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資訊

父母要學會聽懂寶寶的童話

發(fā)布時間:2021-11-30 父母怎么給寶寶取名字 愛的童話 父母和孩子良好關系的建立

小嬰兒不會說話,只能靠哭向大人表達他的“意愿”。所以,想要養(yǎng)育好寶寶,爸爸媽媽們就必須先學會聽懂他在說什么。

父母要學會聽懂寶寶的童話

聽懂寶寶的“童話”

哭是嬰兒的一種運動方式??奁苁箤殞毜男夭繑U張,增加肺活量??奁膶殞毸闹珌y動,不但活動了肢體,也增加了食欲。所以,適當?shù)刈寢雰嚎抟幌聦】涤幸妗?/p>

“童話”之一:喂,我餓了

多數(shù)寶寶,尤其三個月以內(nèi)的寶寶,在饑餓、口渴時會哭,有的寶寶可能還會伴有頻頻的吸吮動作。若離開上一次哺乳已有三個小時,寶寶哭吵多半是因為他餓了。通常喂奶后,寶寶就不會再哭了。

“童話”之二:哦,我尿濕了

寶寶的尿布濕了也會哭吵,及時換上清潔的尿布后,寶寶的哭叫就會停止。一般地說,白天每兩小時就要換一次尿布,晚上可適當減少換尿布的次數(shù)。

“童話”之三:啊,我好熱好癢啊

環(huán)境溫度過高會使寶寶感到燥熱不適而哭吵,這時,設法降低環(huán)境溫度(如開窗通風等)可使寶寶安靜下來。

面部或全身有濕疹的孩子也會因為奇癢難忍而哭叫,媽媽可以用手輕輕撫摸寶寶濕疹處的皮膚,使寶寶慢慢平靜下來。

另外,對半夜哭叫的寶寶,媽媽除了需要考慮到他是不是餓了、渴了、尿濕了之外,也別忘了掰開寶寶的肛門仔細觀察一下,看看是否有蟯蟲爬出肛門口,使寶寶因肛門癢而哭叫。

“童話”之四:嗯,我想方便了

經(jīng)過正確的排便訓練、能定時“把”到大小便的寶寶,在想要排尿、排大便之前,會通過哭叫來表示他想方便。這時,寶寶的面部表情會變得不自然,目光變得呆滯。通常,爸爸媽媽只要及時“把便”,寶寶的哭叫便會停止。

“童話”之五:哈,我又打擾大家了

細心的媽媽一定會發(fā)現(xiàn),寶寶出生后的最初幾個月會“日夜顛倒”,白天呼呼大睡,晚上醒著哭鬧。一般大多數(shù)新生兒會在半年內(nèi)建立正常的“生物鐘”(白天醒、晚上睡),但也有部分寶寶要長到七八個月才能建立和成人一樣的作息規(guī)律。這種“夜啼郎”常常弄得全家不得安寧。這時,爸爸媽媽只能盡量忍耐,實在不得已時,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通過藥物來調(diào)整寶寶的睡眠時間。

“童話”之六:唉,我病了

寶寶生病了會哭,而且病種不同,寶寶的哭聲也會有所差異。爸爸媽媽可以從寶寶的哭聲中初步判斷寶寶得了什么病,并及時帶寶寶去醫(yī)院就診。

·鼻塞

寶寶吃奶時,常吃幾口哭兩聲,可能是鼻塞的緣故。寶寶鼻塞時吃奶,會因鼻腔、口腔均不能呼吸而哭吵。

·咽痛

寶寶吃奶時哭吵,要看看其口腔內(nèi)或咽部是否有潰瘍或皰疹。有的話,寶寶吃奶時會因疼痛而哭鬧。

·腹痛

三個月以內(nèi)的嬰兒哭鬧不止,面部有痛苦表情,腹部明顯脹氣,可能是腸痙攣所致。

寶寶一陣陣大哭,面色蒼白,頻頻嘔吐,排出果醬樣的大便,腹部可摸到如香腸狀的腫塊,可能為腸套疊。

寶寶大哭不止,腹股溝處可以摸到腫塊,可能是腹股溝疝嵌頓。

·頭痛

嬰兒頭痛時也會哭叫。腦膜炎或顱內(nèi)出血引起顱內(nèi)壓增高時,寶寶會發(fā)出一陣陣尖聲哭叫,這種哭聲對疾病的診斷有一定價值。

另外,如果寶寶患了中耳炎、外耳道癤腫,發(fā)皮疹或有外傷時,都會因不適而大哭。

·總結(jié)語

別看寶寶不會說話,但他的“童話”卻有一大堆。寶寶大哭時,爸爸媽媽們可以按下列步驟逐一判斷,包你臨陣不亂。

第一步:看看寶寶是不是餓了,尿布濕了,熱了,想方便了。

第二步:檢查寶寶全身皮膚是否有破損或皮疹。

第三步:排除了上述原因,仍無法使寶寶安靜下來時,可以帶寶寶去醫(yī)院就診。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讓寶寶聽話懂事的八大秘訣


