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爸爸媽媽,我喜歡你們這樣「吵架」

發(fā)布時間:2020-09-30 幼兒園我的爸爸媽媽說課稿 幼兒園我喜歡教案 幼兒園說課稿我喜歡的動物

天下沒有無分歧的家庭,夫妻爭吵對于孩子而言,更是一種真實而又強烈的體驗。

「媽媽,我好害怕……」

昨天晚上,我和老公第N次當著3歲的女兒吵架。

我扯著嗓子,把枕頭扔向老公,女兒剛好從房間出來,恰巧看到爸爸推了我一把,我被身后的玩具絆倒了,一下子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人仰馬翻,360度大回環(huán)。

女兒嚇壞了,緊緊地扶著門,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驚恐地看著我們。

我迅速爬起來,顧不得沒有發(fā)揮完的唇槍舌戰(zhàn),把女兒帶回房間,離開第一現(xiàn)場。女兒突然大哭,「媽媽,我好害怕,你要是摔死了怎么辦?」

我以為她會問爸爸媽媽為什么爭吵,為什么亂扔東西,為什么打架,結(jié)果3歲的女兒問的是這句。

我的心理防線一下子被擊破,鼻子酸了眼圈紅了,心中的委屈、難過、對孩子的愧疚全部傾瀉出來。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從來不吵架」。生活習慣差異、思維方式、財務(wù)因素、隔代關(guān)系、育兒觀念不一致、夫妻生活不和諧等等各種理由都會成為夫妻關(guān)系危機的導火索。

而育兒,就成了夫妻矛盾的主戰(zhàn)場,很多中國媽媽最心寒的喪偶式的育兒,往往都是媽媽做多、管多、批評多;爸爸做少、陪少、成就少。

一言不合就容易引發(fā)全面戰(zhàn)爭,各自為陣,就像拔河,情緒的對峙很容易兩敗俱傷。

然而一邊責備對方,一邊用彼此的沖突來懲罰孩子,其實是對孩子更大的傷害。

父母吵架,為何受傷的總是孩子?

一對夫妻,從最初連體嬰一般相愛,再到走向沖突的獨立個體,最終成為彼此尊重和諧相處的夫妻,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

每一步都伴隨著彼此差異的磨合和沖突。

而生活中的一些溝通「陷阱」,特別容易導致激烈的爭吵和對抗:

1.責備和問罪:(都是你的錯)(zHE135.coM 零思考方案網(wǎng))

2.謾罵:(你是不是腦子壞了)

3.威脅:(你再這樣就離婚)

4.命令:(你必須聽我的)

5.說教:(我懂得比你多……)

6.警告:(我最后告訴你一次)

7.控訴:(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

8.比較:(你看看別人家的老公)

9.諷刺挖苦:(就你這樣的,還挑三揀四)

10.預(yù)言:(不聽我的,你總有一天會后悔)

這些陷阱翻譯過來就是:「我是對的」「我付出的更多」「我是為你好」,本質(zhì)都是控制。

這些暴力語言不僅使得夫妻關(guān)系鬧得更僵,到了孩子眼里,看到的雙親都是廝殺和博弈。

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激烈爭吵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消極的感受,對孩子影響深遠:

1.父母吵架是因為我,引發(fā)錯誤歸因;

2.最親近的人激烈沖突,失去安全感和穩(wěn)定感,不知所措;

3.情緒上的連鎖反應(yīng),就像「踢貓效應(yīng)」一般,負面情緒被持續(xù)傳染、醞釀、升級,強烈的負面情緒又會引發(fā)應(yīng)激反應(yīng),繼而引發(fā)心理和行為問題。

父母的暴力語言示范,會讓孩子認為處理沖突和問題的方式就是謾罵、暴力溝通。

孩子成長的主要方式是模仿,「暴力溝通」特別容易被孩子習得,即便是無意識狀態(tài)下孩子也會容易采取自己熟悉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有時候創(chuàng)傷還會代際傳遞,孩子因為習慣了父母對爭執(zhí)的暴力溝通方式,日后容易在親密關(guān)系和社交中變成施暴者或者受暴者。

