、培養(yǎng)兒童的勇敢精神、平衡力和靈活性。
孩子們從8:30入園一直可以活動到10:15(10:30起有一次全班性的集體活動),在這段時間里,每個幼兒都可以充分地活動,體力、腦力得到一定的鍛煉。
日本兒童衣服普遍穿得很少,體質較好。五月初的日本氣溫一般在20攝氏度左右。當時我們都穿著毛衣,厚的裙子,而幼兒園的小朋友卻只穿著汗衫、短褲。據(jù)老師介紹,在冬天兒童也是穿短褲的。兒童雖穿得很少,可沒有見到有一人流鼻涕和老感冒的。這說明經(jīng)過鍛煉后,兒童體質普遍較好,相比之下,我們的兒童衣服穿得過多,保護過多,缺乏鍛煉。在一天的活動中,兒童喝的全是涼的自來水(日本自來水消毒過濾較好,可以直接飲用)。午飯是兒童早晨從家中帶來的,在五月份的氣溫下,兒童的盒飯已不蒸熱,中午直接吃冷食。據(jù)說:這種種做法可以鍛煉兒童的腸胃功能和增強他們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該園的教師很注意兒童體育鍛煉的科學性。他們經(jīng)常分析,研究所做的工作,他們曾做過這樣一些研究:記錄幼兒一周中心率的變化,觀察研究幼兒生活節(jié)奏和保育的關系;在幼兒體育運動后,及時測量幼兒機體生理活動反應,為掌握體育鍛煉的運動量和時間提供科學依據(jù);通過拍攝幼兒體育活動的錄像,分析體育活動對幼兒身體發(fā)育的影響,分析幼兒動作發(fā)展情況,研究如何培養(yǎng)兒童正確的動作。
富有營養(yǎng)的午餐
幼兒上午半天的體力、腦力活動量較大,能量消耗較多,因此午餐的主、副食數(shù)量和質量在一天膳食中應占較大的比重,這樣才能保證幼兒生長發(fā)育的需要。
該園的午餐是由家長根據(jù)幼兒園提出的要求準備的。這里介紹幾名幼兒所帶飯盒內的食品:
飯團、蛋卷、肉圓、櫻桃、桔子、雞腿、小紅果。
飯團、鵪鶉蛋、肉圓、油炸小餅、蘋果、桔子.
飯團、生菜、肉圓、雞蛋、蕃茄、桔子。
奶油夾糕、鵪鶉蛋、草莓、香腸、胡蘿卜、豌豆。
飯團、雞腿、花生米、櫻桃、桔子、果凍。
(飯團一般均放有2-3個,大多數(shù)飯團外面都包著紫菜。有的包著豆腐皮。)
從以上幾個幼兒飯盒中主副食搭配情況看,幼兒午餐是符合營養(yǎng)要求的,因為它具有以下特點:
主副食搭配恰當。主食不多(每人約1.5-2兩飯)。但副食品種多,質量較高,一般都有肉、蛋、蔬菜、水果等,從而保證了兒童對各種營養(yǎng)素的需要。注意了食品的色、香、味。午餐食品多種多樣,色彩鮮艷,即使食品本色不鮮艷,家長也會配上一個用彩色塑料剪的花、小動物放在飯盒里,所以一個個飯盒猶如一件件工藝品。蔬菜、水果都是生食,這樣可較好地保存食品中所含的維生素C,午餐中攝入一定量的維生素C,可有助于蛋白質的吸收。
教師在安排幼兒進餐時,十分注意幼兒獨立能力的培養(yǎng)。如就餐前要求每個幼兒自己拿取飯盒、水杯、筷子等。幼兒吃完午飯后,要將飯盒收拾好放進自己的小包中。三歲班的幼兒入園一個月后,就開始在幼兒園吃午飯,并學了上述技能。
教師還從教育幼兒出發(fā),向家長提出要求:幼兒每天的午飯,家長必須親自制作2-3種食品,不允許全部購買熟食品。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幼兒能實際觀察食物由生到熟的整個制作過程,知道每樣食物都是來之不易的;幼兒可以看到母親的勞動,增強對母親的熱愛情感,家長通過親自為幼兒準備午餐,也會增強教育子女的責任感。該園的主任說,在日本,一些年輕的母親常常忽視自己對于女的教育責任,現(xiàn)在通過為孩子準備午餐、為孩子縫制餐巾、小包和為孩子服裝上刺繡花紋等工作,教育責任心增強了,也密切了親子關系。
