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更幸福的10類媽媽
發(fā)布時間:2021-04-03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讓幼兒園安靜的游戲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樂觀的媽媽
遇到不好的事情,總帶領孩子往好處想的樂觀媽媽,一定會培養(yǎng)出孩子在困境中尋找希望的不屈精神。
愛學習的媽媽
充滿書香的家庭自然會熏陶出愛讀書的孩子;勤學好問的媽媽,也會示范給孩子“笨鳥先飛,勤能補拙”的道理。
大膽的媽媽
從來沒有玩過碰碰車,也不敢去碰撞的媽媽,面對兒子的堅持,義無反顧地坐了上去……一個大膽的媽媽,不會培養(yǎng)出膽小的寶寶,也不會影響男子漢性格的培養(yǎng),還會讓孩子自由地翱翔!
不嘮叨的媽媽
孩子一天的生活中,充斥著上百個命令?;蛟S我們可以說話直截了當或簡短些,變命令為“請求”,不那么頻繁地提出要求,或是用動作代替言語等等。一個不愛嘮叨的媽媽,更容易讓孩子產生積極的情緒!
不焦慮的媽媽
孩子和媽媽心靈是相通的,媽媽焦慮,一定會被孩子感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允許孩子慢慢來的不焦慮媽媽,會經(jīng)常收獲驚喜,也會不斷增加寶貝的自信!
心靈手巧的媽媽
我有個萬里挑一的心靈手巧的媽媽,她總是可以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條,把飯菜制作得讓人垂涎三尺……于是,全家因為心靈手巧媽媽的原因,生活得真是幸福!
“懶惰”的媽媽
“不用你幫,你告訴我怎么用就行了?!边@是被“懶惰”媽媽“逼”出來的孩子,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好媽媽一定要懂得“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善解人意的媽媽
善解人意的媽媽是溫和的,不暴躁的。她允許孩子犯錯誤,允許孩子表達消極情緒,允許孩子“反抗”自己,她會用積極的養(yǎng)育原則激發(fā)孩子內心的合作愿望,培養(yǎng)出內心堅強、性格優(yōu)秀的孩子!
有自我價值的媽媽
一手打造6個博士的全惠星博士這樣說:“父母一定要讓自己成長,不斷想辦法提升自己的人生,讓自己有價值。這樣,當孩子需要幫助時,我們才能擔當起有意義的角色,而不是陪著孩子一起發(fā)愁?!?/p>
一個不斷努力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媽媽,既能給孩子帶來榜樣的力量,又能比較容易地感受生活的幸福,如果媽媽感到自己不幸福,那就很難培養(yǎng)出一個幸福的孩子。
健康的媽媽
一個身體健康、內心堅強的媽媽是孩子一生的福氣!所以,凡是做了媽媽的女人們,都要對自己負責,照顧好自己,這樣才是對孩子、對家庭負責的表現(xiàn)!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媽媽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媽媽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1
送女兒上學,經(jīng)常會碰到她的一個同學。
那個小姑娘太引人注目了,各式各樣精美的衣服把她襯托的就像可愛的小公主。背的書包,頭上的發(fā)卡都是名牌的,一看都價值不菲。
每次接送她的都是一個衣著非常樸素的女子,在小女孩光鮮亮麗的襯托下顯得格外樸實,我一直以為是小姑娘家的保姆。
后來慢慢熟悉了,才知道,原來竟是小姑娘的媽媽。
這個媽媽說,她有兩個孩子,為了全心全意照顧孩子,她沒有上班,雖然不舍得對自己花錢,但是對孩子的投資毫不猶豫;
女兒琴棋書畫都在學,兒子現(xiàn)在上中學了,剛給他報了個假期海外游學班。
“我覺得做父母的辛苦一點沒關系,但是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讓孩子從小過上最好、最幸福的生活。等他們長大后,我和她爸再慢慢享福?!庇幸淮瘟钠饋?,這個媽媽這樣說。
事事都是孩子優(yōu)先,即使是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塵埃里也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
孩子穿的光鮮亮麗,自己卻衣著樸素,疏于打扮;
帶孩子出門堅決打車,自己出門再冷再熱也要倒公交;
孩子在家,葷素搭配,孩子不在家,泡包方便面,熱熱剩菜就是一頓飯;
花高價送孩子學舞蹈學鋼琴,卻不舍得給自己辦張健身卡;
孩子在家像個少爺公主,自己卻像個保姆.........
