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愛媽媽,為什么還要吵架?”
發(fā)布時間:2020-12-12 幼兒園為什么不放寒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寒假今日七夕,圈里撒的都是狗糧:曬錢、曬花、曬月餅,吃不著,看飽了~~
作為一個二寶媽,木有“愛情”好多年,不求花前月下,我只要“理解”就夠了,夠了……
就在昨天,因為一件小事兒,和“二貨”老公吵了一架,當時孩子就在身邊。見爸爸情緒激動,妞很緊張地問:“爸爸,你是不是在和媽媽聊天?你說話的聲音太大了!”
“二貨老公”趕緊道歉,“我和你媽在討論事情,爸爸很愛媽媽的!”(聽起來像騙人~)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這種情感,會影響孩子的“婚姻觀”“愛情觀”“生活觀”。
我偶爾也會用這個觀點拿來“教育”“二貨老公”:不要讓孩子對“婚姻”“愛情”“生活”失望,我們是她最好的榜樣!
在孩子幼年的記憶里,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爸爸媽媽不吵架,這是他們心中“愛情”最初的樣子。
小屁孩兒眼中“愛情”的樣子
【什么是相愛?】
【爸爸愛媽媽嗎?】
【他們怎么相愛的?】
【他們相愛是什么樣子?】
【你會和誰結婚?】
孩子的心就像一個強大的感應器,爸爸媽媽之間細微的情感變化,都會準確無誤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泛起漣漪。如果爸爸媽媽彼此相愛,孩子會被這種愛“滋養(yǎng)”,獲得生活帶給他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我們彼此相愛,請讓孩子“理解”
童憶成長雖然關注幼兒成長,但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影響,所以我們發(fā)現其實每對夫妻都很相愛。只不過,生活的瑣碎把這份情感沉在心底,雖然我們有爭吵,沒了浪漫,少了表露,但柴米油鹽的“愛情”更彌足珍貴。
每次情緒失控雙方爭吵過后,為了不給孩子造成傷害,我們還要“假裝”安撫:爸爸很愛媽媽!
其實,孩子理解不了這么復雜的情感:既然愛,為什么還要吵架?正如,我們狠狠地批評孩子,然后撫慰他“我很愛你”是一樣的道理,孩子會認為這就是矛盾的情感表述。
愛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能讓孩子感受到世間的美好,而孩子思維很直觀,所以,愛,請用孩子“理解的方式”,讓他看到、聽到、感受到。
首先,你必須明白,孩子不是夫妻矛盾的撒氣筒。
有時候,我們和老公爭吵,很容易把情緒發(fā)泄到孩子身上。那一刻,你有沒有看到孩子無助的表情?這是最無能的表現,孩子不應該為爸爸媽媽的憤怒買單,再說,大人的恩怨,與孩子何干呢?
1.做共同的事情,比如做飯……
如果你留心觀察,那些習慣和彼此共同做事情的家庭,大都幸福感爆棚。身邊的一個朋友結婚不到兩年就離了,在反思這段情感時,朋友說,她和老公在一起做飯、吃飯的日子屈指可數。
沒有共同的事情,也就少了共同的語言,情感也就淡了。
人是情感動物,當我們共同做家務、共同陪孩子玩耍、共同旅行……共同做的事情越多,我們對彼此的愛越濃,越不能分割。
2.愛很含蓄,但偶爾也可以“肉麻”
結婚生子后,我們的愛變得越來越含蓄。且不談曾經那些“肉麻”的情話,就連正日常關心的話語我們也懶得張嘴了。
有人說,我怕“教壞”孩子,不,適當“肉麻”,是讓孩子感受愛最直接的方式。
“老公,路上慢點!”“媳婦,你歇著,我來!”……這些溫暖的話你多久沒有給對方說過了?
