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驚人“模仿”本領
發(fā)布時間:2021-11-20 幼兒園芽兒的說課稿 幼兒園樹的本領說課稿 教育筆記新生新生兒有著寬寬的前額,大而明亮的眼睛,微小的鼻子,柔嫩的皮膚,對爸爸媽媽來說像是一塊帶有磁性的吸鐵石。當母親第一次接觸新生兒時,母親的動作大多和新生兒面部的表情特別是眼睛的表現(xiàn)有關。
模仿從新生兒開始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心理學家對新生兒的模仿行為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出生后最初的4個小時中,新生兒就已經(jīng)具有模仿能力了。那時的新生兒模仿的是張開嘴、撅起嘴,或者是在嘴里動舌頭。
正像你對新生兒的面部感興趣一樣,嬰兒也對你的面部特別感興趣。當新生兒將成人的面孔與幾何圖形作出比較時,他們會首先選擇人臉。在安靜覺醒狀態(tài)下,嬰兒常以特別的興趣注視著你的面部,他們不但有能力對于看到的面部作出反應,而且能正確地模仿你的某些表情。
一位天才的希臘心理學家馬勒特斯首先注意到了這種模仿能力。
1、伸舌頭
誰在模仿誰呢?你看,當寶寶處于安靜覺醒狀態(tài)時,距離寶寶的面部約20~25厘米,母子互相注視著,母親聚精會神地看著孩子,孩子也在目不轉睛地望著媽媽的臉。
首先,盡可能地伸出你的舌頭,慢慢地重復伸出舌頭,每20秒鐘一次,共6~8次,然后停止。如果寶寶繼續(xù)看著你的臉,常??赡茉谧炖镆苿幼约旱纳囝^。開始時,朝著一側面頰移動,大約20~30秒鐘后,舌頭將慢慢地出現(xiàn)在嘴邊。最后,有的寶寶能很快地將舌頭伸向嘴外。
伸出舌頭,對新生兒來說,就像玩游戲一樣。當寶寶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面部時,如果你伸出你的舌頭,寶寶就能模仿。但也有些新生兒不喜歡玩這個游戲。
我國一位兒科老專家曾對一名新生兒進行過觀察。這位新生兒是一個剛剛出生8小時的小女嬰,能玩伸展舌頭的游戲。她只有在見到老專家時,不管老專家的面部表現(xiàn)如何,都伸出她的舌頭。
2、照鏡子
模仿行為是一種復雜而又很有意義的事情,一個新生兒從來沒有照過鏡子,也從來沒有玩過發(fā)現(xiàn)自己鼻子和母親鼻子的游戲,但他們能看到你的面孔,馬上聯(lián)想到自己身體的具體定位,這是一個復雜的認識過程。
面對鏡子,嬰兒首先會對鏡像產生興趣,形成注視和凝望;接下來,是判斷對方是否真實存在,于是模仿行為由此產生,做各種各樣的表情,并觀察鏡子中寶寶的反應。同時判斷自己的動作是否準確,和調整表情與鏡中表情動作相同等。
3、打哈欠
有一位母親告訴我們另一種奇怪的模仿游戲,她教她的新生小女兒打呵欠,然后,鼓勵她一個接一個地打呵欠,一直到母女人睡。雖然,這是一種游戲,但這種游戲已經(jīng)影響了母女的行為。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社會化發(fā)展離不開模仿。模仿從呱呱墜地的新生兒就開始了。通過模仿,孩子不僅能夠復制行為,而且也能對模仿的行為進行加工,有所創(chuàng)新。人們經(jīng)常把模仿描述成“學習的捷徑”。模仿涉及到拷貝某個具體的行為或是某種類型的動作,可以使孩子非??焖?、有效地學會一系列的身體技能。所以,模仿是孩子進行學習的第一步。
經(jīng)典實驗回放:
1999年,科學家梅爾特佐夫讓一個18個月大的嬰兒觀察一位成人從事一種不成功的行為,并讓嬰兒也來嘗試這種行為。如果嬰兒只是模仿示范者實際操作的內容,那么最后模仿行為就會失敗。第一步,嬰兒在一旁觀察一位實驗人員將小啞鈴拉開并成功的過程;第二步,實驗人員給嬰兒一個過大的塑料小啞鈴,讓他嘗試拉開。嬰兒使用示范者的方式,用兩只手去抓小啞鈴,并做出向外用力的動作。但是,小啞鈴對嬰兒來說太大了,嬰兒模仿不了示范者拉開啞鈴的動作。后來嬰兒嘗試了新的解決方法,他把啞鈴放在桌子上,使用兩只手來拉另一端。結果他成功地拉開了小啞鈴。這個實驗說明,孩子能夠通過模仿學習并進行自我創(chuàng)造,因此模仿是孩子進行學習活動最有用且有效的工具。
大一點兒的嬰兒能夠通過模仿學習三種類型的行為。其一,嬰兒能夠跟隨成人一起到處走走,到新的環(huán)境中進行探索。這個時候,嬰兒也有能力跟隨著一個移動的玩具,并自己摸索著返回。其二,嬰兒模仿已經(jīng)熟悉的社會行為,如分享玩具,通過模仿能提高這類行為的發(fā)生。比如和嬰兒一起玩“平等交換”的游戲,他隨后就會想到要把玩具送給其他人。其三,嬰兒通過觀察其他人,能夠模仿學會一些新的行為并且有自我創(chuàng)新。比如上面實驗中拉啞鈴的例子,嬰兒自己發(fā)明了把啞鈴放在桌上,用兩只手拉同一端的動作。這類模仿行為對孩子的語言學習來說,是很需要的。孩子通過模仿成人的語言,并進行遷移和創(chuàng)新,學習新的詞匯。(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新生兒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
