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2020兩代人的早教分歧

發(fā)布時間:2020-05-29 幼兒早教故事 幼兒早教故事大全 幼兒早教活動方案

早教中,祖輩和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矛盾日益嚴重。教研會上,老師們一致認為有必要先讓兩代人溝通,只有通過對話才能找出兩代人的矛盾究竟在哪里,僅靠親手活動顯然是發(fā)現(xiàn)、解決不了的。為此,我們設置了一個具有家園共育特色的開放性的親手課程體系。

說出來

第—步開設家長聊天室。開始,我們讓兩代人在一起,就“孩子發(fā)脾氣時怎樣處理”、“父母對孩子嚴格要求,您是與孩子父母態(tài)度一致,還是遷就孩子”等各自發(fā)表議論。結果,祖輩們說要先聽父母們說,而父母們說應該多聽祖輩的意見。最后,誰都不愿意說,任老師怎么動員都沒人開口。這時,有位父親提議,分開討論可能效果會好一些。于是,我們采納了建議,把每月第二周設為祖輩聊天時間,第三周設為父親聊天時間。(父親來親子中心的比較少,所以我們特意定名為“父親聊天室”,事實上,母親也都來參加。)n4507.cn

還是同樣的討論題目,在祖輩聊天時間里,老人們講了很多。比如揚揚奶奶講的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就很典型,“有一次我們大人在一起玩,孩子在另一屋玩。孩子想參加,父母又不讓。孩子就說要小便,因為到廁所就可以看到大人。這樣反復了幾次,父親發(fā)現(xiàn)孩子根本沒有尿,于是父親說孩子撒慌,打了孩子。我認為父親沒有真正了解孩子想做什么,可我們又不能當著我孫子的面教育兒子,于是就采取了當時回避問題、事后溝通的辦法?!?/p>

而父母們在單獨的聊天時間里也承認,大多數時候都不與祖輩就教育問題發(fā)生正面沖突,而是小心翼翼地去和祖輩談一些教育觀點。但恰恰由于不是就問題直接溝通,兩代人之間的誤解和隔閡逐漸加深,時間一長就各做各的。比如,培養(yǎng)孩子自己吃飯,祖輩們的態(tài)度就是慢慢來,不必強求一定要這樣那樣;而父親們就比較急,希望孩子馬上自己吃飯,圍繞著“吃飯”就產生了矛盾。

教師不論在祖輩聊天還是父母聊天時,都會在最后提供一些策略和方法。比如,告訴父親們盡量耐心觀察,嘗試用孩子的語言去教育孩子,這樣的方式老人容易接受;孩子有能力自己吃飯的事實,也會說服祖輩逐漸接受早期教育的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祖輩們會感到自己耐心細致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小輩的認可,兩代人的關系就很融洽。

聊天室中,老人教育老人,父母教育父母,一方面有效實現(xiàn)了家庭教育經驗的分享,同時也使教師尋找到了兩代人在教育中的矛盾根源——盡管雙方都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教育方法上有分歧。根據問題,我們制定了相應的教育策略,讓彼此看到對方教育方式的有效性,以達到首先能肯定對方教育優(yōu)勢、逐步認識自己不足而改之的效果。分頁標題

做中學

第二步

,開展家庭節(jié)日函授活動?;顒颖疽馐翘嵝鸭议L有效利用家庭廢舊材料自制玩具。但在活動中,兩代人通過一起討論如何尋找材料、如何制作以及如何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溝通了、交流了,看到了各自的教育優(yōu)勢。

比如,一位爺爺在展示活動中告訴大家一個制作不倒翁的小竅門,沙土與糖水就能產生不倒翁。一位奶奶告訴大家,孩子媽媽教孩子制作了一把椅子,而且還讓孩子送給奶奶,培養(yǎng)孩子從小懂得關心他人的意識。而一位爸爸告訴大家,用完的水彩筆可以制作小飛機,這使祖輩看到了父親們對廢舊材料也有著許多好的想法。簡單的自制玩具活動使兩代人發(fā)生了有效的溝通。活動本身也讓祖輩們了解到,讓孩子自己動手才能體驗、認識材料的質地與用途;孩子的穿衣、吃飯等生活常規(guī)方面,也應該盡可能培養(yǎng)獨立意識。

我們還設置了有利于兩代人各自發(fā)揮優(yōu)勢的課程單元。比如在運動體驗心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關于兩代人的教育


關于兩代人的教育

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我們大人賦予了太多對希望,各種希望最終都只是孩子在長大以后成有所成就,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從而開始了從小的教育培養(yǎng)。成功看起來是一個很好到狀態(tài)結果,但誰能定義的清呢?其實教育也是一樣的,一種需要有好的終點的一個過程管理,什么要求都是需要要好的。是隔代教育和當代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也好,他們都只是一個不同家庭教育向一個同一目標努力培養(yǎng)的過程,所以他應該是沒有對錯之分,而是應該考慮隔代教育和當代教育如何去彌補,如何去為了同一個目標相互理解和提高的過程。

“教育”當我們把他看成過程管理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對于孩子成長來說是一個漫長影響過程,他最終的取決孩子能吸收多少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對孩子培養(yǎng)最中要的是孩子的習慣、性格、愛好、等等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和爺爺奶奶之間還是有很多的共同目標的。有了這個目標后,我們“421或422”的家庭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要求是不是太早和太高呢?而對于我們的爺爺奶奶他們的要求是不是太低呢?