漂亮、合體的服裝
漂亮的服裝可以使人顯得精神。兒童服裝應該輕盈柔軟,寬大舒適,能夠促進兒童身體的發(fā)育;服裝的結構還應簡單,以便于兒童自己穿脫。該園為幼兒設計了在園活動時統(tǒng)一的園服。服裝的式樣和布料顏色的選配很適合兒童的特點,兒童穿后美觀大方,活潑可愛。
園服,男孩是西服,短褲,西服為大翻領,上面另加一層白色的襯領;女孩為藏青色長袖連衣裙,配上白色大翻領,中間結紫紅色領帶,色彩鮮明、協(xié)調。裙子正反面均有皺折,從而使裙擺寬大,兩線條又有變化,顯得活潑舒適。衣料是滌綸的,厚實、挺刮。因此這套服裝端莊大方,美觀,兒童化。幼兒活動時穿的汗衫、短褲設計得也很好,服裝式樣全園是統(tǒng)一的,但三個年齡班的顏色不同。在汗衫的袖子和褲子的中縫處鑲有一道邊,這道邊上貼著三條不同顏色的橫杠,標志該幼兒入園時間的長短,是新生還是老生等,還增加了服裝的美感。
園服的衣袖上掛著一黃色園牌,表示這些孩子為學前兒童,不能獨立過馬路。司機開車時遇到掛黃牌的孩子,必須放慢車速(據(jù)說全日本均如此)。衣服的前胸掛有一紅色牌子,上面寫著孩子的名字和所在班級,便于全園教師認識和進行教育。這些做法說明其教育工作的細致。
幼兒穿著整齊統(tǒng)一的服裝,使人感到精神煥發(fā),朝氣勃勃。大家穿著一樣的服裝,會使幼兒自然地感受到集體的榮譽,熱愛所在的集體。日本中、小學也都有統(tǒng)一的校服,從中可以看出日本教育界是很重視兒童團體精神的培養(yǎng)。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日本幼兒園的游戲教育觀念
日本幼兒園的游戲教育觀念
日本幼兒教育機構開展游戲的一些做法及其所體現(xiàn)的教育觀念,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兒童有充足的游戲時間
幼兒在園的生活是從自由游戲開始的。幼兒入園時間為上午8:00-8:30 (或9:00),幼兒自入園至10:00或10:30均為自由活動和游戲時間,幼兒可以在室內玩(天氣好時,幼兒一般都選擇戶外游戲)。通常午飯后,12:00-13:00也是自由活動時間。
日本幼兒園教育活動有兩種組織形式--集體活動與自由活動,幼兒自由活動與集體活動的時間之比一般為3:1,幼兒每天在園大約有三個小時可以在戶外進行自發(fā)自主的游戲。
集體活動也以游戲為主。集體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行事”活動,如“七夕”“風箏”等,這種取材于社會生活或幼兒園生活中重要事件的綜合主題活動,通常也是密切結合兒童生活經(jīng)驗,運用游戲的形式,使幼兒得到充分的情感體驗。
游戲環(huán)境材料簡易、樸實、自然
日本幼兒園通常有較好的自然環(huán)境,有濃郁的樹陰,有的幼兒園就建在小 樹林中。日本幼兒園一般戶外場地較大,有的雖不很寬敞,但利用充分,幼兒可以跑動、探究、玩耍。
幼兒園所提供的游戲環(huán)境與材料具有簡易、樸實、自然的特點,使人有平實親切之感,特別有利于激發(fā)幼兒活動的興趣。