可是,這種辛苦,真的能夠給孩子幸福嗎?
2
說說我媽吧,和千千萬萬媽媽一樣,為了孩子,做著默默無聞的供養(yǎng)。
你問她有多節(jié)省?她不化妝,也不買護膚品,剩飯從來舍不得倒。
她和我爸都有工作,我家經(jīng)濟條件不算太差。
但是,家里花錢從來都是緊著孩子,自己過的摳摳索索。
比如,小時候我和我弟喜歡吃三黃雞,我媽從來都是只買半份,回來給我們吃,她和爸爸一點都舍不得吃。
你覺得我們會吃的很香?
不,每次我們吃著肉,他們就著咸菜啃饅頭的時候,我心里都很內疚和不安。
所以,我很少主動提要求。
我經(jīng)常在想,偶爾買一只三黃雞,一家人快快樂樂的吃,肯定不會對家庭生活質量造成多大影響;
或者哪怕就是半只三黃雞,家里每個人都吃,即使是我和弟弟少吃幾口,也會讓我們踏實很多、快樂很多。
直到現(xiàn)在,我媽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的枷鎖。給她的錢,她不舍得花,說要給我存著。
每次我一花錢,再想想我爸媽對自己的窮酸,像無形中背負了一套道德枷鎖,感覺自己不孝至極,盡管我的錢是我一分分努力賺來的,可是花的仍是如此內疚和不安。
父母與孩子是一體的,如果父母承擔所有的苦只為了給孩子樂,相信大多數(shù)孩子都不會愿意享受。
何況,這種全身心付出的愛里會有太多的控制,更多的期待,而這期待里面,還有害怕被辜負的脆弱。
所以如果我和弟弟有一點表現(xiàn)與父母的預期不那么相符時,我媽媽就會開始痛說家庭史,講述她和我爸為我們的辛苦付出,這些給我和弟弟帶來巨大的成長壓力。
一個背負著整個家庭的辛苦,在負罪感中長大的孩子,哪會過的幸福?
3
再說說我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吧。
她訂婚時我陪她買訂婚衣服,五百塊錢買了條裙子,男朋友說錢比較緊張,先不要買外套了,她二話不說就接受了,轉身陪男友買了一套二千多元的西服,并且所有都是刷她的卡。
婚后,她像保姆似的承擔起了家里的大小事務。
尤其是有孩子后,全面開啟省錢模式,放棄了對生活品質和對生活情趣的追求,伺候著一家老小。
可一切辛苦并未換來老公和其他家人的尊重,經(jīng)常言語中帶著對她的輕視和不滿。
雖然她經(jīng)常會抱怨老公和女兒不知道心疼她,我們也勸她,“你得多愛自己一點才行?!?/p>
但是她仍是自我評價過低,覺得女人不就應該這樣嗎?并且缺乏改變和反抗的勇氣。
而她的媽媽也是在家里全身心的付出,絲毫不考慮自己的人。
即使她以前對媽媽有些同情和輕視,但是自己成家后卻走不出不知道怎么愛自己這個怪圈。
家庭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她,讓她一定程度上也覺得女性的付出是理所當然,承擔更多責任甚至被輕視的時候,并不覺得有什么明顯不對。
所以,若想讓孩子在婚姻中快樂幸福,你就得讓孩子看到你自尊自愛快樂幸福模樣,讓孩子明白婚姻、家庭生活的正常模式是平等相愛的,不存在理所當然的誰伺候誰,誰順從誰。
4
多年前我表姐跟她女兒的對話,一直讓我印象深刻。
她女兒特別喜歡表姐一個精致的手表,非常想要。
