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事不愿意找父母溝通怎么辦?
發(fā)布時間:2021-04-24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在幼兒園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孩子幼兒園不合群怎么辦朋友的女兒不慎懷孕了,不敢跟父母講,自己找同學弄了不知什么東西打胎,結果肚子痛到在地上打滾,而且下體出血不止,把父母嚇壞了,緊急送醫(yī)才救回一命。我的朋友非常不能接受孩子有事不跟她說這件事,她認為孩子是自己一手帶大的,并未假手他人,孩子有事不告訴她,是對她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傷透了她的心。
曾有一位老師憂心忡忡地對我說,他不知道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跟父母關系這么疏離,孩子有了問題不敢找父母商量,父母也看不出孩子有什么地方不對勁,不會主動詢問。他班上有個孩子被同學勒索,整整一周沒吃午飯,午餐錢都“捐”出來了,父母居然沒有發(fā)現(xiàn);還有一個學生偷偷騎車摔倒了,皮破血流,不敢讓父母和老師知道,自己叫同學從家里帶草藥來敷,結果腳發(fā)炎腫到褲子都穿不下,父母也沒察覺。這位老師很心疼這些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學會“打掉牙齒往肚子里咽”,獨自去面對人生的黑暗面,沒有大人伸出援手,也擔心這種覺得“沒有人關心我”的孩子長大后人格會不會扭曲,會不會憤世嫉俗。
我聽了很難過,因為我記得有個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在學校被人勒索,不敢回家告訴父母,先到公園去哭了兩個小時,結果第二天他從學校三樓摔下來,也不知是被人推下去的還是失足;還有個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孩,因為誤交壞人,積欠20萬賭債,被逼從泰國走私毒品,結果被判無期徒刑。
孩子有事不找父母,反而先找同學,在臺灣是個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這究竟是為什么?
這一點我們大人要檢討,不能先怪孩子不信任父母。孩子小時候都是信任父母的,有事一定先找父母;弄到后來不敢去找父母,中間必然出了什么差錯。
一般來說,成人往往不能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事情。當拒絕孩子的要求時,通常沒有先考慮一下孩子的心理,也很少解釋為什么不行,就直接說“不行”,而且語氣斬釘截鐵,沒有通融的余地。另一方面,中國人較少稱贊別人,比較擅長潑冷水,對孩子尤是。可是人都喜歡聽贊同的話,不喜歡跟自己意見相左的人在一起。假如孩子有什么事,每次開口告訴父母都是挨罵,下次有事自然就什么都不跟父母講了,少說少挨罵,孩子跟父母也就愈行愈遠。
曾經(jīng)有父母問:“每次都答應孩子的要求會不會寵壞了孩子?”其實問題不是在答不答應,而是在要求合不合理。如果是合理的要求,為什么要擔心寵壞孩子呢?
假如我們能從小讓孩子知道:人一定會犯錯,只要跟父母講了,父母會和你一起面對困難。孩子有這種信心,許多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敷衍。孩子興高采烈地回家報告他很得意的事,而大人忙于生計,不是不注意聽,就是隨便應付一下,連眼睛都不抬起來看他一下。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既然你不想聽,那我下次就不說了。
中國的父母其實非常關心孩子,只是關心的方式大部分是物質上的而不是精神上的。許多父母整天盯著孩子多穿衣服,多吃飯,卻較少坐下來跟孩子談心,不去了解孩子心里的感受。而且孩子大概過了小學三年級以后,父母與他們就沒什么肢體上的接觸了。中國父母的關心是含蓄的,不掛在嘴邊的,需要孩子從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中去體會父母的用心。偏偏我們的孩子因過度保護,在人際關系這方面的智慧開得比較晚,有的甚至上了大學還不能體會到父母的愛心,而以為父母不在乎他。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孩子愛撕書,父母怎么辦?
