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困難93.1%由心理因素引起
發(fā)布時間:2021-12-17 幼兒學習故事 教育法學習筆記 幼兒園心理說課稿“心病”需要綜合治療多動癥發(fā)生率約13%
在少兒心理診室,經(jīng)常有許多家長因為孩子學習成績不佳,心急如焚地前來咨詢,尤其是在剛開學與臨近學期結束時。經(jīng)過與孩子的交談、進行學業(yè)相關心理技能測試后,我們發(fā)現(xiàn)在小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存在神經(jīng)發(fā)育性障礙,醫(yī)學上稱為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即兒童多動癥。目前約有13%左右小學生存在這類問題。
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大腦中特定的化學物質發(fā)生改變,特定的腦區(qū)活動下降、發(fā)育不成熟和體積萎縮。大腦的額葉區(qū)通過神經(jīng)纖維和尾狀核相連,而尾狀核又和大腦深層的邊緣系統(tǒng)相連,這些大腦區(qū)域可以幫助人們抑制行為、保持注意,控制感情和動機,其中的神經(jīng)遞質出現(xiàn)失調,就會導致注意力缺陷、表現(xiàn)出多動與沖動。
多動癥的典型表現(xiàn)為:雖然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可一上學后,老師常常反映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控制能力很差,寫作業(yè)馬馬虎虎;在學校不遵守紀律,上課時隨便說話,我行我素,影響其他同學學習;還有的孩子雖默默無聞,從不影響別人,卻常常走神,人來上課,耳朵卻留在了家里,作業(yè)要寫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完成。
患有注意缺陷和多動障礙的孩子,學習上持久性差,尤其遇到有難度的任務時容易退縮,家長要認識到這是孩子的“特殊困難”,而不是孩子懶散、不聽話,應避免輕易指責。合適的藥物治療可以改善神經(jīng)遞質水平,從而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改善,增強自我控制的能力,減少干擾和違規(guī)行為。
學習困難原因多樣
門診中發(fā)現(xiàn),除了多動癥,導致兒童學習困難的原因還有很多:
1、智商低于平均水平。先天或后天的大腦發(fā)育問題,使得兒童在聽、講、思考時能力不足,最常見的是閱讀、書寫和數(shù)學計算方面的明顯落后。
2、情緒問題。如果教師和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孩子盡全力仍難以達到目標,甚而有的家長諷刺挖苦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會感到學習太苦,沒有意思,甚至出現(xiàn)厭學情緒。
3、家庭環(huán)境不良。有的家庭整日在嘈雜的麻將聲中,有的家庭整日大聲爭吵,使孩子無法安心學習。還有些家長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學生攀比,長此以往,孩子不但沒有激發(fā)起上進心,而且連自尊心也喪失了,導致學習困難。家長的表率對兒童的影響也較大,若父母有“讀書無用論”等觀點,也易影響孩子學習。
4、遭遇創(chuàng)傷性事件。意外事件的發(fā)生無法避免,正確處理非常重要,否則孩子的不良情緒會直接影響學習。
5、身體疾患。有的孩子體弱多病,經(jīng)常缺課,跟不上緊張的學習。有的孩子身患不易發(fā)現(xiàn)的慢性病和先天性疾病,對他們給予健康兒童一樣的要求,自然會導致學習困難。
樹立自信最重要
有學者通過數(shù)千例兒童學習困難的情況分析,發(fā)現(xiàn)心理因素引起占93.1%,而智力及特殊性發(fā)育障礙造成僅占6.9%。因此,家長如發(fā)現(xiàn)孩子學習跟不上,不要一味責罵,而應查明原因,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具體建議如下:
1、及時到專科醫(yī)院請專業(yè)人士進行全面評估,確診病因,進行個體化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認知治療、家庭治療、行為治療、音樂治療、團體治療等。
2、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的孩子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必須進行科學的干預和訓練。
3、加強學校與家長互動。
4、家長的成長也很重要。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兒少科開展了多種家長教室,提供養(yǎng)育指導,讓家長學會情緒控制和行為管理,創(chuàng)造適合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
總之,關注孩子的成長,父母不能僅看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努力地追求自己感興趣的目標,培養(yǎng)積極應對壓力與困難的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孩子常挨打會引起心理偏差
父母打孩子,往往只是因為一時沖動,可是您是否知道:經(jīng)常挨打的孩子,會出現(xiàn)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態(tài)和心理偏差。
