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細心訓練寶寶多爬行
發(fā)布時間:2019-12-16 幼兒園體能訓練說課稿 幼兒園多熱鬧說課稿 幼兒園大班禮儀孝敬父母說課稿翻身訓練
4至6個月的寶寶,身體各部分的發(fā)展日臻成熟,會出現(xiàn)一些反射反應,躍躍欲試地想來個“咸魚翻身”。先是嘗試著趴下,再試著平躺,小寶寶好有韌勁啊,一刻都不停息。
方法指導
寶寶清醒時,平躺在床上,媽媽將吸引寶寶的玩具置于他的一側(cè),讓寶寶的頭輕輕往一邊歪過去,如果他對玩具感興趣的話,甚至會伸出手去,這樣的動作會帶動寶寶身體慢慢地轉(zhuǎn)過去。媽媽也可以用雙手抓住寶寶的腳,慢轉(zhuǎn)至另一方向,由下往上帶動身體翻轉(zhuǎn)。
媽媽抱起寶寶,讓寶寶與自己的身體保持一段距離,最好不要讓寶寶貼著媽媽的胸部。與寶寶講話、逗他玩樂,吸引他看著媽媽的臉。這樣可以訓練寶寶支撐頭部的力量,鍛煉頸肌,可以幫助寶寶翻身。
安全提醒
寶寶大部分時間仰臥在床上,當他開始翻身時,一定要注意看看小手觸及的地方有沒有危險物品,以防寶寶隨意抓握被弄傷,更要防止寶寶將物品放入嘴中造成窒息。
剛剛學會翻身的寶寶,喜歡嘗試新事物帶來的快樂,所以喜歡翻來翻去。如果你的安全措施沒有做好,他很有可能從床上滾下,導致受傷,所以寶寶床的護欄作用不可輕視。
處于翻身階段的寶寶,媽媽一定要細心照看,最好不離開寶寶。受運動能力的限制,他很有可能翻過去就翻不回來了,沒有大人的幫助,很容易導致寶寶窒息死亡,希望媽媽細心謹慎。
安坐訓練
6至8個月的寶寶,脊部、背部、腰部已漸漸茁壯,所以從翻身到坐起是連貫動作的自然發(fā)展。通常寶寶會先靠著呈現(xiàn)半躺坐的姿勢,接下來身體會微微向前傾,并以雙手在兩側(cè)輔助支撐。但是如果他傾倒了,就無法自己恢復坐姿,一直要到8個月大時才能無需任何扶助自己坐直。
方法指導
一般來說,寶寶4個月左右時,媽媽就可用手支撐寶寶的腰背部,讓他維持短暫的坐姿。到了6個月開始學習坐立時,媽媽可在寶寶面前擺放一些玩具,引誘他去抓握,前傾力量可以漸漸鍛煉寶寶的坐立能力。
安全提醒
寶寶學坐時,媽媽不要讓他坐得時間太久。寶寶的脊椎骨尚未發(fā)育完全,如果長時間坐著,對脊柱的發(fā)育不利。
寶寶坐著時,不要讓他跪坐,兩腿形成“w”狀或?qū)赏葔涸?*股下,容易影響腿部發(fā)展。最好的姿勢是,采用雙腿交叉向前盤坐。
不可讓寶寶單獨坐在床上。如果將寶寶置于床上,床面最好有與其身體呈垂直角度的靠墊圍在側(cè)面和后面,以防有外力或?qū)殞殑幼鬟^大而摔下床。此外,媽媽可將寶寶坐的空間用護欄圍起來,里面放些玩具可讓寶寶有興趣地坐起來。yJs21.com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游戲編輯推薦
不同月齡的寶寶如何進行體育訓練
不同月齡的寶寶有著不同的訓練方法,各位爸爸媽媽一起來看看吧。
0~6個月
多重感官刺激。這個階段,寶寶的大肌肉正在快速發(fā)展,這時候的生長是為了以后孩子能夠自己挺直脖子、翻身、坐、爬、站、走等。媽媽多跟孩子進行一些肢體接觸的話,能夠讓孩子有更多的感官刺激。孩子3個月后就可以和媽媽一起游泳了,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啊。
7~12個月
讓孩子盡情活動。這時候的寶寶已經(jīng)可以用拇指和食指配合著拿起黃豆了。爸爸媽媽要為寶寶提供可以盡情活動、翻滾的安全環(huán)境,以保證運動能力在1周歲前得到充分發(fā)育。
13~24個月
進行多種身體運動。孩子滿一歲以后不僅可以站著也可以走路,抓握能力也逐漸變得更加發(fā)達。孩子可以抓住物品搖晃、投擲。為了讓孩子的肌肉能夠更好地發(fā)展,平時可以讓孩子多走走樓梯,以及帶孩子進行一些帶有投擲、敲擊、拍打動作的游戲。
