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 媽不在,孩子更乖?
發(fā)布時間:2020-11-09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孩子挑食教育筆記 媽媽不在,孩子更乖?**馬上兩周十個月了。從出生到現(xiàn)在,他與我的分離情況如下(指夜晚不和我一起睡而由他人帶):大約一周二的時候,斷奶期間,放在保姆家三天;
兩周歲之前,偶爾一兩次,我有事,晚上將他留在保姆家沒有接回來;
去年國慶節(jié),我和姐姐妹妹一起去桂林旅游,將**留在我媽媽家過了四天;
去年年底春節(jié)前,兩周二三的時候,**先隨公婆回鄉(xiāng)下老家五天;
今年4月底,**再回爺爺奶奶家呆了一整周。
幾乎每一次的分離,他似乎都表現(xiàn)得比較適應(yīng)。沒有出現(xiàn)大家想象中的哭鬧不休。即使有哭,也很快能在安撫下平靜下來。而且,沒有和媽媽在一起的**,表現(xiàn)也真是可圈可點,活潑可愛,會自己玩,而且也很守規(guī)矩。相比我?guī)е臅r候,似乎更成熟懂事得多。
于是,每一位臨時養(yǎng)育者,尤其是我的公公婆婆,最愛說的話就是:“你不在,孩子更乖!你看你一出現(xiàn),他就又愛哭又不聽話!”
果真,媽媽不在,孩子更乖嗎?
應(yīng)該說,我不在的時候,**確實是很“乖”的。有禮有節(jié),活潑可愛,很會自己找樂子。媽媽不在,孩子為什么會更“乖”?其一,因為孩子其實最懂得審時度勢,他會因為媽媽的不在而更注意自己的行為,以求得別人的接納,保證自己的安全;其二,媽媽不在,意味著孩子有了體驗另一種生活的機會,這個機會讓孩子欣喜,他們會在享受新奇的生活時暫時忘記媽媽;其三,媽媽是最堅強的依賴者,也可能是孩子一切問題的包辦者。當(dāng)媽媽不在時,孩子失去了依賴,于是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自我安排。
不過,這只是表象,也只是短時的。
**離開媽媽去保姆家斷奶,過程很順利。但至今,他都留下一個“頑疾”,只要喝牛奶,媽媽一定要陪在他身邊,提供肚臍讓他撫摸。這個讓我倍感尷尬的習(xí)慣,是對我采取不人性方法斷奶的最大懲罰。除此之外,只要有些時間沒看到媽媽,或者是被我訓(xùn)斥批評,他也總是通過撫摸我的肚臍緩解焦慮尋求安慰。他的這個習(xí)慣足以說明,那三個晚上的分離,給他留下了傷痕。而不是什么媽媽不在他也很乖。
把**偶爾送回婆家,我可以獲得難得的休閑,和老貓去過過二人世界,也可以和朋友去狂歡一番。不過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閑瑕時光,我還是得買單。因為**會在從別處回來我的身邊之后,讓我付出加倍的辛勞。最典型的表現(xiàn)是,他變得不肯和媽媽有須臾的分開。哪怕是從床到衣櫥這樣的咫尺之遙的分離,也能讓他失聲痛哭。夜間轉(zhuǎn)醒的次數(shù)也明顯要增多。通常,他離開一周,回到我身邊后也需要經(jīng)過一周后才能重回過去的模式。我戲稱**這是在索求“補償”。這也是我不在時,**很乖,但我一出現(xiàn),他就變得愛哭愛鬧的原因。他在發(fā)泄我不在時的委屈和不滿,同時,又在索回媽媽每天應(yīng)該給他的幸福與關(guān)愛——媽媽對孩子來說,是個“大寶庫”,一旦媽媽出現(xiàn),孩子總會想著要過來取點什么才高興。這種“媽媽不在,乖,媽媽回來,鬧”的現(xiàn)象,能說明的只是,孩子沒有真正適應(yīng)與媽媽分開。
所以,絕不意味著為了讓孩子更乖,可以讓媽媽缺席。
事實上,孩子是終究要與父母分開,獨立生活的。但是,何時分?如何分得更沒有“后遺癥”?很值得思考。
我個人的經(jīng)驗告訴我,孩子起碼要在三周歲之后,與父母分開才比較可行。而且只能是短期、適當(dāng)?shù)胤珠_。
前一次,我和老貓把**送回婆家,準(zhǔn)備讓他在爺爺奶奶家呆幾天。臨到我要走時,大家都很擔(dān)憂:**能同意嗎?**的兩個表哥們甚至開始出各種主意:舅媽,我們帶他去玩,然后你趕快躲走……公公也說:“我看根本留不了,他肯定會鬧……”婆婆更是很著急,因為她擔(dān)心**不肯留下的話,我們肯定會帶走他,那她又要空歡喜一場。
