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孩子最害怕的8件事(父母必讀)
發(fā)布時間:2020-12-14 幼兒園感恩父母活動的總結(jié)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guān),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一、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gòu)對3000余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diào)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
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jīng)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zhí)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yīng)該謹記的。
二、爸爸媽媽又發(fā)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對孩子發(fā)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么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1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么,就干什么;
2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3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干的事;
4學著你的樣子,也發(fā)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fā)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么發(fā)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fā)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fā)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fā)了火,發(fā)完脾氣后,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么,該怎么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guān)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fā)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fā)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fā)脾氣后的內(nèi)疚,就放松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三、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yīng)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后來也在這次災(zāi)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yǎng)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jīng)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愿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游……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fā)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xiàn)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后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四、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xiàn)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yè),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wù),讓孩子繼續(xù)學習;有的家長答應(yīng)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么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yīng)有的獎勵。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xiàn),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yīng)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yǎng)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后,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shù)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愿;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yīng)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xiàn),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xiàn)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xiàn)。
五、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fā)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tài)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yīng)該問問題,或者不應(yīng)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爸媽的敷衍還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對爸媽的話總是深信不已,你給他錯誤的答案,孩子會當成是真理而記住,錯誤的觀念一進入腦海,再要改回來就難了。
以沒有時間作借口不回答孩子問題,這只是一個借口,不應(yīng)該成為理由。如果爸媽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yīng)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后向孩子說明自己現(xiàn)在確實沒有空,并向孩子承諾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孩子的提問。
好問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xiàn),一般說,好問的孩子勤于思考,愛動手,求知欲強,父母應(yīng)該對孩子的提問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孩子感到提問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經(jīng)常為提出問題而自豪。這對孩子的思維發(fā)展有很好的作用。
六、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yīng)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guān)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于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fā)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yīng)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并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guān)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guān)系,要尊重孩子根據(jù)雙方意愿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七、忽視孩子的優(yōu)點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們的眼里,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這源自于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但是,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孩子也是一樣。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yōu)點。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經(jīng)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夸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yōu)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于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yīng)該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要把贊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贊美聲中繼續(xù)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
八、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wù)摳髯缘暮⒆?,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別人的贊嘆有的家長,簡直把孩子說成“豆腐渣”。
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干家務(wù)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yīng)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孩子最怕看到父母做這四件事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難免會做的不周全。但是,對于這些不周全的方面,哪些是孩子最怕看到的呢?下面讓我們帶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吧!
1、父母不回應(yīng)自己
一個小男孩,很喜歡一個叔叔。大人猜測:“那么喜歡,是因為他長得帥嗎?”男孩搖頭。大人再問:“是因為他給你買好玩的好吃的嗎?”男孩答道:“因為他會聽我說話?!?/p>
一個小女孩,很喜歡一個好朋友。她常會把自己喜歡的故事講給別人聽。講給過很多人??墒牵挥兴哪莻€好朋友,每次聽到后都笑得滿地打滾,就像她自己一樣。
被看見,并得到回應(yīng),是一個孩子在這個世上最大的期待。而父母的回應(yīng),則是孩子世界里的陽光。只有這陽光照射過來了,孩子的內(nèi)在生命,才獲得了光合作用的機會。
孩子能夠從母親的眼睛里照見自己。母親微笑著回應(yīng)孩子,孩子就覺得自己是好的,值得愛的;母親憂郁地回應(yīng)孩子,孩子就覺得自己也許是不可愛的,糟糕的。
當孩子餓了,沒有吃的;難過了沒人擁抱;當孩子哭到歇斯底里也沒人理解,那么孩子的世界就好似空無一物,孤獨無望。時間久了,他們也就對外部世界不抱信任了,同時也難對自己的未來抱有多少的期待。
父母的不回應(yīng)讓孩子感到恐懼、無助。
2、父母過得不快樂
有一回,我和一個朋友打電話。因為有些爭執(zhí),說話聲音大了一些,情緒也有些激動。
小家伙原本獨自專注地在玩拼圖,可是聽到我的高分貝說話聲后,幾次跑到了我身邊,一會兒說,媽媽這個我不會;一會兒說,媽媽我口渴;一會兒貼在我身上,摸摸我,蹭蹭我。
他其實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表達:媽媽,你不開心,我也是不安的。
中國有個古老的說法,叫做“母子連心”。
母親過得不快樂,孩子如何敢快樂?
母親過得不好,孩子如何敢讓自己過得舒服自在?
當然父母過得不好,又分不同情況。
有的是夫妻不和,關(guān)系不睦。他們的孩子最容易焦慮不安,甚至恐懼或憤怒,因而出現(xiàn)各種行為問題和學習問題。
也有的是父母勤勤懇懇,為了孩子不惜委屈自己、做出太高的犧牲。比如那些傾家蕩產(chǎn)也要送孩子出國的,拼盡了家底也要攢夠?qū)W區(qū)房的,縮衣節(jié)食供孩子學習各種高消費才藝的,等等。
這些家庭的孩子其實也很容易出問題。因為他們背上背負了太重的負擔,內(nèi)心有太多的負疚感,長此以往,這些孩子形同牽線木偶,會逐漸失去鮮活的創(chuàng)造力和真正的自我。
父母不開心,孩子也很難快樂。
3、父母總替自己做決定
我經(jīng)常聽見父母這樣跟孩子說話:“聽話,你還是不是媽媽的乖寶寶了?”直接要求孩子乖巧,懂事。
也總會聽見一些父母溫柔地要挾孩子:“你再這樣,媽媽就傷心了,媽媽不愛你了?!睉{空給孩子制造內(nèi)疚和恐懼。
還經(jīng)常聽見有父母訓斥孩子:“你不懂,你不行,你聽我的才好?!焙唵未直┑貕褐坪⒆?。
正因為如此,我們但凡遇到“孩子不聽話,孩子不懂事,孩子鬧脾氣……”之類的問題,背后多半有一個強勢的、不尊重孩子個人意愿的、看不到孩子自主需求和內(nèi)心情緒的父母。
也許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們的“權(quán)威”還能管用。但孩子越大,親子沖突就會越激烈。這也是為何,到孩子青春期前后,心理咨詢師們接到的家庭求助案例就越多。
何必呢?
