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孩子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發(fā)布時間:2020-07-21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成長故事 幼兒園說課稿成功稿“家庭就是一個讓我們從小醞釀牽掛的地方。家庭的行為方式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教育。”
“所有時間中,最重要的就是當下;所有權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長?!?/p>
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遠離了“分享”這個詞
以前人們夸一個孩子,經(jīng)常說“家教好”,現(xiàn)在這個評價用得越來越少了。家長們說得更多的是孩子“奧數(shù)拿過冠軍”、“外語口語是多少等級”。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社會人格的成功標準,卻漸漸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可我依然很喜歡“家教”這個詞,因為它是一種耳濡目染,是一種長期的人格養(yǎng)成。對中國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基地??鬃犹岢鲆粋€人的學習要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入則孝,出則悌”,就是講家庭教育;第二階段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說的是社會教育;第三階段是“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就是說你前兩個階段都完成了的話,就可以去學習文獻知識了。我們現(xiàn)在是反過來了,在學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會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們犧牲掉了。
傳統(tǒng)中國人接受的是一種農耕文明的土地教育。孩子春天撒著歡兒地玩耍,夏天在河溝里游泳,秋天掰玉米、摘土豆回來烤了吃,冬天換上新棉襖放鞭炮、貼春聯(lián)、過大年。四季的循環(huán),在農耕文明里清晰展現(xiàn)。因為崇尚多子多福,每家每戶都是大的拉扯著小的。一個饅頭熱氣騰騰地出鍋時,可能要掰成四塊,每個孩子吃一塊。這就叫分享。
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遠離了“分享”這個詞。家里的水果,都是爺爺奶奶剝好了、切成塊、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說:“多吃兩塊,你還得練琴去呢!”從一人捧著一塊饅頭在陽光下玩耍,到現(xiàn)在的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邊,我們究竟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
進步有它的社會標準,但進步也有它的心靈標準。有時候我們只欣喜于得到的東西,卻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今天,我們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識,但付出的卻往往是一個孩子快樂的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來說,我們童年的游戲方式就有著天壤之別。我小時候是上世紀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錢可以買一大把,然后我們一根一根地把它們套起來,連成一根皮筋,從腳踝到腿彎到大腿到腰間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舉”。那時窮有窮的玩法,而且我們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輸了絕對不允許耍賴,誰跳壞了誰就得下來撐皮筋。這是一種游戲規(guī)則。
現(xiàn)在,我們小區(qū)里幾乎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滑板車、一副輪滑鞋,孩子們滑到面前,彼此打個招呼又散開了。他們擁有的空間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但是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一個群體游戲的環(huán)境?;遘嚭洼喕o了他們一種自由奔跑的速度,卻缺少了大家都必須服從的規(guī)則。為什么現(xiàn)在的小孩子長大了容易耍賴?因為他們小時候處于規(guī)則之中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我們跳皮筋、砍沙包都是和同齡人一起,你要是耍賴,人家就不和你一塊兒玩了。所以我們會自己解決規(guī)則認同的問題。再來看我們的孩子,他們也是好孩子、乖孩子,但他們在玩的時候就缺失了這種規(guī)則的協(xié)商和認同。當所有的孩子都踩著滑板車在速度中獨往獨來時,他們怎么能懂得犧牲和謙讓?
家教是一種倫理的認同,也是一種規(guī)則的認同。家庭教育是讓孩子從小就找到一種生命的自覺,一種建立在服從基礎上的自覺。這種服從是倫理的服從,規(guī)則的服從,個人對集體的服從。為什么很多考上大學的高材生,卻總是磕磕碰碰、與人有那么多沖突呢?到了念大學時你再告訴他們什么叫作“規(guī)則”,已經(jīng)晚了。
家庭教育輸出的終端產品,是“態(tài)度”
我們都懂得“無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但是我們的觀念和行為往往很混亂。一方面我們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卻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們告訴孩子要尊重他人、服從規(guī)則,另一方面,在絕大多數(shù)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獨尊;我們嘴上告訴孩子要艱苦樸素,但在行為方式上,還在給孩子買很多奢侈品。
“言傳不如身教”,相對于行為的強大,思想和語言往往是蒼白的。我的女兒也是獨生女,她兩歲時,我們就告訴她,姥姥有糖尿病,每頓飯前都要吃藥。所以她養(yǎng)成了習慣,每次吃飯前剛拿到筷子,她就說:“姥姥,吃藥!”她會明白她對姥姥是有責任的,有了責任會覺得很光榮。我們以前帶她出去玩時,她都會帶一個布娃娃,說那是她“妹妹”。但是到了4歲,出去玩她就不帶她的“妹妹”了。我們問她為什么,她說:“我要騰出手來扶我姥姥??!”