表姐蹲下來對她說:“寶貝,媽媽愛你。但是這個是媽媽的表,是媽媽努力工作,送給自己的禮物,我希望你也努力,長大后有能力買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p>
表姐每年給她女兒買生日禮物的時候,都會給自己買一件。
因為表姐想讓女兒知道,媽媽愛你,媽媽也愛自己。
表姐曾給女兒寫過一段話:
“孩子,我愿意呵護你一生。但是你不是我生命的全部,因為你終將會長大,會有自己的世界,所以媽媽也不應因為你而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為了你,我會比以前更加努力,但也絕不要虧待自己。”
在她女兒眼里,她是個積極努力的媽媽,所以她女兒也十分優(yōu)秀,不僅學習好,而且懂禮貌,心靈手巧,愛助人。
去年她女兒參加工作了,送給表姐的禮物就是用工資買了一款昂貴的包包,她說:“我一定得非常努力,讓自己優(yōu)秀才行,不然,哪能買得起配的上我媽媽的禮物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本書,他每天都在翻閱和效仿。你愛你的孩子,必須先學會愛你自己。不管任何時候都不能為了別人放棄了生活,放棄了寵愛自己的權利。
幸福是一種能力,它似乎可以傳承,卻永遠無法給予。
而這種能力來自于我們從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和成長環(huán)境里,來自于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和言傳身教里。
只有熱愛生活、寵愛自己,你待人處事、優(yōu)雅智慧才會無形中傳染給孩子,讓孩子在今后哪怕平凡的生活也能保持著感受幸福的能力。而這些遠比犧牲自己成全孩子的苦情戲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
最好的愛就是和孩子一起快樂的成長,隨著孩子的成長也在不斷提升自己。
不管孩子能夠走得多高多遠,你還能光彩熠熠和他站在一起的模樣才會讓他覺得更自豪和幸福。
媽 媽不在,孩子更乖?
媽媽不在,孩子更乖?**馬上兩周十個月了。從出生到現(xiàn)在,他與我的分離情況如下(指夜晚不和我一起睡而由他人帶):
大約一周二的時候,斷奶期間,放在保姆家三天;
兩周歲之前,偶爾一兩次,我有事,晚上將他留在保姆家沒有接回來;
去年國慶節(jié),我和姐姐妹妹一起去桂林旅游,將**留在我媽媽家過了四天;
去年年底春節(jié)前,兩周二三的時候,**先隨公婆回鄉(xiāng)下老家五天;
今年4月底,**再回爺爺奶奶家呆了一整周。
幾乎每一次的分離,他似乎都表現(xiàn)得比較適應。沒有出現(xiàn)大家想象中的哭鬧不休。即使有哭,也很快能在安撫下平靜下來。而且,沒有和媽媽在一起的**,表現(xiàn)也真是可圈可點,活潑可愛,會自己玩,而且也很守規(guī)矩。相比我?guī)е臅r候,似乎更成熟懂事得多。
于是,每一位臨時養(yǎng)育者,尤其是我的公公婆婆,最愛說的話就是:“你不在,孩子更乖!你看你一出現(xiàn),他就又愛哭又不聽話!”
果真,媽媽不在,孩子更乖嗎?
