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擁抱你的孩子,享受屬于為人父母的快樂
發(fā)布時間:2020-07-28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快樂的幼兒園教案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近幾天在青島出差聽到一首兒歌:如果你們愛我就多多的陪陪我,如果你們愛我就多多的親親我,如果你們愛我就多多的夸夸我,如果你們愛我就多多的抱抱我!讓我非常想念自己的兒子!擁抱孩子是一種良好的親子溝通方式,擁抱孩子是告訴他們,不管什么時候,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錯誤,父母對你的愛都不會變。其實,即使孩子做錯了事,或是任性、發(fā)脾氣,也不妨先給他一個擁抱,讓孩子在你的擁抱中穩(wěn)定下來。傍晚回家了。見到孩子,很多父母會邊干家務邊機械地問:“今天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孩子的回答也一樣的干脆:“好!”他實際上是拒絕了你的詢問,因為他覺得你并不重視他。
而我們更要珍惜這種擁抱,孩子的童年是短暫的,也是一段最美好的時光,作為父母不要把工作當做借口為了掙錢失去了陪孩子的樂趣!這是金錢換不回來的!也許當你可以停下腳步來有時間擁抱孩子時,他們已經長大,甚至會連拉你的手都會厭煩的,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世界!
有一次過馬路,孩子他媽抱著兒子過馬路,隨口說了一句:“兒子長大了,好沉,媽媽快抱不動了!”沒想到兒子接著說:“媽媽,等你老了,我會抱著你過馬路!”我此時也接著說:“那爸爸我呢?”兒子接著說;“爸爸在那里等著,抱完媽媽,再回來抱你,一個一個來?!蓖娴脑捳Z卻讓你倍感人生幸福的意義!
擁抱是一種力量,它是父母借著身體的接觸來告訴孩子,我們永遠愛你。這種愛將變成孩子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父母的擁抱孩子的需要
打雷會引發(fā)地震嗎?這個問題似乎很幼稚,但是孩子的想法卻不一樣。孩子看似稚嫩的問題,實際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爸爸媽媽的擁抱和耐心解釋,能讓他們從對地震單純的害怕,慢慢走到更積極的、關心別人的陽光里。
“我放下手中的工具,把錘子、螺釘、饑渴、死亡,全都拋在腦后。在一顆星球上,在一顆行星上,在我的行星上,在地球上有一個小王子需要安慰?!薄缎⊥踝印?/p>
這幾天,廣州電閃雷鳴,連降暴雨。王女士8歲的女兒問她,打雷會地震嗎?她意識到,地震對女兒的影響,可能比自己想象得大。在這之前,白女士已經告訴女兒一些和地震有關的知識,為什么她仍然會有這樣的問題呢?自己該怎么做,才能讓她明白?
孩子普遍感到不安全
看電視、讀報紙、問爸爸媽媽,這些天,孩子得到了不少地震的消息。從這些消息里,他們知道地震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會傷害很多人。中山三院心理科關念紅醫(yī)生指出,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恐懼會多一些。所以,有各種各樣的幻想,并不奇怪。反應比較激烈的孩子,還會害怕一個人待著;原來能做的事,現在卻不愿意做了;身體不舒服,卻不知道是哪里出了問題。
這些反應,都是因為孩子覺得不安全。作為家長,當孩子有害怕的想法時,首先要告訴他,害怕是正常的,每個人看到這樣的事,都會難受。同時,王醫(yī)生強調,家長還要告訴孩子,我們生活的地方,現在不會發(fā)生地震。
多一些擁抱多幾次解釋
“這種時候,我們應該……”,給孩子講道理,但他們可能完全不吃這套。相比之下,拿一張漫畫給他講故事,做游戲,孩子就容易接受得多。關醫(yī)生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在真實的環(huán)境里,說一些避震自救的小知識。
在這段時間里,家長和孩子,應該多有身體接觸。不僅要耐心的聽孩子講,他對地震的看法,還要多抱抱孩子,讓他體會到切實的安全。
孩子對地震的害怕,可能隔幾天,就冒出一個想法。關醫(yī)生說,對孩子來說,可能要解釋好幾次,他才能慢慢明白,自己是安全的,放下對地震的幻想。所以,不要喝斥孩子,用一句話打發(fā)掉。像“別老想著地震”這樣的話,盡量少對孩子說。
另外,孩子問的問題,也許每次都不同,家長要看具體的情況。對王女士來說,除了告訴孩子地震是怎么回事,還應該告訴她,打雷和地震,是兩種不同的自然現象。
如果孩子對地震的恐懼持續(xù)時間長,超過了兩周,并且通過上面的這些方法,都無法緩解,應該立刻帶他們去找心理醫(yī)生,盡早恢復。
從積極的角度了解地震
