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家長的有效期,再想教育孩子就難了
發(fā)布時間:2020-09-30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過了家長的有效期,再想教育孩子就難了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不少家長一直在嘗試不同的教育方式,希望能讓孩子變得更優(yōu)秀。也許,你至今還沒能找到最合適的那一種,但別急,先來看看這些家長的“教育經(jīng)”,你或許會有新收獲。
龍應臺,我國臺灣著名的現(xiàn)代作家。從《孩子你慢慢來》到《親愛的安德烈》,她將自己對親子間的感悟?qū)懺谧掷镄虚g。她究竟有怎樣獨到的教育觀點呢?
-01-
抓住父母的有效期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
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該說的,該教的,該做的,應該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驗收的時候了。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
過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的有效了,要認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實。所以,我們必須要在黃金時期內(nèi)幫我的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因為時間真的過得很快。我不想將來只有嘆氣、搖頭的份。
-02-
玩,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說到“玩”,你知道嗎?我覺得不懂得“玩”,確實是一種缺點。怎么說呢?席慕蓉曾經(jīng)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沒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干而脆的落葉,她就沒辦法教他美術。因為,他沒第一手接觸過美。
我有一個非常欣賞的作者,叫沈從文,我覺得他的文學魅力來自他小時的逃學經(jīng)歷——到街上看殺豬屠狗、打鐵磨刀的小販,看革命軍……這給他呈現(xiàn)的是人生百態(tài)。在街上撒野給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遠超過課堂里的背誦。
兒子小的時候,我常帶他去劇場看戲,去公園里喂鴨子,在廚房里揉面團,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風箏,在花園里養(yǎng)薄荷、種黃瓜,去萊茵河騎單車遠行……
現(xiàn)在,他大了。自己去巴塞羅納,去看建筑,看雕塑。
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筑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
-03-
孩子的“離開”是去開展他自己
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
父母親,對于一個20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兒子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座沒有聲音的老屋,發(fā)現(xiàn)它已殘敗衰弱,逐漸逐漸地走向人生的“無”、宇宙的“滅”。那時候,兒子才會回過頭來深深地注視。(考試祝福網(wǎng) wWW.692p.COM)
我知道:和兒子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著他離開,對著他的背影默默揮手。以后,這樣的鏡頭不斷重復:兒子上中學,看著他沖進隊伍,不再羞怯;兒子到美國留學,在機場看著他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著他回頭一瞥,他卻頭也不回地昂然進了關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兒子正在離開他的朋友們,他正在離開小鎮(zhèn),離開他長大的房子和池塘,他同時也正在離開我。這,是一種永遠的離開。
但我明白,兒子一定要“離開”,才能展開他自己。所謂父母,就是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那些人。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家長們 不要再嚇唬孩子了
有些家長為了制止孩子哭鬧或不允許他做某件事,常常采取嚇唬的辦法,比如說“不要你了”、“壞蛋來了”、“老虎來吃你了”等等,或者干脆講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讓孩子聽完好聽家長的話,更有甚者,家里人自己裝成鬼怪,以強調(diào)“教育”的效果。要知道,小兒幼小的心靈接受不了強烈的恐怖刺激,久而久之會使小兒產(chǎn)生一種恐懼心理,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教育幼小的孩子要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如果小兒不聽話,可以用誘導的教育方式,也可以講一些有比喻性的小故事,但必須注意故事的內(nèi)容要健康向上,如果故事的內(nèi)容總是很恐怖,便孩子經(jīng)常處于緊張恐懼的狀態(tài),會導致孩子性格發(fā)育不健全,變得膽小怕事。我們常會遇到一些膽子小的孩子,甚至天黑就不敢出門了,一個人獨處時總是疑神疑鬼,左顧右盼,這都與幼兒時期家長不當?shù)慕逃绞接嘘P。
嚇唬寶寶甚至影響他的智力發(fā)育。有些研究表明,嬰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狀態(tài)下學習比在緊張壓抑的狀態(tài)下學習時的效果好,理解快也記得牢,這是因為緊張壓抑時的學習會受恐懼的影響和干擾。所以我們提倡科學正確的育兒方式,反對嚇唬寶寶。
家長肺腑之言:父母變成了孩子,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開始正文之前,我想讓你們看這樣一個故事,內(nèi)容很簡單,看了之后卻讓人反思。
平安夜,一位媽媽帶著5歲的兒子去買禮物。當媽媽為櫥窗里裝飾著的彩燈,商店里五光十色的物品感嘆時,她的小寶貝卻緊緊拽著母親的衣角,嗚嗚地哭出聲來。多漂亮的圣誕夜景?。『⒆?,你為什么要哭呢?
