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基礎教育助孩子全面成長
發(fā)布時間:2021-04-24 教育基礎筆記 教育學基礎筆記 教育孩子筆記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日”。1989年的這一天,《兒童權(quán)利公約》獲得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第一部有關(guān)保障兒童權(quán)利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性約定由此誕生。20年來,《兒童權(quán)利公約》在促進兒童保護、福利和教育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國際兒童日”前夕,記者對芬蘭的基礎教育進行了一番調(diào)查。芬蘭的教育水平在世界上處于領(lǐng)先地位。特別是芬蘭的基礎教育,注重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僅獲得書本知識,也鍛煉動手實踐和人際交往等各方面能力,使他們成為全面、健康的人才。芬蘭兒童一般7歲開始上學,接受為期9年的義務基礎教育。記者近日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太陽灣基礎學校采訪時發(fā)現(xiàn),學校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呵護創(chuàng)造力的幼苗
在芬蘭,雖然各校必須依據(jù)教育部頒布的指導性教學大綱制訂教學計劃,但每個學校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確定不同的教學重點。太陽灣基礎學校的教學重點是對學生進行技術(shù)教育,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特別能體現(xiàn)這一教育特色的是廣受學生歡迎的手工課。
走進手工課教室,仿佛來到一個小型加工廠。靠墻的工具柜里,整齊地擺放著各種工具,旁邊還有臺鉆、車床等設備。高年級學生有的在鋸木條,有的用小型臺鉆打孔,有的在用砂紙打磨小凳子。在另一間教室里,幾名男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將電子元件焊接到電路板上,成功地制作出擴音器并播放音樂。
在編織縫紉教室,高年級學生有的在動手設計并縫制各種便裝,有的在用毛衣針編織毛衣。他們時而獨自琢磨練習,時而湊在一起切磋技藝。老師來回巡視,不時給予指點。通過自己動手實踐,同學們不僅能鍛煉動手能力,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同時還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和尊重勞動成果的意識。(zfw152.cOm 趣祝福)
信息技術(shù)貫穿教學
學生們有一條擴大知識面的重要途徑——電腦。許多學生喜歡在電腦上查詢與所學課程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在電腦上做各種練習和作業(yè),并將作業(yè)通過網(wǎng)絡傳給老師。孩子們幾乎個個都能熟練使用電腦,并掌握文字、圖形、信息和文件處理的基本技能。有的學生對電腦的精通程度甚至超過老師。
在太陽灣基礎學校,最新的信息技術(shù)在授課中得到廣泛應用。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術(shù)課和視覺藝術(shù)課。由于使用數(shù)碼相機和手機拍攝日益普及,學校的美術(shù)老師除了教學生畫畫,還教他們?nèi)绾问褂脭?shù)碼相機拍攝,如何編輯圖片和視頻,以及如何應用軟件進行電腦繪畫等。在視覺藝術(shù)課上,學生可以學習更多相關(guān)軟件的應用。
培養(yǎng)良好生活習慣
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應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芬蘭基礎教育對這方面相當重視。在太陽灣基礎學校的家政課上,學生們能夠?qū)W習烹飪、打掃衛(wèi)生和熨衣服。在家政教室里,有多個小型整體廚房,學生可分小組進行實際操作,做出自己喜愛的“美味佳肴”。
和芬蘭其他學校一樣,太陽灣基礎學校為學生提供專職營養(yǎng)師調(diào)配的免費自助式午餐。盡管午餐是免費的,但記者看到,學生們吃多少取多少,基本上沒有浪費現(xiàn)象。他們將盤子里的食物吃得干干凈凈后,自覺地將用過的餐具分類放在指定的地方才離去,前后不過15分鐘。最后,由值日的學生清理餐桌。整個用餐過程井然有序,從中不難看出學生從小養(yǎng)成的良好生活習慣和優(yōu)秀的基本素質(zhì)。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基礎教育:獨生子女的教育
基礎教育階段正是兒童身體發(fā)育的關(guān)鍵時期,也是心理發(fā)育和形成期?;A教育階段獨生子女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環(huán)境方面,獨生子女是家庭新一代的唯一成員,甚至是兩個家庭第三代的唯一成員,可謂“萬千寵愛于一身”。獨生子女沒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jīng)驗,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由于他們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兒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學,容易形成他們說大人話、做大人事的早熟傾向,過早失去孩提的天真。
發(fā)育方面,獨生子女的身體發(fā)育普遍較好,智力發(fā)育也較早。獨生子女家庭負擔相對較輕,為其提供了更加優(yōu)越的智力發(fā)育條件。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同時也是“萬千壓力于一身”。