想讓孩子多了解地震,但電視、報紙的畫面,有時候自己看了都受不了,怎么辦呢?關醫(yī)生提醒,和地震有關的直播節(jié)目,比較震撼人的畫面,少讓孩子看??匆豢葱侣剤蟮?,了解一下進展就可以了。
讓孩子了解地震,多從正面積極的方向,更加有益。比如,大家正在努力的救助傷員,為災區(qū)捐款,幫助他們重建家園。另外,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災區(qū)的關心。比如,給災區(qū)的小朋友寫卡片,畫畫,用實際的方式來關心別人。
自救意識很重要
有的孩子還擔心,如果上課的時候發(fā)生地震,爸爸媽媽會來救自己嗎?家長一般會安慰孩子,“一定會去救你的。”關醫(yī)生指出,家長這么做,的確能讓孩子安心。但同時,也要向孩子強調,自己趕到學校,需要花些時間,在這之前,一定要先保護自己,讓孩子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請擁抱你的“熊孩子”
家有“熊孩子”,父母是時刻都不能省心的。對于處在3-12歲的孩子來說正是好動的年紀,這不免就會給家長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些許的“麻煩”,著實是件令人頭疼的問題。但是對于“熊孩子”,家長們請給予更多的耐心和關懷,讓自己的家庭充滿愛,畢竟家才是我們休息心靈的港灣,不要泯滅孩子的天性,張開手,擁抱你的“熊孩子”吧!下面,我們給大家分享一篇家長的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文章來自作者——浮云聽風原創(chuàng),請勿
【文章分享】
借著國慶假期,我讀完了心理學家武志紅的那本《為何家會傷人》,感覺受益匪淺,其實,在剛剛讀完第一章時,好像是被人點到了任督二脈上的大穴,整個人都隨之一震。
為何家會傷人?這是一個好問題,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被這個問題問住,家不是所謂的歸宿和避風港么?可是再細想,有的時候,的確我們也會有想要從家里逃離的念頭。這是為什么呢?
“來互相傷害呀”
最近流行的一句話“來互相傷害呀”,品一品,其實這話挺有意思,看似調侃,實則卻道出了本質:人和人之間更多的時候并不是互相幫助和取暖,而是有意無意的互相傷害。
武志紅曾在天涯論壇發(fā)表過一個帖子“謊言中的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反響非常強烈。
這個帖子看似和我們的基本認知甚至是和我們的三觀是相悖的,但是讀后卻不得不說,它的確是真實存在的。人們總說父愛如山,母愛似海,因此似乎注定了“愛”這面旗幟在父母這里能夠屹立不倒,可是,要知道,有多少個家庭,有多少父母,打著“愛”的旗號在傷害孩子,卻仍覺得自己是偉大的,無私的。
想必會有人反對,認為這些都是個例,個別變態(tài)的家長,以愛之名,折磨孩子,虐待孩子,而多數家長都是正常的,并沒有傷害孩子,是真的愛孩子,一切為了孩子。
我多么希望,這是真的……
然而,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當你的孩子淘氣闖禍、任性不聽話時;
當你的孩子不聽講,不寫作業(yè),被老師告狀時;
當你的孩子學最基礎的東西,可學了好幾遍還是不會時;
當你的孩子第一次撒謊被你發(fā)現時;
當你的孩子和同學產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被對方家長找來時;
當你的孩子迷上了上網,聊天,打游戲,就是不學習時;
當你的孩子……
當這些時候,你,是怎么處理的?
這么說也許你不信,但,遇到以上情況,多數家長的處理方式,其實,就是在傷害孩子……
“摧毀熊孩子”
最近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討論的很熱鬧,擁有兩萬五千多關注量:“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困難”,類似如何摧毀熊孩子的問題似乎都挺火爆,然而,我也發(fā)現了一個與此唱反調的問題:““摧毀熊孩子”這種病態(tài)問題為什么能一直被推薦?”,而它的關注量卻只有50多,并且回答的內容里仍有一部分是如何治熊孩子,甚至還有抨擊題主的。
于是,一個問題隨即涌上心頭:熊孩子該擁抱還是該摧毀?
為此,我特意搜索了一下“熊孩子”這個詞,在百度百科上,對熊孩子的定義是:常形容調皮的孩子,歲數小不懂事,并且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泛指那些惹人討厭的孩子,也有昵稱的意思,表示對調皮孩子的愛稱。
由此顯而易見,在小時候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使得孩子變?yōu)樾芎⒆拥母驹?,那么,當您下次再抱怨家里怎么有個熊孩子時,請反問自己,家里出了個熊孩子該賴誰?是熊孩子還是自己?
