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在教育孩子之前,先教育自己

發(fā)布時間:2020-11-06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孩子挑食教育筆記 在教育孩子之前,先教育自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要想很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就得先做好這所"學校"里的"老師"。

老師之所以能成為老師,是因為在大學里,能夠很系統(tǒng)地去學習,最終能夠有資格成為一名老師。而對于父母來說,面對你的孩子,你就是一名“老師”,你同樣需要去學習,需要教育好自己,做個夠格的“老師”,再去教育你的孩子。做為父母,你們將引導著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走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大道。

不管你是白領還是工人,是企業(yè)家還是農民,那些都是你在社會上的一種職業(yè)別稱,但對于孩子來說,你們就是父母,并沒有什么差別。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能給予多好的物質條件,而是足夠好的精神條件和成長環(huán)境。

父母的一言一行隨時在影響孩子的成長。孩子有時候都不需要父母的教育就會學到很多的東西,比如一個很乖,很懂禮貌的孩子,看看他的父母,都是很謙和,很善于和人交往的人,又如一個很蠻橫的孩子,看看他的父母,都是很愛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別人爭吵的人,也如一個愛閱讀的孩子,看看他的父母,都是很愛在家看書的人,再如一個愛罵人的孩子,看看他的父母,都是在家是互相的對罵或罵別人的人。

現(xiàn)在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的不是,比如愛看電視,跟父母頂嘴,和其他孩子打架,要一個玩具就必須要到,以自我為中心,做錯事怨父母等,他們的這些不是,不就是你們父母培養(yǎng)或縱容而來的嗎。有些孩子是直接學父母的,有些孩子是因為父母的縱容而來的,有些孩子是抓住父母的“愛”而形成的。有些父母,看到孩子這樣,開始急了,會想任何辦法去改變孩子,讓孩子成為“好孩子”,誰知,最先要改變的恰恰就是父母,父母的改變同樣會帶來孩子的改變。

孩子是可塑的,但要塑造成什么樣的人,最關鍵的就是家庭這個“學校”和父母這個“老師”,只有這所學校里的老師夠“資格”了,孩子就能夠更健康,快樂的成長。(勵志的句子 Www.dJZ525.COM)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專家:讓孩子學會自己教育自己


對于孩子的成長過程,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要孩子自己教育自己,那就更是難上加難。負有很大責任的家長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呢?

幼教專家現(xiàn)身說法——

家長們都知道,生一個孩子很容易,養(yǎng)一個孩子卻很難——難就難在教出一個懂事的孩子不容易?,F(xiàn)代家庭,家中只有一個孩子,幾個家長輪番對著一個孩子施愛,使孩子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鍛煉的機會。家長好心辦壞事,到如今還沒有這方面的自我覺醒,這就使得孩子的自我教育進展很慢,很艱難。

國外的家長已經(jīng)有所覺悟了,他們正在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讓孩子在實踐中自我鍛煉。

我的小女兒在美國,她每個星期都會給孩子提供一些鍛煉的機會,比如,帶著孩子到同伴家中做客,讓孩子實地學習做客的禮儀、規(guī)矩,親身體驗怎么才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客人。之后,再讓孩子請同伴到自己家中做客。她讓孩子自己收拾、裝點屋子,自己準備待客的食品、物品,自己出門迎接客人,周到熱情地招待客人,隨時注意調節(jié)活動的氣氛,關照每一個人的感受,最后,讓客人滿意而歸。

幾個同伴輪流做主、做客后,大家再約著到什么地方去玩。因為孩子還是小學生,不能讓他們單獨到遠的地方去玩,幾個家長雖然全程陪著孩子,但一般都不干涉他們玩的內容和方式。為孩子提供盡量大的舞臺,讓孩子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華,盡量地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孩子們像這樣在情境中學,在情境中用,自然而然地就學到了適應環(huán)境的本事。

國內的一些家長,教育孩子喜歡說教,喜歡指手畫腳地讓孩子跟著模仿。這樣的教育,孩子表面上聽懂了,能夠模仿了,但是,孩子心靈深處并不知道這樣做的道理,結果有可能造成孩子當著家長是一套,背著家長又是一套;在有限的范圍內,知道相同的事該怎么做,在更大的范圍,在沒有先例可仿效的情況下,就不知所措了。

