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的兒童心理急救
發(fā)布時間:2022-02-22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幼師保持童心的演講稿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書筆記前日下午,記者采訪了四川華西心理衛(wèi)生中心的心理專家孫學禮教授。據(jù)他講,任何形式的災難都會對兒童心理直接造成傷害。
記者:受災兒童和孤兒與普通受傷兒童有何不同?
孫學禮:由洪水、地震、突發(fā)惡性事件造成的傷害叫急性創(chuàng)傷應激。對兒童來說,最多見的反應形式,首先是癡呆、麻木、喪失警覺狀態(tài)不知閃躲或逃避,接著會出現(xiàn)驚恐、喊叫、惡夢,而且受傷情景會反復在腦中閃現(xiàn)。
記者:急性創(chuàng)傷應激引起的兒童異常反應什么時候會出現(xiàn)?
孫學禮:多在事件發(fā)生后的半天或一天內(nèi)出現(xiàn)。如不及時干預,影響可能是終生的。
記者:心理專家會對地震中受災的兒童采取哪些干預?
孫學禮:現(xiàn)場緊急心理救助是一方面,后期還必須接受心理機構更專業(yè)和全面的治療,如進行認知重建、系統(tǒng)脫敏、對一些問題進行合理化解釋。若孩子在事后1個月,仍然狀態(tài)不好,家長應繼續(xù)向?qū)I(yè)兒童精神醫(yī)學專家求助,避免其出現(xiàn)慢性、嚴重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兒童心理的特點
一般來說,兒童心理具有下列特點: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歲大的時候,就能模仿簡單的聲音和動作,到了兩歲光景的時候,他能模仿復雜的動作。到三、四歲的時候模仿能力發(fā)展得更快了。喜歡模仿是兒童的本性,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處處為孩子作示范,作榜樣。
2.好奇心理:兒童生來是好奇的,五六個月大的嬰兒,一聽見聲音就要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來拿。到了四、五歲,好奇動作就格外多了,看見路上的汽車來了,他總要停住腳看看;聽見外面鑼鼓聲響了,他也要去看看。根據(jù)兒童的這種好奇心,做父母的對他愛看愛問就不要厭煩而予以斥責,應當盡量滿足他,給予他解釋一切。柏拉圖說過,“好奇是知識之門”,兒童若不好奇,那就不去接觸事物了,不與事物接觸,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質(zhì)和狀況了。
3.好游戲心理: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做父母的就必須注意小孩子的動作和游戲。應為準備良好的設備使小孩子得著充分的運動;給孩子適宜的伴侶,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影響;利用他好動的心理,教以待人接物等行為,或指導其有益的運動。
4.合群心理:嬰幼兒尤其喜歡群居,兩歲時就要與同伴游玩,到了五六歲,這個合群心就發(fā)展得更強烈。做父母的要積極利用這種心理,選擇良好的小朋友,馴服的動物和小布娃娃之類,以安慰他的寂寞,促進孩子誠懇、忠厚等優(yōu)良個性品質(zhì)的發(fā)展。
5.喜歡野外生活心理:大多數(shù)小孩子都喜歡野外生活,到室外去玩就歡喜,終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興。不過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須以年齡為限。年齡較小的兒童,叫他們采采花、種種樹,舉行短距離的活動就可以了。年齡較大的兒童,便可叫他們采集標本,舉行旅游活動等等游戲以增長他們的知識,強健他們的體魄,愉快他們的精神,使他們無形中得到許多好處。小孩子不論年紀大小,男的女的,都喜歡野外生活,做父母的要經(jīng)常領孩子到野外去玩玩走走。
6.喜歡成功的心理:兒童做事喜成功,所以給兒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難,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而且阻礙其進步。做父母的應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養(yǎng)成做事的興趣及自信力,并使其每做一件事情都取得成功。
災后兒童六大心理考驗
毋庸置疑,這次巨大的震災,不是汶川的災難,是所有中國人的災難。隨著死傷人員數(shù)字的攀升,災情更多披露,救援工作的艱難行進,作為一名教育從業(yè)者,我感覺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一切變得都不那么緊要,唯一緊要的是,自己能為災區(qū)做些什么,在他們最最需要的時候。
在生命搶險過后,很快面臨全方位的救援,經(jīng)濟、醫(yī)藥、公共交通、房屋重建、電力、通訊,同時也必然包括心理救援、教育救援。就此,我發(fā)表以下個人淺見:
災后兒童心理面臨的最突出的考驗:
安全感
猝不及防、地裂山搖、無處可逃的震災,讓每個身在其中的人都會陷入巨大的恐懼,兒童更是如此。在生命的巨大威脅面前,安全感成為人們第一需求。
無助感
在巨大的自然災難面前,人類有諸多無奈之處。當大人們都處于無措,孩子會更加感到無助。
歸屬感