熊孩子養(yǎng)成記
大千世界五彩繽紛,對于初來乍到、白紙一般的孩子來說,身邊的一切都是新鮮的、神奇的,隨便一個小事都可能激起孩子無限的好奇,因此,探索,即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然而,對于孩子來說,探索,是一件毫無頭緒的事情,沒有步驟,也沒有方向,因此父母以及家人的陪伴與指引就成了探索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照亮了孩子前行的方向。
可是,有一些父母或長輩,要么過于溺愛,覺得孩子還小做什么都沒關系,要么就是太偷懶了,沒有在孩子朝著錯誤的方向進行探索時及時的加以制止和修正,于是,孩子便認定此路通暢,于是,從此大膽前行,也由此走上了熊孩子的奇妙旅程。
每個孩子降生時,都如同一個剛剛落入凡間的純潔的天使,安詳寧靜,笑顏盈盈。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如果說學習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那么,熊孩子長成之路也是如此,當一個孩子慢慢蛻變成熊孩子后,真正該受到責備和斥責的,是孩子嗎?并不是……
曾聽到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很小的孩子,甚至可能還不懂自己說的是什么的時候,某一天突然學著大人的樣子說了一句臟話,這時,家長的反應是什么?居然是覺得很有意思,就笑了,且在笑過之后,也未加任何的教育和制止。而這樣的反應只能讓孩子明白,這么做是好的,可以讓大人笑的,于是,重復并將其發(fā)揚光大就會成為孩子心中正確的方向。
請擁抱你的熊孩子
有人說,學前的孩子熊,那是調皮,那是淘氣,覺得可愛,可以適度放縱,上學后的孩子熊,那是惡劣,那是問題,覺得惹人厭,必須嚴厲管教。面對這樣的家長,我只想問兩個問題:
1.是誰告訴您孩子探索的天性到了上學的年紀就自動停止了?孩子就已經對世界和人生形成了正確的認知和判斷?
別忘了,18歲才成人啊,成人前就算到了初中高中,他們也仍就是個孩子。還是孩子,探索就是他們的天性,探索就代表著會朝著各個從未涉及過的方向進行嘗試,而此時,仍然需要家長的陪伴與指引。
為什么家長容易覺得熊孩子越大越招人厭呢?那是因為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能力逐漸增強,可探索的方向也越來越廣泛,也許從很小的時候只能探索:香蕉和蘋果哪個更甜?慢慢開始變?yōu)椋何蚁胍莻€玩具,使勁哭的話媽媽會不會答應?再到后來:忘了帶作業(yè)編一次瞎話會怎么樣?再隨著成長,也許能探索的便是抽煙和喝酒哪個更刺激了。其實,對于孩子,甚至是對于成年人,探索的本質沒變,只是探索的內容在不斷變化,因此闖禍、給父母添麻煩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2.小時候熊孩子犯熊脾氣您覺得可愛不管,大了以后熊孩子犯熊脾氣,您還管得了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熊孩子的養(yǎng)成之路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這就是為什么有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學后萬分痛苦,怎么管教孩子都幾乎不起作用,那是因為家長早已錯過了與孩子一起養(yǎng)成教育和被教育,引導和被引導,以及雙向溝通的黃金時期,已經無法有效的管教孩子。然而,家長前期的放縱欠下的債,遲早,還是要還的。
因此,家有熊孩子,若怪只能怪這一路走來家長的懈怠和放縱,可是太多太多的家長卻又將所有的責任反推到孩子身上,無法為自己辯駁的孩子們,似乎就成了此事起始和終止處的雙重受害者。
如此說來,各位家長,你們是不是欠自己的孩子一個深深的擁抱呢?回到家里,抱一抱你們的熊孩子,告訴他們:不怪你,是我錯了。
擁抱你的熊孩子吧,和他一起慢慢去揭開這世界的面紗,去領略著世界的精彩吧,他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精彩,就像《牽著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么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么上帝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上帝??!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么?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原來夜里的微風這么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么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只蝸牛牽我去散步。
