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不喜歡的五類家長
發(fā)布時間:2021-04-01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說課稿我喜歡的動物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孩子一天天長大,想法越來越多。北京大學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兒童門診楊莉博士提醒家長,與其埋怨孩子不好管,不如先聽聽他們的心里話,看看他們最怕怎樣的家長,做到揚長避短。
第一,不停嘮叨。很多孩子表示,最怕家長“嘮嘮叨叨,沒完沒了”。以孩子能接受的談話方式說服教育,才是有效的交流。
第二,逮住機會就罵。不問青紅皂白就批評、不允許解釋,會讓孩子非常委屈。因此,當孩子需要提醒、糾正時,不要大動肝火,更不要拿他當出氣筒。
第三,老和別人比。為了激勵他,老拿別人孩子的優(yōu)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比較,會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多給正面評價,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師范文大全 Www.jk251.Com]
第四,下命令。以命令的方式教育、照顧孩子,比如每天喝牛奶、不許到外面玩等,會讓孩子覺得失去自由。在尊重的環(huán)境中成長,有利于建立健全人格。
第五,學習第一。任何吃的、玩的,都要與學習成績掛鉤,會讓孩子失去生活的興趣。寓教于樂才能讓孩子保持學習動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
但人們也往往發(fā)現(xiàn)講道理對于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fā)脾氣。
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么辦。我讓她舉個孩子如何不聽話的例子,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
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
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臟磨壞。
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于失去耐心,大發(fā)脾氣。
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臟臟的。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這幾乎是“問題家長”的通病
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維慣性。從小在家庭、學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在他們的經驗和認識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就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系;所謂教育,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話。
所以他們對孩子表示負責和愛,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訴他們如何做。不過,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方式,最容易讓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長說他在沒孩子時,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覺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無能。他自己有了兒子后,遇到問題,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發(fā)現(xiàn)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來越行不通了。孩子經常很固執(zhí)逆反,不管家長怎么說,就是不聽。所以他開始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周圍又不時地有人對他說,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
只要告訴他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想讓他做什么事,沒什么好商量的,必須服從,不行就動用武力。所以,有兩次他和孩子發(fā)生沖突,真的沒能控制住,對孩子動了手。到這時,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黔驢技窮,也墮落為自己曾經不齒的那類家長了。
這位家長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脫不了這樣的套路: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再不行就通過發(fā)脾氣來征服?;蛘咴诤⒆拥母星樯献鑫恼拢热珀愂鑫覟槟愀冻龆嗌傩量?,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孩子。
思想家盧梭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
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這3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身體力行,運用最純熟的。
每當我在不同場合引用盧梭這句話時,總是會引起別人的疑問和困惑:如果講道理孩子不聽,除了生氣或感化他,還有什么方法呢?
難道不要教育他嗎?
