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兒童教育要尊重成長規(guī)律

發(fā)布時間:2021-04-03 兒童教育 兒童成長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書筆記

每年“六一”兒童節(jié)期間,兒童的教育問題都會引起家長、學校和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

最近這些年,在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兒童教育領域有了一些可喜的新變化,為學齡兒童減負的實際行動就是有目共睹的重要成果之一:書包的重量有所減輕,家庭作業(yè)有所減小,五花八門的考試有所壓縮,各種補課行為和課外活動的頻度也有所降低。

可惜好景不長,兒童減負工作還在漸進中,另一種比書包過重、作業(yè)過多、活動過頻的壓力來勢洶洶,讓剛透了口氣的學齡兒童重新陷入負擔過重的“水深火熱”之中。

出人意料的是,這種來勢洶洶的壓力,恰恰來自當初為兒童減負喊得最兇的家長們。一到周末,家長們忙著把孩子往樂器、書畫、舞蹈、英語、演講、作文、禮儀培訓班上送。有的家長甚至讓孩子同時讀二到三個培訓班,美其名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那些明星趕場子一樣參加培訓的孩子,頂著殘月出去,披著星光回來,一臉的疲憊,看著都心疼,不知這些孩子的家長作何感想。

筆者并非全盤否定各類課外培訓班,而是家長們要充分尊重孩子們的意見,在不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下,選擇適合孩子的某項課外培訓,對孩子的成長才有積極的意義。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兒童教育得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國家競爭力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質量,怎么重視都不過分。但現(xiàn)實中,很多好的教育政策、教學措施、優(yōu)教案例,卻難落實、難推行、難發(fā)揮積極有效的影響力。

造成以上窘境的原因較多,有主觀的、有客觀、有家庭的、有學校的、有社會的,在此不予羅列。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大多數(shù)家長對兒童教育問題的功利心太重,不尊重兒童作為人生特定階段的成長規(guī)律。

中國式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意愿,已在不知不覺間,把孩子當成了實現(xiàn)自我期望的工具和載體,甚至把自己沒能實現(xiàn)的人生目標,一股腦兒全壓在孩子身上。

殊不知,正是在這種望子女成龍成鳳的思想主導下,各種操之過急、矯枉過正、拔苗助長、適得其反的教育手段競相出臺,孩子們非但沒能受益,反而盡遭其罪。

于是,越來越多的孩子有了叛逆情緒、有了孤僻性格、有了攀比享樂的扭曲價值觀、有了唯我獨尊的“小皇帝”“小公主”意識……

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兒童階段,我們也曾為父母的主觀武斷而無奈和傷感過,沒想到等自己做了父母,卻好了傷疤忘了痛,不愿意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上設身處地想一想。

淘氣貪玩是兒童的天性,不能必欲除之而后快,應該順其自然加以引導,讓孩子們的聰明才智和興趣愛好有更好的發(fā)揮空間,而不是自以為是地橫加干預或嚴加管束。就像一棵樹,只要沒病蟲害,樹桿也端正,適當給點水和陽光,它自然會成材;就像一朵美麗的花,你一直守在它身邊,總感覺盛開的速度太慢、盛開的方式太丑,給足了時間和空間,反而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過猶不及,對兒童的教育,何嘗不是如此。童年和少年是生命的春天,青年是生命的夏天,中年是生命的秋天,老年是生命的冬天,這是必須遵從的生命成長規(guī)律。

家長們少一些自作聰明的主張和自以為是的武斷,在孩子們的內(nèi)心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無拘無束中感知生命和世界,讓他們逐步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快樂成長,孩子們的未來一定會比我們主觀設計的更加完美。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育兒心得: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育兒心得: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漸變的過程,隨著孩子生理、心理的一天天成熟,父母和孩子一方面享受著陪伴與成長的喜悅。另一方面,成長過程中來自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等各種壓力、煩惱、沖突,都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應對,用心處理。

一、正確認識自己

1.引導孩子進行自我評價。當孩子在學習中或者活動中取得好的成績時,引導孩子把現(xiàn)在的自己和以前的自己作比較,從而讓孩子發(fā)現(xiàn)以前不會做的事情現(xiàn)在靠自己的努力都會了,使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增強自信心。

2.引導孩子學會欣賞他人。在集體活動中尋找別的孩子的優(yōu)點,引導她學會贊美身邊的同學,同時鼓勵孩子從別人身上學到自己不具有的優(yōu)點,通過自我控制和父母的提醒,做出調(diào)整和改進,不斷進步。