家長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如果采取操之過急的方法,結(jié)果有三:一是一味順從,你們說什么我做什么,唯唯諾諾,變成一個毫無主見之人;二是小滑頭,四面討好,八面逢迎;三是逆反,誰的話也不聽,你說你的,我做我的,你罵我不做聲,你打我躲,你犟我比你更犟。自理能力方面,獨生子女生活在祖輩溺愛嬌寵、父母包辦代替、學校不敢放手的環(huán)境里,使獨生子女動手的機會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依賴性強,不能與人分享。這些不良習氣嚴重阻礙了獨生子女的社會化進程,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獨生子女的現(xiàn)代教育應當充分揚長避短。
首先要樹立全面的教育思想,克服只重視智力開發(fā)和忽視思想道德與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傾向。
第二,鼓勵孩子到兒童社會中去,融入到集體中去。成人應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讓孩子與同齡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兒童伙伴的孤獨感。通過集體教育他們尊重他人,不執(zhí)拗任性,與朋友友好相處,互相商量,謙讓,引導獨生子女與同伴處理好關(guān)系。
第三,引導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舍得孩子吃一點苦。在實際生活中,要讓孩子吃一點苦。還要督促孩子多參加勞動,特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這樣既能培養(yǎng)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鍛煉其生活自理能力。有的時候,還可以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障礙和困難,讓他去鍛煉。
第四,擺正獨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獨生子女的許多不良習慣是由其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要使孩子感到他雖然是家中的獨子,但是沒有特殊的權(quán)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員一樣處于平等地位。做到這一點,關(guān)鍵在于從日常小事抓起,長期堅持。
最后,對孩子教育要堅持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對孩子的教育堅持一致性,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堅決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者對孩子的要求、態(tài)度前后也要一致。不能此一時、彼一時,高興時就無原則,一味寬容,不高興時就一概禁止,斥責。教育者威信高,教育效果也就增強了。
家長要在引導孩子糾正的基礎上幫助提升
在一個春風溫暖撫面,鳥語花香相伴的早上,我應朋友之邀開始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朋友家五歲多的活潑可愛的女兒琦琦,給我們營造了應景的靈動氛圍。在一路的談笑中,琦琦突然說:“看,天上的白云一朵朵。”我被她的清翠響亮聲給打動,于是抬眼望天,附和到:“是啊,藍天上白云一朵朵,像花;白云一片片,像紗。”琦琦立刻原地轉(zhuǎn)著圈望著天,若有所思地停頓片刻,然后重復著我的話跑開了。我的本意是讓琦琦多學習一個量詞,豐富量詞詞匯,更加開闊視野,表述全景。我立刻牽了朋友的手,急步三五下追上琦琦,接著問:“白云一朵朵和白云一片片哪個描述好?”琦琦瞇瞇笑著說:“都好”。我打著手勢解釋到:“是的,白云變化成團狀像花時可用‘朵’,拉長成輕薄紙片樣時可用‘片’。讓她理解量詞的表述與事物的形象存在一定的關(guān)系,琦琦變得更加乖巧似的,對我不停地點頭微笑。跟隨琦琦的雀躍,來到湖邊沙灘,琦琦高興呼喊:“這里有很多腳??!”她媽媽回應到:“很多人都愛帶孩子來玩?!蔽伊⒖虂淼界磉厗査骸斑@很多腳印是不是都連起來的,好像串起的?這就可以怎么說?”女兒琦琦很機靈:“可以說腳印一串串。”“對,沙灘上腳印一串串。”我親熱地隨和著琦琦,媽媽夸贊說:“寶寶你真棒!”“媽媽夸你觀察細心,描述事物用詞形象準確啊。”我補充說。琦琦高興地在沙灘上創(chuàng)作著一幅幅畫作,我欣賞著,琦琦不時地匯報著:“這是河?!蔽已a充道:“這是一條河?!薄斑@是個山。”我糾正說:“這是一座山。”“這里有一朵花”......琦琦興致極高的解說著,這次愉快的沙灘創(chuàng)作解說意猶未盡,我們大家來到了餐館,我說:“餐椅一把把,等待我們?nèi)ヂ渥!辩h(huán)視了一下餐廳說:“還有許多餐桌呢?!蔽艺f:“我們圍著一張餐桌坐,那許多餐桌怎么說?”聰明的琦琦思考片刻就說:“餐廳里餐桌一張張?!蔽伊⒓垂恼瀑潛P。
本以為這次由琦琦發(fā)起的疊量詞及量詞的學習互動小插曲,隨著一道道美食入住層層胃蕾下的食物加工廠,隨著琦琦一次次地學習的滿足和快樂,返程路上一輛輛車輛的閃過而結(jié)束,不料回家后的小憩還正酣暢,手機鈴聲響起,原來回家后琦琦要聽故事,媽媽給她講了《井底之蛙》,里面有一口枯井和一眼枯井之不同表述,琦琦要問個明白,我是睡眼惺忪,可是不敢怠慢,我答:“量詞的用法會有所變化,反映了漢語獨特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有些量詞的用法呀帶有想象、聯(lián)想的成分,也有的帶著情感的參與,特別的富有詩情畫意啊!”也正是這次手機鈴聲讓我清醒了夢:聯(lián)想到朋友正在讀中學的女兒學習很被動而且特別逆反,家長因此很煩惱。這種現(xiàn)象也絕不是個例,說起這個話題時很多家長都顯得很苦惱,說是大部分時間都用在陪伴孩子上了,但沒有得到想要的結(jié)果。靜坐冥思,和家長一起反思一下:高興時的“你真棒”、“你真聰明”或煩惱抱怨時的“你真笨”等評判絕不應該是陪伴的主要內(nèi)容。家長怎樣才能有效陪伴孩子?這讓我想起了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的話:“不要以為你們同孩子談話,命令他的時候才進行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包括你們怎樣議論別人,怎樣對待朋友,怎樣看書讀報,這一切對孩子都有重要意義”。