快樂教育的原則是自主地玩,非指示性的教育才能起到作用,所以不要阻礙孩子自由玩耍。我們就拿甜甜圈舉例吧,媽媽對孩子溫和的教誨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爸爸媽媽不妨告訴孩子說糖是圓的“球”,甜甜圈是“環(huán)”形的圓。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慢慢來,不管要做什么,都要有耐心,不要心急地指望孩子一次就學會。
10~12個月寶寶戶外行走訓練的親子指導
10個月之后的寶寶逐漸進入了行走訓練的關(guān)鍵期,隨著他們月齡的增加,他們的活動能力逐漸增強,活動范圍也相對擴大了,室內(nèi)的活動已經(jīng)越來越不能滿足他們大動作發(fā)展上的需求,他們更愿意到戶外去,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交互活動中,發(fā)展各項大動作技能。
針對這一特點,我在設(shè)計親子活動課程時,特意將10~12個月寶寶的行走訓練活動安排在戶外進行,讓寶寶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嘗試練習行走,體驗不同的環(huán)境給他們帶來的不同感官刺激,提高寶寶平衡行走能力的同時,促進其他方面的同步發(fā)展。
根據(jù)多次開展10~12個月寶寶戶外行走訓練親子指導活動的實踐,我總結(jié)出了三個保證此類活動有效開展的關(guān)鍵要素,即環(huán)境創(chuàng)設(shè)要體現(xiàn)多樣性,材料提供要有層次性,家長指導要有針對性。
一、創(chuàng)設(shè)多樣性的環(huán)境
對于1歲以下的寶寶來說,教師在活動前精心創(chuàng)設(shè)活動環(huán)境這一環(huán)節(jié)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就是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發(fā)展動作、積累經(jīng)驗。我們在開展戶外行走訓練活動時,不僅要關(guān)注寶寶動作能力的發(fā)展,還要考慮不同的環(huán)境帶來的不同感官刺激,挖掘環(huán)境的多樣教育功能,豐富該活動的教育價值。
寬敞的草地和平整的塑膠軟地是我們早教指導中心主要的戶外活動場地,在這一寬敞而又安全的場地上開展寶寶的邁步行走訓練是非常適合的。因此,我設(shè)計了一個“小腳來回走一走”的活動,引導寶寶在成人的攙扶下,在草地和塑膠軟地之間來回行走?;顒舆^程中,我還鼓勵家長幫寶寶脫去鞋子,讓寶寶穿著襪子在草地和塑膠軟地上行走,感受這兩種場地給寶寶帶來的不同感官刺激。
當寶寶走在草地上時,他們不僅能感覺到草地的柔軟,也能體驗到小草扎在腳底有點痛,又有點癢的感覺。然而,當寶寶在塑膠軟地上行走時,又能體會到與走在草地上完全不同的感覺,塑膠軟地是有一定硬度的,寶寶在上面行走時,他們的腳底不但能感受到地面的硬,還能感覺到地面的粗糙。其實,成人根本不需要用語言去告訴寶寶這些不同的感官刺激,通過觀察寶寶與環(huán)境的互動情況我們發(fā)現(xiàn),寶寶已經(jīng)自主體驗到不同的場地給他們腳底帶來的不同刺激。因此,活動中就會出現(xiàn)有的寶寶拒絕將另一只腳踩在草地上,只愿意在塑膠軟地上行走。
“小腳來回走一走”活動是針對10個月剛剛開始學習邁步行走的寶寶設(shè)計的,當寶寶12個月大時,他們的行走能力在不斷提高,有的寶寶已經(jīng)能開始獨立行走,有的寶寶也已經(jīng)能拉著成人的一只手較平穩(wěn)地邁步行走。這時我便將寶寶帶到我們早教指導中心最有特色的場地——高低起伏的小山坡以及“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游戲區(qū)域,在這兩個富有野趣和童趣的環(huán)境里,我們和寶寶一起玩“你好,你好”的游戲,在游戲活動中進行寶寶邁步行走的訓練。