二、經(jīng)營個人長處

1.了解孩子興趣。孩子的興趣往往是其天賦的“閃光點”。平時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孩子的運動能力特別強,身體的協(xié)調(diào)性、靈敏性特別好,從而也有意識地培養(yǎng)她的運動意識,只要條件允許會帶她體驗各種運動。還有,平時孩子喜歡用各種顏色在白紙上涂涂畫畫,雖然畫出來的東西我們看著什么都不像,但是她卻能說的頭頭是道,這份熱情致使我愿意幫助她準備好材料,協(xié)助她完成每一幅創(chuàng)作。

2.了解孩子性格。孩子平時比較要強,做事很認真,也愿意把事情做完整做好。但是在競技游戲方面就比較敏感脆弱,一輸就可能眼淚水要出來了,因此,平時也很注意培養(yǎng)孩子正面的競爭心態(tài),讓她知道參與的過程是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輸贏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體會游戲帶來的樂趣。

三、尊重孩子叛逆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要了解出現(xiàn)叛逆現(xiàn)象是孩子自我意識增強的一種表現(xiàn)。

1.理解孩子。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不要妄加干涉,如果需要孩子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氣,盡可能以平等的態(tài)度征詢孩子的意見,給孩子留出選擇的余地。

2.尊重孩子。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語氣是否容易接受,尤其是一些玩笑話,小孩子其實根本沒有能力理解大人說的話是開玩笑的還是在取消她,所以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

3.鼓勵孩子。經(jīng)??陬^表揚孩子、滿意的表情、深情的擁抱,及時肯定孩子的正確行為,使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應該堅持的,什么事情是不應該堅持的,從而也慢慢的培養(yǎng)孩子的分辨是非的能力。

四、勇于承擔過錯

特里法則告訴我們:當問題發(fā)生時,最好的辦法是尋找解決辦法,而不是費盡心思地去尋找替罪羔羊。

1.引導孩子保持一顆謙虛的心。讓孩子知道面對問題時,如果說“我不是故意的”、“這不是我的錯”、“本來不會是這樣的”、“都怪……”這些話,是在推卸責任。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這不要緊,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學會自己先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做的不對的地方,找出錯誤,并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最厲害的。當然,作為父母也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盡量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先考慮一下是否合理,經(jīng)常能在父母的引導下自我反省。

2.父母不要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由于判斷力不足而做出錯誤的選擇,其實不必過于擔心,即使孩子錯處了錯誤的選擇,那也是她在體驗人生,她會從中悟出很多道理,而且切身體會得到的經(jīng)驗往往比父母直接告訴孩子要來得印象深刻。因此,父母請放慢你的腳步,先試圖從孩子的角度去重新考慮一次問題,也許就會理解孩子的行為。父母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做錯了,也應該主動向孩子說聲“對不起”。

五、創(chuàng)造良好氛圍

古有“孟母三遷”,可見環(huán)境的重要性。父母任何時候都要考慮孩子的感受,不要開心的時候對孩子嘻嘻哈哈,不高興了就拿孩子撒氣;父母在家的時候,要多制造一點歡聲笑語,讓孩子感受家庭的溫暖;父母積極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技能,如一起打掃衛(wèi)生、一起鍛煉身體、一起游戲等等。

擁有一個幸福的未來,是每個孩子的夢想,也是所有父母的心愿。那么,從現(xiàn)在起,做父母的應多學習、多掌握新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做好孩子的榜樣。

兒童教育最重要的方式:養(yǎng)成好習慣


“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

習慣,是人生之基,基礎水平?jīng)Q定著人的未來發(fā)展。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決定一個人的成敗,也可以導致事業(yè)的成敗,最根本的教育就是習慣養(yǎng)成教育。

幾年前,記者問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地說:“在幼兒園?!薄霸谟變簣@學到什么?”“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卻發(fā)人深思。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專家研究表明,3-12歲是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孩子學會學習,必須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凡是學習成績好而且穩(wěn)定的孩子,都是從小培養(yǎng)形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成績忽好忽壞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F(xiàn)在的一些家長非??粗貙W習成績,千方百計地培養(yǎng)孩子的外語、美術、音樂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視習慣的培養(yǎng),這恐怕是我們現(xiàn)在一些家長最大的誤區(qū)。