孩子的關愛來自父母的擁抱
正如寶寶胃腸如果缺少了食物就會感到饑餓一樣,他的皮膚缺少父母滿懷愛心的撫摸,也會感到“饑餓”。胃腸的饑餓,會影響孩子身體的成長;而“皮膚饑餓”則會妨礙其智力的發(fā)育。
或許下班時候的擠車、塞車,讓你回到家里已一身的疲憊,沒有興致去把孩子;或許晚飯之后,你還有外語要讀、論文要寫,沒有時間去抱孩子;或許你認為孩子有保姆去帶、有爺爺奶奶在哄,孩子不哭不鬧,玩得好好的,沒有必要去抱他。你可能還想,孩子吃得精細營養(yǎng),玩得高檔新潮,已經生活在甜蜜之中,父母是不是常抱孩子,恐十自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正如寶寶胃腸如果缺少了食物就會感到饑餓一樣,如果很少有人去抱他,他的皮膚缺少父母滿懷愛心的撫摸,也會感到“饑餓”。胃腸的饑餓,會影響孩子身體的成長;而“皮膚饑餓”,如果得不到滿足,則會妨礙其智力的發(fā)育。“皮膚饑餓”與智力發(fā)育之間的關系,是近年來國內外心理學與神經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
皮膚“饑餓”的惡果
印度狼孩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狼孩被救出之后,雖經有關部門用最好的環(huán)境、最好的教師對其進行艱苦耐心的教育,終歸不能回到人類讓會,其智力一直停留在嬰幼兒的水平上。有學者說,其原因除了他嬰幼兒時期與狼為伴失去了與人溝通的機會之外,還因為在其智力發(fā)育的關鍵期,沒有誰去抱抱他、摸模他、親親他,使其皮膚一直處于“饑餓”狀態(tài)有關。
我國一位心理學家普調查過一個偏僻山村的育兒狀況。這里的村民文化水平十分低下,新中國己經成立了50多年,竟沒有一個人走出小材考取高中以上的學校。
經過他細心的研究,發(fā)現這與他們陳腐的育兒方法不無關系。這里祖祖輩輩采用“沙缸育兒”的辦法:由于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貪黑到田間勞作。無暇照看孩子,便將小兒放到沙缸之中,任其屙尿,使之滲入沙中,致使孩子整日里只能與貓狗為伴,沒誰去抱抱他。除了經濟因素外,缺少父母的愛撫,孩子的皮膚長年累月遭受“饑餓”也是其智力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匿乏的一個重要原因。
1999年,美國神經科學協會會議上曾有多篇論文證實:嬰兒如果缺乏父母的撫愛,皮膚經常處于“饑餓”之中,對日后智能發(fā)有會產生嚴重的不良生物化學效應。這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皮膚的撫摸有助于適度地產生一種激素,而這種激素有利于嬰兒克服煩躁的情緒。這種激素又與大腦司職思維和記憶的部分相聯系。缺少父母的愛撫,嬰幼兒體內這種激素的分泌就會受到阻礙,往往使其智力的發(fā)育受到影響。日本學者的研究也發(fā)現,父母抱抱孩子、撫摸孩子,能在孩子的大腦中產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為其智力的發(fā)育起到催化作用。如果孩子生下來,就失去了與父母的皮膚接觸,在其成長過程中會表情冷淡、性格孤僻,并難于和別的孩子交往。
撫愛孩子的技巧
1撫摸孩子的手。有句俗話是”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話早己被現代醫(yī)學所證實。大腦的不同區(qū)域掌管著人體的不同部位,換句話說,人體的不同部位都在大腦中占有或大或小的位置。而手在大腦中所占的范圍比人體的任何部位都要多。既然小小的一雙手要大腦中那么多的領域來支配,那么,運動手掌與十指也必然會使大腦的神經受到刺激,得到鍛煉,這就是手巧與心靈息息相關最堅實、最有說服力的生理基礎。所以,抱孩子的時候,要多多地撫摸他的手,舒展他的手,牽拉他的手,把握他的手,親親他的手,用臉去慰貼他的手。另外,做父母的應多和孩子做一些撫摸小手的游戲,像”斗斗飛“、”拉大鋸“、”撓一撓“等等。
2多摸摸孩子的頭。頭皮距離大腦最近,常摸摸它,不僅可解決”皮膚饑餓“,而且撫摸孩子的頭,還有利于孩子情緒的穩(wěn)定。孩子受到什么驚嚇,或是受到點什么委屈,摸摸他的頭,會使他很快鎮(zhèn)靜下來。
3多貼貼孩子的臉。多貼貼、親親孩子的臉,也有助于結他一個好情緒和好興致。臉部的神經最發(fā)達,多愛襖他的臉,讓他眉宇舒展,表情開朗,嘴角甜甜,’會心微笑,長久會帶結孩子一張堅毅,漂亮的臉。
4撫摸孩子的肩膀。孩子做出點讓大人高興的事,或是做出他自己感到得意的事時,別忘了拍拍他的肩膀、拍拍他的屁股,以示贊賞與鼓勵。以肌膚相親的方式贊賞孩子、鼓勵孩子,往往比浮泛的語言還來得有力,更容易滋潤孩子的心田。
