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問題測出你會不會跟孩子說話!
發(fā)布時間:2021-01-18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園說課稿喜歡你 家庭教育問題在這篇文章的開頭,我要先問你這樣三個問題:
1、關掉所有的通信設備和娛樂設備,讓孩子知道你用百分百的關注陪伴他們,你隔多久這樣做一次?
2、你覺得孩子信賴你嗎?為什么?
3、當你取得孩子的注意力的時候,你聽的和說的一樣多嗎?
如果這三點都沒有做到,那么不要去埋怨孩子不跟你溝通,事實上是你自己拒絕了溝通的機會。
我家辰辰也是個倔強孩子,小男孩到了他這個年紀,總愛跟爸媽鬧別扭,明明藏了小心事,問也不說,問急了,就往自己房間里躲,在被子里一滾,把自己裹成個蠶寶寶,嚷嚷道:“別問了,別問了,我要睡了!”
現在哪里就到了睡覺的時間!我也不戳穿他的小謊話,就拿了雜志,坐到了他的床角,邊翻翻雜志,邊看著他睡覺。
果然,過不了一會,辰辰就從被子里扒出個小腦袋,盯著我看,“我要睡覺了。”
我就笑著說:“媽媽好久沒陪辰辰了,今天媽媽看著辰辰睡覺。”
辰辰噘著嘴不吭聲,接著就不理我了,閉著眼裝睡覺。然而,他在床上翻來覆去好一陣,終于忍不住了。
辰辰睜開眼,看見我還坐在床沿,就有點不好意思啦,他眨了眨眼睛,小聲地說:“媽媽,我要告訴你一件事?!?/p>
我微微笑,好戲終于上來了,原來我們家辰辰打算給漂亮的小班長寫情書啦,可是他作文沒峰峰寫得好(峰峰也喜歡班長),正發(fā)愁呢!
才讀小學二年級的傻兒子情竇初開啦?都知道給漂亮班長寫情書啦?人家看得上你嗎……好吧,這的確是件大事情,懵懵懂懂的情感最需要爸爸媽媽合理的引導,如果不能及時發(fā)現,后果難測,也許在小學還不會有什么,等大一點,到了初中高中,可能就有嚴重的后果了。
我慶幸今天自己坐到了兒子的床沿,讓孩子自愿跟我講出了他的這個小秘密,我相信,有這樣一個良好的開端,接下來,我們也能通過溝通來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說,一定不要跟孩子有溝通障礙!
當你和孩子有溝通障礙的時候,找個他在房間的時候,在他床邊坐著。安安穩(wěn)穩(wěn)地坐那兒就行!讓自己看起來好像擁有全世界的時間似的,在周圍營造出寧靜祥和耐心細致的感覺。這是你全心全意把注意力分給孩子的時間,等待他做好準備。在孩子愿意開口和你說之前,你可以拿本雜志翻翻,消磨點時間。最終,他肯定會屈服。
下面是可以猜到的事情經過:
1、無可避免的,你的孩子肯定會大叫:“到我房間來干嗎呀!出去出去,這是我的房間!”不要就此罷休,這或許是他的房間,可是,付房錢的可是你哦
2、把你驅逐出房間的意圖失敗后,他會無視你。沒關系,反正你有的是時間。
3、最后,孩子終于說話了。少安毋躁——肯定會的。
4、見機行事,說話要當心,這可不是你說教的時候,是你傾聽的時間。
5、談話最后,孩子很可能會就他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尋求你的指導。
你坐在他們的床邊,這傳達的信息很簡單,就是“我是你媽媽,你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沒有什么電話比你更重要,沒有什么電視或者郵件比你腦袋里想的東西更吸引我”。
試試吧!爸媽們!每次都奏效。每次你都能有新發(fā)現:孩子最近的生活有什么新動向?經常嘗試的話,你的孩子可能嘴上不承認,但真的會期待這樣的談話!
我們實際上是怎么做的呢?
