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開始會說謊未必是品質不好
發(fā)布時間:2021-12-10 幼兒園社會說課稿 幼兒園運動會說課稿 幼兒園優(yōu)秀社會說課稿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懂事了,不再是個小寶寶了,所以孩子們應該很明白自己說的話是事實還是謊言。
其實不然!事實上,說謊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F象。其實,5歲以下的孩子常常說大話,因為他們不能把事實和幻想區(qū)分開來,說大話完全不同于說謊;5歲以上的孩子不再有說大話的情況存在了,他們會因為種種原因而說謊。YJs21.Com
2—4歲:愛說大話
孩子為什么說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著豐富的想象力,生活在一個幻想的世界里,所以他們常常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當你帶孩子從公園回家的時候,他告訴你他在公園里看見了獨角獸。他并不是在有意欺騙你。換個角度想,這說明他的智力還在處于不斷發(fā)育的階段。你的孩子還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虛假的,他也同樣不能把他的夢和真實生活區(qū)分開。
也有的孩子說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責備和懲罰。他們會指責那些自己想象出來的朋友,告訴父母是他們做出了這些錯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淘氣會使爸爸媽媽不高興的,所以撒了個謊。
聽到謊言怎么辦:這么大的小孩子因為說謊就受到懲罰,不僅沒有任何意義,也許還會有負作用。
事實上,你對誠實和正直的長篇大論,這么大的孩子來說,只是耳邊風;懲罰也不能使他知道問題處在什么地方。而且,以后他肯定也不愿意讓你知道那些淘氣的事了。所以,更加關注他的不良行為效果會更好一些。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興,所以不想告訴我真相。但是我親眼看見你打了小朋友。如果你下次對他有禮貌些,我想他會把他的玩具給你玩的。
另外,要向孩子解釋清楚他想要的東西并不意味著就屬于他了。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場拿到喜歡的玩具就說是他自己的,那么你就要清楚地告訴他:“我知道你非常非常想擁有這個玩具,但是它并不真正屬于你,它屬于這個商場?!甭?,孩子將學會把事實和幻想區(qū)分開來。但是,如果你對孩子的小小謊言過于在意的話,將會或多或少地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與其揭穿孩子的謊言,不如把它看作孩子學習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機會。做父母的肯定不想壓制孩子的幻想,因為有了幻想,才會有創(chuàng)造力。因此,父母惟一應該做的就是確保孩子的幻想不會傷害自己和他人。比如說,父母可以讓孩子相信圣誕老人,但是必須讓孩子知道人是不能飛起來的,即便插上翅膀也不能。如果孩子的話總是不著邊際,那么父母最好給孩子講一講《狼來了!》的故事了,讓孩子懂得待人誠實很重要。 5—7歲:逃避訓斥孩子為什么說謊:快到上學年齡的孩子,他們就會意識到說謊是解決問題或者逃避懲罰的一個好辦法。因為孩子們要讓他們的謊言更加可信,所以他們的謊言就會經過更好的加工了。
6歲的孩子已經知道如果他告訴老師他的家庭作業(yè)被狗吃掉了,那老師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說“我病了,所以沒有做作業(yè)”,那也許能夠蒙混過關。
毋庸置疑,孩子肯定會不斷提高他的欺騙技能,試探他欺騙的限度有多大。這個時候,父母的“殺手锏”就是不能讓孩子因為說了慌、解決了問題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脫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輸誠實的美德的時候,最好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盡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誠實,不說謊。另外,也要讓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
聽到謊言怎么辦:告訴你的孩子有時候善意的謊言是為了不傷害其他人的感情。
然而,當你發(fā)現你的孩子說謊只是為了掩蓋他的錯誤和做的錯事的時候,你就應該立刻清楚地告訴他你不允許他這樣說謊。父母立場鮮明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那么孩子說謊了是不是就應該受到處罰呢?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針對有沒有刷牙的話題而說謊,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趕緊去刷牙,并且以后多多檢查和監(jiān)督他。慢慢地,孩子就不會因為刷牙問題而說謊了。反過來,如果父母因為這些無關痛癢的謊言而把孩子痛斥一番,甚至懲罰他,那么,父母的這些做法就能促使孩子變成一個更棒的謊言大師了。因此,應該說處罰孩子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個辦法。
如果孩子偷了別人的玩具或者做了其他行為極其惡劣的事情,而且為了掩蓋這些行為對你說了謊,那么,這個時候就是孩子必須受到懲罰的時候了,并且要讓他知道第一天剝奪他看動畫片的權利是因為他的行為,第二天則是因為他說謊了。但是,父母應該明白,懲罰并不能使孩子馬上意識到他的錯誤;想讓孩子真正改正錯誤是需要時間和父母的信任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太聽話的孩子未必是“好孩子”,不聽話的才會更有出息!
