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園前的必修課
發(fā)布時間:2020-01-11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小班入園教育筆記 幼兒園餐前游戲一、讓孩子熟悉幼兒園環(huán)境參觀班級活動,觀看小朋友們的上課、玩耍;瞧一瞧盥洗間、午睡房等地方;喂一喂飼養(yǎng)角中的小動物;玩一玩幼兒園里的大型玩具……要讓孩子感覺到,幼兒園是一個美好的地方,知道小朋友在幼兒園中做什么,逐漸建立起"幼兒園"的概念。二、講講幼兒園的故事全家都對去幼兒園的行為表示肯定和贊賞。在和鄰居朋友們玩耍時,故意大聲表揚某個寶寶認識的小朋友,并得出結(jié)論:"難怪呀,原來是上了幼兒園呀,寶寶如果上了幼兒園也會很棒的……"這樣,寶寶對幼兒園會有一種期待的心理。把寶寶要入園當作家里的一件喜事來討論、迎接:"我們寶寶長大了,要到幼兒園里去學本領啦!"讓孩子覺得入園是件高興的事,使等待入園的過程充滿了樂趣。常常給孩子描述幼兒園的有趣之處,比如,上幼兒園可以認識新朋友,可以跟老學本領,可以參加各種有意思的活動等等。孩子要是任性、不聽話,就對他說:"如果你表現(xiàn)好,才能讓你進入幼兒園"。還可以利用故事和兒歌,使孩子向往幼兒園的生活。比如講一些小動物離開媽媽獨立生活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幼兒園是孩子們的樂園,是學習本領的地方。三、玩玩"幼兒園游戲"在參觀了幼兒園,了解了幼兒園里的日常要求和活動內(nèi)容后,在家可以和孩玩"在幼兒園上課"等模擬游戲。這樣可以使孩子了解將要在幼兒園里面對的規(guī)則,幫助他今后更易于適應。多帶孩子出門接觸小朋友,鼓勵他主動地和他人進行語言溝通,鼓勵孩子與同伴分享食物和玩具。請進來:常請小伙伴們到家里來做客,讓孩子當小主人,招待好客人們。在孩子正式入園前,最好幫助孩子認識一兩個同一個班級的同伴,這樣,孩子在進入幼兒園時,班級里有熟悉的同伴,孩子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便會減少很多。四、給爸爸媽媽的特別叮囑給孩子一份安心不想與爸爸媽媽分開是很多孩子不想上幼兒園的主要原因。上了幼兒園以后,孩子得獨自面對、處理問題,很容易產(chǎn)生失落、焦慮與不知所措的感覺。甚至會擔心爸爸媽媽不要自己了。所以在孩子入園前,爸爸媽媽要努力和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多陪孩子游戲,聽孩子說話,對孩子耐心些、細心些,讓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愛感到放心和安心,并告訴孩子,老師會像爸爸媽媽一樣喜歡他的。相信孩子,相信老師父母特別是祖父母可能對孩子上幼兒園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無意地流露來。孩子是很敏感的,他會從大人的態(tài)度中感覺到幼兒園不是個有趣、安全的地方。爸爸媽媽應當堅信:上幼兒園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一步,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多好處。孩子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只要我們給予適當?shù)膸椭嫌變簣@就會是一個快樂的事情。其次,相信老師也是很重要的。幼兒園里的老師都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了解幼兒的心理,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很有愛心和責任心的。家長的尊重、信任和配合對老師會是良好的激勵。家長不可說的話:"看你這么調(diào)皮,送你到幼兒園去,叫老師好好收拾你";"你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讓老師把你關起來";"唉!到幼兒園你就沒這么開心(自由)了。"諸如此類的話,會讓孩子感覺幼兒園很黑暗,老師很嚴厲,從而對幼兒園生活產(chǎn)生抵觸甚至恐懼心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禮貌待人是孩子必修課
童言無忌,最真實的是孩子??芍眮碇比サ暮⒆有睦镌趺聪刖驮趺凑f,有時在成人的看來卻是沒有禮貌的表現(xiàn)。所以,禮貌待人成為寶貝們的必修課。那么,許多父母會問,如何教育孩子說真話而又有禮貌呢?