結(jié)果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我抱著**和他輕聲交流了幾句,然后,他主動去找奶奶抱起,和我愉快地說再見。**的表現(xiàn)讓公公和婆婆都挺吃驚,覺得我似乎施了什么魔法一樣,把**如此輕松地“搞定”了。其實,所謂的魔法,就是我一貫以來堅持的給孩子安全感。我認為,有安全感的孩子,分離會容易得多。當(dāng)然,這種安全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時半會,而需要持續(xù)而真誠的給予。
而媽媽,是最能給孩子安全感的人。那是無法缺席的。更確切地說,對孩子來說,就算媽媽不在眼前,那也一定是在心底的。
一旦孩子能夠做到媽媽在也一樣,媽媽不在也一樣(或者媽媽不在,但稍加安撫就能自如,事后也不會索要補償),那我想這個孩子應(yīng)該是長大了。
假如孩子仍然是媽媽不在,乖,媽媽一回來,鬧,那么,只能說明,孩子還沒有真正做好準(zhǔn)備太長時間地與媽媽分離,不可強迫。
假如在特殊情況下,父母必須把孩子臨時寄給別人代為照顧,那么除了要提前做好與孩子的溝通(哪怕幾個月大的孩子,也得履行這一過程),在接回孩子之后,還要對孩子的缺失感進行充分的補充與滿足,而不要一味地批評孩子“媽媽不在,不是好好的嗎?回來了你反而更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讓孩子更幸福的10類媽媽
樂觀的媽媽
遇到不好的事情,總帶領(lǐng)孩子往好處想的樂觀媽媽,一定會培養(yǎng)出孩子在困境中尋找希望的不屈精神。
愛學(xué)習(xí)的媽媽
充滿書香的家庭自然會熏陶出愛讀書的孩子;勤學(xué)好問的媽媽,也會示范給孩子“笨鳥先飛,勤能補拙”的道理。
大膽的媽媽
從來沒有玩過碰碰車,也不敢去碰撞的媽媽,面對兒子的堅持,義無反顧地坐了上去……一個大膽的媽媽,不會培養(yǎng)出膽小的寶寶,也不會影響男子漢性格的培養(yǎng),還會讓孩子自由地翱翔!
不嘮叨的媽媽
孩子一天的生活中,充斥著上百個命令。或許我們可以說話直截了當(dāng)或簡短些,變命令為“請求”,不那么頻繁地提出要求,或是用動作代替言語等等。一個不愛嘮叨的媽媽,更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
不焦慮的媽媽
孩子和媽媽心靈是相通的,媽媽焦慮,一定會被孩子感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允許孩子慢慢來的不焦慮媽媽,會經(jīng)常收獲驚喜,也會不斷增加寶貝的自信!
心靈手巧的媽媽
我有個萬里挑一的心靈手巧的媽媽,她總是可以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條,把飯菜制作得讓人垂涎三尺……于是,全家因為心靈手巧媽媽的原因,生活得真是幸福!
“懶惰”的媽媽
“不用你幫,你告訴我怎么用就行了?!边@是被“懶惰”媽媽“逼”出來的孩子,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好媽媽一定要懂得“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善解人意的媽媽
善解人意的媽媽是溫和的,不暴躁的。她允許孩子犯錯誤,允許孩子表達消極情緒,允許孩子“反抗”自己,她會用積極的養(yǎng)育原則激發(fā)孩子內(nèi)心的合作愿望,培養(yǎng)出內(nèi)心堅強、性格優(yōu)秀的孩子!
有自我價值的媽媽
一手打造6個博士的全惠星博士這樣說:“父母一定要讓自己成長,不斷想辦法提升自己的人生,讓自己有價值。這樣,當(dāng)孩子需要幫助時,我們才能擔(dān)當(dāng)起有意義的角色,而不是陪著孩子一起發(fā)愁?!?/p>
一個不斷努力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媽媽,既能給孩子帶來榜樣的力量,又能比較容易地感受生活的幸福,如果媽媽感到自己不幸福,那就很難培養(yǎng)出一個幸福的孩子。
健康的媽媽
一個身體健康、內(nèi)心堅強的媽媽是孩子一生的福氣!所以,凡是做了媽媽的女人們,都要對自己負責(zé),照顧好自己,這樣才是對孩子、對家庭負責(zé)的表現(xiàn)!