當孩子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那些年父母吵過的架,都進入了自己的靈魂。

孩子怕的不是父母吵架,而是不會「好好吵架」

很多人會問,是不是父母一定不能當著孩子面吵架?當然不是。

父母不吵架分兩種:

一種是所有情緒和感受得到了和充分表達和合理溝通,不需要吵架。

另一種是,避免溝通,為了不吵架而不吵架。

第一種是真和諧,第二種是假和諧。

真和諧的父母一定是很好的情商教練,假和諧的父母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為了孩子而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情緒不是流動的。

孩子只能看到彼此的妥協(xié),而看不到?jīng)_突化解和問題解決的過程,缺乏真實的「沖突體驗機會」。

孩子長大以后,在社交中也不一定會很好地表達自己、應(yīng)對沖突。

我曾經(jīng)接觸過這樣一個案例,父母近十余年不說話,分房分餐,連家里老人出殯這樣的大事都是靠別人傳話,相互之間不僅零吵架,更是零交流。

這樣的假和諧之下,家里的孩子社交都比較封閉,親密關(guān)系也很有問題。

當夫妻遇到問題,不可避免地和另一半爆發(fā)爭吵時,如果可以「非暴力溝通」,表達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并且積極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反而是對孩子很好的情緒訓練。

首先需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夫妻吵架很容易越吵越兇,深呼吸,暫停幾分鐘都是讓情緒降溫很好的緩沖辦法。

其次,對事不對人,善用「我式」溝通法,說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抱怨。

再次,夫妻也需要親子中的共情,換位思考,想想對方的需求和感受。冷靜下來后,努力尋求解決辦法。

「非暴力溝通」的底線是不對彼此進行謾罵、人生攻擊,不惡語傷人。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太過激的言行,容易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評價。對于孩子而言,沒有什么比「我的爸爸/媽媽是個混蛋、壞人」更具破壞性了。

每對夫妻溝通模式不同,有人習慣熱吵,有人喜歡冷戰(zhàn),無論哪種方式都應(yīng)該留一段時間讓情緒平緩下來,然后再交流溝通彼此的想法、需求,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

夫妻關(guān)系就像雙人舞,每個家庭都有自己處理問題的獨特模式,然而都離不開真實的表達和彼此的和解。

「災(zāi)」后重建,重點是要「和好」

父母吵架后,最重要的工作,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和好的過程,并且真誠地告訴孩子事情的前因后果。

首先,向孩子解釋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有沖突的,父母只是在某些事件上有分歧。

其次,坦言這次爭吵是父母的事,與你無關(guān),并不是因你而起。

最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管發(fā)生什么事都永遠愛你。

如果孩子在父母爭執(zhí)后已經(jīng)有強烈的情緒問題,甚至異常行為,有攻擊性,可以通過安全的攻擊性游戲幫助孩子宣泄情緒,比如打枕頭、打沙袋等高強度游戲。

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游戲,讓孩子重演現(xiàn)場,比如孩子當爸爸,玩具做媽媽,讓孩子可以理解真實的沖突和情緒。

當然,通過講繪本、玩畫畫、玩音樂、模擬角色演動畫等表達方式也都可以幫助孩子梳理和宣泄自己的情緒感受。

其實,在一段「完美爭吵」(沖突-和解-重建-修復)中,父母真實地呈現(xiàn)了自己在親密關(guān)系、社會交往中的沖突與矛盾,孩子可以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父母是如何在沖突中走向合作的。

情緒的爆發(fā)、感受的表達、情緒的描述處理與控制、問題的溝通與解決.....可以說是最好的實戰(zhàn)案例分析了。

尤其是父母通過對立走向和解的過程,讓孩子也獲得了這樣的情緒經(jīng)驗。

在「完美爭吵」或者「非暴力溝通」模式中的父母吵架,孩子會學習到情緒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好好說話,好好吵架,好好重建,在真實流動的情緒中,給孩子穩(wěn)定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爸爸媽媽吵架,對孩子影響很大


