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運用好心理暗示?
發(fā)布時間:2021-04-04 感恩父母活動總結 運皮球幼兒游戲活動方案 幼兒園心理說課稿所謂心理暗示,就是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本質上,它是一種條件反射的心理機制,會使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下意識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
小寶喜歡跟姥姥去小超市,因為可以隨心所欲地要東西,通常姥姥都會無條件地滿足。這天,姥姥給小寶買了喜之郎的大杯果凍。拿回家后,小寶小心翼翼的看著媽媽的臉色。媽媽當然是嚴厲地制止小寶吃果凍。小寶并沒打算聽媽媽的,而是要爸爸給打開,準備開吃了。事已至此,媽媽決定采用心理暗示的手段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在得到了寶爸和寶姥姥的積極配合后,媽媽計上心來。
媽媽:“哎,這個果凍真是不好吃,難吃死了。我可不想吃。聰明的小寶一定也不愿意吃?!?/p>
爸爸問寶:“小寶覺得好吃嗎?”(小伙子已經吃了兩勺)。
寶:“好吃。”
爸爸:“其實果凍最沒營養(yǎng)了?!?/p>
媽媽附和著:“就是,這么沒營養(yǎng)的東西,味道又不好,才沒人愿吃呢?!?/p>
姥姥問小寶:“小寶愿意吃嘛?”小家伙已經不像開始的時候那么堅決了,只是點點頭,嘴里倒是沒停。
媽媽繼續(xù)道:“我們小寶只吃有營養(yǎng)的東西,像果凍這么沒營養(yǎng)的,小寶一定不會再要買了,不會再吃了!對吧,小寶?!卑职忠布訌姼胶偷溃骸靶毑挪粫儋I了呢,才不會再吃了。”(幾個回合下來,效果初顯!)
姥姥問:“小寶,還買嗎?”
小寶立即一本正經地說:“一點也不好吃,我不吃了。也不買了?!边€開開心心雙手奉上了剩下的半杯果凍給媽媽。
其實,孩子對沒有嘗試過的東西,都有好奇心,他們想吃、想摸、想看、想玩……有些是應該積極支持的,但有些也是應該制止的。如果家長一昧地采用強制手段,當時可能會有效,但孩子的好奇心并沒有掐斷,早晚他要背著你再要試試。所以,先滿足他的好奇心,再采用這種心理暗示的作用讓他自己去抵制,效果會更好。
世上沒有對暗示完全免疫的人,只是對暗示的敏感度有所差異。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中,女性比男性更易被暗示,兒童比成人更易被暗示。小寶就是對心理暗示很敏感的孩子,所以還算好教育。相信心理暗示應該會是一種不錯的教育技巧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好父母養(yǎng)成指南:如何做個好父母?
好父母養(yǎng)成指南:如何做個好父母?
