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瞧內(nèi)向孩子,要好好愛惜他們
發(fā)布時間:2021-11-22 引導(dǎo)寶寶好好吃飯 教育孩子筆記 怎樣教育孩子我們生活的周圍仍然有很多人對內(nèi)向氣質(zhì)的孩子充滿偏見和焦慮。這無疑會給內(nèi)向小孩與他們的父母造成困擾和壓力。小育很想擁抱所有擁有內(nèi)向孩子的父母,在一個充滿社交焦慮的社會中,他們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智慧去認識和保護孩子獨有的潛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正確認識內(nèi)向小孩吧。
一、為什么會對內(nèi)向的孩子有偏見?
在一個對人脈焦慮的社會中,內(nèi)向因為誤讀而變成了一個可怕的標簽,一個需要立即著手改造的個性——事實上,這份焦慮也讓許多內(nèi)向的孩子不僅在成長中沒有發(fā)揮出氣質(zhì)優(yōu)勢,相反還無法悅納自己的個性。事實上,社交并不只屬于外向者,在對友愛、歸屬、關(guān)系的追求上,內(nèi)向者擁有自己的優(yōu)勢。YJS21.cOM
請你認真尋找一下,一定會發(fā)現(xiàn)身邊有許多內(nèi)向型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得很好,獲得成功與幸福。他們往往擁有專注力,做事情認真,善于自省,有責任感、創(chuàng)造力、分析能力,而且還刻苦聰明。在社交方面,尤其是一對一的社交中,他們表現(xiàn)得很可愛:和他們聊天你會覺得舒服,因為他們不太搶話頭,愿意聽你說。如果有緣分成為朋友,你會發(fā)現(xiàn),和他們之間的感情往往親密、長久而且深刻。
二、理解內(nèi)向小孩,消除那些因內(nèi)向而生的壓力
那些“高冷”和“退縮”,只不過是內(nèi)向孩子獨特的保護自己的方式。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敏感性讓他們?nèi)菀自谌后w活動中疲勞。這種保護就是天賦恩賜,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精力去完成其他重要的事情,去平衡外部世界和內(nèi)在的感受。大人不能再因為誤解而隨便下斷語,并以為這不需要承擔什么責任——內(nèi)向和外向,本就是兩種不一樣的氣質(zhì),若進行優(yōu)劣對比,實在是對雙方都不公平。
三、無論是內(nèi)向還是外向都是正常的氣質(zhì)類型
如果你也曾經(jīng)被偏見洗腦,不如看看心理與腦科學研究的成果。事實上,心理研究者只是把內(nèi)、外向看作氣質(zhì)類型分類中的一種。無論是內(nèi)向還是外向都是正常的氣質(zhì)類型,僅僅說明兩種類型的人對相同情況反應(yīng)不同。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被歸結(jié)于兩種人的大腦生理結(jié)構(gòu)天生就存在差異。外向還是內(nèi)向,無論哪一種,皆是了不起的恩賜:他們有各自擅長的事情。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學會向孩子索要“愛”
在一個班級里,往往會有一些非常懂事、乖巧和聰明的孩子,那是不是他天生就那么好呢?不是的,經(jīng)我調(diào)查和了解,關(guān)鍵是這些家庭的成員關(guān)系比較融洽,家庭氛圍比較和諧,隔代不偏袒、溺愛孩子,能用科學、民主的方法去教育他們。蔚蔚奶奶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
蔚蔚家三代同堂,奶奶主要是負責照料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爸爸媽媽工作比較忙)。看看我們蔚蔚放學回家做的一些事情。