當媽媽蹲下身詢問后,無意中抬起頭來,她眼中原先漂亮的夜景都不見了——沒有絢麗的彩燈;沒有迷人的櫥窗;沒有圣誕禮物;也沒有裝飾華麗的商店,出現(xiàn)在視野里的只是一雙雙粗大的鞋跟和女人們低低的裙擺在街上互相摩擦、碰撞。這是媽媽第一次從5歲兒子的視角觀察世界,她感到非常震驚。
兒童的世界與成人是不一樣的。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當成孩子一樣看世界。當媽媽真的能夠從孩子的眼中看世界時,倆人就有了溝通,孩子自然會平靜下來,大人的一句哄、一句訓也不用,這就是最有效的教育。
曾經(jīng)有位媽媽向我們描述了她和孩子間的故事,總結(jié)之后小編深深地反思了好久。
一天,幼兒園老師要求小朋友畫自己媽媽的臉,絕大部分小朋友都把自己的媽媽畫得特別漂亮特別完整,結(jié)果樂樂只畫了一條彎彎的線。老師覺得非常奇怪,便告訴了她的媽媽。
她的媽媽也覺得很疑惑,便問樂樂是怎么回事,可樂樂堅持說她畫的就是媽媽的臉,當時這位媽媽心里非常不解,還以為這個孩子智力有什么問題。
直到有一天,她蹲下來幫樂樂系鞋帶的時候,抬頭看她的孩子才恍然大悟,原來每次她的孩子抬起頭看到她的時候,最容易看到的是她的下巴,所以那一道彎彎的線就是她的下巴。
其實這個孩子畫出來的是最真實的,而這個困惑只有當我們站到孩子的角度來看時才能找到它的答案。
學會跟孩子換位思考,站在不同的位置會看到不同的風景,處于不同的立場會產(chǎn)生不同的觀念。
作為父母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當孩子遇到問題時,能夠迅速以孩子的位置和角度來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不僅如此,換位思考,還是一種了解孩子真實想法、快速拉近和孩子心靈距離的有效方法。
父母和孩子之間不是主人與奴隸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尊重、關心和信任的友誼關系,要尊重與理解孩子,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與友誼,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孩子的不聽話問題。
要想有效地教育孩子,家長不妨先把自己變成個孩子!
家長:別再養(yǎng)那么多“乖孩子”了
家長:別再養(yǎng)那么多“乖孩子”了
前幾天西藏旅行回來,正逢上滴滴事件,心里一直堵得慌。
有了孩子之后,最看不得孩子被傷害的事情。雖然不是自己的孩子,但心還是在滴血,在憤恨,在迷茫:
在這樣一個危險和機遇齊頭并進的時代,我們?nèi)绾巫尯⒆印笍妷选沟爻砷L?
我的孩子,我想對你說——
讀著繪本長大的你,心里一定存儲了很多真善美。然而,親愛的孩子,我該如何告訴你:
這個世界還有很多陰暗之處,你該如何防備,才不至于受到傷害?
孩子,爸媽這代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聽話,才是好孩子;乖,才有糖吃。
這些話翻譯過來就是:不聽話就不是好孩子,沒糖吃,你就哭吧……
但我和你爸爸,都很不巧地長成了「不太聽話的孩子」。我們用自己的雙手,得到了屬于自己的「糖果」。
我們希望你做個善良的人,頂天立地的人,但是,千萬別做「書本里的乖孩子」!
這次媽媽的川藏行16天,可謂是一場極簡的社會課。這是遠比書本來得更真實的課程,我想與你分享其中的幾個故事。
并鼓勵你享受書本之余,更能走出書本,走進現(xiàn)實,去勇敢地擁抱真實甚至殘酷的世界。也許這場擁抱會很痛,但是值得。
川藏線有一站,要去稻城亞丁。我?guī)滋烨熬屯ㄟ^某網(wǎng)預訂了3個房間,房費每間400元。
但是快到目的地前,我接到某網(wǎng)客服的電話:
民宿老板說,很不巧你們訂的3個房間馬桶壞了,要不辦理一下退房?
然后巴拉巴拉一堆理由。
what?這時景區(qū)的民宿,都漲到一兩千元了。你讓我退房?
