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害怕對象
發(fā)布時間:2021-12-23 大班幼兒年齡特點 教育孩子誠實的故事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研究發(fā)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的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
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害怕對象,如:
0-6個月高分貝的噪音,突然而來的聲響,身體陡然失去支撐;
6個月-1歲一般意義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環(huán)境,浴盆和浴缸排水;
1-2歲一般意義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傷、排便;
2-5歲害怕黑暗、孤獨,想像中的怪獸、強盜、醫(yī)生等。
測試一下,孩子的害怕正常嗎?
懼怕與兒童身體發(fā)育的狀況和應對能力有關,會隨著兒童體力,智力和經驗的發(fā)展而不斷消失和變換。一般來說,正常發(fā)育過程中出現的害怕和恐懼,為時短暫,一種懼怕很少持續(xù)一年以上,多數在三個月內消失,很少會對兒童的行為產生嚴重的影響。
孩子的害怕屬于正常還是病態(tài),可以根據下列問題進行測定:
1、孩子的膽怯不安是否只是針對某個事物或現象,與這個事物或現象相關的其他因素不會引起他的恐懼?
2、離開了受驚物或現象后,孩子的懼怕反應是否隨之消失?
3、在看圖片、電視或一般的談話中,如果孩子看到或聽到他所懼怕的事物或現象,他是否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
4、經歷了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響?
如果對以上問題的回答都是“是”,說明孩子屬于正常發(fā)育過程中的膽小害怕;否則,說明孩子可能存在心理疾病,尤其是孩子害怕到了如下程度就是不正常的了,比如懼怕的持續(xù)時間超過三四個星期,以致于喪失某種能力,伴隨明顯的癥狀:心律過速,頭暈眼花,惡心和失禁等,這需要到兒童醫(yī)院就診。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編輯推薦
孩子害怕的原因
導讀:人的恐懼感與身體技能的發(fā)展、個人的成長經歷幾乎成正比。隨著接觸的事物、經歷的活動越來越多,寶寶體驗到的恐懼感也會相應增多。
在蹣跚學步或是更早的時候,寶寶就可能體驗到恐懼。狗吠聲、震耳的鞭炮聲會令他感到害怕;某種顏色的衣服、某個長相特別的大人也會使他感到莫名的恐懼。
寶寶為什么會害怕
人的恐懼感與身體技能的發(fā)展、個人的成長經歷幾乎成正比。隨著接觸的事物、經歷的活動越來越多,寶寶體驗到的恐懼感也會相應增多。
當寶寶感到害怕時,如果父母處理得當,可以不斷幫助他面對恐懼,寶寶幼小的心靈也會在不斷克服恐懼的過程中慢慢成長;反之,如果父母對寶寶的恐懼漠不關心或者過度保護,則會使他的心靈在某一點上停滯不前,給日后的成長投下陰影。
寶寶都會怕些什么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恐懼體驗。著名的家庭治療師約翰·伯曼說過,“對待孩子有三種表達愛的方式:提供安全感,幫助孩子合理地達成心愿,還有運用愛的語言?!痹谶@三種方式中,提供安全感是首要的。所以,我們不僅要了解和理解孩子內心的恐懼,還要幫助孩子打造自己心中的“安全島”。
新生兒~1周歲
內心獨白:
“我熟悉的人到哪里去了”,“天啊,周圍的吵鬧聲會傷害到我嗎”,“什么東西在我眼前一閃一閃”……
典型恐懼:
環(huán)境因素的突然改變。
當寶寶熟悉的照料者發(fā)生更換時,當聲音的分貝突然增強時,當身體感覺猛然下墜時,或遭遇刺眼的光線(如閃光燈)時……寶寶都會覺得很害怕,18個月后基本緩解。
理解恐懼:
·0~1歲是建立依戀關系的關鍵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孩子所依戀的對象將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在更換照料者的時候,需要特別小心。
·周圍很多非自然的力量,像噪聲、閃光燈,都是小寶寶無法抗御的,他能作出的反應,只能是因為害怕而哭鬧。
應對良策
·豐富孩子的各種生活體驗,以有效地刺激大腦的發(fā)育。在改變環(huán)境因素之前,盡可能有一個過渡。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寶寶面前出現的頻率,或讓原照料者再跟隨一段時間。