片斷(一):放學回到家,蔚蔚走進家門,就會自己從鞋柜里找出一雙小拖鞋和一雙大拖鞋,小的自己穿,大的給奶奶,隨后,她會把換下的鞋統(tǒng)一放入鞋柜,奶奶說:這是她養(yǎng)成已久的習慣了,孩子也知道,在獲得親人照顧的同時,也要學會付出。
片斷(二):吃飯的時間到了,蔚蔚就會來幫忙。她把筷子、飯碗、調(diào)羹一一擺好,分別發(fā)放在座位上。今天奶奶燒了她最愛吃的“獅子頭”,她先為爸爸媽媽奶奶夾上一個,隨后才自己吃,因為她知道好東西要一起分享。奶奶說:以前她不是這樣的,比較任性,現(xiàn)在大了,慢慢跟她講道理懂了。
片斷(三):今天晚上,奶奶安排蔚蔚為大家講故事,因為幼兒園馬上要進行“小青蛙故事賽”了。蔚蔚顯得有點難為情,這時奶奶在她耳邊嘀咕了一下。蔚蔚就很自覺地站在客廳中間,開始了故事講述表演,隨著情節(jié)慢慢深入,孩子進入了狀態(tài),越講越投入,仿佛自己就是一只“丑丑龍”。
在當代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現(xiàn)象比較普遍。由于隔代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因此在許多家庭中,教育往往出現(xiàn)偏差,或是溺愛或是放縱,從而形成了孩子許多不良行為習慣。而蔚蔚奶奶這種教育方法,學會向孩子索要“愛”,讓孩子在生活情景中,知道付出和收獲是同等的,習慣成自然地去關(guān)心家人,同伴或別人,這種品格是非??少F的,也是我們當代許多孩子所缺少的,同時給我一些啟發(fā):讓家長影響家長,這樣我們的教育輻射力度會更強,逐步轉(zhuǎn)變祖輩家長的教育觀念,提高他們的家教能力。
不要吝惜對孩子的贊美
小布丁興高采烈地沖媽媽跑來:“媽媽,我得了一個……”話沒說完,被沒有系好的鞋帶絆了一跤。大臉?gòu)屭s緊扶起小布丁,拍拍他的褲子說:“磕著哪里沒有?疼不疼?”
小布丁還是興奮地說:“媽媽,我今天得了一個……”
“得了一個紅花有什么了不起的?人家小豆苗天天得紅花!”大臉?gòu)尩男乃级荚谛〔级〉南ドw上,新買的褲子又破了。
小布丁說:“媽媽,我真得了紅花,今天我用十個小紅花換了一個大紅花!”
大臉?gòu)屨f:“知道了!快走,今天要去和幾個阿姨吃飯?!?/p>
大臉?gòu)寙挝坏陌⒁虃兌家娺^小布丁好幾次了,對小布丁也很了解,因為大臉?gòu)屧趩挝焕锟偸窃谀钸吨约旱膶氊悆鹤印?/p>
從公共汽車下來,小布丁指著地上一個可樂瓶說:“媽媽,等等我,去揀一個垃圾?!贝竽?gòu)尷氖肿叩蔑w快,說:“揀什么揀?快走!”小布丁說:“我要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快走!”大臉?gòu)尣蛔〉乜幢恚裉旖有〔级【偷⒄`了時間,可不能讓同事們久等。小布丁的眼睛里充滿了失望和挫敗感。
絮絮叨叨:
大臉?gòu)寣Υ齼鹤拥某源┖艽蠓?,但是在對孩子的肯定和表揚上,卻很吝嗇。
父母常常對孩子期望過高,又很吝嗇夸獎、贊美自己的孩子。他們常常喜歡擺出一副嚴肅的面孔責備孩子,以為這樣才是教育,卻不知孩子希望得到夸獎、贊美,忽視了夸獎、贊美所帶來的奇妙的教育效果。
適當夸獎、贊美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zhì)。兒童道德品質(zhì)形成的最初階段,是非觀念模糊,自制能力差。因此,成人的引導(dǎo)、獎勵與夸獎、贊美至關(guān)重要??洫劇①澝纼和?,能激發(fā)他正確的外在動機,產(chǎn)生好的行為,并能強化兒童所完成的這一行為;得到夸獎、贊美,這種良好的動機會進一步強化,以后當他碰到類似事情時,便知道該怎樣去做,發(fā)生“行為遷移”,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定勢,增強自我約束的能力。
