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肺腑之言:父母變成了孩子,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發(fā)布時間:2021-01-18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開始正文之前,我想讓你們看這樣一個故事,內容很簡單,看了之后卻讓人反思。
平安夜,一位媽媽帶著5歲的兒子去買禮物。當媽媽為櫥窗里裝飾著的彩燈,商店里五光十色的物品感嘆時,她的小寶貝卻緊緊拽著母親的衣角,嗚嗚地哭出聲來。多漂亮的圣誕夜景??!孩子,你為什么要哭呢?
當媽媽蹲下身詢問后,無意中抬起頭來,她眼中原先漂亮的夜景都不見了——沒有絢麗的彩燈;沒有迷人的櫥窗;沒有圣誕禮物;也沒有裝飾華麗的商店,出現在視野里的只是一雙雙粗大的鞋跟和女人們低低的裙擺在街上互相摩擦、碰撞。這是媽媽第一次從5歲兒子的視角觀察世界,她感到非常震驚。
兒童的世界與成人是不一樣的。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當成孩子一樣看世界。當媽媽真的能夠從孩子的眼中看世界時,倆人就有了溝通,孩子自然會平靜下來,大人的一句哄、一句訓也不用,這就是最有效的教育。
曾經有位媽媽向我們描述了她和孩子間的故事,總結之后小編深深地反思了好久。
一天,幼兒園老師要求小朋友畫自己媽媽的臉,絕大部分小朋友都把自己的媽媽畫得特別漂亮特別完整,結果樂樂只畫了一條彎彎的線。老師覺得非常奇怪,便告訴了她的媽媽。
她的媽媽也覺得很疑惑,便問樂樂是怎么回事,可樂樂堅持說她畫的就是媽媽的臉,當時這位媽媽心里非常不解,還以為這個孩子智力有什么問題。
直到有一天,她蹲下來幫樂樂系鞋帶的時候,抬頭看她的孩子才恍然大悟,原來每次她的孩子抬起頭看到她的時候,最容易看到的是她的下巴,所以那一道彎彎的線就是她的下巴。
其實這個孩子畫出來的是最真實的,而這個困惑只有當我們站到孩子的角度來看時才能找到它的答案。
學會跟孩子換位思考,站在不同的位置會看到不同的風景,處于不同的立場會產生不同的觀念。
作為父母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當孩子遇到問題時,能夠迅速以孩子的位置和角度來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不僅如此,換位思考,還是一種了解孩子真實想法、快速拉近和孩子心靈距離的有效方法。
父母和孩子之間不是主人與奴隸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尊重、關心和信任的友誼關系,要尊重與理解孩子,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與友誼,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孩子的不聽話問題。
要想有效地教育孩子,家長不妨先把自己變成個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父母成長心靈才有能力愛孩子
只有父母的心靈成長了,才能有能力愛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
“假如你在往夏威夷的飛機上,你的心情非常愉悅……突然,機長告訴你,飛機發(fā)生了故障,將在5分鐘后墜毀。你有5分鐘時間給你的孩子找一個爸爸或媽媽,請你寫下對孩子未來爸爸、媽媽的要求……”11日下午,在洛陽電視臺演播大廳,伴隨著傷感的音樂,輕輕的啜泣聲在大廳里悄然響起。