如果夫妻感情不好,那么,他們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也會不開朗??赡苡械娜藭|(zhì)疑,嬰兒這么小,怎么會知道爸爸媽媽之間的感情?大家一定要知道嬰兒擁有敏銳的頭腦,它能敏感地吸收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刺激。假如夫妻倆經(jīng)常在孩子面前吵架,試想一下孩子心理會怎么樣。

雖然孩子不知道爸爸媽媽爭吵具體是為了什么,但卻能夠體會到憎恨與厭惡的感情。爸爸媽媽經(jīng)常吵架,孩子肯定會變得陰沉不開朗。孩子臉上的五官雖然是遺傳來的,但是嬰兒的表情,卻是可以真實反映雙親生活的鏡子。

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一個案例,有一位年輕母親抱著嬰兒到“人生服務(wù)所”,跟大家討論自己離婚的事情,當時,大家都發(fā)現(xiàn)孩子和母親的悲傷表情極為相像,令人感到非常詫異,孩子為什么也會這么悲傷呢。??

被強力培植了憎恨與厭惡感情的幼兒,隨著年紀的增長會上幼兒園、又會上小學,漸漸長大后,你覺得孩子會變成什么樣的人?這應(yīng)該不難想象。??

查一查問題少年的記錄就可以知道,問題少年的幼兒期,基本上都是在不幸的家庭環(huán)境中度過的。孩子懂事后的心理動機或行動等的原點,都是來自于幼兒時代所接受到的無意識的經(jīng)驗。

母親的“憂慮”會傳染幼兒

說到幼兒教育,很多人往往誤解為就是開發(fā)智力商數(shù)、漢字記憶量等可計量的能力。事實上,如果開發(fā)不可計量的,諸如判斷力、價值觀或感知力等能力,才是教育孩子的關(guān)鍵,這一點希望大家都能夠記住。

特別是后者,根本不必擺出架構(gòu)來談“教育”。因為媽媽平時的行動與感情就是教育的緣故,所以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五音不全的母親教出來的子女唱歌肯定也會跑調(diào)。同樣的,如果媽媽平時不是很開心的話,那么自己教育出來的孩子,個性一定不開朗,冒失的母親所養(yǎng)育的孩子,平時做事情肯定是毛手毛腳的。至于五音不全,其實只要媽媽意識到,平時不在孩子面前唱歌就可以了。??

但是,性格,感情、感覺等實際問題,很多時候媽媽自己都會忽視,就算自己發(fā)覺了,也不可能短時間就改過來,因此爸爸媽媽平時一定要多加注意才行。??

媽媽如果感冒了,孩子很快也會被傳染。媽媽如果不想傳染子女,那就要掛口罩,經(jīng)常漱口等。但是,好像大部分的母親都做不到防范自己的缺點感染子女,所以,希望爸爸媽媽盡力不要把自己的缺點遺傳給子女。??

“愁慮”的母親所帶有的病原菌比疾病的傳染性還要強大,會以強烈迅速的速度感染子女,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做好預(yù)防工作。說是幼兒教育,事實上,不需要標新立異。恩愛的夫妻、融洽的家庭,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幼兒教育了。

家園共育:爸爸媽媽,你有這樣做過嗎?


學齡前兒童,由于年齡小,各方面能力畢竟是有限的,作為家長,你是否碰到過以下的情況:

看著孩子笨拙的動作,干脆上前幫一把。

看到孩子冥思苦想得不出答案,干脆直接告訴他。

看到孩子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替他整理了算了。

如果這些事您都做過了,那么以下提出的建議很是適合您。

先看兩個案例

案例1

“這樣不就行了嘛,很簡單的!”

幼兒園的親子活動課上,一個孩子在玩各種各樣的鎖玩具,媽媽在旁邊看。剛開始,孩子通過自己的探索打開了幾把鎖,但后來碰到一把比較復雜的鎖,孩子動動這兒,又動動那兒,正抓耳撓腮地想辦法。這時,媽媽伸手幫他打開了:“這樣不就行了嘛,很簡單的!”