夸獎、贊美能給孩子所需要的價值感、勝任感和自信心。成人對兒童小小的成功表示夸獎、贊美,可以強化兒童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滿足其成就欲,并能使孩子自我感覺良好,激發(fā)繼續(xù)嘗試的興趣和探索的熱情,以求獲得更大的成就,維持這種夸獎、贊美或再度獲得這種“殊榮”。
夸獎、贊美可以增強孩子的信任感。經(jīng)常奚落或責備孩子的父母很難贏得孩子的信任。父母對孩子的言行做出正確的評價,并經(jīng)常予以夸獎、贊美,家庭就會產(chǎn)生一種新的氣氛,有助于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積極的關(guān)系,使彼此之間更接近,并產(chǎn)生信任感。孩子的積極性也會提高,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夸獎、贊美說明了孩子生活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對他的尊重和愛護。
對人的夸獎、贊美有不可忽視的力量,它有可能改變?nèi)说囊簧?。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杰絲·雷耳說:“稱贊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shù)的人,只是善于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卻吝于把贊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p>
贊美可增強孩子的信任感,不做個讓孩子失望的媽媽。
不要隨便給好孩子戴“高帽子”
導(dǎo)讀:好孩子不只是乖孩子,我想我們應(yīng)該改一改“看誰最安靜!”“看誰動作快!”“看誰最神氣!”諸類的評價口號了!少給好孩子戴“高帽子”!
一、少給好孩子戴“高帽子”
一天早晨,張海川被媽媽送到幼兒園。“早上好,張海川!”我迎上去和他打招呼,令我詫異的是他在抹眼淚。“怎么了,有不開心的事情?”我話還沒說完,張海川“哇”的大哭起來:“媽媽早但來接我,早點來、、、、、”我詫異轉(zhuǎn)向他的母親,他媽媽說:“不只怎么搞的,這幾天都不肯上幼兒園,以前可不不這樣啊”。我?guī)缀醪幌嘈抛约旱亩?,這個班是我新接的一個班級,老師告訴過我?guī)讉€好孩子的名字,其中有他,說他是個好孩子。連續(xù)幾天的觀察證實了這一點,老師不需要提醒他什么,小朋友面前我也沒少表揚他,這樣的好孩子居然不想上幼兒園!問題究竟出在那里呢?
你看他每次吃完點就端正地坐在椅子上,不吵不鬧,知道上課了還那么神氣;上課時,小眼睛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老師,舉手發(fā)言也特別積極:玩玩具、做游戲時也特別懂事,和小朋又們很友好相處;游戲結(jié)束了,會把東西擺放的整整齊齊。因此常常受到老師的表揚,成了小朋友學習的榜樣?!皬埡4ㄕ姘?!”“老師喜歡張海川!”這樣的話每天都會重復(fù)。久而久之,在老師的表揚下,孩子的臉上沒有了以往的笑容,而是多了一份嚴肅,一份認真,以及好孩子這個稱號帶給他的壓抑。
孩子的自我評價標準主要來自成人。幼兒園中,老師具有絕對權(quán)威,每一次的表揚對孩子來說都是對他行為的一個強化。而現(xiàn)在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多局限于“神氣”“動作真快”之類的語言上,孩子也想當然地認為只有坐神氣、聽話才是好孩子。為此不得不控制自己的行為,以達到孩子的標準,在老師單調(diào)的表揚聲中,孩子整天處于緊張狀態(tài),被老師冠予的高帽子成了他的緊箍咒,他怎么還能快樂起來呢?
好孩子不只是乖孩子,我想我們應(yīng)該改一改“看誰最安靜!”“看誰動作快!”“看誰最神氣!”諸類的評價口號了!少給好孩子戴“高帽子”!