讓寶寶聽話懂事的八大秘訣

想讓孩子學會聽話、懂事,但這個過程需要正確的方式方法。需要我們做到未雨綢繆、堅持不懈,并隨時都保持頭腦冷靜。下面我們?yōu)槟憬榻B八種秘訣,它可以幫助你運用愛心和耐心,將那個惹事生非總是不聽話的小孩從這樣的麻煩角色中轉(zhuǎn)換過來。

秘訣一:

就是把自己也變成孩子。父母是否擁有一顆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拋開“大人”、“父母”等身份。當你接納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納你。

秘訣二:

和孩子密切相處。要了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觸,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了解他們的想法,喜好、內(nèi)在需要。

秘訣三:

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tài)度?,F(xiàn)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很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孩子感覺與父母溝通不舒服,代溝必然越來越深。

秘訣四:

體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他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父母卻只是一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系,堅強一點”,“這沒什么好難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父母說:“你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相信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秘訣五:

了解孩子的發(fā)展程度。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

秘訣六:

回答孩子的問話。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此外,對于孩子所提的知識性問題,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帶著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樣,孩子以后不論碰到什么問題,都會主動向父母詢問。

秘訣七:

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限你在五秒鐘內(nèi)……”、“我數(shù)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笨”、“你好環(huán)”、“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秘訣八:

經(jīng)常變換新鮮的話題。這樣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fā)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為什么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孩子。

父母也要會“聽”孩子的話


“該干什么干什么,唉,越大越不聽話?!奔议L們常常說類似的話。想讓孩子聽話——

“歪歪是我給吃給穿養(yǎng)大的,當然什么都得聽我的,不然就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歪歪爸正嘰里呱啦地抱怨著。原因?其實很簡單,放了暑假的歪歪著實在過一個 “快樂”的暑假——作業(yè)堆著不寫,整天看電視;以學習名義買來的電腦,多半用來打游戲,有時甚至一打打到小半夜……要是跟他講道理,他會跟歪歪爸討價還價,“下午不打游戲?行啊,但晚上光看動畫片不背單詞……”讓本來工作就忙的歪歪爸焦頭爛額——

歪歪爸:無論我說什么,他的回答就三個字——“知道了”。

結(jié)果呢,該干什么還干什么。唉,歪歪是越大越不聽話了。

精豆媽:你把和歪歪說話當一種負擔了吧?

乖乖媽:誰讓你平時說話,習慣對歪歪用發(fā)號施令的口氣,“這不許、那不行”的,對孩子采用高壓政策。

歪歪爸:歪歪不聽話,與我說話有什么關系?

乖乖媽:“為什么爸爸能熬夜看電視而我不能?為什么爸爸星期天可以睡懶覺,而我就必須早起上興趣班?這不公平!”這就是歪歪心里所想的,歪歪爸肯定不知道。他本來就覺得不公平了,再加上你的語言刺激,肯定會“造反”。

精豆媽:所以,他認為他要得到補償——你不讓我打游戲,那我就要看電視。

歪歪爸:歪歪要補償?那我不是還得廢嘴皮子和他討價還價。

精豆媽:歪歪比你更急!討價還價往往帶來時間上的延誤,如果因此影響他看電視、睡覺或者上課遲到被老師罵,別心軟,讓他自己承受后果,我就是用這個辦法對付精豆的。

乖乖媽:其實,問題不在于“說什么、怎么說”,聰明的家長不僅是一個高明的說者,還是一個高明的聽者。

歪歪爸:聽?他好像連話都不想和我多說!

精豆媽:他不說你說啊,問問他最近喜歡玩什么,遇到什么新鮮事兒……

乖乖媽:歪歪肯定有過這樣的情景,興致勃勃地回到家,給你講著學校里的故事。其實,他不需要你說,他需要一個忠實的聽眾,來和他分享??赡苣銢]意識到孩子的這個需求,總覺得聽孩子說話,是浪費了家長做家務、看電視的時間。

精豆媽:是啊,孩子放學回了家,也正是我最忙的時候,忙著做飯,忙著收拾家,每次精豆和我講話,我總是一邊忙,一邊敷衍幾句。

乖乖媽:這種情景會讓孩子不愿意和你們交流。他會想著我不耽誤爸爸、媽媽的時間,快點把事情說完,越說越急,越急越說不來,成了結(jié)巴,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說,變得不愛和家長溝通。慢慢地,他也會養(yǎng)成對什么事都不關心的毛病。那些在課堂上發(fā)呆、不愛發(fā)言的孩子,可能就是因為曾經(jīng)缺少好的聽眾。

歪歪爸:你的意思是說,我說話時歪歪漫不經(jīng)心,原因在我,是我犯了“不耐心傾聽孩子說話”的毛病。

乖乖媽:對!聽出孩子在想什么,才能對癥下藥、融洽感情。

精豆媽:我只知道跟孩子說話時,“知道了”、“別煩我”這些話千萬不能說。

乖乖媽:別忘了眼睛是最好的表達方式,要睜大眼睛看著說話的孩子,這也是在告訴他,“對于你要說的話,我很感興趣。”保持微笑,可以加入夸張的吃驚的表情。

歪歪爸:我回家做“試驗”去!

