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家園育兒探討:孩子任性怎么辦?
發(fā)布時間:2020-05-29 幼兒園中暑了怎么辦教案 幼兒園家園活動方案 幼兒園著火了怎么辦說課稿 孩子任性怎么辦?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給孩子最直接的影響,家長的言行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家長的態(tài)度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根子多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家長要先吃藥。
有的教師認為,孩子任性,果在孩子,因在家長。解決之道:一是愛之有度,也就是要講原則,不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讓步,這是首要的,二是要觀察孩子,了解和掌握他的需要,先于孩子主動滿足,而不是被動地讓孩子牽著家長走。三是要講道理,要有足夠的耐心與孩子打“持久戰(zhàn)”。
任性可以說是獨生子女的通病。孩子任性、不聽話主要表現(xiàn)為固執(zhí)、抗拒、不服從大人管教、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等;或者表面上答應,內心不服,所以大人不在旁邊時,就由著自己的性子來。
孩子不聽話,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難以實現(xiàn),父母就會對孩子不滿,就容易出現(xiàn)不理智的表現(xiàn):有的父母會性急,采用打罵的方式對孩子嚴加管教;有的父母感到無奈,對孩子放任自流;有的父母則對孩子的要求妥協(xié),天長日久更助長了孩子的這種行為。
那么,當孩子出現(xiàn)任性、不聽話的行為時,家長究竟應該怎樣對待才算是明智、有效的呢?
一、關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反抗期"。
在對待孩子任性的問題時,家長充分理解幼兒獨立性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至關重要的。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3-4歲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此時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聽話,經常和大人"鬧獨立",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有時好象故意與父母作對,往往到4-5歲時這種情形依然延續(xù),孩子經常表現(xiàn)出不服管教的特性。孩子的這種獨立性傾向常常被大人們認為是不聽話,實際上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獨立性個性品質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fā)育現(xiàn)象。此時,若是一味地對孩子橫加干涉或者責罵懲罰,孩子可能會變得聽話但同時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則受到傷害,獨立性的發(fā)展更會停滯不前。正確的做法是:關注幼兒的反抗心理,因勢利導,對孩子的合理行為與要求,充分鼓勵和滿足;對幼兒的不合理要求也要采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避免強硬手段。
二、沉著冷靜地對待孩子的任性行為。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過分的要求時,家長應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給孩子把道理講清楚:這樣做不對,為什么不對,怎樣做是對的。孩子的是非觀念正是在學習處理各種具體事情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可以采取轉移、冷處理、適當懲罰等辦法把難題巧妙化解。
三、轉移
這種方法適用于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為新鮮的東西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四、冷處理
當孩子由于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fā)脾氣或打滾撒潑時,大人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暫時離開他。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做出讓步。事后,家長可對孩子簡單而認真地說明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并對他說“相信你以后會聽話的”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五、提示在先
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規(guī)律后,用事先“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任性的發(fā)作。如孩子上街總是哭著鬧著讓大人抱。可在出門之前就與孩子說好?今天上街不要媽媽抱,你自己走,實在累了,可以休息一會兒再走,不然就不再帶你出去了。
六、激將法
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激發(fā)起他們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果孩子在街上吵著要買雪糕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孩子缺乏個性怎么辦
Q:菲菲已經5歲10個月了,漂亮可愛,但是我感覺她比別的小孩幼稚。她非常想跟小朋友玩,按她的身高應該是領導者,可她總是追隨者。在親人面前有時桀驁不馴,而對別人(主要是小朋友)卻殷勤討好,最擔心別人不跟她玩。
我想將女兒培養(yǎng)成一個自信、有獨立能力、愿意思考的人,尤其擔心她將來是一個缺乏個性,易被他人影響和操縱的人。我該怎樣做?