在高低起伏的小山坡上行走對寶寶控制身體平衡的能力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寶寶要在行走的過程中不斷調(diào)整自己身體的位置,嘗試控制身體的平衡,努力使自己在小山坡上不摔倒。而“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游戲區(qū)域?qū)τ诩磳⒛塥毩⑿凶叩膶殞殎碚f,則起到了推進其行走能力進一步發(fā)展的作用。寶寶在與家長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戲時,在家長的鼓勵下,他們在“七個小矮人”之間嘗試著獨立行走。在這兩個區(qū)域開展的邁步行走活動,不但能使寶寶在有趣的環(huán)境中不斷挑戰(zhàn)自己的行走能力,而且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zhàn)過程中,他們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越來越多的寶寶敢于、樂于獨立行走。
二、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
0~3歲嬰幼兒的發(fā)展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對于月齡段越小的寶寶來說,這種差異就越明顯,即便是同樣月齡段的寶寶,在行走能力的發(fā)展上也是有個體差異的。因此,教師在開展活動前,應該充分了解班級里所有寶寶目前的發(fā)展水平,然后再根據(jù)寶寶的實際情況,選擇提供不同的活動材料,以滿足不同層次寶寶的動作發(fā)展需求。
在開展10~12個月寶寶戶外行走訓練活動時,我根據(jù)班級寶寶的實際發(fā)展水平,選擇提供了三種不同的活動輔助材料——呼拉圈、大龍球和小推車。
帶聲響的塑料小推車和大龍球適合那些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行走技巧,即將會獨立行走,但目前還走不穩(wěn)的寶寶。活動中,有的家長讓寶寶雙手握住小推車的把手,鼓勵寶寶慢慢向前走,也有的家長鼓勵寶寶推著大龍球在小山坡上慢慢行走。此時,家長則緊跟在寶寶后面,控制好寶寶的行走速度和方向,做好保護工作,以免寶寶向前摔倒。
大小不同的呼拉圈則可以用來和寶寶開展“扶圈行走”的游戲。這個游戲適合有行走愿望,但還沒有掌握邁步行走技巧、平衡能力又較差的寶寶。
對于那些平衡能力較差的寶寶,教師引導家長讓寶寶站在呼拉圈內(nèi),雙手握住呼拉圈,鼓勵寶寶慢慢地邁步向前走。此時的呼拉圈是寶寶的“椅背”,它可以幫助寶寶控制身體的平衡,幫助他們完成邁步行走的訓練。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呼拉圈起到的是輔助作用。
而對于平衡能力相對較好的寶寶,教師則引導家長嘗試讓寶寶站到圈外,與家長面對面握圈行走。此時的呼拉圈又成了寶寶的“拐杖”,寶寶在邁步行走的同時,要努力嘗試學習控制身體的平衡。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呼拉圈起到的則是推進作用。
在同一個活動中,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寶寶的特點和發(fā)展水平提供不同的活動材料,促進每一個寶寶的動作發(fā)展。同樣,相同的活動材料也能適合不同能力的寶寶使用。這些活動材料的提供是否適宜,是否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其教育作用,關(guān)鍵在于教師的現(xiàn)場指導是否具有針對性。