我在電話里忍著怒火調(diào)侃:
理解理解,馬桶壞了,那就修啊~
開民宿不會修馬桶?傳出去不合適吧?
實在不行,讓老板等著,我來修!
反正房間我們要定啦!
電話那頭沉默5秒鐘,然后,就沒有然后了,照舊。
同行的90后小君老師,聽我掛完電話,戚戚然說:
還好有你在,如果我接到這樣的電話,可能會答應退房的……
小君老師就是我眼中標準的乖孩子,有禮貌,有教養(yǎng)。
然而,孩子你要記住,在突發(fā)狀況下,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就是利用了人性中不敢拒絕的弱點,實施他的目的啊。
我們順利入住了「馬桶火速修好」的民宿。在前臺辦理手續(xù)時,只見大廳里凡是能落腳的地方,都搭滿了帳篷——200元租一個。
這老板的腦子永遠機靈著呢。
房間不夠,絞盡腦汁忽悠網(wǎng)訂的客人退房,然后抬高價格給過路客。契約精神在哪里?還有某網(wǎng)也跟著唱雙簧算什么鬼?我不知道還有多少「軟柿子」被捏了?
孩子,你看,這樣一個小事件,就是商業(yè)社會的一個小陰影,一切唯利是從,把契約當兒戲。
孩子,我希望你懂得包容,但不是對勢利者的縱容。
在任何可能的場景下,要機智勇敢地捍衛(wèi)自己正當?shù)臋嘁?。我不希望你認慫,前提是確保安全。
你想想,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唉,算了算了,算我倒霉唄,不追究了……省得惹事」。
商業(yè)秩序會因為公眾的隱忍和寬容,會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糟?
到拉薩之前的幾天,西藏的一位企業(yè)家朋友介紹了一個做旅游的小A給我們,幫忙買布達拉宮和文成公主演出的門票。
我和小A聯(lián)系上之后,對方說話極其漂亮流暢:
包在我身上,肯定讓你滿意。
出于對朋友的信任,我早早就把票款打給了他。
孩子,當你在社會上遇到這樣愛說滿話、套話、漂亮話的人,可要留心了!媽媽這樣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人,這次都上了套……
晚上要看文成公主演出,他當天才給我們出票,位子差到極點,而且大家還不連坐,我已經(jīng)不爽了。
第二天去布宮,他之前口口聲聲說:
肯定給我們1號線路(全套景點)。
然而我們拿到手的居然是2號線路(差不多只有一半的景點,價格也不一樣)。
我打電話給他,他說:
不可能啊,我肯定給你1號線路啊,你可是某總的好朋友啊~
好吧,又開始嘴里抹油了。對付這樣的人,就算是親娘介紹來的朋友也不必客套和繞彎了,而是要直接攻其要點——
我直接問:「別解釋那么多,直接說如何處理?」
他茫然地表示要想想。而這時,講解員已經(jīng)在催我們進去,否則門票要作廢了。我當機立斷:
算了,我們就走2號線吧,你退款給我。
一聽退款,小A就開始玩失聯(lián),一直不回復。我在拉薩玩了3天,他只給我一條華麗的留言:
姐,您放心,肯定給您退款,這事包在我身上,肯定讓您滿意~
然后,就是沒動靜。一會兒說支付寶里沒有錢,一會兒說微信余額不足??傊?,就是一個字,「拖」。
我知道,只要我一松口,他就心安理得地消失了;我知道,其實我沒必要較真,這樣追著討錢別人會不會覺得自己很low?
打住!千萬要警惕這樣的思想,因為欠錢不還的是他,low的也是他,我,坦坦蕩蕩。
在我鍥而不舍的催促下,他終于讓他的一個朋友,給我退了款。收到款之后,我2秒鐘內(nèi),手起刀落刪除了他。世界清靜了。
孩子,在這個事件中,媽媽犯了一個錯誤:沒有遵循「銀貨兩訖」的原則,而是提前付款,以至于后來變得被動。
孩子,在社會交往中,一旦牽涉到錢,就會變得復雜,如果錢夾雜了人情,就更為復雜。
只有能把錢這個東西駕馭好,才有資格談感情,談風月。
這就是為啥我們的家規(guī)是:第一,不問別人借錢,也不輕易借錢給別人;第二,朋友聚餐AA制。
這次的教訓讓我不得不加一條:第三:銀貨兩訖(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在拉薩休整之后,我們換了一個越野車司機。這一位有些奇葩,跑上來就一直給我們洗腦:要求我們提前一天結(jié)束行程。
聽下來,這樣他可以省下不少油錢和時間。他甚至預告,「最后一天不送我們?nèi)C場」,雖然服務條款寫明了有送機服務。
一開始我忍著沒發(fā)聲,看他越來越肆無忌憚,我終于開口了:
師傅,你說了大半天,給我一個直接的理由,為什么要提前一天結(jié)束?為什么不送機?