01從禮貌用語做起

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注意教育他學會使用禮貌用語,比如說“謝謝、請、對不起”。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學會說話和氣、舉止大方,形成待人真實誠懇、性情開闊明朗的良好習慣。

02培養(yǎng)孩子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行為習慣

研究顯示,一個僅僅是學業(yè)優(yōu)異的孩子,他的人生未必成功。學習能力固然重要,但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要求我們的孩子還必須具備適應社會的多種能力。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參加社交活動,提醒孩子與周圍伙伴友好相處,要讓孩子有集體榮譽感,鼓勵孩子幫助別人,或為集體做事情,學會遇事考慮他人的感受,不能僅僅以自己為中心。

03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huán)

現(xiàn)代家庭對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健康的飲食習慣,二是良好的作息習慣,三是正確的衛(wèi)生習慣。不少的家長為了孩子的飲食傷透了腦筋,到了吃飯的時候孩子不能好好吃飯,甚至挑三揀四。這就是沒有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孩子的飲食必須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合理安排孩子的飲食,讓孩子按時進餐,不暴飲暴食,形成飲食有節(jié)、均衡營養(yǎng)的好習慣。

除了飲食習慣,良好的作息習慣同樣也非常重要。有些家長忙于自己的事情,對孩子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睡覺不注意也不關心,時日一長,逐步形成了孩子不良的作息習慣,影響了孩子身體的健康成長。要養(yǎng)成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要堅持按一定作息時間去執(zhí)行,要經(jīng)常提醒、督促孩子,以形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正確的衛(wèi)生習慣是保證孩子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孩子的抵抗力比較差,如果不講究衛(wèi)生,容易感染疾病。如何才能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呢?從孩子懂事開始,就要著手培養(yǎng)良好的日常衛(wèi)生習慣,教育孩子勤洗手、剪指甲、早晚刷牙等等。除此之外,家長要做好榜樣,以身作則。

兒童不是用規(guī)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guī)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么必須做的事,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它們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這就使他們養(yǎng)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yǎng)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fā)生作用了。

育兒心得:孩子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家庭就是一個讓我們從小醞釀牽掛的地方。家庭的行為方式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教育?!?/p>

“所有時間中,最重要的就是當下;所有權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長?!?/p>

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遠離了“分享”這個詞

以前人們夸一個孩子,經(jīng)常說“家教好”,現(xiàn)在這個評價用得越來越少了。家長們說得更多的是孩子“奧數(shù)拿過冠軍”、“外語口語是多少等級”。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社會人格的成功標準,卻漸漸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可我依然很喜歡“家教”這個詞,因為它是一種耳濡目染,是一種長期的人格養(yǎng)成。對中國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基地??鬃犹岢鲆粋€人的學習要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入則孝,出則悌”,就是講家庭教育;第二階段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說的是社會教育;第三階段是“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就是說你前兩個階段都完成了的話,就可以去學習文獻知識了。我們現(xiàn)在是反過來了,在學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會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們犧牲掉了。

傳統(tǒng)中國人接受的是一種農(nóng)耕文明的土地教育。孩子春天撒著歡兒地玩耍,夏天在河溝里游泳,秋天掰玉米、摘土豆回來烤了吃,冬天換上新棉襖放鞭炮、貼春聯(lián)、過大年。四季的循環(huán),在農(nóng)耕文明里清晰展現(xiàn)。因為崇尚多子多福,每家每戶都是大的拉扯著小的。一個饅頭熱氣騰騰地出鍋時,可能要掰成四塊,每個孩子吃一塊。這就叫分享。

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遠離了“分享”這個詞。家里的水果,都是爺爺奶奶剝好了、切成塊、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說:“多吃兩塊,你還得練琴去呢!”從一人捧著一塊饅頭在陽光下玩耍,到現(xiàn)在的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邊,我們究竟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

進步有它的社會標準,但進步也有它的心靈標準。有時候我們只欣喜于得到的東西,卻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今天,我們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識,但付出的卻往往是一個孩子快樂的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來說,我們童年的游戲方式就有著天壤之別。我小時候是上世紀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錢可以買一大把,然后我們一根一根地把它們套起來,連成一根皮筋,從腳踝到腿彎到大腿到腰間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舉”。那時窮有窮的玩法,而且我們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輸了絕對不允許耍賴,誰跳壞了誰就得下來撐皮筋。這是一種游戲規(guī)則。