A:小朋友在一起玩,誰應該是領導者,這并不取決于他的體魄,而是源于他的伙伴關系和組織能力。所以菲菲家長認為“按她的身高應該是領導者”,這種觀點不太恰當。
另外,菲菲在親人面前膽子較大,還有點放任,可是對小朋友卻殷勤討好,這其實也是常見現(xiàn)象。五六歲的兒童對家長和對別人的態(tài)度有時會不相同,這是因為他們知道怎樣表現(xiàn)會讓別人(家人、老師、小朋友)喜歡,有點“兩面性格”。至于她怕別人不跟她玩,是否她曾感受過被排斥在集體之外的“痛苦”?可能她以前在和小朋友玩時有幾次表現(xiàn)不好,以致別人不愛和她玩。她認識到這一點,想改正,所以才好像要去“殷勤討好”。再說“殷勤討好”這個說法也不恰當,她只是愿意表示和小朋友友好而已。
家長想讓菲菲成為自信、獨立的強者,這是很好的愿望。不過如果孩子的性格就是比較隨和,愿意和別人友好,愿意接受別人的領導,也沒有什么不好,不能說她就是容易受人影響。
培養(yǎng)五六歲兒童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重視給她表現(xiàn)自己能力的機會。如果事先知道幼兒園開展什么活動,一定鼓勵她去參加。一開始可能做不好,但時間長了會有很大的進步。機會是培養(yǎng)人的好條件。
和幼兒園老師聯(lián)系,盡量讓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在班上表揚她,樹立她的威信。
了解她能力不足的方面,給她補課。比如,動手能力不強,可以在家里訓練她搭積木、拼拼圖、繪畫、寫數(shù)字等;玩的時候反應慢,可以和她玩比賽的游戲,鼓勵她贏等。
給她一些容易完成的任務,比如擺碗、端菜、給爺爺拿眼鏡、到信箱拿報紙等,她做到了就表揚。有時也讓她做一些比較困難的事,如洗手絹、擦皮鞋、整理玩具上架等,會做了更要大加表揚,樹立她的自信心。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覺要讓她自己穿脫衣服,鍛煉獨立性。自信心和獨立性的培養(yǎng)要從一點一滴做起,不是抽象的。
讓孩子有一種“我能行”的自我評價。越是認為“我能行”的孩子,就越能行,千萬不要把孩子“看扁”了。任何一個孩子都有長項與短項。不要拿孩子的短處與同齡孩子的長處去比較,這樣會有礙幼兒自信心的培養(yǎng)。
2020孩子犯了錯怎么辦
張麗亞孩童時代,既有天真可愛的地方,又有頑皮淘氣的一面,為人父母者,不僅有享受天倫之樂的權利,也有撫養(yǎng)教育孩子的義務。當孩子因為淘氣不懂事,犯了錯時,作為父母、老師應當循循善誘,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孩子改正缺點,使他們從小明白是非對錯。
然而,現(xiàn)代的許多家長卻只顧一味地批評孩子,常常忽略了教育的方法。他們不清楚如何科學地教育孩子,面對孩子犯了錯,他們不知該選用哪一種更恰當有效的批評教育方法,教育的結果當然也不能盡如人意。
鄰居家有個五歲的小男孩浩浩,常常聽人夸他聰明、活潑、好動,做事富有創(chuàng)意,可偏偏就有人不喜歡,他的媽媽就是其中一個。
有一次,獨自在家的浩浩又有一個新創(chuàng)意,他看見一只玩具狗有點臟了,決定幫他洗個澡,拿來刷子、肥皂,把狗放浴缸里,打開水籠頭,開始給狗洗澡,這兒刷刷,那兒搓搓,瞧,他洗得多認真。狗沒有洗好,倒把自己洗了一下,全身濕淋淋的??伤孟裼钟辛诵碌南敕?,放下刷子,讓狗睡在浴缸里,水籠頭也不關就走了。去哪兒了呀,原來,他又去給娃娃燒飯了,在地上挖呀挖,濕孩子又成了泥孩子,等媽媽回來以后,看見了泥孩子已是哭笑不得,又聽見嘩嘩水聲,走進房間一看,呆了,水已從浴室里流出來,房間地板上也是一片水汪汪。這時,她氣不打一處來,一把抓住浩浩,在他的屁股上狠狠抽了幾巴掌,說:“以后再亂搞,看我不打死你!”媽媽幫浩浩換了衣服,至于那只狗,喝飽了水,曬了十天半月也沒干。
浩浩再也不敢給狗洗澡了。可沒過幾天,他又有了一個新創(chuàng)意。他要讓自己像媽媽一樣又香又白。這個創(chuàng)意已在他心里想了好久了。他每天都看見媽媽抹粉,可是,當浩浩拿起媽媽的粉盒,一不小心,把它打破了,粉灑了一地。有了上一次的經歷,當媽媽問起此事時,浩浩趕忙搖頭:“不是我,不是我?!?/p>