中國人一直崇尚“好孩子”。在中國人眼中,好孩子的標準無非是“成績好”、“乖”、“聽話”,孩子不必有太多自己的主意,聽家長的話就行了;相反,調皮搗蛋,凡事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的孩子,卻不一定能受到老師和家長們的歡迎。
不可否認,“成績好”、“乖”、“聽話”這樣的評價標準有他的合理之處,但具備這些優(yōu)點的孩子,將來真的就會出人頭地、成龍成風嗎?
答案卻是不一定。因為凡事都具有兩面性,一味地“聽話”也是有它的弊端的,相反,不聽話的孩子,有時反而會更加有“出息”。
一、一味地“聽話”是一種盲從的表現。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都喜歡根據自己所謂的“過來人”的經驗來教導孩子,讓孩子走他們的“老路”,孩子也并不反抗,并照著父母說的做,這就是“盲從”。雖然父母在閱歷與經驗上,都比孩子要豐富得多,但是時代是在變化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也在變化,如果父母不考慮自己孩子的性格,就強迫他去做一些他或許不喜歡做的事情,而孩子也許迫于父母的威嚴也不敢反抗,久而久之,他們就“被盲從”了,也就代表他們失去了自主性,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二、一味地“聽話”讓孩子沒了主見。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比父母更愛自己,父母總是把最好的東西毫不吝惜地留給孩子,所以孩子們往往對父母都是敬重甚至崇拜的。當父母在某件事上沒有征求孩子的意見就為孩子做出決定時,孩子也許會不悅,但是他們完全信任父母,相信父母都是為自己好,也就聽之任之了,這就使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主見,也會讓他們養(yǎng)成惰性,更習慣依賴父母。
三、一味地“聽話”還會扼殺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由于我國實行了30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他們就成了父母手心里的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出于安全考慮,或者因為某些條件的限制,父母會阻止孩子干一些事情,把孩子的“奇思妙想”扼殺在搖籃中;也有的父母習慣用暴力來解決此類問題,這不僅會壓制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也給孩子做了不良師范,更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
我們不如逆向思維一下,不要以把孩子培養(yǎng)成“乖”孩子為標準,適當地“放養(yǎng)”孩子,給他們一定的空間,讓他們不僅學會聽話,更要懂道理、講道理。這時候,父母怎么改變就尤為重要了。
一、尊重孩子,不要老想著控制他/她。父母要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同一地位去對待,不要總擺出一副長輩架勢,用長輩的威嚴去震懾他/她,而是要像《爸爸去哪兒》中的林志穎和張亮父子,把孩子當成朋友,放低姿態(tài)去了解他們,不隨意替孩子決定事情,尊重他們的選擇,并和孩子一起去完成他們想做的事。
二、允許孩子自主選擇。俗話說得好:距離產生美。父母與孩子也是一樣,雙方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做到“親密有間”,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留適當的空間讓他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父母還是不放心,可以在旁引導,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意愿去選擇興趣愛好。
三、允許孩子有不同于父母的見解。父母雖然經驗豐富,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可以在某些事情上給予孩子一些建議,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并能和他們愉快地溝通,然后交換想法,從而通過這種方法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