現(xiàn)在,我們小區(qū)里幾乎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滑板車、一副輪滑鞋,孩子們滑到面前,彼此打個招呼又散開了。他們擁有的空間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但是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一個群體游戲的環(huán)境?;遘嚭洼喕o了他們一種自由奔跑的速度,卻缺少了大家都必須服從的規(guī)則。為什么現(xiàn)在的小孩子長大了容易耍賴?因為他們小時候處于規(guī)則之中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我們跳皮筋、砍沙包都是和同齡人一起,你要是耍賴,人家就不和你一塊兒玩了。所以我們會自己解決規(guī)則認同的問題。再來看我們的孩子,他們也是好孩子、乖孩子,但他們在玩的時候就缺失了這種規(guī)則的協(xié)商和認同。當所有的孩子都踩著滑板車在速度中獨往獨來時,他們怎么能懂得犧牲和謙讓?

家教是一種倫理的認同,也是一種規(guī)則的認同。家庭教育是讓孩子從小就找到一種生命的自覺,一種建立在服從基礎上的自覺。這種服從是倫理的服從,規(guī)則的服從,個人對集體的服從。為什么很多考上大學的高材生,卻總是磕磕碰碰、與人有那么多沖突呢?到了念大學時你再告訴他們什么叫作“規(guī)則”,已經(jīng)晚了。

家庭教育輸出的終端產(chǎn)品,是“態(tài)度”

我們都懂得“無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但是我們的觀念和行為往往很混亂。一方面我們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卻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們告訴孩子要尊重他人、服從規(guī)則,另一方面,在絕大多數(shù)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獨尊;我們嘴上告訴孩子要艱苦樸素,但在行為方式上,還在給孩子買很多奢侈品。

“言傳不如身教”,相對于行為的強大,思想和語言往往是蒼白的。我的女兒也是獨生女,她兩歲時,我們就告訴她,姥姥有糖尿病,每頓飯前都要吃藥。所以她養(yǎng)成了習慣,每次吃飯前剛拿到筷子,她就說:“姥姥,吃藥!”她會明白她對姥姥是有責任的,有了責任會覺得很光榮。我們以前帶她出去玩時,她都會帶一個布娃娃,說那是她“妹妹”。但是到了4歲,出去玩她就不帶她的“妹妹”了。我們問她為什么,她說:“我要騰出手來扶我姥姥??!”

今年春節(jié)我?guī)惤?,女兒第一次去養(yǎng)雞場撿雞蛋,感覺特別新鮮。回來后她一手握著一只雞蛋,吃飯時也攥著不放。我們都笑她,“你那雞蛋都快孵出小雞來了。”在機場過安檢的時候,她也舍不得放下。就這樣,兩只雞蛋顛沛流離地跟著她回了家,一進門還沒來得及換鞋,她就撲到姥姥懷里說:“姥姥,我給你帶回來兩只雞蛋!”那一刻我心里挺慚愧的,因為我頂多想到給我媽媽買些土特產(chǎn),但沒想過不花錢還能給她帶回來什么。那時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沒有牽掛。

一個從小懂得牽掛別人的人,長大了才可能被別人牽掛。家庭就是一個讓我們從小醞釀牽掛的地方。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家庭的行為方式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教育。今天的我們常感到人越來越像工業(yè)流水線上生產(chǎn)出來的標準產(chǎn)品,越來越失去了屬于每個家庭的烙印。“烙印”這個詞的英文是“brand”,它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品牌”。企業(yè)要有品牌,其實人也需要有品牌。人的品牌不是指你擁有幾億資產(chǎn),拿到了多么高的學位,或是有多么顯赫的地位,而是我們帶著什么樣的家族烙印融入社會,我們用一種什么樣的個人印記去對抗過于規(guī)范化的“流水線”。

家庭教育輸出的終端產(chǎn)品,是“態(tài)度”。我女兒4歲時,在手工課上做了一個花籃。有一天她“哐當”一聲把花籃摔了,花籃的一個角摔出了一個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我說:“我們試試,看看能不能讓花籃比沒摔破時更漂亮!”我們又是剪又是貼,她還用彩筆畫上顏色,最后,我們做出來一個非常漂亮的花籃。她和我說,“媽媽我懂了,哭是沒用的?!蔽衣犃撕苄牢?。讓我郁悶的是,后來家里每逢打壞什么東西,她都特別高興,說:“我們試試,看能不能讓它比沒壞的時候更好看!”