其實平等尊重、待人友好、健全的人格才是孩子人生最美好的財富。父母都該一讀,好父母養(yǎng)成指南。
好家長如何養(yǎng)成?我們總是對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期待和要求,其實孩子又何嘗不是對父母抱有期望。好父母既是孩子的保護者,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他既尊重孩子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又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導。想要教育出一個好寶寶,家長們首先應該想一想,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孩子眼中的好父母。
1、平等:不擺父母架子,理解尊重孩子
在孩子純真的世界里,每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家長如果在孩子面前只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長輩,把孩子作為成人的附屬品,孩子容易變得保守、膽小、被動和聽話。“為什么爸爸可以對我發(fā)號施令,而他卻總是拒絕我的要求?!薄拔议L大了,明白大人們在說什么,但媽媽老是說我小孩子不要插嘴”……父母這種家長式作風,讓孩子只能乖乖聽從命令,不敢違背反抗,讓孩子難以和父母建立親密感。
家長要適時放下架子,像一個朋友一樣對待孩子,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蹲下來,讓他看著你的眼睛。父母還應該拿出時間跟孩子瘋玩,與孩子有著更多的言語交流。
像尊重成年人一樣尊重你的孩子,通過你的關愛、聆聽、贊賞、支持以及真誠對待,幫助孩子喜歡自我、欣賞自我、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在做一些決定時,例如今天想去哪里玩,或者是否更換他的床單時,都傾聽一下孩子的意見,讓他覺得自己也是有選擇權,也是被尊重看待的。
2、民主: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家庭的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一些研究表明,孩子在幼兒時期就能感覺到周圍的情緒和氛圍,盡管當時他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家長應努力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和親子關系,讓孩子感受到溫暖、關心,更重要的是感到被尊重和被欣賞。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很重要,孩子的依賴感建立在與父母的親密關系上。這份情感的建立關鍵是父母能夠經常與孩子交流思想,一同享受快樂的家庭時光。
閑適在家時,對孩子的一些隨意搭訕,或者鼓勵孩子和自己一起玩象棋、跳棋,就能很好地拉近親子距離。另外,爸媽都應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發(fā)生爭吵時盡量避開孩子,有不愉快的事情盡量不帶回家中。也不要隨意呵責、怒罵孩子,父母以身作則,用行動去引導和教育孩子。
3、友好:建立友好的親子溝通關系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藏有小秘密,和自己的交流少了很多,親子之間缺乏對話其實是孩子與你漸漸疏遠的表現哦!家長有沒有反思過,為什么孩子都不太愿意跟你聊天了?是不是你經常忙于工作,很少主動和他說話?還是每次他高興地跟你說今天幼兒園趣事,你總是敷衍態(tài)度?
其實在親子溝通上,首先家長要擺正心態(tài),以一個寬容開放的姿態(tài)面對孩子。不要誤以為與孩子同一屋檐下有一份親情、有一份默契就可以無需坐下來面對面地交談;也不要當孩子和你交談時,擺出一副家長的威嚴來對孩子講出來的事情給予“語重心長”式的回應和教育。像這樣“不主動”和“沉重”的對話,都會使得孩子減少了與父母交流的欲望。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
4、德育: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
好寶寶,乖孩子不是一味的聽話、懂事、成績好等等這些“美好”的標簽。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要一個全方位優(yōu)秀的人才,而應該是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學會做人,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如果人做不好,學問也很難做好,事業(yè)成功就無從談起。一些孩子人格上有缺陷,比如心理問題突出,厭學情緒嚴重,自主意識淡薄,抗挫耐力脆弱,道德品質低下,罪錯比率上升等,就是家長不注重人格教育的結果。
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情緒情感,要讓他學會愛家長、愛他人、愛社會。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學習的榜樣,你的責任心、事業(yè)心、勤奮、勇敢、自信都能深深地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
家長多關注孩子的情感交流,傾聽他們的要求和愿望。多給孩子創(chuàng)造交往的機會,讓小朋友一起做游戲,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讓孩子加入到自己的社交圈,參與接待客人,給客人讓座、倒茶等;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讓他們學會一些勞動技能,在勞動中培養(yǎng)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
5、好父母不會說出的10句話
好父母都應該是通情達理的,但是家長往往容易一時意氣,而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以下10句話,家長真不應該隨便說出口。
惡言:傻瓜、說謊、無用的東西。
侮辱:你簡直是個廢物。
責備:你又做了錯事,真是壞透了。
壓抑:住嘴!你怎么就是不聽話呢?
強迫:我說不行就不行。
威脅: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哀求:求求你別再這樣做好嗎?
抱怨:你做這種事,真讓我傷心透了。
賄賂:你若考100分,我就給你買自行車。
諷刺:你可真行,竟能做出這種事。
父母良好的性格品質將使孩子受益一生。為此,父母應當經常調整自己,總是以理智、通達、自信、積極的狀態(tài)站在孩子的面前。
父母如何教育好孩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笨梢姡议L對孩子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長應該做些什么?