幼兒園注重為兒童提供在自然中游戲的條件。材料、設施常常是依自然環(huán)境設置,如在樹上系繩、打繩結、架繩梯、掛繩網(wǎng),或是兩樹之間架秋千,供幼兒攀爬、蕩悠。有的依大樹干造一小木屋,幼兒可爬上去玩他們喜歡的游戲,有依山地勢高低不同而設跳臺,或是在場地上特意堆起小山坡,讓幼兒進行登、滑、鉆、爬等活動。
沙箱、沙地及玩水設施的設置很普遍。這類活動幼兒最感興趣,利用率極高,有的幼兒園甚至把整個院落作為大沙場供幼兒挖土裝車、堆沙造型。
自然物及廢舊材料利用充分。如用木樁做平衡木,將舊輪胎插入地面做成跳馬;提供大量舊輪胎,供幼兒碼疊、滾動著玩。在幼兒園常??梢砸姷揭恍┯眉埌逑?、廢紙盒等做成的搖馬、娃娃家小房子等。通常,各班均備有裝紙片、木塊下腳料等廢棄物的箱子,很多玩具都是幼兒自制的。
活動類型多樣,注重自然游戲
日本幼兒園特別注重引導幼兒進行密切接觸自然的游戲和在自然中進行的游戲。
幼兒可在沙地中玩用沙筑工事,拿小桶裝水倒進沙筑工事中,有的玩得興起,甚至光屁股跳進沙地、泥水中戲耍。到了夏天,通常幼兒每天可以水池中游戲、戲水。
幼兒可以開展接觸自然的活動,如在草叢中尋找昆蟲,他們三三兩兩提著小籠子在草叢中尋找、捕捉、觀察昆蟲等小生靈的不同形態(tài)、習性,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況。
幼兒可在戶外充分開展游戲,如跑動、蹬腳踏車、玩大型運動器械、爬竿、爬樓梯等,充分運動身體體驗驚險,感受克服困難后的愉悅和對自己能力的自信。
遠足運動,則是引導幼兒走向自然的一項綜合活動,他們也經(jīng)常開展這一活動。
日本幼兒常開展有關鬼的游戲,如玩碰鬼、冰鬼、高山鬼的游戲,又如玩“鬼和大鳥的故事”,使幼兒經(jīng)歷黑暗、冒險,進行競爭與合作,體驗恐懼與成功。
游戲中幼兒自主自由,教師積極參與,共享游戲歡樂
游戲中幼兒自主自由,活動類型不是由教師硬性安排的,而是由幼兒自己選擇的,玩什么、怎么玩均由幼兒自己做主。如教師與孩子們一起做泥餑餑,或是與孩子們一起挖沙、用沙修筑工事等,或是一起玩蕩船及打水仗、捉人等。
教師始終是一名游戲的參加者。教師積極參與活動,有時建議指導,有時給予一定幫助,但更多的時候是作為幼兒中的一員,師生之間較少出現(xiàn)距離感。教師作為幼兒的游戲伙伴,以自己飽滿的情緒感染影響幼兒,并對幼兒表達支持、贊許的態(tài)度。這種平等關系有助于幼兒在活動中學習自己做主,自創(chuàng)玩法,因而游戲中較少看到幼兒依賴教師的行為。教師通常不對幼兒提出硬性的要求,而是與他們一起活動,用行為感染他們。教師的作用就是千方百計讓兒童玩得高興。
自由活動中,一般班級界限不明顯,教師較為放手。每個兒童可以做他喜歡做的事情,不同年齡、班級的幼兒也可相互學習、影響。
當然在游戲中,教師并非完全放任,而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教師注意幼兒和誰玩、在哪玩、玩什么、玩得如何等,并依平時對兒童活動特點的觀察了解,進行相應的指導。
日本幼兒園的保育之道
從孩子入幼兒園開始,好品質、好習慣的培養(yǎng)似乎就成了老師們的“專利”。然而,面對目前仍有參差的教育水平,你怎樣保證自己的孩子和國外兒童相比,方方面面不輸于他們呢?來看看日本幼兒園的保育之道。
紅燈亮了,您教孩子怎么做?