案例分析:

孩子有自己的思維發(fā)展特點與相應(yīng)的水平,對于成人來說很簡單的事情,對他們來說也許是“很費腦筋”的大事;但是他們愿意為此費腦筋,并常常因為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而興奮不已。

但有很多家長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懂得“等待孩子”自主探索事物的重要性,覺得自己幫他找到答案是最省事的途徑。但這種方式卻剝奪了孩子自主發(fā)展的機會,以后還可能使孩子養(yǎng)成依賴性和惰性。

案例2

“我自己來!”

浩浩今年三歲半。有一天早晨,媽媽想幫浩浩穿鞋子,準備送他去幼兒園。誰知浩浩推開她的手:“我自己來!”由于時間快來不及了,媽媽便執(zhí)意幫他穿,而小孩卻堅持自己穿。媽媽一生氣,強硬地替他穿好,結(jié)果孩子大哭起來。

案例分析:

孩子有自己動手完成自己事情的天性。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家長剛幫孩子整理好小書包,孩子卻把東西一件一件拿出來,再一件一件放回去。家長為了省事,有時會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但孩子是不希望成人事事插手的,他們更想要的是體驗整個過程的快樂,而非結(jié)果。

案例反思:不要去打擾孩子的活動

一、保護孩子的自主活動本能

同樣有這樣一個例子:屋子里放著一摞疊好的毛巾,一個兒童把一條毛巾取下來,放到另外一個地方;然后拿下第二條,放在第一條的上面;隨后是第三條、第四條……直到把所有毛巾挪動完畢,然后又一條一條地把這些毛巾挪回到原處。

他這樣做是沒有什么目的的,他只是體驗這個過程。值得慶幸的是,在這個兒童挪動毛巾時,沒有家長看到,因此沒有受到成人的吆喝。沒有成人的干擾,他才能如此輕松快樂。這就給了我們啟示:家長千萬要學會等待、耐心,盡量不去干擾孩子的活動。

二、保護孩子自己的行動節(jié)奏

當成人看到一個兒童正努力做某些似乎毫無成效的事情,而這些事情成人瞬間就可以完成,并且會做得完美得多,這時他就想去“幫助”這個兒童了。

但是兒童有自己的行動節(jié)奏,而且節(jié)奏是不易改變的,只有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有改變的正當理由。

其實當兒童被迫接近于成人的節(jié)奏時,他是痛苦的。然而很多成人,特別是獨生子女家長并不了解這一點。而最為嚴重的后果是,這種“幫助”孩子做事的方式,容易使孩子依附于成人,而懶得再自己做任何事情。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是孩子們可以自己做的,只是由于身邊有可以依賴的人,他們就不做了,放棄了可以自己做的事,也就永遠得不到通過自己努力而隨之帶來的快樂。

由此可見,家長要做的就是最好不要去打擾孩子的自主活動,保護孩子天賦的自主活動本能,并尊重孩子自己活動的節(jié)奏,讓他們真正地自己享受自己活動的過程,并且在自主活動過程中自由地成長。

“爸爸媽媽,當初你們干嘛不逼我?”


01

有一期《向往的生活》中,一個叫呂思清的男人火了。

這樣說也許有失公允:四歲學琴,五歲登臺演出,八歲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十七歲獲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并被譽為“東方第一人”……呂思清的簡歷,早已金光熠熠。

不過,在節(jié)目中,當琴弓搭上琴弦,一曲《梁?!肪従弿乃值變A瀉而出時,在場的每個人,都被深深打動了,王迅的眼里,甚至有淚光閃過。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這眼淚,一分是被琴聲感動,一分是羨慕,還有一分,是為自己感到遺憾。

思清表演結(jié)束后,王迅技癢難耐,也“比劃”了一曲,但可惜的是,雖然動作很標準,水平卻判若云泥。放下琴,王迅失落地反復感嘆:可惜我原來沒堅持;最對不起我媽,我第一把小提琴41塊錢,我媽當時的工資是一個月18……剛開始我也特喜歡,后來不知道為什么,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我后來特別后悔,當時要是堅持一下的話,起碼現(xiàn)在是個特長……