今年春節(jié)我?guī)惤妫畠旱谝淮稳ヰB(yǎng)雞場撿雞蛋,感覺特別新鮮?;貋砗笏皇治罩恢浑u蛋,吃飯時也攥著不放。我們都笑她,“你那雞蛋都快孵出小雞來了?!痹跈C場過安檢的時候,她也舍不得放下。就這樣,兩只雞蛋顛沛流離地跟著她回了家,一進門還沒來得及換鞋,她就撲到姥姥懷里說:“姥姥,我給你帶回來兩只雞蛋!”那一刻我心里挺慚愧的,因為我頂多想到給我媽媽買些土特產,但沒想過不花錢還能給她帶回來什么。那時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沒有牽掛。
一個從小懂得牽掛別人的人,長大了才可能被別人牽掛。家庭就是一個讓我們從小醞釀牽掛的地方。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家庭的行為方式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教育。今天的我們常感到人越來越像工業(yè)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標準產品,越來越失去了屬于每個家庭的烙印?!袄佑 边@個詞的英文是“brand”,它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品牌”。企業(yè)要有品牌,其實人也需要有品牌。人的品牌不是指你擁有幾億資產,拿到了多么高的學位,或是有多么顯赫的地位,而是我們帶著什么樣的家族烙印融入社會,我們用一種什么樣的個人印記去對抗過于規(guī)范化的“流水線”。
家庭教育輸出的終端產品,是“態(tài)度”。我女兒4歲時,在手工課上做了一個花籃。有一天她“哐當”一聲把花籃摔了,花籃的一個角摔出了一個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我說:“我們試試,看看能不能讓花籃比沒摔破時更漂亮!”我們又是剪又是貼,她還用彩筆畫上顏色,最后,我們做出來一個非常漂亮的花籃。她和我說,“媽媽我懂了,哭是沒用的?!蔽衣犃撕苄牢俊W屛矣魫灥氖牵髞砑依锩糠甏驂氖裁礀|西,她都特別高興,說:“我們試試,看能不能讓它比沒壞的時候更好看!”
當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沒壞的時候更好,我們的底線只能是不讓它更壞。這是一種生命的修復能力。一個人一輩子會遇上什么事情,我們無法左右,但是修復生命的能力,卻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
我們做父母,要培養(yǎng)孩子掌握自我修復的能力,要傳遞給孩子一種態(tài)度,讓他們明白該怎樣去面對挑戰(zhàn)。如果你告訴孩子:“我會把你呵護得好好的,你這一輩子都不會打破花籃?!边@就是謊言了。孩子不僅會打破花籃,還會打破他們自己,會撞得頭破血流。這時候就要看他們有沒有一種能力,像修復花籃一樣把自己修復得更好,這種能力,我覺得在4歲時告訴他們,并不算太早。
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提升尊嚴、延展自由
現(xiàn)在,社會上關于成功學的教育太多了,我們幾乎把成功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但我始終認為,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成長是一個過程,成功是一個結論;成長是相關于生命的評價,成功是相關于社會的評價;成長是一個內在的系統(tǒng),成功是一個外在的體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靈、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標簽。
我非常喜歡“成長”這個詞。一個人的生命要成長,兩個人的愛情要成長,一個群體的建設、一個社會的發(fā)展,都要成長。從一個人到一個國家,“成長”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內心的一種狀態(tài)。儒家講“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斷成長。道家講的“道”是“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個人的生命,難道不應該保持這樣一種狀態(tài)嗎?一個人過分熱鬧了,就被社會的標準綁架了;一個人不獨立了,就放棄了自由;一個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滯了。
中國人說“人過三十不學藝,人過四十天過午”。但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人到六七十,難道就不要學習新的生活方式嗎?如果一位80歲的老奶奶,能夠跟孫子學著玩游戲,能夠試試孫女的新裙子,能夠跟孩子出去郊游,我相信這個老人一定是幸福、快樂的,因為她仍然保持著成長的力量。