當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沒壞的時候更好,我們的底線只能是不讓它更壞。這是一種生命的修復能力。一個人一輩子會遇上什么事情,我們無法左右,但是修復生命的能力,卻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

我們做父母,要培養(yǎng)孩子掌握自我修復的能力,要傳遞給孩子一種態(tài)度,讓他們明白該怎樣去面對挑戰(zhàn)。如果你告訴孩子:“我會把你呵護得好好的,你這一輩子都不會打破花籃?!边@就是謊言了。孩子不僅會打破花籃,還會打破他們自己,會撞得頭破血流。這時候就要看他們有沒有一種能力,像修復花籃一樣把自己修復得更好,這種能力,我覺得在4歲時告訴他們,并不算太早。

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提升尊嚴、延展自由

現(xiàn)在,社會上關于成功學的教育太多了,我們幾乎把成功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但我始終認為,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成長是一個過程,成功是一個結論;成長是相關于生命的評價,成功是相關于社會的評價;成長是一個內(nèi)在的系統(tǒng),成功是一個外在的體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靈、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標簽。

我非常喜歡“成長”這個詞。一個人的生命要成長,兩個人的愛情要成長,一個群體的建設、一個社會的發(fā)展,都要成長。從一個人到一個國家,“成長”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狀態(tài)。儒家講“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斷成長。道家講的“道”是“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個人的生命,難道不應該保持這樣一種狀態(tài)嗎?一個人過分熱鬧了,就被社會的標準綁架了;一個人不獨立了,就放棄了自由;一個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滯了。

中國人說“人過三十不學藝,人過四十天過午”。但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人到六七十,難道就不要學習新的生活方式嗎?如果一位80歲的老奶奶,能夠跟孫子學著玩游戲,能夠試試孫女的新裙子,能夠跟孩子出去郊游,我相信這個老人一定是幸福、快樂的,因為她仍然保持著成長的力量。

那么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看重什么呢?我覺得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指標,就是尊嚴和自由。其實人這一輩子,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提升尊嚴、延展自由。無論多好的職業(yè)、多好的愛情,一旦侵犯到尊嚴和自由,就會產(chǎn)生沖突,甚至出現(xiàn)新的選擇。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用任何好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尊嚴和自由。

我相信尊嚴與生俱來,它不是被父母賦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一個人的尊嚴是他(她)自己的選擇。我記得女兒5個多月就在選擇玩具這件事上,表現(xiàn)出了一種強烈的個人取向。她的周圍堆著各種玩具,但是她愛玩的只有一樣空藥瓶子,她喜歡“咔啦咔啦”起勁地擰瓶蓋。我們家的阿姨就從她小手里搶過瓶子說:“這個不好玩,你還是玩電動娃娃吧!”可是我女兒把電動娃娃推到一邊,頑強地去抓那個瓶子,繼續(xù)癡迷地擰瓶蓋。我后來去咨詢兒童心理學專家,他說那個階段正是孩子的手指開始學習精細化動作的時候,擰瓶蓋這個動作對孩子小肌肉的發(fā)育大有益處,可比玩電動娃娃好多了。所以,我們認為昂貴的電動娃娃更好,這只是成年人的標準。孩子的尊嚴是與生俱來的,不該粗暴地剝奪它。

我們的社區(qū)經(jīng)常會舉辦孩子們的游藝比賽,有一次我女兒去玩,得了很多獎券,可以兌換玩具或是家庭衛(wèi)生用品。之前她都是換氣球的,但那一次她特別猶豫,一個人自言自語地說,“我已經(jīng)是大孩子了,不要氣球了!”那時候正鬧“甲流”,她就選了一塊洗衣皂?;丶乙院螅惶焓榘吮榈靥嵝盐覀儯骸澳銈兿聪词职?,那個肥皂是我?guī)Щ貋淼模 奔依锏南词忠憾疾荒苡?,洗手全用她拿回來的洗衣皂,那段時間我們?nèi)胰说氖侄继卮植?!但是我們覺得要充分肯定她的勞動,因為她犧牲了自己的氣球,她在為我們著想?!白饑馈标P聯(lián)著“責任”,她有這種意識,覺得能為別人做事很光榮。

“山坡上開滿了鮮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飼料?!蔽覀兘裉觳⒉皇酋r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除了尊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成長指標是“自由”。很多人問我,你這么主張自由,那你教你的孩子背詩詞嗎?我說我當然教??晌也皇亲屗址旁诒澈笠槐菊?jīng)地背誦,而是她在踩著滑板車跑時,我們倆大聲地背誦;是她在浴缸里泡著、打著水花時,突然饒有興趣地提議說:“媽媽,我們背首詩吧!”