其實,在場的幾個會拉小提琴的人:呂思清、大華(劉憲華)和王迅,差不多都是從四五歲起開始練琴的,然而幾十年過去,當初起點差不多的三人,一個成了世界級的演奏家,一個從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yè),而另一個,甚至不好意思說出口自己喜歡小提琴,因為自己的水平,配不上那份“喜歡”。

而一旁什么都不會的Angelababy,則更加羨慕,也更加失落。送走思清后,她問大華:

“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

劉憲華回答說:“對,被逼著?!?/p>

“那你小時候愿意嗎?”

“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然后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然后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p>

“那你覺得現(xiàn)在感謝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p>

“是啊,如果他們不逼你,這些東西永遠不會長到你身上。我小時候是放養(yǎng)長大的,什么都沒學?!?/p>

這時候,字幕上出現(xiàn)一行字,為什么當初沒人逼我?

孩提時代的我們,總是很難先知先覺。父母的逼迫可能嚴厲,卻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寥寥數(shù)語,說出多少成年人的心聲。

02

工作后,經(jīng)常聽到身邊的人有這樣的感慨:

如果有人逼我一下,也許我不會放棄學吉他;

如果當初媽媽逼我堅持學書法,我現(xiàn)在的字就不會丑到連簽快遞都不好意思;

如果當時堅持把游泳學會,那就不用花錢請教練教孩子游泳了

……

如果,如果,如果。

兒時的興趣,像一個個啃了一口就被隨手丟棄的蘋果,滾到角落里,慢慢腐爛、風干、消失。

長大后的我們,再看到人家有一技之長時,只能默默羨慕,默默遺憾。

記得公司里有一個女孩,平時特別安靜,除非涉及到工作上的溝通,否則很少說話,打扮得也極不起眼。在一群嘰嘰喳喳的女生中,她很容易被忽略掉。入職一年多,公司還有一半以上的人叫不出她的名字。

直到去年年底的公司年會,她所在的部門差一個節(jié)目,領(lǐng)導把她推了上去,她也沒太拒絕,報了一個獨舞《愛蓮說》。

到了年會那天,她在臺上站定,聚光燈點亮,音樂響起的一瞬間,所有人都驚呆了——靈巧的舞步、柳枝般柔軟的身段,和音樂天衣無縫的配合……那一刻,你覺得那個沉默寡言的女孩完全不見了,臺上的人,裊娜婉轉(zhuǎn),舞姿行云流水,笑容落落大方,那晚,她成了臺上最皎潔的白月光。

而在臺下鼓掌的我,只能一邊羨慕,一邊后悔。

小時候,我也曾學過跳舞,自己纏著媽媽去報了班,學了三個月,又嫌累,哭鬧著不肯再去上課。媽媽雖然覺得可惜,但看我哭得可憐,也就沒有堅持。

不過,從那以后,每當班級匯演、公司年會的時候,都只能在一邊羨慕地看著別人表演,安安靜靜地當“分母”。

所有人生前期偷的懶,都在暗中標好了價碼。當時不經(jīng)意的放棄,最終成了生命中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

而放棄了學跳舞,余下來的時間我又做了什么呢?——發(fā)發(fā)呆、淘淘氣,糊弄糊弄作業(yè),混日子而已。

最令人遺憾的,也在于此:既沒有所謂的快樂童年,也沒有一技傍身,回望過去,目之所及,不過一片茫茫。

這讓我想起了《精進》里的一段話:這個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堅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過,對前一種人們常常趨之若鶩,對后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

孩子,尤其是這樣,沒人監(jiān)管、沒人逼迫的話,他會很容易放棄需要長期投入的事,選擇最簡單、最快樂、同時也是最放縱的方式。

03

學特長如此,其實學知識也一樣。

從小學到高考,12年的學習經(jīng)歷,仿佛一場極其漫長的馬拉松,數(shù)不清的孩子會在中途掉隊。

這時候,很多父母會想:

算了,孩子不想學就不學吧,那些上了大學的也沒見多有出息;