5每天可給孩子做一至兩次的全身撫摸??蛇厯崦吅咝﹥焊?,讓孩子在融融的慈愛中接受父母輕輕的愛撫。撫摸的順序,先讓孩子仰臥,從頭臉開始、然后腹部四肢。大一點的孩子,再讓他俯臥,也是按從上到小的順序輕輕的撫摸。撫摸讓孩子感到舒服、暢快為原則。
常抱的孩子聰明
拋開別人的事例,大多數家長在這方面恐后也都有自己的體會。孩子受到點什么驚嚇,一臉的惶恐,這時媽媽會摸摸孩子的頭,摸摸孩子的耳,同時溫和親切地對孩子說:“摸摸毛,嚇不著;摸摸耳,嚇一會”,孩子會很快平靜下來,露出甜甜的笑容。再比如,孩子用積木搭起的大樓轟然倒塌了,此時他可能是一臉的晦氣,滿肚子的沮喪。如果這時你能拍拍他的肩,拉拉他的手,用堅定的口吻鼓勵他:“好兒子,重新來!”他會重新煥發(fā)起玩的興致他成功后,家長們通常拍拍他的屁股,或是吻吻他的臉蛋,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有人說“常抱的孩子聰明”,說的也是撫摸皮膚與智力發(fā)育之間的關系。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明科此,做父母的就應常抱抱孩子,常撫愛孩子,這也是早期教育的內容之一。早期教育,說實了,就是啟迪孩子的心靈,開發(fā)孩子的智力,其基本點是開發(fā)孩子的大腦。經常抱抱孩子,經常撫愛孩子,便是對大腦的開發(fā),可促進其智力的發(fā)育。
讓孩子擁有快樂的性格
(1)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同時也要讓孩子與同齡人一塊玩耍。在快樂性格的培養(yǎng)中,友誼起著重要的作用。家長不能操縱孩子的社會生活,但可通過加深同孩子的感情來密切彼此間的關系,建立一種良好的親子關系。此外,還要讓孩子經常同小朋友一起玩耍,或把孩子帶到同齡人較多的娛樂場所,讓他在愉快的外部環(huán)境中接受熏陶。
(2)發(fā)展孩子多方面的興趣。作為家長,應為孩子提供多樣選擇并注意培養(yǎng)和引導,使之擁有廣泛的興趣,這一點對特別喜歡一種東西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
(3)培養(yǎng)孩子的適應能力。家長應使孩子明白,有的人之所以一生快樂,并不是因為他們一帆風順,秘訣就在于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tài),使他們能很快地從失望中振作起來。在孩子碰到挫折時,家長可為其指出一線光明并教孩子注意調整心理狀態(tài),從快樂的事物中找到安慰。
(4)營造一個快樂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對家長來說,使孩子擁有快樂性格的最佳方法,就是使家庭充滿快樂和溫馨。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由于具有快樂的性格,成年后,能夠幸福生活的比不幸家庭長大的孩子要多得多。
會與別人分享的孩子更快樂
一個兩歲的小男孩拿著一輛紅色的玩具小汽車玩耍,他輕輕一推,小汽車跑得好遠,他快速跑到小汽車旁,再把小汽車推回原處。很快,廣場上的小朋友就被吸引過來,他們一塊兒跟著小汽車奔跑。這時,小汽車停在一個小女孩腳下,她正想蹲下摸一摸,媽媽卻對她說:“這是別人的東西,你不要動。”說著,就把小女孩抱走了。小男孩依舊一個人玩,別的孩子則在旁邊羨慕地看著。站在旁邊的男孩的母親面對發(fā)生的事,只是淡淡一笑,沒有吭聲。對這類場景,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
上述場景中的兩個媽媽都沒抓住教孩子學習“分享”的好機會。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具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教孩子學會“分享”,可以讓他們懂和諧相處,學會愛別人,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不懂分享的孩子往往獨占欲強,從不考慮別人的需要和想法,長大后容易形成明顯的性格缺陷,甚至不能正常與人交往。
一兩歲的孩子都知道某些東西屬于自己,不許別人侵犯。隨著價值觀念的形成,他們的獨占欲和對私物的保護欲更強。在孩子出現“這是我的”意識的萌芽期,開始教孩子學習“分享”比較容易。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不會擔心父母搶他們的東西,也不害怕父母因得不到而生氣,所以,更易于接受和父母一同分享。當孩子吃蘋果時,父母可以說:“你的蘋果可以讓我咬一口嗎?”或在他玩玩具時,詢問能否把玩具給父母玩一會兒。然后,將“分享”的范圍逐漸擴展至其他人。同時,父母要做出表率,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如果父母處處表現得很大方,經常拿出自己的東西幫助別人,或與別人一同分享,自然會在孩子心中留下記憶,不知不覺學父母的樣子做。