·減少或避免周圍環(huán)境的不良刺激,如:控制居室聲音,拍照時盡量別用閃光燈。
·針對身體下墜,可以在寶寶七八個月的時候玩一些相關的運動游戲,如:寶寶精神狀態(tài)較好的情況下,伴著柔和的音樂,扶著孩子的腋下,慢慢舉過頭頂,接著快速下降至媽媽胸前。開始時幅度不宜太大,慢慢地,可以適當加大幅度。這個游戲不僅可以緩解孩子內心的恐懼,還可以促進感覺統合功能的協調發(fā)展。
1歲半左右
內心獨白:
“我不認識你,不要靠近我”,“媽媽,你會不要我嗎”……
典型恐懼:
與父母分離以及與陌生人相處。
諸如“我們帶你媽媽走嘍”、“你媽媽不要你了,今天跟我回去吧”、“陌生人來了”之類的話,會令1歲多的寶寶驚慌失措,恐懼萬分。3~4歲時,這種恐懼感會逐漸減弱和消失。
理解恐懼:
·生活中,母親往往是孩子最強烈和最早的依戀對象。如果硬將母子分開,或讓陌生人介入,孩子會產生極強的負性情緒和行為反常,甚至造成無法彌合的情感創(chuàng)傷。
·一般而言,1歲半到2歲左右是寶寶產生分離焦慮的高峰期。1歲半的孩子非??蓯?,但尚未分清什么是玩笑,什么是真實的,如果對不恰當的玩笑信以為真,將加深恐懼感。
應對良策
·事先嘗試與父母分離,是幫助寶寶克服分離焦慮的最佳方法。在時間安排上,宜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慢慢增加分離的時間。在離開的時候,您需要明白無誤地告訴孩子離開的原因、之后的安排以及媽媽什么時候會回來。請選擇寶寶比較熟悉的成人,如:爺爺、奶奶來照顧寶寶。
·重復玩一些有趣的游戲,比如“躲貓貓”,通過游戲告訴寶寶:媽媽不見了,媽媽又回來了。當他相信“不見的媽媽總會出現”時,分離焦慮這一關也就過得差不多了。
2歲時
內心獨白:
“天黑了,有很多怪物會出來”,“這是什么東西?會吃掉我嗎?”……
典型恐懼:
害怕某些動物、怪物和黑夜。
夜里的時候,寶寶可能會對陽臺上的一盆花、窗簾上的裝飾或圖案表現出毫無理由的恐懼,4~5歲時減弱。
理解恐懼:
2歲左右,寶寶會特別害怕獨自面對黑暗,這并不是沒出息、怯懦的表現,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逃避危險和求得生存的本能。此時,若采取強硬措施,或者保護過度,會使寶寶無法逾越這道坎兒。
應對良策
·允許過渡
一旦決定讓孩子獨自面對黑暗,就要溫柔地堅持。溫柔表現在睡前會陪伴一小會兒,并告訴孩子,父母的門始終是敞開的,沒有條件分房的家庭至少做到分床;堅持表現在當孩子半夜爬回您身邊的時候,一定溫柔地不厭其煩地把他送回去。
·豐富黑暗的概念
在孩子心中,黑暗代表的就是潛在的危險,那么我們平時可以玩一些黑暗中的小游戲,如吹滅生日蠟燭會得到禮物,在黑暗中玩手電筒、熒光棒等,讓孩子覺得黑暗除了令人恐懼之外,還意味著驚喜、奇妙、探索等別的意義。
3歲時
內心獨白:
“我害怕,不要把我扔到水里”,“窗簾后面是細菌魔王嗎”……
典型恐懼:
怕水、怕妖怪、魔怪等。
水和寶寶想象中的強大對象,往往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
理解恐懼:
孩子的想象力極其豐富,常常會把想象和現實混淆在一起,對他們來說,那些想象中的恐懼是真實存在的。如果大人表現出完全不信,甚至惱羞成怒,會把孩子推向更孤獨恐懼的境地。
應對良策
·接納寶寶的恐懼
需要父母認可的,并不是寶寶描述的怪物,而是他當時的情緒。不要隨便打發(fā)他的恐懼,而應仔細傾聽,引導寶寶用語言,或者用畫筆詳細地描述恐懼的對象。描述得越仔細、越明白,心里的恐懼就會越少,因為人害怕的大多是未知的東西。
·和恐懼對象打招呼
引導寶寶和恐懼對象簡單交流,哪怕只是打個招呼。如可以讓他和躲在床底下的“大灰狼”喊話:“大灰狼,你好啊,這么晚還不回家啊?你的寶寶在等你講故事呢,快回去吧!”然后問他,大灰狼說什么?通常,寶寶的反應是“他回去了”,而他心里大部分的恐懼感也就隨之消失了。
4~5歲階段
內心獨白:
“要是我輸了怎么辦”,“我不跟你玩了”……
典型恐懼:
對失敗充滿恐懼。
處于這一年齡段時,大部分孩子會害怕失敗,在競技游戲中表現得“輸不起”。
理解恐懼:
孩子會對游戲中的錯誤耿耿于懷,會對失敗感到害怕,這種感受可以理解為孩子長大了,說明他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內心渴望獲得成功。父母要了解這一點,并避免向孩子施壓。
應對良策
·嘗試從簡單的、可立即反復操作的游戲入手,強化訓練,適當降低孩子對失敗的敏感度。如:在紙上玩“井”字游戲,一方在空格中畫圈,另一方畫叉,三個同一符號連成串者為贏家。開始時,父母不妨適度“放水”,別太頂真了。
