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孩子成長中最恐懼害怕的八件事
發(fā)布時間:2021-01-29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幼兒園說課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當然有些害怕是分不出階段的,因為幾乎每個階段都會產(chǎn)生,這點父母需要更加留意。
1、父母吵架
曾經(jīng)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gòu)對3000余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diào)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是:“我最怕爸爸,媽 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撲騰,飯也吃不下 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根據(jù)科學在育兒知識得知,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
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jīng)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 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zhí)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該謹記的。
2、父母發(fā)脾氣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對孩子發(fā)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么樣呢?
有這樣幾種可能:
(1)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么,就干什么;
(2)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3)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干的事;
(4)學著你的樣子,也發(fā)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fā)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么發(fā)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fā)脾氣 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fā)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fā)了火,發(fā)完 脾氣后,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么,該怎么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guān)心和愛護??赡艿脑挘l(fā)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 都快忍不住要發(fā)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fā)脾氣后的內(nèi)疚,就放松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教育孩 子一定要有耐心和教育方法。
3、偏心
幾年前熱播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 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后來也在這次災難中 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yǎng)女。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jīng)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愿回家認親,和家人足 足分離了三十二年。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游……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 影。
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fā)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xiàn)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后離家生活多 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 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父母教育孩子絕不能有這樣的行為,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多學習育兒知識,用科學的 方法教育孩子。
4、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xiàn)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yè),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xù)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么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xiàn),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 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yǎng)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后,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 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shù)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愿;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xiàn),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xiàn)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xiàn)。
5、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 發(fā)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tài)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爸媽 的敷衍還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對爸媽的話總是深信不已,你給他錯誤的答案,孩子會當成 是真理而記住,錯誤的觀念一進入腦海,再要改回來就難了。
以沒時間作借口不回答孩子問題,這只是一個借口,不應該成為理由。如果爸媽 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后向?qū)殞氄f明自己現(xiàn)在確實沒有空,并向?qū)殞毘兄Z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寶寶的提問。好問是孩子好奇 心的表現(xiàn),一般說,好問的孩子勤于思考,愛動手,求知欲強,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提問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孩子感到提問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經(jīng)常為提出問題而自 豪。這對孩子的思維發(fā)展有很好的作用。
6、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 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guān)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禮貌,或太 精于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fā)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 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 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并 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guān)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guān)系,要尊重孩子根據(jù)雙方意愿和喜 好進行自由選擇。
7、忽視孩子的優(yōu)點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 好的。但是,在我們的眼里,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這源自于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但是,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孩子也 是一樣。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yōu)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經(jīng)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 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夸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 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yōu)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于一個方面。作為家長,不能只 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要把 贊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贊美聲中繼續(xù)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
8、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別人的贊嘆有的家長,簡直把孩子說成“豆腐渣”。
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干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相信大家應該有所領(lǐng)悟了吧!從以上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 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令孩子最害怕的8件事(父母必讀)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guān),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一、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gòu)對3000余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diào)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
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jīng)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zhí)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該謹記的。
二、爸爸媽媽又發(fā)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對孩子發(fā)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么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1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么,就干什么;
2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3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干的事;
4學著你的樣子,也發(fā)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fā)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么發(fā)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fā)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fā)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fā)了火,發(fā)完脾氣后,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么,該怎么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guān)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fā)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fā)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fā)脾氣后的內(nèi)疚,就放松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三、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后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yǎng)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jīng)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愿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游……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fā)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xiàn)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后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四、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xiàn)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yè),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xù)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么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xiàn),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yǎng)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后,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shù)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愿;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xiàn),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xiàn)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xiàn)。
五、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fā)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tài)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爸媽的敷衍還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對爸媽的話總是深信不已,你給他錯誤的答案,孩子會當成是真理而記住,錯誤的觀念一進入腦海,再要改回來就難了。
以沒有時間作借口不回答孩子問題,這只是一個借口,不應該成為理由。如果爸媽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后向孩子說明自己現(xiàn)在確實沒有空,并向孩子承諾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孩子的提問。
好問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xiàn),一般說,好問的孩子勤于思考,愛動手,求知欲強,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提問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孩子感到提問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經(jīng)常為提出問題而自豪。這對孩子的思維發(fā)展有很好的作用。
六、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guān)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于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fā)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并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guān)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guān)系,要尊重孩子根據(jù)雙方意愿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七、忽視孩子的優(yōu)點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們的眼里,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這源自于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但是,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孩子也是一樣。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yōu)點。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經(jīng)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夸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yōu)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于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要把贊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贊美聲中繼續(xù)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
八、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別人的贊嘆有的家長,簡直把孩子說成“豆腐渣”。
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干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揭秘孩子成長中的“微心理”
女孩成了“雙面人”
一名小學老師:我任教小學二年級。我班有個女孩,在校表現(xiàn)很好,可只要一看到她父母,就會無故哭鬧。
專家:女孩的問題,可能就出在“平時在學校表現(xiàn)很好”上。孩子在校壓抑了太多負面情緒,只好回家發(fā)泄。要幫助她重新制訂“好學生”的標準,教會她正確表達負面情緒的方法。
同學給我起綽號
一名初二女生:我遇到困難時總是缺乏勇氣。前不久班里有位同學給我起了個綽號,全班同學都放在嘴上,我心里很氣,卻沒有勇氣和他們?nèi)フf,我該怎么辦?