導讀:孩子見書就撕,你有好方法對付嗎?各位媽媽各有高招,看看她們是怎么對待撕書孩子的。
用廢紙來滿足撕書欲
寶寶撕書,我知道可能是他正處于手的精細動作發(fā)展時期。同時撕書時發(fā)出的聲音也會讓他很好奇。所以,我會為他專門收集一些沒有用的草稿紙或干凈的報紙,來滿足他撕紙的愿望。
此外,我還特為給他一些彩色紙,讓他撕出各種形狀,這將有利于寶寶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呢!霏霏媽媽
買不容易被撕壞的書
我一般會為寶寶買一些不容易被撕壞的書,譬如布書或硬書,并陪同寶寶一起閱讀色彩鮮艷、圖多字少的書,讓寶寶逐漸養(yǎng)成喜歡閱讀的良好習慣。君君媽媽
暫時取消他的看書權
對于寶寶撕書,我會暫時取消他看書的權利。這種情況下,我會對寶寶說:“今天,媽媽要看你能否愛護書寶寶,如果沒有把它撕疼,也沒有摔壞它,我再讓你和書寶寶做好朋友。好嗎?”燕燕媽媽
讓他明白撕書的后果
我看到寶寶撕書時,會明確地告訴他:“書是不可以撕的!”然后一邊“搶救”書,一邊向寶寶解釋:“你把書撕了,我們就只能講一半的故事,后面發(fā)生了什么就不能知道了?!痹略聥寢?/p>
關鍵要讓孩子喜歡書
兩歲左右的寶寶撕書是常見的行為,它可能是好奇,一個東西加上一種行為(撕),就會變成兩個東西。所以,作為媽媽不要責怪孩子,要讓寶寶對書感興趣,并且喜歡上書。譬如在看書講故事時,先講上一段,然后放到明天再講,并告訴寶寶,如果他撕了書,故事就不能再繼續(xù)講下去了。
寶寶不愿意主動小便怎么辦?
導讀:孩子不愿主動小便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由于生理因素,孩子正處于迅速生長發(fā)育階段,水的需求量大,而膀胱容量小,黏膜柔弱,肌肉層及彈性組織不發(fā)達,貯尿功能較弱。另外,尿液在體內(nèi)時間過長,對身體也是有害的。
如果孩子不愿意主動小便,不僅會在憋不住時尿濕褲子而著涼生病,而且還會有害身心健康。
孩子不愿主動小便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自身因素。
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差,尤其是寒冷的冬天,衣服增多,每次排尿都感到很困難。
二、環(huán)境因素。
有的廁所設施不便于孩子小便,如臺階過高,給孩子上下帶來不便;自來水按時自動沖水所發(fā)出的巨大響聲,會給孩子造成恐懼,使其產(chǎn)生心理障礙而不愿去小便。
三、成人對孩子小便的處理不當。
孩子自制能力差,隨時有可能要排尿,有時會發(fā)生在成人認為不適當?shù)臅r候,如在幼兒園做游戲時,午餐、午睡時,或父母趕時間上班時,因而遭到成人斥罵,逐漸形成不主動小便的毛病。
孩子不愿主動小便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由于生理因素,孩子正處于迅速生長發(fā)育階段,水的需求量大,而膀胱容量小,黏膜柔弱,肌肉層及彈性組織不發(fā)達,貯尿功能較弱。另外,尿液在體內(nèi)時間過長,對身體也是有害的。
那么孩子不愿主動小便怎么辦呢?家長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法:
一、教育孩子主動及時小便,說明不主動小便的害處。
二、平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從天暖時就鼓勵孩子學會主動小便,形成習慣。這樣到了冬天,即使衣服增多,孩子也能主動去小便。
三、如果是由于廁所設施不便于孩子小便,如臺階過高,可改進設施或給孩子專門準備一個小便盆。另外,成人還要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向孩子講明為什么要用水沖廁所,以便讓孩正常小便。
四、如果孩子不注意而尿濕了褲子,家長不能責備,一要向孩子講清尿濕了褲子會著涼生病,二要告訴孩子什么時候該去小便。
孩子不愿在幼兒園入廁怎么辦
玲玲媽:我女兒在幼兒園就是不愿意大便,一直憋著,到家里就很正常,有時由于某些原因,憋不住了,拉在褲子上。如果我在她身邊,她也能入廁。但孩子就是不愿意在幼兒園大便,真是讓人頭疼。
彬仔媽:我兒子也是一樣的,寧愿在外面的公廁大便,也不愿在幼兒園大便,要不就忍著回到家里再大便。很奇怪的是,周末孩子在家的入廁時間就很正常,也不會憋著。
孩子任何一種行為的出現(xiàn)都會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不愿在幼兒園入廁呢?