家園的喪失,親人或者師友的死去,尤其是父母雙亡的孩子,會嚴重缺乏歸屬感。
悲傷感
不需多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空虛感
親人、師長、同伴的死傷,生活、學習秩序的中斷,房屋、財物的受損,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一種被掏空的感覺。
迷茫感
家園盡毀,親友痛失,混亂嘈雜,生活秩序被完全打亂,何時才能恢復正常的生活?自己需要面對的是什么?接下來的生活會是個什么樣子?種種暫時沒有確定答案疑問都可能讓孩子產(chǎn)生迷茫。
兒童心理容易影響日后職業(yè)
英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兒童心理健康水平可能影響日后職業(yè)之路。
研究的對象是8243名英國同齡男女,他們在1958年3月的同一周內(nèi)出生,并擁有較完整的心理健康記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年幼時表現(xiàn)出過度悲傷、焦慮和畏懼情緒的兒童日后更有可能在工作中“不堪重負”。當研究對象步入不惑之年,巨大工作壓力可使他們比其他人更加沮喪和焦慮。
心理學家指出,兒童心理問題大致可分為“內(nèi)向性行為”和“外向性行為”兩種問題。前者除抑郁與焦慮外,還包含自卑、害羞、冷漠、過度敏感和注意力難以集中,后者則常常表現(xiàn)為暴躁和破壞等暴力傾向。
有“內(nèi)向性行為”問題的兒童在學校里常常被忽視,因為他們對他人和集體的影響微乎其微,不像有“外向性行為”問題的學生一樣愛惹麻煩。然而,沉默寡言、孤僻離群、逆來順受的性格嚴重影響這類兒童心理和智力的正常發(fā)展。
心理學家說,學校應當意識到心理問題為學生一生帶來的困擾,并及早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因為心理問題會影響學生通過考試、獲得學歷證明,使他們無緣薪水高、福利好的工作。研究還顯示,幼年時心理不健康的研究對象不僅事業(yè)不如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面臨重重困境。
兒童口吃的心理治療
關鍵詞:
導讀:口吃屬于心理疾病,因此,糾正口吃應從心理治療入手,重點應放在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礙。還有一種情況父母應該引起注意,孩子非經(jīng)常性的,短暫的言語重復現(xiàn)象或口誤性言語停頓不應視為口吃癥,隨著年齡增長和智力發(fā)展,會自行痊愈。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神情緊張地面對孩子
口吃屬于心理疾病,因此,糾正口吃應從心理治療入手,重點應放在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礙。還有一種情況父母應該引起注意,孩子非經(jīng)常性的,短暫的言語重復現(xiàn)象或口誤性言語停頓不應視為口吃癥,隨著年齡增長和智力發(fā)展,會自行痊愈。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神情緊張地面對孩子,甚至斥責他“怎么這樣說話”,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真的導致口吃癥。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糾正兒童口吃越早越好。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1、多讓孩子聽表達流暢、聲音優(yōu)美、簡潔明確的語言。如兒童故事、幼兒詩歌等。父母可以神情自然地跟著孩子一起講,一起念。2、正確示范。父母耐心、細心地多與孩子談話,多做示范,少做糾正,消除孩子的心理壓力,讓他在說的過程中從心理上輕松地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和自我糾正。3、與孩子說話的時候速度可以放慢一些。如果孩子一時沒接上來,也不要急著提醒,父母可以自然而鑄地繼續(xù)往下說,使孩子沉浸在自然交談的氣氛中,不加強注意自己是否口吃的心理,久而久之,口吃帶來的心理壓力就會緩解甚至消除。相反,“你看,怎么又口吃了!你不能想清楚,把一句話一下子說完嗎?”父母這樣的糾正方法恰恰加強了孩子說話的心理壓力。4、幫助孩子確立糾正口吃的信心。設法讓小伙伴們不要嘲笑他,對孩子表現(xiàn)出耐性和信心,不要急躁。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口吃基本上就能得到緩解和糾正。兒童的四種心理需要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zhì)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欺騙,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行為缺乏敏銳觸覺,則可能引起不良的行為問題,如能小心參考下列四點,則有助于了解他們的心理。
四種心理需要
1、父母的愛護和關懷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別人的贊賞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為表現(xiàn),來取悅父母得到贊賞,從而滿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點。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以不適當?shù)男袨樽鳛檠a償。