當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壓人,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道理”,這是在使蠻力,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xiàn),不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之扣越系越復雜,越系越死。
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改變“講道理”的思維定式,變通一下,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講道理孩子不聽,不妨換個做法
孩子有時候確實會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給家長帶來麻煩。遇到這種情況,除了想辦法和孩子溝通,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覺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不要輕易下論斷,說孩子“不聽話”。
實踐證明,想要孩子接受一個觀點,從情緒上入手最容易,通過問答的方式,調動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這樣的方法屢試不爽。
有位媽媽說在兒子3歲前,她上衛(wèi)生間不注意關門,孩子經常跟進來。后來她覺得孩子越來越懂事了,讓他看到自己蹲馬桶的樣子不好,就不再允許孩子跟進來,孩子不聽,非跟進來不可。媽媽很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總沒什么效果,媽媽只好強行把門閂上,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打著門,哭得聲嘶力竭,有一次甚至哭吐了。
從此,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媽媽去衛(wèi)生間這件事上,即使他正和姥姥玩著,或正在看電視,媽媽想悄悄地溜進衛(wèi)生間時,他不知為什么總能發(fā)現(xiàn),會馬上丟下正做的事,沖過來高喊“不讓媽媽上廁所”。這位媽媽非常發(fā)愁,每天上廁所成了一件警察抓小偷的較量,感覺真是累人。
我對她說,既然前面已講過道理,沒用,就不要再講,換一種方法,用問問題的方式來給孩子做思想工作,效果也許更好。我建議她問孩子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
“你不讓媽媽去衛(wèi)生間,那你覺得媽媽尿褲子里好還是尿馬桶里好?”大多數(shù)孩子第一問就可解決問題,他們會很快判斷出來,尿褲子不好。孩子一旦給出這個答案,多半不會再阻攔媽媽去衛(wèi)生間。個別孩子,因為和家長為這事擰巴了挺長一段時間,可能會故意別扭著回答,說尿褲子好,那么接下來家長問第二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
“你喜歡媽媽高興,還是喜歡媽媽不高興?”一般情況下,孩子肯定會選擇喜歡媽媽高興。就像父母本能地會愛孩子,孩子也會本能地愛父母,愿意討好父母,所以在這個問題中,幾乎很少有孩子會選擇要媽媽不高興。
這樣問的目的,是引導孩子對第一個問題重新做一下選擇。如果孩子重新做出正確選擇,要真誠地表示出愉快,肯定孩子非常懂事。然后讓孩子在外面等著,并給他一個期待,讓他看看一會兒媽媽出來后,是高興的還是不高興的。
對一個幼兒來說,只要有一兩次,他體會到正確選擇的快樂,看到媽媽因為自己的選擇而高興,正面心理得到強化,問題多半就解決了。萬一你的孩子實在是特別,到這里還不行,固執(zhí)地選擇要媽媽不高興,那繼續(xù)問第三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
“你希望媽媽只是今天不高興,還是明天也不高興?”
我?guī)缀醪幌嘈拍膫€幼兒會繼續(xù)選擇讓媽媽不高興,只要他選擇了明天要媽媽高興,事情就又可以回到第一個問題上,按前面的套路來解決。最意外的是孩子繼續(xù)選擇明天也不讓媽媽高興。
媽媽在第二天可以接著問同一個問題:媽媽今天因為不能正常上衛(wèi)生間不高興了,你希望明天媽媽高興嗎——家長問話的態(tài)度拿捏好,要平和而真誠。
夸張的口氣會誤導孩子,讓他以為這只是個游戲,故意做出錯誤的選擇,以延長游戲時間;當然更不能表示出生氣,那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壞,刺激其負面心理。只要孩子感覺媽媽內心沒有恨意,他絕不可能一直要媽媽不高興。
這位媽媽后來告訴我,她問到第二問,問題就解決了,很有效。
工作中我見過一些“屢教不改”的孩子,確實讓人感覺棘手。
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他們的家庭生活,總會發(fā)現(xiàn)根源在于家長的固執(zhí)。
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不管大事小事,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樣,就會毫不猶豫地去勸說孩子服從,讓弱小的孩子舉起想法的白旗。
做“不講道理”的家長,并非完全否定言語的必要性,而是強調口頭教育的適度性和行為教育的重要性。這里另有3條建議。
1、“講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給孩子講點什么道理,必須首先確認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長,比如有的家長明明自己對孩子的考試分數(shù)斤斤計較,向我討教的問題卻是: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他不要在意分數(shù)?