應該說,我不在的時候,**確實是很“乖”的。有禮有節(jié),活潑可愛,很會自己找樂子。媽媽不在,孩子為什么會更“乖”?其一,因為孩子其實最懂得審時度勢,他會因為媽媽的不在而更注意自己的行為,以求得別人的接納,保證自己的安全;其二,媽媽不在,意味著孩子有了體驗另一種生活的機會,這個機會讓孩子欣喜,他們會在享受新奇的生活時暫時忘記媽媽;其三,媽媽是最堅強的依賴者,也可能是孩子一切問題的包辦者。當媽媽不在時,孩子失去了依賴,于是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自我安排。
不過,這只是表象,也只是短時的。
**離開媽媽去保姆家斷奶,過程很順利。但至今,他都留下一個“頑疾”,只要喝牛奶,媽媽一定要陪在他身邊,提供肚臍讓他撫摸。這個讓我倍感尷尬的習慣,是對我采取不人性方法斷奶的最大懲罰。除此之外,只要有些時間沒看到媽媽,或者是被我訓斥批評,他也總是通過撫摸我的肚臍緩解焦慮尋求安慰。他的這個習慣足以說明,那三個晚上的分離,給他留下了傷痕。而不是什么媽媽不在他也很乖。
把**偶爾送回婆家,我可以獲得難得的休閑,和老貓去過過二人世界,也可以和朋友去狂歡一番。不過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閑瑕時光,我還是得買單。因為**會在從別處回來我的身邊之后,讓我付出加倍的辛勞。最典型的表現(xiàn)是,他變得不肯和媽媽有須臾的分開。哪怕是從床到衣櫥這樣的咫尺之遙的分離,也能讓他失聲痛哭。夜間轉醒的次數(shù)也明顯要增多。通常,他離開一周,回到我身邊后也需要經(jīng)過一周后才能重回過去的模式。我戲稱**這是在索求“補償”。這也是我不在時,**很乖,但我一出現(xiàn),他就變得愛哭愛鬧的原因。他在發(fā)泄我不在時的委屈和不滿,同時,又在索回媽媽每天應該給他的幸福與關愛——媽媽對孩子來說,是個“大寶庫”,一旦媽媽出現(xiàn),孩子總會想著要過來取點什么才高興。這種“媽媽不在,乖,媽媽回來,鬧”的現(xiàn)象,能說明的只是,孩子沒有真正適應與媽媽分開。
所以,絕不意味著為了讓孩子更乖,可以讓媽媽缺席。
事實上,孩子是終究要與父母分開,獨立生活的。但是,何時分?如何分得更沒有“后遺癥”?很值得思考。
我個人的經(jīng)驗告訴我,孩子起碼要在三周歲之后,與父母分開才比較可行。而且只能是短期、適當?shù)胤珠_。
前一次,我和老貓把**送回婆家,準備讓他在爺爺奶奶家呆幾天。臨到我要走時,大家都很擔憂:**能同意嗎?**的兩個表哥們甚至開始出各種主意:舅媽,我們帶他去玩,然后你趕快躲走……公公也說:“我看根本留不了,他肯定會鬧……”婆婆更是很著急,因為她擔心**不肯留下的話,我們肯定會帶走他,那她又要空歡喜一場。
結果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我抱著**和他輕聲交流了幾句,然后,他主動去找奶奶抱起,和我愉快地說再見。**的表現(xiàn)讓公公和婆婆都挺吃驚,覺得我似乎施了什么魔法一樣,把**如此輕松地“搞定”了。其實,所謂的魔法,就是我一貫以來堅持的給孩子安全感。我認為,有安全感的孩子,分離會容易得多。當然,這種安全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時半會,而需要持續(xù)而真誠的給予。
而媽媽,是最能給孩子安全感的人。那是無法缺席的。更確切地說,對孩子來說,就算媽媽不在眼前,那也一定是在心底的。
一旦孩子能夠做到媽媽在也一樣,媽媽不在也一樣(或者媽媽不在,但稍加安撫就能自如,事后也不會索要補償),那我想這個孩子應該是長大了。
假如孩子仍然是媽媽不在,乖,媽媽一回來,鬧,那么,只能說明,孩子還沒有真正做好準備太長時間地與媽媽分離,不可強迫。
假如在特殊情況下,父母必須把孩子臨時寄給別人代為照顧,那么除了要提前做好與孩子的溝通(哪怕幾個月大的孩子,也得履行這一過程),在接回孩子之后,還要對孩子的缺失感進行充分的補充與滿足,而不要一味地批評孩子“媽媽不在,不是好好的嗎?回來了你反而更鬧!”