孩子不是為了聽我們的話,不是為了乖,懂事,不是為了完成我們的意愿,才來到這個世上。
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想法,有做決定和犯錯的權(quán)利,有過他們自己日子的自由。
如果一個小孩,他人生中的每一次決定都是由父母來做的,那么總有一天,他會用非常極端的折騰方式,把父母欠下的一切都找補回來。
4、父母要自己的面子,不給孩子面子
中國父母最愛面子,也最不愛給自己的孩子面子。
我小時候?qū)W習好。那幾乎是作為書呆子的我,碩果僅存的榮耀。然而每次遇到旁人夸我,我媽都會礙于情面,謙虛地回別人:沒有啦!湊合啦!
獨留下我在風中凌亂。
夸一下我,有那么難嗎?或者是我還不夠好嗎?
總難以得到父母認可的孩子,內(nèi)心有巨大的挫敗感,并且隨時頭上會冒出一行字:你不夠好。
這樣的小孩長大后,面對自己應(yīng)得的權(quán)利,往往也會過于“謙虛”,認為自己不配。
我也見過很多父母,由于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發(fā)生沖突,礙于面子會直接打圓場,或者干脆不分青紅皂白批評自家孩子。
哪怕孩子委屈了,也只是非常大度地來一句:“別哭了,這么大不害臊!”
這樣的小孩,再次遇到?jīng)_突,無法學會恰當?shù)慕鉀Q辦法。他們只從父母那里得到了一個信息:我不該去爭,我不該去搶,我應(yīng)該多忍讓。
父母不給孩子面子的情形,還有太多種。但每一種,其實都是對孩子內(nèi)心的一場荼毒。
孩子與面子,你究竟會選哪一個?
揭示孩子成長中最恐懼害怕的八件事
當然有些害怕是分不出階段的,因為幾乎每個階段都會產(chǎn)生,這點父母需要更加留意。
1、父母吵架
曾經(jīng)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gòu)對3000余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diào)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是:“我最怕爸爸,媽 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撲騰,飯也吃不下 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根據(jù)科學在育兒知識得知,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
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jīng)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 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zhí)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yīng)該謹記的。
2、父母發(fā)脾氣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對孩子發(fā)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么樣呢?
有這樣幾種可能:
(1)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么,就干什么;
(2)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3)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干的事;
(4)學著你的樣子,也發(fā)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fā)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么發(fā)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fā)脾氣 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fā)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fā)了火,發(fā)完 脾氣后,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么,該怎么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guān)心和愛護。可能的話,發(fā)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 都快忍不住要發(fā)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fā)脾氣后的內(nèi)疚,就放松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教育孩 子一定要有耐心和教育方法。
3、偏心
幾年前熱播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 大家應(yīng)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后來也在這次災(zāi)難中 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yǎng)女。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jīng)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愿回家認親,和家人足 足分離了三十二年。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游……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 影。
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fā)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xiàn)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后離家生活多 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 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父母教育孩子絕不能有這樣的行為,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多學習育兒知識,用科學的 方法教育孩子。
4、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xiàn)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yè),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wù),讓孩子繼續(xù)學習;有的家長答應(yīng)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么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yīng)有的獎勵。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xiàn),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 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yīng)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yǎng)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后,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 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shù)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愿;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yīng)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xiàn),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xiàn)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xiàn)。