短短5分鐘,當每個人爭分奪秒地寫下對孩子未來爸爸、媽媽的要求后,突然頓悟——對別人的要求,又何嘗不是自己應努力做到的。
這是楊偉林主講的“心靈旅行”大型公益性親子關系體驗式課程的一幕。楊偉林,NGH國際注冊催眠導師、心靈導師。家庭系統(tǒng)排列導師、中國親子心靈旅行第一品牌創(chuàng)始人,在洛陽舉行“心靈旅行”大型公益性親子關系體驗式課程。
激活潛能,學會親子溝通技巧
“一根喝酸奶的軟吸管能把一個硬硬的土豆給扎透嗎?”當楊偉林手里拿著一個土豆、一根軟管問大家時,大多數人搖了搖頭。
“這就是人固有的心態(tài)或者說是對自身能量的不理解?!睏顐チ州p彈手指,吸管毫不費力就扎破了土豆。
“其實,你只要激活內在的巨大潛能,你的親子關系、工作和學習都不成問題?!苯酉聛恚瑮顐チ钟纸o大家做了“身體旋轉360度”、“食指會長長”兩個小游戲,讓大家驚奇地發(fā)現自己潛在的能量,發(fā)現潛意識所發(fā)揮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楊偉林告訴大家: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親子溝通技巧。
現實中,有些媽媽卻用潛意識給孩子負面信息——
當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你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你乖不乖,有沒有聽老師的話”,他的腦海里就會被打上一個烙印“我只要乖、聽話就是好孩子”;當孩子學走路摔倒在地上,你馬上驚叫“寶寶,你疼不疼”,他就會知道“哦,原來我摔倒了可以哭”;你接下來一句話是“別哭,給你糖吃”,他馬上就被傳遞了一個信號“原來我一哭就會有糖吃”,下回他就會用哭鬧當武器;如果你再跺一下地,說“都怪地板,弄疼了寶寶”,那么,他長大以后,就很可能成為不負責任的人……
教育孩子,你只需學會“哦”
“如果你還沒學會如何教育孩子,那么你只學會‘哦’就行了?!彼o大家描繪了一個孩子回到家和媽媽對話的場面——
“媽媽,我再也不想上學了!”(氣沖沖地)
“哦,你不想去學校?!保D平靜地重復)
“我討厭學校!”(仍氣沖沖)
“哦,你討厭學校?!保ㄔ俅沃貜停?/p>
“其實,我也不是討厭學校,我只是討厭那個老師!”(聲音低了幾度)
“哦?!保粗⒆樱诖f下去)
“我只是忘拿一張紙,他就在全班同學面前說我!”
“哦?!保ǔ錆M理解地凝視孩子)
“其實,我也知道我錯了,他才說我?!保曇舾土?,用驚異的目光看媽媽)
“哦?!保ü膭畹难凵瘢?/p>
“下一次我在課桌里多放幾張紙就行了……”(頭低下來,變得平靜)
“清理內心的垃圾,才有能力使親子關系走向更嶄新的階段。”楊偉林最后用了20分鐘的心理催眠,讓現場每個人走回童年,重溫和父母的親情,修復畸形的親子關系,和“最愛的人、最對不起的人”對話,得到內心的寧靜。音樂靜靜流淌,而眼淚也在每個人臉上恣意流淌……
過了家長的有效期,再想教育孩子就難了
過了家長的有效期,再想教育孩子就難了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不少家長一直在嘗試不同的教育方式,希望能讓孩子變得更優(yōu)秀。也許,你至今還沒能找到最合適的那一種,但別急,先來看看這些家長的“教育經”,你或許會有新收獲。
龍應臺,我國臺灣著名的現代作家。從《孩子你慢慢來》到《親愛的安德烈》,她將自己對親子間的感悟寫在字里行間。她究竟有怎樣獨到的教育觀點呢?
