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給孩子扣上“膽小鬼”的帽子
發(fā)布時間:2021-12-13 教育孩子誠實的故事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一歲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見人就笑,很討人喜愛。滿以為他會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沒想到到了兩歲,丁丁卻越來越沉靜,總是喜歡躲在爸媽和爺爺奶奶身邊,不愿參加同齡小朋友的游戲,對人家給他的新鮮玩具也不敢伸手去拿?!八褪悄懽犹?!”丁丁爸媽言語中常常透著無奈,但心理專家表示,孩子膽小、不合群往往是父母引導不善造成的,應該自我反思和糾正。
“家長總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就會使孩子從主動學習變?yōu)楸粍訉W習,從而更加依賴父母。”廣州眾慧教育咨詢有限公司資深心理咨詢師黃家良說。一兩歲是孩子學習和模擬的重要時期,父母應該多鼓勵他們?nèi)L試,而不是禁止、阻撓。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要亂跑,就會編一個被壞人帶走或被可怕動物吃掉的故事,結(jié)果老令孩子睡覺做噩夢,害怕外出,以致變得離群、孤單,對其心理發(fā)育造成不利影響。
黃家良說,要鍛煉孩子的膽量,首先要在安全的范圍內(nèi)適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譬如有的孩子對灶臺上的火感興趣,建議家長拿著他的手慢慢地放在火上,讓他感覺一下高溫再收回來,隨后問問孩子痛不痛,告訴他離火更近手會更痛,所以不要隨便玩火,等長大了再學用火,這樣既不會讓孩子過于害怕,又能讓他們了解火的危險性。
其次,要注意親身示范。沒跳過呼啦圈的孩子肯定很緊張,即使看人家跳得高興,自己也不敢嘗試。若是家長先跳給孩子看,再把孩子帶上一起跳,在這個過程中教導他、幫助他,孩子很快就能學會并喜歡上這樣的游戲。
專家提醒,當孩子不愿意與其他孩子相處時,家長不能硬逼著孩子去和小朋友玩,因為害羞的孩子比較喜歡一對一的交往;當孩子不愿意稱呼別的長輩時,家長不要勉強,因為這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感;當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現(xiàn)時,家長也不要脅迫他,因為這樣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將來會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絕來應對,使害羞升級。千萬不要給孩子扣上“沒用”、“膽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責只會更加打擊本就自卑的他(她)。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不要隨便給好孩子戴“高帽子”
導讀:好孩子不只是乖孩子,我想我們應該改一改“看誰最安靜!”“看誰動作快!”“看誰最神氣!”諸類的評價口號了!少給好孩子戴“高帽子”!
一、少給好孩子戴“高帽子”
一天早晨,張海川被媽媽送到幼兒園?!霸缟虾茫瑥埡4?!”我迎上去和他打招呼,令我詫異的是他在抹眼淚?!霸趺戳耍胁婚_心的事情?”我話還沒說完,張海川“哇”的大哭起來:“媽媽早但來接我,早點來、、、、、”我詫異轉(zhuǎn)向他的母親,他媽媽說:“不只怎么搞的,這幾天都不肯上幼兒園,以前可不不這樣啊”。我?guī)缀醪幌嘈抛约旱亩洌@個班是我新接的一個班級,老師告訴過我?guī)讉€好孩子的名字,其中有他,說他是個好孩子。連續(xù)幾天的觀察證實了這一點,老師不需要提醒他什么,小朋友面前我也沒少表揚他,這樣的好孩子居然不想上幼兒園!問題究竟出在那里呢?