孩子什么都聽家長的,表面上會少走很多彎路,節(jié)省很多時間,但在實際生活中一遇到新情況、新問題就會露餡。從小讓孩子多嘗試、多鍛煉,看著孩子走彎路、吃虧、碰壁,仍保持觀察者的姿態(tài),等孩子吃虧、碰壁后,再讓他們反思失敗、碰壁的原因,想想自己有哪些情況沒有考慮周到,哪些地方出現(xiàn)了差錯,讓孩子反思之后再嘗試,才能達到進一步教育的目的。孩子嘗試一遍,反思一遍,經(jīng)歷越多,辦法就越多,成功的幾率也就越多。

孩子做任何事情,無論成功與失敗,都要養(yǎng)成反思的習慣——反思事情的每一個細節(jié),反思事情的來龍去脈,反思事情的全過程,對其健康成長很有必要。因為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結果有很多偶然因素在里面,過程卻是實實在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能力和水平。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也要把好自己的度


今天,老公不在家,只有我和兒子在一起。

中午就想簡單吃點,于是我用鍋里的冷飯炒了點蛋炒飯,由于鍋和鏟子沒放好,在我拿碗的時候,一下子翻了,鍋里只剩下一點點蛋炒飯,于是我對兒子說:“兒子,剛才媽媽不小心把飯灑在地上了,就剩下一點點了,要么蛋炒飯給你吃,媽媽就吃早上的粥!”心里還巴望著小家伙會說出一句暖心的話來,讓我感動一下,沒想到兒子的話去讓我的心涼了半截兒:“不行,媽媽,我就要吃蛋炒飯,你再給我燒!不然我會不高興的!”沒想到這家伙還先發(fā)制人,真是氣得我瞠目結舌,不行非得教育一下這孩子。

我很生氣地舉起手,剛想打過去,看著孩子的害怕的眼神,再想想前段時間鄭委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打孩子是家長最無能的表現(xiàn)。高舉的手,慢慢放了下來,我對把聲音緩和下來說了句:“兒子,媽媽聽了你的話很傷心?!眱鹤舆€在一個勁地說:“不行,我就要吃蛋炒飯……”我問兒子:“兒子你有沒有挺清楚媽媽的話?我說的是,蛋炒飯不多了,你吃蛋炒飯,媽媽吃粥!還有,媽媽為什么給你吃蛋炒飯,自己吃粥?”兒子的聲音輕了下來,說:“因為媽媽愛我,把好的留給了我,自己吃不好的”“對呀,媽媽也可以自己吃蛋炒飯,給你吃粥,但是媽媽愛你,就決定把好的、你喜歡的讓給你吃。那么你應該怎樣對媽媽呢?”兒子慢慢低下了頭,跟我說:“媽媽,對不起,我也吃點粥吧?下次我不這樣了!”看著孩子懂事的話語,我的心頭一熱。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難免自私小氣,作為家長,要為孩子把好舵。而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也要把好自己的度,切忌急于求成。以前當孩子犯錯誤時,我都會很著急,很生氣,有時還會加上武力,但是幼稚、簡單的兒子往往要么委屈接受,要么來幾句反駁,不但傷害了母子間的感情,也沒有達到真正的目的,真的很傷腦筋。今天這樣的一段對話,讓孩子感受到了媽媽對自己的愛,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真的很不錯。

在我們幼兒教育中又何嘗不是,當幼兒在班級里犯了錯誤時,我們有時還沒有把道理講清楚,就對孩子一頓劈頭蓋腦的批評,有時會弄得孩子莫名其妙又難過,但是孩子還不一定理解。而“一碗蛋炒飯”讓我知道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草率,要讓孩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更容易接受,起到教育的作用。

教育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


據(jù)說德國人愛“管閑事”,這一點我是有親身經(jīng)歷的。這是幾年前,我去拜訪一位住在德國漢堡的日籍朋友時發(fā)生的事情。作為對主人盛情相邀的答謝,我表演了一些小魔術。也許是因為太久不見有日本客人來吧,孩子們立刻興奮起來,歡呼雀躍地跑到院子里。這時,我無意間看了一下表,指針剛過晚上10點。