上述男孩的媽媽在看到別的孩子對兒子手中的小汽車感興趣時,應該鼓勵兒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在分享過程中,男孩能感受到“分享互動”比“獨自享有”帶來的快樂更多,從而強化心中的“分享”意識。
但是,父母也不能強迫孩子接受“分享”。經常有家長強行把孩子手中的玩具拿給其他小孩玩,結果使孩子傷心、家長尷尬。家長要認識到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強迫,只能提醒他們和小朋友一起玩,或提議交換玩具,讓他們自愿接受“分享”,否則,只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無法體會分享的快樂,反而敵視“分享”。
孩子天性好奇,看到別人手中的玩具,就想摸一摸,而很多家長都和上述小女孩的媽媽一樣予以阻止,其實,這時也是教孩子學習“分享”的好時機。遇到類似情況,父母不妨告訴孩子:“在拿別人的東西前,必須征得主人的同意,得到允許后,就可以一起玩了?!币部梢越ㄗh他們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別人交換,等玩過之后,再換回各自的玩具。
成為孩子的好父母
在平常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許多父母都希望有一個友好的相處過程,也希望自己是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好媽媽,也希望自己能做稱職的父母,但卻往往忽略了許多基本的要件,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a.了解孩子是十分敏感的
孩子的敏銳程度,可以知道你是否是出自于真心亦或是虛應了事,一個表情、贊美、或眼神,都可讓孩子察覺出父母對他的看法,所以父母親要注意,用真誠的愛來面對孩子。
b.孩子也有自尊
孩子也是一個有靈魂、有思考的個體,當別人羞辱他、拿他取樂時,他是知道的,所以父母應當尊重孩子,不要在人前數落孩子的不是,當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秘密時,父母也要作一位稱職的傾聽者及保護者,不要將孩子的秘密公開與人討論,否則將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大打折扣。
c.不要欺騙孩子
父母常為要得到孩子的合作,許下一些不太可能實現的諾言,這會使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不要一方面教孩子不要作放羊的孩子,一方面又大喊:‘狼來了!’
d.不要作比較
許多父母由于求好心切,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作比較,好讓孩子懂得發(fā)奮圖強,其實這只會造成反效果,使孩子承受極大的壓力與打擊。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在神的眼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可是世俗的標準卻使許多孩子個別的特質遭到抹煞,就連親生的父母親也無法給予正面的影響與保護,這不是很可悲嗎?相信您的孩子,總有一天他會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的,現在的不如人并不代表他日后的成就也不如人。
讓孩子學會快樂地“分享”
一提到分享,我們對這個概念最具象的解釋通常就是:“寶貝,把你的玩具拿出來和小朋友一起玩?!薄皩氊悾涯愫贸缘哪贸鰜砀∨笥岩黄鸪?。”
不敏感的小寶貝只是以實際行動反抗而已,敏感的小寶貝則會用奇怪的眼神看著媽咪,心里說:“媽咪,你怎么只喜歡別的寶貝,一點都不喜歡我啊。哼,我就不給他,我還要咬他呢?!边@哪里是分享,分明是一種剝奪嘛!媽咪的分享教育當然就此失敗。毫無疑問,分享應該以快樂為前提。
分享教育4大錯誤方式
1、強迫寶貝分享
當媽咪將寶貝手中的玩具拿走給另外的小寶貝玩的時候,寶貝會有什么感受呢?假定你在辦公室,老板突然過來搶過你的筆記本電腦并將它交給另外一個同事,你會對老板感激涕零,并且心甘情愿與你的同事分享嗎?同樣的道理,強迫小寶貝與小伙伴分享他的一切對寶貝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2、大的應該讓著小的