當下有一句話“有一種冷,不是你覺得冷,而是你的爸爸、媽媽覺得你冷”,字面理解是我們對孩子多穿了,如果把“冷”換成孩子的習慣、性格、愛好呢?我們做大人的是不是對孩子要求太多了呢?我們自己在小時候,我們的父母可能沒有多少時間來陪我們,拿到當下算是散養(yǎng),我們也不是成長的很好,可能在某些方面確實是小時候培養(yǎng)有少了點,但那時候的我們可能比現(xiàn)在的孩子更有的童趣?,F(xiàn)在的孩子多累啊,今天爸媽陪著學這個,明天又學那個,不學點什么對孩子好像就少了什么,有誰又考慮過孩子的真正需求呢?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又能給孩子多大的幫助呢?這些誰都不知道,所以在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同時,更多的應該關心孩子的身心、性格方面的成長,畢竟這是孩子的人生。

童年對人的一身來講,本來就應該有那種天真、爛漫、無厘頭的年代,然而對于這種天真、爛漫、和無厘頭在爺爺和奶奶寵愛陪伴下,他可能會滋生了孩子性格的多面性。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天生的外交家,不是他懂什么是好于壞和能說會道,而是他太會察言觀色了;爺爺奶奶很多時候會隨著孩子,孩子也會因為這種長期被放在掌心的優(yōu)越感而放大和成長了他的任性,在以后的成長中也會慢慢的形成孩子的習慣一些不好的習慣,從而慢慢的放縱了孩子的童年,當我們發(fā)現(xiàn)想拉回時,可能會很累。

當我們兩代人把對孩子培養(yǎng)重心放在孩子的身心、性格上的時候,隔代教育和當代教育還是有很多地方是互補的,有些爺爺、奶奶的適度的寵愛,爸爸、媽媽適度的嚴厲還是很有必要的。

教育本來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過程,就像當我孩子知道當爸爸、媽媽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分享寶貝在成長中的一些感受時,他們會覺得自豪和驕傲,而不管分享的是什么,更不關心父母是如何程述孩子成長過程,及他們所跟本不了解的父母陪伴他們成長的艱辛和幸福,他們更多需要的可能是一種陪伴。隔代教育和當代教育,對孩子的人生來講也只是一個陪伴他的一個過程。我們在講兩代人教育的同時,還不如好好看看我們自己兩代人,如果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在孩子教育和家庭中多一點默契和溝通,可能在孩子本身看來本來就就是一種教育,這種教育更是潛移默化的,這種被尊重和關心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更是重要。

解讀兩代人的育兒沖突


兩代人經常會在哪些方面產生矛盾?

當兩代人的育兒觀念產生沖突時,您是如何處理的?

您是否有兩全其美的辦法,讓矛盾各方都滿意?

一方在養(yǎng)育孩子方面有很多傳統(tǒng)經驗,另一方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比較認可現(xiàn)代的育兒理念。在撫養(yǎng)教育第三代的問題上,祖父母輩和父母輩經常會在很多觀念以及細節(jié)上意見不統(tǒng)一,有時甚至會有相當大的矛盾。

★教育沖突

送入園PK待在家

宇軒媽媽(私企文員,孩子3歲半):我的孩子出生時,婆婆自告奮勇來給我們帶孩子,對孫子親得很,但是畢竟上了年紀,體力有限,她很少帶孩子出去玩。雖然我一有空就帶孩子出去,但是工作忙。久而久之,孩子養(yǎng)成了內向、孤僻的性格。鄰居和朋友們都說:滿三周歲就把他送到幼兒園吧。和小朋友們在一起可以使他活潑一些,也能學習與人交往和相處??墒俏移牌艌詻Q不同意。她說:咱小虎心太善,身體又弱,到幼兒園肯定受欺負。

點評:讓婆婆看看幼兒園的孩子是多么開心和快樂地成長吧。眼見為實,她就會知道孩子們在集體中生活是會獲得更多開心的。

大方PK小氣

佐佐媽媽(小學老師,孩子5歲):在教育的問題上,我是比較注意從小培養(yǎng)的,但是婆婆有點愛貪小便宜,比如說在幼兒園玩,老師給小朋友吃餅干,兒子也要,她就不注意細節(jié),讓兒子自己拿。我每次帶兒子出門,都要帶個小包,里面裝點零食,還有我覺得小孩子喜歡吃是正常的,但是要注意的是大人的態(tài)度。婆婆比較節(jié)約,兒子吃了人家的,等兒子自己有食物的時候,她也不讓兒子分給別的小朋友吃。

點評:過度節(jié)約就是小氣啦,如果不好意思和婆婆開口說,那就讓老師做個中間人,多對婆婆進行幾次“教育”吧。

早教PK放養(yǎng)