把“如何說”僅僅理解為一種說話技巧,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終不得要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文字所到之處是一個人的思考所到之處一樣,語言所到之處,也應該是一個人觀念所到之處。與其向別人討要說話技巧,不如靜下心來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2、避免向孩子灌輸庸俗價值觀
生活中可以經??吹竭@種情況,一些家長自己站位不高,卻熱衷于向孩子傳達一些并不高明的見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經驗。比如有的家長暗示孩子不必在學習上幫助別的同學,給別人講題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被別人超過。生活就是競爭,別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后了。孩子從這些所謂的人生道理上,學會了小鉆營、小算計,卻學不到大胸襟、大情懷。這樣的“講道理”,實際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視野和胸襟,束縛限制了他的發(fā)展。
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想要給孩子講出能讓他飛翔的道理,家長自己就要具有藍天的胸懷和高度。如果感覺自己的高度不夠,不知道該如何說,什么也不說總比胡說好得多。
3、切不可把“不講道理”做成“不講理”
有一些家長確實很少對孩子講道理,他們很直接,三句話不對就把孩子罵一頓或打一頓,這就不是我們這里所說的“不講道理”,而是不講理了。
更有些家長,對孩子簡單粗暴,卻在事后美化自己的行為。
例如,打了孩子,然后又深情地講“孩子,我為什么打你”,通過煽情來為自己的行為找遮羞布。這簡直是強盜邏輯,矯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層面的不講理。
“講道理”是下策,發(fā)脾氣是下下策,發(fā)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總之,教條不重要,教養(yǎng)才重要。
盧梭說過,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
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作出行動。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繞口令了——這就是教育的道理。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6種媽媽最不討孩子喜歡
加拿大的兒童教育專家,對l20余所幼兒園、2000余名不同年齡的兒童作了一次專題調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有6種媽媽不受孩子們的歡迎。
1、只想著爸爸的媽媽 盡管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但孩子對母親的愛卻可能帶有種種“私心雜念”。要知道,幼年期的兒童大多十分敏感,常常會把母親視作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不許自己以外的人、甚至爸爸“分享”。在這種情況下,媽媽理應有意識地向孩子作出種種表現(xiàn)或暗示,讓他增加“媽媽確實最愛他”的自信。同時爸爸也應大度地退出媽媽視線的焦點,以便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2、不好玩的媽媽 孩子大多活蹦亂跳,愛好廣泛。這是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然。他們想從自己最親近的媽媽那里模仿、了解很多事情,以滿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希望能和媽媽擁有相同的興趣和愛好。但如果媽媽對孩子的愛好一竅不通,而且總是一問三不知,甚至不以為然,孩子自然會感到失望、沮喪。同時也對孩子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有負面影響。 對此,父母不妨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孩子相同或相似的興趣愛好,并熟悉孩子特有的心理和語言,盡可能抽時間多和孩子一起玩。長此下去,孩子自然會認為你“好玩”的。
3、太肥胖的媽媽 兒童比成人更看重一個人的外表,對自己最親愛的媽媽自然更是如此。為了自己的健康,也為了“美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過于肥胖的媽媽最好還是注意節(jié)食、運動和減肥,并適當關注自己的衣著服飾。
4、過于嚴厲的媽媽 嚴格要求并不是什么壞事,行的母親大多屬于完美主義者。但凡事都有個“度”。實際上,老說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她們批評的“弦外之音”是:孩子呀,你還沒有盡力呢。而家長的完美主義對孩子心理上的最大危害是:漸漸剝奪了他們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以心理上不斷地作出自我肯定,來獲取前進中必不可少的原動力。特別對原本就較自卑的孩子來說,要擺脫自卑的陰影,并樹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無疑更為重要。
5、不尊重我朋友的媽媽 孩子的心靈尚未遭到世俗或偏見的污染,比成年人要透明干凈得多。故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媽媽作為孩子步入社會的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前務必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知道,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著對孩子的尊重。
6、說到做不到的媽媽 說到底,“說到做不到”的媽媽缺失的就是誠信。誠實守信,不僅是一種公認的美德,更是一種可貴的素質。孩子接受的或有形或無形的“誠信教育”,往往始于呀呀學語時,并且貫穿于整個童年時期。故在孩子剛剛懂事起就理應幫助他們在心中樹立起“以誠信為本”。而屢屢“說得到做不到”的媽媽,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面教材,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家長如何讓孩子喜歡學習?
