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移默化讓孩子懂事
發(fā)布時間:2020-06-12 教育孩子筆記 讓幼兒園安靜的游戲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每逢節(jié)假日,我們都帶孩子一起去看望老人或我們的老師。時間一長,潛移默化,孩子對老人、老師都有了感情。當我們家老人來家吃飯時,孩子會把筷子遞給爺爺奶奶,會把好吃的東西、哪怕是自己最喜歡吃且剛剛得到的東西分給老人一份。有幾次孩子將幼兒園發(fā)給他的東西帶回家給我們。過節(jié)日時孩子會記得為自己的老師和小朋友送點禮品。看到其他小朋友家有數(shù)碼相機,能把兒童節(jié)目錄下來重復收看,孩子也好想家里有一個。鑒于當時經(jīng)濟條件,我們沒買,答應他以后有了錢再買。我們借此事和孩子一起算賬,培養(yǎng)孩子節(jié)約儉樸的作風。我們建議和孩子一起攢錢買數(shù)碼相機。每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我們就提醒他“要攢錢買相機呢”,他聽后一般會放棄要求的。有時我們主動提出給孩子買東西,一想到要買相機,他自己會說不要買了。更令人感動的是,有幾次我們提出要給孩子買件衣服,他卻說自己已經(jīng)有衣服穿了,該給爸爸媽媽買了。多懂事的孩子呀!
可以說話
孩子們玩玩具總是由靜到動,從不說話到大聲吵鬧,每次玩到亂的不可收拾的地步時,我總是要忍不住喊一聲:“別說話,再說我就……”
可是有一天,我這個想法卻被推翻了。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玩玩具非說話不可的原因:玩具發(fā)下去以后,先是很安靜,他們都在制造著自己設計的東西,摩托車、電話、飛機、變形金剛等,材料準備好以后,表演便開始了。手拿摩托車,邊比劃邊出聲,“嗚——”;拿起電話“喂,你在哪兒?請趕快到游樂場?!憋w機正進行“轟炸演習”;變形金剛更是閑不著,又是開車,又是變形。這一人一句,匯集在小小的活動室里,就亂成一團糟。老師的一句“別說話”只能保持教室?guī)追昼姷陌察o,演出一會兒又重新開始了。的確,這些話非說不可,否則玩玩具有什么意思呢!
從此,我不在約束孩子們玩玩具時不準說話了,只要不是搗亂,盡情的說吧。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延伸讀
潛移默化地滲透語言教育和社會教育
-->
小班幼兒正處于由自我中心、獨自游戲向社會性參與、人際交往與同伴合作轉型的過渡階段,他們進入幼兒園之后,與同伴互動的頻率逐步增加,言語交往成為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然而由于幼兒年齡尚小,又處于自我中心階段,他們在與同伴交往時言語互動的質量不甚理想,不禮貌的言語行為和同伴沖突時常出現(xiàn)?!耙龑в變撼醪秸莆杖粘I钪械亩Y貌用語,使幼兒能有禮貌地同他人交往”是小班幼兒社會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案例中的教師發(fā)現(xiàn)小班幼兒在社會交往中有不禮貌的言語行為,便及時抓住這個教育契機,設計了“甜甜的話”的教育活動,這充分反映了教師的專業(yè)性和敏感性。
欣喜之余,我也不免產(chǎn)生了些許憂慮。憂慮之一是教師忽視了小班幼兒語言學習的特點。小班幼兒正處于口頭語言發(fā)展的敏感期,他們對周圍環(huán)境中的語言刺激特別敏感,并有一種強烈的學說話的積極性。他人的語言是幼兒學習的對象,他們模仿最多的一般是身邊最親近的成人和同伴。小班幼兒由于社會認知水平較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分不清哪些是可以模仿的哪些是不可以模仿的,他們常常喜歡模仿那些語氣夸張、語調特別、情緒化和動作化的言語,而反面角色的語言或不禮貌的語言恰恰具有這些特征。因此,當案例中的教師故意用夸張的語氣和語調模仿“不太好聽的話”時,幼兒不僅不反感,反而非常感興趣,都自發(fā)地模仿起來。雖然教師的初衷是要引導幼兒識別并拒絕說不好聽的話,但結果卻適得其反。憂慮之二是教師忽略了小班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小班幼兒社會認知水平低,是非判斷能力差,又具有“先入為主”的特點,因此對小班幼兒應以正面教育為主,盡量為他們提供好的榜樣以給予正強化,讓他們模仿學習。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明確指出,直接學習和對榜樣的觀察學習是兒童社會性獲得的基礎。班杜拉還認為注意、記憶、動機等因素影響觀察和模仿的結果。案例中,幼兒受無意注意和無意記憶以及動機等因素的影響,沒記住教師后來強調的禮貌語言,反而對教師先前模仿的不禮貌語言產(chǎn)生了深刻印象,這顯然也違背了教師的初衷。