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早期教育的方法推薦
發(fā)布時間:2020-01-11 嬰幼兒故事 嬰幼兒活動方案 嬰幼兒產品活動方案寶寶的出生,除了覺得無比幸福之外,也在想著怎么給他提供良好的教育,那本文當中,小編將和粑粑麻麻們一起探討嬰幼兒早期教育的十大方法,趕緊收藏吧。
01
讓兒童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學習
游戲是學前兒童的主要活動,兒童通過游戲來認識周圍事物,適應生活環(huán)境和發(fā)展智力。因此要給孩子買或借用有利于開發(fā)智力的玩具,要多讓其和小朋友一起玩。
02
引導兒童到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學習【wwW.gx86.cOM 筆稿范文網】
大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最能吸引孩子們,最容易激起孩子們探索的愿望。因此,節(jié)假日應多帶孩子到外邊去玩。
03
訓練孩子的感覺器官
在學前期,兒童的具體形象思維比較發(fā)達,他們是依靠發(fā)育得比較完好的感覺器官捕捉事物的形象和特征。感覺器官功能的好壞,對兒童智力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所以要注意多多訓練孩子的感覺器官。
04
從小培養(yǎng)兒童發(fā)展語言
學前期是語言發(fā)生和初步發(fā)展的時期,而語言具有發(fā)展智力活動的工具職能,它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動中起著十分顯著的作用。
因此,從小發(fā)展語言,對一生的語言和心理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編講形象生動而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不僅能擴大兒童的知識面,而且有利于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和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
05
培養(yǎng)繪畫能力
繪畫不僅可以鍛煉兒童的感官,還能發(fā)展兒童的智力,同時可以培養(yǎng)兒童集中注意力、克服困難等良好品性。
06
提供音樂環(huán)境
音樂不僅能使兒童情緒愉快,還可以促進他們的情感與美感等心理品質的發(fā)展,從而增進健康,增加知識,發(fā)展能力。例如:放一些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的歌曲,學習各種琴類等。
07
愛而不矯慣,培養(yǎng)獨立生活能力
做父母的對孩子,可以愛得很深,但不可以溺愛、嬌慣,應當關心子女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做父母的不光要讓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注意啟發(fā)和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注意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品德。
08
端正教養(yǎng)態(tài)度,培養(yǎng)孩子良好性格
父母是孩子的精神世界的開拓者,父母對子女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在孩子性格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般來說,父母對孩子既嚴格要求又尊重孩子的意見,孩子大都表現(xiàn)為親切、直率、活潑、端莊,有獨立精神、有活動能力,善于同大家協(xié)作共事;
父母若對孩子過分溺愛,事事滿足要求,容易使孩子養(yǎng)成任性、撒嬌、利己、放肆等性格,并且自以為是,做事缺乏責任心,沒有耐力;
父母對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孩子多愿意尋找他人的愛護,力圖招惹別人對自己的注意,有的甚至喜歡惹是生非,攻擊和挖苦別人;
父母對孩子過分嚴厲,孩子就會盲從、膽怯、冷酷;如果是忽冷忽熱、反復無常、令人捉摸不定,孩子則容易變得情緒不穩(wěn)定、遇事多猜疑、憂慮重重、缺乏判斷力。
09
父母教育觀點一致,并做到要求一致
不應有的批評,有的袒護;有的答應,有的拒絕;有的贊成,有的反對。教育上如果不一致,會弄得孩子無所適從,不能形成正確的是非標準,甚至更加嬌縱。
10
父母應嚴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
孩子的模仿力很強,父母同孩子接觸的時間最長,因此孩子對父母模仿得最多。由于兒童的世界觀尚未形成,兒童模仿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故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道德規(guī)范,做好孩子的表率。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育兒知識:早期教育的一些方法