不難理解,父母對孩子的有效陪伴就在生活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父母對人對事的評價及態(tài)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對照當下,有的家長在要求孩子讀書學習做作業(yè)時,自己卻專注于手機里,讓親子同在屋檐下卻變成了最遙遠的距離。這種陪伴只能引導孩子對手機產(chǎn)生好奇,一步步迷戀手機,哪里還有心思讀書學習。中國有句大家都耳熟能詳?shù)脑挕敖煺叱?,近墨者黑”,也是告訴我們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影響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一切知識和技能都來源于生活,又融入生活,也因此產(chǎn)生情感,從而使這些知識和技能鮮活并生動有趣,進而逐漸形成孩子受益終生的對知識技能的追求和學習的內(nèi)動力。我有幼教近三十年的教育實踐,同時不斷學習理論充電,我想對家長說:對孩子更好的陪伴應該是關(guān)注生活,更進一步關(guān)注孩子自己的生活、孩子感興趣的生活或者與孩子相關(guān)的生活,在他們的世界里發(fā)現(xiàn)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shù)各領(lǐng)域的成長需求和能力水平,并能在他們原有基礎上取得的進步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提升,
芬蘭教育 堪稱全球第一的秘密
世界前三大新聞通訊社路透社怎么也想不到。他們傳送給全球新聞界使用的兩張照片,竟然活生生被一個13歲的芬蘭中學生拆穿。
2008年8月,路透社轉(zhuǎn)用俄羅斯電臺影片,刊登兩張俄羅斯?jié)撏г诒睒O海底下插國旗的照片,住在芬蘭北方小鎮(zhèn)的少年塞羅丁看到報紙后。覺得怪怪的,于是動手找資料,確認這張潛艇照片是翻拍自電影“泰坦尼克號”里面的一個片段。路透社被迫認錯道歉。
這就是芬蘭教育為什么能連年驚艷全球的原因:小孩會主動想、主動問、主動找答案。
OECD評比,芬蘭兩屆稱霸
自2000年開始,經(jīng)濟合作組織(OECD)每3年舉辦一次15歲學生能力評估測驗“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芬蘭青少年連續(xù)兩屆在閱讀與科學兩項評比中稱霸,解決問題和數(shù)學能力則位居第二。
“芬蘭能,為什么瑞典不能?”談到芬蘭的優(yōu)異表現(xiàn),瑞典教育部次長歐斯博格(BertilOstberg)不無感慨。盡管瑞典中學生在PISA的表現(xiàn)仍高于平均水平,瑞典民眾顯然不夠滿意,畢竟,芬蘭30年前啟動教育改革時,還是向瑞典取的經(jīng)。
不光是瑞典,在教育投注最多經(jīng)費的北歐國家丹麥和挪威,以及美國、韓國、日本、英國、南非等各國教育機構(gòu)與領(lǐng)導,也跨海特聘芬蘭教育專家,為他們的教育體系把脈、開藥方。美國雜志《經(jīng)濟學家》更在2007年發(fā)文建議,歐洲領(lǐng)導人應暫時放下所有活動,“回芬蘭的學校上課。”
教育已然成為芬蘭最成功的出口產(chǎn)品。
九年義務教育,經(jīng)費政府出
綠蔭盎然。這棟原本是工廠的白色建筑物,還維持干凈樸實的樣貌。掌舵基礎教育的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教委會),就隱身在首都赫爾辛基市區(qū)這片幽靜的小區(qū)里。
20世紀70年代初期,教委會扛下芬蘭獨立建國后最大規(guī)模的改革重擔,他們的使命是提供高質(zhì)量的9年一貫義務教育,訓練出能夠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下一代。
教委會決定采用“綜合學校”的模式,讓7—15歲的中小學生,不分年級,都待在同一所學校學習。在9年一貫教育中,學生課本、交通和午餐費用,全由政府負擔,經(jīng)費則由中央政府出資57%,地方政府分攤43%。這個決策延續(xù)30年至今,不因政黨輪替而改變。
堅持平等精神,一個都不能少
當其他國家還在施行精英教育時,芬蘭卻反其道而行,絕不標榜精英,堅持每一個小孩公平受教,“一個也不能少”。
從制度設計到資源分配,芬蘭教育從平等出發(fā)。60萬中小學學生,分布在4000所綜合學校,平均每校約150人,班級人數(shù)不超過20人,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于“無一人落后”,沒有貴族和平民學校之分。翻開芬蘭各種教育文宣,從不高調(diào)“快樂學習”,對他們來說,有了公平,快樂就不是問題。
只是,北歐國家都強調(diào)平等,芬蘭能以黑馬之姿脫穎而出,關(guān)鍵就在于用了對的策略。
芬蘭不是砸更多錢辦教育,而是選擇“專注”策略,把資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級中學和學習遲緩者身上。
在OECD國家評比中,芬蘭是運用教育資源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不同的是,在大多數(shù)國家,高等教育學生平均分配到的經(jīng)費最多;反觀芬蘭,投資在初級中學生的經(jīng)費,每人平均達8200美元,在所有就學年齡中最高。
絕不放棄學習慢的孩子
提升學習遲緩者的學習能力,是芬蘭專注策略的另一個重點。
專門負責特殊教育的教委會顧問寇依薇拉(PirjoKoivula)指出,教委會的目的是讓“每個”小孩都具備基本能力,當學生出現(xiàn)短暫學習困難時,老師會立即提出矯正計劃,在課堂上或是放學后進行個別輔導,費用由政府負擔。
芬蘭有將近20%中小學生接受額外學習輔導,OECD國家平均只有6%。曾經(jīng)當過特教老師的寇依薇拉邊看數(shù)據(jù)邊說,在老師早期介入輔導后,有輕微學習障礙的小孩都進步很快,一兩個月之后,就不再需要“補救”。
采用資源專注的策略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芬蘭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并沒有明顯城鄉(xiāng)差距。在PISA測驗中,芬蘭校際差距全球第二小,不到5%(差距最小的是人口僅30萬的冰島)。不論是首都赫爾辛基,或是偏遠北極圈的中學,測驗成績相差都不大。