時間:下午4點
地點:東京江戶川區(qū)的一所社區(qū)保育園門前
場景:孩子們回家。路遠的,家長用車接走;道近的,坐在媽媽的自行車后座上,或者騎著童車跟著媽媽走在人行道上。在一個小十字路口,紅燈亮了,4歲多的小女孩美佳立即把車剎住,后面陸續(xù)走來的小朋友也都停在了紅燈前,盡管路面沒有一輛來往的車輛。
這情景引起筆者注意。在社區(qū)并不很寬的街道上,既沒有“交警”,也沒有車輛,孩子們的認真令人佩服。在日本,學前教育除了包括識字、算術、音樂、圖畫、手工等內容,還有安全教育(交通規(guī)則、防災防火)、保護環(huán)境和熱愛動植物等教育,讓兒童參與輕度勞動與體能鍛煉,這些都是素質教育的內容。
孩子入園后,老師會教他們識別交通標志、燈光變化代表什么、必須走人行道的道理。家長也積極配合,接送孩子時,做嚴守交規(guī)的榜樣,讓孩子從小覺得這是一件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所以即使是并無多少車輛行駛的社區(qū)街道,孩子們也都非常自覺地遵守交通規(guī)則。
這種教育一直延續(xù)下去,你會發(fā)現(xiàn)小學生放學時,有秩序地走在人行道上,一路紅燈停、綠燈行,走到自家附近自動離隊,或者跨到汽車站候車,身邊并沒有一名老師。
突遇災害了,您教孩子怎么辦?
日本是地震多發(fā)國家,一般性的地震(3—5級)經(jīng)常發(fā)生,所以孩子們都知道發(fā)生地震時,如在保育園要聽老師的指揮;如在家中來不及跑出,要躲入小的角落或鉆入桌子下面,遠離掛物,以免砸傷。
防火、防觸電等等安全常識,也是教育內容。日本的教育不是讓兒童害怕地震、火災或電源,而是讓他們不怕,在災害面前知道怎么處理。
假如您不喜歡小動物,怎樣教育孩子?
日本保育園內的“邊角”處,會養(yǎng)著一兩只白兔,魚缸內有魚和龜在游動;院子里開了塊小菜畦,種著一二十株黃瓜,鮮嫩翠綠。這些都是保育園向孩子進行熱愛生命、保護環(huán)境教育的地方,時不時會有孩子跑過來,和動、植物親切交流,沒有孩子對動、植物隨意拋擲或糾扯。
筆者到東京灣臨海公園大型水族館游覽,見到許多中、小學生有組織地參觀,他們很安靜地看、悄聲地交談,生怕驚嚇了水族……“教育從娃娃抓起”,我們要做很多事情。
接孩子回家,練練“動手能力”
在保育園,每個孩子都得自己動手整理衣物,他們的小衣櫥很整齊。每逢節(jié)日或者園內的大活動,孩子們會得到機會,輪流參加廚房內的簡單勞動。廚師教給孩子怎樣制做、如何收拾餐具、擺放桌椅。孩子們自然會把學到的內容帶回家中,帶到自己今后的生活中。
假如我們的幼兒園沒有這種機會,筆者建議家長接回孩子時,給他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受到鍛煉。
孩子多走路,您心疼嗎?
保育園常帶孩子到三四公里以外的公園游玩,沿途有多路電、汽車可直達,但孩子們在教師的帶領下,步行往返已成習慣。每個孩子都要自帶水和食物,在來去的路程當中,不要別人的幫助。家長都很支持,少有為孩子叫苦叫累的。
筆者聽說國內也有一些幼兒園開設了“遠足”鍛煉課,家長的反映不一。如果每所幼兒園都能這樣,娃娃們的身體素質一定能夠提高!國人“足球夢”、“籃球夢”的實現(xiàn)該指日可待了!