如果可以,不要避諱在孩子面前牽手、擁抱,愛,請讓孩子看得見。要知道,夫妻之間適當的身體接觸和語言表達,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安全感。
3.爭吵,給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
生活中,沒有不爭吵的夫妻。
但一定要對孩子坦白,為什么爸爸媽媽會爭吵,盡量當著孩子的面和好如初,告訴孩子:我們的問題解決了,爸爸媽媽彼此原諒了。
總之,你要展現給孩子的是一種處理矛盾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情感宣泄。這點很重要,孩子極有可能效仿你們的方式處理將來的家庭關系,這是毋庸置疑的。
一個愛的動作,一句愛的語言,無論多小的孩子,都能注意到,并以此理解父母的“愛”。這種情感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參照。
孩子對未來生活的期許,投射著我們家庭關系的影子。我們彼此相愛,就是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顆“幸福”的種子,也許某天,它會在生活中綻放出一朵花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爸爸媽媽吵架,對孩子影響很大
如果夫妻感情不好,那么,他們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也會不開朗??赡苡械娜藭|疑,嬰兒這么小,怎么會知道爸爸媽媽之間的感情?大家一定要知道嬰兒擁有敏銳的頭腦,它能敏感地吸收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刺激。假如夫妻倆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試想一下孩子心理會怎么樣。
雖然孩子不知道爸爸媽媽爭吵具體是為了什么,但卻能夠體會到憎恨與厭惡的感情。爸爸媽媽經常吵架,孩子肯定會變得陰沉不開朗。孩子臉上的五官雖然是遺傳來的,但是嬰兒的表情,卻是可以真實反映雙親生活的鏡子。
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案例,有一位年輕母親抱著嬰兒到“人生服務所”,跟大家討論自己離婚的事情,當時,大家都發(fā)現孩子和母親的悲傷表情極為相像,令人感到非常詫異,孩子為什么也會這么悲傷呢。??
被強力培植了憎恨與厭惡感情的幼兒,隨著年紀的增長會上幼兒園、又會上小學,漸漸長大后,你覺得孩子會變成什么樣的人?這應該不難想象。??
查一查問題少年的記錄就可以知道,問題少年的幼兒期,基本上都是在不幸的家庭環(huán)境中度過的。孩子懂事后的心理動機或行動等的原點,都是來自于幼兒時代所接受到的無意識的經驗。
母親的“憂慮”會傳染幼兒
說到幼兒教育,很多人往往誤解為就是開發(fā)智力商數、漢字記憶量等可計量的能力。事實上,如果開發(fā)不可計量的,諸如判斷力、價值觀或感知力等能力,才是教育孩子的關鍵,這一點希望大家都能夠記住。
特別是后者,根本不必擺出架構來談“教育”。因為媽媽平時的行動與感情就是教育的緣故,所以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五音不全的母親教出來的子女唱歌肯定也會跑調。同樣的,如果媽媽平時不是很開心的話,那么自己教育出來的孩子,個性一定不開朗,冒失的母親所養(yǎng)育的孩子,平時做事情肯定是毛手毛腳的。至于五音不全,其實只要媽媽意識到,平時不在孩子面前唱歌就可以了。??
但是,性格,感情、感覺等實際問題,很多時候媽媽自己都會忽視,就算自己發(fā)覺了,也不可能短時間就改過來,因此爸爸媽媽平時一定要多加注意才行。??
媽媽如果感冒了,孩子很快也會被傳染。媽媽如果不想傳染子女,那就要掛口罩,經常漱口等。但是,好像大部分的母親都做不到防范自己的缺點感染子女,所以,希望爸爸媽媽盡力不要把自己的缺點遺傳給子女。??