媽 媽們,讓孩子自己來
媽媽們,讓孩子自己來昨天去觀看xx幼兒園“六一”兒童節(jié)表演,是中班跟大班的一場表演,表演后,幼兒園組織大家自助餐活動,一方面讓家長對幼兒園的伙食有個了解,另一方面,也多些家長跟孩子一起的親子活動。
陪xx去拿食物,到排除的地兒,老師倡導讓孩子自己排除、自己取食物,xx馬上響應,說:“媽媽,請回座位耐心等待!”咱多聽話呀,馬上回去,拿手機想對現(xiàn)場拍個照啥的,巴不得別讓我陪著呢,等我回到排除的地兒,xx已經(jīng)被擠出來了,看著她老師又把她拉回隊伍中,看第一張照片,家長們不放心自己的孩子排隊、取食物呀!還聽到發(fā)放食物的老師一面抱怨,說:“請家長回到座位處,平時孩子們很遵守規(guī)矩,看現(xiàn)在亂的!”
我只顧著自己玩兒,再回頭看時,小丫頭已經(jīng)取好食物出來了,我一看餐盤有三種,有一半是空的,跟在她身后回去了,xx倒挺公正的,肉串是爸爸的,西瓜是我的,她自己留的是蛋塔,看著xx爸那不滿意的表情我明白,人家是覺得我沒幫xx多取些食物,讓他那寶貝妞多吃些,我連湯都沒幫著打,我只當做沒看見,不理他那表情,既然活動主要是針對孩子的,家長更多的是陪伴的作用,又何必參與太多呢,孩子能做的為什么要幫助?在xx爸的再三催促下,咱還是順從的去幫xx打了碗湯回來,回到座位再看,xx爸跟xx已經(jīng)去取第二次了,看他那非要去幫助的勁頭,可見家長是多么覺得自己幫助的必要性,我還只能無奈的看著,唉!
總聽到一些家長說,孩子不遵守規(guī)律,上小學后的孩子沒有家長的監(jiān)督就不寫作業(yè)啥的,但沒聽到家長反思過是什么造成這種狀況的?在需要孩子自己排除、取食物的現(xiàn)場,多少家長在老師的再倡導下仍不遺余力的去幫忙,家長們遵守規(guī)矩了嗎?自己不遵守規(guī)矩的情況下卻要求孩子遵守規(guī)律,這有道理嗎?孩子在沒有家長的監(jiān)督下不寫作業(yè),也許孩子已經(jīng)把寫作業(yè)當做了是為家長而做了吧?難道這幫忙取食物不是家長代做的嗎?孩子一直以來習慣了自己的事情有家長代做,起碼得幫助做,他怎么會有主動性呢?孩子長大后怎么能承擔起一個家的責任,能履行社會責任呢?孩子的是一生是他自己的,再有權勢的家長也無法替他度過一生,何不給孩子他體驗生命歷程的自由,其中的味道由他自己來品味呢?
育兒心得:媽媽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育兒心得:媽媽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很多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全身心地付出,甚至犧牲了自己基本的需求,可是這樣給孩子的愛,孩子真的會感到幸福嗎?如果這份愛是犧牲父母自己換來的,孩子會感到壓力和愧疚,甚至覺得被控制。所以說,我們需要做“自私”的父母,這種自私是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當我們學會照顧好自己,我們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送女兒上學,經(jīng)常會碰到她的一個同學。那個小姑娘太引人注目了,各式各樣精美的衣服把她襯托得就像可愛的小公主。背的書包,頭上的發(fā)卡都是名牌的,一看都價值不菲。
每次接送她的都是一個衣著非常樸素的女子,在小女孩光鮮亮麗的襯托下顯得格外樸實,我一直以為是小姑娘家的保姆。后來慢慢熟悉了,才知道,原來竟是小姑娘的媽媽。
這個媽媽說,她有兩個孩子,為了全心全意照顧孩子,沒有上班,雖然不舍得對自己花錢,但是對孩子的投資毫不猶豫,女兒琴棋書畫都在學,兒子現(xiàn)在上中學了,剛給他報了個假期海外游學班。“我覺得做父母的辛苦一點沒關系,但是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讓孩子從小過上最好、最幸福的生活。等他們長大后,我和她爸再慢慢享福?!庇幸淮瘟钠饋?,這個媽媽這樣說。
事事都是孩子優(yōu)先,即使是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塵埃里也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孩子穿得光鮮亮麗,自己卻衣著樸素,疏于打扮;帶孩子出門堅決打車,自己出門再冷再熱也要倒公交;孩子在家,葷素搭配,孩子不在家,泡包方便面,熱熱剩菜就是一頓飯;花高價送孩子學舞蹈學鋼琴,卻不舍得給自己辦張健身卡;孩子在家像個少爺公主,自己卻像個保姆.........