1、一下班就催著孩子吃飯、寫作業(yè)、洗澡睡覺,根本不留談心的機會?
2、發(fā)現孩子有事瞞著自己,心里就著急,非逼著孩子說出來,最后爸媽和孩子都又吼又叫不開心?
3、孩子不想說,不想說就算了,根本不管?
別做這三種父母!多跟孩子交流,更要注意交流的方式,孩子實際會樂意跟你交流,他也期待爸媽全身心的關注!
做個好爸媽,隔三差五就坐到孩子床沿上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和孩子分享的每一分每一秒當中去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媽媽寫給兒子:這10句話,我們不跟你說,沒有人會跟你說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導師。最近,看到一篇母親寫給正處在青春叛逆期孩子的信,字里行間是母親在人生問題上給孩子的金玉良言,一起來看看!
寫這信給你,基于三個原因:
第一,你正站在人生節(jié)點上:回首,是悄然溜走的童年時光;向前,青春的帷幕徐徐向你開啟。
第二,有些話,我們不跟你說,沒有人會跟你說。
第三,彼此約定:我們好好工作,你好好讀書,誰也不讓誰操心。
01
不管大小,一定要有目標
人可以沒有偉大理想,但不能失去目標。我們都知道學習辛苦,但孩子,你也應該明白,上課、作業(yè)、考試,這是每個孩子都有的經歷。
多年之后,我希望你感激現在這個拼盡全力的自己,而不是徒然悔恨。
02
用心打磨自己的性格
在家里,獨生子女個個都是小皇帝,但在學校,“皇帝”太多,沒人有義務處處照顧你個人的小情緒。
即便你的成績優(yōu)秀、才藝出眾、表現出色,能夠讓人真正喜歡與你交朋友的,依然是你的熱情、善良等等好品質。
03
身體是學習的本錢
在學校,學習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學習好卻體質差,這是顧此失彼。
有人說,人生在世總要被比來比去,10幾歲比成績、20歲比學歷、30歲比能力、40歲比閱歷、50歲比財力、60歲比體力、70歲比病歷……
但其實,歸根到底還是要比身體!所以,兒子,好好鍛煉吧!
04
堅持,堅持,再堅持
一個人的未來由知識、能力、態(tài)度決定。知識可以通過學習獲得,能力也可以在實踐中增長,而態(tài)度卻由習慣養(yǎng)成。你在良好習慣培養(yǎng)上,有時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現在,端正態(tài)度還來得及。未來,我希望你所做的一切,是既利已又利人。
05
既不自傲也不自卑
在你的一生中,也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爸。不要以為世界少了自己,地球就轉不了,不要以為個人渺小,就自我放棄和拋棄。
06
朋友是能和你一起哭的人
如果你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激勵,相互幫助,共同前行,那么你一定是幸運的。不妨找一些比你強大、比你優(yōu)秀的人做朋友,這樣能夠激勵你奮進。
當然,還要記住,朋友要以誠相交,在朋友落難時,要盡自己所能施以援手。與自己一起笑過的人易忘記,與自己一起哭過的人最難忘。這就是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有意義。
07
愛情那些事,適合就好
早晚有一天,你是要談戀愛的,我以過來人身份忠告:花前月下漫步總是美好的,甜言蜜語更是迷人,可別忘了現實中還有風霜雨雪。
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夸大失戀的悲。就這樣的心理,就好。
08
父母的這些小心思
為人父母,誰都渴望與子女的距離短些,但隨著兒女的成長,屬于你們的天空肯定會越來越廣闊,與父母的空間距離與時間距離也肯定會越來越遠。做父母的,當然特別在乎自己到底能夠占據兒女多大的天空位置!
因為,父母的天空與兒女的天空恰恰相反——隨著一天天老去而變得愈來愈小。我凡人百姓,同樣擁有大眾情懷,同樣在乎你是否常在身邊。兒子,父母的心,你是否讀得懂?