那么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看重什么呢?我覺得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指標,就是尊嚴和自由。其實人這一輩子,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提升尊嚴、延展自由。無論多好的職業(yè)、多好的愛情,一旦侵犯到尊嚴和自由,就會產生沖突,甚至出現(xiàn)新的選擇。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用任何好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尊嚴和自由。
我相信尊嚴與生俱來,它不是被父母賦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一個人的尊嚴是他(她)自己的選擇。我記得女兒5個多月就在選擇玩具這件事上,表現(xiàn)出了一種強烈的個人取向。她的周圍堆著各種玩具,但是她愛玩的只有一樣空藥瓶子,她喜歡“咔啦咔啦”起勁地擰瓶蓋。我們家的阿姨就從她小手里搶過瓶子說:“這個不好玩,你還是玩電動娃娃吧!”可是我女兒把電動娃娃推到一邊,頑強地去抓那個瓶子,繼續(xù)癡迷地擰瓶蓋。我后來去咨詢兒童心理學專家,他說那個階段正是孩子的手指開始學習精細化動作的時候,擰瓶蓋這個動作對孩子小肌肉的發(fā)育大有益處,可比玩電動娃娃好多了。所以,我們認為昂貴的電動娃娃更好,這只是成年人的標準。孩子的尊嚴是與生俱來的,不該粗暴地剝奪它。
我們的社區(qū)經(jīng)常會舉辦孩子們的游藝比賽,有一次我女兒去玩,得了很多獎券,可以兌換玩具或是家庭衛(wèi)生用品。之前她都是換氣球的,但那一次她特別猶豫,一個人自言自語地說,“我已經(jīng)是大孩子了,不要氣球了!”那時候正鬧“甲流”,她就選了一塊洗衣皂。回家以后,她一天十遍八遍地提醒我們:“你們洗洗手吧,那個肥皂是我?guī)Щ貋淼?!”家里的洗手液都不能用,洗手全用她拿回來的洗衣皂,那段時間我們全家人的手都特粗糙!但是我們覺得要充分肯定她的勞動,因為她犧牲了自己的氣球,她在為我們著想?!白饑馈标P聯(lián)著“責任”,她有這種意識,覺得能為別人做事很光榮。
“山坡上開滿了鮮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飼料?!蔽覀兘裉觳⒉皇酋r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除了尊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成長指標是“自由”。很多人問我,你這么主張自由,那你教你的孩子背詩詞嗎?我說我當然教??晌也皇亲屗址旁诒澈笠槐菊?jīng)地背誦,而是她在踩著滑板車跑時,我們倆大聲地背誦;是她在浴缸里泡著、打著水花時,突然饒有興趣地提議說:“媽媽,我們背首詩吧!”
她背詩,我從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我清楚地記得,她第一次使用詩詞是在兩歲多的時候,有一次我出差回來,問她:“你想媽媽嗎?”她冷不丁地說了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她背詩居然能“活學活用”!她喜歡把我們的大床當蹦床,有一回她爸爸說:“你別蹦了,都把我們的床單蹦破四條了!”誰知她一邊蹦,一邊高聲說:“人生得意須盡歡!”把她爸爸噎得瞠目結舌。
后來她竟然開始給人講詩了。杜甫的《春望》,我聽她給別人講過一個特別“雷人”的解釋。她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說的是杜甫他們那兒地震了。國還在,但是震破了;山河也在,但是走樣了。為什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呢?因為地震太厲害了,大家很傷心?!甭犞@個地震版《春望》,我想我沒有辦法糾正她。她3歲時在電視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慘景,4歲時看到玉樹地震,后來她又看到日本海嘯地震,她知道地震是一種苦難。所以我想,那就讓她這樣解讀吧,長大了老師會給她講“安史之亂”的。
女兒從小就在解構經(jīng)典。但是我沒有糾正過她一次,因為我覺得,她可以胡說八道的年華還有多少呢?我很留戀她可以胡說八道的自由。她不知道什么是權威,她認為她有闡釋的權利,而這種權利可能到她讀小學時就要被剝奪了。我認為小孩子在思想上的自由期持續(xù)得越長越好,這樣等他們長大了,還可以保留一些突破常規(guī)的思維能力。