我們是有旅游合同的,每天的行程安排都有明文規(guī)定,你雖然是司機,但是你有責任履行這個旅游服務。
我不是搭你的順風車趕路,我是付錢的游客,你是賺錢的司機,請做好你的本分事。
話音剛落,司機啞了。
最后他弱弱地問了句:“你是做什么職業(yè)的?”
我笑答:“你猜?!?/p>
之后的幾天就非常愉快了,司機簡直換了一張臉,每個景點都主動停留和介紹,最后一天圓滿地送我們到機場。
讓我有些意外的是,在我和司機據(jù)理力爭的時候,車上其他3位乘客秒變看客,都只用沉默為我加油。
孩子,這就是人性。
在社會這個萬花筒里,你可以看到人性的N種花樣,但我不希望你活成一個看客。
每個人都是看客,遲早都變成受害者。
最近,無論是名人圈性侵系列案件、還是順風車傷害案件,我想到的都是這個詞——「多余的禮貌」。
對待豺狼,你可以勇敢一些,再勇敢一些。在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撕破臉皮。
要知道,壞人在使壞時,內(nèi)心其實是恐懼和僥幸的,只有勇敢地「踢爆」對方營造的掌控氛圍,在博弈中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才有可能自救。
川藏線,路途風光綺麗,但也危險重重。
就在我們離開亞丁之后,四個成都女士自駕川藏線,出車禍掉進了怒江!四條生命戛然而止。其中三個還是年輕的媽媽,令人扼腕!
新聞里說,事發(fā)地是一處急彎,叫駱駝山,邊上好像在施工。目擊者的車開到彎道減速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一輛車從對面開來,然后眼睜睜看著車子徑直沖到了江中。
我們在旅游途中,也聽到司機說起前幾年的另外一件事,一家四口,爸爸開車,在川藏線「怒江72拐」處,沖進大江,全家殞命。
就在我旅游期間,一個朋友私信我說:他老爸也想自駕進藏,問我如何。我回復他一句話:一定要量力而行。
孩子,你知道嗎?人能有「自知」,是多么難得!
在古希臘一座智慧神廟大門上,也寫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
自駕西藏,山路多有泥石流和塌方,好幾處都被當?shù)厮緳C稱為「死亡之線」。
路線惡劣不說,最可怕的是高反。缺氧導致的嗜睡、頭暈、頭脹會直接影響到駕駛行為。
幾乎每年都能聽到自駕高原出事的消息,我們除了默哀,還要默念這兩個字:自知。
孩子,行走社會,學會「自知」,你會減少很多頭破血流的機會。我提倡「有把握地冒險」,這樣你才能看到更壯麗的人生風景。
育兒心得:她就用了一招,孩子就變平和了
假期回老家,見了一位老朋友,我們約了幾個人一起吃飯,閑聊孩子的時候,她說了一句很經(jīng)典的話:沒有教過孩子的事情,孩子犯了錯,不要責備他!
這位朋友的孩子,在上本書的《一段短暫的師生情誼》中曾經(jīng)提到,因為聽力方面有障礙,他的成長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一般孩子自然而然能學會的東西,他未必能學會,需要刻意地教會他。
我這位朋友舉了個例子,因為孩子聽力不好,所以,孩子很大聲地關門,把別人嚇一跳自己都渾然不覺?;蛘?,一家人回家,他開門先進屋,隨手就帶上了門,把爸爸媽媽丟在了門外。這時候,爸爸會很生氣,說他不懂禮貌,不懂得替別人考慮。這樣的情況,有的家長還會上升到自私的高度。對此,媽媽持不同意見,她說:我從來不為沒教過孩子的事情責備他!