日本幼兒園:不迷信“教育法”
潔白的小花邊帽,小碎花的圍裙,一絲不茍的神情,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正在老師的帶領下,向排隊等著領餐的同年齡小朋友們托盤里盛飯菜。位于日本橫濱青葉區(qū)的白百合幼兒園里,正是午餐時間。幾個盛飯的孩子是當天的值班生,他們要為其他孩子提供盛飯、倒牛奶的服務,此外還負責當天的領操等活動?!坝變簣@是個為孩子們提供社會體驗的場所”,幼兒園園長白井三根子女士這樣告訴記者。
開設書法課程
白百合幼兒園是一所私立幼兒園,目前日本的公立幼兒園數(shù)量不斷減少,整個橫濱市居然沒有一所公立幼兒園。
白百合幼兒園所在的橫濱市青葉區(qū),是一個白領階層聚集的住宅區(qū),家庭平均年收入在1000萬日元(約合70.8萬元人民幣)以上,是日本平均年收入的兩倍左右,稱得上是高收入住宅區(qū)。在這一區(qū)域,有教學內容緊湊的“教育式幼兒園”,也有貫徹寬松式教育方法的地方,白百合幼兒園走的應該屬于中間路線。
這個有700多名孩子的幼兒園里,每個孩子都帶著一頂小帽子,帽子的顏色標志這個孩子所屬的班級,便于老師辨認。中國的大、中、小班,在這里被稱作“年長”“年中”和“年少”三個年級。除了年少級的孩子,所有孩子都身著幼兒園的園服——帶領的白T恤和格子短褲,十分清爽可愛。
除了戶外自由玩耍的時間,幼兒園為孩子們安排了音樂、繪畫、手工、英語、體操等課程,還有書法課。所有課程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教育思想——不執(zhí)行灌輸式教育,而是讓孩子們在興趣盎然中打下學習基礎。
“讓孩子在社會體驗中不知不覺接受教育,自然培養(yǎng)學習習慣?!卑拙畧@長認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能否集中注意力是十分關鍵的。集中精力專心做事的習慣能夠讓人一生受惠,而這種習慣的基礎在幼兒園階段就應該打好。讓孩子們練習毛筆字,是因為“用手記住的東西,能記一輩子”。
值班增強群體意識
“孩子們在家庭里,一直都是被保護、寵愛的角色,而幼兒園是他們進入社會群體的起點。從此以后他們就將在社會里扮演自己的角色,因此應該給孩子們打好這個基礎。讓他們知道,自己是群體的一員,不能太任性。”日本的幼兒教育要領中,將幼兒園的教育分為“健康、人際關系、環(huán)境、語言、表現(xiàn)力”5個方面。
在白百合幼兒園,群體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重要宗旨,增加這種意識的一個有效手段就是值班制度。孩子們通過輪流為班級服務,強化了自己的責任心,同時也增加了對集體的感情。幼兒園的院子里掛著慶祝五月五“兒童日”的色彩斑斕的鯉魚旗,這是“年長”級的孩子們分工制作的。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對促進孩子們的合作意識有著積極作用。
白井園長認為,執(zhí)行了多年寬松教育的日本,幼兒教育中競爭意識的培養(yǎng)反而強調得過少?!拔艺J為有必要加強孩子們的競爭意識,比如運動會上跑得快的孩子就該拿第一名!”然而,表揚方式是有講究的,“不能表揚他‘真優(yōu)秀!’而要說‘真努力!’”強調努力的過程會讓孩子們的競爭心理更加健康。但競爭并不通用于所有領域,“畫畫就沒有高下之分,所謂畫得好壞,只是成人眼里的標準,但對于努力過的孩子,我都要表揚他們”,她認為,尊重每個孩子的想象力,通過表揚讓他們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對于中國流行的“蒙氏教育法”等新型教育方式,白井園長有自己的見地?!懊墒辖逃◤母旧现v并不是精英教育法,而是針對日常生活習慣的教育。其實日本孩子在家里自然已經(jīng)接受了這樣的教育,比如鞋子脫下要并排放好等?!?/p>
幼兒園靠“蒙氏教育”的招牌來作為賣點。白井園長認為,完全沒有必要迷信這樣的字眼,父母在生活中做好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是最根本的“蒙氏教育”。
育兒知識:日本家庭教育的四大特點
育兒知識:日本家庭教育的四大特點
一、重視禮儀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對子女的禮儀教育。母親做好了飯沒告訴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飯前,必先說一聲"那就不客氣了"。孩子離家或歸家都有一套禮儀規(guī)矩。孩子每次出門都要和母親、父親說一聲"我走了";每次回家進門都要說一聲"我回來了"。日本孩子文明禮儀行為已成為他們的習慣。
二、重視對孩子的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務勞動,包括吃飯前后的幫忙、燒飯;讓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間及身邊的東西;讓孩子自己去買東西等等。
三、重視孩子抗挫折的教育
日本的小孩走路時摔跤,父母不是主動扶他起來,而是鼓勵孩子自己起來。大一點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勵他們自己去克服困難。在日本,小學生在冬天都穿短褲,有的孩子腿凍得都發(fā)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勵孩子那樣做。