專家:我想,那些綽號如果不帶侮辱性,我們可以坦然接受,至少你還是同學關(guān)注的對象,而且,你可以和同學溝通,讓他們以后不要這樣稱呼你。需要改變的是你遇到困難就想逃避的想法。成長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應對挫折的態(tài)度是否積極,結(jié)果也會有所不同。
一位母親:兒子今年13歲,最近,總喜歡跟同學電話聊天,而且還不讓我們聽到。后來我發(fā)現(xiàn)他總是和一個女生打電話,聊天時間也越來越長。
專家:你與兒子之間的溝通似乎是單向的。其實,孩子有一些比較好的異性朋友很正常,問題是如何把握好尺度,建議你先心平氣和地聽聽孩子的想法。
讓孩子恐慌的八件事,你做過幾件?
讓孩子恐慌的八件事,你做過幾件?
家長有時會無形中做了一些讓寶寶恐慌的事情而不自知。如果寶寶長期處在這樣的不安恐懼中,對寶寶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以下8件事均是孩子最怕父母做的事情,作為家長的你,做過哪幾件?
1、當孩子面吵架
家長不要以為寶寶年紀小,當著他的面說什么、做什么對寶寶不會有影響。其實寶寶對于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如果家庭不和諧,父母經(jīng)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孩子的日子過得擔驚受怕的,很可能會在他脆弱的心靈里留下陰影;有些父母言語不和就持續(xù)冷戰(zhàn),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之間一觸即發(fā)的情緒,家庭氣氛長期壓抑,孩子很可能會變得孤僻、冷漠,孩子很容易有心理疾病。
所以爸媽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如果逼不得已事后也應該在寶寶面前拉鉤和好。爸媽也要及時地撫慰寶寶的情緒,蹲下來和寶寶好好溝通,請求寶寶原諒父母的一時沖動,讓寶寶知道無論如何父母都是愛他的。爸媽也應該鼓勵寶寶將心里的感受說出來,以防憋在心里留下陰影。
2、問孩子離婚后跟誰過
很多家長喜歡開玩笑問寶寶如果爸媽離婚了寶寶想要跟誰?或許爸媽只是好奇心一下寶寶和誰比較親一點,但卻沒有想到這個問題給寶寶帶來的恐懼。因為寶寶他是缺乏判斷力的,他不會意識到這只是一個玩笑!他呆若木雞地愣在那里,不是在思考要怎么回答這個問題,只是他被震驚到了。
若寶寶年紀稍大,有一定的判斷力,爸媽可以拿寶寶來開玩笑,因為那時候他是懂得區(qū)分爸媽是認真的還是在玩的。但如果你家寶寶年紀還小,小編還是認為家長不要隨便問離婚后跟誰、或者爸媽一起掉到河里你會救誰這樣兩難的問題,因為這些畫面有可能會根植在寶寶年幼的小心靈中哦!