09
永遠不要去計較得失
一個人,不可能永遠得意,也不可能永遠失意,得意時,你要清醒,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比自己厲害的人,要記得自己的渺??;失意時,不退縮,堅持下去:過去是怎樣走過來的,現在就怎樣走過去。
10
家,是你最溫暖的港灣
親人是緣分,這輩子,即使無法與你一路伴行,但在風雨交加的時候,總會想著為你遮風擋雨一程!即使無能與你一路并肩作戰(zhàn),但在艱難險阻的時候,總會想著與你一同分擔苦痛!
這輩子,無論我們和你會相處多久,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
測測你的孩子有無注意力問題?
幼升小階段是兒童注意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心理學稱為“水泥的潮濕期”,應當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在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將很好地預防注意力缺失行為對孩子學習及生活的不良影響。由于每個孩子身上的問題不盡相同,專家建議家長進行科學測評,對癥下藥。
注意力差引發(fā)學習障礙
近期,各地小學生迎來期末考試,如果孩子考試粗心,出現漏看、漏寫等情況怎么辦?如果孩子平時會做的題,到了考試時都不會做了,或者做不完,影響考試成績怎么辦?這些都與孩子的注意力、專注度有關。家庭教育顧問王潔瓊表示,考試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導致上課不專心聽講,經常走神;健忘,作業(yè)考試馬馬虎虎,經常出錯;多動,自控力差等毛病。家長們也為此傷透了腦筋。
國內外的研究報告皆指出,注意力缺失的兒童,早期癥狀表現為沖動、身體動個不停、在強烈好奇心驅使下,不怕危險,易怒等行為模式,使得父母和孩子常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孩子往往被誤以為故意不聽話,父母則被指責為管教不當。到了學齡期,因注意力缺失的孩子學習表現不佳,常常無法獨立完成作業(yè),甚至出現書寫困難、閱讀困難、活動量大、獨立性差、易沖動的情形。注意力差的孩子無法遵守上課的規(guī)則,無法等待、挫折容忍度低、話多、易與人沖突,也容易造成團體生活中人際互動的困擾,讓老師認為不易管教。
溫馨提示>>>
看看你的孩子有無注意力問題?
為了讓家長在報名前對自己的孩子注意力問題有一個科學系統的了解,王潔瓊建議在報名兒童注意力測評前,家長可以在下面看到的一些關于孩子的陳述中,以打勾的方式選擇符合對孩子的觀察。在選擇描述時,請注意你觀察到這些行為已經超過3個月了;依據你的經驗,這些行為模式是不適宜的。
1、經常無法將注意力放在細節(jié)或學校課業(yè)上。作業(yè)拖沓、粗心。
2、常常很難時間專注在功課和某件事情上。
3、別人和他或她說話,常常沒注意聽。
4、常常無法按指示完成作業(yè)或任務(排除對立行為和指示不清)。
5、對規(guī)劃工作及活動常常感到困難。
6、常常逃避或者不愿意做較花心思和有挑戰(zhàn)性的事。
7、常弄丟在課堂上或活動上所需之物,如筆、橡皮、書籍等。
8、較容易受外在刺激影響而分心。
9、常在日?;顒又羞z忘事物。
10、手或腳經常不安地動來動去或坐不住。
11、有咬指甲等頻繁出現的不良習慣動作。
12、常在需要安靜的場合發(fā)出聲音和破壞規(guī)則。
13、很難靜下來玩或者閱讀。
14、經常處于活動狀態(tài),常像馬達運轉般四處活動。
15、在許多場合說話過多。
16、常在別人尚未陳述完問題便搶說答案。
17、需要別人輪流時,常常不耐煩等待。
18、常中斷和干擾別人,如貿然介入別人的談話和游戲。
針對以上問題,回答“是”可以得1分,回答“不是”不得分。如果得分在4分以下,說明你的孩子注意力處在較高的水平,請繼續(xù)保持;得分在4—10分,說明你的孩子注意力的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缺失。這些項目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得到進一步提高;如果得分在10分以上,說明你的孩子注意力水平可能影響到他日常的學習、生活,在人際交往、學習效率和規(guī)則遵守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困難,需要及時矯正。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你說話了?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我說話了呢?”現在不少家長都喜歡說這樣一句話。
大多數的孩子成長到某一個階段,會喜歡和同學在一起,而對父母的說教感到不耐煩,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同齡的孩子說的話簡單易懂,不會講些大道理;而老師、父母總是喜歡說些指責他們的話,所以無形的壓力一天比一天重,以后也就敬而遠之了!