“愁慮”的母親所帶有的病原菌比疾病的傳染性還要強大,會以強烈迅速的速度感染子女,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說是幼兒教育,事實上,不需要標新立異。恩愛的夫妻、融洽的家庭,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幼兒教育了。
爸爸媽媽,我喜歡你們這樣「吵架」
天下沒有無分歧的家庭,夫妻爭吵對于孩子而言,更是一種真實而又強烈的體驗。
「媽媽,我好害怕……」
昨天晚上,我和老公第N次當著3歲的女兒吵架。
我扯著嗓子,把枕頭扔向老公,女兒剛好從房間出來,恰巧看到爸爸推了我一把,我被身后的玩具絆倒了,一下子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人仰馬翻,360度大回環(huán)。
女兒嚇壞了,緊緊地扶著門,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驚恐地看著我們。
我迅速爬起來,顧不得沒有發(fā)揮完的唇槍舌戰(zhàn),把女兒帶回房間,離開第一現場。女兒突然大哭,「媽媽,我好害怕,你要是摔死了怎么辦?」
我以為她會問爸爸媽媽為什么爭吵,為什么亂扔東西,為什么打架,結果3歲的女兒問的是這句。
我的心理防線一下子被擊破,鼻子酸了眼圈紅了,心中的委屈、難過、對孩子的愧疚全部傾瀉出來。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從來不吵架」。生活習慣差異、思維方式、財務因素、隔代關系、育兒觀念不一致、夫妻生活不和諧等等各種理由都會成為夫妻關系危機的導火索。
而育兒,就成了夫妻矛盾的主戰(zhàn)場,很多中國媽媽最心寒的喪偶式的育兒,往往都是媽媽做多、管多、批評多;爸爸做少、陪少、成就少。
一言不合就容易引發(fā)全面戰(zhàn)爭,各自為陣,就像拔河,情緒的對峙很容易兩敗俱傷。
然而一邊責備對方,一邊用彼此的沖突來懲罰孩子,其實是對孩子更大的傷害。
父母吵架,為何受傷的總是孩子?
一對夫妻,從最初連體嬰一般相愛,再到走向沖突的獨立個體,最終成為彼此尊重和諧相處的夫妻,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
每一步都伴隨著彼此差異的磨合和沖突。
而生活中的一些溝通「陷阱」,特別容易導致激烈的爭吵和對抗:
1.責備和問罪:(都是你的錯)
2.謾罵:(你是不是腦子壞了)
3.威脅:(你再這樣就離婚)
4.命令:(你必須聽我的)
5.說教:(我懂得比你多……)
6.警告:(我最后告訴你一次)
7.控訴:(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
8.比較:(你看看別人家的老公)
9.諷刺挖苦:(就你這樣的,還挑三揀四)
10.預言:(不聽我的,你總有一天會后悔)
這些陷阱翻譯過來就是:「我是對的」「我付出的更多」「我是為你好」,本質都是控制。
這些暴力語言不僅使得夫妻關系鬧得更僵,到了孩子眼里,看到的雙親都是廝殺和博弈。
研究發(fā)現,父母激烈爭吵容易讓孩子產生消極的感受,對孩子影響深遠:
1.父母吵架是因為我,引發(fā)錯誤歸因;
2.最親近的人激烈沖突,失去安全感和穩(wěn)定感,不知所措;
3.情緒上的連鎖反應,就像「踢貓效應」一般,負面情緒被持續(xù)傳染、醞釀、升級,強烈的負面情緒又會引發(fā)應激反應,繼而引發(fā)心理和行為問題。
父母的暴力語言示范,會讓孩子認為處理沖突和問題的方式就是謾罵、暴力溝通。
孩子成長的主要方式是模仿,「暴力溝通」特別容易被孩子習得,即便是無意識狀態(tài)下孩子也會容易采取自己熟悉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有時候創(chuàng)傷還會代際傳遞,孩子因為習慣了父母對爭執(zhí)的暴力溝通方式,日后容易在親密關系和社交中變成施暴者或者受暴者。
當孩子長大后才發(fā)現,那些年父母吵過的架,都進入了自己的靈魂。
孩子怕的不是父母吵架,而是不會「好好吵架」
很多人會問,是不是父母一定不能當著孩子面吵架?當然不是。
父母不吵架分兩種:
一種是所有情緒和感受得到了和充分表達和合理溝通,不需要吵架。
另一種是,避免溝通,為了不吵架而不吵架。
第一種是真和諧,第二種是假和諧。
真和諧的父母一定是很好的情商教練,假和諧的父母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為了孩子而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情緒不是流動的。
孩子只能看到彼此的妥協(xié),而看不到沖突化解和問題解決的過程,缺乏真實的「沖突體驗機會」。
孩子長大以后,在社交中也不一定會很好地表達自己、應對沖突。