媽 媽“懶”一些,孩子更獨立一些
媽媽“懶”一些,孩子更獨立一些四歲的xx有一個事情很讓我捉急,那就是他在家從不自己吃飯。爺爺奶奶在家就是爺爺奶奶喂,我在家就是我喂,并且吃得還不好。他心情好或者菜對他的口味就能吃夠一碗飯,否則就是幾口了事。我們在屁股后面追著追著他也就敷衍著吃上幾粒飯。為此,我當(dāng)然少不了要吼他罵他哄他甚至打過小屁股,收效甚微。
放暑假那天,我問了一下xx的老師,他在學(xué)校吃飯的情況,又說了一下在家里的情況。老師說在學(xué)校吃肯定是自己吃,這么大了,但xx吃得也不算好,有時候吃的多有時候吃得少,但總體來講速度很慢。我也記得我問過xx,他說他是吃得慢,到后面老師就把飯倒掉了。我倒是不知道老師倒掉的是不是他碗里沒吃完,可以肯定他在學(xué)校沒吃飽。因為每天放學(xué),爺爺奶奶去接他的時候,他總是說餓了,要先喝一瓶奶,然后在回家的途中買個包子或粽子什么的吃。老師聽了我講xx在家不自己吃飯的情況后就告訴我“你們太勤快啦,懶一點,沒人可依賴,他自然會自己吃的。”
我想這也是很有道理的嘛,于是在我自己帶孩子的這段時間就決定不再那么“勤快”了,變“懶”一點。中午我把飯買來或帶他到小飯店吃(因為上班不可能回家做飯),然后分給他一碗飯一些菜,規(guī)定他自己吃完,強調(diào)媽媽沒有時間喂。同時和他說好“如果不吃完,也沒關(guān)系,但是下午要等到我六點下班,然后回家買菜再做飯,至少七點半才有得下一餐吃?!蔽腋嬖V他至少有六個小時的時間沒有吃的,如果不吃飯一定沒有力氣玩。他倒是吃懂了,知道我在辦公室并沒有準(zhǔn)備其他的吃的(就帶一瓶奶,一個梨做為零食),也不可能出去買(因為我告訴他我如果上班時間隨意出去的話要被扣錢),于是他非常努力地自己吃。
除去在肯德基和麥當(dāng)勞吃的(吃小雞塊和薯條,他都是自己吃),每天他都是自己吃飯。第一次給他吃面條,其實他不太會用筷子,我把面條夾斷成適合他入口的長度,讓他用勺子,果真還是吃了不少。第二次吃炒飯和湯,滿滿地吃了一碗飯和半碗湯。晚上在家,我一般先把他吃的菜炒好,乘好飯,讓他坐著自己吃。因為他知道我還要炒我和他爸吃的菜,所以沒有時間喂。他吃沒吃完我都不再喂,反正一切看他自己。當(dāng)然吃得好我會表揚他,也會給點實在的他喜歡吃的東西作為小獎勵。沒吃好也不多給零食補充,多晚睡也只能喝一次奶。這幾天下來,我倒是發(fā)現(xiàn)他在吃飯這個事上,好了很多很多。不但自己吃,也沒有把周圍弄得一團糟,還比以前我們喂的時候吃的量更多。
看來媽媽忍得下心,懶一點,可以讓孩子養(yǎng)成自己動手的好習(xí)慣。不但吃飯問題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些天xx也學(xué)著自己洗澡了。
自己洗澡是他提出來的,我放好水,然后他自己洗臉,洗頭,洗澡。我在旁邊看著,除了讓我?guī)退帘持猓ㄋ敛坏剑?,其它的我想幫他都不讓我?guī)?,只不過我必須坐在旁邊告訴他哪里還不干凈,泡泡沒沖掉。等他洗完,我再用水給他沖一下,然后抱他到床上擦干水,衣服他也可以自己穿好,已經(jīng)堅持了一個多星期了。雖然我?guī)退磶追昼娋涂梢愿愣?,他洗至少二十分鐘才洗完,我也很樂意這樣“懶”下去,有什么比孩子自己成長,獨立更美好的事情?