有一次女兒坐在床上看唐詩,正好那個標題的字她都認識《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她像見到老朋友似的點點頭說:“哦,這也是王維的?!蔽揖徒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講到一半,她說:“王維的詩,也不是都好?!蔽艺f:“怎么不好了?”她說:“不押韻?!蔽乙豢?,還真是不押韻。到了晚上,我正在漱口,她突然搖頭晃腦地感慨:“李白這個人,寫詩還是可以的?!蔽乙豢谒铧c噴出來!我問她為什么,她說:“起碼比王維押韻?!蔽液髞硪幌?,李白的詩不管多么清淺通俗,還真都押韻。我發(fā)現(xiàn)她能講出一些我沒想到的道理,因為我講詩詞講了那么多年,對大家難免心懷敬畏,卻也失去了一個小孩子對詩詞的遴選標準。所以,現(xiàn)在經(jīng)常是她給我講詩詞,我覺得這很有意思,我愿意呵護她這種自由的權利。
讓一個人有尊嚴、自由地成長,是我們的一種期許。有時我看著女兒練琴、跳舞或者畫畫,我就很欣慰。我一點都不求她在專業(yè)上能有多大成績,她只要能在里面找到一種快樂的能力,就夠了。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缺少藝術方面的訓練,所以我們感到壓力很大、疲憊不堪的時候,總是找不到寄托。我女兒酷愛畫畫,碰上別人過生日、送禮物,她都說:“我給你畫幅畫吧!”口氣就跟齊白石似的。她現(xiàn)在還不會寫作文,但是外出旅游的時候,她可以用繪畫記錄旅游日記。我覺得這個挺好,因為她有自己的表達,擁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會因為沒錢而被剝奪,一個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本事讓自己快樂起來。
“山坡上開滿了鮮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飼料?!蔽覀兘裉觳⒉皇酋r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我們越來越失去了一種審美的眼光,而把這個世界看成是同一種功利標準的篩選。我們越來越成功了,但是我們失去了成長的力量,失去了那種在漫山遍野的鮮花中漫步時心靈上的愉悅。
“成功”,或許是一個評判人的標準,但只是成長中的一部分標準。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套綜合、多元的標準體系。一個人,只要生命能成長,就一定有未來。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對料事如神的老酋長很不服氣,有一天他捉了一只剛孵出來的小鳥放在身后,問老酋長:“我手里的小鳥是生還是死?”他想,你要說它是活的,我手指一捻就掐死它;你要說是死的,我手心一張就讓它飛起來。憑什么你說的都是對的?我一定讓你錯一回!結果,那位睿智的老人只是寬容地一笑,他說:“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這是一個好故事,它關乎生命的成長。所有時間中,最重要的就是當下;所有權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長。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親子隨筆】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這個世上,能獲得大量財富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人,如果財富是唯一的標準,那么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孩子如果只學會了升學考試,長大后,只學會了掙錢買房,這樣的人生,肯定也是不成功的。
因為他的人生只學會了“有用”。而那些看上去“無用”的教育,去遠行、去讀詩、去游泳等等,卻讓生命有更大程度的愉悅。
當滿地都是六便士時,那些學了“無用”教育的孩子,還能夠抬頭看見月亮,并充分體會看見月亮的愉悅。
內心永遠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進了社會自然不會內心跌跌撞撞,魯魯莽莽。
有人問馮唐:“成長道路上,你最感恩母親的是什么?”
馮唐回答:“沒強迫我做過任何事情?!毕肓讼胗终f:“作為母親,她很成功。如果要給她打分,我打滿分!”
同樣,如果有人問我:“明明,你給你媽打多少分?”
我會回答:“比馮唐的媽媽多1分就行了,多給1分,讓她驕傲!”
讓孩子過得快樂,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于俗的人,一個不諳世事的人,一個敢于跳出規(guī)則的人,真的比“有用”更重要。
在網(wǎng)上,看到一張“小P孩作息時間表”,孩子除了周一到周五學校正常的課程之外,還有古文、鋼琴、游泳、英語、拉丁舞等九種課外學習。
孩子媽媽說:“我的每個安排都是有目的,跆拳道為了鍛煉身體,增加男子氣概;彈鋼琴是為了培養(yǎng)藝術天賦,英語是為了出國方便;練毛筆字是磨練他的性子……”
三句話,離不開“有用”、“目的”,這腦袋是被馬云擠了吧。
難道馬云這樣才叫成功,我這樣的小混蛋就不叫成功?其實孩子不愿意,不感興趣,花多少錢,也沒多大用,也許小p孩就想滿地打滾呢,那就讓他滿地打滾好了。
孩子最可愛的樣子,就是一身臭汗,虎頭虎腦,非給他搞成一個小外交官,還是駐沙特阿拉伯的,合適嗎?