孩子來到了人間,從落地的最初一刻到開始接受人類社會的教育,慢慢的,他將從一個“生物人”逐漸變成“社會人”。孩子,這個在成人眼里毫無分量的詞卻是每個人的必經(jīng)歷程。孩子的世界充滿著幻想、快樂,讓成人很難捉摸。一個小小的舉動或許在成人眼里無所謂,但卻影響著孩子的行為變化。
美國心理學家海德(F.Heider)于1958年提出歸因理論(AttributionTheory),他指出人的行為的原因可分為內(nèi)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種。內(nèi)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緒、興趣、態(tài)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為者周圍環(huán)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獎勵、懲罰、指示、命令,天氣的好壞、工作的難易程度等等。
根據(jù)海德的歸因理論,我們可以嘗試找出孩子不愿在幼兒園入廁的原因:
外部原因:
家庭環(huán)境與幼兒園環(huán)境的差異
孩子從出生到入園之前,家庭環(huán)境是他最熟悉的、能夠給自己帶來安全感的地方。對于他來說,家庭和它周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帶給他一定的秩序感。蒙臺梭利就曾特別指出:秩序是孩子生命的第一需要,當它得到滿足時就產(chǎn)生愉快,相反秩序有所變化就有可能產(chǎn)生不愉快。
重要他人的期望態(tài)度
所謂重要他人是指教師、父母、同伴等,對兒童身心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個人或者群體,他們構成兒童成長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推動兒童發(fā)展最具動力性的因素,因而在個體的生存與發(fā)展中具有關鍵性意義。在幼兒園,教師成為兒童成長環(huán)境中的重要他人,是兒童學習的榜樣。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教育方式以某種方式傳達給兒童,從而形成教師對兒童的期望。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不同的兒童對教師的期望進行知覺加工,而形成了兒童的自我期望。如果教師認為某個兒童表現(xiàn)很好,經(jīng)常受到表揚,兒童可能形成這樣的自我期望:我一定要按照教師的指示去做,不能落下,如果大便的時間比較長,有可能自己會落后的,是不是教師就不喜歡自己呢?因此,有的兒童寧可憋著也不在幼兒園大便。
內(nèi)部原因:孩子的性格
從心理活動傾向性上劃分,性格可分為內(nèi)向型和外向型,兩種性格沒有好壞之分,而是根據(jù)維度而定。內(nèi)向型性格的孩子總是出言謹慎,他們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才會表達,而且也比較注意對方的反饋。而且,內(nèi)向型的孩子比較注重對方對自己看法,尤其是重要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教師作為孩子的重要他人,孩子的行為都希望在教師那里得到肯定,尤其是對于內(nèi)向型的孩子,他們更加注重教師對自己的看法。因此,不愿意在幼兒園大便的孩子多為內(nèi)向性格的孩子。
明確了解了孩子“不愿在幼兒園入廁”的原因,父母和教師就可以對癥下藥,幫助孩子輕松度過每一天。這里提供2個小方法給大家:
Tips1:因性施教
孩子在入園之前,教師與父母交流孩子的發(fā)展情況是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基本要求。如果孩子比較內(nèi)向,在一日生活中,教師在與內(nèi)向的孩子交流時,言行與態(tài)度要特別注意。教師不僅關注孩子的性別差異,更要關注孩子的性格差異。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決定了孩子“大便”的時間長短以及孩子當時的狀態(tài)。有的孩子可能時間較長,甚至一邊哼哼一邊入廁,但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會因個別孩子而打亂教學計劃。而教師作為教育者更應該關注這些孩子,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
Tips2:父母也是教育者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讓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在安全感的情境下,孩子能夠自由、
輕松的展現(xiàn)自己。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中的孩子能夠充分彰顯自我。而親子游戲不僅促進親子交流,而且父母更能夠了解孩子真實的自我。例如,在角色扮演中,孩子扮演教師,父母扮演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孩子想去廁所大便,此時教師的反應會是怎樣呢?(即游戲中孩子的反應是怎樣呢?)游戲情境中,孩子無拘無束,孩子的言行能夠表現(xiàn)他的真實的想法。父母抓住教育時機,及時與教師溝通,共同解決孩子面臨的問題。
總之,入廁能力的培養(yǎng),對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幼兒智力、情感、獨立性、克服困難等能力的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孩子是教育的對象,而教育者(父母和教師)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變化,關注孩子的一日生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