孩子還小,快樂最重要,他愛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他對學習沒興趣,可能不是這塊料,大不了以后不吃這碗飯。

這幾年,有一種奇怪的“快樂教育”論調(diào)大行其道,認為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該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乍一看,這個觀點并沒有錯,甚至還很順應(yīng)孩子的個性。

但是,孩子哪里懂那么多。

他哪里知道不學習的人,未來要多吃多少苦,要經(jīng)歷多少生活的磨難。他只會覺得,眼前的快樂最重要,認為順著他的、讓他想干嘛干嘛的就是好人。

其實,若說天性,知難而退、半途而廢、避重就輕才是人的天性,而教育,就是要幫孩子克服這些,讓他成為更自律、更上進的人。

就像王迅一樣,一開始學琴時,也特別感興趣,練得很起勁,但有一天,“莫名其妙地就不想拉了”。

孩子的興趣,對特長也好,對學習也罷,其實都是很脆弱的,就像黑夜里的一顆小火星,很容易熄滅,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勁,在孩子的意志動搖時,堅定地扶他一把。

此外,葉子老師還覺得,有時候,我們過分夸大了“興趣”的重要性,只因為孩子說沒有興趣了、不喜歡了,就任由他把自己銹成一塊廢鐵。

有一個兼職做家教的博士曾經(jīng)吐槽說:“有一個孩子都快20歲了,都高三了,還跟我說對數(shù)學沒興趣,我給你講講數(shù)學家小時候的故事?再給你培養(yǎng)興趣?”

其實更多時候,孩子不是因為有興趣才做得好,而是因為做得好,在這件事上得到成就感、滿足感,才慢慢產(chǎn)生了興趣。就像劉憲華,原本不愛拉琴,直到12歲參加了比賽,嘗到了甜頭,才慢慢喜歡上。

父母的逼迫,不是不顧客觀事實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孩子想偷懶、想放棄時,逼他不要半途而廢,堅持陪他度過最初的艱難期、中途的瓶頸期,并且在適當?shù)臅r候給孩子小小的鼓勵,讓他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個過程也許很痛苦,但一旦成功,便能夠一勞永逸。

更重要的是,我們逼迫孩子學習,最根本的目的,其實還不在于好成績,而是培養(yǎng)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則意識和對事情保持專注的能力。

這些,遠比成績本身更重要,也更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沒理由相信,一個對待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孩子,會突然有一天,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另一件事;

也沒理由相信,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的孩子,會在未來面對生活的考驗時,一下子做到百折不撓,一往無前。

孩子在學習中、成長中碰到的所有困難,其實都是未來生活的預(yù)演,只不過,在長大后,放棄、失敗的代價要大得多。

現(xiàn)在我們不狠下心,逼孩子學會“七十二變”,以后又有誰會一生陪在他身邊,幫他擋住“八十一難”呢?

爸爸、媽媽,我愛你們——家庭教育隨感


當“愛的教育”在我們幼兒園遍地開花時,我們的家長朋友們也感受到了這份濃濃的愛意,并在家庭教育中滲透著、引領(lǐng)著,寫下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以下就是我班一位家長寫的“育女心得”,與大家共同分享。

我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寶寶的成長離不開爸爸媽媽的言傳身教。小小的他們耳濡目染,默默地感受著家人的溫情,模仿著家人的言行。

當我給寶寶89歲高齡的曾祖母洗臉洗腳時,寶寶靜靜地站在我的身邊,不時用稚嫩的小手為曾祖母拉拉起皺的衣角,拍拍她身上的灰塵。我知道父母的行為在這個時候就是“教育”,無聲勝有聲啊!回到家之后,她居然拿來了一個空水盆,仰起她可愛的臉蛋笑著說:“媽媽,寶寶幫你洗腳?!闭f完纏著我要來幫我脫鞋襪,學著先前的我,有模有樣地幫我洗起了腳。

有說有笑,那么快樂。呀,一個4歲不到的孩子,在她幼小的心靈里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她那么的純真,那么的稚嫩,那天使般的話語讓我的內(nèi)心在飄著小雪的日子里,仿佛涌進了一股溫泉。我的寶寶在長大。

下雨天,母女倆乘著三輪車高高興興地往家的方向趕。到了呂公橋上,眼看著車夫吃力地上坡,寶寶突然停止了她優(yōu)美動聽的“我愛我的幼兒園”的歌唱,轉(zhuǎn)過頭來告訴我:“媽媽,我們下車吧!”