5、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 發(fā)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tài)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yīng)該問問題,或者不應(yīng)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爸媽 的敷衍還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對爸媽的話總是深信不已,你給他錯誤的答案,孩子會當成 是真理而記住,錯誤的觀念一進入腦海,再要改回來就難了。
以沒時間作借口不回答孩子問題,這只是一個借口,不應(yīng)該成為理由。如果爸媽 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yīng)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后向?qū)殞氄f明自己現(xiàn)在確實沒有空,并向?qū)殞毘兄Z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寶寶的提問。好問是孩子好奇 心的表現(xiàn),一般說,好問的孩子勤于思考,愛動手,求知欲強,父母應(yīng)該對孩子的提問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孩子感到提問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經(jīng)常為提出問題而自 豪。這對孩子的思維發(fā)展有很好的作用。
6、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 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yīng)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guān)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禮貌,或太 精于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fā)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 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yīng)當尊 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并 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guān)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guān)系,要尊重孩子根據(jù)雙方意愿和喜 好進行自由選擇。
7、忽視孩子的優(yōu)點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 好的。但是,在我們的眼里,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這源自于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但是,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孩子也 是一樣。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yōu)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經(jīng)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 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夸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 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yōu)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于一個方面。作為家長,不能只 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yīng)該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要把 贊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贊美聲中繼續(xù)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
8、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wù)摳髯缘暮⒆?,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別人的贊嘆有的家長,簡直把孩子說成“豆腐渣”。
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干家務(wù)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相信大家應(yīng)該有所領(lǐng)悟了吧!從以上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yīng)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 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父母必須教給孩子的六件事
1、開心
一個人首先要開心,如果連開心都做不到,那什么也談不上了。有人說,有些時候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暫時忍耐痛苦,雖然不開心,但是也很有意義。其實,為了一個目標而忍受的一些東西,并非不開心,他可是身體上苦一點,情感上孤獨一點,但是他的內(nèi)心并非不開心,因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喚他。真正的不開心就是對自己的徹底失望、被動的屈辱和內(nèi)心不可揮散的空虛與恐懼。
沒有誰愿意不開心,為什么還有太多的人擁有很好的生活依然不開心呢?其實,開心與否更多時候不是與事情有關(guān)而是與人的心境有關(guān)??鞓放c其說個性使然,不如說是一種素質(zhì)和能力。快樂需要一個豁達心胸和樂觀的心態(tài)和足夠的安全感。不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于懷,而能夠迅速的從委屈、傷痛中恢復,不為過去所累,不為未來而憂,活在當下,不為過多的欲望所累,能夠自我悅納、自得其樂,這怎么是一個性格了得,只是一種素質(zhì)。
所以,為人父母,對孩子要慈愛有加,讓孩子在情感上有足夠的溫暖和歸屬感;要求孩子時要嚴格卻不能嚴厲、兇惡;當孩子受了委屈、挫折、冷落的時候,要引導孩子樂觀通達,讓孩子感到如果用好的心態(tài)面對現(xiàn)實,現(xiàn)實就不會那么糟糕??傊?,讓感到人生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情,學會快樂,是教育中再重要不過的事情。
2、放松
人類的智慧和能量是驚人的,但是人們的自我束縛、自我困擾、自我矛盾太多了,所以大多數(shù)人不僅無為無能而且煩惱無盡。
在妨礙人類潛能發(fā)揮的諸多因素中,緊張應(yīng)該是比較突出的一個。人在放松的狀態(tài)中,思維是開放而且活躍的,而在緊張中是封閉而僵化的,就好比在臺上演講,放松讓人侃侃而談,而緊張讓人結(jié)結(jié)巴巴。
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太容易緊張了,這是因為我們從很早就養(yǎng)成了緊張的習慣,每當面對挑戰(zhàn)、危險和不確定因素的時候,面對那些在我們心中高高在上的人的時候,面對那些重大的場合的時候,我們總是緊張不已。
小時候見到老師的緊張和如今見到領(lǐng)導的緊張是一樣的,小學時走進考場的緊張和后來面試時的緊張沒有什么不同。
這些緊張妨礙了我們自我的發(fā)揮。其實有什么值得緊張的呢,只要我們能關(guān)注當前的事情而不是外界的環(huán)境和事情結(jié)果所能帶來的影響,我們就不會感到緊張,我們只想著發(fā)揮自己,事情就簡單了,往往我們在這個時候更出色。
所以我不希望孩子緊張。我認為暴力的強迫是導致孩子緊張的重要根源之一。粗暴的讓孩子感到不可抗拒的威脅是我們應(yīng)該格外注意避免的。
3、專注
彌散的陽光算不了什么,而如果用凸透鏡把它凝聚起來,則可以使物體燃燒。人的精力也是如此,散散慢慢,渾渾噩噩,一天天過去,什么進步和變化也沒有,但是,心系一處,持之以恒,就會創(chuàng)造出讓人驚訝的成績,那些讓我們尊崇的人必定是善于集中精力的人。
有些人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際上很專注。但是這種人是少數(shù),更多的人看似緊張兮兮,但實際上用不下心去。往往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來關(guān)注問題,卻只用百分之十時間來解決問題,關(guān)注越多,壓力越大,精神上已經(jīng)“苦”的不行了,行動上還沒有開始,到最后不做不行了,只好草草了事,好可憐。但是,有幾個人敢說自己身上不存在這種現(xiàn)象呢?