首先,家長應該為孩子營造一個和睦的家庭氛圍。一個和睦的家庭對于孩子來講就像和煦的陽光、肥沃的土壤對于植物的成長一樣不可或缺。如果一個家庭整天烏煙瘴氣,麻將聲不斷、吵架聲此起彼伏,可想一下,一個孩子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健康快樂的成長嗎?這樣的家庭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不是會罵人就是會打麻將。而如果一個家庭里夫妻之間舉案齊眉,其樂融融,那么,這樣的家庭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也會學會尊重他人,學會積極樂觀。
其次,家長應該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很多家長也懂得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長,于是,孩子學習的時候去陪著孩子,就出現了這樣一幕:孩子在伏案寫作業(yè),家長在一邊玩弄手機,當孩子左顧右盼,說想看電視的時候家長卻反過來批評孩子不認真。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在學習,而別人在你旁邊拿著手機在玩弄,你會是什么感受,且不說一個成人應該會有比孩子較好的自控能力。既然是陪伴,就應該高效,孩子學習時,作為家長也應該拿出一本書閱讀,讓學生知道作為家長我都在學習,你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最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持之以恒。家長這份職業(yè)是每個人終生的一份職業(yè),這份職業(yè)可能沒有職前培訓,但是作為家長我們自己要不斷學習,要懂得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如何為人父為人母。我們可能在孩子第一天放學的時候會問“孩子,今天在學校學到了什么?”可我們有多少家長能夠在孩子每天放學的時候都堅持問這句話呢?我們有些年輕家長把孩子交待給老人,自己盡情玩樂,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候缺席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導致孩子在隔代親的培養(yǎng)下無法無天、目中無人,自私自利,而當我們老了的時候,孩子已經慢慢地與我們疏遠,在我們需要孩子的時候孩子對我們卻冷若冰霜,那時候后悔自己當初沒有持之以恒地教育孩子已經晚了。
相信大家看過“鏡子”紀錄片,也一定聽過一句話“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復印件有問題一定是原件出了問題”,這些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作為父母一定不能缺席孩子的教育,而且來不得半點馬虎。
育兒心得:用積極的心理暗示
育兒心得:用積極的心理暗示
陪伴兒子健康成長
我的孩子上二年級了,我并沒有整天盯著孩子學習、做作業(yè),而是從一年級開始就對家人和客人說:“我兒子的學習從來不用我管,他每天放學回家總是放下書包先做作業(yè),不做完作業(yè)從來不玩?!眲傞_始,孩子只是為了得到表揚,回家飯也不吃就先做作業(yè)。聽話的孩子誰不喜歡?夸多了,慢慢地,孩子就養(yǎng)成了不做完作業(yè)不玩也不吃飯的習慣。
偶爾,孩子做作業(yè)也有馬虎、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我并不指責他,而是問他:“你班里誰的字最漂亮?”孩子說湯潔藩的字最好。我說:“那老師和同學們一定都很喜歡他吧?老師會越來越注意和喜歡那些學習好、習慣好的孩子。只有這樣的孩子,在老師眼里是最優(yōu)秀的,湯潔藩就是你學習的榜樣。”我發(fā)現孩子學習越來越認真,成績也越來越好了。
除了讓他每天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外,我有意識地給兒子更多鍛煉的機會,讓他有足夠的自豪感。例如:讓他初步接觸硬筆書法、繪畫、思維訓練等等;還安排一些洗碗、拖地、整理房間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我常對他說的一句話是:兒子,你是媽媽的驕傲,你從來不用媽媽操心,自己能把自己管理得很好,讓媽媽放心。媽媽相信,你會越來越好!
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一枚大雁的蛋,因為地震,從山上滾落到山下農家小院的雞窩里,被母雞孵化出來了,大雁一直和雞群生活在一起,它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比雞大,也不知道自己會飛。一天,看見大雁從天上飛過,它很羨慕,就問雞媽媽:“它們是什么?為什么能飛得那么高?”雞媽媽說,“它們是大雁,當然會飛,那是天生的?!毖韵轮猓耗悴皇谴笱?,當然不會飛了。于是,這只大雁就想:“我是雞媽媽的孩子,所以我不會飛?!币矎膩頉]有大膽地嘗試過怎樣去飛,更沒有品嘗過飛翔的快樂。
由此我想到,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太重要了,每一個暗示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因此,作為家長,應盡量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暗示?!鞍凳尽北取罢f教”更能讓孩子接受,更能促使孩子進步!