貴進媽媽(警察,孩子3歲):老人常說:“你們小時候不也這么帶大的嗎?”我主張早給孩子認知實物,多與孩子交談,認真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老人家經常在一邊竊笑,認為我煞有介事,對孩子說大人話,認為孩子聽不懂;我主張多給孩子選擇和決定的權利,經常與孩子商量達成協(xié)議,共同決定做某件事情,老人認為我是多此一舉,慣孩子……

點評:讓老公勇敢一些,把當年的生活環(huán)境和現(xiàn)在的飛速變化做個對比,讓老人家們意識到生活是每天變化的,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生活沖突

當面PK避開

黃老師(海珠區(qū)某幼兒園):我們班有個孩子,他的爺爺在家經常當著孩子的面抽煙,媽媽不好意思去說老人家,讓爸爸去,但是爸爸覺得這沒什么,他小時候就是這么長大的。最后媽媽就讓孩子對爺爺說,“爺爺,你經常抽煙對身體不好,而且你抽煙把身體抽壞了,就不能帶我出去玩了,還要住醫(yī)院,生病打針很疼的”。說了一次后,他的爺爺抽煙的時候就開始避開孩子了。

點評:這種做法還不錯,既能讓老人感受到孩子對他的愛,又能起到避免吸二手煙和兩代人的正面沖突。

喂母乳PK喂奶粉

雅宣媽媽(百貨公司管理人員,孩子4歲半):我的那個婆婆呀,簡直固執(zhí)得沒有辦法說她,而且花樣還特別多,我女兒剛出生時,她不讓吃母乳,非說奶粉好。當時是七月份,特別熱,每次我要給女兒喝水時她就不同意,說是餓了要喝奶粉,不過我也沒聽她的。后來又不給女兒用奶瓶,非要用勺子喂水喝,說這樣不會給她養(yǎng)成叼奶嘴的習慣,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點評:哭笑不得之余還是要反思下生活方面的不同,孩子還小,若不及時糾正,長大之后有負面影響可就后悔莫及了。

答應PK拒絕

石媽媽(公司職員,孩子三歲):我覺得現(xiàn)在老人帶孩子都會有寵孩子的行為,去超市,孩子要吃什么,老人都給買。我知道老人也是愛孩子,并無過錯,只是有時方法不對。主要看我們家長怎么去和老人們溝通了,比如上街之前,就和孩子說好,今天我們去什么地方,不買東西,要是買東西,只能買幾樣之內,不能耍賴,不能說話不算數。我們和老人也要商量好,孩子在外面只是好奇,看到什么都想擁有,但是買回來也就是三分鐘熱度,所以不要總是答應孩子的要求。

點評:就算經濟允許,買一些孩子只是一時好奇的東西也是不好的,媽媽要抓住奶奶的愛心,和平商量后,與孩子約法三章,制定家規(guī)來克制這種行為。

★祖輩育兒三大優(yōu)勢

從以上兩大沖突結果來看,似乎盡是祖輩的不是,其實未必如此!

盡管祖輩的育兒觀有些陳舊,但他們的出發(fā)點是和您共同的,都是愛孩子的。所以年輕的父母,請不要輕易否定祖輩的育孫工作,在發(fā)生育兒沖突時,要退而三思,看看祖輩育兒的這三大優(yōu)勢,再心平氣和跟老人好好溝通吧。

經驗優(yōu)勢

老年人在養(yǎng)育自己孩子的全過程中,處理過許多孩子成長中的問題,親眼目睹并參與了一個或幾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的全過程,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積累了豐富的育兒經驗。可能有些經驗已經過時,但在孩子健康方面、做人道德方面,祖輩的經驗教訓仍有作用。

耐心優(yōu)勢

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的工作。而年輕的父母正處在火氣旺盛的青壯年期,加之平時工作壓力大,普遍患有“耐心缺乏癥”。而祖輩家長經歷了人事的紛繁,步入了晚年,生活安定,心氣平和,他們有更多的耐心給孫輩講道理。

時間優(yōu)勢

大多年輕父母都是雙職工,早出晚歸。而祖輩大多退休了,時間充裕。許多祖輩覺得自己年輕時忙于工作,沒有更多的時間教育兒女,愿意將過去的這份遺憾彌補到孫輩身上。事實上,在教育孫輩的過程中,祖輩重新體驗了生命的趣味,生活重新又豐富起來。

★專家點評

兩代人由于生活背景、受教育情況等方面的不同,對待很多問題往往不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對于隔代教育,父輩要做到:

1.尊重理解父母

不管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采取了怎樣的育兒方式,其出發(fā)點總是好的,要尊重理解老人的用心良苦。從這一點出發(fā),懷揣著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所有的矛盾便有了得以調和的出發(fā)點。

2.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

每個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作為爸爸媽媽要注意發(fā)現(xiàn)祖輩不同的性格特點,作為引導。比如,爺爺可能很幽默、會很多傳統(tǒng)的小游戲,奶奶可能很有愛心,外公可能很嚴肅等等,在隔代教育中,要發(fā)揮祖輩和父輩對孩子不同的教育功能。如果祖輩以前是做教師等行業(yè),他們的教育理念應該和父輩們差距較小,所以可以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來教養(yǎng)孩子。