所以,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能力。創(chuàng)造和利用各種各樣的刺激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一旦沉迷于某件事情(只要它不是有害的),我們就盡可能的不要去打擾他,至少不要因為吃飯去打斷他,晚吃一會兒飯沒什么,飯菜涼了可以再熱一下,孩子專注狀態(tài)十分珍貴的,我們這一點麻煩千萬不能忍不得。孩子的專注狀態(tài)一貫的被破壞,他的專注能力就會受到損害,這將是終生的損失。
4、主動
人生中雖然也有禍從天降和好運撞頭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時候,災(zāi)禍和幸福還是要靠我們主動去避免和爭取。人生更多的時候像是一次自助餐,想要什么要靠我們自己去拿。
主動才有機會,以逸待勞只是特殊情況。主動才能成長,嘗試越多,經(jīng)驗就越多,應(yīng)變就越強,閱歷越廣,就越不容易鼠目寸光、大驚小怪。相反,被動保守則會導致成長停滯。
孩子天生具有很強的主動性,什么都想試一試,什么都想嘗一嘗,新鮮的事物、刺激的感覺讓他們樂此不疲。為什么許多孩子那么木訥和被動呢?究其原因是在很小的時候,大人禁止的東西太多,管制的太嚴厲,讓孩子不敢去嘗試。孩子個性強還好,個性要是比較弱,就會處處擔心、生怕越軌,從而精神生命開始萎縮。
5、自主
要孩子自主。如果讓我在偏執(zhí)和毫無主見選擇,我寧愿孩子偏執(zhí)。偏執(zhí)雖然很多時候都很討厭,而且有一意孤行的危險,但是,當孩子的想法是正確的時候,就能夠成功。現(xiàn)實中,很多時候正確的都是睿智的少數(shù)人,只有能夠頂住各方面的壓力,堅持自己的見解,才能夠不吃盲目從眾的虧。英特爾總裁格魯夫?qū)懥艘槐緯吨挥衅珗?zhí)狂才能成功》,許多人說這本書比英特爾集團更能提升的他的身價,這本書確實充分說出了強大的自主意志對于成功的決定性意義。
假如孩子沒有主見,他就永遠不能成功,只能跟著別人的想法走,只能任憑環(huán)境的擺布,無論人家的想法是對是錯,無論環(huán)境是否適合他。一個人假如沒有主見,那么,他自己和他的人生都不屬于他,而屬于外在的各種影響。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但是,孩子的自主性很容易被破壞,父母都喜歡孩子按照自己的設(shè)想去發(fā)展,都害怕“管不住”孩子。固然,所有的父母都是出于對孩子的一片好心,而且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是必要的,但是,除了這些必要的東西之外,有沒有多余的東西呢?當自己因為孩子忤逆而發(fā)火的時候,是否有一點“控制欲”在內(nèi)心做崇呢?當孩子的做法我們十分看不慣但并不無大礙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允許孩子去做而不干涉何評論呢?我的觀點是,身為父母不應(yīng)該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暴跳如雷,相反要為孩子毫無想法、只會聽從而憂心忡忡。
6、公正
大凡成功者,必然公正。當他在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guān)系時,能夠比較公允的對待,既不會過分顧及自己,也不會過分顧及他人。過分估計自己,他人不會接受,過分顧及他人,自己喪失方向。我不想在這方面進行道德討論,公正并非直接對應(yīng)正義。我想強調(diào)的是,公正是一種能力,善于理解他人,通俗的講就是“講道理”、凡事“拎的清”。面對上司能夠“拎的清”,會做到不卑不亢,面對朋友和家人能夠“拎的清”,會做到和諧雙贏;面對下屬或者比自己的晚輩等能夠“拎的清”,會備受尊敬。公正是一種原則感和分寸感,知道什么時候說不,知道自己應(yīng)該持什么態(tài)度,堅持什么立場,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含義和界限,才能做到言行有致。
要孩子具備公正的能力,父母必須能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保持一種公正的相處狀態(tài),既不強迫孩子,也不遷就孩子。
永遠正確的父母讓我害怕
永遠正確的父母讓我害怕
吃飯這件事情,有的時候很能反映一個父母親的教養(yǎng)風格。
常見有的家長,每頓飯都跟打仗一樣地度過。從上桌起,就給孩子滿上一碗飯,放到孩子面前。接下來,把魚肚子雞胸子的肉夾下來一大筷子,堆到飯上面,再把其他如青菜之類也往碗里放。到基本難以看見米飯以后,吩咐孩子:好好吃。孩子動勺子筷子的速度稍微慢點,會加一句:快點吃。如果孩子拒絕吃,那么很有可能軟磨硬泡,恩威并施的招數(shù)就來了。僵持個十幾二十分鐘后,孩子開始亂跑或者玩食物,耐性好的會一遍遍糾正追著喂,耐性不好的,可能就是喊打喊罵了。最終要么是孩子含淚自己把已經(jīng)冷掉的飯菜送進嘴,要么是做家長的一口一口地塞到孩子嘴巴里。
這樣的家長,在傳統(tǒng)的眼光看來,是原則界限分明,責任心強的好家長。這樣的家長可能為了讓孩子吃好飯,自己從加輔食開始就沒有正經(jīng)吃過一餐。這樣的家長談到孩子,也經(jīng)常是能夠歷數(shù)孩子的缺點和需要改善的行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耳提面命,不改變孩子絕不停止。
說實話,我很怕這樣的家長。
這樣的家長讓我害怕的地方,就是他們永遠是正確的:孩子吃飯應(yīng)該注意餐桌禮儀,應(yīng)該專心專意吃,應(yīng)該注意營養(yǎng)均衡,蛋白質(zhì)礦物質(zhì)維生素一樣不能少;出門見到人要打招呼,做錯事情要第一時間道歉,師長的指令要不打折扣地迅速執(zhí)行。問題是世界上正確的事情太多了,一樣一樣堅持做下來,好累啊。
再就是,通往正確的路上,太多不那么正確的事情發(fā)生了。注意用餐的禮儀和質(zhì)量時,吃東西的快樂感覺走掉了,和諧的家庭溝通氛圍也不見了;被逼著哄著叫人時,自如地交往溝通的感覺沒有了;被強迫道歉時,平復心情和反省自己的時間走掉了;被推著前進或者離開時,留戀的美妙被破壞了,或許自我和個性也被抹殺了。
最最恐怖的是,總是正確的父母背后,只能是總是錯誤的孩子。一個在總是錯誤中長大的人,無論做什么都難以幸福的。而且因為他們總是錯誤,父母不得不在他們長大后繼續(xù)提點他們,如何選專業(yè),如何找工作,如何找戀人,如何結(jié)婚,如何帶孩子。這個循環(huán),好恐怖。
孩子越小,就請越多給他一些不錯誤的機會吧,正確如否,讓孩子自己在時間里去檢驗。把指向孩子的評判的食指收回來,讓它加入手掌的陣營,孩子困惑時,收回你的手拿出你的心來傾聽;孩子傷心時,用指腹給他們擦去眼淚,用手掌抱過孩子讓他們在你懷里盡情哭泣;孩子困頓時,用手掌在后面推他們一把助他們前進;孩子專注時,用手掌托住你的下巴悄悄地欣賞他們的專注;孩子有所成就時,鼓掌表示你們的自豪。孩子不需要父母親永遠正確,孩子需要父母親做的事情,也許僅此而已。
當孩子害怕時
當孩子害怕時
孩子從黑暗的子宮里來到這個明亮的世界,伴隨著天然的害怕。嬰兒時期,當孩子觸碰到任何一物體時,都會緊緊的抓住不松手。伴隨著孩子漸漸長大,3歲以后的他會害怕一個人睡覺;會害怕強大的個體;會害怕受委屈等等。當他面對如此多的害怕時,作為他最信賴的爸爸媽媽,我們可以為他做些什么呢?