社會學習理論還告訴我們,人的行為是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包括適合社會要求和違背社會要求的行為。而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要求取決于社會環(huán)境中他人提供的行為范本以及行為之后獲得的反應。教師作為幼兒走出家庭后遇到的最重要他人,應是社會規(guī)范的示范者,因為教師在幼兒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因此教師要謹言慎行,注重言傳身教。注意塑造自己良好的社會行為榜樣,堅持以正面教育為主,避免不良行為“先入為主”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案例中教師的困惑引發(fā)了我的思考。模仿學習是小班幼兒語言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方式,我們不能因為小班幼兒喜歡模仿“不好”的言語和行為就放棄和拒絕這種學習方式,因為語言創(chuàng)造必須以一定的范型為基礎?!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兒童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我們可以借用生活和游戲的情景幫助幼兒學習和運用禮貌語言。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幼兒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如當教師發(fā)現(xiàn)個別幼兒有不禮貌言行時,應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諸如“你如果對我說聲謝謝,我會很開心的”等。教師可將禮貌用語按適用的場景加以分類,并編進故事里。通過故事講述、故事表演、故事插畫等多種方式重復呈現(xiàn)這些禮貌用語,以期在潤物細無聲中培養(yǎng)幼兒自覺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
第二,通過集體教學活動培養(yǎng)幼兒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教師可挑選適宜的含有禮貌用語的故事、繪本等,組織專門的禮貌用語教育活動,同時提供幼兒使用禮貌用語的場景和機會,如故事表演等,幫助幼兒獲得使用禮貌用語的意識和能力。
第三。在游戲活動中為幼兒創(chuàng)設運用禮貌語言和產(chǎn)生禮貌行為的機會。尤其是在角色游戲中,幼兒會不斷調整和重組交往語言。在角色游戲中,幼兒會產(chǎn)生較多的言語交往行為,這時候,語義、語法、語用和社會認知水平常常會發(fā)生矛盾,產(chǎn)生不平衡狀況,這種矛盾和不平衡是幼兒學習禮貌用語的內部動力,它會促使幼兒不斷進行嘗試和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會有頓悟、錯位和創(chuàng)造。周圍人的各種肯定或否定反應,又將使幼兒不斷產(chǎn)生成功與失敗的體驗,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語言和社會交往策略,進而更加主動地吸收、加工和輸出各種交往的語言信息,以達到新的平衡。因此,可以說游戲這一社會交往頻繁的活動場景為幼兒學習交往語言提供了許多機會。教師要及時鼓勵、表揚那些語言和行為有禮貌的幼兒,因為同伴的榜樣示范往往具有極好的效果。
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教師可以運用以下方法滲透語言和社會教育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法影響幼兒,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和社會交往能力。(1)行為訓練法。行為訓練法強調觀察、模仿和強化??刹捎靡韵氯N方法加以培養(yǎng):一是觀察,如引導幼兒觀察有禮貌的同伴在游戲活動中的親社會行為表現(xiàn),也可以組織幼兒看相關的圖畫書、動畫片等;二是模仿,引導幼兒模仿或再現(xiàn)有禮貌的語言和行為;三是參與,組織不懂禮貌交往的幼兒參與集體活動,引發(fā)同伴交往。如果幼兒出現(xiàn)了不禮貌的言語和行為,教師應及時予以指正;如果幼兒出現(xiàn)了禮貌行為,教師應及時給予強化。(2)認知訓練法。對于小班幼兒,教師要有意識地逐步幫助他們掌握禮貌用語和與同伴交往的技能。例如,如何順利加入同伴的游戲活動,如何得到同伴的幫助,如何與同伴分享、交流。