寶寶需要父母愛的眼神


在空氣潔凈,陽光充足的鄉(xiāng)間,城里孩子重返大自然。他們的身體發(fā)育得更健壯,他們吸收了不少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從鄉(xiāng)下孩子身上,學到了勤儉、自強、堅韌、寬厚等美德,培養(yǎng)了更為積極的人生觀。而在另一方面,農(nóng)村也歡迎城里孩子前來“留學”。近些年來,日本農(nóng)村人口不斷減少,因而或多或少顯得缺乏生機和活力,而這些城里孩子的落戶猶如給農(nóng)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少農(nóng)村孩子也通過與城里孩子的交朋結(jié)友,開闊了眼界,靈活了頭腦,獲益也并不少。

這些“下鄉(xiāng)留學”的城里孩子在小學畢業(yè)后,往往比其他同齡人成熟、懂事得多。(據(jù)日NHK)“下鄉(xiāng)留學”好處多●林靜在日本,只要一談起育兒學,人們就會想到內(nèi)藤博士,在半個世紀里,他撰寫了近30部育兒著作,被譽為日本育兒之神。金秋十月,93歲高齡的內(nèi)藤博士應邀來滬參加99中日專家“21世紀兒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討會,記者特地前往采訪了他。?

記者:內(nèi)藤博士,有幸拜讀過您的著作《育兒原理》,深受啟發(fā)。您在著作中提到,育兒的根本在于“眼神”,能否介紹一下,年輕父母應該怎么做?內(nèi)藤:嬰兒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但會用眼睛來判斷父母對他的愛。眼神是心靈之窗,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能和以溫柔的眼神注視他的人視線對合,母愛就是靠這種眼神的對話來傳達的。?

因此,年輕父母只要懷著溫柔的心情去懷抱嬰兒,以充滿愛的眼神去注視嬰兒,這種由眼睛和眼睛的對話產(chǎn)生的“心與心的對話”,對培養(yǎng)嬰兒健康的身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幼兒在1歲半~2歲半時期,最需要母親的愛,但在這一時期,父母很容易用“不許這樣”之類的口吻訓斥孩子,其實這種做法很不好,用孩子最需要的充滿母愛的眼神去注視他,這樣才更有效。?

記者:中國的年輕父母中不少人存在著“育兒焦慮”,您認為如何才能減輕或者消除這種“育兒焦慮”呢?內(nèi)藤: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現(xiàn)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落后于其他孩子,比如智力發(fā)展、學習狀況、體重增長等方面,由此而產(chǎn)生種種“育兒焦慮”,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要減輕或消除“育兒焦慮”,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清楚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時給予他所需要的,他并不需要的東西千萬不要強加于他,要順其自然,這樣孩子才能穩(wěn)定、健康地發(fā)展。?

記者:年輕媽媽在育兒方面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您有什么建議?內(nèi)藤:最重要的一點是盡快地進入角色,即母性本能的自我發(fā)現(xiàn)。孩子一出生,母親就喂以初乳,這不僅僅是營養(yǎng)問題,更重要的是,嬰兒嘴唇的刺激從乳頭前部神經(jīng)傳到母親的情緒中樞,進一步刺激了母性的本能,從而激發(fā)了更強烈的母愛。母親要意識到自己是一位母親,要滿懷信心地接觸嬰兒,嬰兒的心靈就會充滿安全感。?

記者:在育兒過程中,父母有時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發(fā)脾氣,遇到這種情形,您認為該怎么辦?內(nèi)藤:孩子在特別頑皮的時候,不滿情緒很容易發(fā)展成為逆反心理,因此,面對頑皮的孩子,父母必須冷靜、忍耐、克制,用眼神表明自己的觀點:不行,不能這么做。如果實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可以稍稍離開孩子,心情也會逐漸平靜下來。?

記者:2歲左右的孩子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和反抗心,如何教育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內(nèi)藤:首先應該容忍和接納孩子的自我意識,但僅僅做到這一點,孩子很容易變得任性,而且父母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對萌生了自我意識的孩子,父母要用一種特殊的語言去教育,那就是用溫柔的眼神,并保持威嚴地凝視孩子的眼睛,絕對不能使用命令式的口氣,要充滿信賴地使用“你肯定能干好,干吧”等能激發(fā)孩子積極性的語言。要使以上做法取得成功,平時就要與孩子建立彼此信賴的關系,如果從乳兒期就對孩子使用不許、不行之類的語言的話,無論你如何努力,都將是沒有效果的。

父母教育寶寶要學會打破的十個規(guī)矩


父母每天必做的“功課”包括督促小家伙按時上床,保證每餐的營養(yǎng)全面以及教育孩子品德高尚……誰都知道,沒有什么投機取巧的方法能幫助我們養(yǎng)育出身心健康的寶寶。

但是,我們的問題在于:到底怎么才算是完美的孩子呢?要知道,有些時候,偶爾踩線或者違規(guī)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請跟隨我們建立一個良性的“無政府狀態(tài)”吧,打破10條老規(guī)矩!