害怕獨自睡覺
3歲時,優(yōu)優(yōu)上幼兒園了,我開始讓她獨自睡覺。那天,我告訴優(yōu)優(yōu)說:“優(yōu)優(yōu),你現(xiàn)在長大上幼兒園了,要自己單獨睡覺了。”優(yōu)優(yōu)很不情愿地說:“不要,我一個人睡會害怕的,我要你陪著我!”于是,我對優(yōu)優(yōu)說:“好的,媽媽可以陪著你,直到你睡著以后我再走?!眱?yōu)優(yōu)勉強同意了。接下來,我?guī)е鴥?yōu)優(yōu)布置了一間特別溫馨的兒童房,墻上有漂亮的卡通畫、床上有舒適的被子和可愛的洋娃娃。睡覺前,優(yōu)優(yōu)坐在床上,我坐在旁邊,我們一起閱讀繪本。優(yōu)優(yōu)困了以后,我便在旁邊輕拍被子,輕哼睡眠曲,他很快就安心入睡了。優(yōu)優(yōu)怕黑,不讓我關(guān)燈,所以他睡著后我還是給他開著小夜燈。有這樣的陪伴,優(yōu)優(yōu)很快適應(yīng)了獨自睡覺。
孩子出生以后,靠與母體的接觸、熟悉的氣味、熟悉的面孔來獲得安全感。家長開始讓孩子獨自睡覺時,孩子難免會害怕,不要媽媽關(guān)燈、不要媽媽離開、纏著媽媽講故事等。這時,家長一定要堅持讓孩子獨自睡覺,并給孩子適當?shù)囊龑Ш团惆?,大多?shù)孩子都能從要父母陪著睡覺順利過渡到獨自睡覺。
害怕強大的個體
記得有一次,我?guī)?歲的優(yōu)優(yōu)去上親子課程。課間休息時,優(yōu)優(yōu)正在津津有味地閱讀一本繪本。突然一個7歲左右的高大男孩一下子跑過來,搶走了繪本。當時,我看到手足無措的優(yōu)優(yōu)愣了一下,繼而走到男孩旁,不敢言聲地看著男孩手中的繪本。此時,老公爸爸想去干預此事,被我制止。我叫來優(yōu)優(yōu)說:“你是很喜歡這本繪本嗎?”優(yōu)優(yōu)點點頭。我說,“那你去和小哥哥說這本繪本是我先看的的,請你看其他的?!比欢瑑?yōu)優(yōu)想了想說:“我不喜歡這本繪本?!庇谑?,我開導她說:“你是害怕和哥哥講,是嗎?”她看了看我,點點頭,沒有說話。我拿起另一本繪本,告訴她說:“優(yōu)優(yōu),你拿著這本繪本,去跟哥哥說‘你搶走的繪本是我在看的,請你還給我,你可以先看這一本?!职謰寢屧谶@里,沒有關(guān)系的?!庇谑莾?yōu)優(yōu)想了想,終于鼓起勇氣,拿起新的繪本走到哥哥身邊換回了自己喜歡的繪本。
當孩子面對強大個體時,會產(chǎn)生懼怕感,采取逃避的狀態(tài),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管控自己的情緒。當孩子面對上述困難時,父母往往會覺得沒有面子,會覺得孩子受欺負,從而會失去正確的引導孩子的方法。很多時候孩子的感受是瞬間的,而經(jīng)過父母的強化,反而起到了負作用。另外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要理解孩子的害怕是必然,甚至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童年時也是如此,來降低孩子的羞恥感。最后不要幫助孩子出面解決問題,而是要引導孩子思考、建議孩子行為,并且在旁關(guān)注,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獨立解決問題。
害怕老師的責備
學前孩子,語言能力發(fā)展還不完善,面對委屈,很難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優(yōu)優(yōu)3歲半時,參加了一個兒童表演劇團的夏令營,他是團隊最小的學員。一天回來,優(yōu)優(yōu)哭著說,再也不要去夏令營了,不喜歡那個老師。細問之下,我才知道,因為夏令營老師說有小朋友告狀說優(yōu)優(yōu)將海洋球扔到了外面。老師要求優(yōu)優(yōu)承認,優(yōu)優(yōu)說沒有。老師便將他一個人關(guān)在一間小黑屋里。聽聞此事,我的第一反應(yīng)是心痛,第二反應(yīng)是要去找老師理論,怎么可以如此不負責任。可是我仔細想,此事的處理關(guān)系到孩子對于學校以及老師的認知,關(guān)乎未來優(yōu)優(yōu)上幼兒園的心理影響。父母無法為孩子遮風擋雨一輩子,我應(yīng)該教給優(yōu)優(yōu)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于是,我和優(yōu)優(yōu)說:“我們來玩一個游戲好不好,你演告狀的小朋友,我演優(yōu)優(yōu)?!彼宦牱浅8吲d。游戲開始,我拉著他的手說:“哥哥、哥哥,你原諒我好不好?!眱?yōu)優(yōu)很快入戲,便說:“不好,你不好好上課,還把海洋球扔到外面?!蔽艺f:“哥哥、哥哥,我知道了,下次我不把海洋球扔到外面了,你原諒我好不好?!眱?yōu)優(yōu)想了想說:“好吧,看你主動承認錯誤,我就原諒你吧!”游戲結(jié)束,我問優(yōu)優(yōu):“明天你還要去夏令營嗎?”優(yōu)優(yōu)說:“去的?!蔽艺f:“那你不害怕哥哥生氣了嗎?”優(yōu)優(yōu)說:“哥哥生氣,一會兒就會好的。”在后來的結(jié)業(yè)演出中,3歲的優(yōu)優(yōu)登臺表演了兩個兒童劇,非常成功。那個老師還跑來告訴我說她非常喜歡優(yōu)優(yōu),優(yōu)優(yōu)聰明可愛,很有表演天賦。