做孩子們的良師益友,不是一件難事。
試著用他們能懂的簡單道理,教他們明辨是非就對了。孩子的理解力有限,我們應該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的想法,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告訴他。
一般家長工作都非常忙,而查閱這方面的資料需要大量的時間,那么,下面幾個要領也許有幫助,不妨一試!
(一)以委婉的方式取得認同:
孩子回來,如果有異于平時的舉動,這時,父母可以間接方式詢問,讓孩子說出心事。倘若孩子不肯說,不妨寫便條、書信婉轉了解,避免正面沖突、動不動就責備孩子,千萬不要強迫孩子把情況告訴你。等了解情況后,父母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時可以引述過去的經驗,或對他說:“我了解你的心情,我以前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當時我是這么解決的……”這樣才能讓孩子認同你的看法、想法。
(二)以同情和理解的態(tài)度接納孩子:
孩子有時會和父母商量,希望父母同意讓他參加某些活動,這是父母要放下架子,和孩子站在對等的立場,為他解決問題;千萬不要以強制的手段,或斷然拒絕,毫不考慮她的感受。不要想當然地命令他怎么做。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你接納他的看法和想法。
(三)讓孩子明確地知道你的想法:
看到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或聽到孩子說錯了一句話,父母通常會生氣地斥責。但是,這樣的效果反而不好,會引來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倘若你改變了口氣,對孩子說:“聽著,只要給我三分鐘就可以了?!薄拔抑徽f一分鐘,好嗎?”撤除他的防衛(wèi)線,然后告訴他:“如果你可以不要……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剛剛講的那句話……你不會讓我失望,對不對?”尊重的態(tài)度、和緩的語氣、同等的地位,孩子會感覺到他被期待、被尊重,也會下定決心改正偏差行為。
其實,孩子不是不愿意把心事告訴家長和老師,只是擔心會“惹”來責罵。因為沒有掌握交流方法,家長和和老師往往喪失了很多與孩子們“交心”的好機會。
以上的三種方法,建議家長和老師可以試一試!
你會跟孩子說禮貌用語嗎?
你會跟孩子說禮貌用語嗎?記得有一次xx在飲水機上倒水,當時我坐在餐桌旁對xx說:“給媽媽也倒杯水吧!”沒想到xx立馬回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喝水,自己倒去”我聽了這話,心里想,不至于吧!不就是一杯水嘛!分得這么清?細想一下,不對,孩子這樣說,一定是我剛才的話語有問題。于是我又對xx說道:“xx,請你幫媽媽倒杯水好嗎?”這時兒子嘴里說了句:“這樣說還差不多”拿著我的杯倒水去了。
還有一次在泡腳,忘了拿擦腳的毛巾。xx在自己房間的玩,于是我就大聲地叫xx,讓他把陽臺上的毛巾拿來給我,可xx卻說:“你自己去拿,我不知道在哪里?!蔽衣犃诉@話,知道他在找借口,于是也沒好氣的說,毛巾就在陽臺上,你都沒走出去,怎么就說不知道在哪呢?這時xx又改口說:“我很忙,沒時間,你還是自己去拿吧!”我當時聽了xx這樣說,有點生氣,心里就想,這孩子怎么可以這樣,不就是幫我拿條毛巾嘛!這都不肯動?那等我老了還靠得住你嗎?后問自己,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是孩子有問題,還是我有問題,分析時,我突然想到,他給我倒水的情景。這時我才明白,我還有什么理由生孩子的氣呢?一個媽媽連“話”都不會說,這還能怪孩子嗎?當我改變前面說話的語氣時,對xx說:“看媽媽多粗心,把毛巾也忘了拿,xx,你能幫媽媽去拿一下嗎?毛巾就是陽臺上?!痹捯魟偮洌瑇x二話沒說,把毛巾拿了過來。
之前,特別是當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候,這個禮貌用語,就很少用。特別是對孩子,更容易忽略。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得這些。其實這只是我們家長的想法,孩子比我們更在乎禮貌用語。有時一不小心,沒反應過來,還以為是孩子懶,不聽話。反而自己心里越想越氣,若不冷靜點,準會和孩子發(fā)生沖突或爭論。
以后家長特別是請求孩子幫忙做事時,也向跟同事或朋友溝通一樣,多用用禮貌語,你會發(fā)現孩子更愛聽,也更愿來幫你。
育兒觀念:當孩子跟你說“我不會”,怎么辦?