四、重視創(chuàng)新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從小重視對孩子創(chuàng)新人格的培養(yǎng),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父母都盡量解答,并從小就鼓勵孩子提問題,鼓勵孩子有獨立的想法、看法。家長經(jīng)常帶孩子到科技館去看書,借閱圖書,玩各種創(chuàng)造性游戲,發(fā)展孩子的想象力。日本父母很重視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給孩子買來組裝玩具,鼓勵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組裝各種各樣的模型,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
日本的教育注重全面培養(yǎng)
在日本,為達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強調對孩子進行“四重”教育。
一是重禮儀、孝親教育。日本孩子的文明禮儀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孩子離家回家都有一套禮儀規(guī)矩。為培養(yǎng)孩子的體貼、感動之心,父親和母親將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影響。比如,母親做好了飯沒告訴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飯前,必先說一聲“那就不客氣了”。另外,“不給別人添麻煩”是日本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使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
二是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們信奉這樣的理念:只有讓兒童經(jīng)受一定的以忍耐為內容的身心訓練,而不是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才能培養(yǎng)兒童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為了形成兒童堅韌和頑強的品質,日本人非常重視對兒童進行忍耐的教育,并且將其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日本,人們經(jīng)??梢钥吹剑恍┖⒆釉跊]有成人帶領的情況下,面對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安營扎寨,尋覓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難,進行自救活動。日本家長讓孩子冬季也穿短裝,洗冷水澡,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日本家長把這看作是一個經(jīng)受挫折的訓練,是讓孩子具備接受挫折的經(jīng)歷,也是人能否正確履行其生活職責的必備條件。這些看上去的一件件小事實際上都是在潛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
三是重自立、自信教育。乘火車、輪船旅游時,常常發(fā)現(xiàn)跟隨父母旅游的日本孩子不論年齡大小,每個人身上都無一例外地背著一個小小背包。背包里裝的都是些他們自己的生活用品。為什么要他們自己背呢?日本孩子的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背?!蹦呐率窍笳餍缘?,這對于養(yǎng)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
日本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都要在校外參加勞動掙錢。日本教育學家認為,在家庭教育中,學生做家務勞動是學生應盡的義務,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錢的話,這就是對家庭關系的扭曲,有的家長因孩子學習成績好而賞錢,這無疑是一種賄賂。日本的家長認為在物質條件過分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因此,他們還注重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吃苦能力。
四是重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教育。另外,日本的有志之士要求教育革除“應試教學”的弊端,向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方向發(fā)展。日本家庭教育也開始越來越重視對孩子創(chuàng)新人格的培養(yǎng),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險情神,鼓勵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鼓勵孩子有獨立的想法、看法。家長經(jīng)常帶孩子到科技館去參觀,鼓勵孩子到社區(qū)圖書館去看書,借閱圖書,玩各種創(chuàng)造性游戲,發(fā)展孩子的想象力。重視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給孩子買來組裝玩具,鼓勵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組裝各種各樣的模型,培養(yǎng)該子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