1.孩子回家跟沒吃飯似的,是他自我安撫的方式,盡量少給吃,吃清淡,以免孩子積食,增加生病幾率。
2.不知怎么問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干脆別問,以免誤導孩子。
3.允許孩子發(fā)脾氣,但要引導他以安全的方式發(fā)泄。
4.孩子變得粘人,要多陪伴他,并注重陪伴質量。
5.保持家里生活如常,不要有太大變動。穩(wěn)定如常的生活會帶給孩子安全感
6.不管孩子如何苦惱,千萬別答應孩子可以不去幼兒園,但可以跟孩子共情,并視時機通過別的游戲,或者利用環(huán)境中的事物轉移孩子注意力,避免孩子總糾結在這種激烈的情緒之中
7.選擇好幼兒園就相信老師相信幼兒園,這種信任無論對老師還是孩子,都是一種正面的暗示,可以向孩子傳遞正能量
8.調整自身心態(tài),淡定面對孩子入園這事。家長淡定,孩子才會從家長身上感受到安全感才不會把入園的事看得過于嚴重。家長的這種心態(tài)相當于給孩子正面暗示。
孩子們的茁壯成長與家長和老師們都密切相關,孩子們在幼兒園老師一定會盡心盡責,也身作則教導孩子,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在家同時也希望家長引導孩子,給孩子提供必要的安全感,與孩子多多溝通相處。通過家校的相互配合溝通,共同創(chuàng)造孩子和諧幸福的環(huán)境。
新生兒早期教育的具體方法
新生嬰兒的早期教育值得重視。父母應根據(jù)嬰兒的情況每天進行10分鐘教育訓練,具體的要求是:
新生兒早期教育的具體方法
①視覺訓練。用一個紅球放在嬰兒眼前,引起嬰兒的注意,并慢慢移動,使嬰兒的兩眼隨著紅球移動的方向轉動。
②聽覺訓練。用搖鼓或鈴在嬰兒耳邊輕輕搖動,嬰兒聽到鈴聲會轉向鈴聲方向。
③觸覺訓練。當母親的乳頭觸及嬰兒的嘴唇,嬰兒會做出吮吸的動作。撫摸嬰兒的皮膚,嬰兒會露出舒適的微笑。
④發(fā)音訓練。要經常和嬰兒講話,雖然嬰兒聽不懂,但聽到父母的講話聲、笑聲,嬰兒會感到舒適、愉快。
⑤抓握訓練,把有柄的玩具塞在嬰兒手中,讓嬰兒練習抓握。
⑥動作訓練。洗澡后,室溫保持在27度,給嬰兒做被動操,使嬰兒手足運動2—3分鐘,有時也可訓練嬰兒俯臥,使其抬頭,但時間只能在幾秒鐘之內。嬰兒出生以后,作為家長不可忽視的是嬰兒的情感智力,要時時對嬰兒給與關愛,只要孩子醒著,就要盡量與孩子說話,不要認為他聽不懂就不與他說,這是與孩子交流的最重要的方法,如果你有其他事情不在孩子身邊時,就放收音機或錄音機給他聽,這樣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說話的時間都要優(yōu)于其他孩子,我媽媽就是這樣帶我的,我六個月就開始說話,到一歲時已能與媽媽進行交流了,而不像別的孩子還在說簡單的單詞;
給孩子身邊放一些可以動的玩具(上發(fā)條的絨毛玩具),讓孩子觸摸、感受;
當孩子的小手可以動作時,就要讓他做撕紙的動作,每天都要做,孩子會很高興做這個動作的,撕得越小越好,撕紙的動作是讓孩子的指尖得到摩擦,而指尖的摩擦對開發(fā)孩子的智力是很有幫助的,孩子在大一點,可以讓他玩沙,買一些沙灘玩具,用一個紙盒或盆子裝一些沙放在家里,這對指尖的摩擦效果也很好;
要經常活動孩子的四肢,就像做廣播體操一樣,每天最好二三次,這對孩子的正常發(fā)育很有好處;
一定要讓孩子盡量多睡覺,這很利于孩子的身高的發(fā)育;
還有一種玩具是一個盒子,盒子上有各種形狀的孔,配有各種形狀的小塊(月牙形、圓形、菱形、長方形等),讓孩子把小塊放進相應的孔中,這對孩子形象思維的培養(yǎng)很有好處。
嬰幼兒早期教育應如何進行
嬰兒期孩子和母親接觸最多,這一重任自然落在母親身上。日本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正規(guī)的早期教育應始于母嬰間的多種交流,這包括觸覺、視覺、嗅覺和聽覺的交流。母親千萬不要因為生活節(jié)奏快等種種原因,忽視了身邊的小寶貝。別忘記,嬰兒需要母親帶他認識這個充滿愛的新鮮世界。
2、兒童智力發(fā)展有關鍵期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盧姆對近千名嬰幼兒進行跟蹤觀察,一直到他們成年,并把觀察研究的結果寫成《人類特性的穩(wěn)定與變化》一書。他的基本結論是:5歲以前是兒童智力發(fā)展迅速的時期。他說,雖然每個人智力發(fā)展的方向各不相同,但用概念來說明,如果將17歲時人所達到的智力水平定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年他已獲得50%的智力,到8歲時已獲得80%,從8~17歲獲得20%。布盧姆的研究成果被認為是20所年來最有意義的教育研究。他的“5歲以前是智力發(fā)展的最快時期”和“學齡前即7歲前獲得的智力占80%”已成為國際公認的論斷??梢?,要提高幼兒智力,早期教育是必由之路。得當?shù)脑缙诮逃苁购⒆拥闹巧烫岣?0,即上升兩個級別,使常才成英才,英才成天才,而弱材也能成常材。
3、早期教育會是拔苗助長嗎?