這時,朋友家的電話突然刺耳地響了起來,朋友抱著電話,再三道歉。誰知剛放下話筒,電話又響了起來,這次聲音更加刺耳。朋友又連忙誠惶誠恐地向電話那邊道起歉來。這時,朋友的夫人慌忙地把孩子們帶回屋里。電話鈴聲好不容易告了一個段落,朋友滿頭大汗地說道:“這些是鄰居們打來的抗議電話。他們這樣教訓了我一通:‘你們家到底讓孩子幾點睡覺???孩子最晚在8點鐘就必須要睡的,你們究竟在想些什么???’”別人家的孩子也要管,德國人就是這么愛“管閑事”。

朋友的夫人又告訴了我她同樣的經(jīng)歷。剛來漢堡時,她把洗完的衣服掛在公寓陽臺上曬,有一個過路的德國人,不知為什么用恐怖的表情沖她大聲喊叫。見夫人不懂德語,那人就用英語告訴她,不可以在陽臺上晾曬衣物。說是這附近的住宅為了美觀,都不在陽臺上晾衣物。

講到這里,我竟覺得德國人的愛“管閑事”反倒變得可愛起來。不光是德國,在整個歐洲,如果你沒有遵守社會規(guī)則,任何人都會提醒你的。這種習慣非常普遍。在公園,要是看見孩子摘花壇上的花了,即使這孩子是首相家的公子,過路的老爺爺老奶奶也一定不會看著不管。他們一定會抓住那個孩子,不僅嘴上責備他,還要在他屁股上狠狠的來幾巴掌。

歐洲人認為教育孩子應該“一視同仁”。所以對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教育時,也不會有太多的顧慮。

就這一點來說,日本人又做得如何呢?在東京的人情味兒極濃的下町一帶,對別人的孩子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一樣給與批評、表揚。但是,現(xiàn)在這已成為了個別現(xiàn)象。最近,對別人的孩子漠不關心的父母正在增加。

教育方針因家庭的不同而不同,但不論教育方針如何不同,自己的孩子也好,別人的孩子也罷,都要進行教育。不去批評別人的孩子,我覺得就像是放棄了自己在社會中的某種責任。

是在養(yǎng)育孩子還是教育孩子?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里,首先扮演的角色是物質的供養(yǎng)者,孩子作為一個有機體,需要吃、喝、呼吸、保暖等等物質條件的供應才能活下來,并逐漸發(fā)育成一個成年人。就像有機體需要物質供應一樣,孩子的精神人格同樣需要適當?shù)酿B(yǎng)分才能發(fā)育成長。

亞里士多德曾說:“人在出生的狀態(tài),不是完整意義的人,經(jīng)過二十幾年的人化過程,才使他變成了人?!边@句話提醒我們,把孩子變成人需要教化,需要按人的方式對其進行初始化。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博士說:“人作為一個精神的存在,要借由肉體把自己表達出來?!倍《壤呛⒌陌l(fā)現(xiàn),更使我們明確了,人在出生的狀態(tài)下,作為“精神的人”還是一粒種子,如果給它“人”的養(yǎng)分,它就可能發(fā)育成人,而給其“狼”的習性的熏陶,就可能使它發(fā)育成狼。

常識和經(jīng)驗都告訴我們,任何人其實都是兩個人:即“肉體的人”和“精神的人”。決定一個人行為的原因是“精神的人”。一個孩子好學上進、學習自覺、體諒大人、幫助同學、協(xié)助老師等良好行為表現(xiàn)取決于他的“精神的人”狀況,而與他的“肉體的人”幾乎沒有關系。同樣一個孩子好吃懶做、無心學習、桀驁不馴、與人沖突、自私自利等行為表現(xiàn),也是他的“精神的人”的狀況決定的。一個人是好是壞,是高尚還是卑下,是偉大杰出還是平庸無為,是才華橫溢還是愚笨遲鈍,主要取決于他的“精神的人”的發(fā)育狀況而與他的“肉體的人”基本無關。因此作為家長,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長為杰出的人,我們教育孩子的重點就是按正確的方式培育“精神的人”。

通過多年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要把一個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杰出的人,就必須給他的“精神的人”提供豐富的養(yǎng)分,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發(fā)育。為了區(qū)別物質供養(yǎng),我們把精神的養(yǎng)分供應寫成“精神供氧”,意思指給“精神的人”提供氧氣。要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發(fā)育成長,在孩子生命之初,至少得有一個精神供氧者。