打破規(guī)矩1:不得弄亂

這似乎是一條金科玉律:孩子等同于混亂。孩子天生就是主婦的夢魘,看著空空如也的碗櫥,聞著孩子渾身散發(fā)的氣味,或者當你看到他正用你最昂貴的口紅在鏡子上作畫時;再或者,讓我們想象一下在孩子眼中一張整潔的白色沙發(fā)能用來做什么呢?哈,這不就是一張平整的畫布等著自己涂鴉嘛!那么又用什么來“作畫”呢,面包屑混果醬看上去不錯!——此時,你一定要開始崩潰了吧?

等到小家伙把一切都弄得一團糟之后再想辦法收拾,不但占用大量時間,還會讓你抓狂,這不是聰明的主婦應當選擇的方式。

好方法是你可以去扯上一大塊廉價的布,需要的時候預先把它鋪在沙發(fā)上就好了,哪怕一次畫不完下次繼續(xù)都行!你也可以適當?shù)叵拗菩〖一锏幕顒涌臻g,比如一間屋子,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把他限制在自家花園里。但是絕對不要一點自由不給,泥土、水、顏料雖然會弄臟家具,但它們同樣會賦予孩子創(chuàng)造力和快樂的感覺。

打破規(guī)矩2:不可吃“垃圾”食品

如果你不是那種每天忙得四腳朝天的家長,通過電視或者報紙你一定注意到最近幾年來有關兒童體重超標的報道越來越多,這引發(fā)整個社會對于兒童食品和兒童營養(yǎng)學的討論和關注。在這場討論中有一點是沒有異議的,那就是富含糖類、鹽、脂肪的“垃圾”食品對于兒童健康有直接影響。

理想情況下,兒童每天應吃三頓家人做的飯菜,其食譜至少要包括新鮮谷物和蔬菜。然而現(xiàn)實情況多半達不到這種要求,餅干有時也會成為兒童餐桌上的主食。

年輕的媽媽們常為她們無法提供更好的飲食而感到內(nèi)疚。但是請注意了:如果你的小孩每天都能吃到新鮮的蔬菜和主食,并能保證正常的活動時間,那么偶爾吃上一頓比薩餅或是巧克力大餐也沒有關系,并不會因為攝入過多的熱量而引起肥胖。

打破規(guī)矩3:不要曠課

“在我童年時,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媽媽突然決定帶我出去踏青。那種感覺實在美妙,遠比呆在托兒所有趣得多!”家住北京的李女士對我們回憶說。李女士今年剛滿30歲,有個4歲的女兒?!澳菚r,媽媽會帶著我到海邊轉(zhuǎn)上一圈,聽聽海浪的聲音,呼吸新鮮空氣,有時還會給我買上只雪糕,那就太高興了。我也想成為那樣的母親?!碑斎?,你不能想帶兒子出去玩兒就帶他去。學?;蛘咄袃核膊幌M泐l繁地這樣做。不過在某些對你或者孩子來說很特別的日子里,如果剛好趕上一個好天氣,為什么不試著放上一天假呢?要知道走進大自然的懷抱對孩子來說也是重要一課,一點也不比ABC、123來得次要。除此之外,如果硬要給自己“教唆”小家伙曠課找個理由的話,或許在戶外感受自然能保持孩子身體健康也勉強算上一條吧。

打破規(guī)矩4:不要拿食物玩兒

這條規(guī)則,是很多媽媽對孩子的要求。把胡蘿卜拿在手里當槍,把西紅柿醬涂滿全手畫畫,把雞蛋扔到地上當玩具——所有這些事情,會讓每個媽媽生氣、著急。媽媽們最希望看見孩子乖乖地吃完碗里的最后一粒米飯。

但是,對于一個2歲的孩子來說,食物絕不僅僅只是用來“吃”的,它們顯然還可以用來“玩”和“學習”。將手指伸進碗里攪拌食物,可以讓孩子理解質(zhì)地、形狀、顏色、溫度以及味道的含義;他們愿意自己拿著勺子吃飯,雖然會舞動一會兒,再吃一口,但這同樣可以促進孩子手眼配合能力。

所以,不要太過介意飯桌變成了亂七八糟的戰(zhàn)場,把手上的抹布放起來,踏踏實實地看著孩子自己折騰他的食物,等他玩累了、玩餓了的時候,再將正式的美餐遞到孩子的嘴邊吧。

打破規(guī)矩5:盯住他就行

每位父母都知道孩子需要并且希望大人時時刻刻的關注,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要時刻注意到他們就可以了。比如在他們玩游戲的時候,我們在旁邊看著;或者你一邊工作,一邊隨時抬起頭來看看他在做什么。

更多的時候,得到你的關注只滿足了小家伙的部分需要,你還應當鼓勵他與你做面對面的交流。這種交流對于母親和孩子之間a的感情尤為重要,在鍛煉語言的同時,能夠使孩子覺得家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地方,在這里他能暢所欲言,完全敞開心扉。如果你沒能做到這點,那么在撫養(yǎng)子女過程中的最寶貴溫馨的回憶將離你而去。