“排名”、“資優(yōu)”犯大忌
“芬蘭沒有壞學生,即使最差的學生也很好。”以培育師資聞名的約瓦斯其拉大學(UniversityofJyvaskyla)教育研究所所長瓦里亞維(JouniValijarvi)直言,芬蘭15歲以下人口逐年減少,將資源導入需要輔導的小孩身上,可以創(chuàng)造最大的國家利益。
且慢!學得快的人要怎么辦?會不會是另外一種不公平?芬蘭人自有他們的邏輯:“學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學,學得慢的人更需要幫忙。”
“寧可讓學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讓不會的人繼續(xù)不會?!狈姨m反對對學生進行任何形式的“分類”或“排名”,說“資優(yōu)”和“精英”是犯大忌,更沒有“能力分班”這回事。
28歲、在赫爾辛基大學任職的海蒂回憶,她念中小學時數(shù)學很好,但老師從來不會公開說她功課好,只是私下偷偷塞幾本進階數(shù)學讓她自己看。
最能展現(xiàn)教育平等價值的,是芬蘭政府對移民子女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不論是否有芬蘭國籍,移民子女都能免費上學,政府還額外撥預算讓他們學習母語,每周上兩堂,為期4年。
全球最嚴格的師資標準
在專注的策略、平等的核心價值外,芬蘭教改能夠一路順暢無阻至今,還必須歸功于一群高素質(zhì)的專業(yè)教師。
自1979年開始,教委會就定調(diào),中小學老師屬“研究型”,必須具備碩士學歷,這幾乎是全球最嚴苛的規(guī)定。師資教育從原本的3年,延長為5年,高中生畢業(yè)申請師范學校時,除了要看在校成績,還必須通過層層面試,確認有教學熱誠與創(chuàng)新思維,才能擠進錄取率僅10%的師范窄門。
專研師資培育的赫爾辛基大學教授坎薩寧指出,芬蘭師范體系的唯一任務,是培育有能力的老師,并發(fā)展必要的專業(yè)質(zhì)量,以確保教師生涯能夠持續(xù)進步。換句話說,在芬蘭,老師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意愿。
“有能力學習,才有能力創(chuàng)新教學,教育才會不斷提升。”培育無數(shù)教師的瓦里亞維比喻,在芬蘭,老師是一種“最愛學習的動物”。
芬蘭老師愛學習出了名,大學暑期班開課,座中最多的是中小學老師。芬蘭教育部長現(xiàn)在最頭痛的是缺老師,好學的老師都跑去繼續(xù)念博士;芬蘭企業(yè)也喜歡雇用老師,跟政府搶人。據(jù)芬蘭第一大報《赫爾辛基郵報》調(diào)查,芬蘭年輕人最向往的行業(yè)就是當老師;中小學教師受民眾敬重的程度,甚至超過總統(tǒng)和大學教授。
芬蘭老師教的不是“知識”,而是“學習怎么學習”。小孩問問題,老師不會直接講出正確答案,而是給他一個方向,自己去想、去找、去學。
挑高的天花板下,淡色木地板上,穿著各色襪子的腳丫子跑來跳去。赫爾辛基郊區(qū)小學教室里十幾個小孩,華裔的Tina趴在桌上自己看書,對面的Sarka在畫畫,有的玩玩具、有的寫作業(yè),教英文的老師拿著顏色圖卡,蹲在兩個小孩前面繼續(xù)比劃。
沒有吵鬧,也沒有不耐煩,老師不必時時刻刻盯著,每個小朋友都有老師為他們量身訂做的學習目標,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什么。
盡管門檻高,又受歡迎,教師在芬蘭并非高薪工作。在OECD的調(diào)查中,不論是新進或資深者,芬蘭教師平均薪資都比先進國家和歐盟平均要低,甚至比不上國民所得較芬蘭低的韓國與西班牙。
留著一把大胡子,在中學教物理已24年的史亞力屈指計算,他每月收入扣稅之后,大約有2000歐元,跟大學畢業(yè)生差不多?!白隼蠋煵皇菫榱隋X,是因為我們真的相信這份工作對芬蘭很重要?!笔穪喠ι钚?,師資即國力,老師愈好,國家就愈強大。
強調(diào)學習,而非競爭
嚴格要求師資質(zhì)量,芬蘭政府也相對給老師和學校最大的教學自主權(quán)。教委會和教育部每4年制定并公布核心課程綱要,其他如征聘師資、經(jīng)營管理則由各校自治,舉凡班級大小、課程內(nèi)容、學生課表,甚至是每年上課幾學期都由學校全權(quán)負責;至于要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書,則由老師自由選擇。
芬蘭中小學并沒有全國一致的聯(lián)合評量,學校也很少有考試;芬蘭官方也不進行教師評鑒。被問到是否要考核教師表現(xiàn),任職教委會長達30年的資深顧問勞卡南幾乎動了氣,反問:“為什么要評鑒老師?”他驕傲地說,芬蘭根本沒有不好的老師,每個老師都很自律,不需要打考績。主管教育的中央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并不實施學校評鑒制度,對學校有絕對信任,再小的學校,也擁有絕對行政自主權(quán)。
赫爾辛基市內(nèi)的拉托卡塔諾(Latokartano)小學,決定在校內(nèi)推行不分年級上課,180個學生,每個人有自己的課表,有的人8點半上學,有的則是9點或9點半,大家放學的時間也不一樣。
學校事務的決策機關(guān)是董事會,七位董事中,有一位教師代表、一位職員代表,其他五位由家長與當?shù)匦^(qū)選出。董事會決定學校課程方針和預算使用,及聘用教師。
擁有法學和教育雙碩士學位的校長亨卡拉透露,每學期初,班級老師會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坐下來討論小孩的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評量不是根據(jù)和其他人的比較,而是看是否達成最初設定的目標。他們沒有成績單,只有學習報告。
“我們強調(diào)的是學習,不是競爭,芬蘭絕對不會用競爭來刺激質(zhì)量?!闭f得一口流利英文,亨卡拉再三強調(diào),在芬蘭,教育的目的是學習,而非競爭。
全世界最愛看書的國民更重要的是,芬蘭教育還有一筆他國難望其項背的幸運資產(chǎn),那就是他們有一群熱愛閱讀的國民。
芬蘭人在家閱讀的傳統(tǒng)已傳承400多年,是全世界最愛跟圖書館借書的人,每人每年平均借17本書。根據(jù)調(diào)查,41%的芬蘭中學生,最常從事的“休閑活動”就是閱讀。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有對的策略,用了對的人,芬蘭教育怎么可能不好?