可是,這種辛苦,真的能夠給孩子幸福嗎?
-02-
說說我媽吧,和千千萬萬媽媽一樣,為了孩子,做著默默無聞的供養(yǎng)。你問她有多節(jié)???她不化妝,也不買護膚品,剩飯從來舍不得倒。
她和我爸都有工作,我家經(jīng)濟條件不算太差。但是,家里花錢從來都是緊著孩子,自己過得摳摳索索。比如,小時候我和我弟喜歡吃三黃雞,我媽從來都是只買半份,回來給我們吃,她和爸爸一點都舍不得吃。你覺得我們會吃得很香?不,每次我們吃著肉,他們就著咸菜啃饅頭的時候,我心里都很內疚和不安。所以,我很少主動提要求。
我經(jīng)常在想,偶爾買一只三黃雞,一家人快快樂樂地吃,肯定不會對家庭生活質量造成多大影響,或者哪怕就是半只三黃雞,家里每個人都吃,即使是我和弟弟少吃幾口,也會讓我們踏實很多、快樂很多。
直到現(xiàn)在,我媽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的枷鎖。我給她的錢,她不舍得花,說要給我存著。每次我一花錢,再想想我爸媽對自己的窮酸,像無形中背負了一套道德枷鎖,感覺自己不孝至極,盡管我的錢是我一分分努力賺來的,可是花得仍是如此內疚和不安。
父母與孩子是一體的,如果父母承擔所有的苦只為了給孩子樂,相信大多數(shù)孩子都不會愿意享受。何況,這種全身心付出的愛里會有太多的控制,更多的期待,而這期待里面,還有害怕被辜負的脆弱。所以如果我和弟弟有一點表現(xiàn)與父母的預期不那么相符時,我媽媽就會開始痛說家庭史,講述她和我爸為我們的辛苦付出,這些給我和弟弟帶來巨大的成長壓力。
一個背負著整個家庭的辛苦,在負罪感中長大的孩子,哪會過得幸福?
-03-
再說說我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吧。她訂婚時我陪她買訂婚衣服,五百塊錢買了條裙子,男朋友說錢比較緊張,先不要買外套了,她二話不說就接受了,轉身陪男友買了一套二千多元的西服,并且所有都是刷她的卡。
婚后,她像保姆似的承擔起了家里的大小事務。尤其是有孩子后,全面開啟省錢模式,放棄了對生活品質和對生活情趣的追求,伺候著一家老小??梢磺行量嗖⑽磽Q來老公和其他家人的尊重,經(jīng)常言語中帶著對她的輕視和不滿。
雖然她經(jīng)常會抱怨老公和女兒不知道心疼她,我們也勸她,“你得多愛自己一點才行”,但是她仍是自我評價過低,覺得女人不就應該這樣嗎?并且缺乏改變和反抗的勇氣。
而她的媽媽也是在家里全身心付出,絲毫不考慮自己的人。即使她以前對媽媽有些同情和輕視,但是自己成家后卻走不出不知道怎么愛自己這個怪圈。
家庭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讓她一定程度上也覺得女性的付出是理所當然,承擔更多責任甚至被輕視的時候,并不覺得有什么明顯不對。
所以,若想讓孩子在婚姻中快樂幸福,你就得讓孩子看到你自尊自愛快樂幸福模樣,讓孩子明白婚姻、家庭生活的正常模式是平等相愛的,不存在理所當然的誰伺候誰,誰順從誰。
-04-
多年前我表姐跟她女兒的對話,一直讓我印象深刻.