孩子成長的過程是漫長的,問題是多樣的,這個過程恰恰也是修煉父母的時候。當孩子面對害怕、面對委屈時,與其責備,與其挺身而出,不如智慧引導,我們所需要給予孩子的是獨立面對未來的力量
父母必讀:孩子問題,父母制造。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制造”的,你光盯著孩子的問題犯愁,卻不去反省自己如何“制造”了這些問題,即使能一時能把某個問題壓下去,也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問題的根源在你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不改變自己的內(nèi)在,孩子的問題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的。為什么這么說呢?這是因為……
一、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內(nèi)在焦慮的投射
每一個當了父母的成人,都難免對自己的成長心存這樣那樣的缺憾,孩子出生后,很容易本能地把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到孩子身上,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性格內(nèi)向的家長看到孩子不敢登臺表演更容易著急,一個從小就容易受欺負的家長對孩子的忍氣吞聲更加敏感。
因為父母心里總是心存這樣那樣的焦慮,自然禁不住在所關(guān)注的方面對心愛的孩子“明察秋毫”,不知不覺就帶著問題的眼光去看孩子了,帶著問題的眼光看孩子,看到的當然都是問題,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在問題上,就決定了一些不是問題的行為無意中被選擇性過濾了,其實我們關(guān)注到的問題行為,只是自己內(nèi)心焦慮的投射而已!如果不能覺察內(nèi)心的這種否定性投射,強大自己內(nèi)心的力量,那么,教育辦法再多,孩子的問題還是源源不斷地往外涌現(xiàn)的!
二、孩子的問題源于家長內(nèi)心的恐懼
“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是一個內(nèi)心充滿恐懼、對這個世界沒有安全感的父母,因為對掌控局面缺乏信心,這樣的父母往往希望能控制一切,看不得孩子偏離自己意志的地方,結(jié)果就很容易發(fā)生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管不住孩子,因為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自有其規(guī)律,他的成長是跟著成熟的節(jié)奏來的,而不是跟著父母的期望來的,一旦內(nèi)心恐懼的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來,就亂了分寸,覺得孩子出問題了。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被管的服服帖帖,看似應(yīng)該合乎父母意愿了,其實卻不然,因為孩子是在父母的管束和控制下成長的,長成的只能是父母設(shè)計出來的樣子,但因為父母本身是有問題的,孩子也不可能絕對完美無缺,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來。所以,如果父母本身心存恐懼,控制欲強,那么無論孩子怎么成長,總會被父母發(fā)現(xiàn)問題的。
三、你關(guān)注什么,孩子就拿什么問題來控制你
有個家長跟我交流孩子便秘的問題,談到孩子近幾年都被便秘困擾的現(xiàn)狀,非常抓狂,控制不住地擔心,問我該怎么辦?朋友對這個事件更具體的描述讓我想起女兒桐桐便秘的經(jīng)歷,因為我的女兒桐桐小時候就深受便秘困擾,她的大便一度成為我們?nèi)业男念^大患,每次大便我們都要全家出動連哄帶騙,平時只要聽說吃什么對通便有好處,我們都會拿來嘗試,中醫(yī)西醫(yī)都看過,結(jié)果卻不甚理想,可以說我們越用心,小家伙的大便越糟糕,直到折騰的我們失去了治療的信心,不得不放棄各種精心安排的醫(yī)療食療,誰知就在我們不再去管這個問題之后,小家伙的便秘不知不覺地好了。
結(jié)合跟其他家長交流的一些體會,這段經(jīng)歷讓我意識到,育兒過程中,父母越是關(guān)注什么,孩子就越容易在哪里出問題,因為父母的關(guān)注點是孩子控制家長最好的切口!父母在極其關(guān)注什么的時候,弱小的孩子也會慢慢發(fā)現(xiàn),原來只要在父母關(guān)注的方面稍稍出點問題,就可以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強大到可以跟爸爸媽媽抗衡了,不加利用這點才怪呢!所以,不必奇怪家長越是關(guān)注孩子的吃飯問題,孩子的吃飯越成問題,越是關(guān)注孩子的成績,孩子的成績越容易讓人抓狂。我把這個道理講給那位家長,她恍然大悟:“以前我是弱化,怕給她增加壓力,上學后我轉(zhuǎn)為提醒,慢慢的發(fā)展為恐嚇,因她愛吃,又變成恐嚇加誘惑,最近我對這事快扛不住了,常在她說要拉又拉不出來時,向她發(fā)火!看來我錯了,應(yīng)回到最初!”