如何等待、輪流和讓步等??刹捎靡韵聝煞N方法加以培養(yǎng):一是講解和說明。即通過講故事、看圖書、表演故事、看動畫片等手段,幫助幼兒了解和掌握禮貌語言使用的不同場合及其不同的表達方法;二是游戲和練習。即組織幼兒在各種活動中練習禮貌用語,幫助幼兒對禮貌用語形成感性和具體的認知。(3)情感訓練法。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情緒情感發(fā)展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情緒的易感染性。因此情感訓練法重在引導幼兒產(chǎn)生情感共鳴,從而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刹捎靡韵氯N方法加以培養(yǎng):一是移情,即利用故事、圖畫書、情景表演、錄像、動畫片等對幼兒進行移情訓練;二是情感體驗,即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幼兒通過角色扮演,體驗人物的情感變化;三是情感追憶,即在游戲結束后,引導幼兒回憶有禮貌的言行給自己帶來的種種愉快的情感體驗,以進一步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和習慣。
不要讓孩子為了夸獎變懂事
讓孩子為了父母的夸獎變懂事可能會導致一些問題,這種方式教育孩子時過于以外在獎賞為導向,而忽視了內在動機的培養(yǎng),他們可能會變得過于依賴外部的認可和獎勵,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和動機。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不要讓孩子為了夸獎變懂事”,以供參考,歡迎收藏閱讀!
不要讓孩子為了夸獎變懂事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更注重培養(yǎng)孩子內在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觀念。我們應該鼓勵孩子理解和積極參與社會規(guī)范,并幫助他們發(fā)展自己的獨立和自主性。以正面的方式引導孩子認識和解決問題,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和做出合適的選擇,而不僅僅是為了得到外在的夸獎。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大人夸獎孩子:“真棒,你真懂事!”
而孩子為了得到贊美的話語,不希望父母操心,便會偽裝原本自己的小孩天性,壓抑而迫切的表現(xiàn)自己的乖巧懂事。
懂事,是個非常招人喜歡的特質,它意味著不帶來麻煩。
父母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回到家面對著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不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對于那個被夸“懂事”的孩子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或者說對于一個處于調皮時期不能控制情緒的孩子,壓抑自己的真實性格,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期待生活,不讓父母操心,這樣真的好嗎?
懂事,對于孩子,其實是一件很殘忍的事。
在與他人相處時,過于懂事的孩子可能過度關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而忽略了自己的權益。他們可能會過度迎合他人,犧牲自己的利益,導致自己被人利用或被動地處于不利位置。他們可能會缺乏辨別力,不懂得保護自己,容易受到傷害。
如果你覺得孩子存在這方面的問題,那么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鼓勵孩子表達自己
當孩子表達情緒或需求時,給予他們充分的傾聽和關注。不要打斷或忽視他們的表達,充分尊重他們的感受和需求,為孩子提供一些有效的溝通工具,如繪畫、寫作、角色扮演等。這些工具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并加深別人對他們的理解。
二、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不敢表達自己,其實也是因為害怕受到懲罰或者失去父母的愛。當父母能夠接納并且對他們的需求表示回應時,孩子的擔憂自然也就降低了,為孩子提供情緒上的支持,例如擁抱、輕撫或安慰的話語。這能夠幫助他們感到安心和放松。