我們和孩子一起玩,你讓他他畫畫,他說不會;讓他折飛機,他也說不會……
“我不會!”孩子經常這樣說來解釋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務,是孩子真的不會嗎?還是孩子懶惰?不愿意去做?我們要仔細分析一下再做結論。
有些心急的媽媽聽到孩子這樣說就會大包大攬,把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全部承擔下來,直到有一天,她總結的說:這個孩子什么也不愿意自己做!
其實不是這個樣子的!那么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為什么愛說:“我不會”呢?
一、真的是能力達不到,不會做
你已經給3歲的童童講了許多遍小紅帽的故事了,今天童童還是纏著你講故事,你說:“那你給媽媽講一遍吧!我都給你講好幾遍了!”童童不同意的說:“我不會!媽媽講!”。怎么辦?
不要責怪孩子不會講,3歲孩子是語言發(fā)展的高峰期,雖然他們已經具備了簡單表達自己的語言能力,但是有些孩子還不能連貫得來講故事。尤其是有許多家長是讀書講的,語言會更流暢,他們還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孩子要反復聽家長講,然后他們再不斷積累。
建議家長在給孩子讀了五遍以上的故事時,有意的把故事中的名詞空出來,讓孩子填充,這樣孩子會覺得簡單,然后又有興趣。慢慢的家長再增加難度,直到幫助孩子復述故事,這樣孩子就覺得不難了。
二、缺乏自信
家里來了客人,媽媽讓愛唱歌的妞妞給大家唱個歌,妞妞卻躲在姥姥懷里不肯唱,最后紅著臉說:“我不會!”怎么辦?
首先在眾人面前表演是要有足夠的自信心,當孩子還有準備好,或是信心不足的情況下我們最好不要強迫孩子。因為這個時候大家都在看著他,他們會感覺倍受注目,而變得緊張。
如果孩子喜歡表演,家長可以和孩子精心挑選一個小節(jié)目,在家里練習好。當有場合需要表演時,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見,并且不要強迫孩子,要多鼓勵他。即使是表演得不好或是沒有完全表演完我們都要肯定孩子的表演,因為孩子的自信心是靠大人的肯定得來的。
三、孩子不喜歡做這件事,以不會為借口
媽媽在擦地,地中間擺著牛牛玩的積木,媽媽喊:“牛牛,把你的玩具收了!媽媽要擦地!”牛牛這時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動畫片呢,敷衍的說了一句:“我不會!你幫我收吧!”怎么辦?
當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要分析一下孩子是不是一定要做這件事情,比如上面例子就是需要牛牛自己做的,是習慣的養(yǎng)成,因為他自己玩的玩具一定要自己收拾才對。他說不會是不想現在放下電視而去收拾,不要讓孩子的借口成功!
但是如果換成家長希望孩子學習的某種知識,比如識字、英文等等,我還是建議尊重孩子的興趣,等孩子有興趣了再學也不遲。
分析過孩子是要自己做的事情后,我們再看看他在干什么?上面的例子是牛牛在看動畫片,我建議媽媽把積木給他留著,并通知牛牛:“請你自己收拾好玩具,如果現在你看電視,可以等動畫片演完再收拾好!”