二、自信又回來了
一向主動自信的王一文,突然變的退縮起來,即使自己很熟悉的問題,回答起來也結(jié)結(jié)巴巴的,活動區(qū)游戲時,看著其他小朋友玩的熱火朝天,他卻躲的遠遠的。原來,一文最近胃不舒服,不斷的倒氣。一文是“打嗝”大王,小朋友的取笑,傷了一文自尊心,使他遠離伙伴,封閉自己,產(chǎn)生了膽怯、自卑的不良心態(tài)。
為幫助這個孩子找回自信,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首先親近他,消除他的心理壓力。我比以前更多地撫摸他,親近他對他微笑,使他覺得老師欣賞他,喜歡他。其次,調(diào)整同伴關(guān)系,樹立一文的威信,為了使同伴之間相互關(guān)心、相互愛護,我組織了“小朋友生病了,我們該怎么辦”主題談話。教育幼兒換位體諒他人的痛苦,并關(guān)心幫助有困難的人。對一文的點滴進步,及時的在集體面前肯定表揚,并利用他善講故事的優(yōu)點,經(jīng)常讓一文在大家面前講,使一文在同伴的贊揚和教師肯定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這樣,一文的朋友逐漸多了,他的性格變的活潑、開朗自信起來了。
看來,要為孩子找回自信,首先要找到根源,才能因材施教。
三、悄悄話引起的思考
一天,正值中午班,大部分幼兒都已經(jīng)進入甜甜的夢鄉(xiāng)。忽然聽見有兩個小朋友正在說悄悄話,于是我輕輕走到他們的床邊,聽他們在說些什么。
“我告訴你,今天囡囡非要用她拿的西瓜霜換我?guī)У乃?,但是她吃了我的藥卻說沒有西瓜霜好吃,又苦又澀、、、、、、”
聽到這里,我心一震:藥怎么可以隨便換著吃?我馬上叫醒囡囡小朋友問事情的原由,囡囡吞吞吐吐地告訴我“我看到秀秀小朋友帶的藥是黃顏色和藍顏色合起來的,非常好看,我就用西瓜霜跟她換了,可是吃到嘴里又苦又澀,吞進肚里里也很難受。”我把那個顏色漂亮藥片拿來一看,原來是紅霉素片。吃多了會惡心嘔吐。幸虧囡囡只吃了一粒,我忙給她喝了幾杯開水,照顧他睡下了。
起床后我教育幼兒,藥千萬隨便換著吃,如果哪個小朋友有病需要中午吃藥,一定要把帶來的藥交給老師保管。
“悄悄話”引起我的思考:幼兒教師的責任重大,我們每時每刻都要留心觀察每個孩子的每個細小的動作、語言和表情的變化,以便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把母親般的愛與關(guān)懷撒到每一個孩子身上。
不要太溺愛孩子
在平時生活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班里有不少的孩子不會撕包裝紙,不會剝雞蛋殼等等。許多幼兒都上中班了還不會穿衣服、拉拉鎖等等。我跟幼兒的父母了解了一下,卻發(fā)現(xiàn)許多家長都認為這些事情英愛他們做的一樣。
由此我聯(lián)想到在報紙上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說道:有一位父親在自己屋后栽種了幾棵桃樹,他的孩子看見父親在果樹與果樹之間挖下一個大坑,準備把半年積攢下來的豬糞、牛糞等肥料埋了進來。孩子問父親:“為什么要挖坑呢?”“小樹正在長身體,不補充營養(yǎng)不行”?!澳菫槭裁床浑x近一點呢?”孩子問。父親卻說“太近了,小樹一下子吃不消這么多的養(yǎng)料,會把它“肥”死的,而保持一定的距離,有利于小樹一點一滴的進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根須生長。因為要吸收到更多的肥料,樹根就只有拼命的往有肥料的地方鉆,這樣小樹才能長得又壯又高。”孩子父親的一番話,對孩子的一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實種樹和教育孩子一樣。只有經(jīng)歷了一些事,孩子才能明白故事的內(nèi)涵,要給予他人愛和關(guān)懷,但也要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讓他受益匪淺。愛的太近,或許就會變成一種災(zāi)難和痛苦,所以我們的家長不要過分的溺愛孩子,要給予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nèi)プ鲎约合胱龅氖?,去做他們能做和?yīng)該做的事,讓他們在勞動中快樂健康的成長。
孩子要不要打
在家長課堂上,我常常做一個調(diào)查,看看到底多少家長打孩子,讓我吃驚的是,80-90的家長都曾經(jīng)多次打過孩子。那孩子到底改不改打呢?