四、過分的關(guān)注是一種壓力,讓孩子因焦慮而失常
有一個聽起來可能有點慘痛的例子,卻是一個好友家的真實情況。這個朋友,因為擔心培養(yǎng)不出成功的孩子,從小非常關(guān)注孩子的學習,關(guān)注到幾近嚴苛的地步,孩子即使考個99分,也會被責罵,為了給孩子一個盡量優(yōu)越的讀書環(huán)境,從小到大,都是托人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高壓之下,孩子也的確非常爭氣,直到高中之前,一直在班里的佼佼者,可是上了高中之后,當朋友因為希望孩子出國留學給他換了一個高中的預備班時,壓力之下,孩子突然出了問題-----嚴重焦慮,不敢抬頭看人,總覺得別人看不起他,總是低著頭,神情呆滯,跟他講話他也沒大反應(yīng),不得不休學。孩子休學這段時間,愛兒心切的朋友才意識到到問題的嚴重性,四處求治,在一次家庭系統(tǒng)排列治療課上,孩子終于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如果低著頭更快樂的話,還是低著頭的好?!憋@然,孩子的軀體化癥狀就是對學習壓力的逃避!
由此可見,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關(guān)注出來的,對這些問題的關(guān)注,又源于父母內(nèi)心的焦慮和恐懼,所以,改變孩子的“問題”行為,最根本的不是學習具體的操作辦法,而是自己父母的改變,家長自己的內(nèi)心強大了,才不會在孩子身上投射太多的恐懼,亦無需通過控制孩子來獲得掌控局面的安全感,看到的“問題”,自然就少了很多。所以,一個明智的父母,應(yīng)該是一個善于覺察、自省的父母,能夠及時覺察到自己內(nèi)心的恐懼,并想辦法療愈自己,也只有先把自己修養(yǎng)的強大,正能量才會自然溢出,讓孩子得到滋養(yǎng)。
請遠離這8件傷害孩子心靈的小事
孩子健康成長是每個家長最大的心愿,但很有可能在不經(jīng)意之間我們就曾經(jīng)傷害過孩子的心靈,如果想給孩子更好的成長,請一定要遠離以下這8件小事兒。1、爸爸媽媽吵架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gòu)對3000余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diào)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 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jīng)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zhí)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yīng)該謹記的。2、父母撒謊,失信于孩子 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xiàn)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yè),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wù),讓孩子繼續(xù)學習;有的家長答應(yīng)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么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yīng)有的獎勵。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xiàn),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yīng)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yǎng)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后,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shù)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愿;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yīng)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xiàn),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xiàn)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xiàn)。3、對孩子發(fā)脾氣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對孩子發(fā)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么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1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么,就干什么;2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3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干的事;4學著你的樣子,也發(fā)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fā)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么發(fā)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fā)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fā)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fā)了火,發(fā)完脾氣后,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么,該怎么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guān)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fā)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fā)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fā)脾氣后的內(nèi)疚,就放松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4、敷衍孩子提的問題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fā)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tài)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yīng)該問問題,或者不應(yīng)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爸媽的敷衍還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對爸媽的話總是深信不已,你給他錯誤的答案,孩子會當成是真理而記住,錯誤的觀念一進入腦海,再要改回來就難了。 以沒有時間作借口不回答孩子問題,這只是一個借口,不應(yīng)該成為理由。如果爸媽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yīng)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后向?qū)殞氄f明自己現(xiàn)在確實沒有空,并向?qū)殞毘兄Z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寶寶的提問。 好問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xiàn),一般說,好問的孩子勤于思考,愛動手,求知欲強,父母應(yīng)該對孩子的提問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孩子感到提問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經(jīng)常為提出問題而自豪。這對孩子的思維發(fā)展有很好的作用。5、忽視孩子的優(yōu)點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們的眼里,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這源自于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但是,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孩子也是一樣。