四、要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父母是不能陪伴孩子一生一世的,所以在給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物質條件的基礎上,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性格和生活能力。雖然現在的大多數孩子都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但是父母絕對不能溺愛他們,要讓孩子去艱苦的地方體驗生活,從而讓孩子學會獨立,不僅能在生活上獨立,也能在精神上獨立,能自己控制自己的脾氣甚至欲望。
五、鼓勵孩子接觸新鮮事物。常言道:“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家長不能因為一些未知的事情就去否定孩子的現在,要鼓勵他們去接觸新鮮的事物,因為新事物的吸引力是父母無法給予的,它們的魅力也是孩子無法阻擋的,當孩子走進大千世界,他們肯定會擁有一生難忘的體驗。
一言以蔽之,太聽話未必好,孩子懂道理最合適?,F在“聽話”的孩子一抓一大把,怎樣讓孩子懂道理、講道理才是至關重要的,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同心協(xié)力,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相處方式,來適應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讓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
很長時間以來,“聽話”都被當成好孩子的必要條件,守規(guī)矩、順從的孩子總是得到父母和老師的稱贊,而頂嘴、執(zhí)拗的孩子往往被批評和懲罰。
其實,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順從的孩子雖然成長過程會比較順利,但容易流于平庸,而那些能跟父母頂頂嘴(特別是在逆反期)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可愛之處,這些可愛往往也是走向卓越和成功需要具備的品質。
1.更有主見,不盲從。不聽話的孩子往往能意識到“父母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知道事情有一種以上的選擇,這說明他們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這種孩子長大了也不會成為墻頭草,而往往能成為意見領袖。
2.更獨立,不依賴。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有“自己是不同于父母的獨立個體”的意識。他們不喜歡被包辦,喜歡自己動手,行動力、獨立處理問題能力因而不斷增強。
3.更抗壓,不做“玻璃娃娃”。對孩子來說,父母老師的權威性不言而喻,能夠在師長面前勇于表達自我的孩子往往更有勇氣、更抗壓、更能經受挑戰(zhàn)。
4.更有創(chuàng)造力,不做復制品。多聽話便少用腦,相反,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更喜歡動腦子,因此更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
5.更會表達,不做悶罐子。有些家長抱怨孩子頂起嘴來“歪理一套一套的”,其實這些“歪理”正是孩子在努力表達自己的思想、闡明自己的理由。用語言與外界世界多次溝通、反饋后,他們往往能語出驚人。
孩子說謊,是一種本能
你一輩子會說多少句謊言?英國的《每日郵報》做過一個調查。平均每一個英國人每天會撒謊4次。如果數據真實,顯然英國人算是誠實的。因為另一家研究機構調查的結果是,平均每個人每天會說謊25次。
看到這里是不是松了一口氣?一方面,自己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虛偽。另一方面,沒必要為孩子那小小的謊言而感到焦慮。
自從有了語言之后,說謊是人類逃避危險和獲得額外利益的一種特殊能力?!度祟惡喪贰分幸粋€重要觀點是,人類語言中講故事的能力大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沒錯,凱叔講故事就是這樣為人類做著貢獻,呵呵)。而講故事的能力中想象力和無中生有的說謊的能力當然不可或缺??梢哉f,說謊是人類的本能。
想想我們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哪一句謊言不是事出有因而不得不說?那為什么要把孩子的謊言套上不誠信的帽子?若是心中有足夠的安全感,為什么要用謊言來掩蓋自己的錯誤?若是心中有足夠的充盈感,為什么要通過謊言來獲取那一顆糖果?