3、自己的委屈發(fā)泄在孩子身上
楊瀾在談子女教育時說過,不要做情緒化的媽媽?;蛟S成人的世界有眾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是你的寶寶是無辜的,他不是你的“出氣筒”,不要把你生活的不滿發(fā)泄在你孩子的身上。家長的這種做法是一種錯誤示范,讓孩子覺得以后只要有不愉快的事情,就可以向他人盡情發(fā)泄不必控制情緒,孩子這樣會漸漸不懂得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因此家長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因為你的言行舉止孩子都看在眼里。家長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排解消極的情緒,不要把氣隨便發(fā)泄在他人身上,鼓勵寶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傾訴出來,或者適當?shù)剞D(zhuǎn)移注意力,讓寶寶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4、動輒斥責、打罵孩子
部分家長的脾氣火爆,動輒便斥責、大罵孩子。家庭暴力對孩子有這深遠的負面影響,長期如此孩子容易消極自卑、怯懦、反叛、甚至暴力傾向。無論孩子怎樣大哭大叫使你煩躁,父母都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這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以致哭鬧更厲害。
家長應保持平靜,可以嚴肅地看著他的眼睛,讓孩子感受到你堅持的態(tài)度;如果你也覺得有點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最好采取冷處理,不理睬或者把孩子單獨放到一間房子里去反省,讓他獨自待上一兩分鐘,他會慢慢安靜下來。
5、諷刺、挖苦孩子的缺點
家長諷刺挖苦孩子的缺點,有時可能是出于“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想讓孩子多注意改正。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方式用錯了,孩子自尊心才在形成階段,如果家長一味地數(shù)落打擊,只會讓孩子感覺自卑,同時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而缺乏安全感。
家長應該多進行賞識教育,細心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對孩子的點滴進步給予充分的肯定與熱情的鼓勵,即使孩子做錯了事,家長也可以從中找到閃光點,鼓勵孩子改正缺點。家長也應該教孩子學會自我賞識,關(guān)注自己的點滴進步而不是盲目地和其他人比較。
6、在孩子得意時打擊他
孩子在獲得成功的時候往往容易沾沾自喜,家長不想讓孩子太過驕傲自大,便在孩子得意的時候打擊他,孩子熱情驟冷,也就不愿意再爭取成功了。孩子獲得進步時,最希望的就是和家長一起分享這份喜悅,得到父母肯定的眼神。家長便不要吝嗇你們由衷的贊揚和鼓勵,讓孩子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激勵他繼續(xù)向前。當然如果孩子表現(xiàn)得有點盲目自大,家長可以誠懇地勸解孩子“驕傲使人落后”,而不是去潑他冷水。
7、無視孩子的內(nèi)心情感
孩子的心是敏感脆弱的,他們很容易會將父母的一些不經(jīng)意的言辭放在心里。孩子年紀小,他們的一些心里感受不懂得用語言去表達,因此他們遇到一些挫折或者想要表達一些訴求的時候,往往就是用哭鬧這種直接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和關(guān)愛。但是一些家長往往難以讀懂孩子的內(nèi)心,只對孩子的哭鬧感到厭煩。
如果你家孩子還只是用哭鬧的方式表達訴求,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導孩子學會表達,比如寶寶指著櫥窗的娃娃在哭,媽媽就可以幫助寶寶:“寶寶是想要這個娃娃,媽媽不讓買所以寶寶不高興”,孩子學會了這種情感的因果關(guān)系,下次便漸漸會用“說”的方式讓爸媽了解他的需求了。日常生活中家長也應多主動和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和他表達情感的方式,關(guān)注孩子的成長。
8、不相信孩子
無論發(fā)生什么事,家長都不要不問情由地就判孩子“死刑”,給孩子表達解釋的機會,家長首先要站在相信孩子的立場上,然后才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培養(yǎng)誠實的品質(zhì)。如果家長一開始便與孩子對立,懷疑孩子所說的話,他不但會感覺很受挫,而且有可能會引致孩子更多的說謊行為。
所以家長不妨先放下你的懷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事情,如果你能察覺到孩子是不誠實有所隱瞞的,你可以婉轉(zhuǎn)地說出來,繼而教育他。相信但不盡信,家長學會觀察,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言行不一致,先嘗試去了解孩子背后的原因,然后再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這是令孩子最害怕的8件事,爸媽千萬要注意
以下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guān),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一、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gòu)對3000余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diào)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
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jīng)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zhí)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該謹記的。
二、爸爸媽媽又發(fā)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對孩子發(fā)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么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1、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么,就干什么;
2、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3、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干的事;
4、學著你的樣子,也發(fā)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fā)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么發(fā)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fā)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fā)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fā)了火,發(fā)完脾氣后,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么,該怎么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guān)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fā)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fā)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fā)脾氣后的內(nèi)疚,就放松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三、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去年熱播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后