這個精神供氧者(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媽媽,少數(shù)情況下是爸爸,極特殊情況下是其他人),在孩子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站在他的背后,持續(xù)地給他精神供氧,他的“精神的人”才能發(fā)芽、發(fā)育并健康成長。也就是在一個孩子的最初生命里,至少有一個成年人,無條件地接納他,無條件地愛他,用欣賞的目光關注他,不斷地鼓勵他,經(jīng)常地表揚他,及時地確認他的優(yōu)點,花大量的時間陪伴他等等。這樣做的結果,相當于給孩子輸入精神的養(yǎng)分。由于有人陪伴,因而消除了孩子與生俱來的恐懼。他感到自己是安全的,由于被愛和接納,使他找到了“自我價值”,他的生命才打破原來的封閉狀態(tài)開始向外擴張,就像小雞沖破了蛋殼,種子沖破堅硬的外殼一樣,他開始探究周遭的世界——學習與了解物質世界的知識;由于被鼓勵和表揚,他不再害怕“人”——他開始產生與人交往的欲望。如果在孩子的生命初期,沒有精神供氧者或供氧不足或供給有害成分(打罵或恐嚇),那孩子的“精神的人”的發(fā)育成長就一定受到影響,致使孩子的外在行為出現(xiàn)偏差。

美國心理學家們在孤兒院中,發(fā)現(xiàn)那些沒有父母愛的孩子,盡管物質生活一點也不差,甚至要好于那些家庭生活困難的有父母的孩子,可是他們明顯存在行為的偏差: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正常與人互動,無法學習知識,情緒低落,與人沖突,不守規(guī)則等等。當心理學家招募女大學生志愿者,每周定期到孤兒院去給這些沒有人愛的孩子洗臉、梳頭、擁抱和親吻等愛撫了一段時間后,這些孩子的行為偏差得到明顯的糾正。

孩子在學校表現(xiàn)出多動的傾向,他不停地動,頻繁地轉換注意力在不同的事情上,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講,不停地和同學講話和做各種各樣的小動作;正規(guī)場合讓他回答問題時,他唯唯諾諾不敢講話,而私下里他卻胡作非為,表現(xiàn)出調皮搗蛋;對自己和別人缺乏尊重,沒有自律精神以適應學校有組織的生活等行為表現(xiàn)。并不是他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出了什么毛病,這實際上是他內心世界的外化。這些行為背后的真實原因是他沒有被接納、沒有被關愛、沒有被關注、沒有被承認、沒有被欣賞、沒有被贊美、沒有被鼓勵以及沒有被表揚。他的內心世界里由于缺乏接納、愛、關注、承認、欣賞、贊美、鼓勵和表揚等“精神營養(yǎng)”而導致他的“精神的人”營養(yǎng)不良。這種精神營養(yǎng)不良的直接后果是孩子的“自我價值”嚴重缺乏,導致孩子外表雖然長的與人一樣,但是他的精神世界里的人,沒有發(fā)育或發(fā)育畸形,他沒有按“人”的方式來行為,他是一種“類人生物”——類似于人的生物。

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杰出的人,我們認為家長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的精神供氧者。在與孩子一起生活的過程中,通過接納、愛、關注、欣賞、贊美、鼓勵和表揚等方式給孩子輸入精神的養(yǎng)分,才能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成長。

家長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


如今社會如何教育好自已的孩子,是當前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我一名中學教師及班主任,每周都有很多家長來?;螂娫捲儐栕砸训暮⒆拥那闆r,在校當然是學校的職責,那么家庭教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下面我就介紹幾種家庭教育經(jīng)驗供大家參考:

1、給孩子信心,做孩子強有力的后盾。由于孩子的個體差異,免不了學生的成績有好有壞,孩子由于不肯學習,導致成績差,我們是該適當?shù)呐u,但是如果孩子很勁力,成績卻不怎么理想,我們更應該給他信心,而不是一味的給他潑冷水,作為父母不應該一味的責備,更不應該放棄。

2、教育好孩子要遵守紀律。家有家法,學生們只有好好的遵守這些紀律,才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因此加強紀律觀念,就顯得格外必要。在家要教育你的孩子,讓他(或她)明白,一個懂得規(guī)矩,并且自覺的遵守規(guī)矩的人,才能夠時刻按照規(guī)矩辦事,才能夠讓自己進步。