孩子一天天長大,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的“看護”。從他走路要扶,要牽到完全可以自己跑;從媽媽幫他刷牙到自己刷得滿地泡泡,喝下漱口水;從把屎把尿到現(xiàn)在自己坐馬桶沖馬桶;從我們一口一口喂飽他到自己吃飯……他在慢慢長大,而父母要做的,便是慢慢放手,讓孩子漸漸獨立。
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聰明的媽媽這樣做
孩子上幼兒園后,很多家長反映孩子不合群,不愛與其它的小朋友講話,不愛與其它小朋友一塊玩,對于別的小朋友主動問話也不回答......
豆豆在家是個活潑開朗,愛說愛笑的小姑娘,喜歡跳舞、唱歌??傻搅擞變簣@之后,卻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總是悶悶的不愛說話,不去和小朋友玩,總是待在角落里自己玩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01
不合群的類型及原因
孩子上幼兒園不合群,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xiàn)象哦,孩子不合群表現(xiàn)類型及原因主要是這三個類型:
孩子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
形成原因:這樣的孩子社交能力較弱,很少與其他小朋友交往。大多數(shù)是家庭原因造成的,例如父母不善交際,孩子很少與外界接觸或者父母經(jīng)常制止孩子與其他人接觸。
孩子在家很活躍,在幼兒園卻沉默形成原因:這種孩子在家經(jīng)常聽到父母的贊揚,而到了幼兒園,老師要面對很多小朋友,孩子得不到關(guān)注和表揚,適應(yīng)不了集體生活,或者感覺自己不如其他人而喪失了自信心,習(xí)慣退縮。
孩子愛哭鬧、脾氣壞,與其他小朋友不合
形成原因:孩子在家被大人溺愛,要成嬌慣蠻橫的個性,做事隨心所欲,成了家里的小霸王,到幼兒園之后繼續(xù)隨心所欲,導(dǎo)致與其他孩子不和,不受歡迎,沒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耍,最終成為不合群的孤獨者。
02
聰明的媽媽這樣引導(dǎo)
觀察孩子的同學(xué)
放學(xué)接孩子時,故意多讓孩子在幼兒園玩一會,密切注意一個或幾個看起來容易接近,孩子又不反感的小朋友。
了解孩子的想法
在回家路上,和孩子輕松地聊一聊那幾個小朋友,如“你的班上有沒有一個長長頭發(fā)的小女孩呀?她叫什么名字呀?”在這時體察孩子的需求,看看他究竟是不想社交,還是想社交不知道方法。如果是前者,則需要逐步了解孩子究竟為什么不愿意社交;如果是后者,家長則可以告訴寶貝如何說、如何做。
解鎖社交新方法
如果孩子愿意社交,但不知道方法,家長可以根據(jù)情況每天告訴孩子一個社交的小妙招,比如打招呼,或教孩子一個小游戲、請求一起玩等,慢慢打開孩子的社交圈子。
制造社交的環(huán)境
家長們可以組成“親子游小組”,讓孩子們在有媽媽的情況下自由玩耍,這樣孩子就可以卸下防備,盡情地去和其他寶貝一起玩耍了。等寶貝和其他孩子玩熟了,這些小朋友就成了孩子在幼兒園的“種子朋友”,這樣就會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及時與老師溝通
孩子在家中和幼兒園的表現(xiàn)不一致,歸根結(jié)底是家庭和幼兒園的環(huán)境差異較大造成的。因此,家長需要多和老師溝通寶貝的情況,并盡量營造“家校一致”的規(guī)則和環(huán)境,這樣也有利于寶寶盡快適應(yīng)幼兒園。
6種媽媽最不討孩子喜歡
加拿大的兒童教育專家,對l20余所幼兒園、2000余名不同年齡的兒童作了一次專題調(diào)查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有6種媽媽不受孩子們的歡迎。
1、只想著爸爸的媽媽 盡管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但孩子對母親的愛卻可能帶有種種“私心雜念”。要知道,幼年期的兒童大多十分敏感,常常會把母親視作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而不許自己以外的人、甚至爸爸“分享”。在這種情況下,媽媽理應(yīng)有意識地向孩子作出種種表現(xiàn)或暗示,讓他增加“媽媽確實最愛他”的自信。同時爸爸也應(yīng)大度地退出媽媽視線的焦點,以便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2、不好玩的媽媽 孩子大多活蹦亂跳,愛好廣泛。這是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然。他們想從自己最親近的媽媽那里模仿、了解很多事情,以滿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希望能和媽媽擁有相同的興趣和愛好。但如果媽媽對孩子的愛好一竅不通,而且總是一問三不知,甚至不以為然,孩子自然會感到失望、沮喪。同時也對孩子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有負面影響。 對此,父母不妨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孩子相同或相似的興趣愛好,并熟悉孩子特有的心理和語言,盡可能抽時間多和孩子一起玩。長此下去,孩子自然會認為你“好玩”的。