小寶貝總想向大一點的寶貝看齊。比如姐姐在玩球,一旁的小弟弟一定也鬧著要一個球。不管姐姐手里拿著什么,哪怕小寶貝本來根本就不感興趣的任何物品,他都會要求要有個同樣的東西放在手里。大多數的媽咪可能會告誡姐姐將手里的物品讓給弟弟。其實這是不公平的,如果這個小姐姐是個敏感的孩子,她會懷疑父母對她的愛,她的心會因此受到傷害。而小寶貝在這樣的寵愛中也學不會分享的技巧。
3、強迫寶貝輪流玩
強迫寶貝輪流玩是父母教寶貝學習分享最常見的策略之一,但是,小寶貝們常常在別的寶貝剛剛把玩具拿到手的時候就急于將玩具奪回來。對于3歲以下的寶貝來說,因為他還沒有完全建立起時間的概念,因此輪流玩仍然不是有效地解決寶貝之間爭端的好方法。
4、搶走寶貝手里的玩具
當小寶貝之間因為玩具而起爭端的時候,千萬不要搶走一個寶貝的玩具交給另一個大聲哭鬧的寶貝。媽咪的這種方式無異于在向寶貝傳達某種錯誤的觀念,它會讓寶貝覺得只要哭鬧就可以達到目的,只要動手去搶就可以解決問題,因此,這種方式產生的負面影響非常大。
分享教育10大訣竅
當寶貝陷入爭搶玩具的旋渦,媽咪要做的首先不是教訓寶貝如何學習分享,而是以適當的方式介入,以免寶貝互相傷害:
1、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
當孩子們?yōu)榱送婢叽虻貌豢砷_交的時候,先要讓他們安靜下來,然后對他們說:“你們倆都想玩同一個玩具,那是不可能的,那我們怎么辦呢?”把問題拋出來,讓寶貝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另外一個策略是給寶貝多一些選擇,讓他們自己決定究竟下一步怎么做。
2、不要過于理想化
在寶貝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自我意識總是比他們的慷慨來得更早。這是寶貝發(fā)育的必然過程。不要對寶貝期望過高,認識寶貝的成長必然會經歷這樣的階段并且平靜地接受這樣的事實或許對媽咪會有些幫助。
3、為寶貝的錯誤道歉
當小寶貝搶了別的小伙伴的玩具,媽咪不一定要懲罰寶貝,但一定要鄭重其事地向對方道歉。媽咪的這種處理方式既給了被搶了玩具的寶貝足夠的尊重,也給自己的寶貝樹立了榜樣。即便他沒有受到懲罰,但是也足以讓他明白他行事方式的錯誤。
4、關注但不干涉
當孩子們?yōu)榱送婢叨鴳?zhàn)斗的時候,只要確定他們之間不會有人因此受傷,媽咪最好不要干涉,站在圈外觀看,隨時掌握他們的狀況以防止意外發(fā)生就可以了。媽咪置之度外可以讓寶貝明白,他不能總依賴媽咪來解決問題,而必須學著自己解決問題。
5、不要以自己的方式來推斷寶貝
有的寶貝可能常常成為被欺負的對象。這時候媽咪很可能覺得孩子受了委屈,于是不假思索就要介入,為孩子討回些公道。比如佳佳的玩具被別的寶貝搶走了,媽咪可能很急切地走過去說:“這是佳佳的玩具,佳佳正在玩呢。請你把玩具還給佳佳。”可是媽咪很快就會發(fā)現,佳佳其實根本不在意她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搶走,她或許還覺得這種搶玩具的游戲很有趣呢。媽咪的反應實際上并不是佳佳的反應。因此,如果沒有給孩子構成別的威脅,媽咪沒必要介入寶貝之間的這種爭奪。
6、分散寶貝注意力
小寶貝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通常不會太久,因此在寶貝爭搶玩具的過程中,他們很可能被別的事物吸引而失去對所搶玩具的興趣。當寶貝之間發(fā)生爭端時,設法將寶貝的注意力轉向別的方面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如果把所有爭搶事件都當成教育寶貝學習分享的平臺并不見得成效顯著。讓寶貝體驗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樂趣才是幫助寶貝建立學習分享內部環(huán)境的有效方式之一。
7、不要助長寶貝的不良行為
云兒想要姐姐的圖畫書,而姐姐這會兒還沒有注意到云兒的動向。媽咪該讓云兒自己悄悄地拿走姐姐的圖畫書嗎?no!千萬不要!這樣只會制造兩個寶貝之間的矛盾。媽咪可以說服云兒:“你想看姐姐的圖畫書是嗎?那你去問姐姐要吧。如果姐姐給你看,你就可以看了?!边@樣的處理方式能讓寶貝明白,要分享他人的東西,他必須通過正確的途徑來達成自己的愿望。
8、以適當的方式評價寶貝
2—3歲的寶貝很看重父母及其他長輩的評價。因此,當父母給予別的小伙伴很高的評價時,寶貝心里會很不舒服。尤其當父母拿寶貝跟別的小朋友進行比較時,寶貝的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每當這時候,本來玩得好好的寶貝可能會突然搶走他正與人分享的玩具或者對別的小伙伴發(fā)脾氣。不管別的孩子做得如何,媽咪只要對寶貝說:“你看看,小哥哥把他的玩具給你玩,他對你多好?!笨傊?,媽咪不要讓寶貝掩蓋在別的寶貝的光環(huán)下。為了讓寶貝體現自身價值,媽咪可以經常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里來做客,讓寶貝表演他最拿手的節(jié)目,這樣既可以讓寶貝在同小伙伴玩耍的過程中體驗到分享的樂趣,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寶貝的自信心。