父母打孩子,往往只是因為一時沖動,可是您是否知道:經(jīng)常挨打的孩子,會出現(xiàn)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態(tài)和心理偏差。
說謊
有的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做錯事就打,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瞞則瞞,能騙就騙,因為對孩子來說,騙過了一次,就可以減少一次“災難”??墒呛⒆诱f的謊話,往往站不住腳,很容易被家長發(fā)現(xiàn)。為了懲罰孩子說謊,家長的態(tài)度會更加強硬;而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后更會說謊,這樣就構成了惡性循環(huán)。
懦弱
如果孩子經(jīng)常挨打,時間一久,孩子一看到家長,就會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會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這樣的孩子往往惟命是從,精神壓抑,學習被動。
孤獨
經(jīng)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更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認為老師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頭來。這樣的孩子往往不愿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也顯得孤獨。
固執(zhí)
有的家長動不動就打孩子,損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對立情緒、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用故意搗亂來表示反抗,你要往東,他偏要往西,存心讓家長生氣。還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認錯,犟勁越來越大,常常用離家出走、逃學來與家長對抗,變得越來越固執(zhí)。
粗暴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強,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別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這種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長大后,孩子就會有暴力傾向。家長打孩子,其實是給孩子做了壞榜樣。
怪僻
有的家長打了孩子后,還硬要孩子“認錯”,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實上,這樣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傾向加劇。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了,實際上,他的抵觸情緒很大。在被打之后,他會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怪僻。
喜怒無常
有的家長打過孩子后,又覺得心痛后悔,就去撫摸孩子挨打的痛處,甚至抱著孩子痛哭,并加倍給孩子以物質上的補償。這種情況,在開始時孩子會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時間一久,他也就習以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會變得喜怒無常了。
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六大因素
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六大因素
一、家庭生活不和諧,父母經(jīng)常爭吵
專家指出,家庭成員之間融洽的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對于孩子來講,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經(jīng)常看到父母間的沖突,孩子會感到極大的不安與畏懼。幼小的心靈會埋下陰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美好的婚姻,這會直接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響社會化、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
二、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只能聽得表揚,聽不得一點批評意見
專家稱,孩子常常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表揚,家長、幼兒園老師天天都是,“你真棒”,“你太聰明了!”等等,使孩子患了“表揚依賴癥”,聽不得一點反面意見,這樣的孩子缺少抗挫折的體驗和原動力,常常會很情緒化,缺少安全感。
三、家長的怕輸心理和處處都要孩子爭“第一”
專家表示,家長常常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要求??傋屪约旱暮⒆优c別的孩子進行比較。當孩子不如別人或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家長會非常著急,抱怨的話、情緒化的行為就會出現(xiàn)。經(jīng)常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與能力。