說什么輸在起跑線上,人生哪有什么起跑線,不過是一場奔赴死亡的旅行罷了。
孩子從來不需要相似的人生,行萬里路永遠比讀萬卷書有趣,學那些“無用”的,孩子感興趣的玩意,永遠比安排來的教育,帶來的美好體驗更多,也能使生命得到足夠的樂趣和享受。
我們如此沸騰的生活,還是非常可笑的。鼓搗大家頭破血流買學區(qū)房,報各種培訓班,這不叫教育。
培養(yǎng)出一堆“實用主義”的孩子,長大后熱衷蠅頭小利,貪慕虛榮,然后繼續(xù)頭破血流買學區(qū)房,這也不叫大國崛起。
人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來的,更需要的是豐富多彩的生命歷程,誰說不是呢!
家長育兒心得:尊重比愛更重要
家長育兒心得:尊重比愛更重要
說到孩子的教育,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話要說,雖然家庭情況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樂樂地健康成長。作為父母,我們究竟應該怎么教育孩子?我家然寶貝轉眼就到上小學的年紀了,作為一位有了六年教齡的媽媽,教育孩子,我認為尊重比愛更重要,不要給孩子定太高的要求,給他一點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在其中觀察孩子的長處和不足,再施加引導。
身教勝于言傳。我想我們都是做過孩子的,應該知道孩子喜歡什么,過多的說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為來引導孩子的效果來的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我女兒看電視的時候,一看到精彩的部分就不自覺看的沒完沒了,我就糾正她,她馬上就反駁我說:“你不也是天天看手機上網(wǎng),一玩就老長時間,眼睛也要看壞的。”面對孩子的質問,我只有自己先改正,用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孩子,我告訴孩子:“你看媽媽改正了,只上一會兒網(wǎng)了,你也應該改正吧!”這時,孩子會欣然的接受你的建議。
相信孩子,你能行。我家然寶從兩歲多時就喜歡動手手工制作,我就給她提供材料,給她盡可能多的幫助,不限制她撕啊貼啊剪啊,只是正確引導她要安全使用剪刀。有時候,看她煞有介事地做成一個雖然不很精彩的“作品”,沾沾自喜地給我們看,神情中充滿了自豪。而且她還喜歡幫大人摘菜,自己洗內衣洗襪子,洗水果干點力所能及的小事情等,我們都鼓勵她自己去做,而且對她的工作成果都大加贊賞,表示感謝,雖然做的效率不高但是很是鍛煉孩子的條理性,看到孩子敢于動手去做并從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得到了鍛煉、得到了快樂、得到了尊重,我從心底里感到欣慰。
在孩子的教育中怎么做才是對的,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我也說不好,但對孩子的教育有的方面是共性的,有的東西又要應孩子的個性、特點而不同,在教育中既要順其自然,又要循循善誘,在管與不管中尋找平衡點。為人父母者往往會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是呀,孩子小的時候,你處處以一個長者的身份指揮著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體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漸漸長大,你將會和孩子越走越遠,代溝也隨之產生,從而難以把正確的思想和經(jīng)驗傳遞給孩子,導致教育的失敗。但如果父母從一開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時刻保持一顆童心,那么,隨著孩子的成長,你會發(fā)現(xiàn),在孩子慢慢讀懂這個世界的同時,你也慢慢地讀懂了孩子這本書,走進了孩子的心靈世界。這時,你距離成功的父母也就越來越近了。
育兒心得:爸爸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
育兒心得:爸爸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
我家昊昊今年5歲半了,快讀一年級了,各方面總體不錯。在他的初成長過程中,我們費盡了心血,有成功,有挫折;有喜悅,有苦惱。一有空,就帶他到公園乃至田間地頭。躺在床上,教兒子背古詩、兒歌。講故事從西游記到三國演義,直到自己隨便編造也沒有辦法為止。教育孩子很辛苦,但總體來講,是一種幸福。
把教育孩子的任務一股腦兒全推給母親,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我認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孩子的心智發(fā)育。許多調查材料表明:缺乏父愛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發(fā)育要差。父親長期不在家,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發(fā)育都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據(jù)研究,一天與父親接觸至少兩個小時的男孩子,和一星期與父親接觸不到6小時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僅更聰明,而且人際關系處理得更融洽。
二、有利于孩子人格健全。母性教育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全面的。母親的細膩、溫柔、善良,有利于孩子“柔”的性格成長。但父親的勇敢、堅強、果斷,有利于孩子“剛”的性格形成。剛柔相濟才是健全的人格。有人認為男孩子由父親帶,女孩則應該由母親帶,這種看法也是錯誤的。如果只實行母性教育,那么男孩子就很難以父親為楷模去開始他男性生活之路;女孩子就很難了解男性的生活狀態(tài)
三、有利于孩子對生活的全面體驗。如果一個人,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只生活在男人圈或女兒國,他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全面的。一個人形成畸形性格,與他兒童時期對世界的片面觀察有密切聯(lián)系。母親更容易溺愛、遷就孩子。父愛則相反,是一種深沉、嚴肅的愛,父親更多地考慮孩子的未來。失去父愛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意志薄弱;長大以后,碰到一點問題都會不知所措。
至于父親怎樣教育孩子,我認為主要做到:以身作則,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溝通交流,期望鼓勵。以身作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則沒有引起很多人足夠的重視。孟母三遷,講的就是環(huán)境的重要。很難想像,一個在麻將桌旁長大的孩子,以后不愛打麻將。經(jīng)常和孩子交流溝通,培養(yǎng)孩子的交際、表達能力和民主的習慣。成功的人都是鼓勵出來的,也是父母期望出來的。
為了孩子的將來,爸爸們投入到親子互動中去吧,哪怕你再忙,每天也抽出一個小時跟你的孩子度過一段充滿樂趣和愛的時光,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與關注吧!