這類游戲每次耗時不到半分鐘,孩子還來不及咀嚼自己的失敗,馬上就進入第二輪。幾輪之后,他會逐漸明白:原來失敗和成功是輪著來的呀!這樣的認識有助于幫助孩子克服內心對失敗的恐懼。
父母該和孩子一起面對害怕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體驗:快樂、痛苦、憤怒、驚慌、害怕等等。盡管我們會盡量給孩子安全感,但孩子肯定會經歷害怕。作為孩子的父母或長輩,在孩子經歷害怕的時候,你會怎么做呢?一些父母在孩子有害怕的情緒體驗的時候要么驚慌不已,要么把孩子害怕的經歷掩蓋起來。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為:大人的驚慌會加重孩子由害怕變成恐懼,造成孩子較大的心理壓力;而把孩子的害怕經歷掩蓋起來,對孩子的害怕只字不提,盡量把孩子與使他害怕的環(huán)境或事件隔離,只能一時淡化孩子害怕的情緒,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孩子的害怕心理,很可能使孩子變得膽小怕事。
正確的方法是,使孩子了解到害怕也沒什么,它只不過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種情緒體驗。那么,孩子就會正視害怕,變得勇敢起來。
如果你能注意做到以下幾點,你就能幫助孩子克服害怕的情緒體驗。
1.不要嘲笑孩子的害怕,更不要低估、忽視和粗暴地對待他們的害怕。
2.要肯定孩子的感受,認真聽孩子講述事情的經過。
3.鼓勵孩子逐漸面對害怕。
4.要讓孩子覺得坦然,不要給他們特殊的照顧。
5.幫孩子想辦法來對付害怕。
不同年齡有著不同的恐懼
導讀:近年,國外醫(yī)學、心理學專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懼其實從一出生便開始了。作為父母,了解孩子的這種感覺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指導父母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這種感覺非常重要,促使兒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長發(fā)育。
近年,國外醫(yī)學、心理學專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懼其實從一出生便開始了。作為父母,了解孩子的這種感覺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指導父母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這種感覺非常重要,促使兒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長發(fā)育。
恐懼對生存的積極意義
害怕或者說恐懼的含義是什么?恐懼是對真正或可感知到的威脅做出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當危險解除后,恐懼就會消失??謶挚梢允谷俗龊脺蕚浔苊馕kU,或在危險不可避免時抵抗傷害或壓力。因此恐懼對一個人的生存是有積極意義的。
恐懼與外界環(huán)境是緊密相連的,一個人對它在感覺和理解上的巨大差異,直接影響恐懼的出現及恐懼強度。比如,能夠激起嬰幼兒恐懼的刺激,可能并不會使學齡兒童害怕。
兒童害怕或恐懼的特點
兒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懼,一般情況都較輕微,并有年齡特點,也是暫的。有些恐懼,會隨著兒童正常發(fā)育過程消失。不同年齡的兒童會有不同害怕的對象,某個年齡段存在的恐懼特定內容以及恐懼強度,取決于每個兒童的學習和體驗的歷程。隨著他們認各水平的提高,經驗的積累,兒童會有更多的經驗來判斷新環(huán)境是否具有新廳性或威脅性,對這些環(huán)境的反應也會隨著年齡而改變。
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恐懼
1-6個月
嬰兒在早期,聽覺是較為敏感的。因此,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產生恐懼。但偶爾的一兩次刺激,不至于對他們產生不良影響。在嬰兒哭泣時,給予足夠的安撫就可以了。避免連續(xù)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xù)強化。
6-9個月
在嬰兒期,對于新奇刺激,特別是陌生人,產生的反應取決于多種情境因素。比如,嬰兒所熟悉的人在場還是不在場,與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環(huán)境是否熟悉,以往與陌生人接觸的經歷,有哪些可供選擇的反應方式(嬰兒能否爬到媽媽或的人那兒去)及嬰兒個性特征,陌生人的特征,陌生人接近嬰兒的方式等等。