浩浩兩次犯了錯,但前后兩次心態(tài)是不一樣的,由于第一次媽媽不聽它的解釋,動手就打,似乎孩子長了記性,第二次浩浩就學會了撒謊,于是孩子不誠實的品質也萌發(fā)了。所以,身為父母,應學會正確對待孩子的犯錯行為。
一、要提高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
人活在世上,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孩子好奇、好動,但知識貧乏,能力有限,故常犯錯也是正常的。家長要向孩子傳遞一些辨別是非的知識,讓孩子懂得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梢耘c孩子談談心,交流一下感情,以孩子的角度來進行交談,傳遞一些道德知識,提高孩子的道德認識水平。也可以通過欣賞圖書和看電視節(jié)目,在玩的過程中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認識和評價能力。同時,家長也要經常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示范,使孩子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逐漸由現(xiàn)象發(fā)展到本質,由別人轉向自己。分頁標題
二、給孩子解釋的權力
像浩浩媽媽這樣動輒就打,一點也不給孩子的機會,造成孩子學會撒謊,長此以往,后果將不堪設想。如果浩浩媽媽給孩子解釋的權利,讓他說明事情的來籠去脈。聽過之后,再加以正確的引導,那么,孩子比較容易接受,也不會出現(xiàn)撒謊的行為,父母在打孩子時,有沒有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立場上思考一下孩子犯錯的原因。如果有,那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行為完全是出于好心,是可以原諒的。
三、揭過不提,一次過失不是永錯
過去的事無論是對還是錯都讓它過去。有些父母對于孩子的一次過失,常常掛在嘴邊:“小心點啊,別忘了上次你怎么樣啊!”這樣做表面上看是為了讓幼兒總結經驗,牢記教訓,實質上卻強化了幼兒的過失記憶
專家支招----孩子討厭畫畫怎么辦
寶寶的煩惱
“媽媽,畫什么好呀?” “畫什么都可以呀?!?“你說什么都可以畫,可是什么也沒有呀。” “怎么會沒有呢,花兒、房子,不是什么都有嗎!” “可是,我畫不出來?!?“怎么畫不出來呢!” “我討厭畫畫兒!” “麗麗可會畫畫兒啦,是吧?!?“我不會畫?!?“你是好孩子,快畫吧。” 兒童的心理 孩子最怕聽大人說“隨便畫點什么吧”之類的話?!皨寢尷鲜钦f畫什么都可以,什么都有,可是我想畫的東西,什么也沒有?!边@是兒童的心理。 不能強求或強制兒童表達出心中的東西。兒童心靈里的東西,只能等待它順其自然地表達出來。 雖然孩子在思索:“我畫什么好呢?”可是如果沒有一種強烈的熱情和愿望:“我就想畫這個”,那他是畫不出來的。 一般來說,當兒童親身經歷了某些有趣的、令其興奮的事情之后,會產生把它畫出來的激情。搜索枯腸、挖空心思地去想畫什么時,是什么也畫不出來的。 特別是孩子受到催促時,畫畫兒的情緒會消失殆盡。盡管媽媽說:“不是什么都有么?”可是“想畫的東西卻什么也沒有!” 專家支招最好的辦法是不要直接催孩子畫畫兒。與她談一些回憶往事的話題。例如:“昨天的運動會,多有意思呀”?;蛘邘退叵牒托∨笥言谏晨永锿娴那榫?。于是,當時的愉快感受和高興的心情重新掠過心頭,想作畫兒的欲望馬上就出現(xiàn)了。
兒童畫畫兒與學生繪畫不同。命令他畫眼前的事物,引不起他的畫興來。當什么事物使他情緒高漲,或心里感到興奮時,畫意才開始萌動。 所謂指導兒童繪畫,不是指導繪畫本身,而是喚醒他的回憶。如果母親能夠提供一個有趣的話題,那就可以了。但不是單由母親一方提供建議,而是通過與孩子進行愉快地對話,在恰當時機捕捉話題。這是一個訣竅。
孩子太任性咋辦?——家長學校