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yǎng)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jīng)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愿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游……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fā)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xiàn)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后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四、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xiàn)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yè),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xù)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么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xiàn),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yǎng)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后,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shù)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愿;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xiàn),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xiàn)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xiàn)。
五、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fā)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tài)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爸媽的敷衍還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對爸媽的話總是深信不已,你給他錯誤的答案,孩子會當成是真理而記住,錯誤的觀念一進入腦海,再要改回來就難了。
以沒有時間作借口不回答孩子問題,這只是一個借口,不應該成為理由。如果爸媽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后向?qū)殞氄f明自己現(xiàn)在確實沒有空,并向?qū)殞毘兄Z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寶寶的提問。
好問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xiàn),一般說,好問的孩子勤于思考,愛動手,求知欲強,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提問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孩子感到提問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經(jīng)常為提出問題而自豪。這對孩子的思維發(fā)展有很好的作用。
六、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guān)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于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fā)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并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guān)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guān)系,要尊重孩子根據(jù)雙方意愿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七、忽視孩子的優(yōu)點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們的眼里,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這源自于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但是,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孩子也是一樣。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yōu)點。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經(jīng)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夸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yōu)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于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要把贊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贊美聲中繼續(xù)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
八、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別人的贊嘆有的家長,簡直把孩子說成“豆腐渣”。
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干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如何緩解孩子的恐懼感
對周圍事物的未知會導致孩子產(chǎn)生恐懼,這是很正常的。如果恐懼感太強,對孩子的成長或者生活造成影響的話,爸爸媽媽就要多注意了,一定要第一時間緩解孩子的恐懼。那么,哪些方法能夠緩解孩子的恐懼感呢?
如何緩解孩子的恐懼感呢?
接下來講的措施能夠幫助緩解孩子的恐懼感,但孩子不可能立刻克服恐懼感,克服恐懼感要幾個月甚至是一年的時間。另外,孩子對嚇到自己的東西多加關(guān)注也是正常的。孩子可能會模仿它、畫畫或是對別人講,這其實也是孩子戰(zhàn)勝恐懼的一個方法。
1.不要不在乎孩子的恐懼
可能孩子面對自己恐懼的東西時會很膽小,這時你要跟孩子說沒有什么可害怕的,“我知道這只狗狗可能嚇到你了,其實你不去逗他,它是不會過來的?”多通過言語讓孩子感覺到安全感。
2.不要分享你的恐懼
當孩子看到你被蜘蛛嚇得渾身冒汗時,孩子也會害怕起來,所以你也要克服心中的恐懼。
3.嘗試角色扮演
如果孩子害怕見到醫(yī)生,平時可以多進行一些角色扮演,讓孩子能夠盡快熟悉起來。
4.一起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害怕黑暗,孩子睡覺的時候可以開一盞溫和的夜燈或是放一個門衛(wèi)(心愛的玩具 動物),讓孩子能夠安心一點。通過慢慢的嘗試,你會發(fā)現(xiàn)怎樣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才是最正確的。
此時還應該注意什么?
如果孩子的恐懼已經(jīng)影響到了正常的日?;顒樱确秸f害怕水而不想洗頭,或者是因為怕狗不想出門等等。這時候你就要馬上告訴醫(yī)生,特別是當孩子的恐懼感在慢慢增加的話,這時孩子就有可能是患了恐懼癥或是焦慮癥。當孩子對某些東西感到極其害怕而無法安撫時,要帶孩子去看醫(yī)生。
當孩子害怕時
當孩子害怕時
孩子從黑暗的子宮里來到這個明亮的世界,伴隨著天然的害怕。嬰兒時期,當孩子觸碰到任何一物體時,都會緊緊的抓住不松手。伴隨著孩子漸漸長大,3歲以后的他會害怕一個人睡覺;會害怕強大的個體;會害怕受委屈等等。當他面對如此多的害怕時,作為他最信賴的爸爸媽媽,我們可以為他做些什么呢?