3、太肥胖的媽媽 兒童比成人更看重一個人的外表,對自己最親愛的媽媽自然更是如此。為了自己的健康,也為了“美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過于肥胖的媽媽最好還是注意節(jié)食、運動和減肥,并適當(dāng)關(guān)注自己的衣著服飾。
4、過于嚴厲的媽媽 嚴格要求并不是什么壞事,行的母親大多屬于完美主義者。但凡事都有個“度”。實際上,老說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她們批評的“弦外之音”是:孩子呀,你還沒有盡力呢。而家長的完美主義對孩子心理上的最大危害是:漸漸剝奪了他們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以心理上不斷地作出自我肯定,來獲取前進中必不可少的原動力。特別對原本就較自卑的孩子來說,要擺脫自卑的陰影,并樹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無疑更為重要。
5、不尊重我朋友的媽媽 孩子的心靈尚未遭到世俗或偏見的污染,比成年人要透明干凈得多。故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媽媽作為孩子步入社會的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前務(wù)必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知道,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著對孩子的尊重。
6、說到做不到的媽媽 說到底,“說到做不到”的媽媽缺失的就是誠信。誠實守信,不僅是一種公認的美德,更是一種可貴的素質(zhì)。孩子接受的或有形或無形的“誠信教育”,往往始于呀呀學(xué)語時,并且貫穿于整個童年時期。故在孩子剛剛懂事起就理應(yīng)幫助他們在心中樹立起“以誠信為本”。而屢屢“說得到做不到”的媽媽,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面教材,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爸爸媽媽,別讓孩子看不懂
在幼兒園生活時間長了,每天和形形色色的家長打交道,有時也會走進孩子們的家門,走進他們真實的家庭生活。了解得多了,有時你會感嘆:現(xiàn)在的世界很精彩,現(xiàn)在的世界很無奈?,F(xiàn)在的爸爸媽媽雖然給了孩子太優(yōu)越的物質(zhì)生活,但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靈的關(guān)愛少之又少。在大人的紛紛擾擾中,孩子們已經(jīng)越來越看不懂父母和世界了。
浩浩是春節(jié)過后來幼兒園的大班男孩,長得很清秀。報名那天,孩子的爸爸拿不出任何關(guān)于孩子的證件和證明,就是纏著園長要入園。經(jīng)過園長的悉心解釋,他終于同意回去試著找找相關(guān)資料,直到孩子報到的那一天,他也只是帶來了村里的一個簡單證明。在辦完孩子的入園手續(xù)后,他很緊張也很嚴肅的找到我,根本顧不了孩子,有時打個電話就是要老人們對孩子嚴厲點,孩子不管不顧年邁生病的爺爺奶奶,依然我行我素,氣得老人在家大發(fā)雷霆。有一次暑假,小威去媽媽那玩,沒過幾天就被“遣送”回老家。爸爸一年四季就是春節(jié)回家?guī)滋?,趕上日期早,還可以接送兒子幾天,在家看見兒子太淘,有時也會控制不住脾氣對孩子動粗。時間長了,孩子也無所畏懼。今年開學(xué)時,我們了解到小威爸爸媽媽離婚了,孩子徹底變成了一個皮球??粗鵁o憂無慮的孩子在操場上和小伙伴玩耍,我真的有一種心痛的感覺。
常說幸福的家庭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開放自由、物質(zhì)豐盈的今天,我們的家庭倫理責(zé)任感為何世風(fēng)日下,看著一個個聰活潑的孩子,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父母還有什么障礙跨越不了呢?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在你們追求自己的幸福浪漫時,你們打算把你們的孩子置于何境地?為什么要讓無辜的生命去承擔(dān)你們放任的責(zé)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