“為什么呀?”

“你看,老爺爺騎車這么累,我們下車他會不累的。”寶寶稚氣的小臉上透露著大人般正經(jīng)。

“噢!”我欣然同意。

我的寶寶,你長大了,你懂得關(guān)心、照顧別人了。

想想以前,每當爸爸要離開平湖幾天的時候,總會告訴她:“寶寶,爸爸不在家的日子里,你要照顧好媽媽。不要頑皮噢!”這時候的她,總是又蹦又跳地叫著:“爸爸,你放心,我知道啦!SEEYOU~”

在家中,每晚睡前,寶寶總會吻一下我們的臉,有時會說:“爸爸媽媽,我愛你們!”然后聽著故事慢慢地進入了夢鄉(xiāng)。我們平時也經(jīng)常將“你好”“謝謝”“要我?guī)兔帷薄啊边@些話掛在嘴邊,每當寶寶幫我們撿起掉落在地上的書本時,我們總會說聲“謝謝!”

這些不經(jīng)意間的對話總是在不知不覺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孩子。而我的孩子也正在用她的成長告訴著我們她的懂事、她的乖巧。雖然我們能做的有限,但是我們只要把能做的做好,用最好的自己去做一個四歲孩子的父母,讓她可以很驕傲地跟大家說:我愛我的爸爸媽媽。

育兒觀念:爸爸媽媽們,請放開你的手!


育兒觀念:爸爸媽媽們,請放開你的手!現(xiàn)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深受長輩的寵愛。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孩子要提出的要求基本上都能被滿足。在吃飯問題上也是如此,這個不要吃,好,那就不吃。那個我也不要吃,好,那就也不吃。在家里,想讓孩子吃飯,就跟求菩薩一樣的,一家人圍著一個人轉(zhuǎn),人跑哪里,飯碗就端到哪里。如今孩子上幼兒園了,在幼兒園可沒有家里的這么優(yōu)厚的待遇,只能人人自己吃。一到家,就又“不會吃了”,為此家長們也經(jīng)常說:“哎,吃飯時要是有老師在那就好了!”

例如我們班的如如在幼兒園我們給的飯都能全部吃完,雖然吃得有點慢但至少可以獨立完成,但每天早上來園如如總是拿著早點到幼兒園來吃,一問其家長才知道原來如如在家是一點飯都不吃,中午在幼兒園吃好,晚上回家居然都不吃飯的,一家人都圍著他們轉(zhuǎn),用盡了各種辦法,軟磨硬泡,都無計可施。早上起來也是如此。為此家長很是頭痛,于是便有了這一情形。她媽媽就在想了如果吃飯時老師在就好了。

其實,家長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孩子在幼兒園、在老師面前吃飯很容易,也許家長會想這是因為孩子怕老師。其實不然,孩子在幼兒園里不能享受在家的優(yōu)越感,他所享受的是他在完成一件事以后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也正是因為這份肯定使他們樂此不疲。還有,幼兒在家吃飯,隨時會有打翻碗、掉米,吃得慢的情況發(fā)生,孩子迎來是家長的責罵,圖省事的家長就包辦代替,“喂”,既干凈又快,從此以后孩子養(yǎng)成了不愿動手的習慣。而在幼兒園,孩子們能充分發(fā)揮自己,老師給予他們的都是鼓勵和肯定。如果家長在家也能以贊賞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孩子,對孩子放手、放心,那么我相信孩子在家也能像在幼兒園一樣能自己獨立的完成。

所以希望爸爸媽媽們,請你們放開自己的手讓孩子自己去動手完成吧,要以一顆贊賞包容的心去對待,不要一味的包辦代替,好嗎?