媽媽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礎
媽媽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礎
大多數(shù)人干了壞事后,都會經(jīng)歷一種不安的負罪感或羞恥感。這些感受實際上保護著做了錯事的人,標志著他們還有良心。負罪感或羞恥感保護著人們及其生活在其中的社會,在人的“人性”與“獸性”之間豎起了的一道屏障。我們的人性包括道德倫理原則。同情是我們?nèi)诵缘囊环N品質(zhì),能夠約束我們,使我們避免干壞事。然而,我們的“獸性”窩藏著許多欲望、情欲和情感,它們會驅(qū)策我們做一些不可理喻的愚蠢之事。
我們所受的人性教育源于父母、學校和社會,也源于孔子等許多偉大教育家的智慧。我們所受的教育會扎根于我們的性格之中。良好的性格能使我們一輩子避免作惡犯罪。但要知道,人的性格在童年早期就已塑造成型了。
有些人——不幸的是這類人現(xiàn)在越來越多——沒有受過人性的教育,沒有成為完全的人。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只剩下了“獸性”,這“獸性”使他們變得嫉妒、易怒、好斗,使他們覬覦他人的財產(chǎn),懷疑他人的動機和行為。這些人的“獸性”不會阻止他們?nèi)プ鑫:λ?、動物和自然的暴行。只有我們的“人性”才會阻止我們犯下這類暴行,而這種“人性”是從幼年早期的教育獲得的,并永遠跟著我們。
科學研究已明確指出,那類僅有“獸性”的人具有“反社會型人格”。“反社會型人格”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心理障礙,是一種人格或性格障礙。這種心理障礙并不會公開地表現(xiàn)出來,這一點跟其他精神患者或抑郁患者不同。有這類人格障礙的人會小心翼翼地掩蓋他們的問題,在公共場合遮掩得尤其好。他們通常已經(jīng)在社會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和權(quán)力。但是,當他們跟親近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或者在無人認識他們的場合,他們就不想抑制或者無法抑制他們的本性,就會原形畢露。比如說,他們可能會變得兇暴起來。
這些人沒學會怎樣辨別對錯好壞。他們沒學會怎樣約束他們的“獸性”及其強烈的欲望和情感,沒學會讓自己的高級本性或人性控制自己的“獸性”。這一點會在他們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或在對待動物和自然的過程中顯現(xiàn)出來。
即使他們干了壞事,他們也不覺得自己錯了。他們甚至感覺很不錯,而且會狡猾地掩蓋他們的惡行。他們沒能培養(yǎng)出一種指引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前進的良心。這些人通常都極其聰明,精于掩飾自己的動機和行為。他們很會保護自己,不讓人發(fā)現(xiàn)真相。所以他們的本性一般不為人所覺察??墒?,有一天,他們可能會禁不住誘惑而犯罪。即使這時,他們也不會懊悔自責。他們可能會對自己或好友這樣說:“噢,她從我眼前走過,我就感覺自己想揍她。那是她的錯。不錯,我殺了她——可是,誰讓她在我手癢的時候從我面前走過呢?”
性格障礙患者會鄙視一個善良、可靠的人,一個對他人,尤其對那些身處困境的人滿懷同情的人?!八烧娲?!總是在幫別人,而不想著把錢和精力給自己留下來,不去想怎樣提高生活質(zhì)量,怎樣賺更多的錢,怎樣更快地取得成功,得到人們的認可。他管好自己就行了,又何必去管他人的不幸、傷痛和困苦呢?”一個“反社會型人格”的人是不會尊重一個善良的人的。
一個患有“反社會型人格”的人會做出危及整個人群的事。比如說,在森林中點火,然后幸災樂禍地看著大火熊熊燃燒,看著消防員拼命救火——有些消防員甚至可能葬身火海呢。這類人還可能心中懷著深仇大恨,所以他們就會羞辱人,傷害人,想剝奪他人的尊嚴,并以此為樂。
一個患有“反社會型人格”的人會炸毀一座公共建筑,哪怕有成百上千的人在里面工作。他似乎想成為一個“名人”,而他的“獸性”驅(qū)使他達到這一目的的唯一方式,就是犯下一樁嚴重罪行,從而登上全國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阿德勒說:“他們的世界觀有問題,他們對自己的價值和他人的價值的評估也有問題。”
患有“反社會型人格”的人會以作惡為樂,仿佛這能消除內(nèi)心的一種深深的痛楚。人心里怎么會產(chǎn)生這種痛楚呢?
這種痛楚是童年早期不幸的環(huán)境和遭遇造成的苦果,甚至跟出生前的事情也有關(guān)系。出生前,嬰兒在母體內(nèi)通過血液循環(huán)和母親聯(lián)系在一起,與母親一道經(jīng)歷著許許多多或好或壞的事情,既分享著母親最愉悅的感受,也分擔著母親最憂傷的情感。未出生的嬰兒跟母親的情感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跟母親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不論過去的還是現(xiàn)在的,都間接地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還跟母親對未來的擔心和憂慮聯(lián)系在一起。
嬰兒跟母親(通常也是嬰兒的看護者)的這種關(guān)系在出生后能否延續(xù),這是孩子童年早期中最重要的事情。為什么呢?一只小貓很快就能長成一只真正的貓;實際上,它在出生后只需幾天的時間就能做到這一點??梢粋€人需要好多年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每個孩子既有可能成為世界的光明,同時也可能帶給世界黑暗?!焙⒆訒缿僮约旱目醋o者——通常是媽媽,這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礎。孩子對媽媽或看護者的這種依戀也稱為聯(lián)結(jié)。正是由于這種聯(lián)結(jié),嬰兒才能向媽媽或看護者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具有性格障礙的人要么從未體驗過這種依戀,要么只是部分地體驗過。他們的聯(lián)結(jié)是不完整的,不充分的。具有嚴重性格障礙的人在生命之初是“無所依附”的,因為他們在童年的早期沒有機會跟看護者形成一種依戀的關(guān)系。