3.大膽地商議

在教養(yǎng)問題上如果出現(xiàn)了分歧,那么開誠布公地商量是最好的方法,免得老人覺得在家里沒什么地位、是兒女給他的下馬威等。

★編者建議

祖輩:當好配角

祖輩要擺正心態(tài),孩子的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自己是起輔助作用的。另外,教育也是科學,是與時俱進的,不要太固執(zhí)己見,要虛心聽取年輕一輩的意見。

父輩:理解+策略

祖輩在撫育孫輩時,最容易出現(xiàn)包辦孩子的一切事務和滿足孩子一切要求的現(xiàn)象。遇到這樣的情況,年輕一輩家長應當有策略地應對:

1.不公開指責

不要在孩子面前互指對方的不對,這樣容易讓孩子不知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或者讓孩子產生一種不信任的想法,以后誰的話也不聽。

2.好好溝通

我們也是父母的孩子,可以和父母好好溝通,不要一看自己看不慣的事就沖老人使臉色,說出難聽的話,這樣誰都下不來臺,老人也產生一些不好的想法,就更加難處了,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3.迂回戰(zhàn)術

如果遇到那種特別固執(zhí)的老人,可以默不作聲,先把孩子從老人身邊帶開,盡量讓孩子和老人單獨處得時間減少,管教孩子時不要在老人的面前,過后讓老人的子女好好和老人說(媳婦不要和公婆直接沖突,女婿不要和丈人直接沖突)。

4.親歷親為

還有一點最好別把孩子寄養(yǎng)在父母那兒(只是指大多數情況下),有時間就盡量自己帶!

避免兩代人育兒沖突的10大兵法,和諧養(yǎng)娃


在養(yǎng)育孩子這件事上,年輕父母往往趨于理性,著眼于孩子的品格培養(yǎng)、智力開發(fā)等;而老人,是趨于感性的,他們疼愛孫輩,往往愿意盡量去滿足孩子的愿望,而沒太理會這些做法對孩子是不是弊大于利。因此,隔代育兒的矛盾自然是一出接一出。 很多媽媽為此深感煩惱。別急,我們奉上10招兒經過實踐證明的、頗有成效的“兵法”。

私聊

當我們和老人產生矛盾后,首先要注意找準“組合”,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是與爺爺、奶奶溝通,那就請爸爸出馬;如果是與姥姥、姥爺溝通,就請媽媽出馬。而且,不要把問題搬上臺面,一定要找沒人的場合私聊。這樣,即使老人意識到確實是自己的做法欠妥,也更容易坦誠以對。此外,在溝通之初,年輕父母要盡量先表達對老人的感謝和關愛,再慢慢切入正題。

【兵法運用】

洋洋1歲多了,正是一刻也閑不住的時候。奶奶怕孫子在屋子里跑會磕到,就不許孩子到處跑,只允許孩子坐著玩。這樣的過度保護當然對孩子不利,于是爸爸上陣,他先是肯定老人為此事沒少費心,特別辛苦,然后說明了限制孩子的活動對孩子各方面發(fā)展都不好的弊端,并和母親一起找到了一些實用的解決辦法,比如給家具的棱角裝上安全角,把家重新收拾了一遍,排除安全隱患等等。

說事實

當發(fā)現(xiàn)老人對孩子有溺愛現(xiàn)象或不妥當的教育方法時,我們要顧及老人的自尊心,最好從側面提醒,說話只說事實,而不帶批評或任何讓老人馬上改變自己做法的要求。切不可當眾駁斥老人,那樣只會傷了老人的心,還讓矛盾更加惡化。

【兵法運用】

關于給孩子穿多穿少這件事,溪溪媽和公婆常有矛盾。媽媽說不要給孩子穿太多,可老人總怕孩子冷,怎么著也說不通。后來溪溪媽換了種方式,只要她覺得孩子穿得多了,就會摸摸孩子身上和后背上的汗,然后也讓婆婆來摸摸,問她要不要給孩子換衣服。但是除此之外,她就什么也不說了。過了一陣,她發(fā)現(xiàn)婆婆也開始在早晚給孩子穿得多一些,而中午就給換成薄的。用事實說話的方式見效了。

找對理由

在養(yǎng)育上和老人產生分歧時,不要在問題表面爭論不休。如果有科學依據,不妨將反駁的理由建立在此基礎上。這樣既體現(xiàn)了對老人尊重,又容易讓老人接受建議。畢竟,所有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是愿意孩子越來越好的。堅信這一點,你的理由如果有根有據,老人一定也愿意改變自己的做法。

【兵法運用】

天天媽媽發(fā)現(xiàn),婆婆把自己給孩子買的很多貴一些的玩具都藏了起來,只讓她玩小時的那些不值錢的舊玩具。奶奶的理由是,想等小家伙會好好玩了再給她玩,現(xiàn)在她的手不穩(wěn),一不留神就把玩具摔壞了,而且有時候還故意摔打或拆卸它們。面對老人如此的“好心”,媽媽哭笑不得,于是她這樣引導婆婆:“我給孩子買的玩具都是專門針對她現(xiàn)在這個年齡段的,有時候即使她摔打或拆卸玩具也沒什么不好,既能鍛煉動手能力,還能促進智力發(fā)育。如果現(xiàn)在不讓她玩,她會比別的小朋友在智力開發(fā)上落后很多?!蹦棠坍斎徊幌M麑O女比別人差,于是趕緊把玩具都找了出來。