作為家長應當意識到,讓孩子時時、處處爭“第一”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可以爭“唯一”——我就是我,我與眾不同!因為差異就是資源、就是優(yōu)勢。同樣是“棒”,但 “你真棒”和“你最棒”在目標上卻有本質的區(qū)別。應該了解分析孩子的特點,給予正確的評價和切實的目標,讓孩子的能力以“山”字形發(fā)展。
四、家庭對獨生子女的溺愛,使孩子畏懼困難
專家表示,家庭溫柔的陷阱,特別是隔代疼,把孩子保護得太好,為孩子成長的每一步,準備好了“清道夫”、“鋪路石”,剝奪了孩子面對困難的機會,使孩子膽小、畏懼困難,自然自身也失去了安全感。
因此,應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人不要包辦代替。如:讓孩子適時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自己的物品,自己解決與小朋友的糾紛等等,嘗試成功,建立自信,只有讓孩子多次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才能應對失敗的考驗。
五、孩子的心理營養(yǎng)未得到滿足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沒有得到行動上的自由、獨立與正常情緒的釋放。通常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成人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與愿望,孩子只能圍著成人的指揮棒、“晴雨表”來轉,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東西,經(jīng)常被嚴令禁止。當成人高興時,拉過孩子不管是否愿意,又親又抱。不高興時,又嫌棄孩子話多,不愿理睬。長此以往,就損傷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動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對成人不信任,自身失去安全感。
因此,家長應尊重孩子,放開孩子的手腳,不要過度干涉和妨礙孩子的自主嘗試。跟著孩子的需要走,孩子想“自己來”,就給他空間,讓他自己做。孩子沒主動要助,無論孩子做成什么樣,只要沒有危險家長就不參與。但是在孩子表示需要幫助時,家長也要馬上回應,當孩子覺得不需要的時候再停手讓他自己做。從而,讓孩子與家長建立正常的親子依戀關系。
六、母親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情緒多變
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的接觸者,如果母親經(jīng)常怕這怕那,多愁善感,那么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做事與生活態(tài)度。只有母親本人的安全感和價值感足夠時,才不會常常產生焦慮。而自信、穩(wěn)定、成熟、理智的養(yǎng)育態(tài)度,既能減少媽媽不必要的內心消耗,同時也會帶給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狀態(tài)與氣質。
如何引導孩子理解災難?
如何引導孩子理解災難?希望孩子們永遠都能擁有開心的笑容
昨天晚上,我安頓好女兒,讓她自己睡覺,就去衛(wèi)生間給她洗衣服。
正在洗,就聽見女兒在房間里喊媽媽。我趕緊出去看,發(fā)現(xiàn)丫頭正把頭埋在枕頭里,輕聲地抽泣。我一驚,忙問:“乖寶貝兒,怎么啦?”
“媽媽,我害怕?!?/p>
“怕什么?最近不都是你自己睡覺的嗎?而且爸爸、媽媽就在外面,有什么好怕的?”我安慰女兒。
“媽媽,我害怕,我長大了還會這么可愛嗎?”
我忽然感到可笑,難道是怕將來不可愛了,我不喜歡她了嗎?真是的,操心的事兒還挺多,這一天到晚得都在想什么呀。我摟著閨女告訴她:“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你永遠是媽媽的可愛小胖雞(最近閨女非要讓我叫她小胖雞,叫樂樂或者叫其他的都不行),好不好?”
女兒撇著小嘴點了點頭。
“媽媽,我還是害怕。”過了一會兒,女兒又委屈地對我說。
“媽媽摟著你好不好?寶貝兒,你究竟為什么害怕呀?”
“我害怕做噩夢?!?/p>
“沒事兒,做噩夢也沒事兒,做了噩夢,你一睜眼,就什么事兒都沒有了,而且媽媽就在你身邊,你害怕可以叫媽媽呀?!蔽野参克?。
“媽媽,我害怕夜里地震?!?/p>
“地震?”我有點兒困惑,丫頭怎么會想起這個問題,難道是因為玉樹的地震嗎?
“我害怕北京地震?!?/p>
“誰說北京要地震了?”
“你不是說要地震嗎?”
嗨,原來是丫頭誤解了我的意思,我和家里人說,我們周五要組織一次安全演習,主要是應對地震和火災的。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辦公環(huán)境人員密度比較大,所以單位組織我們進行一次安全演習。丫頭就認為北京也要地震。主要是這幾天我們經(jīng)常會關心一下玉樹的救災情況,可能對閨女的心理產生的了一定的影響。
我緊緊地摟著閨女,告訴她:“首先,北京不會地震。即使真的有情況,我們也不要害怕,一定要用自己所具備的逃生自救知識來幫助自己、幫助別人。關鍵時刻一定要鎮(zhèn)靜,不能慌亂。在家有父母,在幼兒園有老師,你不是一個人,知道嗎?”女兒緊緊地抱著我的胳膊,仿佛一松手我就會跑了一樣。
“媽媽,我想讓爸爸、媽媽永遠都陪著我!”望著一直無法止住眼淚的淚水,我忽然很心痛,我把女兒緊緊地抱在懷里,告訴她:“媽媽答應你,永遠陪著你!”女兒害怕的時候有媽媽溫暖的懷抱,可是地震中的孤兒呢,他們又要到哪里去尋找溫暖呢?我在心里默默地為他們祈禱,希望他們能早日擺脫地震的陰影,能夠在祖國人民的關心下健康地成長!