打破規(guī)矩6:不可亂穿衣服

一個漂漂亮亮的小姑娘穿上一身合身得體的衣服的確是一幅足以引人注目的畫面。然而并非每個小家伙的審美都與街上的成年人一般無二,活動場中穿著怪異且玩兒起來不亦樂乎的“野孩子”往往更為常見。這是因為兒童對于自主穿著方面的覺醒要比審美方面的覺醒早得多。

做父母的當然不愿意帶一個穿鱷魚服的小家伙上超市購物,然而如果孩子堅持,我們就應該讓他自己做主;同時,在小飾物方面,你也大可以給他些自主選擇的余地,這不但有助于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同樣會激發(fā)他的審美感。打破規(guī)矩7:別學我的樣子,要按我說的做

父母難免會有一些壞習慣,盡管這些壞習慣不會對正常生活造成多大的麻煩,但我們總是希望這些壞習慣不要在孩子身上繼續(xù)。比如隨便發(fā)誓,吃飯時下手抓等等。

但是如果我們自己吃飯前不洗手,卻同時要求孩子吃飯前必須洗手的話,就未免太不公平了。我們常說:“做的比說的重要”就是這個意思。孩子會更傾向于學習周圍的“榜樣”,無論是好壞。如果你實在管不住自己,就是想在睡前來點兒甜食,那么就千萬不要讓小家伙看到或是聽到。否則,如果小家伙也要求來一塊巧克力作為睡前甜點的時候,你就不能拒絕他。

打破規(guī)矩8:睡覺時間一到就得上床

每位母親都會動手制定一張合理的睡眠時間表,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它不但能避免讓孩子過于勞累,還能幫助孩子理解時間的概念;同時,它還能保證每天有一點母子交流時間并使其成為一種習慣。

不過有時候這種硬性規(guī)定會有些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周末或者節(jié)日的時候。有時額外的半小時玩耍時間就能避免小家伙的小心靈受傷。

如果讓你選擇:要么帶小家伙出去吃飯但是需要晚睡半個小時,要么把他扔在家里,這樣就能維護紀律的嚴肅性,你會如何選擇呢?

或許有些媽媽已經(jīng)選擇過后者了,當她吃完晚餐心滿意足地回家時,發(fā)現(xiàn)小家伙正腫著雙眼躺在床上睡覺,眼角的淚痕還沒有隱去呢。說到這里媽媽們恐怕心都要碎了。為什么不能讓小家伙一起感受一下歡樂的氣氛呢?而且你可以第2天讓他多睡一會兒,把昨天晚睡的時間補回來,以防疲勞過度。

打破規(guī)矩9:不可和陌生人說話

一段時間以來市面上充斥著“危險的陌生人”之類的故事,似乎任何一個從你孩子身邊經(jīng)過的陌生人都是潛在的陰謀分子。盡管不能否認其背后的真實素材,然而多數(shù)故事被人為夸大了。

當然,你需要教會孩子如何拒絕不相識的人給予的禮物以及食物,并且不要跟隨自己不認識的人走。但如果你的孩子從小拒絕與任何不認識的人交往,久而久之則不利于孩子今后在這個社會中生活。

其實,養(yǎng)育子女的一大樂趣就是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對你和孩子更加開放了!過去互不相識的兩位母親會因為都帶著小孩子,而停在路邊交流彼此的育兒經(jīng)驗;平時不會注意的老奶奶會突然跑過來和善地告訴你需要注意些什么。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與陌生人交談起來既輕松又快樂,那么為什么不讓孩子分享你的樂趣呢?追問養(yǎng)鴨子的老先生他的飼養(yǎng)心得,或是與停車場見到的同齡人唧唧咕咕一番,這都是屬于孩子的樂趣。只要能保證處于父母的監(jiān)控之下,不妨多給他們一點自由交往的空間。對孩子們來說,這個世界大著呢!(對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打破規(guī)矩10:不要在家具上亂蹦

為什么不呢?雙人沙發(fā)或是你的大床是非常不錯的“彈跳訓練場”,尤其是外面下雨,你無法帶他去運動場釋放過盛的精力時。

對有些家長來說,保持床面的清潔事關重大,絕對馬虎不得。即使那些能夠能放任自己的枕頭被“小祖宗”踩在腳下的父母,也很少能夠容忍孩子把臥室搞得天翻地覆。家長們會擔心孩子損壞家具,更會擔心他們弄傷自己??墒钱斈銊e無選擇(比如天氣原因)只能呆在家里時,在成人的監(jiān)護下,放任孩子在臥室中自由活動也不失為一種釋放精力和幫助他們睡眠的好辦法。

父母別這樣教寶寶學說話


認為寶寶聽不懂剛出生的孩子,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對他說:“寶寶,我是媽媽”。“寶寶,這是奶,你餓了吧!”時間一長,這種語言信息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里。隨著他的智力發(fā)育,再經(jīng)過幾十次的語言重復,他就明白,原來總抱著我的人就是媽媽。到了1歲的時候,他可能會叫“爸爸,媽媽”了;當有人對他說:“寶寶,你的球呢?”他會轉(zhuǎn)身去找,說明他已經(jīng)明白了話的意思。