四種不適當行為
第一種: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會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視。而當孩子不能從好的行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會用不對的行為來達致目的。
第二種:爭權力。像成年人一樣,孩子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別人尊重和接受。當孩子覺得父母用權力來支配自己,就會以反抗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權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種:報復。孩子在與父母爭權力的過程中,往往是失敗者;便轉用報復的行為來刺傷父母的心。孩子覺得這樣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種:自暴自棄。當孩子覺得自己全無價值,就連對抗和報復的勇氣也失去,則會透過表現(xiàn)無能來逃避別人對他的要求。
過分保護、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為。負責任的父母應以友善和嚴謹?shù)膽B(tài)度,給予孩子選擇自由,同時讓孩子親歷此抉擇的結果。
弱智兒童的心理特點
弱智兒童就是在智力發(fā)展上顯著落后于同齡兒童的水平或在智力發(fā)展上有嚴重障礙的兒童。他們一般有如下一些心理特點:
知覺方面:知覺速度緩慢,知覺范圍狹窄,知覺內(nèi)容籠統(tǒng)而不精確。整個知覺顯得較正常兒童明顯遲鈍。
記憶方面:再現(xiàn)中會發(fā)生大量歪曲和錯誤,支離破碎,缺乏邏輯、意義和聯(lián)系;識記速度緩慢,記憶保持差;記憶表象貧乏、缺乏分化,不穩(wěn)定。
言語方面:言語出現(xiàn)遲,發(fā)展緩慢;詞匯量小,缺乏連貫性;詞義含糊,不能清楚、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詞不達意。
思維方面:判斷力差,不能完整地認知客體,缺乏概括能力;難以理解概念的確切含義,特別難以理解抽象概念;分析能力差,考慮問題不合邏輯;數(shù)的概念掌握困難,簡單的計算亦難完成。
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范圍狹窄,穩(wěn)定性差,難于分配注意。
個性方面:情緒緊張、壓抑,消極沮喪或喜笑失度;對人多懷有敵意。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做事難以堅持到底。性格極其孤僻。
從上述說明可見,弱智兒童一般不是某一心理過程水平低下,而是整個心理活動各方面的水平都很低下。
兒童攀比心理的表現(xiàn)
兒童攀比心理的表現(xiàn)
兒童攀比心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幼兒攀比心理提供經(jīng)濟基礎。
過去經(jīng)濟較落后,人們連生活都難以維持,哪里會存在攀比?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哪個做父母的會不疼愛自己的子女、不想讓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別人漂亮、時髦呢?一些家長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別人,孩子想要什么都盡量的滿足,自然會給幼兒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經(jīng)濟基礎。
2.家長的這份溺愛,為幼兒的攀比滋生了依賴。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壯成長。超凡脫俗,把自己的子女當作掌上明珠,兒女要什么就給什么,甚至以自己子女與別人相比來顯示自己有身份有地位。過分的溺愛與遷就、嬌生慣養(yǎng),會讓幼兒滋生攀比心理,產(chǎn)生依賴。
3.幼兒天真幼稚的天性為攀比提供心理基礎。
幼兒天真無瑕,心靈純潔,模仿能力、好奇心較強,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學知識學本領的時期,但幼兒未能辨別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著學,因此,這種幼稚的天性為幼兒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礎,常為父母所忽現(xiàn)。
4.家長的自卑心理,是導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些家長經(jīng)濟不太寬裕,或下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讓人瞧不起,當孩子說××有什么東西時,父母便迫不急待為自己的孩子買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這也是導致孩子產(chǎn)生攀比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