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念:不要過分慣著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0-10-14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孩子挑食教育筆記育兒觀念:不要過分慣著孩子
一個學期又將結束,孩子們比以前更懂事了,現(xiàn)在班里的孩子們都能高高興興的上幼兒園,主動跟老師、同伴打招呼,開心地玩游戲??粗荒甓嘈燎诘母冻鰮Q來的成果,不禁舒了一口氣。這時小熙來到教室門口,有禮貌地和我打招呼:“老師早!”這個調(diào)皮鬼進步特別快,記得小班剛入園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齊上陣,一個個小心翼翼,可謂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那種感覺。記得上學期他每次上幼兒園總是跟爺爺、奶奶講條件,放學要誰來接,如果不依,就鬧情緒,直到答應才很不情愿地走進教室,還悶悶不樂,如果是媽媽送,就更加不聽話,媽媽就會把他抱在懷里舍不得走開。平時在開展活動時,一不開心就使性子,把玩具扔在地上,非常任性??吹竭@些我跟她爸爸進行了交談,通過談話了解到,爺爺、奶奶非常寵愛孫子,什么都依他,爸爸教訓他,他們就馬上護著他,再加上孩子每天跟媽媽在一起,媽媽又很疼愛他,孩子提一些過分的要求,她媽媽就按她他要求做,所以造成了今天這樣任性、以及對母親的過分依戀。并且入園、離園時,還必須由媽媽接送,否則又會哭鬧一場,不理他們。媽媽對此感到很無奈,若要改變孩子這種行為。應該先從大人著手。我就指出了她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不能過分遷就孩子,孩子的合理要求要滿足他,對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孩子哭鬧也不能答應。要正面教育他,才是真正愛孩子,她媽媽接受我的建議,表示改變以前的錯誤做法。從這以后,每天我熱情的接待他,多親近他,這樣拉近了孩子與老師之間的距離,他也愿意和我交流了,我就利用這個時機對他講一些道理,漸漸的開始樂意收拾玩具了,以前做操時,如果手里的小鈴鼓沒有聲音就會生氣不做操,現(xiàn)在,做操的小鈴鼓沒有聲音也不生氣了,而且聽老師話了,不耍脾氣了??吹剿倪@些進步我感到很欣慰,因為我的教育方法是正確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育兒觀念:不要急于批評孩子
育兒觀念:不要急于批評孩子
我的侄子樂樂非常喜歡畫畫,一有空就趴在小桌子上涂涂抹抹。哥哥和嫂子高興地一連給他買了好幾大盒最棒的水彩筆和油畫棒,但卻從來看不到他拿出一幅像樣的作品來。在哥哥嫂子的眼里,幾乎每張圖畫都是各種顏料的堆積,色彩繽紛卻不知所云。盡管如此,哥哥嫂子一點也不著急,心想:孩子還小,讓他慢慢練,早晚會有出息的。沒想到,樂樂的一幅“媽媽肖像”把哥哥嫂子的美好愿望擊得粉碎。
這天,我們?nèi)叶荚诩铱措娨暎瑯窐氛f要給媽媽畫肖像,還煞有介事的學著畫家作畫的樣子,讓嫂子打扮一下坐在客廳的沙發(fā)上不要動,自己在一旁拉開了寫生的架勢。嫂子忍著得意,老老實實的為兒子當了一回模特。好不容易等樂樂畫完,哥哥搶先拿過去欣賞起來,只見他連連點頭、大聲叫“好”,樂的快岔了氣。
可是嫂子呢?不看這張畫還好,一看火氣隨之而起,忍不住質(zhì)問樂樂:“我就長這樣???我的嘴有那么大嗎?”她啪的一下把畫拍在桌子上,接著,嫂子又憤怒的轉向幸災樂禍的哥哥,說:“你笑什么笑!”