-01-
抓住父母的有效期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
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該說的,該教的,該做的,應該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驗收的時候了。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
過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的有效了,要認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實。所以,我們必須要在黃金時期內幫我的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因為時間真的過得很快。我不想將來只有嘆氣、搖頭的份。
-02-
玩,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說到“玩”,你知道嗎?我覺得不懂得“玩”,確實是一種缺點。怎么說呢?席慕蓉曾經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沒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干而脆的落葉,她就沒辦法教他美術。因為,他沒第一手接觸過美。
我有一個非常欣賞的作者,叫沈從文,我覺得他的文學魅力來自他小時的逃學經歷——到街上看殺豬屠狗、打鐵磨刀的小販,看革命軍……這給他呈現的是人生百態(tài)。在街上撒野給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遠超過課堂里的背誦。
兒子小的時候,我常帶他去劇場看戲,去公園里喂鴨子,在廚房里揉面團,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風箏,在花園里養(yǎng)薄荷、種黃瓜,去萊茵河騎單車遠行……
現在,他大了。自己去巴塞羅納,去看建筑,看雕塑。
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筑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
-03-
孩子的“離開”是去開展他自己
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
父母親,對于一個20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兒子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座沒有聲音的老屋,發(fā)現它已殘敗衰弱,逐漸逐漸地走向人生的“無”、宇宙的“滅”。那時候,兒子才會回過頭來深深地注視。
我知道:和兒子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著他離開,對著他的背影默默揮手。以后,這樣的鏡頭不斷重復:兒子上中學,看著他沖進隊伍,不再羞怯;兒子到美國留學,在機場看著他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著他回頭一瞥,他卻頭也不回地昂然進了關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兒子正在離開他的朋友們,他正在離開小鎮(zhèn),離開他長大的房子和池塘,他同時也正在離開我。這,是一種永遠的離開。
但我明白,兒子一定要“離開”,才能展開他自己。所謂父母,就是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那些人。
怎樣教育好孩子才是優(yōu)秀家長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沒有天生就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那么,優(yōu)秀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下面就來分享一下育孩妙招。
1
避免“破壞性”的批評
孩子童年時期的心靈是極度敞開的,父母如果用諷刺挖苦的語言批評孩子,容易使孩子產生消極的自我暗示,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2
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也在變化,那么教養(yǎng)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tǒng)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
不要用“比較”來刺激孩子
經常拿親戚朋友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做比較,看似是在“激勵”孩子,其實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別讓孩子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之下。
4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孩子的自信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小時候得到的愛越是有條件,孩子長大后自我的價值感就越低。
5
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
即使孩子的決定很奇怪,有時也要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實踐之后,孩子會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是很好的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6
家長要克制幫孩子快速完成的沖動
在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務前,家長要有耐心等孩子慢慢做、獨立完成。雖然這樣更耗時,但與你幫助孩子快速做完相比,孩子會更有成就感。
7
幫助孩子調整心態(tài)
當孩子陷入痛苦或憂慮時,家長要幫忙找一些擺脫的方法。聽音樂、閱讀或與朋友交談等,可能會有助于讓孩子從失望中重新振作,調整心情。
8
限制過分的“物質占有欲”
過分給予孩子物質獎勵,容易使孩子產生“物質就是幸福源泉”的錯覺。要知道,基于物質滿足的愉快往往難以持久。
9
父母的性格要樂觀
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家長積極面對困難時,孩子就會感染這種樂觀情緒。不要整天唉聲嘆氣,這樣會給孩子一種“無法承受”的感覺。
10
營造幸福的家庭氛圍
一個和諧、健康、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是孩子快樂的源泉。如果家長整天吵架,不僅會讓孩子悶悶不樂,還會對孩子今后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會陪孩子玩,才是好父母!
付小平博士:教育學者,親子教育專家,復旦大學博士。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兒園》《把孩子溫柔地推開》《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主要從事兒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和培訓。
我們常??吹降漠嬅媸牵敽⒆臃e極投入到游戲中的時候,父母只是隨意做做表面文章,甚至還常常故意輸掉游戲。父母剛玩幾分鐘就開始東張西望,若有所思,孩子往往不停地叫著爸爸、媽媽,希望喚回神游的父母。
如果這樣陪孩子玩,可能持續(xù)不了多長時后,孩子和父母都會感到索然無味而草草收場。這樣的陪玩,也完全達不到親子互動的目的。
究竟如何陪孩子玩,才能既讓孩子收獲快樂,又讓親子互動的效果最佳呢?