如果孩子每一次說謊都要用暴力的語言或懲罰措施去處理。你將迎來謊言之上另一重謊言。這重重的謊言會變成越來越厚的保護殼,讓你和孩子的心漸行漸遠。
我并不是說置謊言于不顧。當孩子足以分辨想象和謊言的區(qū)別時,每一個謊言都是我們走向孩子內心深處的橋梁。找到謊言的因,和孩子進行深度的溝通。我們自己都會獲得不一樣的收獲。
今天這篇文章,讓我們通過謊言走進孩子的世界。
早上,我家松起來感覺無聊就想找玩具玩。這時候他問我,我可以玩IPAD嗎?我說,你要去問爸爸。
于是他就屁顛屁顛的跑去他老爸的書房,問:“爸爸,我可以玩IPAD嗎?”
由于書房就在我隔壁,他們的對話我聽的一清二楚。松爸說:“NO。”
然后,小松跑回來,我問他說,爸爸怎么說呀?小松想了一會說:“爸爸說,YES!”
兒子終于迎來了第一次“說謊”!
這讓我想到了幾個月前才看的多倫多大學教育學院最新的研究報告。報告上說,說謊是每一個3-4歲的孩子所必經的階段,是智力和大腦發(fā)育的一個標志性的進步。當你發(fā)現你的孩子說謊了,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證明了你的孩子的頭腦發(fā)育非常正常。
同時,作為家長,我又隱約的擔心,該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對于說謊的認識?是及時阻止,嚴厲的批評,還是適當的加以說明解釋不阻止,讓孩子自行解決說謊的問題?但自行解決也許解決不了怎么辦?
保持平常心
書上說,很多家長對于聽到孩子第一次說謊,尤其孩子才三四歲的時候,尤為惱火。
常常會大發(fā)脾氣,責罵孩子,小小年紀學會了說謊。更有一些脾氣火爆的家長甚至把孩子教訓一頓。讓孩子不敢在撒謊。
其實,教訓一頓的結果甚至會讓孩子撒謊的效果適得其反。當他想到如果不說謊就會挨打或挨罵的時候,之后仍然會情不自禁的編造一些謊言。
也有一些家長則會給孩子“貼標簽”,常常說孩子是個“小騙子”之類的,也非常的不合適。
就像我前面所說,研究表明,在3-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說謊,都是正常的現象,一直到10來歲,孩子說謊的情況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這應該算是一種人類本能吧。因此,作為家長,保持平常心很重要。
但,保持平常心并不意味著要縱容孩子去說謊。而是用一套方法去正確的引導孩子。
找找說謊的原因
首先,家長可以尋找一下孩子說謊的原因。
一般說謊的原因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想象力導致的說謊。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孩子的想象力會變的非常的豐富。并且他們自己常常也分不清虛擬還是現實。
比如孩子失手打破了一個盤子。家長會問說,是不是你干的壞事?孩子矢口否認,并且說謊說是小貓干的。
類似于這樣的說謊方式,是孩子為了逃避責任,但又不知道如何掩蓋,就用了點小聰明,嫁禍給小貓。對于這樣的說謊方式,家長不必特別擔心,是孩子自然發(fā)展的一個階段。
第二類是故意的行為性的說謊。
比如我家松非常希望玩IPAD,而故意騙我說爸爸同意了?;蛘哂械男『⒆幼约合胪嫱婢叩珔s沒有這個玩具,就故意騙家長說是老師要求要買這種玩具的。類似這樣的故意的行為性說謊,是因為寶貝希望讓自己的愿望達成,并且合理化自己的要求。
對于這一類的說謊,家長應當采取與孩子溝通,正確的引導他們提出自己的訴求。
第三類,是為了逃避某種懲罰或者為了得到獎賞。
這一類也屬于本能行為。有科學家做了這樣的一組實驗,老師把一個孩子帶到一個實驗室,實驗室里有一個關著的盒子(當然實驗室裝了監(jiān)控攝像頭,孩子是不知道的)。老師說,你如果能猜出盒子里是什么東西,你就能獲得這個禮物,但是你絕對不能偷看這個盒子。緊接著,老師接到一通電話,項目組故意讓老師出去接電話,觀察孩子的動作。孩子一開始坐立不安苦思冥想。后來終于禁不住誘惑,偷偷的開箱子看了一眼。這時候老師回來了,老師問,你看了盒子了嗎?孩子說,沒有。結果,這個實驗做了幾十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除了2歲以下的孩子真的不會偷看以外,其他年齡的孩子全部都偷看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說謊是一種本能行為,很多時候,是有目的性的。比如為了得到某種獎賞或逃避某種懲罰。
與孩子溝通
先說說,對于第二種行為,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
有效溝通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
說說我自己怎么處理松說謊這件事吧,也許不是很好,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但起碼,這件事之后,我家松說謊的次數大大減少,基本上他沒再去說了。
首先我對松說,說謊不是一件正確的事,不值得去做。然后,我和松說:“你對媽媽說的話,媽媽都愿意相信是真的,因為媽媽認為你是一個不說謊的好孩子。但是呢,如果一旦今天媽媽發(fā)現這件事是假的,以后媽媽是不是就不再相信你說的話了呢?”