三、開展有針對性的家長指導
活動的環(huán)境是教師預設(shè)的,但是寶寶作用于環(huán)境的行為卻是自發(fā)的。教師在活動之前預設(shè)的教育目標是該活動最終應達成的教育效果,而非對活動當前的價值判斷。有效的早教指導就應該體現(xiàn)在,教師能針對寶寶當前的活動情況,適時地向家長解讀寶寶的行為,開展有針對性的家長指導,幫助家長認識到寶寶目前活動的價值所在。
在組織開展“彩色小路”的游戲活動中,我特意在積木搭建的“彩色小路”旁放置了一些毛絨玩具,設(shè)置成不同大小的障礙物,目的在于引導寶寶嘗試在行走中學習下蹲拾起障礙物。在活動過程中,我觀察到班級里一個11個月大的寶寶在扶著“彩色小路”行走時,突然發(fā)現(xiàn)小路盡頭的地上有一只“毛毛蟲”,于是他扶著“彩色小路”,慢慢地走到“毛毛蟲”跟前,蹲下身子試著想拿起地上的“毛毛蟲”。起先,由于距離太遠沒有拿到,于是他馬上調(diào)整了位置,向前又走了一小步,接著嘗試。這次雖然能碰到地上的“毛毛蟲”,但是由于抓握的方法不對,還是沒能拿起“毛毛蟲”。此時,他并沒有放棄,仍然繼續(xù)嘗試著。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終于順利地拿起了“毛毛蟲”。
針對我觀察到的這個寶寶的情況,我及時地向家長進行了行為解讀,幫助家長了解到,寶寶這一系列的探索行為其實是他的一個思維過程。寶寶在完成“毛毛蟲”的拿取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動作與結(jié)果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并且寶寶在不斷調(diào)整動作的過程中,他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發(fā)展。
一般來說,家長在活動過程中總是關(guān)注寶寶動作的完成情況,而寶寶在活動中的行為對他們的發(fā)展有何價值,這是家長容易忽視的。通過教師的解讀,家長不僅能發(fā)現(xiàn)活動背后的教育價值,也能幫助家長學會有效地觀察寶寶的行為,從而能夠正確地引導寶寶參與游戲。
訓練寶寶方位感的小游戲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要學的東西很多:學爬、學走、學說話、學看書、學寫字……這其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家長都會傾注極大的心血??珊芏嗉议L可能忘了一點,寶寶的方位感也是要訓練的。
1、整理物品
應該讓寶寶自己玩玩具并將它放回原來的位置。
這個任務(wù)的完成需要爸爸媽媽用正確的語言提示,比如“記住動物園里小動物的‘家’在門邊衣櫥最下邊的一層”。只有當寶寶聽到
規(guī)范的、細致的描述時,他們才能學會這些詞匯。
可以和寶寶玩一個游戲,叫做“我是一個偵察兵”,這個游戲要寶寶熟悉周圍物體的位置和名稱。
2、藏貓貓
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shè)一下可以讓孩子藏身的“設(shè)備”,比如孩子可以鉆進去的大盒子等等。
當你四處走著打他們時,要對你走過的地方有一個“實況報道”,當然也包括你找到他們的地方。
3、修建“公路”
找一塊空地,和寶寶一起在幾個點之間修建公路,比如為一個小木偶的房子,車房和超級市場之間修公路。它們可以用木塊或塑料來作為鋪路的材料。
要寶寶描述小木偶從一處到另一處時所需走的路線。
增加一些停止地點,比如說紅綠燈或斑馬線,以增加寶寶的詞匯量并使任務(wù)更復雜些。使用一些短句,比如“走斑馬線穿過馬路”和“在紅綠燈處向左拐”等。要使任務(wù)多樣化,可以要求寶寶描述在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時的不同路線。