比如說:他們可能是未婚媽媽生的。未婚媽媽生活條件很艱苦,情緒很糟糕,所以就不大可能給孩子創(chuàng)造多好的生活環(huán)境。未婚媽媽無法給孩子充分的關(guān)愛。這樣,孩子出生后就生活在一個絕望、無助的世界里?;蛘呤橇硪环N情況:孩子的父母是狂熱的生意場上的大忙人,他們每天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且還有接連不斷的物質(zhì)方面的憂慮。他們沒時間照顧孩子,對孩子也沒有感情。孩子出生后不久就托付給了奶奶。奶奶累了,就把孩子放到她的妹妹懷里,而她妹妹又把孩子放到自己的保姆懷里,可是保姆干完活后還得照料她自己的一家人。于是,這家人就決定把還很小的孩子送進一所離家很遠的托兒所,孩子的父母為此還要付一大筆錢。孩子覺得自己被完全拋棄了,于是每天晚上臨睡前,都會拿頭在墻上撞好幾個小時,直到精疲力竭。睡覺時他會做噩夢。孩子很痛苦,因為沒有人理解他,也沒有誰真正關(guān)心他。
社會依戀關(guān)系從童年早期起就開始產(chǎn)生了。這種關(guān)系是由嬰兒與母親之間的愛與信任構(gòu)成的。嬰兒有了安全感后,就能進行學習了。對這一聯(lián)結(jié)關(guān)系的體驗是生命的第一年中最深刻的體驗。
如果缺乏適當?shù)穆?lián)結(jié),無所依附的嬰兒就會產(chǎn)生懷疑和深深的憤怒。他所感受到的全是負面的情感。他對別人沒有積極的情感,成了一個沒有良心的孩子。他無法建立人際關(guān)系,無法學習,主要是無法學習愛與關(guān)心。一位專業(yè)醫(yī)生這樣說道:“一個孩子在小時候跟看護者建立起來的聯(lián)結(jié)構(gòu)成了他將來心理發(fā)展和人際關(guān)系的基礎。”這位醫(yī)生在一所旨在幫助有性格障礙的青少年的機構(gòu)中工作。
孩子要學會做人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情,那得有一個真正具有人性的環(huán)境,也就是要有愛和關(guān)懷,以及跟自己的唯一看護者所建立起的穩(wěn)固而持久的聯(lián)系。這樣,孩子就會培養(yǎng)出積極的情感和良好的關(guān)系。培育良心,區(qū)別對錯善惡,選擇正確的好方法,摒棄生活中惡劣的方面,這些都是孩子從父母那里學來的。正是父母教給了孩子道德和倫理。
你們要竭盡全力獲取內(nèi)在和外在的善美,因為人性之樹的果實一直就是,而且永遠將是內(nèi)在與外在的善美。人如果不具備知識或技能,那他就是一棵不結(jié)果的樹,這是不可取的。所以,你們要盡你們所能,用知識、智慧、靈性洞察力和雄辯的口才等果實來裝扮這棵人性之樹。
我們對生活持積極還是消極的態(tài)度取決于生命最初的那幾個月、那幾個年頭。嬰兒的頭九個月至關(guān)重要,對于“聯(lián)結(jié)紐帶”的建立尤其如此。人在頭兩年會學到許多終身受益的重要東西。
一個小孩子如果未能跟慈愛的母親建立起舒適溫馨的關(guān)系,他心中就會有很多痛苦。他將不能達到做人的標準,會養(yǎng)成許多“反社會”的習性。因為沒人引導他,沒人訓練他獲取積極的品質(zhì)和態(tài)度,如坦誠、可信、誠實和可靠等。他將學會坑蒙拐騙、偷盜打架、殘酷待人等惡習。在學校,他會曠課逃學,因為他從學習中得不到任何樂趣。他更喜歡在田野里或骯臟的城市大街上晃蕩。規(guī)則,或者說遵守規(guī)則對這樣的孩子來說是很困難的。
說到人際關(guān)系,這些孩子無法跟父母或老師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guān)系。沒有這種互信的關(guān)系,他們既無法學會關(guān)愛人類,也不會相信自己,信賴自己。就是在學校里,他們的學習能力也常常大打折扣。他們跟班上的同學或鄰居的孩子成不了長期的朋友。如果有一個善良慈愛的人對他們表示關(guān)愛,他們無法接受這種關(guān)愛,也不會回報以信任和關(guān)心。他們不會表達友愛之情。
患有“反社會型人格”的孩子或大人有一個標志,就是他們不會跟人進行目光接觸。這樣的孩子會避免直視他人的眼睛,他們害怕別人直視他們的眼睛,“發(fā)現(xiàn)”他們在撒謊或騙人。當有人直視他們時,他們害怕感受到自己內(nèi)心深藏的痛楚。
患有“反社會型人格”的孩子有搞破壞的本性。他們有時會摧殘自己,有時會破壞東西,如家具或者房子(他們有時會把房子點著)等,或者虐待他人或動物。他們也會暴跳如雷。
這些孩子有的還會遇到語言或?qū)W習問題。要他們服從權(quán)威,如服從父母、老師或?qū)W校管理人員,那是不可能的。他們藐視權(quán)威。根據(jù)他們的經(jīng)驗,權(quán)威不但沒什么幫助,而且是殘忍的、有害的。例如,他們可能經(jīng)歷過嚴厲的懲罰或責罵,或者一個沒有愛的“冰冷氣候”。這樣的孩子不曾感受過良好人際關(guān)系的溫暖。他們的內(nèi)心就好像有一道障礙,使得他們無法感受到這一點。
對青少年而言,在這份不良習性的長單子上,還得加上以下內(nèi)容:酗酒、吸毒、好斗以及在性方面的侵犯性。
在成人階段,患有“反社會型人格”的人在工作中會遇到困難:他們很難保持一貫的工作成績。他們也很難成為一個有愛心的、樂于支持的配偶。撫養(yǎng)孩子對他們來說也非常困難。他們自己沒有得到過良好的撫養(yǎng),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可供學習,他們又怎能成為好父母呢?