9、關注寶貝的反應
有時候,本來善于分享的寶貝突然不愿意與某個人分享了,那么深層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不喜歡那個要與他分享的人。試想想,如果你恨某個人,你愿意與他分享你最心愛的物品嗎?因此,在寶貝與人玩耍的過程中,媽咪要細心觀察,了解寶貝不愿意分享的深層次原因,充分理解寶貝,而不要因為寶貝的改變大光其火。
10、鼓勵寶貝做個慷慨的孩子
如果有一天,寶貝從幼兒園回來突然對你說:“媽咪,我想請我們班的小朋友來吃飯?!蹦敲?,ok,只要你們家能容納那么多人,盡管讓他們來好了。這是多好的讓寶貝學習分享的機會!如果寶貝很少能找到小朋友跟他一起玩,那么帶寶貝一起參加育兒雜志、網絡、小區(qū)發(fā)起的各項活動也不失為給寶貝創(chuàng)設分享環(huán)境的好方式。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擁抱
擁抱寶寶是一種良好的親子溝通方式。一個孩子一天需要4次擁抱,才能存活;8次擁抱才能維持;16次擁抱才能成長。
寶寶的情感表達方式最簡單,也最直接,對他來說,最好的表達愛他的方式就是去擁抱他。通過親一親、抱一抱,告訴他你對他的愛,他就能夠感受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并且會給予回報。
研究顯示,嬰兒期缺乏擁抱的寶寶會愛哭、易生病、情緒易煩躁;而經常被觸摸和被擁抱的寶寶,其心理素質要比缺少這些感受的寶寶健康得多。
擁抱寶寶有4大好處
1.對寶寶的大腦發(fā)育具有重要作用
大人摟抱、觸摸寶寶,與寶寶身體親密接觸,對其大腦發(fā)育有著重要意義。每當你抱起寶寶,輕柔地觸摸他的身體,親親他胖嘟嘟的小臉蛋,摸一摸他的小腦袋、捏一捏他可愛的小腳丫,這些都是在“撫觸”他的心靈。你每一次撫觸,寶寶的大腦就接受了一次良性的刺激,而這些刺激能促進寶寶智能的發(fā)展。
2.讓寶寶感覺到安全
溫柔的擁抱和撫觸能讓煩躁中的寶貝安靜下來,減緩壓力。寶寶只有在平靜時才有探究環(huán)境的興趣,才能把周圍一切事物當作探索的對象,在探究中學習。
3.促進寶寶健康成長
心理學家指出,擁抱有利于緩解寶寶的沮喪情緒,提升免疫系統(tǒng)的效率。許多兒科醫(yī)生發(fā)現,擁抱和撫摸還有助于促進寶寶的身體發(fā)育和疾病治療。
4.促進親子依戀關系的建立
爸爸抱著寶寶,用胡子輕輕扎扎他的小臉,把他舉得高高的,或者讓他在脖子上“騎馬馬”,會讓寶寶感覺到爸爸的堅強有力。而媽媽抱著寶寶,給他講故事,等他瞌睡的時候給他唱搖籃曲等,會讓他感覺到媽媽的溫柔。你們也在擁抱寶寶的過程中感受到寶寶的乖巧與可愛,而在這種親子互動中更易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
寶寶何時需要擁抱?
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三次擁抱:
早晨醒來第一次擁抱
寶寶在睡了長長的一夜醒來,給他一個擁抱,問候寶寶早上好,睡得香不香,然后給他穿衣起床。
下班回家第二次擁抱
你在外工作了一天,寶寶一天沒有見到你,更需要你一個大大的擁抱來彌補這種長時間分離帶來的親子想念。
寶寶睡前第三次擁抱
在寶寶睡前親親他的小額頭,親子之間互道晚安,寶寶帶著你擁抱的余溫,一定能美美地睡個好覺。
每天接送寶寶上幼兒園時:
把寶寶送到幼兒園,意味著他要和你分開一整天,此時給他一個擁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的分離焦慮感。晚上接寶寶離園,親子之間由于較長時間的分離,也需要一個溫暖的擁抱。
特殊時期更需要擁抱:
寶寶焦躁不安時、生病時、受了委屈時、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時……這些特殊時期,你的擁抱能減緩寶寶的焦躁感,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轉移寶寶對病、痛、委屈等的注意力。
擁抱寶寶有講究
擁抱寶寶如此重要,你絕對不能敷衍了事地隨手一抱,擁抱也不只是簡單地雙臂抱緊他,要知道,擁抱寶寶的過程實質是給他心靈以滋養(yǎng)的過程。
擁抱寶寶時,你可以給他感興趣的東西,如媽媽的乳汁、溫柔的撫觸、好聽的歌謠等,同時輔以柔和的目光,注視他的眼睛,讓他知道你在關心他、關注他,讓他知道你最了解他、最愛他。
從現在開始,敞開雙臂,溫柔地擁抱你的小寶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