父母如何處理分離焦慮
父母如何處理分離焦慮
身為父母若要讓孩子去上幼兒園或托兒所時,要先做些事前準備,以預防孩子的敏感反應及不良影響。
◎允許孩子慢慢地接受幼兒園或托兒所,先建立孩子對其好感或運用假日由父母陪同孩子參觀或游戲,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建立安全感。
◎父母要送孩子上幼兒園或托兒所時,能多帶孩子去認識園里環(huán)境,讓孩子對其產生良好印象,且送孩子入園時勿有舍不得或離不開的樣子,使其感覺是一件平常的事。
◎父母能與孩子共同參與幼兒園或托兒所活動,令他們有共同話題,并采導引方式,使孩子對幼兒園或托兒所的人和事,產生莫大興趣。
◎能運用心理學之制約學習理論方式,給孩子一些正向刺激,將孩子喜歡的事物與上幼兒園或托兒所聯(lián)結在一起。例如:讓他穿漂亮衣服,并能夸獎一番,使其高興想去上學,讓他感覺上幼兒園或托兒所是一件值得的事。
老師如何處理分離焦慮:
◎首先多與小朋友談話、拍拍他的背、握握他的手,表示關心他。
◎幫助他早點建立人際關系。
◎教學活動要適合幼兒的能力、興趣。
◎在他哭時,轉移其注意力。
◎多了解孩子的個性,必要時給予適當的獎勵或處罰。
◎并運用給新生家長的信,讓家長及小朋友有所心理準備,于注冊發(fā)給家長以助教學活動的進行。
最后仍須要提醒父母不要對孩子說:不乖,就把你送到幼兒園或托兒所。事先帶他認識環(huán)境、老師。采漸離的方式。向他說明,媽媽不在時,在做什么,什么時候回來接他,并要確時做到。
嬰幼兒的依附性情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唯一途徑,而這種嬰幼兒與照顧者間特殊情感的質量,對幼兒未來的社會性發(fā)展影響甚巨。近年來投入就業(yè)市場,而無法親自照顧小孩的職業(yè)婦女日益增多,幼兒必須接受托兒保育。是否會影響其依附性情感的發(fā)展?對未來其社會性發(fā)展是否影響?因此不僅托兒所或幼兒園、家長要明了孩子的個別差異性,因材施教。明了孩子的先天氣質,也就是分別從每一位幼兒的性格和立場去考慮。育兒或教育是談不完的,能運用一些基本觀念,靈巧加以運用愛心、慧心和耐心遠勝于方法。所以要愛心、慧心、耐心和方法相輔相成方能教養(yǎng)出獨立、自尊、自重、快樂的孩子。
如何處理好父母與孩子的三角關系
如何處理好父母與孩子的三角關系在家庭治療中,經常出現問題的是父母與孩子的三角關系的纏結。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是有界線的,不管是父親與孩子,還是母親與孩子,這種關系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要保持這種界線的清晰,則是看父母之間的關系是否親密,是否站在同一陣線上的。一旦父母的關系出現破裂,孩子就會趁虛而入,成為“爸爸”或“媽媽”的孩子。
當孩子只成為“爸爸”或“媽媽”的孩子時,他就會出現各種的問題,如不上學,偷東西,離不開家,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殺的情況。這種孩子是最“忠心”于家庭的孩子,卻又是給父母帶來“難題”的的孩子。這時,父母便焦急的想改變孩子的這種“錯誤”的行為,越想去解決,問題就越嚴重。
這樣的孩子是最愛父母的,當他們看到父母因為他的事情一起來責怪或教育他時,他覺得這是父母是最“恩愛”的時候,因為父母可以有一個共同的方向,而不是分開的。
父母要同心。
在教育孩子的策略上,父母要保持一致。切莫一個當紅臉,一個當白臉,這時孩子很容易就會疏遠紅臉的,而靠近白臉的。因為他覺得白臉的需要他的力量去扶持,漸漸地,孩子就會跨過界線,卡在這三角關系中,去做出“錯誤”的行為。只有父母的方法是一致的,才能從根本上去改正孩子的錯誤。
別一門心思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自己的另一半。
忠心于家庭的孩子,最希望看到的是父母的恩愛,只有父母是恩愛的,他們才會過著自己的生活。記得有一句話:和你一起生活到老的,不是你的孩子,是你的愛人。當父母之間的親密關系出現問題時,孩子可以敏銳的覺察到,并不惜犧牲自己,讓父母重新回到一起。這些孩子,用毀掉自己來成全父母。只要父母能意識到這點,從改善你們之間的關系開始,孩子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別把你的愛人推向孩子,從而毀掉孩子。
夫妻爭吵時,最好能避開孩子。