你看他每次吃完點就端正地坐在椅子上,不吵不鬧,知道上課了還那么神氣;上課時,小眼睛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老師,舉手發(fā)言也特別積極:玩玩具、做游戲時也特別懂事,和小朋又們很友好相處;游戲結(jié)束了,會把東西擺放的整整齊齊。因此常常受到老師的表揚,成了小朋友學習的榜樣?!皬埡4ㄕ姘?!”“老師喜歡張海川!”這樣的話每天都會重復。久而久之,在老師的表揚下,孩子的臉上沒有了以往的笑容,而是多了一份嚴肅,一份認真,以及好孩子這個稱號帶給他的壓抑。
孩子的自我評價標準主要來自成人。幼兒園中,老師具有絕對權(quán)威,每一次的表揚對孩子來說都是對他行為的一個強化。而現(xiàn)在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多局限于“神氣”“動作真快”之類的語言上,孩子也想當然地認為只有坐神氣、聽話才是好孩子。為此不得不控制自己的行為,以達到孩子的標準,在老師單調(diào)的表揚聲中,孩子整天處于緊張狀態(tài),被老師冠予的高帽子成了他的緊箍咒,他怎么還能快樂起來呢?
好孩子不只是乖孩子,我想我們應該改一改“看誰最安靜!”“看誰動作快!”“看誰最神氣!”諸類的評價口號了!少給好孩子戴“高帽子”!
二、自信又回來了
一向主動自信的王一文,突然變的退縮起來,即使自己很熟悉的問題,回答起來也結(jié)結(jié)巴巴的,活動區(qū)游戲時,看著其他小朋友玩的熱火朝天,他卻躲的遠遠的。原來,一文最近胃不舒服,不斷的倒氣。一文是“打嗝”大王,小朋友的取笑,傷了一文自尊心,使他遠離伙伴,封閉自己,產(chǎn)生了膽怯、自卑的不良心態(tài)。
為幫助這個孩子找回自信,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首先親近他,消除他的心理壓力。我比以前更多地撫摸他,親近他對他微笑,使他覺得老師欣賞他,喜歡他。其次,調(diào)整同伴關系,樹立一文的威信,為了使同伴之間相互關心、相互愛護,我組織了“小朋友生病了,我們該怎么辦”主題談話。教育幼兒換位體諒他人的痛苦,并關心幫助有困難的人。對一文的點滴進步,及時的在集體面前肯定表揚,并利用他善講故事的優(yōu)點,經(jīng)常讓一文在大家面前講,使一文在同伴的贊揚和教師肯定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這樣,一文的朋友逐漸多了,他的性格變的活潑、開朗自信起來了。
看來,要為孩子找回自信,首先要找到根源,才能因材施教。
三、悄悄話引起的思考
一天,正值中午班,大部分幼兒都已經(jīng)進入甜甜的夢鄉(xiāng)。忽然聽見有兩個小朋友正在說悄悄話,于是我輕輕走到他們的床邊,聽他們在說些什么。
“我告訴你,今天囡囡非要用她拿的西瓜霜換我?guī)У乃?,但是她吃了我的藥卻說沒有西瓜霜好吃,又苦又澀、、、、、、”
聽到這里,我心一震:藥怎么可以隨便換著吃?我馬上叫醒囡囡小朋友問事情的原由,囡囡吞吞吐吐地告訴我“我看到秀秀小朋友帶的藥是黃顏色和藍顏色合起來的,非常好看,我就用西瓜霜跟她換了,可是吃到嘴里又苦又澀,吞進肚里里也很難受。”我把那個顏色漂亮藥片拿來一看,原來是紅霉素片。吃多了會惡心嘔吐。幸虧囡囡只吃了一粒,我忙給她喝了幾杯開水,照顧他睡下了。
起床后我教育幼兒,藥千萬隨便換著吃,如果哪個小朋友有病需要中午吃藥,一定要把帶來的藥交給老師保管。
“悄悄話”引起我的思考:幼兒教師的責任重大,我們每時每刻都要留心觀察每個孩子的每個細小的動作、語言和表情的變化,以便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把母親般的愛與關懷撒到每一個孩子身上。
6歲前別扣孩子多動癥帽子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簡稱“多動癥”)是最常見的兒童精神行為障礙性疾病,我國學齡兒童的多動癥患病率為4.31%~5.83%,估計全國共有患兒1461萬至1979萬,其中約65%的癥狀會持續(xù)到成年。
“這孩子怎么一刻也停不下來,是不是多動癥啊?”生活中有這樣顧慮的家長并不少。
過去不了解多動癥,所以不少孩子被耽誤了診治?,F(xiàn)在關于多動癥的宣傳多了起來,又讓很多的家長“草木皆兵”,既盼著孩子活潑一點,孩子活潑了,卻又擔心是多動癥。
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兒科韓穎博士指出,孩子“好動”不等于“多動癥”。
多動癥的突出癥狀是兩種以上場合的注意力缺陷、多動、沖動。家長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只在家里活潑好動,在其他場合中沒有出現(xiàn)這樣的行為,就不用擔心孩子患有多動癥,這樣的孩子只是天性活潑,是“好動”而不是“多動”。