女兒在我的安撫下終于睡著了,可是我卻感到很困惑,我應該從現(xiàn)在開始就讓孩子了解世事無常,災難來臨的時候誰都無法逃避,我們能選擇的只能堅強地面對嗎?可是我真的不忍心看閨女那擔驚受怕的小臉?;蛘叩人笠稽c兒再告訴她這些?我真的不知道。
我只是希望我們人類都能夠意識到我們已經(jīng)犯下的錯誤,從現(xiàn)在開始盡可能地保護我們的地球母親,而不是再肆意的砍伐、破壞、大興土木,那樣,我們所要面臨的災難可能就會少些。再一次為災區(qū)人民祈福!
孩子與家長間溝通困難的原因
孩子與家長間溝通困難的原因孩子小的時候,經(jīng)常的會粘著家長,讓許多家長感到煩、感到累。等到孩子長大了之后,家長又會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jīng)疏遠了他們,又讓他們感到困惑。這個時候,家長又會回過頭去,懷念曾經(jīng)被粘的日子,但是很遺憾,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
其實,這個抱怨的根源,在于家長無法探知孩子的內心世界。
那么,作為家長,在我們抱怨的同時,也應該靜下心來好好的想一想,這種情況產生的根源在何方?
第一、孩子的自我保護,為的是免受父母的傷害
聽到這句話,我相信不少的家長都會說:我最愛我的孩子了,我愛他們都來不及,又怎么會傷害我的孩子呢?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好啊。這話沒有錯,而且是絕對的正確,但是,家長們這么做了,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又是如何理解的呢?有一位高中生說道:他們對我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什么也不讓我干,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干的事情,他們一概不了解,也不感興趣,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讓我好好念書,除了念書還是念書,其他的事情他們都不考慮。
孩子們已經(jīng)長大了,開始有自己的思想、意識和渴望,而父母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每每抱有不尊重、不理解,這無疑很容易刺傷那些正在長大的渴望成熟的心靈。
第二、孩子的世界是家長觸及不到的
一些父母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自己不善于學習,也不愿意花費時間來了解新的事物,所以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也無法得到孩子的尊重。在當今的時代里,現(xiàn)實的壓力讓父母深深的感到學歷和文憑的重要,因為,從這個角度出來,他們只重視了學歷和成績,而忽視了學習之外的對情感、生活與快樂的需求。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彌補,很容易造成孩子和家長之間不可調和的代溝。
現(xiàn)實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景:孩子在興致勃勃的談論時事,談論動畫片,談論世界杯,談論網(wǎng)絡交友,家長則是一臉的茫然。試問,這樣又如何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呢?
第三、網(wǎng)絡的世界是家長讀不懂的
目前流行著許多的網(wǎng)絡語言,諸如“青蛙、恐龍、大蝦”之類的,這些詞匯已經(jīng)成為了孩子之間交流的一種通用語言了。對于這些詞匯,家長的反映大多是不屑一顧,孩子們則會覺得家長們不懂得與時俱進,跟不上時代,久而久之,彼此之間缺乏共同語言就會造成交流和溝通的困難,孩子們寧愿沉迷與網(wǎng)絡世界中,也不愿意坐下來和家長聊聊天。
那么,明白了這三個基本原因之后,作為家長,應該認真的反思一下,要給孩子留出心理空間,要了解新媒體,關注新事物,要主動和孩子說說心里話,與孩子建立一種平等的友好的關系,要盡量打造全家人一起聊天的氛圍,努力的讓孩子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