我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案例,父母近十余年不說話,分房分餐,連家里老人出殯這樣的大事都是靠別人傳話,相互之間不僅零吵架,更是零交流。
這樣的假和諧之下,家里的孩子社交都比較封閉,親密關系也很有問題。
當夫妻遇到問題,不可避免地和另一半爆發(fā)爭吵時,如果可以「非暴力溝通」,表達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并且積極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反而是對孩子很好的情緒訓練。
首先需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夫妻吵架很容易越吵越兇,深呼吸,暫停幾分鐘都是讓情緒降溫很好的緩沖辦法。
其次,對事不對人,善用「我式」溝通法,說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抱怨。
再次,夫妻也需要親子中的共情,換位思考,想想對方的需求和感受。冷靜下來后,努力尋求解決辦法。
「非暴力溝通」的底線是不對彼此進行謾罵、人生攻擊,不惡語傷人。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太過激的言行,容易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評價。對于孩子而言,沒有什么比「我的爸爸/媽媽是個混蛋、壞人」更具破壞性了。
每對夫妻溝通模式不同,有人習慣熱吵,有人喜歡冷戰(zhàn),無論哪種方式都應該留一段時間讓情緒平緩下來,然后再交流溝通彼此的想法、需求,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
夫妻關系就像雙人舞,每個家庭都有自己處理問題的獨特模式,然而都離不開真實的表達和彼此的和解。
「災」后重建,重點是要「和好」
父母吵架后,最重要的工作,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和好的過程,并且真誠地告訴孩子事情的前因后果。
首先,向孩子解釋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有沖突的,父母只是在某些事件上有分歧。
其次,坦言這次爭吵是父母的事,與你無關,并不是因你而起。
最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管發(fā)生什么事都永遠愛你。
如果孩子在父母爭執(zhí)后已經有強烈的情緒問題,甚至異常行為,有攻擊性,可以通過安全的攻擊性游戲幫助孩子宣泄情緒,比如打枕頭、打沙袋等高強度游戲。
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游戲,讓孩子重演現場,比如孩子當爸爸,玩具做媽媽,讓孩子可以理解真實的沖突和情緒。
當然,通過講繪本、玩畫畫、玩音樂、模擬角色演動畫等表達方式也都可以幫助孩子梳理和宣泄自己的情緒感受。
其實,在一段「完美爭吵」(沖突-和解-重建-修復)中,父母真實地呈現了自己在親密關系、社會交往中的沖突與矛盾,孩子可以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父母是如何在沖突中走向合作的。
情緒的爆發(fā)、感受的表達、情緒的描述處理與控制、問題的溝通與解決.....可以說是最好的實戰(zhàn)案例分析了。
尤其是父母通過對立走向和解的過程,讓孩子也獲得了這樣的情緒經驗。
在「完美爭吵」或者「非暴力溝通」模式中的父母吵架,孩子會學習到情緒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好好說話,好好吵架,好好重建,在真實流動的情緒中,給孩子穩(wěn)定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
媽媽爸爸日記:孩子,我為什么打你
編者按: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而媽媽就是這顆種子的守護神,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陪著他(她)沐浴陽光風雨。成長中,媽媽、爸爸記錄著點點滴滴,有幸福有煩惱,但他們都相信自己的小種子,總有一天會燦爛綻放、絢爛無比。人民網教育頻道推出《媽媽爸爸日記》專欄,歡迎您投稿一起分享育兒心得。
我給我母親添了不少亂,但是我認為她對此頗為享受?!R克·吐溫
一位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獑讨巍ず詹?/p>
對孩子,天性賦予母親關愛的本能,其中有一種叫刻骨銘心,那種愛叫——借“打”!