3、為了孩子及時和老師聯(lián)系,溝通。學校的老師除了教學之外,還要教育學生以及批改作業(yè),剩余時間與各位家長的聯(lián)系不可能很頻繁。我覺得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作為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子女,在此要和老師們攜起手來,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做到真正有效果。

4、多關心自已的孩。不是給錢或給他好的物質生活就叫關心,多要關心孩子身心、學等才叫關心。有的家長理由是我們工作實在太忙了,真的沒時間去管他,有些家長從來沒主動到老師這兒詢問過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及在校的表現(xiàn),這都是一種對孩子不負責的表現(xiàn)。

相關推薦

  • 專家:讓孩子學會自己教育自己 對于孩子的成長過程,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要孩子自己教育自己,那就更是難上加難。負有很大責任的家長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呢? 幼教專家現(xiàn)身說法—— 家長們都知道,生一個孩子很容易,養(yǎng)一...
    2021-11-09 閱讀全文
  • 教育隨筆:讓孩子自己來 孩子剛升入大班的時候,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要求孩子來園以后自己脫衣服,并且掛好衣服。在我觀察了一段時間以后,我發(fā)現(xiàn)還是有好多的家長替孩子拖衣服掛衣服,上前說了好幾次但這種現(xiàn)象還是有,現(xiàn)在都一...
    2021-05-04 閱讀全文
  • 規(guī)范好自己,教育好孩子 周一升國旗儀式正進行中,《國歌》音樂剛停,《感恩的心》音樂響起,全體老師和幼兒面向國旗做起了手語動作,老師個個投入,孩子人人認真,雖然動作還不夠整齊劃一,但此情此景著實令我感動不已。我們的老師們?yōu)榱四?..
    2021-04-16 閱讀全文
  •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也要把好自己的度 今天,老公不在家,只有我和兒子在一起。 中午就想簡單吃點,于是我用鍋里的冷飯炒了點蛋炒飯,由于鍋和鏟子沒放好,在我拿碗的時候,一下子翻了,鍋里只剩下一點點蛋炒飯,于是我對兒子說:“兒子,剛才媽媽不小...
    2020-10-03 閱讀全文
  • 教育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 據(jù)說德國人愛“管閑事”,這一點我是有親身經(jīng)歷的。這是幾年前,我去拜訪一位住在德國漢堡的日籍朋友時發(fā)生的事情。作為對主人盛情相邀的答謝,我表演了一些小魔術。也許是因為太久不見有日本客人來吧,孩子們立刻興...
    2021-04-03 閱讀全文

對于孩子的成長過程,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要孩子自己教育自己,那就更是難上加難。負有很大責任的家長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呢? 幼教專家現(xiàn)身說法—— 家長們都知道,生一個孩子很容易,養(yǎng)一...

2021-11-09 閱讀全文

孩子剛升入大班的時候,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要求孩子來園以后自己脫衣服,并且掛好衣服。在我觀察了一段時間以后,我發(fā)現(xiàn)還是有好多的家長替孩子拖衣服掛衣服,上前說了好幾次但這種現(xiàn)象還是有,現(xiàn)在都一...

2021-05-04 閱讀全文

周一升國旗儀式正進行中,《國歌》音樂剛停,《感恩的心》音樂響起,全體老師和幼兒面向國旗做起了手語動作,老師個個投入,孩子人人認真,雖然動作還不夠整齊劃一,但此情此景著實令我感動不已。我們的老師們?yōu)榱四?..

2021-04-16 閱讀全文

今天,老公不在家,只有我和兒子在一起。 中午就想簡單吃點,于是我用鍋里的冷飯炒了點蛋炒飯,由于鍋和鏟子沒放好,在我拿碗的時候,一下子翻了,鍋里只剩下一點點蛋炒飯,于是我對兒子說:“兒子,剛才媽媽不小...

2020-10-03 閱讀全文

據(jù)說德國人愛“管閑事”,這一點我是有親身經(jīng)歷的。這是幾年前,我去拜訪一位住在德國漢堡的日籍朋友時發(fā)生的事情。作為對主人盛情相邀的答謝,我表演了一些小魔術。也許是因為太久不見有日本客人來吧,孩子們立刻興...

2021-04-03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