但是如果孩子在兩種以上場合都不能安靜下來,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則需帶孩子到醫(yī)院門診檢查,由醫(yī)生根據(jù)心理測試、量表測試和現(xiàn)場觀察等方法判斷孩子是否患有多動癥。
6歲以下的孩子,一般醫(yī)生很少做出“多動癥”的診斷。除非少數(shù)出現(xiàn)了特別嚴重的多動癥表現(xiàn),醫(yī)生才有可能給孩子開藥治療。這是因為6歲以下的孩子并沒有學習任務,而多動癥的治療目的是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證他能夠順利地完成學業(yè)。
不管是天性活潑還是有多動癥,家長從小對孩子進行注意力的訓練都是有益的。具體的做法是要抓住孩子的興趣點,利用興趣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比如用鮮艷多彩的畫冊吸引孩子閱讀,讓他能夠保持五六分鐘的注意力,下一次再保持10分鐘左右的注意力,慢慢地,教會孩子控制自己。
韓穎還表示,6歲后如果醫(yī)生診斷為多動癥的孩子,應該接受藥物治療,在藥物的幫助下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病情穩(wěn)定好轉(zhuǎn)后,可逐漸脫離藥物。
對膽小的孩子不可小視
在孩子當中,多數(shù)活潑好動,能言敢為。但也有為數(shù)不少的孩子膽小怕事,平時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一起玩,沒有同齡孩子那種愛動、貪玩、好奇的特點。他們靦腆,說話聲音低微,主動要求少,不敢一個人外出等。有些孩子每當父母不在身邊時就往往會感到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孩子膽小。孩子為什么會膽小呢?
造成孩子膽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環(huán)境與教育的影響。比如,父母過度限制孩子的活動,不準孩子單獨外出,不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過分嬌寵孩子,事事包辦替代,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限制過多,如孩子摸摸茶杯,大人就嚷:“別動,看,摔了!”;孩子摸摸掃帚,大人就說:“扎著你,多臟,快放下”等等,造成孩子不敢從嘗試與實踐中獲得知識,取得經(jīng)驗,從而膽小;或者父母過分嚴厲,孩子整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
根據(jù)東子多年從事心理咨詢的感受,許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可以追溯到他的兒童時代。如果孩子的心理在兒時得不到解決,這會影響到孩子的個性發(fā)展,缺乏獨立性,甚至會導致某些心理障礙及性格病態(tài)的發(fā)生。孩子的不合群、不愛與他人交往的個性,也將會妨礙他今后事業(yè)上的成功。即使有的孩子有聰明才智和一技之長,也會因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意外的困難。
因此,家長要及時消除孩子的恐懼感,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的心理品質(zhì)。
首先要鼓勵孩子與人接觸交往。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到各種集體場合,別人表示的對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樂,孩子也會注意與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齡伙伴多接觸,有意識地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中來,讓他做小主人。平時注意幫助孩子結(jié)交新朋友。
家長應多鼓勵孩子參與群體活動。根據(jù)孩子的性情,家長可以適當?shù)刈尯⒆印皰侇^露面”,多與其他人特別是陌生人打交道。要幫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提高交往的勇氣。
要經(jīng)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開胸懷,開拓眼界,還要教給孩子適當?shù)募寄?,如唱歌、繪畫、手工等,使孩子堅信自己并不笨,從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參加小伙伴的活動。