首先,中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明文規(guī)定,家長不允許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往大里說是“違法行為”,嚴重的應(yīng)該追究刑事責任,但中國的法律很多時候無法執(zhí)行,你說你打了孩子,警察把你關(guān)起來,誰來管孩子?更重要的是如果出現(xiàn)家長被警察帶走的情況,孩子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傷害。但請家長明白,法律規(guī)定不能打孩子。
其次,中國家長打孩子,往往是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自己把自己搞得情緒激動不能自持的時候,動手打孩子。這樣的家長打孩子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
,是在發(fā)泄自己的情緒,如果你是這樣的家長,這種打法是對孩子的虐待。
第三,家長為什么敢打孩子?是因為家長知道打孩子沒有后果,因為孩子不能反抗,家長大孩子小,家長打孩子其實就是標準的“持強凌弱”。你在街頭看到很多不良的習慣,你上去打他嗎?不是你不想,是你潛意識不敢,因為你可能打不過人家!
第四,中國的家長打孩子,是實在拿孩子沒辦法了,也可以這么說“自己實在沒辦法了”,那只有動手了,因此大量家長打孩子是自己無能的表現(xiàn)。
第五,中國家長打了孩子以后,都會后悔,看著被打的孩子淚眼婆娑、傷痕累累,哪個做媽的不心疼!每次打每次后悔,每次后悔轉(zhuǎn)眼又忘,接著又打又后悔…你何苦呢?
綜上所述,孩子不應(yīng)該打,關(guān)鍵是“有教子智慧的家長根本不需要打孩子,孩子照樣優(yōu)秀”,“沒有教子智慧的家長打了孩子,孩子還是照舊”。那為什么很多家長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父母就是把我打好的!”,“孩子不打不行!”。家長們,仔細想想,現(xiàn)在可能打都打錯了!
我們小時候,是有很多父母打孩子,而且把孩子打優(yōu)秀了,現(xiàn)在有很多父母打孩子,卻把孩子打成了問題孩子。其實這兩種打有本質(zhì)區(qū)別。
80年代以前的家長打孩子,很少因為孩子“才華”打孩子,大部分都是因為孩子“德行”打孩子,“出去欺負小朋友了”、“故意砸人玻璃了”、“扎老師的自行車輪胎了”、“和父母頂嘴了”…這些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招來家長的“打”,那個時候的孩子很少因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yè)出錯”、“分數(shù)考得不好”、“字寫得不認真”等原因遭到家長的“打”。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家長基本上都是因為德行不好,做人不好打孩子的!