科學研究表明:早期的學習不僅不會損害大腦,相反,還會促進大腦的發(fā)育。那種擔心早期教育會引起大腦“超負荷”而損傷大腦,影響健康的論調是沒有任何根據(jù)的。有個別的神童早夭,是一種偶然的事情,從中根本尋找不出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與此相反,倒是有大量的事例表明早慧的“神童”平均壽命高于一般人。
6個月嬰兒早期教育大綱
1.運動獨坐
獨自坐是嬰兒運動發(fā)育的一個轉折,它表明嬰兒的運動發(fā)育有了一定的成熟性,嬰兒活動范圍及自主性都有了一定的增加,這有助于他(她)接觸和學會更多的東西。在嬰兒靠坐較穩(wěn),或僅有一點支撐就可坐穩(wěn)的基礎上,可逐漸地撤去外力的支撐讓嬰兒練習獨坐。開始可能只是獨坐片刻,或獨坐時身體前傾或后傾。此時可讓嬰兒短暫的坐著玩,以后逐漸鍛煉他(她延長坐著玩的時間,直到可穩(wěn)定的獨立坐著玩兒。
學爬自嬰兒能夠自如地翻身開始就有了學爬的機會,開始他(她)可能會有時趴著玩兒,但不能向前爬行,或者最初學爬時只是原地打轉及后退,此時家長可有意識地教嬰兒練習爬。前面可放一些玩具逗引小兒去抓,后邊可將手放在嬰兒的腳底,給他(她)一定的力,幫助他學會向前爬行。
2.認識
玩具倒手嬰兒在能夠準確抓握,能模仿敲、搖玩具的基礎上,開始發(fā)展雙手共同的活動。首先是倒手,在和嬰兒玩的時候,有意識地連續(xù)向一只手遞玩具或食物,訓練嬰兒將手中的東西從一只手換到另一只手上。這種最初的雙手配合活動是很重要的,它可早期觀察出雙手的活動是否正常、一致,兩只手是否有對在一起的趨勢。
抓取小物體嬰兒在練習抓握時,一般接觸的都是比較大的物體,他(她)可一下子就注視到,并能準確地抓取到。在這個基礎上要給嬰兒一些小的物品,如小糖豆、小米花等。首先訓練嬰兒的注意,是否一下就看到,以后嬰兒會練習抓取。此時嬰兒手指的運動尚未分化好,還不能精確地捏取,但仍要給嬰兒這些小物品玩,讓他(她)練習捏取。這個年齡段的嬰兒對小物品只能耙取,即大把的抓進手心,或用多指一起將它夾起,經過多次鍛煉,嬰兒會逐漸地學會將小物品捏起。
3.語言
模仿發(fā)音節(jié)隨著嬰兒與外界接觸的增加,與親人的交往增加,嬰兒的發(fā)音反應越來越強烈,好像總要說些什么,此時已不是單獨的元音和輔音,而是發(fā)出一些音節(jié)。家長要有意識地教他一些音節(jié)的發(fā)音,如ba-ba,ma-ma,da-da等。嬰兒可很清晰地模仿發(fā)出這些音,但沒有任何意義。此時家長在他(她)發(fā)音時要給予應答和鼓勵,使他(她)建立此音與實際意義的聯(lián)系,為他(她)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打好基礎。
語言信號反應在家長多次的重復某一語詞(多是名稱)并與實際東西聯(lián)系起來時,嬰兒會逐漸理解了這一語詞的意義,并建立了這一信號的反應。比如,經常叫嬰兒的名字,他(她)會對自己的名字很熟悉,當你喊他時,他(她)會馬上抬起頭或轉過來看。再比如,經常給他看燈,告訴他(她)“燈”,并指給他看,以后他(她)會一聽到“燈”這個詞的信號馬上去找,這就開始建立了語言信號的反應。分頁標題
4.生活與交往
認人嬰兒經過了對人的泛化認識后,逐漸有了分化的認識,開始出現(xiàn)怯生的表現(xiàn),這是嬰兒的進步。此時要多給嬰兒接觸人的機會,觀察他(她)對熟人、生人的不同反應,教會他(她)對熟人用微笑或發(fā)音來打招呼,對生人逐漸適應,多與人友好交往,逐漸地增加熟悉的人數(shù),減輕他(她)怯生反應的強度。
嬰兒早期教育 專家有妙招
嬰兒出生以后,作為家長不可忽視的是嬰兒的情感智力,要時時對嬰兒給與關愛,只要孩子醒著,就要盡量與孩子說話,不要認為他聽不懂就不與他說,這是與孩子交流的最重要的方法,如果你有其他事情不在孩子身邊時,就放收音機或錄音機給他聽,這樣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說話的時間都要優(yōu)于其他孩子,我媽媽就是這樣帶我的,我六個月就開始說話,到一歲時已能與媽媽進行交流了,而不像別的孩子還在說簡單的單詞;
