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早期教育:爸爸媽媽如何跟剛滿月的孩子交流

發(fā)布時間:2020-12-14 幼兒園我的爸爸媽媽說課稿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教育孩子筆記

整理了關于早期教育:爸爸媽媽如何跟剛滿月的孩子交流,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當孩子能夠真正和人交流的時候,爸爸媽媽會覺得特別開心,因為自己終于不用單向交流了。在寶寶能夠和你交流的時候,你最好吸引孩子和你做一些雙向的交流,像是沖著孩子笑,讓孩子也能夠回應你。一到三個月大的孩子在這個階段是如何進行交流的呢?爸爸媽媽怎樣才能跟寶寶進行更好的交流呢?

孩子有哪些交流的方式呢?

1.哭泣的交流方式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時,他們不會說話,所以只能通過哭泣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孩子哭泣的原因可能是想讓自己得到關注,從而了解到自己的需求,有時候,寶寶哭泣或許是被他們看到這個世界的景色,或者是聽到的聲音所震驚。??

因此,很多時候,寶寶哭泣并沒有什么具體原因的??墒前职謰寢屢趺磪^(qū)分寶寶的哭泣到底有沒有實質意義呢?只要孩子沒有生病或是受傷的話,在哭泣時爸爸媽媽是不用太著急的。

2.變得安靜,微笑或者是興奮

有時寶寶一個人呆著的時候可能會發(fā)出一些奇怪的聲音,但是當他們聽到你的聲音時就會變得非常安靜,有時還會沖著你笑,或是非常興奮的晃動自己的手臂或腳,這表示寶寶看到了你,想通過這些方式來和你取得交流。

寶寶在這個時候總會在爸爸媽媽面前微笑,不過對于除了爸媽以外的家人朋友來說,孩子則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熟悉。??

舉個例子吧,對于沒有一直陪伴在自己身邊的爺爺奶奶來說,他們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學會沖著爺爺奶奶笑。另外,你的孩子也無法做到對陌生人微笑或者是表現(xiàn)出一些友好的行為。??

3.發(fā)出聲音

在寶寶發(fā)育到自己學會說話的時候,這就代表著你或許擁有一個嘰嘰喳喳不停發(fā)出聲音的機器了。在孩子兩個月大的時候,語言能力開始發(fā)育,寶寶會開始學會說一些原因,像是說“啊”和“哦”。寶寶還會學會傾聽爸爸媽媽的聲音從而進行模仿。??

4.你的孩子會用不同的聲音和你“交談”

寶寶在一段時間后就學會使用各種各樣不同的聲音和你“交談”了,這時你的孩子或許還會沖著你笑,然后希望你也能給他們做出一定的回應,如果你沖著寶寶笑,你的寶寶看到后也會給你一個燦爛的微笑。??

寶寶還會學會讓自己的手臂和腳能夠動來動去,學著把他們的手張開。有時你的孩子還會盯著你看,然后模仿你的表情,這是不是非常神奇啊。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爸爸媽媽如何有效的配合教育孩子


孩子成長,也給父母提供了一個再次成長的機會。劉艷老師介紹,教育是個復雜的過程,家長們也不用太焦慮,對待孩子首先以身作則、允許孩子成長中的小過失,多用鼓勵和關懷的方式促進孩子的成長。在學前期,注意各種習慣、能力、個性養(yǎng)成,如愛運動、愛勞動、勤動腦等,著眼于幼兒未來發(fā)展,而不僅僅是知識智力的提升。

1.陪孩子不能圖省事閱讀、郊游都比看電視好

錯誤:孩子吵吵鬧鬧讓人心煩,只要讓他看電視打游戲就能讓他安靜下來,乖乖聽話。為了省事,有的家長更愿意陪孩子看電視打游戲。

正確:閱讀是一種很好的陪伴方式,不但可以促進親情,還能提高孩子想象力,讓他動腦筋,同時鍛煉語言表達。另外,玩游戲、郊游,多和大自然接觸也是很好的陪伴。

2.家長教育觀要一致,別你唱紅臉我唱白臉

錯誤:有些父母總是在教育寶寶上不能達成一致,出現(xiàn)媽媽懲罰孩子,爸爸替他說情;或者爸爸對孩子發(fā)火,媽媽為孩子辯護等情況。

正確:如果家里一方唱紅臉一方唱白臉,容易導致孩子兩面派,產(chǎn)生投機心理,誰護著他就找誰。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上要一致。當一個人教育孩子時,即使有說得不對的地方,另一方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指責。