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要盡可能讓孩子自己做,即使是我們可以很輕易幫他做也不要去做,因為孩子其實都是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只是他們需要有一個好的習慣,一個人要獨立面對社會就是從自己照顧自己開始的!
不要讓“我不會”成為孩子懶惰、推卸責任的借口!
不要自作主張認為你的孩子可以做什么事情了,孩子能不能做我們都不知道,也許他可以,也許他還沒有能力。沒關系,我們一定要鼓勵孩子大膽的去嘗試,只要他去做了,就離成功近一步了,即使失敗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不要輕易相信孩子說的“我不會!”要鼓勵孩子大膽去嘗試!
育兒知識:當孩子跟你說“我不會”,怎么辦?
我們和孩子一起玩,你讓他他畫畫,他說不會;讓他折飛機,他也說不會……
“我不會!”孩子經常這樣說來解釋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務,是孩子真的不會嗎?還是孩子懶惰?不愿意去做?我們要仔細分析一下再做結論。
有些心急的媽媽聽到孩子這樣說就會大包大攬,把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全部承擔下來,直到有一天,她總結的說:這個孩子什么也不愿意自己做!
其實不是這個樣子的!那么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為什么愛說:“我不會”呢?
一、真的是能力達不到,不會做
你已經給3歲的童童講了許多遍小紅帽的故事了,今天童童還是纏著你講故事,你說:“那你給媽媽講一遍吧!我都給你講好幾遍了!”童童不同意的說:“我不會!媽媽講!”。怎么辦?
不要責怪孩子不會講,3歲孩子是語言發(fā)展的高峰期,雖然他們已經具備了簡單表達自己的語言能力,但是有些孩子還不能連貫得來講故事。尤其是有許多家長是讀書講的,語言會更流暢,他們還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孩子要反復聽家長講,然后他們再不斷積累。
建議家長在給孩子讀了五遍以上的故事時,有意的把故事中的名詞空出來,讓孩子填充,這樣孩子會覺得簡單,然后又有興趣。慢慢的家長再增加難度,直到幫助孩子復述故事,這樣孩子就覺得不難了。
二、缺乏自信
家里來了客人,媽媽讓愛唱歌的妞妞給大家唱個歌,妞妞卻躲在姥姥懷里不肯唱,最后紅著臉說:“我不會!”怎么辦?
首先在眾人面前表演是要有足夠的自信心,當孩子還有準備好,或是信心不足的情況下我們最好不要強迫孩子。因為這個時候大家都在看著他,他們會感覺倍受注目,而變得緊張。
如果孩子喜歡表演,家長可以和孩子精心挑選一個小節(jié)目,在家里練習好。當有場合需要表演時,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見,并且不要強迫孩子,要多鼓勵他。即使是表演得不好或是沒有完全表演完我們都要肯定孩子的表演,因為孩子的自信心是靠大人的肯定得來的。
三、孩子不喜歡做這件事,以不會為借口
媽媽在擦地,地中間擺著牛牛玩的積木,媽媽喊:“牛牛,把你的玩具收了!媽媽要擦地!”牛牛這時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動畫片呢,敷衍的說了一句:“我不會!你幫我收吧!”怎么辦?
當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要分析一下孩子是不是一定要做這件事情,比如上面例子就是需要牛牛自己做的,是習慣的養(yǎng)成,因為他自己玩的玩具一定要自己收拾才對。他說不會是不想現在放下電視而去收拾,不要讓孩子的借口成功!
但是如果換成家長希望孩子學習的某種知識,比如識字、英文等等,我還是建議尊重孩子的興趣,等孩子有興趣了再學也不遲。
分析過孩子是要自己做的事情后,我們再看看他在干什么?上面的例子是牛牛在看動畫片,我建議媽媽把積木給他留著,并通知牛牛:“請你自己收拾好玩具,如果現在你看電視,可以等動畫片演完再收拾好!”