相關(guān)推薦

  • “爸爸愛媽媽,為什么還要吵架?” 今日七夕,圈里撒的都是狗糧:曬錢、曬花、曬月餅,吃不著,看飽了~~ 作為一個二寶媽,木有“愛情”好多年,不求花前月下,我只要“理解”就夠了,夠了…… 就在昨天,因為一件小事兒,和“二貨”老公吵了一架,...
    2020-12-12 閱讀全文
  • 爸爸媽媽吵架,對孩子影響很大 如果夫妻感情不好,那么,他們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也會不開朗??赡苡械娜藭|(zhì)疑,嬰兒這么小,怎么會知道爸爸媽媽之間的感情?大家一定要知道嬰兒擁有敏銳的頭腦,它能敏感地吸收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刺激。假如夫妻倆經(jīng)...
    2021-05-18 閱讀全文
  • 爸爸媽媽我愛你們作文9篇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特意整理了“爸爸媽媽我愛你們作文”相關(guān)資料,以下就是詳細內(nèi)容,相信我們都期待變得更加優(yōu)秀。文章創(chuàng)作可鍛煉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也能讓我們更關(guān)注周圍的生命和人文環(huán)境。積累更多單詞后,我們能輕松寫出文章并快速完成。...
    2023-05-28 閱讀全文
  • 家園共育:爸爸媽媽,你有這樣做過嗎? 學齡前兒童,由于年齡小,各方面能力畢竟是有限的,作為家長,你是否碰到過以下的情況: 看著孩子笨拙的動作,干脆上前幫一把。 看到孩子冥思苦想得不出答案,干脆直接告訴他。 看到孩子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替他...
    2020-06-10 閱讀全文
  • 爸媽吵架文案101句 在這個緊密相連的世界里,我們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命運的安排。今生的相遇不僅僅是一種偶然,而是前世往昔的積累?,F(xiàn)在,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精心整理出一篇關(guān)于"爸媽吵架文案"的文章,我對于運用各種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充滿自信。在這個網(wǎng)絡(luò)交互工具普及的時代,我們的對話都離不開句子,而優(yōu)秀的句子能更準確地表達出我們...
    2024-01-05 閱讀全文

今日七夕,圈里撒的都是狗糧:曬錢、曬花、曬月餅,吃不著,看飽了~~ 作為一個二寶媽,木有“愛情”好多年,不求花前月下,我只要“理解”就夠了,夠了…… 就在昨天,因為一件小事兒,和“二貨”老公吵了一架,...

2020-12-12 閱讀全文

如果夫妻感情不好,那么,他們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也會不開朗??赡苡械娜藭|(zhì)疑,嬰兒這么小,怎么會知道爸爸媽媽之間的感情?大家一定要知道嬰兒擁有敏銳的頭腦,它能敏感地吸收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刺激。假如夫妻倆經(jīng)...

2021-05-18 閱讀全文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特意整理了“爸爸媽媽我愛你們作文”相關(guān)資料,以下就是詳細內(nèi)容,相信我們都期待變得更加優(yōu)秀。文章創(chuàng)作可鍛煉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也能讓我們更關(guān)注周圍的生命和人文環(huán)境。積累更多單詞后,我們能輕松寫出文章并快速完成。...

2023-05-28 閱讀全文

學齡前兒童,由于年齡小,各方面能力畢竟是有限的,作為家長,你是否碰到過以下的情況: 看著孩子笨拙的動作,干脆上前幫一把。 看到孩子冥思苦想得不出答案,干脆直接告訴他。 看到孩子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替他...

2020-06-10 閱讀全文

在這個緊密相連的世界里,我們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命運的安排。今生的相遇不僅僅是一種偶然,而是前世往昔的積累?,F(xiàn)在,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精心整理出一篇關(guān)于"爸媽吵架文案"的文章,我對于運用各種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充滿自信。在這個網(wǎng)絡(luò)交互工具普及的時代,我們的對話都離不開句子,而優(yōu)秀的句子能更準確地表達出我們...

2024-01-05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