看看當代,孩子們自私自利、頂撞家長、吃飯沒有規(guī)矩、不負責任這些德行的問題很少有家長打孩子,而孩子學習不認真,成績退步了,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沒有好好完成作業(yè),不按時彈鋼琴這些才華和學習問題成為了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
德行不嚴,孩子做人“凸”出來,可能成為缺德的孩子,學習很嚴,孩子做事“凹”下去,可能成為無用的孩子。德行不打不“凹”,學習越打越“凸”。做事“打”不會做事,做人不“打”不會做人。
很多無知的家長,連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如何教育孩子呢?當你掄胳膊,扯袖子準備打孩子的時候先想想“我是個合格的家長嗎?”想好了這個問題再打,其實打孩子,什時候打?怎么打?打在哪?都是有全套學問的。沒有掌握的家長,千萬不要打孩子,一次小小的行為可能會造成孩子終身的問題。
家長要敢于向孩子說“不”
眼下,隨著“421”家庭的增多,兩代人對獨生子女的嬌寵,使得越來越多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向父母提要求,甚至承受不了半個“不”字。這種孩子什么都敢說,什么都敢要。倘若父母拒絕他們的要求,孩子馬上就變成一副無賴樣,大哭大鬧的有之,威脅漫罵家長的有之,甚至離家出走的也有之。而許多家長經(jīng)不住孩子的糾纏哭鬧,往往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從沒嘗過失望的滋味。家長的這種做法,其實是十分不妥的。
失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某個時刻每個人必須面對的東西。一個從來沒聽過“不”字的孩子,是不可能承受失望的感覺的,從而也造成對失望承受能力低。而對失望承受能力低實際上是一種缺陷,它會伴隨出現(xiàn)精神痛苦和失常行為,使孩子變得脆弱、不成熟,影響孩子心理、人格正常發(fā)展,輕則讓孩子的成長磕磕絆絆,有暴力傾向和染上壞毛?。恢貏t形成孩子無休止索取的壞習慣,一旦家庭不能滿足要求,甚至會走上犯罪歧途。
有一位教育專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把要東西的權(quán)利交給孩子,由他決定父母同意或不同意,就像給了孩子一件他不會使用的武器,這遲早會讓父母后悔不已。人的欲望是沒有限度的,孩子同樣如此。如果對孩子的要求一味地、無節(jié)制地加以滿足,只能是“欲壑難填”,最終使孩子走向貪得無厭的深淵。
對于今天的許多孩子來說,他們可謂什么都不缺,缺少的正是“失望”。家長要敢于對孩子說“不”,家長的一個“不”字破滅了孩子一些東西,但同時也建立了一些東西:劃出了界限,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當然,讓孩子體驗失望,也不是無限度地讓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得不到滿足,父母要正確評價孩子的要求,判斷他們要求的合理性,對于合理的要求,家長要盡力滿足孩子的愿望,不能滿足的,要向孩子說明原因。
孩子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個體,他們會試著去找到界限。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地方,應(yīng)該向他們灌輸適應(yīng)社會環(huán)境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愛他是應(yīng)該的
你每天都給孩子準備豐盛的早餐,然后叫孩子起床上學,一年200多天都是如此,有一天,你突然病了,沒有做早餐,沒有及時叫孩子起床,孩子就對你發(fā)脾氣,說你不稱職,不是一個好媽媽,你一定會覺得很委屈?為什么我做了200多天,就一天沒做好,孩子就不理解呢?太不公平了。
是的!你的確做得很好,就是因為做得太好了,孩子把你對他的愛當成應(yīng)該,當成習以為常,所以,當你哪一天做不好時,就會對你非常不滿。
中國的父母比較內(nèi)斂,不善于表達,對孩子的愛往往是通過行動默默地奉獻,總以為自己的辛苦付出,孩子會理解,但事實可能并不是如此。
我的堂叔背負了二十多萬的債務(wù)給兒子買了房,買了家具,房子的名字是兒子的,可當兒子看到父母買的家具時,卻非常不滿,因為在這個三居室里,他心里根本沒想過給父母留一間,想著做一個健身房,買跑步機放在里面,想著做一個書房,然后留著一間,將來和女朋友結(jié)婚用。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不是掏心掏肝地對孩子,孩子也會這樣對你,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一是要講給孩子聽,二是讓孩子適當吃苦,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愛他是應(yīng)該的,要讓他明白愛是相互的,你想讓別人愛你,你也必須要付出愛。
好父母,好孩子,都需要有好情商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說:父母必須要有高情商,我也是這樣認為,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孩子一直都是在模仿我們成人,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很多時候我們?nèi)鄙僮晕曳此嫉挠職?,認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但是往往是我們這種自大和自負影響了我們的孩子成長,我們一直在要求孩子必須做到這,做到哪,但是自己一直都做不到,那如何是好呢?所以,育兒先育己,以身作則,做一位好榜樣的爸爸媽媽,讓你成為孩子的驕傲,做一位好父母,作為一位高情商的父母,讓你的寶貝也和你一樣有高情商,在未來的路上如魚得水,順順利利,健康成長。
這是今天在微博上面摘錄,高情商父母擁有的六種能力:
1、能無條件的接納自己,并擁有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能力。
2、堅持做自己的勇氣和能力。
3、愛現(xiàn)實中,而不是期待中的那個孩子。
4、面對當下而非沉迷過去地處理親子關(guān)系和問題的能力。
5、尊重孩子作為人的尊嚴、價值和唯一性。
6、信任孩子有內(nèi)在自我成長的動力、能力和秩序。
作為父母,你先自我衡量一下你能做到幾條,首先你能不能做到接納自己的不足,能不能做到一直在追求進步和成長,和孩子一起成長呢?