其次,要了解孩子真正害怕的事,對癥下藥。有些孩子往往言行不一地掩蓋他們真正所害怕的事情,如一些孩子每當父母要外出時總是哭鬧不止,不讓父母出去,而實際上他是怕一個人呆在屋子里。因此,要細心觀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后對癥下藥加以解決。
要按照孩子的方式消除他們的懼怕心理。孩子們從小就從童話故事里知道了鬼怪的故事,因而懼怕鬼怪,這時給他們講唯物論是無用的,有效的辦法是對孩子說他是勇敢的孩子,當他在屋里時鬼怪是不敢跑進來的,或者說鬼怪怕好孩子等。這樣,孩子便很容易接受你的話,并消除懼怕心理。
另外,還要注意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要鼓勵孩子自己去面對困難,克服其依賴性,使他們感到自己的能力、有辦法應付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不要對孩子過分呵護,要相信他們自己能夠做很多我們認為他們難以做到的事情。
端正家長的教育態(tài)度,從思想上認識對孩子的溺愛、嬌寵,只會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樹立起糾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認識到只有教育得當,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發(fā)展。
平時,處處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堅強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包辦,而要讓他們自己想法解決。當然,開始時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導,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己處理各種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問不管使孩子手足無措,更加膽小。
總之,要培養(yǎng)出膽大勇敢的孩子,父母們就要從自身做起,并經(jīng)常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有意識地鍛煉他們的獨立性。堅持下去,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正漸漸成為一個勇敢的孩子!
不要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簽
我曾經(jīng)認識一位相當值得信任、很誠懇的人,她開了一門兒童行為的課程。有一次在某個場合,她告訴我,她學得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不是孩子頑皮,孩子是好孩子,他不過做了一件頑皮的事?!?/p>
父母一旦告訴孩子,他們頑皮、自私、懶惰、肥胖、愚蠢、粗魯、好管閑事、粗心大意等等,你就是給孩子貼標簽。如果他們認同這種標簽(他們?yōu)槭裁床恍拍亍覀冇柧毢⒆右嘈鸥改傅脑?,他們的行為也會如此反應。他們會認為,“我根本不需要努力,我知道我很懶惰?!被蛘?,“我有什么好在乎的,反正他們認定我頑皮搗蛋?!碑斎贿@不是一種有意識的思考過程,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還不會,但是如果父母替兒女貼標簽,他們會照這樣去做。
父母應該做的是,譴責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你可以告訴孩子:“那樣做是自私的行為?!被蛘?,“強行進入別人房間的行為很粗魯?!边@樣的做法不是針對個人,而只是對孩子的行為表示意見。如果你現(xiàn)在覺得很想大喊:“可是他真的很懶惰!”我不會說你錯了。我只是要告訴你,父母絕對、絕對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這種話,也不要在別人面前這樣說,以免萬一話又傳回兒女耳中。
不過正面的標簽就截然不同了。只要這些標簽是正面的(不要給孩子壓力去做他辦不到的事),他們能夠鼓勵孩子,表現(xiàn)出與此名副其實的行為——思慮周密、事事謹慎、勇敢等等。
甚且,其實父母有時候可以利用這些正面的標簽,在孩子行為即將脫軌時,強化孩子的好行為:“看見你行為這么粗魯,還真是讓我嚇一跳,因為我一直都認定你是個特別有禮貌的人?!边@讓孩子覺得安心,父母沒有放棄對他們的正面看法,所以要做個“有禮貌”的人,孩子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請不要給孩子裝上快進鍵
在媒體待了10年,你知道我最想采訪誰嗎?不是所謂的名流或公知,而是路上那些闖紅燈的人、橫穿馬路的人……我想一一詢問他們,你們這么趕,有什么急事嗎?有什么了不起迫在眉睫的事,值得你冒著生命危險去提速?
你發(fā)現(xiàn)了嗎?