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不讓角色錯位。
角色錯位是由于父母放棄了自己的角色,孩子不得不承擔其不屬于他們的責任。父母要學會察覺,反思,不要讓角色發(fā)生錯位。
懂事,或許是長大的標志之一。
然而,過早地懂事,承受一個孩子不該承受的東西,對于孩子來說,太過殘酷,既不利于他們的個性發(fā)展,也不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
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讓孩子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孩子才能成為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在教育時應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主張,讓他們學會適當?shù)貓猿肿约旱囊庖姾途S護自己的權益,孩子需要學會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學會說“不”并表達自己的需求和邊界,家長也應該給予孩子適當?shù)淖灾鳈啵屗麄冊谶m當?shù)姆秶鷥茸龀鰶Q策和承擔責任,培養(yǎng)他們的決策能力和自信心。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既懂事又獨立自主的孩子。
“懂事”的孩子
開學后班里來了個“懂事”的孩子,“懂事”的孩子叫張豐屹,是班里最小的,但卻很懂事,且看:(一)開學前家訪開學前我們教師都會對適齡兒童進行家訪,告知家長入園時間及入園事項。我和衛(wèi)平老師去了一戶人家,進屋后在炕上看見坐著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長著大大的前額,小小的眼睛,手里玩弄著撲克,他就是張豐屹。他見到我們后,沒有像其他孩子見到生人的羞怯樣,而是朝我們舉起了撲克,招呼說:“zen打撲克來---”,那表情儼然一個“小大人”,惹的我們哄堂笑笑。我對他說:“你帶著撲克到幼兒園跟我和小朋友們打撲克吧”!他朝我笑笑說:“好!你跟小朋友說說等著我去昂”?。ǘ┠銊e哭了開學第一天,張豐屹的媽媽就把他帶到了幼兒園,我問他:“張豐毅咱打撲克吧?”他說:“我沒帶撲克,等我?guī)碓俅虬?。”說完就朝玩具去了。他媽也借機走了。張豐屹呢,玩積木、騎木馬完全沉浸在對新玩具的探索之中。新來的班級大姐姐李嘉琳則由于媽媽走了哭了起來,張豐屹見此情景,從兜里掏出衛(wèi)生紙,坐到了嘉琳跟前給她擦起了眼淚,邊擦邊說:“你別哭了,我給你擦擦淚”。衛(wèi)生紙擦臟了,扔垃圾桶里,回來又繼續(xù)給嘉琳擦起了眼淚。(三)看你灑的奶由于剛開學,打破了孩子們原來的生活規(guī)律。早上起得早,起來后也吃不下早飯,有的孩子就帶了零食。這不張瓔祎帶來了奶,喝奶時把奶灑地下了,張豐屹看見了,掏出衛(wèi)生紙在地上擦了起來,邊擦邊說:“你看看你灑的奶?!辈粮蓛艉蟀研l(wèi)生紙扔進了垃圾桶,拍了拍手又去玩了。怎樣???張豐屹是個“懂事”的孩子吧!
讓孩子學會愛懂得感恩
今天是三八節(jié),是天下所有媽媽的節(jié)日,根據(jù)這個節(jié)日,我們開展了八個一系列的“愛媽媽”活動,如:給媽媽一個吻,為媽媽講一個故事等等,可是接下來的活動卻讓孩子們討論的絡繹不絕,“為媽媽洗一次腳”,哈哈、“給媽媽洗腳”?我可不洗,臭死了,這是行行最先發(fā)出來的聲音,“我媽媽從來都不讓我洗腳,她只給我洗腳”這是貝貝說的,每個孩子都在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難道這就是天天喊著:“愛媽媽”的孩子們嗎?這時候我聽到了在最角落里的浩浩小聲的說:“我給媽媽洗過腳”聲音很小,但是那種膽怯的話語已經(jīng)引起來小朋友的注意,哈哈,浩浩給媽媽洗腳,臭死了,顯然孩子們已經(jīng)把這種“給媽媽洗腳”的事情當作了一種很可笑的事情,我很不高興的說:“孩子們,你們覺得給媽媽洗腳是很壞的事情嗎?”難道媽媽給你們洗腳就不臭了嗎?教室里頓時安靜了下來,每個孩子都睜著稚嫩的眼鏡看著我,顯然他們已經(jīng)不再覺得給媽媽洗腳是件很丟臉的事情了,其實,浩浩做的很好,媽媽整天為了你,為了家庭奔波,很辛苦,我們?yōu)閶寢屜匆淮文_難道就不應該嗎?“應該”孩子們已經(jīng)意識到了自己剛剛說的,每個人都不再覺得“給媽媽洗腳”是件很丟臉的事情了,那我們?yōu)楹坪乒恼坪貌缓?,頓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
。
如今孩子的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重視,但多半是知識學習、腦潛能開發(fā),而孩子的感恩教育卻被忽視了。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父母強勢些的,孩子往往會弱勢些。