兒童的任性往往與家庭對孩子的不良教養(yǎng)有關。寵愛、放縱的教養(yǎng)方式可以使兒童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等不良意識和行為;父母或父母與上一輩老人之間對教育態(tài)度的不一致,也可使兒童形成任性、有恃無恐等不良行為;過度庇護則容易影響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發(fā)展。對于以上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面對任性兒童,我們應采取以下矯正方法。
1、當孩子心情急噪,亂發(fā)脾氣時,在指出他的錯誤以后,讓他知道亂發(fā)脾氣,不講道理是行不通的。受冷落后,他也許會改變態(tài)度。這種方法叫“冷處理”。
2、對有些任性連基本生活習慣都沒養(yǎng)成的孩子,應該為他安排一個有規(guī)律的生活環(huán)境,如果父母一時做不到,可暫時讓他離開父母,到親戚朋友家中生活一段時間,這對矯正孩子的壞脾氣也有一定效果。
3、任性的孩子,一般精力旺盛,可以引導他們經常參加一些有嚴格規(guī)則的游戲和活動,這樣既可使他們充沛的精力得到正常發(fā)泄,又讓他們在愉快的玩耍中受到守紀律、遵規(guī)則的訓練。
怎樣教育任性的孩子
不少父母找我們咨詢:“我的孩子太任性,應該怎樣教育他?”有的家長甚至說:“我的孩子是天生的擰種,真沒辦法?!本徒^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任性不會是天生的毛病。那么,孩子任性是怎樣造成的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其一,模仿別人的結果。
在家庭里或親友當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親眼看到任性的表現(xiàn),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錯的結果。于是孩子就會模仿,學著表現(xiàn)任性。比如,許多親友一起慶祝節(jié)日或外出旅游,其中有一個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為,而孩子的家長不但沒有教育他,反而遷就他,滿足他的某種要求。這對其他孩子起了一個反面教員的作用。有的是非不明的孩子,遇到適合的機會,就會模仿他的樣子。
有的成年人也任性,孩子同樣會模仿。爸爸、媽媽,任何一方有明顯的任性行為,都會直接影響孩子。
其二,家長遷就的結果。
有些孩子任性,是家長慣出來的毛病。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長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就遷就他,幾次下來,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為定勢。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現(xiàn)象很嚴重,只吃自己喜歡的,別的一概不吃,家長怎么說也不行。這種任性的表現(xiàn),就是以往遷就的結果。
其三,家長對孩子過度嚴厲或不尊重孩子的結果。
有的家長對孩子要求過于苛刻,孩子難以達到,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久而久之,變得任性。還有的家長不尊重孩子,動不動就貶斥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隨意責備,孩子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產生任性對抗行為。
孩子長大了太任性,一點好處沒有。在家里,不聽父母長輩的話,我想怎樣就怎樣;在學校太任性,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身心不可能健康發(fā)展。怎樣使孩子由任性變得不任性呢?