讓他感同身受
父母有自己的“圈子”:親人、同學、同事、朋友,可是大人們的“圈子”對孩子來說,幾乎是陌生的,大人之間的友情、親情孩子們也根本無法領會。要求孩子像我們對客人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情洋溢很難。
讓孩子接受客人并且具備熱情,就先要和孩子為客人的問題進行溝通。這非常重要,孩子是跟著大人的感受來表現(xiàn)的。就如我兒子,我用他幼兒園的小朋友做比喻,跟他說,自己和即將來作客的阿姨,關系是多么的好,當客人來時,他也就很熱情了。所以,每當有客人上門,父母跟孩子說說自己和客人之間的友情,說說與客人之間的趣事,孩子就會跟著父母的感受去禮貌待客了。
學習做客人
一個巴掌拍不響,作客時,想孩子有禮貌,就必須先尊重孩子。其實孩子的世界很小,心很純,沒有任何世故、功利,因此,記得帶孩子作客時,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說來好笑,兒子兩歲前是我母親帶的。但是現(xiàn)在兒子對我母親一點也不親,因為母親一來我家就“說”兒子的不是:不肯認真吃飯啦,挑食啦,不肯收拾玩具啦……弄得兒子十分害怕她的到來。實際上,兒子身體很健康,餓了會問我要飯吃,怎么可以要求孩子頓頓吃幾大碗?父親就不同,一來我家就開“高帽公司”:說孩子大方,什么都肯給外公吃;說孩子聰明,愛看書,還沒上學就會認那么多字;認得那么多的公共汽車路線,帶外公去玩頭頭是道,不會迷路……吃飯的時候也半碗半碗地盛,和兒子比賽誰吃得多。兒子被他哄得吃了幾個半碗,出去玩半天一下午都不會喊餓。
帶孩子去作客
帶孩子作客是經(jīng)常的事情。父母也應該教育孩子作客的基本知識。
1、要教育孩子問候他人。教孩子學會稱呼、問候很重要。對于比較常見的親人,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孩子們都會叫。但不常見的客人,父母就應該教教孩子了,為了避免孩子叫得時候口生,或感覺別扭而不肯開口,父母最好預先和孩子“排練”一番。
2、告訴孩子到別人的家,不可以亂翻東西,翻人家的東西是不受歡迎的。
3、告訴孩子吃飯時要有修養(yǎng)。好吃的東西大家都喜歡,不能自己獨自吃,要學會謙讓。
無論作客也好,做主人也好,給孩子打支講禮貌的預防針是十分必要的。童年學會講禮貌,其實是為孩子以后的人際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爭執(zhí),是孩子必修的一門功課
爭執(zhí),是孩子必修的一門功課
小朋友之間打打鬧鬧是常有的事情,媽媽不必過于緊張,要幫助寶寶培養(yǎng)正確的態(tài)度與處理方式。相信在經(jīng)歷了數(shù)不清的糾紛、爭執(zhí)的教訓之后,寶寶會逐步適應,有所收獲的。
獲得心理平衡寶寶受到欺負后心里會很不舒服,立即就想討回損失,因此動手,這是一種自衛(wèi)心理。
爸爸媽媽要讓寶寶樹立自我保護意識,提醒他不能動手打人,更不能主動去攻擊別人。如果寶寶被別的孩子欺負,可以將他拉開,問問他的感受或替他說出感受,讓他明白爸爸媽媽了解他的心情。接著爸爸媽媽就要做正確的引導,比如說:“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動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樣會疼嗎?”
當個“小紳士”面對爭執(zhí),爸爸媽媽首先應正確評估事情的性質(zhì),不要看不得寶寶受委屈、流眼淚。要讓他學會處處謙讓,不為小事斤斤計較,這樣反而會讓他在同伴中獲取信任與好感,贏得更多的友誼。
學會主動道歉一旦發(fā)生爭執(zhí)、糾紛,爸爸媽媽要及時幫助寶寶調(diào)整情緒,舒緩緊張、沮喪、憤怒的心情。待他平靜下來,再與他談話,讓他認識到,不管對錯,只要動手就不對。比如,媽媽可以對先動手的寶寶說:“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確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這就是你的不對。去跟小朋友道個歉,好嗎?你們還是好朋友?!?/p>
制止攻擊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毆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擊行為可追溯到幼兒期。因此,對寶寶在爭執(zhí)中出現(xiàn)的攻擊行為爸爸媽媽必須堅決制止。不能慫恿寶寶施以拳腳,更不能親自出馬為寶寶討公道。
在爭執(zhí)中成長爸爸媽媽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來制止寶寶委屈流淚,也不要用“堅決站在寶寶一邊”來強化他的痛苦與仇恨。壓制和縱容都不可取。