害怕獨自睡覺
3歲時,優(yōu)優(yōu)上幼兒園了,我開始讓她獨自睡覺。那天,我告訴優(yōu)優(yōu)說:“優(yōu)優(yōu),你現(xiàn)在長大上幼兒園了,要自己單獨睡覺了?!眱?yōu)優(yōu)很不情愿地說:“不要,我一個人睡會害怕的,我要你陪著我!”于是,我對優(yōu)優(yōu)說:“好的,媽媽可以陪著你,直到你睡著以后我再走。”優(yōu)優(yōu)勉強同意了。接下來,我?guī)е鴥?yōu)優(yōu)布置了一間特別溫馨的兒童房,墻上有漂亮的卡通畫、床上有舒適的被子和可愛的洋娃娃。睡覺前,優(yōu)優(yōu)坐在床上,我坐在旁邊,我們一起閱讀繪本。優(yōu)優(yōu)困了以后,我便在旁邊輕拍被子,輕哼睡眠曲,他很快就安心入睡了。優(yōu)優(yōu)怕黑,不讓我關(guān)燈,所以他睡著后我還是給他開著小夜燈。有這樣的陪伴,優(yōu)優(yōu)很快適應了獨自睡覺。
孩子出生以后,靠與母體的接觸、熟悉的氣味、熟悉的面孔來獲得安全感。家長開始讓孩子獨自睡覺時,孩子難免會害怕,不要媽媽關(guān)燈、不要媽媽離開、纏著媽媽講故事等。這時,家長一定要堅持讓孩子獨自睡覺,并給孩子適當?shù)囊龑Ш团惆?,大多?shù)孩子都能從要父母陪著睡覺順利過渡到獨自睡覺。
害怕強大的個體
記得有一次,我?guī)?歲的優(yōu)優(yōu)去上親子課程。課間休息時,優(yōu)優(yōu)正在津津有味地閱讀一本繪本。突然一個7歲左右的高大男孩一下子跑過來,搶走了繪本。當時,我看到手足無措的優(yōu)優(yōu)愣了一下,繼而走到男孩旁,不敢言聲地看著男孩手中的繪本。此時,老公爸爸想去干預此事,被我制止。我叫來優(yōu)優(yōu)說:“你是很喜歡這本繪本嗎?”優(yōu)優(yōu)點點頭。我說,“那你去和小哥哥說這本繪本是我先看的的,請你看其他的?!比欢?,優(yōu)優(yōu)想了想說:“我不喜歡這本繪本?!庇谑?,我開導她說:“你是害怕和哥哥講,是嗎?”她看了看我,點點頭,沒有說話。我拿起另一本繪本,告訴她說:“優(yōu)優(yōu),你拿著這本繪本,去跟哥哥說‘你搶走的繪本是我在看的,請你還給我,你可以先看這一本?!职謰寢屧谶@里,沒有關(guān)系的?!庇谑莾?yōu)優(yōu)想了想,終于鼓起勇氣,拿起新的繪本走到哥哥身邊換回了自己喜歡的繪本。
當孩子面對強大個體時,會產(chǎn)生懼怕感,采取逃避的狀態(tài),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管控自己的情緒。當孩子面對上述困難時,父母往往會覺得沒有面子,會覺得孩子受欺負,從而會失去正確的引導孩子的方法。很多時候孩子的感受是瞬間的,而經(jīng)過父母的強化,反而起到了負作用。另外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要理解孩子的害怕是必然,甚至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童年時也是如此,來降低孩子的羞恥感。最后不要幫助孩子出面解決問題,而是要引導孩子思考、建議孩子行為,并且在旁關(guān)注,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獨立解決問題。
害怕老師的責備
學前孩子,語言能力發(fā)展還不完善,面對委屈,很難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優(yōu)優(yōu)3歲半時,參加了一個兒童表演劇團的夏令營,他是團隊最小的學員。一天回來,優(yōu)優(yōu)哭著說,再也不要去夏令營了,不喜歡那個老師。細問之下,我才知道,因為夏令營老師說有小朋友告狀說優(yōu)優(yōu)將海洋球扔到了外面。老師要求優(yōu)優(yōu)承認,優(yōu)優(yōu)說沒有。老師便將他一個人關(guān)在一間小黑屋里。聽聞此事,我的第一反應是心痛,第二反應是要去找老師理論,怎么可以如此不負責任。可是我仔細想,此事的處理關(guān)系到孩子對于學校以及老師的認知,關(guān)乎未來優(yōu)優(yōu)上幼兒園的心理影響。父母無法為孩子遮風擋雨一輩子,我應該教給優(yōu)優(yōu)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于是,我和優(yōu)優(yōu)說:“我們來玩一個游戲好不好,你演告狀的小朋友,我演優(yōu)優(yōu)?!彼宦牱浅8吲d。游戲開始,我拉著他的手說:“哥哥、哥哥,你原諒我好不好?!