嬰兒對陌生人普遍有恐懼感,但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卻不同。在某個環(huán)境,嬰兒見到陌生人會哭泣或回避,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卻可能對陌生人產生興趣,并做出愿意接觸的姿態(tài)。因此,在這一時期,父母要對嬰兒與陌生人的接觸保持警覺,盡可能為他們提供比較安全的環(huán)境。在嬰兒出現不安情緒時,父母應該及時進行安慰。
同一時期,嬰兒還會對高度產生恐懼。因為嬰兒在這時已經對高度產生感知。到了九個月,身體發(fā)育已經使他們能夠翻身和爬行了,但這些運動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們應付對高度產生的恐懼,對高度的恐懼幾乎是天生的。不過,隨著嬰兒年齡地增長,身體控制能力的增強,這種恐懼會慢慢消失。
12-24個月
兒童與看護者分離所產生的焦慮,高峰出現在18-24個月時,而且是極為普遍的反應。兒童對分離產生的反應,取決于許多因素,包括年齡、過去的分離經驗,對環(huán)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認知水平,性格特點,母親與孩子關系的好壞以及在分離時母親的行為。當兒童進入學齡前期時,與監(jiān)護人的分離還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場,環(huán)境是否熟悉,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如何等。通常,和母親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的孩子,在母親離開時分離性焦慮要明顯輕得多。他們知道母親會回來,在母親離開期間會呆在比較適宜的環(huán)境中。
由此可見,母子之間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極為重要。同時,還應注意母子分離要逐步進行。比如,一開始先短時間分離,然后再逐漸拉長時間。需要提醒的是,看護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證的時間內回來,讓孩子心理有底。
2歲以后
在進入第二年后,兒童的恐懼變得更為個人化。對于較為具體的刺激產生的恐懼反應,讓位于對想像出來的東西的恐懼以及對求知情況產生的預想性恐懼,比如獨處、黑暗、死亡、綁架者及搶劫者等。一般來說,這些恐懼在四歲時達到高峰,并且在四到六歲這一年齡段維持高峰,此后高峰開始下降。
6-12歲
在6-12歲期間,恐懼大多與學校,身體損傷和自然災害有關。更為抽象的社會焦慮和對成績的焦慮出現,對于損傷,自然時間和社交產生的恐懼可以維持一生。在這個時期,孩子開始認識到死亡。有時他們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訴媽媽:“我的手出血了?!焙芸赡芎⒆诱f這些話的潛臺詞是“我會死嗎?”媽媽對這種出血不會有什么問題的保證,會成為孩子的定心丸。
兒童除了對自身關注外,也會對父母關注。他們害怕父母死亡,那樣,就會沒有人照顧他們了。因此,讓孩子擁有一起受保護的感覺,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利。這種感覺,可以來自父母口頭上的保證,也可以來自父母的實際行動。
注意觀察孩子的異??謶?/p>
在對兒童的恐懼進行分類和診斷時,必須考試兒童所處的發(fā)育階段和行為的嚴重性。某些恐懼在特定的年齡或發(fā)育階段被認為是正常的,但同樣的恐懼出現在一個不同的年齡段,就可能被認定為不正常。比如,分離性焦慮出現在幼兒身上是預期之中的,但若出現在學齡兒童身上就是不正?,F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觀察孩子,如果預期中的恐懼過于嚴重,以至影響孩子的適應或發(fā)育,則這種恐懼是異常的。
害怕或恐懼是有限度的,當對外在,無危險的物體或環(huán)境產生極端,持久及適應不良的恐懼時,就成為了恐怖癥,比如,陌生人,孤獨一人,黑暗,動物等。兒童一般在有極端不愉快的經歷或創(chuàng)作后,才會產生對特定物體或環(huán)境的恐懼,如在醫(yī)院打針的疼痛經驗、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創(chuàng)傷極為嚴重或不斷被強化,否則這些恐懼會自行消失,不會變?yōu)榭植腊Y。