孩子,我為什么打你
有一天與朋友聊天,我說,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當紅衛(wèi)兵,我也沒打過人。我還說,我這一輩子,從沒打過人……
你突然插嘴說:媽媽,你經常打一個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靜很靜。那一天我繼續(xù)同客人談了很多的話,但說所有的話我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執(zhí)的一句話,仿佛爬山虎無數細小的卷須,攀滿我的整個心靈。
面對你純正無暇的眼睛,我要承認:在這個世界上,我只打過一個人。
不是偶然,而是經常,不是輕描淡寫,而是刻骨銘心。這個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時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菜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點兒輕微的碰撞,將你稚弱的生命擦傷。我為你無日無夜地操勞,無怨無悔。面對你熟睡中像合歡一樣靜謐的額頭,我向上蒼發(fā)誓:我要盡一個母親所有的力量保護你,直到我從這顆星球上離開的那一天。
你像竹筍一樣開始長大。你開始淘氣,開始惡作劇……對你摔破盆碗、拆毀玩具、遺失錢幣、污臟衣著……我都不曾打過你。我想這對于一個正常而活潑的兒童,都像走路會跌跤一樣應該原諒。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經記不清了。人們對于痛苦的記憶,總是趨向于忘記??偠灾菚r你已漸漸懂事,初步具備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異常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頑皮的小獸,放任無羈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則要你接受人類社會公認的法則……為了讓你記住并終生遵守它們,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敗,在所有的夸獎、批評、恐嚇以及獎賞都無以奏效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這就是毆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這種體驗將使你一生不會再去撫摸這種橙紅色的抖動如綢的精靈。孩子,我希望虛偽、懦弱、殘忍、狡詐這些最骯臟的品質,當你初次與它們接觸時,就感到切膚的疼痛,從此與它們永遠隔絕。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這個世界給了為人父母者一項特殊的赦免——打是愛,世人將這一份特權賦予母親,當我行使它的時候臂系千鈞。
我謹慎地使用毆打,猶如一個窮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錢。每當打你的時候,我的心都在輕輕顫抖。我一次又一次問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時候?不打他我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只有當所有的努力都歸于失敗,孩子,我才會舉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過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責。假如懲罰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訓。孩子,我寧愿自罰,哪怕它將強烈 10 倍。但我知道,責罰不可以替代也無法轉讓,它如同饑饉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會成為你生命體驗中的一部分,這道理可能有些深奧,也許要到你也為人父母時,才會理解。
打人是個重體力活兒,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將一千塊蜂窩煤搬上 5 樓。于是人們便發(fā)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雞毛撣子……
我從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要遭受到同樣的反作用力,這是一條力學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時,我的手指親自承受力的反彈,遭受與你相等的苦痛。這樣我才可以精確地掌握分量。不致于失手將你打得太重。
我?guī)缀鹾敛华q豫地認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為久遠更為悠長。因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得打你!這一切,只因為我是你的母親!
孩子,聽了你的話,我終于決定不再打你了。因為你已經長大,因為你已經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嬰孩和已經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為都不必打,因為打是沒有用的。唯有對半懂不懂、自以為懂其實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們快快長大。