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當寶寶已經(jīng)明白成人的話還不會從口中說出,若寶寶指著水瓶,成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遞給他,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fā)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圖,并達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當寶寶想喝水時,你可以給他一個空水瓶,他拿著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時,會努力去說“水”,僅僅說一個字,你就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用兒語和寶寶說話兒童語言發(fā)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一般都是經(jīng)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了解這一規(guī)律,但又不能遷就他,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fā)展。1歲左右的寶寶,語言處于單詞句階段,寶寶經(jīng)常發(fā)出一些重疊的音,如“抱抱”、“飯飯”、“打打”,結(jié)合身體動作、表情來表達他的愿望。如說抱抱時,就張開雙臂面向媽媽,表示要媽媽抱。到了1歲6個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個詞組合在一起,表達意思,這就進入了多詞句時期。開始時能把兩個詞重疊在一起,如“吃飯飯”、“媽媽抱”。快到2歲時,出現(xiàn)簡單句,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說出“媽媽抱寶寶”,“寶寶吃飯飯”等。在這些發(fā)展階段中,孩子用小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fā)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長因此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重復寶寶的錯誤語音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fā)音不準的現(xiàn)象,如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希幾”,“蘋果”說成“蘋朵”等等。這是因為小兒發(fā)音器官發(fā)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fā)音器官的調(diào)節(jié)能力都較弱;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fā)音方法;不會運用發(fā)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發(fā)“吃”、“獅”的音時,舌向上卷,呈勺狀,有種懸空感,而小寶寶不會做這種動作,把舌頭放平了,于是錯音就出來了。對于這種情況,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fā)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發(fā)音就會逐漸正確。

語言環(huán)境復雜有些家庭中父母、爺爺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語言環(huán)境復雜,多種方言并存,這會使正處于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小寶寶產(chǎn)生困惑,其結(jié)果是導致說話晚。因此在0.5—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家人應著重教他正確的語言。

讓2歲以下的寶寶聽懂道理


無論多大的寶寶,他們都會時常做出讓家長惱火的事情,講道理和干脆利索的禁止,哪個更有效呢?我相信大多數(shù)家長都同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對孩子講道理,問題是應該在孩子多大時家長才能講道理呢?可能有些人以為,那么小的孩子連話都不會說,跟他們講什么道理呀,孩子肯定聽不懂。還有些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是我生的他,他的一切都得我說了算,沒有什么可商量的”。

的確,在孩子有種種危險舉動或行為不符合大人希望時,簡單明確堅決地說“不、不行”肯定能讓孩子明白而且會立竿見影。但是,這并不意味講道理就沒有必要,更不代表孩子就能完全服從。2歲以下的寶寶真的聽不懂道理嗎?其實不然,孩子能讀懂我們的表情,能聽懂贊揚和批評,能知道誰喜歡他,這些都足以證明孩子的能力超出了我們的估計。

那么,究竟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夠讓2歲以下的小寶寶聽懂我們講的道理呢?

1.用孩子體會過的感受講道理

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經(jīng)歷過才最能記憶深刻。美美不到1歲時,對家里的電飯煲煮飯時冒的蒸汽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老想伸手去觸摸,任憑我們怎么解釋有多燙呀多危險呀都無濟于事。讓她停止這個危險的舉動是在冬天,她摸暖氣管時被燙了一下,我告訴她這就叫“燙”(后來我摸了暖氣片,真的是很燙),于是她就記住了。當她再伸手去摸鍋里的蒸汽時,我就告訴她“燙,暖氣燙了你,白汽也燙”,還帶她走到暖氣邊。這時她就開始邊說“燙”邊后退,也就不再靠近蒸汽了。

2.讓孩子從大人的感受中懂得道理

孩子其實非常善于察言觀色,他們經(jīng)常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觀察模仿。如果大人有不高興的情緒,他們也會琢磨這個表情的含義。美美不愛吃絲瓜(我也是剛發(fā)現(xiàn)的,不過尚未發(fā)現(xiàn)其他她不愛吃的食物),給她吃絲瓜炒雞蛋時,她第一次吃就全吐了出來。起初我們以為是有什么籽,不過把籽全都去除了再給她吃她還是吐。我板起臉來告訴她,如果不愛吃可以告訴媽媽,這樣吐得一地臟臟的,媽媽不高興。她看了我的表情后,低著頭也不高興了,竟然抓起我的手咬我。我告訴她把媽媽咬疼了,她是明白什么是“疼”,因為孩子摔了碰了的時候我都告訴她這叫“疼”。我問她現(xiàn)在媽媽疼了,怎么辦呢?美美看著我,想了想,用小手輕輕地摸了摸我的手,相當于給我揉了揉,因為平時我就這樣對她的。我非常感動,表揚了孩子。這個就和絲瓜聯(lián)系了起來,接下來雖然她不想吃,但是也含在嘴里,看著我。最重要的是,她以后很少再咬人了。