有問題的孩子,往往開始于夫妻之間的爭吵。對于父母之間的爭吵,孩子會做“好人”,總是站在他認為較弱勢的那一方,去做幫手,一起抵抗另一方。孩子是不能抵抗父母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成為“病人”,以此來作為抵抗父母的本錢。如果孩子是你的幫手,你就要注意了,孩子會因你而毀掉自己。讓孩子有一個自由受保護的空間去成長,父母就應該多點和睦,家庭才能和諧。
處理好父母與孩子的三角關系,孩子就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了。
父母言行影響之“不良暗示”
小明媽媽告訴心理醫(yī)生:“我在生小明的時候不太順利,醫(yī)生不僅給他吸了氧,還告訴我孩子以后可能會出現智力問題。他今年九歲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樣,先天不足,腦子不正常,學習上有困難,成績位于班里的后十名。我真擔心他會有智力低下的問題?!眿寢屧秸f越激動,“我已經帶他看了七八家醫(yī)院,也做了很多檢查,就是沒查出什么毛病。他主要是腦子有問題,是我生他的時候落下的病根兒?!眿寢尫磸蛷娬{。
當醫(yī)生將目光轉向了小明,小明不假思索地說:“我的腦子有問題,所以學習不好。我也挺著急的,不知怎么辦好?!毙∶鲖寢層终f:“每一次看病我都將他腦子受過傷的事情,還有影響學習的事情給醫(yī)生說一遍?!?/p>
經過測定,小明的智力水平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問題。之所以會出現學習等不好的情況,完全是因為小明的媽媽給了小明過多的不良暗示。小明則在學習上沒有付出太多的努力,反而以自己的腦子不好為借口,在學習上比較懶惰,成績不好當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心理研究表明,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則是消極的。而一些比較敏感、脆弱、獨立性不強的人,譬如婦女和兒童,就比較容易接受暗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對人的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使情緒受到波動,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健康。小明就是由于長期的不良心理暗示導致學習困難。而往往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身邊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如母親等。如果長期對某人施加不良心理暗示,必然影響到個體的認知思維過程,使人形成不良的心理反應和行為模式。而對于缺乏辨別能力的兒童來講,不良的心理反應更易于形成和固定下來,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兒童一生的發(fā)展。
因此,作為父母和老師,對于兒童的正常發(fā)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兒童的思維能力和心理的健康和發(fā)展起到促進或限制作用。所以,不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都要盡量多給兒童積極健康的心理影響以及實際的幫助和引導。此外,讓孩子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或許更重要。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認知,更利于他們成年后在社會上找到正確的位置。
寶寶好勝輸不起 父母如何做
總有些寶寶好勝心比較重,經不住挫折和失敗。輸不起的性格對寶寶的成長可是有著密切的關系哦!寶寶輸不起會有哪些表現?作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怎么做才能讓寶寶“輸得起”,積極面對挫折和失敗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你家寶寶有沒有以下輸不起的表現吧!