很多人急急火火地闖了紅燈之后,到了馬路對面,又放慢速度,慢悠悠地踱起方步來。很多人在游樂場翻過排隊的欄桿公然插隊,十萬火急的樣子,只是為了早一分鐘坐上小纜車。很多人在超市排隊等買單,非常焦慮,精確比對哪一隊排隊最短,然后選了其中一隊,立即后悔,總覺得其他隊伍更快。
《新周刊》做過一個專題,“急之國”,反思中國人為什么喪失了慢的能力?看劇想快進;上網(wǎng)狂刷新;評論搶“沙發(fā)”;寄信選特快專遞;拍照要立等可?。蛔w機要直航;坐火車選高鐵;做事要速成;創(chuàng)業(yè)想一夜暴富;開車痛恨紅燈和斑馬線……我們都很趕時間,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每一個大人,都像被裝上了快進鍵,同時潛意識覺得快進鍵是個好玩意,恨不得給自己孩子也立即裝上一個。
《南方都市報》做過“小孩不懂大人的事”的調(diào)查,小孩最討厭大人說的一句話,就是“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yè)、快點上床睡覺!”最讓他們覺得困惑和難過的就是,大人帶著他們?nèi)尦鲎廛?、插隊、闖紅燈……
孩子們真的很討厭大人這樣盲目地趕時間,對他們來說,部分大人就是催促機器、趕路機器、插隊機器、搶時間機器。
我跟幼兒園老師聊天,她說,中國小孩為什么到四五歲還要大人幫著喂飯、幫著穿衣服穿鞋子、幫著擦屁股嗎?因為他們不夠耐心,沒辦法等待寶寶慢慢學會自己做這件事,尤其是最開始的階段,寶寶吃一頓飯,可能要2小時,穿一件衣服,可能要半小時,擦一次屁股,可能要一刻鐘……他們沒法等,大人幫忙做,會更快,為了方便和快捷,他們索性剝奪小孩學習的權(quán)利。
我媽媽就是個急性子,每次跟她出門,她總是不停地催寶寶。比如我們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寶寶看到門口賣金魚的,就想停下來慢慢觀察,每種金魚愛吃什么、怎么睡覺,我媽媽就會在一邊焦躁地催促:快點!快點。我問媽媽,為什么要快?我們只是去買東西,晚點買菜、晚點回家、晚點吃飯,都不會有什么可怕的后果,所以,我們就讓他慢慢看,我們在旁邊慢慢等,多好。
有一次帶寶寶去萬象城的H&M買衣服,本來我趕著給他買幾件T恤,才好一起去吃飯,但是寶寶臨時發(fā)現(xiàn)有一處飄窗很漂亮,他說,媽媽快來,我們可以站在這里看風景。我們兩個,就這樣神經(jīng)兮兮地在服裝店里,望著窗外,看外面的行人、汽車和樹,竟然產(chǎn)生了一種別人都在拼命趕路而我們在理直氣壯虛度光陰的幸福感。
我也是從寶寶身上才觀察到,慢才是人類的天性,雖然每次餓了困了想上廁所了他會著急,但除了這些生理急迫之外,他可以跟一只蝸牛玩一小時;可以趴在地上花半天時間觀察螞蟻怎么搬東西。有時候我們兩個出門,通常10分鐘的路程,我們要走半小時以上,經(jīng)過一堆工地,我們要探討一下工程車在忙什么;經(jīng)過一片草坪,我們要聽聽小草在說什么悄悄話;經(jīng)過一棟房子,我們會猜里面有沒有住著小松鼠。
我知道,“時間就是生命、效益就是金錢”才是至今依然流行的價值觀。我們快速吃飯、快速開車、快速工作、快速睡覺———那什么時候享受人生呢?我想給孩子,也給自己慢條斯理的權(quán)利,這個快時代,快人類已經(jīng)超載,我們就做慢人類吧。