早期教育:爸爸媽媽怎么跟寶寶溝通


整理了早期教育:爸爸媽媽怎么跟寶寶溝通,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寶寶滿一歲后,才會開始有意義的口語溝通。之前,寶寶主要是采用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除了哭以外,臉部的表情、手臂與腳的擺動都算是寶寶在溝通。爸爸媽媽越了解他們的身體語言,就越能和寶寶進行交流,也越能鼓勵他使用非語言的方式做有效的溝通。

非語言溝通方式

寶寶在未滿15個月的時候,一般會使用6種基本的非語言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情緒。??

1.哭??

哭是寶寶的本能趨勢,這樣能夠表達出自己的不愉快。剛出生的時候,寶寶哭一般都是因為不舒服或餓了,在寶寶慢慢長大以后,哭的意義就變得多種多樣了。??

2.面部表情?

寶寶臉上的表情能夠表達出他的想法,包括快樂、悲傷、滿足、不舒服、疲倦、害怕、尋找、生氣等。??

3.手掌與手臂的揮動??

寶寶幾個月之后,會逐漸開始使用手碰觸他想要的東西,也可能會推開你,這時候寶寶就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感情了,也能夠表達出自己想要什么。想知道寶寶心里在想什么,其實也不是困難事。

4.腿與腳的擺動??

寶寶躺在搖籃里的時候,偶爾會用力地踢著他的雙腳,這說明孩子現(xiàn)在是非常高興的。但是,有時候也表示孩子不舒服,因為爸爸媽媽要配合他的臉部表情或其他肢體語言所傳達出的訊息來判斷。??

5.身體動作??

要是寶寶扭來扭去想要逃離你或者睡的地方,就代表著寶寶現(xiàn)在不安寧或不穩(wěn)定,或者是身體有哪里不舒服了。

6.身體的接觸??

你抱著寶寶的時候他會覺得很舒服,會享受跟你在一起的時光。但是,如果他想要掙脫,那就代表他不想被你抱著。

你給寶寶的回應越多,就代表著你越了解他,這對寶寶來說是非常好的。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學會了解寶寶非語言溝通的方式,慢慢地你就會讀懂他的話了,也可以了解他的“語言”。比方說,當你幫他換掉濕濕的尿布之后,孩子不哭了,就代表著你的行為是對的,寶寶也會增加對你的信任。

但在不同的情況下,同一個姿勢可能也代表著不同的含義。比方說,把玩具扔在地上的行為,寶寶有時候可能是因為興奮、生氣或痛苦,有時候可能是因為厭倦、無聊。結合臉部表情、手腳的擺動、身體的移動,你就能知道寶寶到底要表達什么意思。

與新生兒非語言交流溝通的5種方式?

1.注視著他??

熟悉寶寶肢體語言的最佳方式,就是在不同情況下觀察他的反應。這樣你就能逐漸了解寶寶表達情緒的非語言方式。??

2.練習??

把你看到的寶寶的情緒、行為表現(xiàn)聯(lián)系在一起。你就會發(fā)現(xiàn)寶寶不管做什么動作你都能知道她想要表達什么。

3.模仿他的行為??

如果你不是很清楚寶寶想要表達什么,可以模仿他的行為,然后自我感受一下。

4.說出你對他的詮釋父母常常扮演的角色,你有嗎???

在寶寶剛剛會說話的時候,你總是和他一起溝通嗎?這里所說的溝通,不是嘮叨、提醒、批評、哄騙、威脅、訓斥、質問、勸告、評論的表達方式,這些表達方式會影響你們之間的關系,如果你可以把寶寶當作自己的朋友,這樣你們之間的感情就會慢慢地增進。

想想看,如果你不開心的時候,你希望別人怎么做呢?有時候你希望單獨靜一靜,可是有時候又希望別人能跟你聊聊天。寶寶其實也是一樣的。

當寶寶表達感受時,你的角色是什么???