作為一個人,他們寂寞無伴。他們是孤獨者。他們從來不會敞開心扉向他人傾訴。他們疑心重重,遮遮掩掩。他們的人際關(guān)系缺乏溫暖和深度。他們的感情和情緒像淺水灘一樣膚淺。不論在家里,在工作中,還是和朋友,他們都建立不起持久的關(guān)系。他們內(nèi)心深處對自己也不滿意。他們對自己或自己的生活并不滿足。
總而言之,反社會行為源于童年早期。童年早期正是人一生中培養(yǎng)真正的人性品質(zhì)、態(tài)度和行為的階段。在此期間,人要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和態(tài)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學會分辨好壞,培育良知,懂得善良與公正。童年早期的烙印對一個人將來的一生都具有持久深遠的意義,不論是對童年、青年還是成年都是如此。等一個孩子長成了青年或成人,再要他改變自己的人格或性格的許多方面,那將是非常困難的。雖然在關(guān)愛他的人們的努力幫助下,他仍有可能改變自己性格的某些方面,但那需要時間,需要他本人和他周圍的環(huán)境很有耐心。
一個實際例子:嬰兒可能會有一些難以確診的耳朵痛或肚子痛。如果父母或看護者不想法減輕嬰兒的這種持續(xù)的疼痛,嬰兒就可能會有產(chǎn)生人格障礙的傾向。嬰兒不相信自己能夠承受這種持續(xù)不斷的疼痛。如果持續(xù)的疼痛得不到緩解,嬰兒就會恐懼不安,無法學習。
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礎
從某種意義上講,親子關(guān)系既是一項難以駕馭的科學,又是一門講究科學的藝術(shù)。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礎。親子關(guān)系不僅是教育的方式也是教育的內(nèi)容,好的親子關(guān)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就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互相信任,共同成長。它的核心是愛。
現(xiàn)代家庭大多都是獨生子女,關(guān)系太親密了,怕產(chǎn)生溺愛;關(guān)系疏遠了,又擔心孩子抱怨。如何把握關(guān)系的度,非常關(guān)鍵。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有太多內(nèi)容可以去說。這里單就親子關(guān)系中,父母如何愛孩子,給您一些建議。
一、關(guān)愛,讓關(guān)心愛護奠定愛的基礎
關(guān)愛,是關(guān)心愛護,關(guān)愛,貴在衣食住行的細節(jié)?在孩子的心目中,怎樣的父母才是孩子認為愛他們的父母呢,下面一份德國學校的“父母成績單”可以作個借鑒。
德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每逢月末,都會根據(jù)這個月的實際生活情況,對孩子的父母的行為進行“父母成績單”評分。并簽署意見,再交給老師?!案改赋煽儐巍鄙瞎灿?0道題,優(yōu)秀為A+,合格為A,不合格為B。每一項都做出選擇后,可以看到父母本月在孩子心中是否合格??纯茨隳芊蠋讞l?
1.父母彼此間和睦相處,互敬互愛,從不在我面前使用不文明語言或無休止地爭吵。
2.父母能為我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不以電視,電腦或大聲說話來影響我的學習。
3.父母能積極學習,不斷進取,能做我的“智多星”,能提高對我的教育能力。
4.父母能認真聽取我的學習情況匯報,為我推薦一些有益的學習資料和課外閱讀書刊。
5.父母能經(jīng)常與我溝通,耐心地傾聽我的訴說,從不態(tài)度惡劣地打斷我。
6.父母能關(guān)心我的身心健康,膳食平衡,視力保護和生理健康,帶領(lǐng)我積極鍛煉身體。
7.父母每月都給我零花錢,但會指導我合理使用,讓我學會勤儉節(jié)約。
8.父母從不溺愛我,每天都耐心指導我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培養(yǎng)我的獨立能力。
9.父母能正確對待我的不良生活習慣,不是強行制止,而是和我講道理,幫助我改正。
10.父母能主動與老師保持聯(lián)系,一起幫助我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德國一個孩子對他的爸爸的評分有A,有B,也有A+。孩子爸爸說,得到A+的時候,他非常欣慰能夠得到孩子的認可,得到B的時候,它也非常在意孩子的感受。會更加努力地改進,和孩子一起成長。
這份特殊的“成績單”,是否會深深地觸動我們?!想想我們的很多父母,總是要求孩子考第一,爭名次,作為父母對孩子的關(guān)愛是否合格呢?我想這不僅是德國孩子對父母的要求,也是我們的孩子對父母的一份渴望。如果父母能做到如“成績單”所寫,不斷地改進自己,達到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也就不是太難事了。
二、會愛,讓正確的愛保證愛的成效
會愛,就是父母要懂得怎樣正確地去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知曉孩子的需要,才會知道怎么去正確引領(lǐng)孩子成長。
孩子的不同成長時期,父母要給予不同的方法指導,讓孩子不錯過任何一個成長的機會。近年來,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中國的家庭模式發(fā)生了變化,四個老人、兩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zhuǎn)的“四二一”家庭逐漸增多。這些獨生子女被視為掌上明珠、小太陽、小皇帝、幸福的結(jié)晶、父母未來希望的寄托者。父母往往對孩子嬌寵有余、管教不足、放任遷就,愛到完全不會愛了,以至溺愛在某些家庭已經(jīng)發(fā)展到無可挽救的驚人地步。
在溺愛下長大的孩子,對失敗、挫折、意外打擊的心理承受力很差。外表上看個性十足,但內(nèi)心意志脆弱,不堪一擊,就像一個外形完整的蛋殼,只要輕輕一捏就成了碎片。他們一離開父母的保護,就難以適應艱難的環(huán)境,稍受挫折就支撐不住。這就是心理學家謂之的“蛋殼效應”。
某中學初一女生,初中時各門功課均居全班之冠,經(jīng)常聽到的都是教師、家長、鄰居、同學的贊美之詞。自考入縣一中后,第一次期中考試總成績居全班第九。她苦心攻讀,發(fā)誓期末非進入前三名不可,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愿。初二下學期中考竟跌入20多名的行列??釔勰樏妗⒙爲T了表揚的她難以接受這嚴酷的事實,覺得無顏面對父母親人朋友,用鼠藥結(jié)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深刻的教訓是否和我們父母的愛有關(guān)呢。這樣的父母不會愛孩子。其實,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不要心疼他們摔跤碰壁。否則,孩子長大后,面對生活和社會的各種挑戰(zhàn)將會束手無策。
讓我們看看國外的一些父母,他們是如何愛孩子的。在美國,有三句關(guān)于愛孩子的教育金句廣為流傳:
1.“Stand behind, don't 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
美國的父母讓孩子擁有選擇的自由。美國的父母不會代替孩子選擇,而是堅持“Standbehind, don't 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給予孩子絕對的自由去選擇他們的道路。使孩子真正變成社會人是美國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正是這個目標,使孩子很早地擁有了家庭中的許多權(quán)利,也就少了許多對抗,少了許多家庭矛盾。
2.“交給他們開門的鑰匙比帶他們進入房間更為合適”(Give he/her the key, don’t open the door)
美國教育界基本上有一種共識,那就是父母、教師不應給孩子灌輸某種既定的規(guī)范,每個人都可以根據(jù)各自的價值觀去選擇,教育的重要職能在于引導他們怎樣進行選擇,“交給他們開門的鑰匙比帶他們進入房間更為合適”。
3.“去做”、“去試試”(try/do it yourself)
父母在給予選擇自由的同時,對選擇的后果提供證據(jù)。他們特別重視提供擇友、訂婚、
結(jié)婚這類選擇的后果,希望孩子不完全憑第一印象或直覺辦事。父母鼓勵孩子“付諸行動去做”、“去試試”,堅信實踐能縮短認知與行為的距離。父母永遠安靜地站在孩子身后,給予信心,強調(diào)對待孩子應“用你的眼睛去觀察”。無論何時,父母的雙眼總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會愛你。
在中國,也許在國情和傳統(tǒng)文化的限制下,中國父母并不能完全像美國父母那樣。但是盡力給予孩子可能的選擇自由,是一種會愛的表現(xiàn),對于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十分有益。
三、恒愛,讓持之以恒的愛積淀孩子的未來
恒愛,就是持久的愛。孩子乖的時候,當父母的自然會愛,這種愛,任何人都有、都會。但是,當孩子不乖的時候,你會愛嗎?甚至,當孩子犯了錯誤,一時誤入歧途之后,你還會愛嗎?教育是個慢慢疏導引領(lǐng)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不能強攻,需要耐心,更不要過于急躁,幻想著通過一兩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為知心朋友,就能幫助孩子改變掉一切,這是不可能的。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年齡、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理解需要一個過程。如果過于急躁,一切就會成為泡影。培養(yǎng)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過程,需要做父母的極大的耐心,讓孩子在培養(yǎng)的過程中慢慢改正缺點,完善人格。持之以恒地信任孩子,是教育孩子成功的秘訣。父母堅持不懈的信念與愛心,是孩子自信心增強的重要來源。
在山西,有一個女孩,高中畢業(yè)后沒考上大學,被安排在本村教書。結(jié)果,上課還不到一周,女孩由于講不清數(shù)學題,被學生轟下臺,灰頭土腦地回了家。母親為她擦眼淚,安慰她說:“滿肚子的東西,有的人倒得出來,有的人倒不出來,沒必要為這個傷心,找找別的事,也許有更合適的事情等著你去做?!焙髞?,她又隨本村的伙伴一起出外打工,不幸的是,她又被老板轟了出來,原因是剪衣服的時候,手腳太慢。母親對女兒說:“手腳總是有快有慢,別人已經(jīng)干了好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書,怎么快得了?!闭f完,便為女兒打點行裝,準備讓她到另一個地方去試試。
女兒先后當過紡織工,干過市場管理員,做過會計,但無一例外都半途而廢了。然而每次女兒失敗而沮喪地回來的時候,母親總是安慰她,從來沒有抱怨的話。 30多歲的時候,女兒憑著語言的天賦,做了聾啞學校的輔導員。后來,她又開辦了一自己的殘障學校。再后來,她在許多城市又開辦了殘障人用品連鎖店,是一個擁有幾千萬資產(chǎn)的老板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兒向已經(jīng)年邁的母親問道:“媽媽,那些年我連連失敗,自己都覺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為何對我那么有信心呢?”母親的回答樸素而簡單:“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可以試試種豆子;豆了種不好的話,可以種瓜果;瓜果也種不好的話,撒上些蕎麥種子也許能開花。因為一塊地,總會有一粒種子適合他,也總會有屬于他的一片收成?!甭犕昴赣H的話,女兒落淚了。
實際上,母親恒久不絕的信念和愛心,就是最堅韌的一粒種子。她的奇跡,就是這粒種子執(zhí)著生長的奇跡。 這就是家長對孩子的一種永不言棄,一種持久而永恒的愛。
愛是需要慢慢滲透的,父母付出了愛,孩子們也懂得了愛,他們在會在愛的過程中成長,逐步成長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一個思想成熟的人。由此,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也就逐漸形成,并健康地發(fā)展下去。
芬蘭對學前教育非常重視
據(jù)芬蘭媒體20日報道,芬蘭兒童學前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讓孩子在游戲玩耍中學習今后上學后所需要的技能。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大大縮小了學齡前兒童個體之間的能力差異,取得了良好效果。它可以使孩子為正式接受教育做好充分準備,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上一年級時已能進行初級閱讀。
芬蘭在對全國2000名兒童的成長狀況進行跟蹤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學前教育對兒童成長影響很大,為期一年的學前教育使孩子的技能有所提高,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孩子們剛開始接受學前教育時,個人技能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學前教育專家邁婭—克里斯蒂娜。萊爾卡寧說,造成這一現(xiàn)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孩子所居住的地方不同;其次是家庭背景不同;第三是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不同。但是在學前教育這段時間里,那些技能較差的孩子會慢慢跟上其他孩子,孩子們在能力方面的差異會明顯縮小。
研究表明,學前班老師對孩子產(chǎn)生重要影響。如果老師能力強,并能對學前班的孩子傾注足夠的時間,關(guān)注孩子的變化,并對每一個孩子予以鼓勵,孩子的學習興趣將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