嬰兒早期教育專家有妙招
給孩子身邊放一些可以動的玩具(上發(fā)條的絨毛玩具),讓孩子觸摸、感受;
當孩子的小手可以動作時,就要讓他做撕紙的動作,每天都要做,孩子會很高興做這個動作的,撕得越小越好,撕紙的動作是讓孩子的指尖得到摩擦,而指尖的摩擦對開發(fā)孩子的智力是很有幫助的,孩子在大一點,可以讓他玩沙,買一些沙灘玩具,用一個紙盒或盆子裝一些沙放在家里,這對指尖的摩擦效果也很好;
要經?;顒雍⒆拥乃闹?,就像做廣播體操一樣,每天最好二三次,這對孩子的正常發(fā)育很有好處;
一定要讓孩子盡量多睡覺,這很利于孩子的身高的發(fā)育;
還有一種玩具是一個盒子,盒子上有各種形狀的孔,配有各種形狀的小塊(月牙形、圓形、菱形、長方形等),讓孩子把小塊放進相應的孔中,這對孩子形象思維的培養(yǎng)很有好處。
兒子的嬰兒期教育
兒子的嬰兒期教育
兒子只有幾個月,尚屬“嬰兒”階段,妻子便常不自覺地以我為理由教育他了,如“乖點,否則爸爸要不高興了”,等等。而我在樓上書房寫作,妻子抱兒子到書房外的露臺曬太陽,一待他哭鬧,立即說:“你如果哭,我們就得走了,不能影響爸爸工作。”妻子這樣說的時候,我有一種模糊的快感,一定是潛意識中獲得尊重的愿望得到了滿足。但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男性權威的形象便是這樣在孩子的頭腦中開始塑造的。
無論男孩兒或女孩兒,在他們幼年的時候,父親的重要地位便被確認了。父親不像母親那樣從事家務勞動,他們的工作更重要,整個家庭要為父親的工作開綠燈,父親的喜怒哀樂是家庭的晴雨表。女人對丈夫的愛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便是要讓孩子懂得敬重父親。男人的權威便這樣一點點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形成了。男孩子成年后會為自己是男性而驕傲,認為自己應該享有種種如父親一樣的特權,而女孩子則顯得被動,認為男人更重要,婚戀關系中應該更多為男人付出。兩性的不平等,便以這種方式開始了。
妻子絕非這種教育的始作俑者,我們的文化中充斥著兩性的對應等級。做母親的在重大事情上總是以父親的名義、利用他的權威來提出要求,父親有種神秘的威望。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種男權的威望由家庭擴展到社會。他會發(fā)現(xiàn),男人同樣是社會領域中的“父親”。
我自己同樣對兒子進行過帶有性別誤識的嬰兒期教育。那是他6個月的時候,去醫(yī)院打針。當別的孩子又哭又鬧的時候,小家伙只是皺了皺眉頭,委實令我大跌眼鏡,連聲夸獎。那之后,我便會對他低語:凡需要“受苦”的時候,“別哭,堅強些,爸爸會為你驕傲?!爆F(xiàn)在想來,我豈不是在對他進行著“男人應該剛強,不應該輕易哭泣”的性別角色教育嗎?幾千年來男人為扮演這種角色不是已經付出太多的代價了嗎?哭泣是舒緩我們感情的一種手段,是自然的生理現(xiàn)象,男人有著與女人同樣的神經系統(tǒng),為什么不能哭泣?以男人為中心的概念,是我反對的;不哭泣的“硬漢”形象,也是我反對的。但是,當妻子對兒子灌輸前一種觀念的時候,我曾感到朦朧的快慰,而我自己竟然也不自覺地進行著后一種觀念的灌輸。理論上總結出來的,落實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難呀!我想我更應該時刻警惕著檢省日常生活中的性別政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