爭執(zhí),是孩子必修的一門功課,是相互學習、相互適應、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徑。由此,寶寶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爸爸媽媽完全可以用豁達的心態(tài)看待爭執(zhí),引導寶寶在爭執(zhí)中學會交往,運用智慧解決問題。
孩子入園必學本領
幼兒園,是孩子步入社會的第一步。這里,在家被視為掌上明珠的小寶貝們會平等地在一起學習和玩耍,他們會遇到許多在父母身邊不可能遇到的問題。
幼兒還會學到許多家里無法學到的知識或常識,在能力上得到進一步的鍛煉。這些都會讓他們受益終生。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獨立性的鍛煉恐怕是小寶貝們在幼兒園要學習的最首要的一課。
在家里,父母們會下意識地傾向于幫孩子做一些細小的生活瑣事,比如扣扣子、系鞋帶、梳頭發(fā),甚至爸爸媽媽們在送寶貝去幼兒園的時候,會幫他們把小書包一直背到教室。父母的關懷無可非議,但在幼兒園里孩子們就該學會自己照顧自己了。他們要學會自己用杯子接水喝,午睡前自己脫衣脫鞋,他們要學會自己上廁所,并逐漸熟練飯前便后自己洗手,他們還會學著在每次玩具課后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位……
這些早期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不僅能增強孩子的獨立性,也能夠增強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讓孩子在能力和心理上都更加堅強。
與他人友好相處>>>
或許在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們也會通過一些機會或途徑有過類似的和其他小伙伴兒接觸的經(jīng)歷,比如和親戚的小弟弟小妹妹,或者在小區(qū)里一起跑過跳過的小朋友等等。而幼兒園能夠提供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和時間、空間去學會怎樣和不同的小朋友建立友誼,怎樣處理各種人生之初的簡單人際關系。
孩子們會在集體中學著如何接近其他的小朋友,并找到可以開始談話的話題?!拔乙灿羞@樣一個米老鼠的水杯。”“嗯,我的杯子是我舅舅給我買的?!薄拔乙灿芯司恕薄磥淼挠H密摯友也許就是這樣相識的。而在群體中,他們也會慢慢學著如何能夠讓自己和別人都感到快樂,以至于大家都感覺舒服。這些與人相處的經(jīng)歷和鍛煉對他將來上學乃至在集體中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影響。而幼兒園里也必然會遇到不愉快,比如和小朋友爭吵或打架了,他們也可以學著自己解決這些問題:怎樣和好,怎樣繼續(xù)一同玩耍和相處。
向老師求助>>>
會有這樣一部分孩子,他們在集體中會過于羞澀和膽怯。想上廁所尿尿不敢說,不會做的事情也不問。固然這與孩子的性格有一定的關系,但他們的確需要鍛煉這方面的能力。盡管在那些比較外向又會要求關愛或關注的孩子中間,想得到更多的注意會比較不容易,但這些孩子在鍛煉著尋求幫助、講出自己的困難的同時,其實是在挖掘和發(fā)展著自己內(nèi)心的力量和自信,這是有助于孩子的情商的發(fā)育的。有研究顯示,如果孩子能夠從家庭之外的長輩那里得到肯定、溫暖和自信,那么,這種積極的經(jīng)驗會促使他們充滿信心地去面對和處理其他各種各樣的關系。
手工不只造就一雙巧手>>>
不要小看了孩子從幼兒園拿回家的那些他自己制作的粘乎乎的手工或者畫的有點兒"抽象"的畫兒,那不僅是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最棒表現(xiàn),更是對他們小手功能的必要鍛煉。
在幼兒園的手工課上,孩子們會和大大小小的紙片、紐扣、繩線、剪子、小刀、膠水、畫筆等等打成一片:剪子在他們的手中被磕磕絆絆地操作著;那么小的扣子被他們十分精心仔細地粘在"小貓"眼睛的地方。這些剪剪貼貼能夠更好地鍛煉孩子小手的肌肉和筋骨,這些精致的工作,能培養(yǎng)孩子的細心、觀察力和分辨相似事物的能力。
提出來的話:有一些事情,雖然在家里也可以做,但畢竟幼兒園能夠提供給孩子一個持續(xù)的、共享的和能動性的環(huán)境,它帶給孩子的刺激和啟發(fā)乃至帶動,會比在家中進行要更有效果。
參加親人葬禮:孩子人生必修課
參加親人葬禮:孩子人生必修課
上周,我的祖父安然離世,享年90歲。此前的每個周末,我都會帶著孩子看望他,而今天,我也和孩子一起來做最后的告別。
走進靈堂,氣氛無比壓抑,祖父的遺像令到場的每個人都感到悲傷和難過,除了基本的打招呼,沒有人愿意多說一句話。
我知道很多成年人都不太愿意出席這種場合,那么我為什么一定要帶孩子來呢?