1、玩“搶凳子”輸了,就找借口不玩
小鐘活潑好動,在幼兒園是孩子王,但是老師發(fā)現小鐘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搶凳子”或者捉迷藏時,一開始還是好好的,但是輸了以后就找借口不玩了,搞到其他小朋友很有意見!
小編分析:小鐘在幼兒園是孩子王,在家里很可能也是一個小皇帝?;蛟S在家庭游戲中,小鐘經常也是勝利的一方呢!家人對孩子百般遷就使得孩子難免有點自我中心,孩子高自尊,輸掉了游戲感覺在別的小朋友面前面子不知往哪擱,未免“丟人”就找借口不玩了。
2、搭積木一兩次搭不好就推翻
明明和媽媽在廳里一起搭積木,我給他示范先搭了一個五層高的房子,明明看了很感興趣,馬上拿起積木學著一層層往上搭,可是到了第三層就倒下來了,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并一下子將我搭的房子也推倒了。之后我鼓勵他,他接連搭不好就直接推倒,然后無論我怎么勸他都說不要再玩這個了。
小編分析:或許父母們會覺得明明的這種行為是沒有耐心的行為,其實是因為明明一開始想要模仿媽媽搭上一個高樓房,后來連番失敗,使得他有十分強烈的挫敗感。或許父母沒想到這樣小的“打擊”,會對孩子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3、和能力強、力氣大的小伙伴交往時受挫。
琳琳在幼兒園一開始和其他小女孩相處得很好,但是自從有一次她和珠珠一起表演跳舞,珠珠得到老師的大力贊揚后,琳琳就很少和珠珠呆在一起了,有時候媽媽表揚珠珠,琳琳就會很生氣地數珠珠今天在幼兒園的“不乖”行為。
小編分析:對于琳琳的這種小嫉妒心理,其實也是因為在表演后珠珠得到老師贊揚而琳琳卻沒有得到,這讓琳琳小朋友感到很受挫。一些小孩他們在和能力強、力氣大的小朋友交往時會有受挫的感受,這其實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感到不自信,在心中默默地和比人比較,覺得別人比自己要好就感到心里不舒服。
面對寶寶們這些“輸不起”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父母又可以怎么樣去疏導他們呢?小編在這里給父母們幾點建議。
1、不要過分溺愛
當孩子遇到麻煩時,你是一個箭步沖上去,撐起用“愛”筑就的保護傘為他遮風擋雨;還是忍住“幫孩子一把”的沖動,給他一個品嘗挫折的機會并試圖讓他自己走出困境?現代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父母自然不舍得孩子受委屈。
孩子嬌慣成性,容不得自己失敗,為我獨尊的心理使得孩子的受挫承受力更低。當然他們會因為這個“輸不起”而逃避這些讓他們感覺不舒服的事情。
但是為了孩子們長大以后能夠經得起風雨,能夠真正地堅強自立,父母還是應該多放手,給孩子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多冒險,嘗試自己喜歡的東西,讓孩子在實踐中多嘗嘗“輸”的滋味。這樣孩子經歷多了,自然也就變得更加成熟自立。
2、引導孩子不輕易放棄
一些父母將孩子的成功看作自己“臉面”,取得好成績就夸孩子聰明、能干,當成炫耀自己的資本;而一旦孩子做錯了什么或遭遇失敗,父母的臉立刻晴天霹靂。這些父母在內心深處希望孩子是常勝將軍,正是他們的壞榜樣,造就了孩子的輸不起,并直接導致了孩子無法承受失敗。
孩子輸不起逃避失敗,或者在失敗過后便不再嘗試,父母這時不該對孩子聽之任之,而是應該抓住這個失敗的時機,引導孩子不要輕言放棄。父母首先以平和、坦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孩子失敗,并和孩子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使之看清自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對癥下藥,父母應該要讓孩子懂得勝敗乃是常事,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抗衡暫時的困境。