分析孩子任性產生的原因,對癥下藥。
前述三種原因,第一種如果是父母以外的人的影響,重點在分清是非,讓孩子對任性產生一種討厭的心理,不去模仿。如果是父母自身一方有任性行為,則應認真反思,坦誠地與孩子交流,承認自己的行為不對,教育孩子不要學。而且請孩子監(jiān)督自己,幫助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如果是第二種原因,家長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矯正自己的遷就行為。一方面教育孩子認識任性的害處,有實例說明任性會使人做錯事,會碰壁,在集體中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最終影響進步。另一方面,要向孩子承認自己的責任,無原則的遷就是不對的,孩子任性,自己應負主要責任。在此基礎上,和孩子一起討論,怎樣克服任性,來個約法三章。比如,父母給孩子提出某種要求,先講清道理,為什么這樣要求;孩子不同意父母的意見,有自己的主張,也必須說明理由。如果雙方有矛盾,就充分討論,還可以請其他長輩、老師發(fā)表看法。
如果是第三種原因,家長要在端正教育思想的同時,堅決改變過于苛求和傷害孩子的行為,要寬嚴適度,保護孩子的自尊。創(chuàng)造民主氣氛,多給孩子講話的機會。
其實,任性就是不講理。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突出了講解的過程,任性就會改變。切記不可以任性對任性。
讓孩子在群體生活中改變任性的毛病。
群體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個人的意愿與大多數(shù)人意愿不符,就會被否定。
家長應鼓勵孩子多參加群體性活動。節(jié)假日安排出時間約幾個小朋友一起進行游樂活動。事先給孩子講清要求,如果自己的意見被否定了,要服從多數(shù),不固執(zhí),不鬧情緒。學校班集體的活動,更要積極參加,應主動向班干部、班主任老師要任務,認真完成。家長主動與老師聯(lián)系,給孩子安排點負責任的工作。孩子在與別人的溝通中,會體會到任性無用武之地。
幫孩子選擇一兩個通情達理、不任性的孩子做朋友。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同齡伙伴之間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有一兩個通情達理、不任性的朋友經常在一起學習、玩耍、討論問題,對克服任性毛病大有好處。允許孩子到小朋友家里去,讓他感受小朋友是如何聽從父母的教導的。還可以讓孩子請小朋友監(jiān)督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綜上所述,矯正孩子任性,需要家長認認真真下一番功夫,而且首先要矯正自己。如果只是一般地批評,沒有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恐怕不會見效。
育兒心得:孩子在家亂扔東西怎么辦
育兒心得:孩子在家亂扔東西怎么辦
我孩子3歲了,在家常常把玩具亂扔,你跟他講道理,夸獎他收拾好就是乖孩子,他不聽;你跟他說再扔以后就不買了,他還是扔;就是打他,他最多當時好一會兒,過一會兒還是要扔,而且是故意扔。針對孩子的這種心理,如何教育好他?
有一類孩子的特點就是“軟硬不吃”,家長的表揚或批評對他都沒有明顯的效果,這樣的孩子屬于比較獨立的性格類型,他們喜歡根據(jù)自己的經驗、想法和感覺做事,較少受外界因素或環(huán)境的影響。針對孩子的這種心理,比較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自然后果法。
孩子經過親身實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將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并體驗適度的不快和痛苦,規(guī)則意識才由此建立起來,這叫“自然后果法”。自然后果法要求父母不能包辦代替孩子承擔行為責任,把孩子罩在一個絕對安全的保護傘下;也不是說父母就撒手不管,讓孩子自作自受。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孩子先承擔行為后果,再對他講明道理。例如孩子亂扔東西,家長講道理他不聽,批評甚至打罵也不聽,家長就任由他亂扔,等他想再玩卻找不到玩具的時候,家長不要替他著急,更不要替他找,讓他體驗亂扔玩具所帶來的不便,同時與他交流。亂扔玩具的后果舒服不舒服?如果不舒服,今后應該怎么辦?自然后果法有助于激發(fā)孩子改變自己。當然,如果孩子的行為將導致長遠后果,近期不容易看出結果,則不宜用“自然后果法”,例如坐姿不端正、握筆不正確等等。
家園共育:孩子一輸就哭,你會怎么辦?