很多人從小就被教育說,生氣、失望或害怕的情緒是不好的,不要隨便表達出來。所以,當寶寶出現(xiàn)這些情緒時,爸爸媽媽不知道該怎么做,于是常常扮演以下幾種角色:??

指揮官:扮演“指揮官”角色的父母,希望自己能夠控制寶寶,不讓寶寶把負面的情緒及感受表現(xiàn)出來,要展現(xiàn)出“中規(guī)中矩”的樣子,做事情不能出現(xiàn)錯誤。命令與威脅是“指揮官型”父母最常用的語言模式。??

道德家:道德家是個“應該先生”,什么話都用“應該”來開頭。這種“道德家型”的爸爸媽媽總是關心寶寶是不是有“正當”的感受。

萬事通:“萬事通”型的爸爸媽媽總是想要告訴寶寶,自己經(jīng)歷了那么多,什么事情都是知道的。這些爸爸媽媽總是使用“訓誡”、“勸告”、“說出理由”等方式,想讓寶寶知道自己是多么的萬能。??

法官:“法官”型的爸爸媽媽不給寶寶解釋的機會,就判定他們的錯誤,他們非常重視的事情,是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寶寶是錯的。??

評論家:就像法官、道德家或萬事通一般,“評論家”型的爸爸媽媽總是會評價寶寶做的對不對。但是,“評論家”型的父母常用嘲笑、辯論、諷刺或戲謔的方式。??

心理學家:“心理學家”型的父母試圖分析問題。他們想要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所有的細節(jié),所以能夠更好地跟寶寶溝通。但是這類的爸爸媽媽總是喜歡用診斷、分析、探詢的方式,有時候不能很好地處理問題。

安慰劑:“安慰劑”型的爸爸媽媽會不想自己參與到跟情緒有關系的事件,總是輕描淡寫地處理寶寶的感受。

當父母扮演以上這些角色時,雖然出發(fā)點都是好的,但有時候方式不一定妥當。??

跟他重復說“你是不是餓了”、“你不喜歡這樣躺著,是嗎”之類的話,這也能幫助寶寶發(fā)展。

5.與他人討論??

跟別人說一下寶寶的肢體語言,這樣你可以更加了解寶寶的情緒。??

有效的傾聽與溝通??

基于相互的尊重,爸爸媽媽和孩子都希望能夠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作為一個有效的傾聽者,注意力要集中,包括眼神的接觸,都要表達出專心傾聽的訊息,有時保持沉默,有時要給寶寶回應,讓寶寶知道,我們正在耐心傾聽。

溝通分為封閉式反應與開放式反應。封閉式反應就是說聽得人聽得不是非常認真,或者雖然在聽但卻無法理解當事人的意思和感受,所以溝通不是非常順利。??

開放式的反應是指傾聽的人聽到了對方的話,同時也能明白對方的感受,而說話者也能感受到傾聽者明白他的意思。多用開放式的反應,少用封閉式的反應,才能讓我們更好地溝通。??

有時候,寶寶表達情緒非常直接,但有時候,他們的身體語言其實包含著更多的訊息,多用“眼睛”傾聽寶寶的“聲音”,你就會發(fā)現(xiàn)寶寶其實是非常好理解的。

爸爸媽媽必看:教孩子如何穿衣褲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爸爸媽媽或者照顧者們可不能再事事都包辦了哦。

如果你覺得寶寶還小,衣服要替他穿到身上,鞋子要替他套到腳上,飯要給他喂到嘴里,玩具散落一地要幫他收拾整理……那是你太小看家中的小不點兒啦!