就像我喜歡的作家劉亮程,當所有人急著賺錢、急著成名、急著升官的時候,他在新疆的小荒村里,晃晃悠悠地當一個農(nóng)民?!兑粋€人的村莊》就是農(nóng)民賣萌指南,也是人類賣萌指南,其中有一段我非常喜歡的話:
我沒有太要緊的事,不需要快馬加鞭去辦理。
那時要緊的事遠未來到我的一生里,我也不著急。要去的地方永遠不動地呆在那里,不會因為我晚到幾天或幾年而消失;要做的事情早幾天晚幾天去做都一回事,甚至不做也沒什么。我還處在人生的閑散時期,許多事情還沒迫在眉睫。也許有些活我晚到幾步被別人干掉了,正好省得我動手;有些東西我遲來一會兒便不屬于我了,我也不在乎。許多年之后你再看,騎快馬飛奔的人和坐在牛背上慢悠悠趕路的人,一樣老態(tài)龍鐘回到村莊里,他們衰老的速度是一樣的。
時間才不管誰跑得多快多慢呢。
孩子“膽小”不等于不勇敢
過去一段時間內(nèi),我為兒子的“膽小”而糾結(jié)。我認為,男孩子就應該勇敢無懼。然而,在他剛會爬時,我就敏感地意識到,他太謹慎了!剛爬到床邊,立馬緊急“剎車”。在學站立和下蹲坐下時,只見他一手抓牢小床欄桿,一手試探屁股離床面的距離,然后確保安全時再用手撐住床面坐下。我能說,在他學站期間,他從來沒摔倒過自己嗎??
社會交際上,兒子同樣顯示出他的“膽小”。他從不與人搶玩具,甚至還沒等別人搶,就“拱手相讓”。?
我開始擔心“膽小”的兒子將來會受欺負,甚至擔心他長大后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因為,他是那么懼怕危險和沖突。
后來,聽了某個兒童心理學專家的講座,接觸到投射和接納的理念,才看清了問題所在。
一方面,我如此在意兒子的“膽小”,源于我自己的投射。我天性擔小,而我又極為排斥和否定這點。所以,我才強烈希望兒子勇敢。
另一方面,兒子天性使然。寶爸和我都是極為溫和謹慎的人,兒子自然遺傳了這點。
再者,我的小心謹慎進一步感染了他。比如,我擔心他在馬路上亂跑,于是經(jīng)常提醒他注意看車。后來,他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只走磚鋪的人行道,遠離柏油路。每一次過馬路,一定要抱著。
那次講座后,我試著接納并正確看待“膽小”這個特質(zhì)?!澳懶 辈皇侨秉c,無所謂優(yōu)劣。再說,膽小源于恐懼,而恐懼是人的本能。只不過,膽小的孩子更敏感細膩,看到了更多的危險,也就有了更多的恐懼。
再回想“膽小”帶給我的好處,它讓我處事安穩(wěn)踏實,贏得朋友信任。在鄉(xiāng)村孩子野蠻生長、打架斗毆時,它讓我選擇安安穩(wěn)穩(wěn)讀書,也讓我一路規(guī)規(guī)矩矩從小縣城走到了首都的著名學府。?
正確看待“膽小”這一特質(zhì)后,我自然接納了兒子的“膽小”,其實,我現(xiàn)在更愿意用“謹慎”一詞形容。因為,“膽小”一詞多被國人賦予貶義。
當我不再糾結(jié)和焦慮“膽小”這事時,不再強迫兒子去接受超負荷的“恐懼”時,他便按著自己的節(jié)奏去克服恐懼,勇敢去探索。
其實,謹慎的孩子未必不勇敢。兒子比很多同齡人都敢于嘗試,也喜歡挑戰(zhàn)自己。只不過,這個挑戰(zhàn)不是魯莽的,而是非常有譜。
他在一歲多時就喜歡玩公園的“太空漫步”健身器械(不鼓勵太小的孩子玩哈),以及那種很高的滑梯。他兩歲時就嘗試玩兒童繩索橋,只不過第一次會格外小心,接下來他會一遍遍練習,直到非常熟練。?