她女兒特別喜歡表姐一個精致的手表,非常想要。表姐蹲下來對她說:“寶貝,媽媽愛你。但是這個是媽媽的表,是媽媽努力工作,送給自己的禮物,我希望你也努力,長大后有能力買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北斫忝磕杲o她女兒買生日禮物的時候,都會給自己買一件。因為表姐想讓女兒知道,媽媽愛你,媽媽也愛自己。
表姐曾給女兒寫過一段話:“孩子,我愿意呵護你一生。但是你不是我生命的全部,因為你終將會長大,會有自己的世界,所以媽媽也不應因為你而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為了你,我會比以前更加努力,但也絕不要虧待自己?!痹谒畠貉劾铮莻€積極努力的媽媽,所以她女兒也十分優(yōu)秀,不僅學習好,而且懂禮貌,心靈手巧,愛助人。
去年她女兒參加工作了,送給表姐的禮物就是用工資買了一款昂貴的包包,她說:“我一定得非常努力,讓自己優(yōu)秀才行,不然,哪能買得起配得上我媽媽的禮物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本書,他每天都在翻閱和效仿。你愛你的孩子,必須先學會愛你自己。不管任何時候都不能為了別人放棄了生活,放棄了寵愛自己的權利。
幸福是一種能力,它似乎可以傳承,卻永遠無法給予。而這種能力來自于我們從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和成長環(huán)境里,來自于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和言傳身教里。
只有熱愛生活、寵愛自己,你待人處事、優(yōu)雅智慧才會無形中傳染給孩子,讓孩子在今后哪怕平凡的生活也能保持著感受幸福的能力。而這些遠比犧牲自己成全孩子的苦情戲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
最好的愛就是和孩子一起快樂地成長,隨著孩子的成長也在不斷提升自己。不管孩子能夠走得多高多遠,你還能光彩熠熠和他站在一起的模樣才會讓他覺得更自豪和幸福。
媽 媽“懶”一些,孩子更獨立一些
媽媽“懶”一些,孩子更獨立一些四歲的xx有一個事情很讓我捉急,那就是他在家從不自己吃飯。爺爺奶奶在家就是爺爺奶奶喂,我在家就是我喂,并且吃得還不好。他心情好或者菜對他的口味就能吃夠一碗飯,否則就是幾口了事。我們在屁股后面追著追著他也就敷衍著吃上幾粒飯。為此,我當然少不了要吼他罵他哄他甚至打過小屁股,收效甚微。
放暑假那天,我問了一下xx的老師,他在學校吃飯的情況,又說了一下在家里的情況。老師說在學校吃肯定是自己吃,這么大了,但xx吃得也不算好,有時候吃的多有時候吃得少,但總體來講速度很慢。我也記得我問過xx,他說他是吃得慢,到后面老師就把飯倒掉了。我倒是不知道老師倒掉的是不是他碗里沒吃完,可以肯定他在學校沒吃飽。因為每天放學,爺爺奶奶去接他的時候,他總是說餓了,要先喝一瓶奶,然后在回家的途中買個包子或粽子什么的吃。老師聽了我講xx在家不自己吃飯的情況后就告訴我“你們太勤快啦,懶一點,沒人可依賴,他自然會自己吃的?!?/p>
我想這也是很有道理的嘛,于是在我自己帶孩子的這段時間就決定不再那么“勤快”了,變“懶”一點。中午我把飯買來或帶他到小飯店吃(因為上班不可能回家做飯),然后分給他一碗飯一些菜,規(guī)定他自己吃完,強調媽媽沒有時間喂。同時和他說好“如果不吃完,也沒關系,但是下午要等到我六點下班,然后回家買菜再做飯,至少七點半才有得下一餐吃?!蔽腋嬖V他至少有六個小時的時間沒有吃的,如果不吃飯一定沒有力氣玩。他倒是吃懂了,知道我在辦公室并沒有準備其他的吃的(就帶一瓶奶,一個梨做為零食),也不可能出去買(因為我告訴他我如果上班時間隨意出去的話要被扣錢),于是他非常努力地自己吃。