把握時機

教育孩子講契機,說服老人也要講時機。如果對方此時心情愉悅,或是正好碰上孩子出現(xiàn)這個問題,建議和意見易于被老人接受;如果氣氛、場合不對,說服則易遭遇“反擊”,最終問題沒有解決,還導致不歡而散。

【兵法運用】

依依3歲了,有些膽小,平時見了鄰居、親戚也不怎么打招呼。爺爺覺得孩子沒禮貌,為這事說過孩子好幾次。而媽媽覺得小孩子不能“貼標簽”,應該及時鼓勵和正向強化。

有一次,爺爺的一位老朋友來家里做客,兩人多年不見,相聊甚歡。依依在熟悉了客人和現(xiàn)場氣氛后,主動走過去問了聲“爺爺好”,還給客人遞上了水果,爺爺覺得格外有面子。等送走客人后,依依媽趕緊把自己的想法和公公溝通了一番,希望他以后不要強迫孩子,給孩子一個熟悉陌生環(huán)境的時間后再和人打招呼,效果會更好。爺爺欣然接受了這個提議。

曲線救國

和老人在養(yǎng)育中發(fā)生重大分歧時,萬不可針鋒相對,否則問題解決不了,大家的關系還會惡化。試試這招——曲線救國,即借別人的嘴說你想說的話。

【兵法運用】

●請親友幫忙 古語講“三人成虎”,因此,當老人對某個科學教育理念或方法拒不接受時,不妨發(fā)動親朋好友聯(lián)合向他“灌輸”。當然,這不是聲討,可以請親友(最好是老人平時就比較認可的人)在和老人閑聊的時候,比較含蓄地說出此意。

●請老師幫忙 哪個老人不希望自己的寶貝得到老師的喜愛?所以,當老師就孩子問題提出請家長配合時,老人一般都會很用心。那就不妨拜托老師在老人接送孩子時,和他溝通教育中的問題。

●請專家?guī)兔?當下媒體中專家講育兒知識和方法的節(jié)目很多,可請老人一起看。專家的指導更有說服力,便于老人接受。如果節(jié)目內容正好跟自家的矛盾相同,也不妨讓老人自己看,給他反思的空間。這也是一種不“揭短”的做法,給老人留足面子。凡事給對方臺階,大事才能化小。

老幼兼顧

年輕父母想說服老人時,往往站在對孩子好的角度去說,比如:“這樣不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钡@樣的說法容易讓老人產生逆反心理:難道我是故意對孩子不好嗎?因此,在和老人討論養(yǎng)育問題時,不妨老幼兼顧,既為孩子考慮,又為老人著想。多站在老人角度上想問題,也許事情更容易解決。如果遇到強勢的老人,你可能無法說服他,他也不會承認自己有錯誤,那么就不妨以柔克剛,讓老人體會到因為自己的讓步而使你不再為難,他們會很有成就感。

【兵法運用】

彤彤2歲多了,每次吃飯還都是奶奶追著喂,這讓媽媽十分煩惱。有一次,奶奶在追喂中不小心磕了自己的腳。彤彤媽知道后跟婆婆進行了推心置腹的談話: “媽,您年紀大了,這樣滿屋子追著彤彤跑是很累的,萬一磕著碰著我們心里很過意不去。而且,您每次喂完她自己也吃不好飯,時間長了胃該壞了。咱們還是鍛煉孩子自己吃吧?!”彤彤媽的話讓婆婆聽了很受用,她開始和兒媳婦一起琢磨起了讓孩子對吃飯感興趣的點子。

轉移引導對象

有很多事,矛盾的焦點并不在老人身上,也許只是導火索由老人引發(fā)。那么就要冷靜一下,掐斷導火索,回過頭去找真正的矛盾焦點。

【兵法運用】

●爸爸版 歡歡爸是個超級球迷,這個周日上午又在津津有味地看電視。歡歡跑來找爸爸玩,爸爸心不在焉,沒看好孩子,歡歡一下子碰到了桌子上。兩個母親聞訊趕來,婆婆見此情景,反而說教起了媳婦:“你就不應該讓他看著。”歡歡媽甚是委屈,但是她什么也沒跟婆婆爭執(zhí),而是決定轉戰(zhàn)“地下”,私下和老公溝通,讓他知道當爸爸的責任。

●孩子版 樂樂要喝水,奶奶趕緊給倒上,并叮囑她:“現(xiàn)在還燙,你別碰,一會兒奶奶喂你。”媽媽不愿意孩子這么被溺愛,四體不勤。于是她繞過婆婆這樣引導孩子:“寶寶,杯子在桌子上,熱水要涼一會兒才能喝,你可以用手指輕輕地碰杯子外面試試燙不燙,過一會兒再嘗一小口。正好,媽媽也口渴了,我也倒了一杯,一會兒咱倆一起試。”