“孩子不愿意上學怎么辦?”“孩子不用功讀書怎么辦?”不少家長整天為這些問題而憂心忡忡。其實,孩子大多是愿意通過學習去了解新的東西的??墒牵S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孩子的確會變得討厭念書、討厭學習。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很多,而由于家庭因素影響所致的卻占了大多數(shù)。
當孩子討厭上學念書時,家長應先檢討一下自身有無以下行為:
◎ 容易生氣,動不動就打罵孩子;
◎ 從不稱贊孩子;
◎ 總是要求孩子考試得第一名或100分;
◎ 不給孩子娛樂的時間,只要孩子一打開電視,他們便會問:“功課做好了沒有?為什么看電視?”
◎ 給孩子許多補充練習。除了學校的作業(yè)外,孩子還要做爸爸媽媽布置的家庭作業(yè)。
除此以外,像父母不和、家庭生活不協(xié)調、雙親外出工作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使他無心念書。
(一)讓孩子保持愉快的學習情緒家長必須了解,孩子心情愉快時會比較喜歡學習,學得更好更起勁,因此家長指導孩子學習時應注意:
1.不要操之過急家長應了解孩子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孩子共同設計一個可行的學習目標,切忌因操之過急而給孩子造成壓力。
2.要保持自己愉快的心情家長的心情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情緒,因此,在幫助孩子學習時,家長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這種情緒會讓孩子感覺到學習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3.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家長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能力不及的時候,就要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否則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畏懼感。
(二)用游戲性的語言對孩子提出要求許多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時不注意方式,以為只要孩子明白大人的意思就行了。其實,家長對孩子用游戲性或音樂的語言說話是很有鼓勵作用的。
有一次,我到一個朋友家做客,見他的孩子玩意正濃。這時,孩子的母親用微笑的態(tài)度,在孩子旁邊用兒歌的旋律唱出:“乖孩子,要學琴,叔叔嬸嬸再會吧!”然后輕輕拉了拉孩子的手。孩子果然愉快地放下手中的玩具,向客人打了招呼,跟著媽媽去房間了。這位母親用游戲性語言成功地喚起了孩子學習的興趣。
相反地,如果這位母親用責罵的語氣對孩子說:“學琴的時間到啦,趕快到房間去”,孩子就算是放下手中的玩具,跟媽媽去學琴,也一定學不好!
(三)給孩子恰當?shù)年P懷和鼓勵家長應為孩子提供一個屬于他自己的環(huán)境,并適時地關愛、鼓勵孩子,讓孩子養(yǎng)成自動自覺的學習態(tài)度。
我有一個學生偉強。他家居住面積不大,爸爸就在他的床邊放置了一張小桌子,在桌子的左上角安裝了一盞燈。每天晚上,全家人吃過晚飯,就會各自干自己的事情:爸爸靜靜地坐在沙發(fā)上讀報;媽媽輕輕地做家務;偉強也就會自動走到他自己的書桌前,坐在椅子上做功課。
適當?shù)臅r機,爸爸媽媽會走到偉強面前,對他說:“我知道你一定會把功課做好的。你真乖,不用爸媽擔心。”在父母默默的鼓勵和支持下,偉強養(yǎng)成了自動學習的態(tài)度。
(四)幫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家長要指出孩子的優(yōu)點,讓他知道自己的潛能,對自己充滿自信心。