首先,我希望孩子明白家族的含義。
平日里,跟孩子接觸最多的是爸爸媽媽,所以孩子可能認為自己只屬于一個三口之家,但事實上,孩子還屬于一個更大的家族,這里有孩子更多的親人。
家族成員們會在節(jié)日里一起牽手歡笑互贈禮物,也會在葬禮上共同承擔親人逝去的痛苦。一件歡樂的事情會因家族的存在而被放大很多倍,一件悲傷的事情也會因家族的存在而被縮小很多倍。只要家族成員相互團結(jié),任何困難都可以被克服。
其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孩子總有一天要面對死亡,與其一拖再拖,還不如早點幫孩子學會如何面對。
父母要引導孩子去思考生與死的意義,思考人類生命和植物生命有哪些不同。在真實場景下,葬禮的儀式感足以讓孩子更好地明白生命的可貴,從而對生死更加敬畏。
同時,家長也應該去教會孩子葬禮的基本禮儀,幫助孩子挑選合適的著裝,告訴他們?nèi)绾蜗蛩勒弑磉_敬意,如何安撫情緒失控的親人。一旦孩子做到了,他們也能有一種莫大的成就感。
最后,我想葬禮可以連接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我的祖父是一名醫(yī)生,他從醫(yī)五十多年,救死扶傷無數(shù),許多他的患者也紛紛來參加葬禮,在留言簿上寫下對我祖父的哀思。
其中有一位患者回憶道:“當時我病情惡化,很多醫(yī)生都不愿意給我做手術(shù),怕承擔風險。但是李醫(yī)生卻欣然答應了我的手術(shù)請求,如果不是他妙手回春,我不可能還活在這世界上,是李醫(yī)生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聽罷,在場的所有人都熱淚盈眶,我提醒孩子:“也許在80年后,你也能給你的孫子講一個故事,我們的親人是一位杏林豪杰,他的一生懸壺濟世,他是一位和平時代的英雄!”
孩子入學前應提高注意力
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比較輕松愉快。入小學以后,每節(jié)課40分鐘左右,需要孩子坐在椅子上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這對剛從幼兒園畢業(yè)的孩子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容易造成孩子的不適應。因此,在入學以前,你應幫助孩子發(fā)展有意注意,使孩子逐步學會控制自己的注意。
注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無意注意,一種是有意注意。無意注意指的是事前無明確目的,也無需意志努力,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注意。3~6歲的孩子,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地位。例如,孩子對新奇而有趣的事物都會注意去看,注意去聽,只要他感興趣,就會較長時間地進行這項活動。
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意志控制的注意,在有意注意時,人的大腦會處于一種緊張狀態(tài),時間長了會感到疲勞。因而,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不加以指引和訓練,不提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和完成任務,無意注意是很難轉(zhuǎn)變成有意注意的。
注意力是智力結(jié)構(gòu)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此人專心于某事物的能力。有些孩子活潑好動,坐不住,而且注意力分散,對學習缺乏興趣,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行動;也有些孩子做事三心二意,常常半途而廢。如果不采取措施糾正,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一種壞習慣,對任何事物都難以進行深入的思考,頭腦簡單,行為幼稚。這對于孩子的學習、成才都會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
有意注意需要意志的參與,而孩子意志的發(fā)展還較差,培養(yǎng)有意注意時切不可操之過急。所以,家長要冷靜細心地觀察孩子的行為,找出孩子不專心的根本原因,并耐心的幫助他加以解決,以便完善孩子智力的發(fā)展。
開始,采用游戲形式比較好。如在桌子上放4~5樣玩具,讓孩子看1~2分鐘,然后請孩子把頭轉(zhuǎn)過去,你拿掉其中一個玩具,再讓孩子轉(zhuǎn)過頭來,要求他/她說出桌子上的變化。游戲可以增加難度,如玩具的數(shù)量多一點,拿掉玩具后再把留下來的玩具位置調(diào)換一下。
做游戲時,如果你和孩子輪流出題目,孩子的積極性會更高。一般孩子都比較喜歡聽故事,所以你還可以讓孩子自己聽錄音故事來發(fā)展他的有意注意。在聽故事前先向他提出幾個問題,讓他帶著問題聽,聽完后回答你的問題。還可以要求他邊聽邊記住故事的內(nèi)容,然后把故事復述給你聽。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特別差,那么除了上面的游戲,你還可以每天為他增加一點專門的練習。如在一張紙上寫1~100的數(shù)字。專門的練習對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很有效,只要你能根據(jù)孩子的情況經(jīng)常和他一起做有利于注意力發(fā)展的游戲,相信你孩子的注意力會很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