孩子,打與不打都是愛,你可懂嗎?
爸爸難當還是媽媽難當?
現在時代進步了,大多是兩個人一起賺錢,公平分擔家庭經濟負擔。女人追求獨立,男人養(yǎng)家糊口的作用似乎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然而,男人還是可以以事業(yè)的理由去做各種工作或非工作的事情,以此“逃避”家庭責任,母親們卻沒有任何借口說因為工作忙而不管孩子。
“不用麻煩了,不用麻煩了,工作呼喚我,美女需要我,爸爸很忙的……”有網友將周杰倫的《牛仔很忙》改成了“爸爸很忙”,以此來調侃忙碌的爸爸們在孩 子成長中的“隱形”。親子班上,爸爸沒有出現;家長會上,爸爸沒有出現;升學考場外,爸爸也沒有出現;孩子生日那天,電話中喝醉的爸爸壓根兒就不記得這個 日子……
其實,沒有哪個父親,不愛自己的孩子,沒有哪個男人,不想做個好爸爸。
俄羅斯前總統(tǒng)葉利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有次獨自懷抱初生的女兒搭火車。車程中,女兒不知是因饑餓還是不適啼哭不已,葉利欽怎么哄都無效。這位年輕的 父親無奈之余,只好解開胸前的衣服鈕扣,眾目睽睽之下,袒露其胸,讓女兒含著他的乳頭,雖然并無乳汁分泌,但女兒因著這樣的安撫,很快安靜下來。葉利欽, 是個具有強悍作風、鐵腕手段的政治人物,即使在病危時,也舍不得放棄他的權力,整肅異己更是不留余地。然而這樣一位冷酷、嚴肅、鐵面無情的男人,在照顧孩 子的時候竟然也有他柔情的一面。
所以,男人并不是不懂得照顧孩子。只是,沒有母親那樣事無巨細,沒有母親那樣善于表達。男性從小就被教導要勇敢剛強,要胸懷大志,要穩(wěn)重。所以,骨子里常常有一種做父親的“威嚴”,不輕易顯露感情。
所謂“嚴父慈母”,傳統(tǒng)父親幾乎就是“威嚴”的代名詞,讓人敬畏。然而,現在對父親這個角色賦予了很多深刻的內涵,也提出了很多復雜的要求?!俺龅脧d堂下得廚房”,這曾經是男人們擇偶的重要標準,而今套在父親們身上也并不為過。
曾幾何時,提起“全職奶爸”,總是感覺很另類很奇怪?,F在這個隊伍可是日益龐大??纯淳W絡上的爸爸專題、爸爸論壇、爸爸日記、爸爸博客,越來越多的男人們正在拋棄事業(yè)、全心全意的育兒。
一位從事文字工作的父親說道,他去采訪商界名人時,如果知道對方也是父親,那么他們的話題往往是從聊孩子開始的。而男人們談論孩子,也不再遮遮掩掩。“父親”不再是單純的養(yǎng)兒育女的家庭職稱,“父親”更是一種驕傲,是一種對能力的肯定。
今年1月份,我去北京電視臺參加了《名人堂》的一期節(jié)目,嘉賓是兩位明星爸爸:演員朱時茂,和當當網的總裁李國慶先生。當主持人問到,“你們覺得爸爸 難當還是媽媽難當?”茂哥回答“爸爸難當?!敝鞒秩死^續(xù)問:“你們覺得自己是一個好爸爸嗎?”兩人同答:“是的?!比缓螅恍┯齼河闷返谰弑煌粕衔枧_,讓 爸爸們現場演示一下如何照顧孩子。結果是,李國慶給寶寶穿尿不濕,穿反了;朱時茂給寶寶泡奶粉,半天沒有打開奶瓶蓋;兩人聯(lián)手折疊一輛童車,手足無措,無 計可施。
兩位爸爸的手忙腳亂讓現場的媽媽們一陣哄笑。然而,接下來在聊到孩子的教育、讀書、理想、戀愛等等情況時,爸爸卻是侃侃而談,而且都有自己獨到的經驗,比如如何鼓勵孩子去交往朋友、如何對待孩子的錯誤、如何引導孩子主動創(chuàng)造,等等。
所以,在男人眼里,“好爸爸”并不一定是給孩子喂奶、哄孩子睡覺、幫孩子洗澡、給孩子換尿布,這是媽媽們該做的事兒。他們深信自己能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發(fā)育,在孩子的社會能力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上周四,去新浪參加了一期視頻聊天,嘉賓是著名的哲學家、作家周國平先生。他的新書《寶貝寶貝》,非常詳細的記錄了女兒的成長經歷和童言趣事,以及他在育兒過程中的一些經驗方法。字字句句,都流淌著父愛的溫柔。
做一個好爸爸真的不容易。要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立足,要能支撐起整個家庭,給父母一個安樂的晚年、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社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對家庭中的“父親”角色,施加這么強大的壓力,提出這么復雜的要求。
女人從懷胎十月的艱辛,到痛不欲生的分娩,再到哺乳和養(yǎng)育,其中的酸甜苦辣,做過媽媽的都深有體會,所以,“媽媽難當”更多的是來自切實的身體感覺。
而父親是這樣的人,他也許從來沒有喂孩子吃過飯、沒有為孩子洗過衣服、洗過澡,但是,他卻是很多孩子心目中崇拜的對象,是孩子遇到困難時最想求助的對 象。孩子小的時候,母親的生活照料更多,而孩子上學以后,尤其是上了中學以后,開始接觸社會,開始思考人生,這時父親能夠在思想上給孩子啟發(fā)和引導,遇到 一次挫折,父親的鼓勵可能會讓孩子振奮。所以,“爸爸難當”更多的是來自精神上的責任感。
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怕”爸爸,但是長大之后,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理解自己的父親,越發(fā)能夠體會到在那層威嚴的臉色后面,涌動著細膩柔軟的父愛。
母親更喜歡抱著孩子成長,而父親則是牽著孩子成長。
在母親的眼睛里,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總擔心吃的不飽穿的不暖,千叮嚀萬囑咐。父愛,深沉而內斂,很多事不常掛在嘴邊,但是在需要時總是會提供很有力量的支持。
母愛似水,父愛如山。
母愛無邊,父愛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