3.讓孩子從大人的示范中明白道理

行動是對語言最好的解讀。孩子可能聽不懂復雜的語言,但是家長的示范能使他們了解很多說教代替不了的事情。孩子在發(fā)展自我意識的時候,我知道很多家長都會不自覺地說“這是你的,不要給別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確會特別保護自己的玩具以及食物,誰也不能動,包括最親近的人。美美在這個方面就顯得比較沒有“心眼”。她也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東西,但是在家里我們會經(jīng)常和她交換物品,包括吃的也不是只給她自己吃。所以,當她在外面玩,看到別的孩子為了爭奪玩具而哭泣時,她會主動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人。美美當然也有自己物品的歸屬感,無非是我們不讓她獨占罷了。同樣,如果不希望孩子登到高處危險地向下看,大人也最好不要當孩子的面站在凳子上或床上關窗戶。

請聽一聽害羞寶寶的心里話


不要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tài)對待你害羞的寶寶,雖然他們沒有說出來,但是內(nèi)心里有足夠的理由讓自己躲進一個安全的角落。

如果你是一個害羞寶寶的父母,你肯定會為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不適所困擾,特別當你本身就是個外向性格的人時,可能你會一次次地責問自己怎么生了這樣一個孩子。但是,別忘了我們是孩子的保護傘,是他們的天空,我們一定要讓自己的情緒堅定地站在孩子一邊,而不是站在他的對面去挑剔他的毛病。讓我們聽一聽害羞孩子的心里話——

·“我想加入,但是我做不到!”

你的孩子可能會固執(zhí)地坐在角落里,甚至用一本書擋住自己的臉。這個時候你不要被寶寶的行為所欺騙,其實他早已被身邊的快樂所深深吸引。害羞的孩子是喜歡集體活動的,但是他們羞于上前,因為打破“堅冰”的感覺讓他感到痛苦。

·“那些人是誰?”

在進入角色之前,害羞孩子需要的“預熱”時間可能會超過你的想象,他們可能得花上不少的時間,才能逐漸辨認清楚陌生人的相貌。

·“所有新的事情我都很害怕?!?/p>

害羞的孩子更傾向于比較常規(guī)的事情,那會讓他感到很舒適。而新的秩序、規(guī)則或者伙伴,會讓他產(chǎn)生不安全感。

害羞是性格使然,我們可能無法改變,卻可以嘗試扭轉(zhuǎn)。面對害羞的寶寶,父母們可以做的有很多:你孩子的害羞性格可能會跟隨他很長時間,或者永遠不會消失。但是,通過一些鍛煉,我們可以溫柔地鼓勵他向前、再向前一些,他可能會變得比原來樂于接受新事物,結(jié)識新的朋友。下面我們給你一些建議,幫助他來駕馭對他不是很喜歡的外部世界。

·參加社會活動

現(xiàn)在社會上有很多為孩子們安排的“社交活動”,節(jié)日慶典、趣味競賽或者藝術展覽、玩具展示。一般來說,這些社會活動都是人來人往、嘈雜無序的,你可以詳細了解一下,選擇孩子可以承受的活動參加。然后盡量提前到場,讓他從一開始就參與要比在所有活動都開始以后,讓他覺得手足無措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在到場者比較少的時候,他更容易去結(jié)交一個新朋友。

·邀請小朋友做客

可以把小伙伴們邀請到家里做客,“主場作戰(zhàn)”對于害羞的寶寶來說會更安心一些。聚會的時候,集體活動要強于一個接一個地單獨表演節(jié)目,因為后者將使得寶寶必須直接面對所有人。這種聚會可以從你家的客廳地板開始,準備好充足的游戲和玩具,確保將聚會進行到底。當你的孩子對這種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了適應和滿足,你就可以嘗試改變場所,比如到公園、體育館或者別的小朋友家里繼續(xù)進行。這個時候,你可以帶上一件孩子最喜歡的玩具,讓他獲得安全感。

·選擇適合的興趣班

當你的孩子表現(xiàn)出喜歡舞蹈班、音樂課或者其他活動的時候,不要一下子就把他獨自“扔”在課堂上。你可以和老師商量,第一次課安靜地坐在房間的角落里,第二次的時間稍微縮短,第三次的時候過一段時間就離開。這樣每一次減少陪伴他的時間,也許經(jīng)過一個月——其實也就是四節(jié)課之后,他就基本可以獨自上課了。

再有,上課的時候請?zhí)崆暗竭_,你要幫孩子“暖場”。當他和同學找到感興趣的話題之后,你可以漸漸退出。此外,有些父母認為參加集體項目可以鍛煉孩子的集體意識和社交能力,其實這種相對來說比較紛亂的環(huán)境可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在選擇體育班的時候,不妨避免團體項目,選擇跆拳道、游泳等個人項目,這樣孩子會覺得更自在一些。