3、不要隨意出手幫忙,真的需要加入時候,要做示范與引導
孩子到了2,3歲就會對身邊的事物感到好奇,他們會學著父母的一舉一動來模仿嘗試,滿懷熱情地想要去探索,但有時難免會感覺自己有很多事情都做不好而受挫。
面對孩子遇到的大大小小麻煩,爸媽耐心的指導比簡單的包辦代替更能讓他們體驗成就的快樂。引領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解決碰到的各種難題,如果父母的幫助讓孩子看到了自己的無能、對未來失去信心并喪失嘗試和努力的欲望,那么這種幫助絕對是對孩子巨大的傷害。
父母可以適當地給孩子分配一些小任務,讓孩子在順利完成的同時獲得成就感,同時讓孩子意識到做很多事都不是順順當當一下就能做好的,但只要肯學、愿意想辦法,很多難題都能迎刃而解,關鍵是自己不能先被困難嚇倒。
4、注意平時的表揚內容
小編建議父母可以多給孩子的行為給予評價,特別是對孩子正確的行為,父母及時的肯定和鼓勵有利于強化孩子的這種良好行為。但是要注意的是父母在給予孩子評價的時候要客觀一點,過于高高在上的評價其實會對孩子的下一次行為造成壓力,孩子想要獲得更高的贊賞或者獎勵,對自己期望過高往往會更容易嘗到受挫的感覺哦!
因此父母給孩子的行為作評價其實也是一門藝術呢!父母如果事無大小都給孩子一通高高的稱贊,其實逐漸會讓孩子感覺唯我獨尊而變得目中無人呢,因此一些小小的失敗對于他來說或許就是很難以承受的打擊,因為在他的心里已經容不下“失敗”二字,耳朵里容不下批評的話語呢!
育兒觀念:如何做一個好父母
育兒觀念:如何做一個好父母
多讀讀育兒書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年輕爸爸媽媽們由于沒有育兒經驗,因此在在照顧寶寶或者是護理生病的寶寶的時候往往都會手足無措。那么新手把媽媽要是想要盡快的升級為合格的爸爸媽媽們的話,那么首先第一步就是需要你們多讀讀育兒書,育兒書能讓爸爸媽媽們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育兒知識,并且了解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階段會遇到的問題。
在選購育兒書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們可以買那種以孩子年齡段劃分的育兒書,這樣可以了解各個時期的孩子的生理特征,喂養(yǎng)方式以及異常情況等等。又或者是可以選購關于開發(fā)寶寶智力的書,幫助自己更快體會親子互動的快樂。
參加育兒課
爸爸媽媽除了可以多讀育兒書來更了解寶寶之外,也可以通過參加育兒課來實現?,F在有很多的醫(yī)院或者是嬰幼兒產品品牌的發(fā)布會都會設有一些免費的育兒課程,這些課程的內容不僅會包括懷孕分娩的注意事項,而且還會教會新手爸媽們如果照料新生的寶寶等等,所以小編建議爸爸媽媽還是盡量要多去參加。
向老人保姆取經
對于老一輩的人的育兒經驗,很多的年輕人都會認為是已經過時的,因此在育兒方面都不會去聽取父母的經驗。其實這種行為并不是正確的,盡管老一輩的人的許多育兒觀念并不適合新時代的發(fā)展,但是還是有一些基本的育兒常識,別如孩子為什么會哭,如果安排孩子的日常飲食等等這些實踐類的日常事務卻是不受到時代的限制。因此對于寶寶這方面,小編還是希望爸爸媽媽們能聽經常像老人或者是有經驗的保姆們請教。
和別人交流育兒心得
爸爸媽媽在有閑暇的時間,可以多和一些同樣也有小寶寶的爸爸媽媽們取取經,看看他們是怎么樣照顧自己的孩子的,可以交流一些育兒心得,討教一下彼此遇到的育兒問題,這樣的話,不僅可以是的新手爸爸媽媽們更快的掌握育兒的訣竅,而且還能幫助自己的小寶寶找到玩耍的小伙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