操心太多的媽媽帶的孩子往往自理能力更弱。
我以為恰恰是父母對孩子過分的不求回報的愛,使得父母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和正當要求,同時也滋長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阻礙了孩子的個人能力的發(fā)展。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扮演一個弱勢的媽媽向寶寶“索取”愛。
我們期待起跑線上的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一顆感恩之心,從而使我們的社會真正成為一個互愛、互助、文明、友善的和諧社會。
為了讓孩子懂得專注傾聽
日前,當湖中心幼兒園中班教研組開展了教學研討展示活動《“沒長耳朵”的小老虎》。這是主題《我對你說》中的一個教學活動,旨在讓幼兒通過本次活動了解到專注傾聽的重要性,引起幼兒能做到安靜傾聽別人的講話,并形成良好的習慣。善于傾聽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修養(yǎng),學會傾聽不但能正確完整地聽取所要的信息,而且會給人留下認真、踏實、尊重他人的印象。因此,良好的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絕非小事。為了達到預期目標,中班教研組的老師精心設計了一臺精彩的演出。在課前,所有中班教研組的老師努力專研教材,一起討論研究,想方設法找好的方案、點子,引起幼兒專注傾聽的興趣。無論是從目標的制定,教具的準備還是教學過程的安排都一一經(jīng)過反復琢磨、推敲、演示,盡量使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能達到盡善盡美。然后,教研組的老師通力合作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表演了一場新奇、有趣的木偶表演,這一形式讓孩子們耳目一新,改變了以往那種老師講故事,幼兒聽故事的模式,使孩子們在看表演的過程中領悟到專注傾聽的重要性。活動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不做“沒長耳朵”的小老虎,聽話要認真,聽話要仔細。
孩子讓我懂得什么是“堅持”
堅持是什么?往小了說,只是兩個簡簡單單的字;往大了說,是意志力的代名詞。
從小到大,除了當幼兒老師這件事,在我身上,似乎鮮有堅持到底的事,常常被生活中的風暴所打倒,總是淺嘗輒止,半途而廢。
然而,今天下午,兩個孩子對跳繩的“堅持”讓我深深地震撼了,讓我真正感覺到了“堅持”的力量。
大班要求孩子們掌握跳繩的技能。
亮亮和文文是僅有的幾個不會跳繩中的兩個孩子。
為鼓勵他們早日學會跳繩,每次運動我都提供繩子便于他們練習,還特意安排了幾個跳繩特棒的孩子作小輔導員。
可惜,一學期下來,這兩個孩子仍然沒能學會。
經(jīng)過調查,我發(fā)現(xiàn),每次他倆拿到繩子便躲到離我最遠的地方玩繩子,根本就不練習。
盯了幾次,就那么認真跳幾下,可明顯看到他倆是非常地不情愿。
確實,眼看著同伴們都已熟練掌握,失落感,加上找不到跳繩感覺的挫敗感,讓他倆越來越失去信心,采取了逃避的行為。
新學期開始了,我要先從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著手,先讓他倆愛上跳繩,能自覺地練習,然后才可能學會跳繩。
這不,兩人拿好跳繩又開始躲我了。
每個孩子都喜歡得到夸獎,所以我首先做到毫不吝嗇自己的贊美之詞肯定孩子的能力。
當兩孩子跳了第一下的時候,便及時地鼓勵:“呀,過了一年,長大一歲了,進步這么大。
”兩個孩子開心地對望一下,夸獎過后,我給孩子們指出了具體的建議:“腳抬得高一點,繩子甩一下跳一下,好,加油,真棒。
很快就能學會了。
”此刻,兩個孩子信心十足,積極地練習著。
為進一步激起孩子跳繩的欲望,我根據(jù)大班幼兒爭強好勝的特點,及時提出讓他倆比賽競爭的建議,比一比誰先跳會。
兩孩子不約而同地大叫一聲:“好。
”隨后開始你爭我趕的練習,“一個,兩個,跳過去了,耶。
”
文文用手擦了一下額頭上的汗:“好熱啊,再熱也不能放棄。
”
亮亮:“對,加油。
”
右邊亮亮說:“我已經(jīng)跳了20多個了。
”
左邊文文不屑地說:“你是一個一個跳的,不算。
”
亮亮不悅,稍顯發(fā)怒:“哼,不理你了。
”
不一會兒,兩孩子已經(jīng)大汗淋漓,我趕緊叫他們坐一邊休息。
于是又發(fā)生了以下一段簡短的談話。
亮亮:“明天我還要堅持練習。
”
文文:“堅持,才能學會跳繩,才能成功。
”
亮亮:“所以一定要堅持。
”
我:“堅持到什么時候呢?”