她背詩,我從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我清楚地記得,她第一次使用詩詞是在兩歲多的時候,有一次我出差回來,問她:“你想媽媽嗎?”她冷不丁地說了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她背詩居然能“活學活用”!她喜歡把我們的大床當蹦床,有一回她爸爸說:“你別蹦了,都把我們的床單蹦破四條了!”誰知她一邊蹦,一邊高聲說:“人生得意須盡歡!”把她爸爸噎得瞠目結舌。

后來她竟然開始給人講詩了。杜甫的《春望》,我聽她給別人講過一個特別“雷人”的解釋。她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說的是杜甫他們那兒地震了。國還在,但是震破了;山河也在,但是走樣了。為什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呢?因為地震太厲害了,大家很傷心。”聽著她這個地震版《春望》,我想我沒有辦法糾正她。她3歲時在電視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慘景,4歲時看到玉樹地震,后來她又看到日本海嘯地震,她知道地震是一種苦難。所以我想,那就讓她這樣解讀吧,長大了老師會給她講“安史之亂”的。

女兒從小就在解構經(jīng)典。但是我沒有糾正過她一次,因為我覺得,她可以胡說八道的年華還有多少呢?我很留戀她可以胡說八道的自由。她不知道什么是權威,她認為她有闡釋的權利,而這種權利可能到她讀小學時就要被剝奪了。我認為小孩子在思想上的自由期持續(xù)得越長越好,這樣等他們長大了,還可以保留一些突破常規(guī)的思維能力。

有一次女兒坐在床上看唐詩,正好那個標題的字她都認識《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她像見到老朋友似的點點頭說:“哦,這也是王維的?!蔽揖徒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講到一半,她說:“王維的詩,也不是都好?!蔽艺f:“怎么不好了?”她說:“不押韻?!蔽乙豢?,還真是不押韻。到了晚上,我正在漱口,她突然搖頭晃腦地感慨:“李白這個人,寫詩還是可以的?!蔽乙豢谒铧c噴出來!我問她為什么,她說:“起碼比王維押韻。”我后來一想,李白的詩不管多么清淺通俗,還真都押韻。我發(fā)現(xiàn)她能講出一些我沒想到的道理,因為我講詩詞講了那么多年,對大家難免心懷敬畏,卻也失去了一個小孩子對詩詞的遴選標準。所以,現(xiàn)在經(jīng)常是她給我講詩詞,我覺得這很有意思,我愿意呵護她這種自由的權利。

讓一個人有尊嚴、自由地成長,是我們的一種期許。有時我看著女兒練琴、跳舞或者畫畫,我就很欣慰。我一點都不求她在專業(yè)上能有多大成績,她只要能在里面找到一種快樂的能力,就夠了。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缺少藝術方面的訓練,所以我們感到壓力很大、疲憊不堪的時候,總是找不到寄托。我女兒酷愛畫畫,碰上別人過生日、送禮物,她都說:“我給你畫幅畫吧!”口氣就跟齊白石似的。她現(xiàn)在還不會寫作文,但是外出旅游的時候,她可以用繪畫記錄旅游日記。我覺得這個挺好,因為她有自己的表達,擁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會因為沒錢而被剝奪,一個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本事讓自己快樂起來。

“山坡上開滿了鮮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飼料。”我們今天并不是鮮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我們越來越失去了一種審美的眼光,而把這個世界看成是同一種功利標準的篩選。我們越來越成功了,但是我們失去了成長的力量,失去了那種在漫山遍野的鮮花中漫步時心靈上的愉悅。

“成功”,或許是一個評判人的標準,但只是成長中的一部分標準。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套綜合、多元的標準體系。一個人,只要生命能成長,就一定有未來。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對料事如神的老酋長很不服氣,有一天他捉了一只剛孵出來的小鳥放在身后,問老酋長:“我手里的小鳥是生還是死?”他想,你要說它是活的,我手指一捻就掐死它;你要說是死的,我手心一張就讓它飛起來。憑什么你說的都是對的?我一定讓你錯一回!結果,那位睿智的老人只是寬容地一笑,他說:“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這是一個好故事,它關乎生命的成長。所有時間中,最重要的就是當下;所有權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長。

育兒心得:愿尊重與鼓勵伴孩子成長


孩子不愿意上幼兒園怎么辦?