松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我說:“OK,你告訴媽媽,爸爸剛才說了同意了嗎?”
松搖搖頭。
我說:“對,這樣才是正確的。媽媽愿意繼續(xù)相信你的話!來,抱一抱!”
給了松一個大大的擁抱之后,他就高高興興的去玩別的玩具了。
要讓孩子明白我們的“信任”機制,一旦說謊,就會遇到“信用掃地”。其實,未來在社會上立足,也不就是要去做一個誠實的人,慢慢的建立自己的“CRIDT”嗎?
正確用獎懲制度
最后,我想,家長可以學著自己用一套獎懲制度。
我們一般不提倡用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說謊。
尤其是要告訴孩子,如果你說出真話,爸媽不會懲罰你。有了這樣的一套機制,孩子懂得如果講真話,自己不會受傷害,因此他們就敢于講真話。
此外,應該增加一些獎勵的方式。
比如孩子說了真話,家長應當逐步給予一定的獎勵。獎勵的方式非常多元??梢允羌议L的親吻或擁抱,可以孩子加以鼓勵。也可以是物質獎勵,包括給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讓孩子知道,如果講真話不僅不會被批評,還會得到獎勵。
這樣的一套方法,有效的教育了孩子應當學會說真話,保持誠信。
當然,這里面,和家長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和方式有很大的關系。當孩子說了謊,家長如果非常生氣痛心,甚至對孩子破口大罵,站在孩子的角度,心里也會感到氣餒。這無法幫助孩子解決說謊的問題,甚至孩子還會因為害怕,繼續(xù)說謊。
有的家長,常常自己也說點小謊,孩子看在眼里,覺得說謊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此也需要家長的以身作則。給孩子帶來一個好的榜樣。
總而言之,如果孩子說謊,不必擔心,也不必自責。把說謊看成是和孩子感冒發(fā)燒一樣,在成長階段一件正常的事就好。
怎樣使小孩子不說謊
前幾天兒子做作業(yè)時說自己肚子疼,我就讓他休息,就這樣那天的任務沒完成。后來兒子自己天真地對我說:“媽媽,為什么我一做作業(yè),就肚子疼,不做就不疼?”說完后的第二天,在做了一會兒作業(yè)后,就嚷嚷著又說肚子疼,其實我知道他不疼,他是不想做。他這樣的做法,就有點說謊的傾向了,讓我擔憂極了。
說謊是什么意思呢?說謊是作弊與欺騙在言語方面的表現。這種欺騙與作弊是最要不得的,大而言之,直接的或間接的有害于國家民族,拿貪官污吏來說吧,就是一種慣于說謊的典型人物;小而言之,也可以使個人人格破產,即損失自尊心,又損失信用。
說謊絕不是偶然說說的,必定養(yǎng)。成了一種說謊的習慣,而這種說謊的習慣大多數又是自小養(yǎng)成的。因此,怎樣使小孩子不說謊呢?這很值得探討。
首先我們揣摩一下小孩子說謊的原因,我以為:
一、怕父母或老師的打罵。有些父母或老師,在孩子做錯事時,便打罵孩子,小孩子怕打罵,就用說謊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這樣一來,就往往會得到大人的寬恕,于是第二次第三次做錯時,便用是說謊來求得寬恕了。如有些學生不做作業(yè),他會找好多借口,也是說謊。
二、逃避現實。有時小孩子為了不愿做或不能做某樣事時,便叫頭痛呀!肚子痛呀!用各種口實去欺騙大人,在我看來,就是“偷懶”。三、好虛名,要面子。一件事本來不是他做好的,但如果是他做的,,可以得到獎勵,面子光彩,于是他說謊了。一件事本來是他做的,但做得不好,怕丟臉,于是說那件事不是他做的,也說謊了。
四、貪利。很多小孩子因為口饞,要吃東西,便說肚子餓。有些孩子為了考高分或得獎勵,便考試作弊,還硬說自己高人一等。這都是為了貪利的緣故,才說謊的。
那么怎樣針對以上的原因糾正他,培養(yǎng)他誠實的習慣呢?