眱?yōu)優(yōu)很快入戲,便說:“不好,你不好好上課,還把海洋球扔到外面?!蔽艺f:“哥哥、哥哥,我知道了,下次我不把海洋球扔到外面了,你原諒我好不好?!眱?yōu)優(yōu)想了想說:“好吧,看你主動承認錯誤,我就原諒你吧!”游戲結(jié)束,我問優(yōu)優(yōu):“明天你還要去夏令營嗎?”優(yōu)優(yōu)說:“去的?!蔽艺f:“那你不害怕哥哥生氣了嗎?”優(yōu)優(yōu)說:“哥哥生氣,一會兒就會好的。”在后來的結(jié)業(yè)演出中,3歲的優(yōu)優(yōu)登臺表演了兩個兒童劇,非常成功。那個老師還跑來告訴我說她非常喜歡優(yōu)優(yōu),優(yōu)優(yōu)聰明可愛,很有表演天賦。
孩子成長的過程是漫長的,問題是多樣的,這個過程恰恰也是修煉父母的時候。當孩子面對害怕、面對委屈時,與其責備,與其挺身而出,不如智慧引導,我們所需要給予孩子的是獨立面對未來的力量
孩子的恐懼與年齡有關(guān)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是美好的、充滿溫情的。女兒不愿接受殘酷的事情和一切不美好的事物。
小孩子都愛聽有關(guān)動物的童話故事,女兒也不例外。但是女兒總愛聽一些較弱小的動物故事,如:小兔、小鳥之類的,聽一些較兇猛的動物如老虎、獅子之類的,孩子就會緊緊地捂上耳朵大叫:“不聽,不聽,晚上會做噩夢?!边€真是這樣,聽了這類故事,女兒會在晚上緊閉雙眼,哭叫不停。
好長一段時間,我盡量避開這類兇猛的動物故事,但躲避總不是辦法,怎樣才能讓孩子面對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從而走出恐懼?
我先讓女兒看一些老虎、獅子的卡通形象,這些動物的卡通形象看起來很可愛,慢慢抹去孩子心中的陰影,再帶她去動物園看看這些動物,回到家里找出科普圖書,和孩子一起了解這些動物的形狀特征、分布區(qū)域、生活習性。這樣一來,孩子雖然還是不喜歡這些動物,但最起碼孩子已逐漸接受了這類動物,可以聽一些這樣的故事。
孩子的恐懼與她的年齡、閱歷都有關(guān)系,作為家長我們要正確引導,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斥責,幫孩子深入地分析了解,使孩子盡快從恐懼中解脫出來。
家長如何改正孩子的心理恐懼問題
家長如何改正孩子的心理恐懼問題
如何矯正兒童恐懼心理
兒童恐懼心理的矯正方法很多,其中最簡便而有效的是"示范脫敏法",即讓兒童有保護地逐步接觸恐懼對象,逐漸消除恐懼心理。例如,兒童對黑暗處,要以先抱著或拉著他的手走過黑暗處(暗室或野地),同時告訴孩子黑暗并不可怕。經(jīng)過一兩次,待孩子適應后,可改為陪著他通過黑暗。再后可和孩子一先一后,保持一段距離分別通過黑暗。最后讓孩子單獨通過黑暗。經(jīng)過這樣的鍛煉,孩子也就不再懼怕黑暗了。兒童恐懼心理的矯正實際上是對兒童勇敢精神的訓練。訓練中可輔以獎勵的辦法,當孩子表現(xiàn)勇敢,不恐懼時就立即予以獎勵和表揚。
如何預防兒童產(chǎn)生恐懼心理
一、是不溺愛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溺愛對兒童心理發(fā)展是最有害的。對孩子溺愛的父母往往對孩子過度保護,看見孩子有一點恐懼表現(xiàn)就立即帶孩子避開恐懼對象,使孩子失去了許多鍛煉勇敢精神的機會。長此下去,對孩子堅強個性的塑造是絕無好處的。被溺愛的孩子大多膽怯,依賴性強,自信心不足,這樣,其恐懼的發(fā)生率會更高。
二、是對孩子不宜反復無常
有些家長一會兒說孩子應該這樣,一會兒又要求孩子那樣,孩子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做對做錯都挨批評,就會形成行為恐懼的心理。因此,成人對孩子的教育要規(guī)范,前后要求要一致,父母雙方對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
三、是父母不可隨便對孩子發(fā)脾氣
孩子對父母過分懼怕,會整日心神不定,看父母臉色行事,怕父母無緣無故發(fā)脾氣,怕自己無緣無故受罰,以致形成畏畏縮縮的壞習氣。
四、是不要過分責難孩子
孩子做錯了事可有節(jié)制地表示氣惱,正確運用孩子對做錯事的恐懼心理,教育和引導孩子學好,不能過分責難。過分責難會挫傷兒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加重孩子的恐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