相信有不少孩子都這樣:在游戲或比賽中輸了就大哭大鬧,甚至會拒絕參加其他活動!
其實競爭意識,本身并非壞事。但是孩子因為年齡小,各方面都不成熟,在游戲或比賽中,總害怕輸,希望通過得到周圍人的認可,來獲取“安全感”;越是這樣,心思反而越不在事情本身上,進而影響發(fā)揮,越來越逃避那件事,也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其實,孩子沒有錯,怕輸是一種正常心理,而問題的關鍵在于,父母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從容面對遇到的挫折。
為什么孩子“輸不起”?
1.孩子的“去自我中心化”過程尚未完成
2歲左右開始,孩子常常表現(xiàn)出以自我為中心,在看到別人比自己好時,就會難以接受。其實這是因為孩子開始發(fā)展獨立的自我意識,但是缺乏對外在事物和自身缺乏客觀的認識。
孩子的“去自我中心化”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家長的理解和幫助。如果粗暴地對待孩子“輸不起”的行為,孩子只能感受到更深的挫敗感,其不當行為也很難得到糾正。
2.家長的輸贏觀直接影響孩子盡管家長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實際上為了孩子能上一個好學校,許多家長依然是“不惜重金”。
同時,家長還會在不自然的情況下,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做比較。這其實是家長的一種焦慮情緒的表現(xiàn),這種焦慮會在無形中傳遞給孩子。家長的種種比較會加深孩子的挫敗感,讓孩子逐漸失去自信心;當孩子在競爭中落敗,產生沮喪情緒時,就難免會發(fā)脾氣,表現(xiàn)為我們看到的“輸不起”。
如何解決孩子“一輸就哭”問題?
1.傾聽孩子,允許孩子發(fā)泄情緒
作為家長,我們要先將自己的心態(tài)放平和,然后試著去理解孩子。每一次失敗都會給孩子帶來了挫敗,失望、沮喪的情緒。孩子發(fā)脾氣時,家長需要靠近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發(fā)泄自己的負面情緒。
比如,我們可以抱著孩子說:“我理解你想贏的心情,輸了比賽,你感到很失望、難過。”或者只是簡單地抱著孩子,讓他進行情緒的宣泄。也可以拿自己的經歷現(xiàn)身說法,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學習和工作中也會遇到各種失敗和挫折,也會傷心難過,你感到情緒低落是很正常的,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誠,想到自己崇拜的爸爸媽媽也會犯錯,心理壓力自然就會減輕。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應該阻止孩子,殊不知,這些情緒對于孩子來說意義重大。在家長的關注下,孩子痛快地發(fā)脾氣,就能重新感受到家長的關愛,從而排除煩惱,變得放松和樂于合作。
當我們真正傾聽孩子,他就會逐漸學會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因為孩子將學會我們對待他的方式,將來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
2.以身作則,陪伴孩子慢慢成長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每一次他跌倒了、遇到挫折了,父母都會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其實這才是鍛煉孩子抗挫折能力,讓孩子不怕輸?shù)母?。讓孩子感覺到: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愛我,會幫助我。