第一,要了解小孩子。孩子愿做什么,能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你一定要了解;了解了他的心理與能力,然后教他去做;在做的過程中,你要幫助他,使事情做成功,而得到獎勵;要消除他說謊的動機,腳踏實地地去做。
第二,暗示。比如兩個孩子在一起,一個誠實,一個愛說謊,你要對誠實的孩子嘉獎,使那個說謊的孩子感動,走上誠實之路。再比如有孩子跑來告訴你一件事,你要信任他,不要說:“真的嗎?你不要騙我呀!”如果這樣說,在孩子的心靈上,就種下了說謊的種子,原來可以這樣騙呀!我們必須用前者去感動孩子,不要用后者去刺激孩子說謊的動機。
第三,榜樣。做父母的或做教師的要以身作則,去做誠實的事,不要在孩子的面前撒謊。
以上三點,我們老師和家長一定要隨時隨地注意,務必使孩子不說謊,建立誠實的習慣。
后來,我陪著兒子一起做,他做得正確率高了,邊做邊批改,他得到了好多的表揚,開心得手舞足蹈。
對孩子有些謊言不能說
2歲的彤彤特別喜歡吃糖,看見棒棒糖問是什么,奶奶干脆告訴孫女:“那不是糖,是小錘子。”
這些謊言說著省事,無形中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傷害,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及對事情的判斷能力。
李園長告訴記者,無論是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說一些謊言,但這些謊言首先要科學,其次要編些美麗的故事讓孩子易于接受。類似于“棒棒糖是錘子”這種不科學的謊言是不能說的。
為了制止彤彤吃糖,奶奶可以講個故事,“從前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只漂亮的兔子,特別喜歡吃糖,吃了一個又一個,吃了一個又一個,哎喲喲,它叫了起來,原來啊,它的牙齒都沒了……”
孩子天生是喜歡聽故事的,在故事中把道理告訴他們是最好的,不要以為孩子小不能理解。
●這些謊不能說
家長對孩子撒謊大部分都是為了圖省事,覺得謊言比講道理更能有效、迅速地抑制孩子的一些想法、要求。李園長提醒家長,教育不能省事,有些謊言不能說。以下三種謊言,無論是在孩子的情感上,還是認知上,都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
1.情感型的謊言不能說
孩子哭得厲害,家長不應該心煩意亂隨口就說:“你再哭,再哭,媽媽不要你了?!焙⒆訒娴囊詾閶寢尣幌胍恕_@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使孩子的情緒更加糟糕。
2.嚇唬型的謊言不能說
晚上9點了,可是寶寶還不睡覺。家長說:“趕快睡,再不睡,大鬼小鬼就來找你了。”此時,給孩子讀幾個故事可能比謊言來得更有效。
3.不科學的謊言不能說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不斷認知世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會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家長答不上來的時候,就告訴孩子不知道,查好了資料再告訴孩子,千萬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告訴孩子一些不科學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