事事都代勞,其實也是在剝奪寶寶自我發(fā)展的機會。

有句話你一定聽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傳授給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有時,養(yǎng)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假如你現(xiàn)在不放手,以后就很難放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將孩子的一切事務件件包辦、樁樁代勞的父母,其實才是最懶惰的父母。

那么,勤勞的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積極承擔起管教孩子的任務,適時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從小事情、小細節(jié)開始,一點一滴,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能脫、穿簡便的衣服

脫衣服的訓練是2歲左右開始的,如果寶寶暫時還不會,你也不要著急,依照他的個性、成長來教導吧。

2歲起,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會向大人要求自己穿、脫衣服。不要忽視他這種意愿,媽媽要邊鼓勵邊有耐心地協(xié)助他。

教導脫衣

在寶寶還沒有意愿自己動手脫衣服時,會黏著大人,你不要很快就滿足他的要求,試著鼓勵他:“讓我們一起來試著自己脫脫看?!比绻麑殞毦芙^你的幫助,自己想脫衣服卻脫不下來時。你在一旁要為他打氣:“還差一點兒噢,做得真不錯!”在他困難的時候,稍微幫他一點兒忙,讓他產(chǎn)生“我能自己脫下來”的自信。

脫套頭衫

相比較開衫,脫套頭衫的難度比較高,事前,幫寶寶解開可能鉤住他脖子或手腕的紐扣,教導他的手臂先從袖子里抽出來,再用雙手從衣服里面撐開領子后,將衣服脫下。寶寶的衣服構造不要太復雜,脫不下來,這會使他感覺很沮喪。

在教導寶寶學會自己脫衣服的同時,也應該培養(yǎng)他折疊、整理衣服的習慣,不要讓他將衣服隨意丟棄。

教導穿衣

穿衣前,媽媽先教導寶寶分辨衣服前后。領子部分有標簽的是后面,有縫衣線的是反面。

學穿套頭衫

先將衣服套在頸部,寶寶尋找袖管時,會發(fā)生前后顛倒的情形。你要幫他將雙臂伸到衣服外面,旋轉衣服半圈再穿。你也可以幫忙拿著一只衣袖,這樣他就很容易將手伸進去。

學習扣前襟紐扣

學會了穿套頭衫衣服后,接下來就要教他穿有紐扣的開前襟的衣服——

1.爸媽和寶寶面對面;

2.將扣子的一半塞進扣孔,讓寶寶從扣孔里拉出來;

3.先把最上面的扣子扣上,再從上往下一個個扣好。

在寶寶學會扣前襟紐扣之前,可以讓他玩幫娃娃扣紐扣的游戲。指尖的小肌肉運動,會使寶寶的指尖變得更為靈巧。

孩子膽子小跟爸爸媽媽的教育是有關系的


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和爸爸媽媽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如果孩子的膽子很小,那肯定是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果爸爸媽媽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那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壓力和負擔,會讓孩子無法釋放天性,這樣孩子就會變得很膽小。

那么,爸爸媽媽要如何做才能避免錯誤的教育方式呢?又有什么方法能夠讓孩子的膽子變大呢?

哪些誤教育區(qū)讓孩子變得膽小

沒有“因材施教”

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總會有擅長和不擅長的地方。很多爸爸媽媽有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于是就會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想法。

沒有興趣的教學是失敗的,孩子的潛能也沒有辦法被挖掘出來。時間久了,孩子就會養(yǎng)成了畏畏縮縮不敢堅持自己想法的個性。

過分保護孩子

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都特別寶貝,總是擔心孩子出去會遇到危險,所以不讓他出門。其實過度保護反而是錯誤的,這樣會造成孩子過分依賴父母,等到了孩子要獨當一面的時候,孩子就沒有足夠的能力了。

太嚴格

孩子要學會釋放天性,如果爸爸媽媽給孩子太多的壓力,或者對孩子過于嚴格的話,那么會讓孩子的天性無法得到釋放,讓孩子不敢輕易說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只能跟著爸爸媽媽的想法來生活,自己會變得沒有主見,膽子也不大。

怎樣讓孩子的膽子變大

好的環(huán)境

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所以爸爸媽媽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只有按照自然規(guī)律成長,孩子的天性才能夠得到釋放。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爸爸媽媽要充當糾正者的角色。