媽媽的做法,就是不斷地讓孩子體會,比如,讓孩子反復練習關門,讓他體會多大的力氣關門是合適的。孩子把他們關在門外,敲開門,把孩子叫出來,鎖上門重新開一次。我們不難想象,重新演示一遍,孩子就懂得了,不需要任何的批評和責備,在平和的心境下,孩子學會了為別人考慮。
有一次,許多朋友一起出去玩,吃飯的時候,孩子拿起菜單就點菜,并不征求別人的意見,媽媽覺得很不妥,就制止了孩子,沒再多說什么?;丶乙院螅敿毢退f其中的緣由:吃飯是大家的事情,每個人的口味都不同,要照顧到大家的喜好,不能你一個人說了算。這個孩子就非常坦然地問媽媽:這樣做不對,是嗎?我以后不這樣了!作為旁觀者,看到母子倆這么平靜地談論對錯,我心里也覺得很溫暖。犯錯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兒,本可以這樣溫和地談論,自然地改正。從孩子和媽媽的對話來看,他確實不知道點菜的學問。回家后,媽媽是教會孩子,而不是單純地責備孩子。
我好朋友說:你看,我一直用這個辦法,他現(xiàn)在不像以前那么急躁了。我猛然意識到,的確哦,孩子確實很平和了,尤其是最近兩年。因為聽力不好,小時候,他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急躁,如果說不過別人,他就非常著急地去捂住別人的嘴。如果媽媽和別人說話,因為他聽不清,又急切地想知道聊天的內(nèi)容,他就會不管不顧地打斷別人:媽媽,他在說什么?在說什么呀?告訴我!告訴我好嗎?告訴我吧……
我好朋友就是不厭其煩地告訴他:等別人把話說完,再告訴你!如果當時不方便,回家我也會告訴你。現(xiàn)在,就算他非常想知道,也會靜靜地等在旁邊,等別人說完的當口,再插言。這幾年,孩子唇讀的能力也在增強,他能通過唇讀,大致了解談話內(nèi)容。
他很喜歡和我聊天,我們聊歷史、政治,還聊UFO之類的話題,因為不經(jīng)常和他在一起,有的話,他要重復三五遍,甚至還需要媽媽幫忙“翻譯”,說實話,我有時候都不忍心,但是,他的臉上沒有任何急躁和不耐煩,一遍遍地重復,直到我聽懂為止。然后,我們的話題繼續(xù),雖然有許多地方需要重復,但這樣的重復完全不會影響他的心情。很顯然,這并不是順其自然的結(jié)果,在這份坦然背后,隱藏的是媽媽多少年不厭其煩的引導。
我常聽家長抱怨孩子不懂事、沒記性。說孩子不懂事之前,我們不妨想想,我們有沒有教過他,有沒有讓孩子去體會?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在進行不間斷的學習,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承擔言傳身教的任務。這個任務并不輕松,其實,說了,不代表教了;教了,也不代表會了。作為家長,我們不但要有耐心,還要有責任心,要“包教包會”。
通常,我們總喜歡做“事后諸葛亮”,發(fā)現(xiàn)孩子做錯了,給孩子單純地講一番道理,聽上去很透徹,但孩子下次依然不會。一般來說,講道理都不是一個高效的方法。以這個孩子為例,如果孩子大聲關門,媽媽事后告訴孩子小點聲,要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似乎講得很明白,但孩子依然不知道用什么力度關門,算“小聲點”,如果讓孩子直接體會,則很容易明白,并且會形成一種“手感”,孩子很容易通過感覺來判斷是否用力過度。
許多人發(fā)現(xiàn)孩子錯了,會立刻教育孩子,而且,很多家長會走入一個誤區(qū),以為嚴厲地訓斥孩子,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會學得更認真。事實證明,這樣的學習效果反倒不好,情緒是智力的守護神,當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學習效率也很難保證。
那么,遇到孩子不會的地方,我們怎樣教會孩子呢?至少要注意三個方面,分別是方法、時機和語言。以點菜為例,如果媽媽當著眾人的面,嚴厲地批評孩子,那么,方法、時機、語言的選擇都不妥當。媽媽當時只是簡單制止了孩子,但并沒有立刻教孩子,而是選擇回家以后,和顏悅色地解釋因由,并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語氣溫和,心情平靜,孩子就很容易接受。
也許,我這位好朋友的做法,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信心和啟示。歲月像一條悠長的曲線,昨天和今天,看不出太多的改變,她就這樣一天天地堅持著,我想,她的內(nèi)心,經(jīng)歷過的煎熬和惶恐,是我們所無法體會的。我與這位朋友相識已經(jīng)整整十年,回首十年,我見證了一個孩子從急躁走向平和,有感慨,更多的是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