1、轉變心態(tài):從陪孩子玩轉變?yōu)楹秃⒆右黄鹜?/p>
要讓家長更加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首先就得把我們的心態(tài)進行轉變,從陪孩子玩,轉變?yōu)楹秃⒆右黄鹜?。當我們感覺是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就不會把陪伴孩子當作一種任務,更不會隨便應付孩子。同時,我們也會從中享受到早已久遠的童年歡笑,重新喚回那顆塵封已久的童心,不斷發(fā)掘曾經熟悉的童言稚語。
每次和伊伊一起玩,我都徹底進入玩耍和游戲的狀態(tài)。不管是什么游戲,我們常常都玩得興高采烈、大汗淋漓。我每次都不禁感嘆,和孩子一起玩這么有意思,怎么還會有家長覺得是一種負擔。
2、投入狀態(tài):從敷衍了事轉變?yōu)槿σ愿?/p>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的一舉一動,他們都會盡收眼底。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顧右盼,讓孩子感覺是在應付差事,而不是高質量的陪伴。無論多么簡單的親子活動或者游戲,只要我們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關鍵是我們的心與孩子的心,每時每刻都要在一起。
有一段時間,在小區(qū)和伊伊散步的時候,她發(fā)明了一種老虎抓小朋友的游戲。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動范圍,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況她都在這個圈外活動,偶爾誤闖老虎的地盤,就要跟老虎斗智斗勇,最后才能不被老虎吃掉。
我們在游戲中笑著、跑著、打鬧著。就在那個時候,我仿佛也感覺回到了童年的時光,我們甚至會玩得忘記了時間,平時半小時的散步時間,我們往往會玩到一個小時。我所扮演的老虎,張牙舞爪、兇神惡煞的樣子,常常引得路人圍觀。
妻子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卻一點也不覺得有什么不雅,更不會感到難堪。因為我沒有覺得是在陪伊伊玩,而是我們一起在玩這個快樂的游戲。
3、回歸童心:從成年人轉變?yōu)榇蠛⒆?/p>
當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我們需要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個大孩子,放低成人的身段,放下家長的權威,退回到曾經的童年時代,與孩子一起嬉笑怒罵。
我們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態(tài)度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居高臨下地隨便指責孩子。如果父母經常不耐煩地對孩子責罵說“你真笨”、“怎么老是教不會”,孩子也許以后就再也不愿和我們玩游戲了。
如果在孩子看來,我們就是一個喜怒形于色的“大男孩”或“大女孩”,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就會更加放松,也會更加愉悅。如果有人要問伊伊最喜歡我們家里的人是誰,伊伊的回答一定快速而堅定:“爸爸!因為爸爸最喜歡陪我玩?!贝_實,我是平時和她玩得最開心的家庭成員。孩子的心是最容易俘獲的,關鍵就是我們自己要永葆一顆童心。
4、不斷成長:從黔驢技窮轉變?yōu)榕阃娓呤?/p>
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不愿意陪孩子玩,并不是不愿對孩子用心,其實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當父母被孩子逼得黔驢技窮時,在他們眼里,孩子就會在轉瞬之間從人見人愛的“天使”變成調皮搗蛋的“魔鬼”。
要跟孩子一起玩得開心,我們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需要學會很多方法的。如果父母的興趣愛好不廣,那就盡量多培養(yǎng)一些興趣特長;如果父母的游戲方式單一,那就盡可能學習更多的游戲;如果父母的耐心不夠,那就努力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緒;如果父母的激情缺乏,那就盡情享受親子之悅。
其實,陪孩子玩也是一門學問,在選擇和開展游戲時,我們需要根據孩子自身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選擇適合于孩子所處年齡段的游戲。假如孩子總是粗心,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找不同”;如果孩子坐不住,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拼圖;對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戲,比如在醫(yī)院游戲中當醫(yī)生,讓他學會照顧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