爸爸媽媽要以身作則

都說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如果爸爸媽媽不膽小,足夠自信的話,那么在耳濡目染中,孩子也會變得勇敢。平時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類似的故事。

讓孩子有獨立性

要對孩子有信心,讓孩子經(jīng)常出去走走,多多交朋友,嘗試和陌生人交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遇到困難時能夠自己解決,遇到選擇的時候也不要畏首畏尾。

孩子如果膽小的話,會影響到他以后的生活。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不再膽小。

家園共育:如何讓爸爸更愛和孩子玩?給媽媽們的建議


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所應有的作用和位置是不可或缺的,但經(jīng)常會發(fā)生媽媽忙得手忙腳亂,爸爸卻在一旁玩手機,叫到幫忙還理直氣壯地:我不是很懂,只會越幫越忙啦!

我們解決不了全社會性的角色缺失現(xiàn)象,但我們可以給一些也許媽媽們一些可以用到的建議:為了讓爸爸更愛陪寶寶玩,你不要做什么,你可以做什么。

不要做什么

第一條就是:不要再轉那些責備爸爸的文章,也不要再轉那些如何教爸爸去做爸爸的文章。

因為他還沒進入角色

雖然因人而異,但總體來說爸爸進入角色狀態(tài)的時間,會遠遠落后于媽媽。雖然世上的確有電視里那種一聽到老婆懷孕就激動的痛哭流涕的超級爸爸,但男同胞如果能從孩子哇哇落地時體會到自己當?shù)?,就相當?shù)夭诲e。

爸爸同孩子的關系是從出生之后開始慢慢搭建起來的。等到孩子開始能和爸爸用眼神手勢聲音進行互動,這種關系才會更容易被爸爸接受。

所以轉發(fā)文章的作用更可能只是加重了抵觸心理。

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家長都明白了在孩子成長和學習階段,如果給予太大的壓力,拔苗助長之類的,反而可能起到反作用。成人也是一樣,無論是在工作生活上,正面的鼓勵,寬松的環(huán)境,合理的期待,都比責難和壓力要有意義多。這就是為什么轉發(fā)“如何做爸爸”的相關文章給自己家的爸爸,非但不會激起爸爸的“檢討心”,反而可以很有效地抹殺他的熱情了。

另外一個殺手锏,是我們從小最熟悉的好朋友,叫做“別人家的**”。這種方法對教育孩子不好,同樣這對爸爸的成長也不好。我們沒有辦法全面地了解別人家庭親子之間的真實情況,這樣的比較連公平都談不上,更不要說有什么效果了。

可以做什么

可以做什么很簡單,就是“自由尊重信任”。聽著很虛假,但這是現(xiàn)代社會人際交往最核心但是最難把握的關系,在媽媽——爸爸——孩子之間的關系上也是如此,“多陪孩子”不等于“按你的要求想法多陪孩子”。

孩子最好的成長環(huán)境,是來自爸爸和媽媽雙方共同的教養(yǎng)。兩種親子關系,從不同的角度給孩子帶來更完整和平衡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說白了,孩子需要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而不是兩個媽媽,或者是“媽媽和她的跟班”。

“自由”表示給爸爸們自己有權利選擇如何陪孩子玩。爸爸和媽媽陪孩子玩的方法可能完全不同,對媽媽來說,“陪孩子玩”重要在于“陪孩子”,所以只要和孩子玩就好了,再低齡再幼稚的玩具游戲都能樂在其中。

爸爸則可能受不了這樣,因為“陪孩子玩”重要的是在于“玩”,如果玩得毫無興趣,這件事就很難日常堅持了。所以應該鼓勵爸爸去用自己的玩法,自己喜歡的玩具來和孩子一起玩。

“尊重”意味著理解和允許育兒中產(chǎn)生的分歧。比如有些家里媽媽注意安全,爸爸則喜歡冒險,喜歡一些危險指數(shù)較高的游戲。又比如孩子一生病受傷一些媽媽就容易著急害怕,爸爸則可能覺得“這算什么”。這樣的不同沒有對錯好壞之分,也不代表誰更愛孩子。這只是一種個性的差異而已。