不到三歲的他,跟著一群四五歲的哥哥踢球玩。不過,不和人直接搶球,偶爾“撿漏”,抱起球就跑,看到哥哥們追,趕緊把球扔出去,以免被撞倒。謹慎又勇敢的特質(zhì)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每次他騎著踏板車出去,奶奶追不上。但是,騎一段他都停一下來等奶奶,尤其是到了過馬路的時候,一定會等著奶奶牽著他的小車才過。
現(xiàn)在,仍有人時不時會說,你家孩子自我保護意識真強,或者直接坦言,你家孩子真膽小。但我已經(jīng)不再糾結(jié),“膽小”怎么了,膽小的孩子行事謹慎,他會為自己規(guī)避掉很多風險!總比魯莽要強。而且,他的謹慎又也妨礙他去探索。
每個孩子都具有愛探索和好奇的天性,當父母應看到他的恐懼并接納他的膽怯,他就會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克服恐懼,勇敢地去探索。相反,強迫他勇敢,只會打亂他的節(jié)奏,讓他愈加恐懼,并失去探索的勇氣。
要不要給孩子選擇玩伴
要不要給孩子選擇玩伴當媽后天天腦子里都是娃的那些事,這不昨天帶兩個孩子躺在床上,手機的QQ信息不停的響,本來準備拿起手機關掉的,可是瞄了一眼信息原來是有個媽媽正在訴苦呢?原來他家的孩子拿了二百元錢偷偷買了玩具,然后分給鄰居家的小伙伴了。她打了孩子讓孩子寫事情的經(jīng)過。自己呢?老公常年在外做生意,她一個人帶孩子很累,現(xiàn)在孩子又不省心,一個人感覺好委屈,就開電腦找到了育兒群,來找媽媽們訴訴苦。
本來他的孩子很老實、很乖巧,但是前一陣搬來了兩個新鄰居,鄰居是從鄉(xiāng)下來的,在教育孩子上面不是很注重,鄰居家的孩子有偷過家里錢的劣習。本來她覺得孩子有了新玩伴會開心一些,但是現(xiàn)在自己家孩子也跟著學從家里拿錢去亂買東西送人。她想禁止孩子再去找那兩個玩伴玩,但是又擔心傷害孩子。很糾結(jié),很矛盾。
養(yǎng)育孩子本來就是一個矛盾體。有時我們希望孩子快快長大,可有時我們又怕孩子長大了就會遠離我們;有時我們想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但又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像這位媽媽一方面她希望孩子能有玩伴過的快樂,跟著膽大的孩子玩鍛煉孩子獨立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她又怕孩子不是那些玩伴的對手,會跟著學壞。
可能是我的兩個寶貝現(xiàn)在都比較小,對于選擇玩伴上還沒有過多的經(jīng)驗,現(xiàn)在基本上她愿意跟誰玩我都支持,再加上都是女孩不是很淘氣,但是對于那個煩惱的媽媽,她的孩子已經(jīng)九歲了,九歲的孩子基本上已經(jīng)有明辨事理的能力,對的行為和錯的行為他也能進行區(qū)分。只是自制能力有限。長時間呆在一起可能會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影響孩子。
但是我覺得孩子的童年是屬于自己的,當然玩具也應該自己選擇,九歲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沒有那么多的心眼,再說除去上學、吃飯、睡覺,玩耍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影響應該也是有限的。如果怕玩伴的缺點影響到孩子,父母可以正確的進行引導,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當然也可以鼓勵孩子主動去幫助玩伴改正缺點,還能培養(yǎng)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正義感呢。畢竟沒有一個孩子出生后就是壞孩子,有的只是身上的行為習慣家長沒有培養(yǎng)好。
雖然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但是對于別人家孩子的小錯誤和不好的習慣,也不用太介意和糾結(jié),只要孩子們玩的開心就好。當然最后我也建議那位媽媽,如果真的真的不想讓孩子再跟那些孩子玩,也不要采取強硬措施,可以讓給孩子找一些新的玩伴來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