我把那張畫拿了過來,仔細的一看,原來,樂樂畫中的媽媽長著一張大圓臉,眼睛畫在腦門上,一頭秀發(fā)只剩幾根毛毛,臉上的色彩又藍又綠,一張紅紅的大嘴巴格外突出,嫂子一向引以為榮的細長的彎眉毛卻沒有了,耳朵也不見了,總之,樣子怪里怪氣,別提多難看了。
樂樂本來覺得自己把媽媽畫的特別漂亮,正等著大人夸獎自己呢,沒想到媽媽會這么生氣,嚇得趕緊溜到自己的小屋里搭積木去了,半天不敢出來。
在我看來呀,嫂子真的是錯怪樂樂了。
幼兒的小肌肉活動能力還比較差,手腕和手的動作不靈活,把畫的形象畫的歪歪扭扭、怪模怪樣是很自然的。
在色彩運用上,幼兒喜歡選擇對比強烈的高濃度顏色,把自己覺得好看的鮮艷的色彩,隨心所欲的涂抹在畫紙上,至于這些大紅大綠和真實的顏色是不是一致,他們才不管呢。而這,恰恰是幼兒真實心靈的流露。
當然,最最引起媽媽不滿意的是她的眉毛和耳朵沒有了,嘴巴卻大得出奇,簡直像個怪物。這就要說到幼兒想象的特點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樂樂是在寫生,實際上,他是把平日對媽媽的印象加上自己的想象表達在畫紙上,這里的寫生對樂樂來說只是一種好玩的形式,沒有什么實在的意義。在孩子看來,最生動的是人的嘴巴和眼睛,因為它們經(jīng)常在活動,所以孩子肯定不會把他們漏掉,而眉毛和耳朵(特別是后者),幾乎看不到他們有什么作用,把他們省略也就不足為奇了。
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樂樂把媽媽的嘴巴畫的又大又突出,應該算是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是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xiàn),家長朋友們是否也有過這樣的事呢?我們不妨為有這樣的寶貝而感到驕傲吧!
育兒觀念:不要扼殺孩子的精彩
育兒觀念:不要扼殺孩子的精彩
有一次組織美術活動《圓的暢想》,這堂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幼兒以圓來大膽的創(chuàng)作想象畫。在設計方案時,我仔細分析了教材,也請教了曾組織過此活動的教師,聽了她的意見。認為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是孩子們由于生活經(jīng)驗有限,想象添畫的內(nèi)容會比較單一。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我將孩子們可能添畫的種種形象一一加以示范,但結果出人意料,孩子們的畫面普通單調(diào),我感受到了這次活動的失敗。但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于是我又向組織過該活動的教師求教,經(jīng)過比較,我發(fā)現(xiàn)這個教師班里的孩子所表現(xiàn)的畫面十分豐富和豐滿。原來,這位老師在示范引導時要求孩子畫面要豐滿,形象要豐富,然后給于孩子充分的自主權。孩子們愿意畫什么就是什么。而我則一再強調(diào)“要畫得和別人不一樣”結果由于我要求的太多,孩子無所適從,就造成了這樣的失敗,孩子們有可能出現(xiàn)的精彩就這樣被扼殺了。
不論什么活動,教師的指導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師的指導應該明確到位,不能有太多的要求,否則孩子會無所適從,影響表達表現(xiàn)。特別是藝術活動,教師只要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權,放手讓他們?nèi)L試,孩子才能大膽地去想象,才能創(chuàng)作出精彩的作品。
育兒觀念: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過程,需要父母的愛!
如果訓練孩子好習慣的過程,沒有愛的流動,沒有輕松愉快,必然帶來反彈。我自己深有體會,我和媽媽因為收拾房間的問題吵了10年,媽媽每天充滿怨氣的要求我收拾東西,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就是亂放東西。后來因為太痛苦開始學習心理學,學習包容自己,允許自己的所有行為習慣。有自己的房子,亂了半年后,開始喜歡收拾東西,最后井井有條,布置得溫馨又方便,比媽媽整潔得多,就算去很亂的朋友家住,也不覺得有問題。為什么沒有人要求我訓練我的時候,我卻開始喜歡秩序了?因為秩序,和所有美德,都是人類的本心,只要內(nèi)心不被外在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質(zhì)自然要呈現(xiàn),而且不會變成教條。