面對孩子不愿意拍球怎么做?

孩子總隨意寫作業(yè)是為什么?

前不久“我做錯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業(yè)……”的評論內(nèi)容刷爆朋友圈,引起很多家長的共鳴,似乎陪孩子寫作業(yè)成了親子關系的第一“殺手”,孩子們經(jīng)常質疑家長的說教、我行我素、自我放棄的做法往往讓家長們非常頭疼。那么家長們應該怎么辦呢?

樂樂今年9月份上大班后,碰到了許多的問題:比如換到新的班級后對新環(huán)境不熟悉,不愿意上學;面對有難度的事情(如拍球)不愿克服困難,容易自我放棄;寫作業(yè)不按照書寫規(guī)范,隨心所欲等。經(jīng)過三位老師和我們的共同努力,現(xiàn)在樂樂終于從不愿意上學變成了每天能開開心心上學,從不會拍球變成了拍球小達人,從不會寫作業(yè)到自己能主動、認真地完成作業(yè)。這些改變離不開尊重和鼓勵,下面分享幾個小故事,期待與家長、孩子們共同進步。

【不愿意上學】

樂樂不愿意上學的時候總會提前一天或當天和爸爸媽媽說不想上學。首先對于我們總是強調(diào)上學這事是沒法商量的,然后鼓勵他講出不愿意上學的理由,和他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他提出的合理要求,我們也盡量滿足他,尊重他的意見。與此同時,老師基于他更好的表現(xiàn),會獎勵星星,或把以前扣除的星星補上,也讓他特別開心。不愿意上學的想法越來越少。某一次的對話如下:

“媽媽,我明天可以不上學嗎?”樂樂說。

“為什么?”媽媽微笑的說。

“我們幼兒園的小朋友生病了,就不去幼兒園,我也生病了。”樂樂認真的解釋道。

“上學是自己的事,你這傷風感冒不嚴重,只有能跟上老師教學進度的人,老師才喜歡他”我說,樂樂很羨慕老師喜歡的孩子,經(jīng)常跟媽媽說誰誰誰是老師喜歡的同學。

“但是我不想吃蝦,蝦米,紫菜?!睒窐酚行┙箲]的說,老師經(jīng)常教育不挑食,他也想盡辦法說不上學的理由。

“這個好解決,爸爸媽媽會跟老師商量這事,如果平時老師忘記了,你也可以提醒她們。”樂樂態(tài)度有些緩和,并追問“媽媽可以送我上學嗎,并告訴老師一聲嗎”。

“可以呀,我明天送你去幼兒園,真棒?!眿寢屨f。

當天放學后,樂樂開心的說:“我明天還要高高興興的去幼兒園”,媽媽問“為什么呢?”樂樂說:“今天老師給我加分了,說我上幼兒園沒有哭,還把之前扣的分都補上了”,我們聽了心里都十分高興,上學的難題終于解決了。

【不愿意拍球】

樂樂的協(xié)調(diào)性有點差,運動能力一般,做事情也比較著急,試一會如果不會就容易自我放棄。拿拍球這事來說吧,大概一周的時間,每天晚上讓樂樂練習5到15分鐘拍球。我們沒有苛刻地設定個一個目標,一定要完成,鼓勵他只要每次比上次有進步就好。有一次拍球的對話如下:

“兒子,開始咱們的拍球運動吧?!蔽乙陨塘康目谖菃柕?,因為再過一周幼兒園需要完成拍球來回10米的測試。

“爸爸,我今天要連續(xù)拍20個吧?!睒窐氛f。

“好的,你用右手拍吧?!蔽艺f。

第一遍他沒拍幾個就失敗了,我做著示范鼓勵說:“沒關系,像爸爸這樣拍再試試?!痹賴L試了一次,這次拍了10個,他開始焦慮,他說我不會,不愿意再拍。

“現(xiàn)在拍球的數(shù)量跟昨天差不多,已經(jīng)很不錯了,頻率再好好控制一下,就更好了,今天咱再繼續(xù)拍一次就結束?!蔽艺f。結果他拍了15個球。

“不錯,比昨天進步了一些,挺好的,明天我們再接再勵吧?!蔽艺f。

樂樂從一開始一次拍球不到10個,到現(xiàn)在左右兩手都能輕松拍球過百,進步非常大。通過練習拍球,也讓他對自己能力有了新的認識,之后在其他的運動項目上遇到困難,我們也時常拿這事來鼓勵他,讓他認識到只要采用正確的方法不斷努力,就可以戰(zhàn)勝困難,超越自己。