·參加親友的團聚

歡聚一堂的場面可能會使你害羞的寶寶感到惶恐不安,即使其中多數(shù)人他都認識。所以當你準備帶著去姑姑嬸嬸外婆家,或者參加孩子舅舅的婚禮之前,可以提前跟他講一講第二天的活動內(nèi)容,告訴他都有誰會參加,哪些人他曾經(jīng)在什么場合見過,哪些親戚是第一次露面,那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等——如果能給他看一些親友的照片,對他會更有幫助。你應該告訴他,你會一直陪伴在他左右,并且給他介紹所有的人。在現(xiàn)場的時候,你可以讓他看到你是如何禮貌地和其他人寒暄、道別的,但是不要勉強他去表現(xiàn)出親近的樣子。

·觀摩成人間的交往

對害羞的孩子來說,與成年人接觸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不過你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來幫助他掌握基本的規(guī)則和禮節(jié),并且在合適的時候為他提供這方面的鍛煉。比如,進商場的時候,你可以讓他幫助身后滿載而歸的顧客推動轉(zhuǎn)門;在超市的時候,讓他來接過收銀員找還的零錢并且說“謝謝”;在銀行的時候,扶他坐在高腿椅上看你是怎樣和柜員辦理存取款手續(xù)的。此外,還有很多辦法可以幫助你的孩子與成年人交流:帶他到你的辦公室,一同參加志愿者活動……即使是最常規(guī)的活動,都可以鍛煉和提高他自信。

相關推薦

  • 父母要善于發(fā)展寶寶的聽覺 嬰兒的聽覺感受性有巨大的個別差異,有的兒童感受性高些,有的則低些,但這種個別差異不是一成不變的,實際上,嬰兒的聽覺也是在生活條件和教育影響下不斷發(fā)展的。 3個月以內(nèi)的寶寶,媽媽可以每天給他哼唱搖籃曲,...
    2022-02-21 閱讀全文
  • 寶寶不說話也能聽得懂 導讀:一歲左右的孩子在語言的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之間有很大差異,他們能說的詞語有限,但他們聽懂的詞語卻遠遠超過他們會說的,小寶寶聽懂復雜談話的時間比爸爸媽媽想象的時間要早得多。他們能很清楚地理解爸爸媽媽...
    2021-08-26 閱讀全文
  • 讓寶寶聽話懂事的八大秘訣 讓寶寶聽話懂事的八大秘訣 想讓孩子學會聽話、懂事,但這個過程需要正確的方式方法。需要我們做到未雨綢繆、堅持不懈,并隨時都保持頭腦冷靜。下面我們?yōu)槟憬榻B八種秘訣,它可以幫助你運用愛心和耐心,將那個惹事生...
    2020-10-09 閱讀全文
  • 父母應該懂的寶寶心聲 導讀:父母們似乎每天都在告訴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而實際上,孩子們在成長中也會形成自己的意念,心理學家們把他們這種沒有用語言表達的心里話歸納為“搖頭的心意”。 請不要聽見我哭泣而不理睬我 在孩子...
    2021-10-13 閱讀全文
  • 父母也要會“聽”孩子的話 “該干什么干什么,唉,越大越不聽話。”家長們常常說類似的話。想讓孩子聽話—— “歪歪是我給吃給穿養(yǎng)大的,當然什么都得聽我的,不然就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歪歪爸正嘰里呱啦地抱怨著。原因?其實很簡單,放...
    2021-09-10 閱讀全文

嬰兒的聽覺感受性有巨大的個別差異,有的兒童感受性高些,有的則低些,但這種個別差異不是一成不變的,實際上,嬰兒的聽覺也是在生活條件和教育影響下不斷發(fā)展的。 3個月以內(nèi)的寶寶,媽媽可以每天給他哼唱搖籃曲,...

2022-02-21 閱讀全文

導讀:一歲左右的孩子在語言的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之間有很大差異,他們能說的詞語有限,但他們聽懂的詞語卻遠遠超過他們會說的,小寶寶聽懂復雜談話的時間比爸爸媽媽想象的時間要早得多。他們能很清楚地理解爸爸媽媽...

2021-08-26 閱讀全文

讓寶寶聽話懂事的八大秘訣 想讓孩子學會聽話、懂事,但這個過程需要正確的方式方法。需要我們做到未雨綢繆、堅持不懈,并隨時都保持頭腦冷靜。下面我們?yōu)槟憬榻B八種秘訣,它可以幫助你運用愛心和耐心,將那個惹事生...

2020-10-09 閱讀全文

導讀:父母們似乎每天都在告訴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而實際上,孩子們在成長中也會形成自己的意念,心理學家們把他們這種沒有用語言表達的心里話歸納為“搖頭的心意”。 請不要聽見我哭泣而不理睬我 在孩子...

2021-10-13 閱讀全文

“該干什么干什么,唉,越大越不聽話?!奔议L們常常說類似的話。想讓孩子聽話—— “歪歪是我給吃給穿養(yǎng)大的,當然什么都得聽我的,不然就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歪歪爸正嘰里呱啦地抱怨著。原因?其實很簡單,放...

2021-09-10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