當孩子害怕和恐懼時
這時,父母的正確應對極為重要,否則,恐懼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心理發(fā)育。當孩子太小不會表達時,父母對他們的撫摸和摟抱則是最好的肢體語言。除此,輕聲安慰的話語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應;當孩子學會表達后,父母除了對身體安撫外,還要認真傾聽孩子對恐懼的表述,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釋恐懼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還應該學會聽孩子說話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孩子到底怕什么。如果孩子的恐懼以屬于正常發(fā)育范圍,父母不必過于擔心。不然,父母對孩子的恐懼表現出過分的焦慮,很可能使他們的恐懼感被強化,日后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懼屬于異常,父母的各種安撫都不能緩解,那么最好及早找專家進行診治。
為什么“害怕”:讓孩子患病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危險、真實和想象,也許長大后他們都會淡忘這些經歷。但是盡管大多數孩提時的害怕都是正常和暫時的,最終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研究仍然表明,由害怕導致的焦慮癥,是最常見的兒科精神疾病之一。
新生兒一般害怕摔倒和大的響聲。他們從6個月起就開始害怕陌生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2~3歲。學齡前兒童通常害怕離開父母,還害怕體型大的動物、恐怖面具和超自然的東西。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害怕家人的過世、成績不好和新聞中發(fā)生的事件,比如戰(zhàn)爭、恐怖襲擊和綁架。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性方面和社交方面的焦慮,他們擔心自己以及整個世界的未來。如果這些焦慮長期持續(xù)并導致嚴重精神緊張、影響家庭和諧或干擾兒童的發(fā)育或教育時,就可成為問題。
廣泛性焦慮癥以前稱為兒童過度焦慮癥?,F在認為此疾病與發(fā)生于成人的未加控制焦慮癥為同一障礙。出現這種障礙的兒童靦腆、不自信,且過分擔心自己達不到他人的期望。他們需要成人不斷地給予安慰和表揚。他們經常會出現煩躁、緊張,并抱怨頭疼、胃疼等其它身體癥狀。
社交恐怖癥。出現這種障礙的兒童特別害羞,并害怕所有不熟悉的事物。他們老粘著父母不放。
恐慌癥。在恐慌癥發(fā)作時,會突然感覺到無法抑制的恐懼或厄運即將來臨,還伴有強烈的生理感覺,比如出汗、心悸、胸疼、顫抖、呼吸困難、眩暈和嘔吐,包括擔心失控、“發(fā)瘋”或者垂死感。
分離焦慮癥。害怕離開家或者父母,這種情況對于很小的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大一些的孩子老是這樣的話,就可能患有分離焦慮癥。這種障礙自發(fā)發(fā)生或在重壓下發(fā)生,比如家庭成員的死亡,社交恐懼癥或恐慌癥發(fā)作也會導致分離焦慮癥的發(fā)生。發(fā)生分離焦慮癥的兒童在自己家里他們也可能會整天粘著父母,甚至在晚上也想爬到父母的床上去。
創(chuàng)傷后壓力癥。這種疾病是由于經歷或目擊日常生活之外令人恐怖的事件而導致的,比如嚴重事故、自然災難等。這種疾病有三種癥狀:一是在強迫行為中再現創(chuàng)傷事件的傾向和面對能使之回想起這種經歷的時間時發(fā)生焦慮。二是由于急切回避與創(chuàng)傷相關的想法、感覺、人和地點,最終產生對自己的感覺麻木冷漠并疏遠他人。三是容易激發(fā)煩躁、暴怒、神經過敏、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表現等。
描寫害怕的句子
長大,意味著你已經開始和歲月賽跑,需要不斷前進,才能夠更好地跟上時代的腳步。今天我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關于描寫害怕的句子的某些內容。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人有需求的時候,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寫一些心情說說句子分享出來。敬請瀏覽以下網頁句子內容!