除去在肯德基和麥當勞吃的(吃小雞塊和薯條,他都是自己吃),每天他都是自己吃飯。第一次給他吃面條,其實他不太會用筷子,我把面條夾斷成適合他入口的長度,讓他用勺子,果真還是吃了不少。第二次吃炒飯和湯,滿滿地吃了一碗飯和半碗湯。晚上在家,我一般先把他吃的菜炒好,乘好飯,讓他坐著自己吃。因為他知道我還要炒我和他爸吃的菜,所以沒有時間喂。他吃沒吃完我都不再喂,反正一切看他自己。當然吃得好我會表揚他,也會給點實在的他喜歡吃的東西作為小獎勵。沒吃好也不多給零食補充,多晚睡也只能喝一次奶。這幾天下來,我倒是發(fā)現(xiàn)他在吃飯這個事上,好了很多很多。不但自己吃,也沒有把周圍弄得一團糟,還比以前我們喂的時候吃的量更多。
看來媽媽忍得下心,懶一點,可以讓孩子養(yǎng)成自己動手的好習慣。不但吃飯問題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些天xx也學著自己洗澡了。
自己洗澡是他提出來的,我放好水,然后他自己洗臉,洗頭,洗澡。我在旁邊看著,除了讓我?guī)退帘持猓ㄋ敛坏剑?,其它的我想幫他都不讓我?guī)停徊贿^我必須坐在旁邊告訴他哪里還不干凈,泡泡沒沖掉。等他洗完,我再用水給他沖一下,然后抱他到床上擦干水,衣服他也可以自己穿好,已經(jīng)堅持了一個多星期了。雖然我?guī)退磶追昼娋涂梢愿愣ǎ粗辽俣昼姴畔赐?,我也很樂意這樣“懶”下去,有什么比孩子自己成長,獨立更美好的事情?
孩子一天天長大,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的“看護”。從他走路要扶,要牽到完全可以自己跑;從媽媽幫他刷牙到自己刷得滿地泡泡,喝下漱口水;從把屎把尿到現(xiàn)在自己坐馬桶沖馬桶;從我們一口一口喂飽他到自己吃飯……他在慢慢長大,而父母要做的,便是慢慢放手,讓孩子漸漸獨立。
媽媽讓孩子自信的十條建議
1、每天至少對孩子說一次“我愛你”。
2、贊揚你的孩子某一件事情完成得很好,無論是家里的事或是托兒所的事都可以。
3、花一些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做做開心小游戲,哪怕幾天內加起來的時間只有10或15分鐘,但所花時間的質量往往比時間的長短更重要。
4、去看看孩子的舞蹈表演、講故事比賽等等,媽媽的出現(xiàn)會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關心。
5、創(chuàng)造各種家庭活動項目,比如小朋友聚會或全家外出旅游,并讓孩子在這些活動中承擔某些特殊的任務。
6、孩子們喜歡別人需要他的感覺。給他們分派任務,如自己整理床,或打掃家具,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很重要。
7、盡可能創(chuàng)造讓孩子閱讀的機會,同時要鼓勵孩子提問并發(fā)表孩子自己對故事的看法和評論。
8、要讓孩子自信,媽媽自己首先要表現(xiàn)得非常自信,避免說一些模棱兩可的話,或問其他的人“我這樣做可以嗎”。
9、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傾聽最重要。孩子有著太多的話要對媽媽說。你的傾聽會使孩子認為你很在乎它的觀點和看法。當然,你要盡可能的與孩子保持平等和親切和藹。避免說一些如“不是現(xiàn)在,寶貝,你看媽媽正忙著呢!”之類話。如果你確實不能馬上聽孩子的述說,也應換一種方式說,如“現(xiàn)在不是最好的交談時間,我們改一個時間,行嗎?”接著安排好時間。
10、媽媽應履行對孩子許下的諾言,假如你對他們沒有實現(xiàn)你的諾言,孩子們會感覺似乎他們自己做錯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