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yōu)點。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經(jīng)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夸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yōu)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于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yīng)該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要把贊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贊美聲中繼續(xù)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6、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wù)摳髯缘暮⒆?,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別人的贊嘆有的家長,簡直把孩子說成“豆腐渣”。 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干家務(wù)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7、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yīng)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guān)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于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fā)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yīng)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并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guān)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guān)系,要尊重孩子根據(jù)雙方意愿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8、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后來也在這次災(zāi)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yǎng)女。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jīng)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愿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游……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fā)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xiàn)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后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最大的心愿,但是很有可能在不經(jīng)意之間我們就曾經(jīng)傷害過孩子的心靈,如果想給孩子更好的成長,請一定要遠離以下這8件小事兒。
父母必讀:孩子會“人來瘋”
我家清清是那種興奮型的孩子,生下來就活潑好動?,F(xiàn)在四歲七個月的他,雖然仍然是個可愛的淘氣包,但也已經(jīng)能在家里安靜地玩玩具或者看書。我常覺得他是長大了,可以接受我和他好好講道理,開始懂事了??墒?,每次帶他去親戚家,或者參加酒宴,又或者家里來了客人時,他就會特別的興奮,一陣瘋鬧,有時說他也不聽。
我想還有很多媽媽也遇到了這種情況,為了孩子在他人面前的調(diào)皮而無奈。剛好看到一篇文章,轉(zhuǎn)來和大家分享。
孩子為什么會人來瘋
許多媽媽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有些“人來瘋”,和家人在家時乖巧聽話,一旦家里來了客人或到了公共場合就變得異常亢奮,像匹脫了韁的小野馬,突然大吵大鬧、撒嬌耍潑起來,而且父母還很難制止。
孩子為什么會“人來瘋”呢?北京載體嬰幼兒培育工作室的育兒專家盧瓊老師為我們給出了答案。
家長的認同催生寶寶“人來瘋”
寶寶之所以會出現(xiàn)與平時反常的舉動,除了因為感到被冷落而尋求周圍人的注意外,與家長對孩子的認同模式也密切相關(guān)。
如果家長認為孩子對陌生人表現(xiàn)出熱情是一件值得贊揚的事情,那么這種人來瘋的現(xiàn)象發(fā)生就會比較普遍,也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問題;相反,如果家長認為這是孩子的行為缺陷,則會產(chǎn)生教育方面的焦慮。
孩子在3-6歲期間,思維已經(jīng)漸漸成形,特別是對母親的認同反應(yīng)非常敏感。孩子會隨時注意媽媽的眼神和表情,看看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能夠得到贊同,因此就會想方設(shè)法引起媽媽的注意,觀察媽媽的反應(yīng),來確認自己的行為正確與否。
生理心理兩方面導致孩子“人來瘋”
年幼的孩子神經(jīng)中樞的抑制能力較差,遇到外界陌生的刺激會格外亢奮而且很難平息。在心理上,對孩子來說,所處的家庭是一個相對單純的環(huán)境,社會交往很少,所以如果家里來了新的人或到了新的環(huán)境,改變了固有的交往關(guān)系,那么孩子就更想獲得周圍的認同,而孩子急于融入這種氣氛,所以就會顯得比較積極。在這方面,年齡越小的孩子分辨力越敏銳。他們?yōu)榱俗屪约耗軌蚋玫剡m應(yīng)新的社會關(guān)系,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因此一個在環(huán)境中顯得活躍的孩子,他(她)的母親也通常是人群中的強勢角色。
如何對待孩子“人來瘋”
盡管對于孩子來說“人來瘋”不是病癥,但有時也要適當控制孩子的情緒。家長們可以選擇以下方法來幫主孩子成長。
1.睡覺前梳理一天情緒
孩子在興奮頭兒上,家長強行制止孩子的行為收效并不大。這個時候外界對孩子的刺激太多,環(huán)境因素很復雜,教育效果不會太好。母親如果對孩子的異常行為不贊同,可以選擇在睡覺前幫助孩子梳理一遍白天的行為,同時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這個時候除了母親的話,孩子沒有其他的感官刺激,因此能夠更容易聽進去。
2.用準確的形容詞教育孩子
制止孩子的“人來瘋”,家長只是單純地告訴孩子“這樣不好”或者是“影響惡劣”這些相對抽象的措辭,是起不到太大效用的。孩子對詞匯的認知需要有一個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因此家長最好能夠采取簡潔明了又生動的語言,比如描述一下可能導致的后果,一步步讓孩子認清“惡劣”、“危險”等詞語背后的含義,這樣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才會格外深刻。
3.家長要改變相處模式
當孩子發(fā)生“人來瘋”的行為時,家長不要急于改變這種情況,因為直接的說教可能會使心理發(fā)育過程中的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6歲以前媽媽的作用最為重要,母子之間的相處模式不應(yīng)該是從上至下的約束,而應(yīng)該提倡家長和孩子玩在一起,等孩子喪失了戒備心之后,再有針對性地慢慢溝通和解決問題。先聽孩子說什么,然后家長再回應(yīng),而不要只是一味強硬地要求
另外,我還想補充一下,有時孩子會人來瘋,不聽家長的勸阻,也是和其它在場的人有關(guān)。比如當孩子調(diào)皮時,其它大人覺得很好笑。孩子本來就是想引人注意,看到大家笑更會誤解為對他行為的認同。這時如果父母前去阻止,孩子當然不會聽。而且,有時在父母前去阻止時,還會有其它的長輩,比如爺爺奶奶之類的,出面為孩子說話,孩子一見有人為他撐腰,自然更不把父母的話放在心上了。所以,面對孩子在他人面前一些的確很不適當?shù)男袨?,其它大人要配合孩子父母,不能只把孩子當玩具一樣來“玩”,也不要護短,這樣才更有利于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