描寫害怕的句子(1--24條)
1、害怕自己辛苦打拼的未來可能會被一些偶然的事件摧毀。
2、我害怕長大,是因為我不想失去那些成長的歡樂和煩惱,它們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3、明明知道不可能實現的愿望,卻充滿了希望;很明顯實現夢想是不可能的,但是夢想的翅膀從來沒有被折斷過我害怕長大!
4、長大意味著我需要學會面對挑戰(zhàn)和失敗,但我也需要保持對于美好和真理的探究和追求。
5、長大,會讓你更加明白人際關系的復雜性和重要性,學會如何經營好自己的人脈資源。
6、害怕長大,是因為我不知道我會不會變得像那些疲憊和無趣的人一樣失去對生活的熱情。
7、我害怕長大,我不覺得有什么好抱怨,我相信命運,但我不相信任何人。
8、長大了,看到的世界變得更加真實和殘酷,也因此感到更加蒼涼和孤獨。
9、青春的美好時光總是那么短暫,讓人感到無盡的惋惜和惆悵。
10、長大后,經常會陷入迷茫中,感覺自己和這個世界漸行漸遠,不知道該如何握住生活的方向。
11、當看到比自己大的人一個一個的離去的時候。真心害怕長大,自己終有一天,也得步這個后塵
12、小時候,幸福很簡單,長大后才發(fā)現簡單才是幸福。
13、成長是一場始料未及的旅行,它磨煉我們的意志力和耐力,也讓我們更加堅強。
14、害怕長大,因為小時候沒有煩惱,活得比較瀟灑。
15、我害怕走出校門,迎接的是未知的壓力和責任。
16、長大需要面對很多困難和抉擇,每一步都不容易。
17、長大,意味著你已經開始和歲月賽跑,需要不斷前進,才能夠更好地跟上時代的腳步。
18、害怕長大,是因為我不想失去我曾經所愛、所追求的一切。
19、我害怕長大,當初心心念念非弄到手不可的東西,現在已經不想要了,那么,也許就是長大了。
20、我害怕長大,年少的時候,我覺得孤單是很酷的一件事。長大以后,我覺得孤單是很凄涼的一件事?,F在,我覺得孤單不是一件事。
21、成長太快,讓我感到無從下手,迷茫和彷徨。
22、長大意味著要不停地探索和冒險,這需要我們更多的勇氣和信心。
23、長大后,你也許會發(fā)現有很多人不再陪伴你,這是生命中的必經之路,需要學會接受這個事實。
24、總是害怕長大,總想無憂無慮、沒心沒肺的生活,可是又怎能不長大呢?生活中總是出現各種意外,有些事情被逼迫著不得不去做,有些責任不得不擔著,有些義務必須去履行。生活總是這樣逼著你一步步成長,不能回頭。
描寫害怕的句子(25--48條)
25、我害怕長大,曾經年少,擁抱著陽光;曾經奮發(fā),追逐著夢想;曾經坎坷,似迷途的羔羊。
26、夢想總是如此美好,但現實卻往往讓人感到無從下手。
27、唯美的青春,總是讓人留戀,卻也在不知不覺中隨時溜走。
28、長大后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壓力,這讓我膽怯和害怕。
29、害怕長大,卻不得不長大,長大后才會發(fā)現,一直害怕變的那顆初心,總會變成自己害怕變成的樣子
30、我害怕長大,我聽見悲傷在說話?它說孩子你一定會長大。
31、長大并不只是身體的發(fā)育,更是心智的成熟,需要我們不斷修行和成長。
32、長大,也就意味著開始接受各種現實,限制和束縛,從而讓內心變得越來越沉重。
33、我害怕長大,你長大了是不是,輪著你教訓老子,安排老子的事情了是不是