還有你能不能接納孩子,在遇到困難時能不能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去一步一步堅持下去?
。。。。在這里不一一詢問,有的爸爸媽媽說我能做到,但是你是否能一直堅持做下去?之前在一本書看了21天法則說:
21天法則:
21天法則,是通過21天的正確重復(fù)練習,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的一種方法
據(jù)研究,養(yǎng)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就是說,一個習慣的形成,一定是一種行為能夠持續(xù)一段時間,他們測算是21天。當然,21天是一個大致的概念。根據(jù)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一般需要30~40天,總之是時間越長習慣越牢。
我們是習慣的動物,我們百分之九十五的行為是通過習慣養(yǎng)成的。壞習慣就像一條太多漏洞的破船,任你想盡辦法,也無法組織它下沉,那么你為何不棄船逃生呢?
習慣就是習慣,丟棄它并不容易!任何人都無法把它一下子拋出窗外,而你要像下樓梯一樣,一步一階,慢慢去改。要改變你的壞習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實行21天法則。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邊的優(yōu)秀希望您先堅持做好自己,在去要求孩子,做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和你一樣邊的優(yōu)秀,如果你都做不到的,請不要去要求孩子好嗎?也許我在這里不應(yīng)該要求你必須做到,但是你可以嘗試著去慢慢的改變,每個人的性格天生就很難改變,但是如果你想改變,我相信相信的力量,你一定可以,從21天法則開始練習,從自我的情商能力開始,也許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變了,你的孩子也變了,情商高了,孩子的朋友多了,變得開朗了。。。。。還有很多在這里不一一獒述,希望你的改變能給寶貝帶來快樂和成長,這個過程不就是自我成長,育己的過程啊,對嗎?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說:一個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占20%,其余80%是情商的因素,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一個人如果不具備情感能力,缺乏自我意識,不能處理悲傷情緒,沒有同情心,不知道怎樣跟人和諧相處,即使再聰明,也不會有大的發(fā)展。
養(yǎng)育孩子是一個雙贏的結(jié)局。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如何與還不算成熟的年輕父母相處。作為父母的我們,則在抑制我們的需求來滿足孩子的需求的過程中磨平了棱角。養(yǎng)育孩子會自動提高我們的情商,使我們成為更合格的父母。
在于孩子接觸交流時,作為父母應(yīng)該注意一下幾個方面:對孩子充分的信任、對孩子充分的尊重、凡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見、多給孩子贊賞、給與孩子更多的鼓勵。我們相信通過您的改變,孩子會無形中發(fā)生變化;
那生活中我們應(yīng)該如何去幫助孩子呢?
首先,學會讓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幫助孩子去管理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其次,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和自信;
第三,要培養(yǎng)孩子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好心態(tài)很重要;
第四,父母建立自己的圈子的同時,讓孩子也建立自己的小伙伴圈,增加互動交流;
。。。。。。。
以上僅僅是情商小的一些方面,情商的書籍也有很多,建議爸爸媽媽多去學習和自我成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想讓您的孩子成為棟梁,首先您應(yīng)該做到。未來你會是孩子的標桿和榜樣,其實身教勝于言傳,不信你和孩子一起來比賽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