文文:“堅持到我們學會跳繩的那一刻。
”
亮亮:“那就讓我們一起堅持吧,耶。
”
孩子們,你們是好樣的。
為你們加油。
成功源于你們的堅持,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相信你們很快就能學會。
休息片刻,不經(jīng)意間,兩個孩子又開始了練習,但已不需要我的監(jiān)督。
孩子的好勝心產(chǎn)生學習動力,而意志、毅力、恒心便是保持動力的有力臂膀。
雖然他們目前為止還沒能學會,但我相信,離成功不遠了。
因為,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讓孩子懂得感恩的六方法
讓孩子懂得感恩的六方法
第一,不要對孩子付出太多,干預太多,不要為孩子打理一切事務。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那么孩子就會漸漸習慣父母的包辦代替,就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難再感謝父母對他們所做的一切了。第二,不要讓孩子吃“獨食”。
如果孩子習慣了被給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難在以后的生活中考慮別人的感受。
第三,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
當孩子通過一些努力獲得所需的時候,他才會知道在父母的愛和保護下是幸福的。同時,父母也不要預先對孩子承諾太多。
第四,父母還可以經(jīng)常給孩子講一講自己的工作艱辛。
如果父母們能經(jīng)常告訴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惱,那么孩子就會在體諒和感恩中漸漸長大。
第五,父母要為孩子做出榜樣。
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給老人吃,逢年過節(jié)給老人送禮物;如果老人離得較遠,應該經(jīng)常給老人打打電話。要讓孩子看到父母不僅對自己有愛,對長輩也有愛。身教的力量遠遠大于言教。
第六,給孩子“回報”的空間。
當寶寶想要幫助你做事情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再說“你把書讀好就行了”。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報”,他才會懂得珍惜、懂得體諒。
教育隨筆:讓孩子懂得體諒
黑米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生,自理能力,社會交往,各方面都很不錯的,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歡他,有時還是老師的小助手??墒?,黑米有一個缺點,比較喜歡粘著媽媽,媽媽送他來幼兒園的時候,他總是哭著和媽媽重復說很多的話,你說什么她都聽不進去,每次都會和媽媽說“你要早點來接我”。記得有一次媽媽因為下班遲,是一個媽媽的好朋友來接黑米,孩子接的差不多的時候,我聽到黑米在那哭,詢問了情況后才知道,黑米不愿和阿姨回家,黑米說:“媽媽答應要來接黑米,卻沒有來”。于是我把黑米拉到我的身邊,和他溝通,告訴他:“媽媽可能因為堵車或者公司太忙,沒法及時來接你,你可以跟著阿姨在小區(qū)的滑滑梯那玩一會等著媽媽來找你,媽媽肯定也不希望黑米發(fā)脾氣,你要理解媽媽,媽媽早上要給你做飯,還要送你上幼兒園,多么累呀,有時不能準時來接你,不要發(fā)脾氣好嗎”?黑米點點頭,拉著阿姨的手走了。
不懂得體諒爸爸媽媽的辛勞,這是如今不少孩子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由于從小受寵慣了,孩子變得嬌生慣養(yǎng),認為什么事情都要滿足自己,否則就認為爸爸媽媽不好。因此,我們要教會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體諒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