【不愿意寫作業(yè)】

樂樂平時比較喜歡認字、隨便畫一畫,所以上學后的作業(yè)都能自覺完成,但寫的字和拼音都是畫的,有些很不規(guī)范,所以媽媽定了一條規(guī)矩,每天自己自覺寫字,寫完字后必須找爸爸或媽媽檢查一下,寫的不好的作業(yè)會被擦掉重寫。對于不規(guī)范的字,也是循序漸進的越來越嚴格。其中有一次對話如下:

“兒子,你這個p寫的位置寫錯了?!眿寢屨f。

“是對的,老師是讓這么寫的?!睒窐氛f,他不愿意改。

“你看以前都是這么寫的?!眿寢屨业剿皩懙姆o他看,同時媽媽給他示范地寫了一個,并提醒他“反寫的c不能出中間格?!?/p>

樂樂按照媽媽的要求對幾個寫的不規(guī)范的p修改了一遍,見他修改過來了,立馬夸獎的說道“這個寫的真不錯,你的作業(yè)完成了”。同時第二天老師的打對勾也是對他莫大的鼓勵,現(xiàn)在也非常愿意接受媽媽的建議。

總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老師、家長的尊重和鼓勵。要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家庭成員來看待,家里的事情以及孩子自己的事情,多與孩子商量,傾聽孩子的意見,對于合理的建議可以采納。對于孩子做的好的地方,應該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引導和鼓勵,然后耐心的靜待花開。

相關推薦

  • 家長育兒心得:尊重比愛更重要 家長育兒心得:尊重比愛更重要 說到孩子的教育,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話要說,雖然家庭情況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樂樂地健康成長。作為父母,我們究竟應該怎么教育孩子?我...
    2020-09-17 閱讀全文
  • 育兒心得: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育兒心得: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漸變的過程,隨著孩子生理、心理的一天天成熟,父母和孩子一方面享受著陪伴與成長的喜悅。另一方面,成長過程中來自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等各種壓力、煩惱、沖突...
    2020-09-15 閱讀全文
  • 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作文四篇 作為學生的我們通常都會被要求寫作文,通過寫作文可以讓我們記住不想忘記的事情。很多人看到作文題目時想不出怎么寫,一篇好作文除了要有好文筆以外還要有明確的思想。作文怎么寫才能讓人眼前一亮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作文四篇”,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昨天晚上,我在家里認真地讀了美國著名作家...
    2022-08-04 閱讀全文
  • 兒童教育最重要的方式:養(yǎng)成好習慣 “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 習慣,是人生之基,基礎水平?jīng)Q定著人的未來發(fā)展。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決定一個人的成敗,也可以導致事業(yè)的成敗,最根本的教育就...
    2020-12-10 閱讀全文
  • 育兒心得:孩子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家庭就是一個讓我們從小醞釀牽掛的地方。家庭的行為方式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所有時間中,最重要的就是當下;所有權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長。” 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遠離了“分享”這個詞 以前人們夸一個...
    2020-07-21 閱讀全文

家長育兒心得:尊重比愛更重要 說到孩子的教育,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話要說,雖然家庭情況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樂樂地健康成長。作為父母,我們究竟應該怎么教育孩子?我...

2020-09-17 閱讀全文

育兒心得: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漸變的過程,隨著孩子生理、心理的一天天成熟,父母和孩子一方面享受著陪伴與成長的喜悅。另一方面,成長過程中來自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等各種壓力、煩惱、沖突...

2020-09-15 閱讀全文

作為學生的我們通常都會被要求寫作文,通過寫作文可以讓我們記住不想忘記的事情。很多人看到作文題目時想不出怎么寫,一篇好作文除了要有好文筆以外還要有明確的思想。作文怎么寫才能讓人眼前一亮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作文四篇”,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昨天晚上,我在家里認真地讀了美國著名作家...

2022-08-04 閱讀全文

“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 習慣,是人生之基,基礎水平?jīng)Q定著人的未來發(fā)展。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決定一個人的成敗,也可以導致事業(yè)的成敗,最根本的教育就...

2020-12-10 閱讀全文

“家庭就是一個讓我們從小醞釀牽掛的地方。家庭的行為方式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所有時間中,最重要的就是當下;所有權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長。” 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遠離了“分享”這個詞 以前人們夸一個...

2020-07-21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