“信任”則是需要給爸爸更多的支持,即便這種支持需要你擔驚受怕一些。比如當爸爸自告奮勇想自己帶孩子去游樂場甚至逛街,即便你擔心他會照顧不好孩子,也請忍住不去喝止“如果丟了怎么辦”或者“你又不懂怎么照顧,就在沙發(fā)上玩就好了?!狈駝t90%的爸爸可能都會產(chǎn)生 “你到底是要不要我多陪孩子啊”的指令沖突。

當然,每個家庭情況都不一樣,我們的建議肯定僅僅對某一些家庭的情況有用。比如一些爸爸本身仍然還是一個愛玩的孩子,這的確需要媽媽們用更多的內心來等待和鼓勵爸爸自己的成長。

這可能辛苦一些,但“有童心、好玩和有趣”在中國人中,是會讓人一輩子受益的稀少屬性,請好好珍惜和使用這樣的爸爸哦。

爸爸媽媽應該知道的早教知識


針對這種現(xiàn)象,在走訪了幾位兒童教育專家后,總結出了以下幾個家長必備的早教常識:

早教需要適齡化

早教施教的形式多種多樣,而借助專業(yè)機構的輔導和施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理想的早教需借助家庭、社會專業(yè)機構、幼兒園共同完成,而父母往往是寶寶最好的早教老師,這也是許多國家都在提倡親子早教的原因。

另外,親子早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適齡化早教,而適齡早教遠遠不是混齡的早教中心就可以完成的,這需要家長的親自參與,與幼兒之間形成以互動為核心內容的親子關系,讓孩子在愛和家的溫暖中體會到親子教育的歡樂的同時,輕輕松松學到適齡的文化知識,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1-2歲:在快樂的親子互動中,帶領寶寶探索世界,認識自我,并鍛煉寶寶的體魄,促進語言發(fā)展。

2-3歲: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共同發(fā)展,幫助寶寶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培養(yǎng)寶寶對閱讀的興趣,強調親子互動。

3-4歲:鼓勵孩子初步探索自然和周圍的社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理能力,發(fā)展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

4-5歲:注意培養(yǎng)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感受傳統(tǒng)文化,增強藝術表現(xiàn)力,增進親子感情。(文/瑞麗)

5-6歲:注意鼓勵孩子進行科學探索,鍛煉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和社會交往能力,為進入小學做準備。

早教不是越快越好,越早越好。

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但往往忽視“過之尤不及”的道理,希望可以孩子一夜之間成名成才。于是早教之風越刮越烈,孩子的負擔也越來越重,但是,只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一味灌輸和盲目超前,會使孩子對學習產(chǎn)生厭倦,進而影響今后的成長。

早教不是特長教育。

也有一些家長,將早期教育等同于特長教育,認為學得越多越好,于是盲目攀比跟風。殊不知,特長教育一定要等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點之后再開始。當孩子處于心智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時,急于給孩子灌輸各種知識,反倒會讓孩子不知所措,起到反效果。

早教不只是學知識。

有些家長認為早教就是單純的找老師給孩子上課,提前學知識。這是極其片面的想法。早教是以情為先、以養(yǎng)為主、養(yǎng)教結合,重在品格素養(yǎng)和潛能開發(fā)的早期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同時,培養(yǎng)孩子的方方面面,例如與人溝通的能力、樂觀的品質等等,而不單純的知識文化知識的積累。

早教不只是讓孩子更聰明。

有的人誤以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開發(fā),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質的教育。其實早教的含義包括感知、動作、語言、認知的訓練,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yǎng)。如果認為早教單純的只是孩子變得比別人更聰明,那就違背了早教的初衷。

爸爸媽媽,別讓孩子看不懂


在幼兒園生活時間長了,每天和形形色色的家長打交道,有時也會走進孩子們的家門,走進他們真實的家庭生活。了解得多了,有時你會感嘆:現(xiàn)在的世界很精彩,現(xiàn)在的世界很無奈?,F(xiàn)在的爸爸媽媽雖然給了孩子太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但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靈的關愛少之又少。在大人的紛紛擾擾中,孩子們已經(jīng)越來越看不懂父母和世界了。