我認識一位很成功的人士,他小時候因入學早,各方面表現(xiàn)都不如意,因此很自卑。有一次他和小朋友在家里玩拍皮球,比其他的小朋友拍得又多又好。他爸爸對他說:“孩子,你真行!你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孩子。你是班里年紀最小的,如果你晚入學一年就好了。不過,我們一起努力,解決問題,你會趕上別人的?!苯涍^那一次,他對自己恢復了信心,知道自己有潛能,開始努力讀書了,很快便成為佼佼者。
(五)用努力而不是用分數(shù)去評價孩子家長不應過分重視孩子的功課、成績,而要看孩子的整體性表現(xiàn)而加以稱贊。如果孩子盡了力,也得不到好成績,家長應表示理解,不要讓他有過分的壓力 。
家長如何教育喜歡“較真”的孩子
有些孩子的性格很喜歡“較真”,對待喜歡“較真”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能跟著孩子一起“較真”。下面的幼兒園故事讓家長學會如何教育喜歡“較真”的孩子。
明明是一家幼兒園的寶寶,已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習慣,雖然他只有4歲半。
一天,明明在他的課桌下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藍色塑料物品,他很好奇也很喜歡,就一直拿在手里玩。這時,一個叫阿植的小朋友跑到明明面前,一邊搶一邊喊:“這是我的,這是我的?!泵髅鲌詻Q不松手,也不停地喊:“這是我撿到的,這是我撿到的。”阿植搶不過明明,就大哭起來。
老師先分別安慰了兩個寶寶,然后問阿植:“你的這個瓶蓋是哪里得來的?”阿植說:“這是我家里飲水機上的,爸爸給我的?!崩蠋熡謫柮髅鳎骸澳阒肋@是什么嗎?”明明說:“不知道,我是在課桌底下?lián)斓降??!崩蠋熤肋@確實是飲水桶上的瓶蓋,阿植說的應該是真的,就對明明說:“這個瓶蓋確實是阿植的,但是阿植沒有保管好,弄丟了,被明明撿到了,那現(xiàn)在請明明把瓶蓋還給阿植好不好?”明明堅決不同意,還反問老師:“你怎么知道這是阿植的東西,這是我撿到的。”老師想,如果強硬地解決這個問題,明明不會服氣,還會傷害到孩子。就又轉頭對阿植說:“阿植,你可不可以把這個瓶蓋先借給老師,老師照這個再找一個相同的瓶蓋給明明,好不好?”阿植同意了。于是,老師領著明明來到幼兒園放飲水桶的地方,讓明明自己看撿來的藍色塑料是不是飲水桶的瓶蓋,當明明眼見為實后,他才真心認可了老師的判斷。老師幫明明找到了3個藍色瓶蓋,明明不僅主動把瓶蓋還給了阿植,還又多給了一個。
孩子的認知是從真實的具體事物開始的,正常的孩子更愿意順從真理,不會因為父母或者老師的權威而放棄自己的想法。讓孩子了解事物發(fā)生的真實過程是每一個做父母和老師的責任,也是孩子發(fā)展的必須、服從的開始。大人的話即使是正確的,也要讓孩子心服口服,健全的人格是不容強迫和踐踏的。如果孩子在父母和老師的權威中長大,將來他也會形成強加別人意志的習慣,同時也容易屈從別人的權威。
孩子喜歡什么樣的家
曾有專家對小學和幼兒園的孩子作了“你最喜歡什么樣的家”的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經濟、物質條件,他們對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東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卻很關注自己的家庭精神生活。最喜歡的家有下列幾種:
和睦、團結友愛的家。孩子們最喜歡爸爸和媽媽和和氣氣,不吵架,不斗嘴。全家老小和睦相處,讓家里始終充滿愛。
活潑、歡樂幽默的家。孩子們喜歡家里充滿笑聲和歌聲,希望父母能抽出時間和自己一起玩,做游戲或講故事。
求知、好學上進的家。孩子們說,看見爸爸媽媽每天晚上都看書學習,自己也愿意翻書看畫報。有的說,我的爸爸媽媽天天晚上不是看電視,就是打牌、下棋,亂哄哄,使我也不能安心學習。
文明、民主的家。孩子們都喜歡自己的家講文明、講民主、講禮貌,尊老愛幼,團結鄰里,有事能一起商量,每個人都能發(fā)表意見。
整齊、清潔的家。孩子們都希望有個干凈、整齊的家。孩子們還希望自己的父母在家里不要吸煙。
從以上要求中不難看出,孩子最關心的是家庭氣氛和對他們采取的態(tài)度。他們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在這種良好的家庭中生活,最利于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孩子喜歡重復家長怎么應對