這樣做,一方面,孩子既不會認為自己特可憐、特委屈,也不會削弱了對挫折的承受力。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有一個面對失敗該有的樂觀勇敢的態(tài)度——不再害怕遇到這樣的挫折;即使遇到了也會去勇敢的面對,因為他知道,不管他遇到什么挫折,爸爸媽媽永遠會一直在他身邊鼓勵支持他的。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坦然面對孩子遇到的挫折,因為我們的態(tài)度,決定了孩子面對挫折時的態(tài)度,陪伴孩子慢慢成長。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作為家長我們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在工作和生活中對輸贏過于計較,孩子就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模仿是孩子學習的重要途徑,所以要想孩子能“輸?shù)闷稹?,家長就需要具有寬闊的胸懷,在為人處世上不要斤斤計較,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3、孩子平靜時,一起總結經驗
不要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跟分析大道理,孩子是聽不進去的。我們可以等到孩子情緒平靜時,再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分析比賽中孩子的不足之處以及優(yōu)勢,總結經驗,商量解決的辦法,以便下次吸取經驗教訓。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在乎你能取得怎樣的名次,你只要努力過,盡力了就行。“當然,這樣的表達一定要是發(fā)自內心的,真正去欣賞孩子做出的努力。否則,你明明很在乎結果,卻說不在乎,孩子一定會靈敏地感覺到你的真實想法,而這時,無論你怎么寬慰孩子”媽媽不在乎,你也不要在意“,那都是無效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去享受過程,如果孩子需要的話,協(xié)助他一起明確自己的目標,樹立信心,做好孩子的親友團,而不是裁判。
育兒知識:孩子厭食怎么辦?
育兒知識:孩子厭食怎么辦?
孩子厭食通常是由于缺鋅、鐵、鈣、貧血、胃病消化不良等疾病引起消化功能降低而影響食欲;飲食單調且無規(guī)律也會影響孩子的食欲。還有一點家長都沒有注意,就是餐桌教育。很多家長喜歡吃飯的時候絮絮叨叨說個沒完,各種數(shù)落孩子的不是。孩子大多會表現(xiàn)出不情愿、吃飯慢、吃飯少。遠離厭食,家長們可以這么做:
第一:制定獎懲制度
可以采用比賽的方式跟孩子一起進餐,比如:看誰吃得快、吃得多,贏的人有獎勵、輸?shù)娜藭袘土P,激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開開心心的吃飯。當孩子乖乖的吃飯的時候可以夸夸孩子,或者獎勵孩子喜歡的東西、帶孩子玩游戲等,這都是促進孩子食欲的有效方式。
第二:和諧就餐氛圍
有些孩子出現(xiàn)厭食是因為對進餐這一事情有恐懼、害怕的情緒,尤其是經常在餐桌上聽到爸媽的爭吵、或受到責罵、驚嚇等,都可影響孩子的食欲而引發(fā)厭食。所以,在孩子進餐的時候要注意給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就餐氛圍,家長們不要在餐桌上吵架,或者大聲嚷嚷,以免使得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而抵觸進餐。
第三:提供美味的食物
有些孩子之所以會出現(xiàn)厭食,多是因為家長的飯菜不合胃口,或者是總是做孩子不喜歡的飯菜等,這都可以影響孩子的食欲。家長們不妨多學習烹飪,提高廚藝,多做孩子喜歡吃的飯菜,為了達到營養(yǎng)均衡,可以把孩子平時不太喜歡的食物患者按照孩子喜歡的樣式、口味來做,或者是摻雜進其他喜歡的食物當中,既可以應對孩子挑食,又能促進食欲應對厭食。
第四:自覺遠離餐桌教育
為了更好的應對孩子厭食的發(fā)病,大家不要再把餐桌教育進行下去了,應當遠離餐桌教育,餐桌是補充營養(yǎng)、品嘗美味的地方而不是進行教育的地方,在平時的時候就要注意給孩子提供一個舒適、溫馨、輕松的就餐環(huán)境,盡量不要在餐桌上爭吵、打罵孩子,多跟孩子講不同食物的好處和營養(yǎng)價值,做好言傳身教的工作,千萬不要在餐桌上批評飯菜不好吃或者出現(xiàn)偏食、挑食的行為,以防孩子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