浩浩是春節(jié)過后來幼兒園的大班男孩,長得很清秀。報名那天,孩子的爸爸拿不出任何關于孩子的證件和證明,就是纏著園長要入園。經(jīng)過園長的悉心解釋,他終于同意回去試著找找相關資料,直到孩子報到的那一天,他也只是帶來了村里的一個簡單證明。在辦完孩子的入園手續(xù)后,他很緊張也很嚴肅的找到我,根本顧不了孩子,有時打個電話就是要老人們對孩子嚴厲點,孩子不管不顧年邁生病的爺爺奶奶,依然我行我素,氣得老人在家大發(fā)雷霆。有一次暑假,小威去媽媽那玩,沒過幾天就被“遣送”回老家。爸爸一年四季就是春節(jié)回家?guī)滋?,趕上日期早,還可以接送兒子幾天,在家看見兒子太淘,有時也會控制不住脾氣對孩子動粗。時間長了,孩子也無所畏懼。今年開學時,我們了解到小威爸爸媽媽離婚了,孩子徹底變成了一個皮球。看著無憂無慮的孩子在操場上和小伙伴玩耍,我真的有一種心痛的感覺。

常說幸福的家庭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開放自由、物質豐盈的今天,我們的家庭倫理責任感為何世風日下,看著一個個聰活潑的孩子,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父母還有什么障礙跨越不了呢?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在你們追求自己的幸福浪漫時,你們打算把你們的孩子置于何境地?為什么要讓無辜的生命去承擔你們放任的責任呢?

早期教育:媽媽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完美翻身


整理了關于早期教育:媽媽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完美翻身,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孩子3個月大了,這個時候的孩子早就不滿足于每天傻傻的盯著上邊的日子了,會開始有一些擺動身體、伸手蹬腿的行為,這就是孩子自己自發(fā)的認識世界的第一步。孩子學會自己翻身,不單單是為了掌握水平,還是為以后學爬做準備。媽媽該怎樣引導孩子擁有一個完美翻身呢?

看準孩子翻身"潛行為"

雖然孩子翻身只是一下子的行為,你要知道,90%的孩子在練習翻身時會發(fā)出各種想要翻身的"潛行為"。此時媽媽們要看準孩子要翻身的"潛行為",及時幫孩子一把哦!

"潛行為"一:

當孩子臥躺時,孩子可以自覺并自如地抬起頭,而且頭到胸部都可以夠抬起來。

這可以證明孩子的脖子和后背的力量已經(jīng)十分有強勁了。假設媽媽把幼兒玩具舉到比孩子目光更高一些的地方,孩子可以同步的把頭抬高;假設媽媽趴下來和孩子一起玩兒,孩子也會慢慢的而喜歡臥躺,這就說明,孩子離翻身不遠了。

"潛行為"二:

孩子仰臥的時候腿向上揚,或者一直抬起腿搖晃。

開始時孩子不可以特別好地扭自己的腰,他們只會把腿搖來搖去想要翻動身體。這時,媽媽幫孩子抬一下屁股,給孩子一把力,讓孩子可以感受到翻過去的過程和樂趣。

"潛行為"三:

孩子總向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側躺著。

孩子可能已經(jīng)希望翻身啦,只是他們還沒有學會翻身行為的一些要領,或者這個方向對于孩子來說可能并不輕松翻過去。媽媽可以慢慢牽著孩子的小手,往孩子側身的方向拉孩子,并教孩子轉動腰部和屁股;也可以試著在另一個方向叫孩子,用幼兒玩具逗引孩子,讓孩子找到一個孩子最容易轉身的方向。

孩子翻身慢鏡頭

孩子在哪些狀態(tài)下會自己開始學翻身呢?特別多孩子都是從游戲中慢慢開始學會翻身的。比方說:孩子在游戲中試著抓住自己的腿丫,這時孩子要先抬起雙腿,于是身體的重心向上轉移,身體便容易往旁邊倒,進而讓孩子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輕松移動下半身,還可以探索自己的身體。