了好好地保持與孩子的接觸,必須抓住“孩子喜歡重復做事”這一特點。如果父母與孩子長時間重復做事情吃不消的話,那么就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與孩子面對面重復做事。
給孩子讀過書的大人都知道,孩子喜歡重復。一個故事,已經講完了,孩子會請求:“還講?!蹦阋詾槭且v新的,不對,他要聽剛才的故事,從頭到尾。好不容易,今天講完了,第二天,又拿著那本書來了。翻開,“還講”! 學齡前的孩子,反反復復聽同一個故事,看同一本書,和大人的習慣很不一樣。我們大人,知道了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一般不會再去重復。當然,有特別愛某本書的人,比如三毛,鐘情《紅樓夢》,看完三百遍,還要看第三百零一遍??墒?,那是名著呀。小小的孩子,幾乎把每本書,都當《紅樓夢》對待,一遍遍要求重復,爸爸媽媽就緊張了,這孩子,正常嗎?不會得了強迫癥吧?其實,如果問問別的爸爸媽媽,就會發(fā)現(xiàn),要求重復,在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是個很普遍的現(xiàn)象。道理呢,也簡單,和三毛阿姨一樣:吸收養(yǎng)分。孩子的吸收,和大人不同。大人一般能說出自己在吸收什么。孩子呢,說不出這一次次的重復,到底吸收了什么。但我們可以想象,孩子會學習語言,會學習概念,會學習思考和推理。尤其是,重復的閱讀,使孩子學會預期。孩子對尚未發(fā)生的事情,產生預期,然后,通過重復閱讀,他發(fā)現(xiàn),他的預期實現(xiàn)了!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多么快樂的事,他會受到多大的鼓舞!他的自己的信心、他對世界的信任,可能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建立起來了。
因此,偉大的教育家蒙臺梭利,非常強調給孩子重復的機會。蒙臺梭利認為,孩子通過自發(fā)重復,不僅發(fā)展了身體的機能,而且,孩子的精神世界,通過重復的專注,得到圓滿的成長。更有趣的是,你如果在重復閱讀中,想來點偷工減料,那是絕對過不了關的。您家的小法官,鐵面無私,會立刻指出,你這次念的,和上次不一樣!在某處某處不一樣!結果,大人只好灰溜溜地重新來過,兢兢業(yè)業(yè),今后再不敢做偷懶之想。原來,通過重復,孩子幾乎可以把書“背”下來了??粗嬅娴木€索,他能出聲——或是不出聲——地參與閱讀了!對閱讀的興趣,主動學習的精神,就這樣,一點一滴地培養(yǎng)起來了。因此,大人們,多一點耐心吧。如果孩子還要求你重復,那就說明,這本書里,還有東西他需要吸收。為了孩子,再來一遍吧!有重復結構的書怎么講給孩子聽我們憑直覺感到,重復,一定是對孩子有好處的。對這個論斷,有個旁證,這就是,在各民族文化的民間故事里,重復的結構和語言,是經常出現(xiàn)的。
今天的童書,大量使用這種重復手法。其中最著名的一本,是EricCarle插圖,BillMartin,Jr.撰寫的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全書只有兩個句型: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Iseearedbirdlookingatme.然后是,Redbird,redbird,whatdoyousee?Iseeayellowducklookingatme.句子朗朗上口,結構重復,但每句又都有變換的部分。還記得,兒子不到2歲的時候,就會翻著這本做成紙板書的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奶聲奶氣,從頭“念”到尾,很唬人呢!在幼兒園里,這也是孩子們最愛的一本書?!犊蓯鄣氖笮〉堋愤@套書,也有不少重復結構出現(xiàn)。比如,鼠小弟的小背心,其他動物都想要,每個動物上場時,說的話都是一樣的:“小背心真漂亮,讓我穿穿好嗎?”可是每個新上場的動物都比前面一位個子大,都說:“有點緊,還挺好看吧?”結果,背心越撐越大。重復的結構和對話,為最后的戲劇性結尾做了很好的鋪墊。前邊推薦過的《天線寶寶故事書》、《我的第一本英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