4、描述房間布置
通過畫地圖寶寶可以學會大量的方位知識。
在一張大紙上,讓寶寶畫出房間的墻,并標出窗和門的位置。
讓寶寶剪出不同顏色,形狀的粘貼紙片,代表房間的不同區(qū)域,比如讀書角架,并把這些小紙片貼到大紙上。
鼓勵他做一張比較精確的室內(nèi)地圖。這將是寶寶理解繪制一個區(qū)域的過程的良好開端。
然后寶寶就能用相似的方法來介紹他自己小臥室的內(nèi)部陳設(shè)了。
5、繪制地圖
用講故事的方法來激發(fā)寶寶繪制地圖,讀一個故事,如“一個小姜餅人”。他的生命開始于一個老婆婆閣樓上的煎鍋里。他從煎鍋上跳到地板上,溜出廚房,跑出門去,然后沿著小路逃跑。他穿過花園,看見一個園丁正在干活。之后他跑到田野里,看到一頭牛和一匹馬。因為所有的動物和人都在追他,他就跳進了一條很深的河,一只狐貍救起了他。
當你講故事時,鼓勵寶寶參與到你的講述中,可以不斷地重復這句很有名的對白:“跑啊,跑啊,你能跑多快就跑多快,但你追不到我,我就是小姜餅人。”
讓寶寶畫一幅圖來表現(xiàn)事件的順序。當他描述每個事件發(fā)生的地點時,你要強調(diào)正確的詞匯的說法。
訓練逆向思維寶寶聰明翻倍
在常規(guī)教育里,我們通常是先教孩子一定規(guī)則,再讓他按照規(guī)則來做。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可能會碰上更復雜的情況,這時就需要他打破常規(guī)思維來解決問題。想讓孩子擁有更聰明的頭腦,更多向的思維方式嗎?對他進行一些逆向思維的訓練吧!下面,就介紹一些簡單有趣的小游戲,讓寶寶在游戲中聰明翻倍。
3—4歲起步階段
3—4歲的孩子屬于直覺行動思維階段,這一階段,對孩子進行逆向思維訓練,主要是通過給孩子創(chuàng)設(shè)一個輕松、有趣、愉快的游戲環(huán)境,讓他萌發(fā)思考的興趣,并自己動手操作,讓孩子經(jīng)常處于積極活動的狀態(tài)之中。
哭笑娃娃
目的:在迅速反應中發(fā)展思維的逆向性和流暢性。
玩法:和孩子一起玩經(jīng)典的老游戲“石頭、剪刀、布”吧!不過,這次要做點小小的改動。每一次,勝利者都要做“哭”的動作,輸?shù)囊环絼t要做“笑”的動作,誰先做錯就要淘汰認輸。
反口令
目的:能根據(jù)“口令”做相反的動作,訓練孩子思維的逆向性及思維的敏捷性。
玩法:你說“起立”,孩子就要坐著不動;你說“舉左手”,孩子就要舉右手;你說“向前走”,孩子就要往后退……總而言之,孩子要和你“反著來”才行,如果他做錯了就算輸了。這可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家庭游戲。
4—5歲關(guān)鍵階段
4—5歲是孩子思維活動發(fā)展的關(guān)鍵階段,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已經(jīng)進入具體形象階段。對4—5歲的孩子進行逆向思維訓練,主要是不斷豐富孩子的知識,發(fā)展他的語言,幫助孩子學會從正反兩個方面思考問題,并做出判斷。
反義詞
目的:在游戲過程中積累孩子的詞匯量,發(fā)展逆向思維記憶力及思維的流暢性和敏捷性。
玩法: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說一些詞語,要求孩子在比較短的時間內(nèi)說出這個詞語的反義詞。比如你說“白天”,孩子就要說“黑夜”;你說“大樹”,孩子說“小樹”等等。
我是小法官
目的:訓練孩子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玩法:粗細不同的3根小棒,繩子3根。你先將3根繩子分別在3根小棒繞3圈,但剩下的繩子長短要相同。然后,你要請孩子來判斷一下,哪根繩子最長。孩子猜出來以后,不管是對是錯,你都可以讓他親手操作一下。