育兒心得:從小讓孩子體驗成功到底有多重要?
八歲的小兒子已經(jīng)是個游泳健將了,回顧他學游泳的“坎坷”經(jīng)歷,我深深地體會到在孩子學習一項技能時需要成功的體驗。正是這種成功的體驗,讓孩子會對自己更有信心。
從“放棄”到入門
小兒子從小就怕水,記得他幾個月大時,我們也“趕時髦”地在家里給他“游泳”。每次我們滿頭大汗地準備好嬰兒游泳池時,他毫不留情地游上幾分鐘就哇哇大哭。幾次下來,我們就繳械投降,放棄了在家游泳的念頭。轉眼到了四歲,根據(jù)哥哥(大兒子)的經(jīng)驗,孩子早學游泳雖然泳姿不甚標準,但是水性極佳。于是,我興沖沖地帶著小兒子去上游泳課。育兒
可是他一點不配合,游泳課上白費功夫,不但沒學會游泳,情緒也非常不好。我也只好擱置了這一計劃。感覺好,才能學得好。當孩子情緒糟糕的時候,也是需要我們暫停的時候。游泳館里還有溫泉池,桑拿房,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能盡情地享受水中的樂趣。正是這段經(jīng)歷,讓小兒子不再懼怕水了。
兩年前的夏天,北京異常炎熱,游泳是最好的運動。小兒子已經(jīng)六歲多了,身高也到了一米三,雖然他很不情愿,我還是把他帶到了游泳班。教練要求的很嚴格,泳池不時傳出孩子的哭聲,一貫散漫的小兒子很不適應。我連忙和教練溝通,請他多多鼓勵孩子。還特意準備了小零食,下課時,讓教練拿出來作為獎勵給孩子們。就這樣,15天的課程結束,小兒子還是沒有學會蛙泳。不過,他常常把收、翻、蹬、夾的口訣掛在嘴上,我鼓勵他在家里當小教練,教我動作。我沒有責備他,“為何沒學會?”而是又報了一期,決心奉陪到底。
功夫不負有心人,小兒子終于學會了蛙泳,而且動作標準、有力。這時,我大大地贊賞他,“你是如何學會游泳的呢?”他說不知道,我連忙幫他總結,“是不是每天都堅持去上課,認真聽教練講解并練習就學會了呢?”他點頭。就這樣,兒子終于能像一條小魚一樣在水中游來游去。
我又一鼓作氣給小兒子報了學習仰泳的提高班,他每天都惦記著去游泳,游泳已經(jīng)成為他最喜歡的事兒了。從抗拒到愛上游泳,我覺得原因是孩子體驗到了成功。當孩子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是成功的體驗還是挫敗的體驗對孩子來說事關重大。孩子從小就需要成功的體驗,這種成功的感覺會讓他在未來更相信自己。作業(yè)的目的是幫助孩子鞏固學習的知識,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人格獨立健全的人。此后,我們周末經(jīng)常去游泳。第二年暑假,小兒子又學會了自由泳,并考取了深水證,是個不折不扣的游泳好手!
結語
體育技能和音樂技能學習都需要孩子付出時間和努力,父母正確的引導能讓孩子在學習過程更積極,更有效。作為父母,要細心地幫助孩子克服技能學習過程中的困難,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的學習節(jié)奏,并從內心深處相信孩子。只要這樣,才能更享受做父母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