若有充足的愛和流動,那孩子的好習慣會自然呈現(xiàn),也無須訓練。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愛和允許之后,靈魂最自然的選擇。比如獨立,每個生命帶著自己的使命而來,媽媽對嬰兒經(jīng)常積極回應,盡力滿足,嬰兒可以全然的依戀媽媽,長大后自然信心慢慢,昂首挺胸地去探索世界,完成他靈魂的使命。你若硬要幫忙,孩子還嫌你障礙自己呢。相反,從小訓練孩子獨立,不可以依賴父母,孩子可能一輩子卡在無助和不安當中,總在尋找依戀滿足,沒有能量去自我實現(xiàn)。再說寬容,嬰兒都有攻擊性,在大人的觀念看來是無理取鬧,如果媽媽能抱持嬰兒的攻擊,孩子就感受到,攻擊是可以的,展現(xiàn)攻擊性的我也值得愛,那孩子長大后自然對別人寬容友善,同時會充滿力量捍衛(wèi)自己。再說說合理要求,若孩子常常被及時滿足,心中對“得到”很有確定感,不會因為得不到的恐懼,歇斯底里的要求立刻兌現(xiàn)。越長大,越能安然的等待合適的時機,提出合理要求。
父母經(jīng)常擔心自己的壞習慣會讓孩子學去。比如父親酗酒,夫妻感情又很差,媽媽忍不住教育兒子,你爸爸是個混蛋,你千萬不能學他。兒子小時候會很乖,煙酒不沾,結婚后,卻突然開始酗酒,甚至打老婆,這樣的例子很多,因為每個孩子都天然地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若意識上不被允許,潛意識就會補償,而潛意識是支配行為的,所以變成了行為上認同父親。
父母無須完美,每個父母都有自己的“壞習慣”,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樣子,有自己的原因,并愿意為此負責,這不影響彼此尊重和相愛。如果酗酒的爸爸對孩子比較愛,媽媽也鼓勵孩子接納這樣的爸爸,孩子會獲得這種感覺:缺點再大的人也會愛我,也值得我的尊重。孩子獲得廣闊而靈活的人際關系。行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沒關系,關鍵是,給孩子這種底氣,無論如何,愛都存在。
所有頑固的壞習慣背后,都是匱乏愛的痛苦。那些真正長期沉溺游戲,影響到正常工作生活的人,一定在現(xiàn)實中匱乏在人際交往中感受到自在和快樂的能力。而游戲,卻能帶來掌控感和虛擬的社交。真實的世界其實遠比虛擬世界有趣,但為什么我們不敢進入真實世界呢?作為嬰兒,媽媽就是整個世界,如果媽媽能“看到”嬰兒,嬰兒就能擁抱整個世界,長大后敢于體驗真實的生活。若孩子嚴重匱乏愛和關注,在現(xiàn)實世界中也會不斷重復體驗到挫折,越來越退縮,最后縮進安全的網(wǎng)絡世界。所以網(wǎng)癮背后最深處的聲音是,“我渴望被媽媽看到,但是我太絕望了?!?/p>
道理本是為維護感受而生,因為我們的真實感受被各種心理防御機制包裹著,干枯地活在頭腦中,所以我們需要學心理學,認識這些防御,最終的目的是讓感受自由流動。心理學道理是用來進行自我認識的,若拿來要求自己和別人的行為,則本末倒置,又成了防御。比如夫妻吵架,妻子說:“我今天很難受,所以脾氣大了點”。丈夫?qū)W了心理學,說;“自己的情緒自己負責,你不能跟我發(fā)脾氣。”這個說法,和“沒看我養(yǎng)家賺錢忙著嗎,別煩我”本質(zhì)一樣,只是套上了心理學的外衣,顯得更正確。無論說法多正確,問題是,愛的流動被切斷,這個說法本身又變成了一種防御,防御我們體驗當下的真實情感,又一次從感受中逃跑了。
所有學科、道理,都只是個說法,我們要學習正確的方法,也要學會放下,真實勇敢的投入生活,讓愛流動,真正的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
育兒觀念:不管如何,請不要小看孩子
育兒觀念:不管如何,請不要小看孩子
成人有了比較,很容易就有所偏好,就連幼兒也懂得這個道理。這天,我開玩笑地問孩子:“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我喜歡媽媽,因為她喜歡我。”據(jù)我了解,媽媽從小就一直陪在孩子身邊,對孩子要求很高,因此從來就是十分嚴厲,而爸爸的“不兇”卻不受孩子的喜歡。我很奇怪,于是就請教了老師,她說愛一個孩子不是對她多縱容,而是平時多給一個關注的眼神,多一個微笑,“不要過多得去追求愛的技巧,愛本身就是一種愛?!庇浀梦覄傞_始實習的時候,我也十分注意教師如何與幼兒交流,并用來模仿,但是并沒有那種由心底發(fā)出的喜愛之情。
做一名幼兒園老師,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平凡中的“偉大”!要學會享受這份忙碌,這種享受是心中真正的享受,不是去想享受這個過程會為自己帶來多少利益的得失,而是真心付出你的愛!在你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給自己一個寧靜的世界,停一秒鐘,你能徹底改變自己的想法。
你不需要時時刻刻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孩子,但請你學會蹲下身子與孩子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