5—6歲發(fā)展階段
在5—6歲,孩子的抽象邏輯思維比較迅速地發(fā)展起來了,這為他入學奠定了智力基礎(chǔ)。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能使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進行思維活動了。對5—6歲孩子進行逆向思維訓練,主要是幫助孩子從相反的視角去看固有的觀點和慣常的看法,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并通過各種創(chuàng)造活動發(fā)展他的逆向思維。
奇怪的時鐘
目的:在認識時鐘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孩子的逆向思維和判斷力。
玩法:自制一個可以撥動時針和分針的時鐘,并準備一面鏡子。讓孩子看著鏡子,你拿著這個自制的時鐘站在他的身后,并撥動時針和分針,讓孩子看著鏡子里時鐘的影像,說出是幾點鐘。
撲克猜數(shù)
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將隱藏的數(shù)字猜出來,發(fā)展孩子的逆向思維及思維的流暢性、敏捷性。
玩法:準備1—9的牌兩套(共18張)。先請孩子把牌洗好,然后你任意抽去一張,藏起來,并將余下的牌攤開,讓孩子猜一猜你藏起來的是哪張牌。
小游戲幫助寶寶訓練方位感
1、整理物品
應該讓寶寶自己玩玩具并將它放回原來的位置。這個任務(wù)的完成需要爸爸媽媽用正確的語言提示,比如“記住動物園里小動物的‘家’在門邊衣櫥最下邊的一層”。只有當寶寶聽到規(guī)范的、細致的描述時,他們才能學會這些詞匯。
可以和寶寶玩一個游戲,叫做“我是一個偵察兵”,這個游戲要寶寶熟悉周圍物體的位置和名稱。
2、藏貓貓
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shè)一下可以讓孩子藏身的“設(shè)備”,比如孩子可以鉆進去的大盒子等等。
當你四處走著打他們時,要對你走過的地方有一個“實況報道”,當然也包括你找到他們的地方。
3、修建“公路”
找一塊空地,和寶寶一起在幾個點之間修建公路,比如為一個小木偶的房子,車房和超級市場之間修公路。它們可以用木塊或塑料來作為鋪路的材料。
要寶寶描述小木偶從一處到另一處時所需走的路線。
增加一些停止地點,比如說紅綠燈或斑馬線,以增加寶寶的詞匯量并使任務(wù)更復雜些。使用一些短句,比如“走斑馬線穿過馬路”和“在紅綠燈處向左拐”等。要使任務(wù)多樣化,可以要求寶寶描述在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時的不同路線。
4、描述房間布置
通過畫地圖寶寶可以學會大量的方位知識。
在一張大紙上,讓寶寶畫出房間的墻,并標出窗和門的位置。
讓寶寶剪出不同顏色,形狀的粘貼紙片,代表房間的不同區(qū)域,比如讀書角架,并把這些小紙片貼到大紙上。
父母寶寶的床上啟蒙小游戲
柔軟寬闊的大床是還不會走路的孩子既舒適又安全的主要活動場所。在床上做游戲,在床上看一些彩色圖片,聽音樂等,這里介紹在床上游戲的方法。
1、吹氣球
先吹大,然后松開氣球,氣球就會像火箭一樣快速地伴著聲音飛出,因為蚊帳的限制,氣球只在蚊帳的范圍飛動,易于撿起再飛。寶寶會聽著氣球聲,眼光追隨氣球。著可以鍛煉寶寶的觀察力和注意力。
2、練抓握
把枕頭一端抬高,成為一個斜面,把圓形物品如空塑料瓶子或其他球類玩具放在較高的一端,讓其滾下,自制成動感玩具。寶寶會在玩具落下時主動去抓。多次重復,鍛煉寶寶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3、找玩具