常談心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奔热淮蠹乙蚰撤N緣分走到了一起,那么生活中的大情小事就應該相互體諒和關懷。平時多與老人交流,不要總說孩子的事,多多溝通生活中其他的事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利于在雙方有矛盾時相互理解和寬容。

【兵法運用】

小美媽媽每天回家,都要和婆婆一起聊會兒天,說些家長里短的事,報紙上和電視上看到的新聞,小區(qū)鄰居的家庭瑣事。其實小美媽媽是個電腦工程師,對這些話題并沒有多大興趣,但她會認真傾聽婆婆的講述,還要夸張地回應。因此,小美媽媽和婆婆的關系特別融洽。這雖然表面上看似與育兒無關,但若與婆媳聊得來,很多育兒問題也就容易說通了。

善意的謊言

很多矛盾,有時候只需一個玩笑、一個善意的謊言就能輕松解決。尤其是對于物質上的矛盾,不少老人都是一路節(jié)儉過來的,當看到為孩子花費過高時,會覺得不值。此時不妨來個善意的謊言,使其安心。比如,給孩子用稍貴些但是品質高的用品時,不妨跟老人把價格說得便宜一些,或者盡量說是打折、特價、單位發(fā)的、朋友送的等等。

【兵法運用】

小雨爸媽平時都特別忙,只有周末花“重金”帶孩子去上上親子課,好讓親子時間的含金量更高一些。但同去的姥姥打聽到了親子課的收費標準之后,就嘮叨不斷。小雨爸爸意識到了這點后,一是有意識地讓老人看到孩子上親子課后的進步,同時告訴她,這是自己的一個朋友開的,只是象征性地收他們些錢。姥姥也就不再那么計較了。

冷處理

對于老人在育兒上的一些錯誤做法或說教,有時候不必爭個面紅耳赤,冷處理反而效果更好。年輕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對老人的指責、不滿權當沒聽見就好了。不過,適當的時候,撒撒嬌,表示自己很無奈什么的,老人的氣也就消了。

【兵法運用】

佳佳2歲,開始在家里翻箱倒柜。奶奶看孩子把抽屜里的東西翻得到處都是,很是頭疼,總是指責媽媽慣孩子,什么也不管。而佳佳媽媽其實早有應對,她已經把重要的抽屜都上了安全鎖,佳佳能拉開的抽屜里面的不是紗巾、衣服,就是一些對孩子沒有傷害、又好收拾的物品。媽媽覺得這會兒正是孩子好奇心強、想探索的時候,不必強行管制孩子。但對于婆婆的抱怨,她既不生氣也不回嘴。婆婆嘮叨一通,也就作罷了。

在養(yǎng)育中,沒有絕對的對錯。當老人執(zhí)意堅持自己的觀點或做法,而這種做法又不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時,年輕父母則不妨做點讓步;如果是原則性問題,那么在堅持己見的同時,也要講求溝通方式,不要“硬碰硬”,更不要得理不讓人。老人幫我們帶孩子,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幫助,應該盡量讓他們感到寬心、肯定和安慰。

中國人的“早教”心態(tài)


某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們把一批貧困家庭的4個月嬰兒分成兩組:一組送進有老師教導的早教中心;另一組則不進行早期教育。入小學時,第一組兒童的智商平均比第二組高10—20分。15歲時,第一組孩子語文成績和數學成績均高于第二組。

但在第二組的孩子中,有位孩子的表現(xiàn)卻與第一組孩子不相上下,教授追蹤調查后發(fā)現(xiàn)這孩子之所以能表現(xiàn)優(yōu)異,是他母親經常在家透過玩捉迷藏、畫圖、說故事、唱兒歌進行“早教”的母親。

可見“早教”對于促進孩子智力發(fā)育的確有不可忽視的效果。

外國的成功人士是怎么“早教”出來的

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盧梭的父親是個鐘表匠,每當他在工作時,就會同時教導三歲的盧梭讀普魯塔克的《古希臘羅馬英雄傳》。在他的督導下,盧梭在七歲前已經讀了了勒蘇厄爾的《教會與帝國歷史》、豐得奈爾的《世界通史講話》以及莫里哀的戲劇。

居里夫人在女兒牙牙學語時就對她們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大女兒性格文靜、樸實、專注,這些正是科學家所應具備的素質;小女兒思維跳躍、充滿夢幻、情緒多變,具有藝術家的特質。于是她針對所發(fā)掘出孩子的天生特質給予不同的的家庭早教,最終使大女兒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93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小女兒則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

連任三屆英國首相,在世界政治舞臺上叱咤風云的政治家撒切爾夫人才5歲時,她的父親羅伯茨就教導女兒: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用自己的大腦來判斷事物的是非,千萬不要人云亦云。并在日常生活中,著重培養(yǎng)女兒“嚴謹、準確、注重細節(jié),對正確與錯誤嚴格區(qū)分”的獨立人格。

中國人的“早教”心態(tài)

在上海書城里,一位年輕爸爸拿著一本有測試孩子比較數字大小和念兒歌的《1歲寶寶智力測試》說:

“我孩子已經11個月了,可以讓他先看看測試1歲寶寶的智商書?!?/p>

他提的書籃中,還躺著幾本同一類型的幼兒智力開發(fā)書籍。

通常剛滿1歲的孩子多半剛會開口說話,念兒歌肯定是不行的,但這位爸爸卻野心勃勃的認為這些有非常鮮艷圖片的IQ測試、培訓的幼教書,應該會吸引孩子的注意,他會先給孩子做測試后記下分數,再按照書本,讓兒子來學習語言、數學、邏輯、感受、運動、觀察、社交能力,然后再做這些測試看分數能否提高。

這是非常典型的中國父母對“早教”的觀念——

就是把教育與學習相提并論,認為學習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

于是,孩子們在一歲以內開始認字,三歲以內開始學外語,3~6歲的孩子85%以上參加各種早教培訓班。

只有在閑暇時,人才會思考學習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入小學時,從學校帶回來一張表格要父母填寫,其中有一項要填孩子的“強項”,朋友想了很久,不知道填什么才好。

因為孩子說老師講的“強項”,就是別人不行我行的地方,可是班上所有的小朋友都在早教班里學會了彈鋼琴、畫畫、語文、游泳、計算機、英文、唱歌、跳舞、下棋……

所以,當大家都學得“一樣多”時,比的就不是那由學校和補習班教出來的“技藝”,而是“不一樣”的特質了。

而這些“不一樣”的特質是什么?

是人格特質、學識內涵、工作態(tài)度、邏輯思考、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

希臘文中“學校”一詞之意是“閑暇”,因為希臘人認為,人只有在閑暇的時候,才會花時間去思考和學習。

的確,能力的培養(yǎng)是需要留給孩子“閑暇”時間去咀嚼所學,讓父母用心觀察孩子不同的反應和變化的,是急不得的,須花時間去等,讓其慢慢地累積養(yǎng)成。

先跑不一定會贏,只會輸掉孩子對學習的熱忱和模糊化了孩子的“長才”。

家長選擇培養(yǎng)方式,就是拿孩子的前途做賭注,千萬要謹慎投注?。?/p>

爸媽因“勞務費”鬧分歧 孩子做家務該獎勵嗎?


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干家務的“勞務費”,認為通過這種方式既培養(yǎng)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讓孩子懂得“用勞動賺錢”。

沈陽一對夫妻因“勞務費”的問題產生分歧,爸爸認為這是自家的家務勞動,不應該給錢,而媽媽認為,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這是培養(yǎng)賺錢觀念。

那么,究竟該不該給孩子干家務活的勞務費呢?

家長困惑

女兒對賺錢干家務樂此不疲 經常沒事找事做

記者在微信里看到沈陽一家長在朋友圈中曬出一段充滿糾結的話:“澆花、掃床、掃地,今天早上寶貝又做了許多家務,她的儲蓄罐又快滿了,又獎勵了一塊錢,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勞動最美麗,可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家自己收拾不也是應該的嗎?有時候真搞不懂到底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家務勞動了?!?/p>

通過采訪了解到,李先生的女兒今年3歲,為了培養(yǎng)她喜歡干家務勞動的習慣,她的媽媽每次都讓孩子幫忙撿碗筷和掃地,而且,特意準備了一個儲蓄罐,并教育孩子:“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以后干一次家務都會給1元錢。”

女兒也特別開心,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認識了一元硬幣是什么樣子,還會用自己賺到的錢去買喜歡的東西。

李先生最初也覺得這么做沒什么不妥,一是可以引導孩子愛勞動,二是可以幫助她建立最初的理財觀念。但是,隨著女兒對干家務賺錢的事樂此不疲,經常自己沒事找事做,有的時候還主動幫忙澆花、擦地,然后小手一伸“要錢”。有一次李先生沒給錢,孩子反倒甩手不干了。

爸爸發(fā)現(xiàn)媽媽引導的“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說法開始跑偏了,甚至有一次,女兒自己穿衣服穿襪子,還跟爸爸說:“我自己做到的,我勞動了,應該給我錢啊?!?/p>

這讓李先生在思考,這件事這么做究竟對不對。與妻子探討后,妻子仍舊堅持孩子干家務應該給“勞務費”,而李先生則認為,家務是自家的事,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不應該再用這種觀念教育。

記者調查

過半數受訪家長不贊成給“勞務費”

昨日,記者調查了30位孩子正在讀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家長,對此進行調查采訪。

12位家長認為,支持給孩子勞務費。這些家長認為這樣做有幾點好處,一是可以調動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積極性;二是以有償勞動代替無償給零花錢,孩子通過勞動所得,不會亂花;三是可以讓孩子認識勞動的價值,增強“商品意識”。

然而,16位家長表示,乍一聽是有一定道理的,可細細一琢磨,這種做法很值得商榷。

家長李宇航說,只要孩子具備了一定的勞動能力,就應該自覺地無條件地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是孩子的義務,也是培養(yǎng)家庭觀念的一種方式。如果參加家務勞動給報酬,容易讓孩子忽略義務而更重視“金錢關系”,讓孩子少了承擔而多了利益心。

家長孫海也認同此觀點,他認為家長長期培養(yǎng)孩子這種觀念,容易讓孩子淡化責任和親情,比如,家長讓孩子干一件事的時候,孩子會問:“你給多少錢?”給多少錢,就做多少事;不給錢,就不做事。那么,長此以往會不會讓孩子沒有親情可言呢?