34、我害怕長大,是因為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保持那份單純和善良。
35、害怕長大,是因為我不想忘記自己曾經為之努力奮斗的東西。
36、所謂成長,不過是更加能忍耐痛苦罷了。
37、害怕長大,是因為我不想失去自己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純真和單純。
38、害怕長大,是因為我不想變得像那些失去熱情和夢想的人一樣無趣。
39、有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
40、長大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些責任可能讓我感到壓力重重。
41、今天跟小弟聊天,他說:姐姐我們都長大了,好懷念小時候天天在一起的日子,長大后的我們總是天各一方,聚少離多。
42、我們最怕的就是,即使努力了,未來仍舊迷茫,萬事無著。
43、長大是一種無法避免的進程,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它,如何保持內心的善良和純凈。
44、有些人越長大越覺得沒必要,有些人越長大越覺得重要。
45、什么時候沒那么多不甘心,什么時候就算長大了吧,可是害怕長大。
46、害怕長大是一種自然的情感,但我們也需要學會如何去面對和接受它,變得更加自信和堅定。
47、長大是件痛苦的事情,我們會看到太多的無奈和不圓滿。
48、害怕長大,是因為我害怕變得不再是自己。
孩子從此不怕生
媽咪的困惑:寶貝小時候一點兒不怕生,怎么大了卻怕生了?
專家說:寶貝容易怕生的5種情況
1.處于心理發(fā)展中容易怯生的時期
怯生就是對陌生人害羞,程度嚴重些的則顯得害怕,多數寶貝都有不同程度的怯生現象。正常寶貝在5個月前并不害怕陌生人,見到陌生人也很容易就笑,這是一個比較招人逗笑的時期;6-7個月后的寶貝,見到陌生人開始變得不怎么愛笑了,表情嚴肅;7-9個月的寶貝,見到陌生人則開始顯得緊張、害怕。
2.天生氣質敏感、退縮
有的寶貝天生敏感,感受特別的敏銳,容易產生害怕;有的寶貝接觸陌生人或新事物時的特點屬于不易接近、易退縮,適應性較弱,如剛上幼兒園時不與小朋友玩,經常不愿意去。
3.深居簡出,少與外界接觸
經常把寶貝關在家里,很少見到家以外的人?;蛘呒议L本身就內向、不善交際甚至有社交焦慮,很少有親朋好友登門,父母要么以工作忙沒時間管寶貝為理由,要么在家中也常自顧自而缺乏與寶貝游戲、對話、講故事,有的家長怕寶貝戶外活動出意外、被傳染疾病而不讓寶貝外出。
4.寶貝被暗示
有時家長怕寶貝被拐騙,經常教導寶貝不要與陌生人接近,嚇唬寶貝不聽話就讓別人抱走,令寶貝對陌生人過于緊張、戒備;有時家長見寶貝不叫人就說“這寶貝很害羞、怕見人”,指責寶貝“不大方”,會使寶貝產生抵觸、逆反情緒。
5.寶貝有被取笑、嘲笑的經歷
家長在無意或有意中損傷了寶貝的自尊心,增添了寶貝的強烈羞恥感。自尊心在寶貝兩三歲時就開始萌發(fā)起來,而有的大人卻將寶貝當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傻瓜”而喜歡取笑寶貝,使寶貝謹小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