在寶寶四周放上各類玩具,寶寶會四周找尋自己喜愛的玩具,不斷的轉(zhuǎn)動和爬行,有利于鍛煉寶寶爬行和學走路。
4、看物識圖
床是寶寶活動較多的地方,在床邊的墻上粘貼一些顏色鮮艷的畫,多為動物,每天指著畫教寶寶看圖識物。雖然寶寶不會開口說話,但他們處在聽和潛在模仿階段,聽多了,當再次念到期畫中事物的名稱時。寶寶就會不自覺地朝那畫看去。這有利孩子早期啟蒙教育。
“多動癥”寶寶需要多做游戲
導讀:長對孩子保護過度、嬌寵溺愛,造成孩子操作能力欠缺。城市的孩子大都是獨苗,住房又都是獨門獨戶,孩子的活動空間比較小,導致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應有的各種感覺刺激太少。
孩子好動、不安,上課時不是咬手指就是捏鼻子,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是“多動癥”。專家提醒,孩子多動可能是得了“感覺統(tǒng)合失調(diào)”,最好的方法不是關(guān)起來訓斥,而是讓孩子多玩游戲。
專家認為,孩子“感覺統(tǒng)合失調(diào)”的原因一方面是先天因素。有的母親懷孕期間工作忙碌、焦慮、運動不夠、情緒緊張等都會對孩子的感覺系統(tǒng)發(fā)展有很大影響。此外,剖腹產(chǎn)率不斷增高,幼兒出生時沒有經(jīng)過產(chǎn)道擠壓,這對孩子的觸覺和關(guān)節(jié)生長很不利。
另一方面,家長對孩子保護過度、嬌寵溺愛,造成孩子操作能力欠缺。城市的孩子大都是獨苗,住房又都是獨門獨戶,孩子的活動空間比較小,導致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應有的各種感覺刺激太少。此外,還有不少家長將成人社會的競爭意識過早地加到孩子身上,使孩子負擔加重,剝奪了孩子玩耍和接觸外部世界的機會。
糾正孩子的“感覺統(tǒng)合失調(diào)”,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好好玩,多接觸自然。在室外奔跑、爬樹、涉水、玩泥沙,經(jīng)常曬太陽、看花草,對孩子身體各方面控制能力鍛煉很有好處。一些傳統(tǒng)的游戲如跳房子、滾鐵環(huán)、捉迷藏等,都是非常有利于孩子感覺系統(tǒng)的發(fā)展。
訓練寶寶觀察力和記憶力的小游戲10則
訓練寶寶觀察力和記憶力的小游戲10則
01、說出玩具的顏色
可以讓孩子先說出某件玩具的顏色,然后再說出哪些玩具顏色一樣,這可以教孩子認識顏色,還能培養(yǎng)孩子視覺分辨力和觀察能力。
02、辨認蔬菜
讓孩子辨認青菜、菠菜等蔬菜,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各自的特征,能提升孩子的自然觀察智能。
03、辨認顏色
爸爸媽媽可以利用機會,讓孩子學習辨認各種顏色。如葉子的顏色,有綠色的,也有黃色的,還可以問問寶寶“我們家里有哪些東西是黑色的,哪些又是紅色的”等等。室外還有許多花草顏色各異,可以教寶寶分辨花的種類和色彩,如菊花的品種就很繁多,顏色也是多樣的,是很不錯的自然教材。在辨認顏色的過程中,寶寶的視覺智能不斷地受到刺激,充分發(fā)揮他的視覺能力,培養(yǎng)他的辨別和觀察能力。爸媽在他進行顏色辨認時盡量不要加以暗示,要讓寶寶自己去觀察身邊的東西,認出所要尋找的視覺對象。
04、觀察菜的顏色變化
在媽媽做飯時,讓孩子練習判斷菜什么時候熟了,找一找生菜和熟菜顏色上的不同,可訓練孩子的觀察能力。
05、畫出自己喜歡的角色
讓孩子照著電視中的樣子畫出他喜歡角色的樣子。電視的畫面不是固定的,因此這不僅能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而且還能訓練他的記憶力。
06、教孩子找出相同材質(zhì)的玩具