另外兩位家長并沒有直接支持與反對,而是說,各有各的好處,如果能正確引導,那么,都是發(fā)現(xiàn)有益處的一面。

家長楊丹認為,這個是可以給孩子說明白的,如果能給孩子把道理講明白,就不會出現(xiàn)親情淡化、責任缺失,而反倒能促進孩子的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正確觀。

■專家解讀

要讓孩子學會愛、感謝和尊重

“讓孩子做家務,該不該給錢?”專家如何看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從事教育行業(yè)的老師李燦說,但是,如果家長用了物質獎勵,那么一旦取消物質獎勵,孩子就不再愿意參與家務活動。家長這時候要給孩子講,家庭是大家的,爸爸媽媽為這個家,為孩子做了許多事情,但是沒有要孩子回報,這是父母的責任,孩子在不同年齡可以參與不同的家務活動,這也是讓他們成為家庭成員、對家庭有歸屬感的重要部分,快樂生長。如果孩子因為做家務要父母給物質獎勵,那么父母是否也應該因為給孩子做了這么多事情而讓孩子給予回報呢?要讓孩子知道,做家務是培養(yǎng)能力,也是一種愛的付出。讓孩子知道最好的回報不是金錢,是讓孩子學會愛、感謝和尊重。

那么,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做家務?

李燦說,家務活先從游戲開始,通過游戲的方式完成家務,慢慢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的意識。另外,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天經地義的,而不要用物質做獎勵。

相關推薦

  • 關于兩代人的教育 關于兩代人的教育 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我們大人賦予了太多對希望,各種希望最終都只是孩子在長大以后成有所成就,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從而開始了從小的教育培養(yǎng)。成功看起來是一個很好到狀態(tài)結果,但誰能定義的清呢?其實...
    2020-09-22 閱讀全文
  • 解讀兩代人的育兒沖突 兩代人經常會在哪些方面產生矛盾? 當兩代人的育兒觀念產生沖突時,您是如何處理的? 您是否有兩全其美的辦法,讓矛盾各方都滿意? 一方在養(yǎng)育孩子方面有很多傳統(tǒng)經驗,另一方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比較認可現(xiàn)代的育...
    2021-11-05 閱讀全文
  • 當孩子的意見有分歧的時候 在今天的晨間活動中,一些早來的小朋友們認真的練習著拍網球,可是有些小朋友沒拍幾下就坐下來休息了,為了考驗孩子們近段時間拍網球的技能,于是我把他們集中起來,讓每個孩子在全班小朋友面前進行拍網球的展示,并...
    2021-04-02 閱讀全文
  • 2020幼兒園游戲教案《兩人三足》 設計意圖: 大班的幼兒,盡管具有了一定的身體平衡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但是仍然需要繼續(xù)鍛煉、繼續(xù)提高。另外,幼兒之間的合作能力也需要不斷的加強,因此,我們設計了戶外游戲活動《兩人三足》,既鍛煉幼兒的體能,又...
    2020-08-06 閱讀全文
  • 兩代人作文集錦十五篇 與“兩代人作文”相關的議題是本文討論的焦點,請您繼續(xù)閱讀下文獲取更多相關資料。作文不僅考察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寫作可以強化對新鮮事物和領域的洞見 從而實現(xiàn)長遠發(fā)展。好的作文不缺就是時間和精力的磨練。...
    2023-10-16 閱讀全文

關于兩代人的教育 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我們大人賦予了太多對希望,各種希望最終都只是孩子在長大以后成有所成就,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從而開始了從小的教育培養(yǎng)。成功看起來是一個很好到狀態(tài)結果,但誰能定義的清呢?其實...

2020-09-22 閱讀全文

兩代人經常會在哪些方面產生矛盾? 當兩代人的育兒觀念產生沖突時,您是如何處理的? 您是否有兩全其美的辦法,讓矛盾各方都滿意? 一方在養(yǎng)育孩子方面有很多傳統(tǒng)經驗,另一方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比較認可現(xiàn)代的育...

2021-11-05 閱讀全文

在今天的晨間活動中,一些早來的小朋友們認真的練習著拍網球,可是有些小朋友沒拍幾下就坐下來休息了,為了考驗孩子們近段時間拍網球的技能,于是我把他們集中起來,讓每個孩子在全班小朋友面前進行拍網球的展示,并...

2021-04-02 閱讀全文

設計意圖: 大班的幼兒,盡管具有了一定的身體平衡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但是仍然需要繼續(xù)鍛煉、繼續(xù)提高。另外,幼兒之間的合作能力也需要不斷的加強,因此,我們設計了戶外游戲活動《兩人三足》,既鍛煉幼兒的體能,又...

2020-08-06 閱讀全文

與“兩代人作文”相關的議題是本文討論的焦點,請您繼續(xù)閱讀下文獲取更多相關資料。作文不僅考察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寫作可以強化對新鮮事物和領域的洞見 從而實現(xiàn)長遠發(fā)展。好的作文不缺就是時間和精力的磨練。...

2023-10-16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