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要盡可能讓孩子自己做,即使是我們可以很輕易幫他做也不要去做,因為孩子其實都是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只是他們需要有一個好的習慣,一個人要獨立面對社會就是從自己照顧自己開始的!
不要讓“我不會”成為孩子懶惰、推卸責任的借口!
不要自作主張認為你的孩子可以做什么事情了,孩子能不能做我們都不知道,也許他可以,也許他還沒有能力。沒關系,我們一定要鼓勵孩子大膽的去嘗試,只要他去做了,就離成功近一步了,即使失敗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不要輕易相信孩子說的“我不會!”要鼓勵孩子大膽去嘗試!
你會問孩子什么?
你會問孩子什么?今天偶然看到一篇小文,題目就是“你會問孩子什么?”感覺受益匪淺,記錄下來與親們共享。
文中說到,他的一個日本朋友來中國工作,于是把孩子也帶來中國,主要是想讓孩子學習中文。開始的一段時間,孩子從學校回家總是悶悶不樂,說老師、同學都不怎么和他交流,他感到很孤獨。這個父親問:“那你今天有沒有幫老師或者同學做些什么事情?”孩子搖頭,于是這個父親就說:“那從明天開始,你每天幫老師或者同學做點兒什么事情,然后回家告訴我。”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從學校會回來,再也不是一副傷心落寞的樣子了,每天都是開開心心的。
這個父親說:“我發(fā)現,中國的父母總是喜歡問孩子,今天在學校有沒有同學欺負你呀?你今天都吃什么啦?老師講的課你有沒有聽懂呀?我認為這些都是廢話,沒用!我們會引導孩子去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我們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具有奉獻、團隊合作的精神!”
這個父親的話讓我感到很挫敗,因為有些話確實是我經常問孩子的,比如,今天在幼兒園吃什么呀?老師教沒教你們新兒歌呀之類的?有沒有和小朋友打架呀之類的。難道這些話我都不應該問嗎?我們應該問孩子什么?
我仔細地思考了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些話應該問,但是我們應該換個方式來問。比如“今天在幼兒園有沒有人欺負你呀?”我理解家長是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受到別的小朋友的欺負,所以才問的,但是我覺得如果換成下面的說法,可能會更好些:“你今天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發(fā)生鬧矛盾了嗎?為什么鬧矛盾呀?這么解決的?”因為如果直接問“有沒有同學欺負你?”就會給孩子造成一種直接的印象,哦,我只要是在學校吃虧了,那么就是別人欺負我了,而不用管事情的來龍去脈。其實,不一定。孩子之間發(fā)生矛盾沖突的起因很多,也許起因就是自己的孩子。我們不應該只看事情的結果,而是應該教會孩子如果避免沖突;如果無法避免,起了沖突,孩子應該學會解決沖突,避免將來再發(fā)生類似的事兒。我們需要教孩子一種解決矛盾的能力,而不應該只關注孩子自己的感受。
我覺得“今天老師給你講什么啦?你有沒有聽懂呀?”這些話可以問。這本身就是在教給孩子一種學習方法。通過回憶老師的講課內容來發(fā)現自己沒有聽懂的地方,回家再進行復習鞏固(好像比較適合已經上學的孩子哈),不是很好嗎?而且鼓勵孩子復述老師的講課內容,不僅能夠強化孩子的記憶,還能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促進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何樂而不為呢?不過,如果孩子不愿意說,就不要再繼續(xù)問下去了,免得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當然,我覺得那個父親的做法很好,鼓勵孩子去幫助老師、同學,為孩子培養(yǎng)一種奉獻、團隊合作的精神,這的確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好多家長都說,現在的獨生子太以自我為中心,太自以為是了,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和家長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我們都能像這個父親這樣,從小引導孩子盡可能地去幫助別人、關心別人,我想孩子們一定都會成為善良、開朗、樂于助人、具有團結合作精神的人!
孩子從學校回來,你會問孩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