可以教孩子把不同材質(zhì)的玩具放在一起,比如有的是塑料玩具,有的是絨毛玩具,還有的是木頭做的玩具等等。這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觸覺感知力和視覺分辨力,讓孩子學會分類。
07、辨認聲音
帶寶寶到一個接近大自然的室外環(huán)境時,接觸自然界聲音的機會大增,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寶寶注意聽某種聲音。例如動物的叫聲、溪流的水聲、風聲和雷聲,都可以用來提升寶寶的聽覺能力。我們生活的城市里還有許多聲音,如:機車啟動,汽車按喇叭,消防車的長鳴,蓋高樓的敲擊聲等等,都可以用來刺激寶寶的聽覺。在寶寶對這些聲音有了記憶之后,可以讓他聽到聲音后馬上辨認。通過刺激寶寶的聽覺會讓他的感覺更敏銳,變得更機靈。
08、觀察做菜的順序
媽媽做菜時,讓寶寶在旁邊仔細觀察媽媽做菜的工序,做好之后,讓他說出某一道菜的步驟,如做芹菜炒肉絲時是先炒肉絲還是先炒芹菜等,這樣能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增長孩子的生活常識。
09、介紹營養(yǎng)價值
在陪寶寶吃飯時,父母先說每道菜的營養(yǎng)價值,接著看孩子能記住多少,既增長了知識,又訓練了記憶力。
10、觸物猜名
在室外活動時,爸爸媽媽可以利用室外遇到的各種材質(zhì)、形狀、大小等都不同的東西提升寶寶的觸覺能力。先讓寶寶把手放到背后掌心朝上,家長把撿到的各種小東西放到寶寶的掌心上,讓他先形容一下手中的東西觸摸起來的感覺,然后再說出他猜到的答案。例如寶寶可以觸摸家長放在他手中的鵝卵石,說:“我摸到一個硬硬的、滑滑的、冰冰的、重重的東西,覺得好像是一塊石頭?!比缓笞寣殞毮玫矫媲翱纯醋约翰碌脤Σ粚?。進行這種智能提升活動時除了用靜物,還可以用動物。看看寶寶能不能猜出他正觸摸的是一只蠶寶寶,或是一只螞蟻。
讓寶寶多與爸爸做游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所扮演的角色不可缺少,亦不可替代。雖然,大多數(shù)父親與寶寶呆在一起的時間大約只占母親與孩子相處時間的三分之一,但他們照料嬰兒的能力并不一定比母親差。研究表明,父親的實際操作能力、對嬰兒各種動作的敏感性、對孩子的關(guān)心與責任心,以及對孩子的鐘愛絕不遜于母親。
父親與嬰兒的接觸不同一般。在交往內(nèi)容上,母親花更多的時間料理嬰兒的生活,父親則花較多的時間與嬰兒游戲。在交往方式上,母親往往更多地摟抱嬰兒,與他們說話,更溫柔地對待他們,父親則更多地通過身體運動與嬰兒玩耍,如把孩子高高舉起-放下,逗引孩子笑等。
父親是嬰兒重要的游戲伙伴,這種父——嬰交往情境在嬰兒多方面的發(fā)展中有重要影響。首先,父親與寶寶的游戲,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給嬰兒極大的快樂和滿足。其次,在父親與嬰兒的摸爬滾打中,孩子的活動范圍與認知范圍得到擴大,使他們能夠更廣泛地認識自然和社會。與此同時,嬰兒開始在實際操作中模仿父親,這對他們認知技能的提高、成就意識和自信心的樹立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三,父親與母親二者之間的角色與行為的差別,對于兒童性別角色的形成,均起同樣重要的作用。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如果缺乏父親的關(guān)心與愛護,其性別角色的發(fā)展將會有欠缺。此外,父母二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對孩子各方面的發(fā)展會起很重要的作用,熱情、和諧、互相支持的父母,對嬰兒的一舉一動會更加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