孩子翻身行為分解

1、孩子仰躺時,可以會被旁邊的幼兒玩具或有意思的東西吸引,會先轉過頭去盯著幼兒玩具。

2、孩子的腿倒向一邊,此時孩子的腰部會自然抬高扭轉向側邊。

3、接著腰部再跟著轉過去,孩子的手腕會努力撐住身體,獲得平衡感。

4、最后孩子將整個上半身翻轉過去變成趴姿,但是一邊的胳膊也許會被壓在胸下,但是,翻身行動已經(jīng)基本上成功了。

總結:90%的孩子在練習翻身時會發(fā)出各種想要翻身的"潛行為"。此時媽媽們要看準孩子要翻身的"潛行為",及時幫孩子一把。

相關推薦

  • 爸爸媽媽如何有效的配合教育孩子 孩子成長,也給父母提供了一個再次成長的機會。劉艷老師介紹,教育是個復雜的過程,家長們也不用太焦慮,對待孩子首先以身作則、允許孩子成長中的小過失,多用鼓勵和關懷的方式促進孩子的成長。在學前期,注意各種習...
    2021-03-12 閱讀全文
  • 早期教育:爸爸媽媽怎么跟寶寶溝通 整理了早期教育:爸爸媽媽怎么跟寶寶溝通,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寶寶滿一歲后,才會開始有意義的口語溝通。之前,寶寶主要是采用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除了哭以...
    2021-01-18 閱讀全文
  • 爸爸媽媽必看:教孩子如何穿衣褲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爸爸媽媽或者照顧者們可不能再事事都包辦了哦。 如果你覺得寶寶還小,衣服要替他穿到身上,鞋子要替他套到腳上,飯要給他喂到嘴里,玩具散落一地要幫他收拾整理……那是你太小看家中的小不點兒...
    2020-07-08 閱讀全文
  • 孩子膽子小跟爸爸媽媽的教育是有關系的 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和爸爸媽媽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如果孩子的膽子很小,那肯定是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果爸爸媽媽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那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壓力和負擔,會讓孩子無法釋放天性,...
    2021-05-18 閱讀全文
  • 家園共育:如何讓爸爸更愛和孩子玩?給媽媽們的建議 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所應有的作用和位置是不可或缺的,但經(jīng)常會發(fā)生媽媽忙得手忙腳亂,爸爸卻在一旁玩手機,叫到幫忙還理直氣壯地:我不是很懂,只會越幫越忙啦! 我們解決不了全社會性的角色缺失現(xiàn)象,但我們可以給一...
    2020-06-04 閱讀全文

孩子成長,也給父母提供了一個再次成長的機會。劉艷老師介紹,教育是個復雜的過程,家長們也不用太焦慮,對待孩子首先以身作則、允許孩子成長中的小過失,多用鼓勵和關懷的方式促進孩子的成長。在學前期,注意各種習...

2021-03-12 閱讀全文

整理了早期教育:爸爸媽媽怎么跟寶寶溝通,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寶寶滿一歲后,才會開始有意義的口語溝通。之前,寶寶主要是采用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除了哭以...

2021-01-18 閱讀全文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爸爸媽媽或者照顧者們可不能再事事都包辦了哦。 如果你覺得寶寶還小,衣服要替他穿到身上,鞋子要替他套到腳上,飯要給他喂到嘴里,玩具散落一地要幫他收拾整理……那是你太小看家中的小不點兒...

2020-07-08 閱讀全文

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和爸爸媽媽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如果孩子的膽子很小,那肯定是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果爸爸媽媽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那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壓力和負擔,會讓孩子無法釋放天性,...

2021-05-18 閱讀全文

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所應有的作用和位置是不可或缺的,但經(jīng)常會發(fā)生媽媽忙得手忙腳亂,爸爸卻在一旁玩手機,叫到幫忙還理直氣壯地:我不是很懂,只會越幫越忙啦! 我們解決不了全社會性的角色缺失現(xiàn)象,但我們可以給一...

2020-06-04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