寶寶還會模仿其它臉部動作和表情,如張口、哭、悲哀、生氣等。不模仿的新生兒也是正常的,只是他們不愿意和你玩這種游戲罷了。如何從新生兒期開始進行早期教育從出生到2歲是大腦生長發(fā)育最快的時期,良好的刺激對嬰兒促進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發(fā)育極為重要。研究證明從新生兒期開始早期教育可以促進嬰兒智力發(fā)育。當寶寶覺醒時,可以和他面對面地說話,當寶寶注視你的臉后再慢慢移動你的頭的位置,設法吸引寶寶的視線追隨你移動的方向。
在寶寶耳邊(距離約10厘米左右)輕輕地呼喚嬰兒,使他聽到你的聲音后轉過頭來看你,還可以利用一些能發(fā)出柔和聲音的小塑料玩具或顏色鮮艷的小球等吸引寶寶聽和看的興趣。在寶寶床頭上方掛一些能晃動的小玩具、小花布頭等,品種多樣,經(jīng)常更換,可鍛練寶寶看的能力。平時無論喂奶或護理新生兒時,都要隨的·隨地和寶寶說話,使孩子既能看到你,又能聽到你的聲音。也可播放一些優(yōu)美的音樂給寶寶聽。經(jīng)常愛撫寶寶,使寶寶情緒愉快,四肢舞動。有時俯臥,可鍛練寶寶抬頭和頸部肌力。但新生兒很容易疲勞,每次訓練時間僅數(shù)分鐘。疲勞表現(xiàn)為打哈欠,噴嚏,眼不再注視你,瞌睡或哭等,應暫停片刻再進行。細心理解寶寶哭的原因,給予適當處理,并可用說話聲和撫摩寶寶腹部,利用聲音和觸覺刺激給予安慰。
于在出生前后由于窒息、早產、顱內出血或持續(xù)低血糖等原因可能影響智力發(fā)育的高危兒,更應從新生兒期開始早期教育,因為大腦愈不成熟,可塑性愈強,代償能力愈好,早期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證明早期教育可有效預防這些高危兒智力低下發(fā)生,使他們趕上正常兒水平。
日本幼兒園令人驚呆的那些事兒
在此次日本地震與海嘯的災難中,當人們看到地震以掀翻豎的一切、海嘯以席卷橫的所有的力量肆虐災區(qū)時,無不為之震驚。但對中國人來說,另一種震驚來之于日本人在巨大災難面前的鎮(zhèn)定。
電視畫面展示給人們的景象是,一邊是車翻船倒路毀水淹的災害,一邊是井然有序不慌不亂的民眾。毋庸置疑地,普遍高素質的公民與日本國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有關.教育的力量,不僅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而且足以影響一個民族的興衰。今天就讓我們看一看日本的幼兒園教育現(xiàn)狀吧.
1.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包。
我們辦理入園手續(xù)的第一天,幼兒園就向我們說明,要準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
書包(統(tǒng)一)、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后A包多少厘米長,B包多少厘米寬,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我真是徹底崩潰了!搞不懂為什么日本人要弄出這么多復雜的名堂出來。
有的幼兒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縫制!
經(jīng)過兩年,我們都對此已經(jīng)駕輕就熟了,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條理的分門別類。
我常想,京都人可以對垃圾精細分類處理而不覺其煩,是否和從小所受教育有關。
2.大人空著手,所有的包都孩子肩背手拿著。
這是很震動我的一個場景,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看到其他日本家長,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里一律空著,而上面所說的那些少說也有兩三個大包外加書包都由那些花朵們肩背手拿著,而且還都跑得飛快。我們呢,自然還是咱國內的傳統(tǒng),田田空手,我拿包。
過了兩天,老師就來和我聊天了:“田田媽,Tina在學??墒鞘裁炊甲约鹤霭 ?/p>
日本人慣于只說半句話,后面的讓你琢磨去。
我立刻就明白是在問家里的情形了,看我還在想,老師就說了“比方說上學時拿包吧……”這就是委婉的提醒。
從此就只好讓田田自己拿了。
等開家長懇談會時,我和大家說“在中國幼兒園,習慣家長拿東西”——這回輪到日本媽媽目瞪口呆了,異口同聲地問:“為什么?”
為什么?是不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愛孩子更多一點呢?
3.反復脫換的行頭
田田的幼兒園是統(tǒng)一服裝,春秋換裝,全年登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
到了幼兒園,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鞋子脫下來,換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
這還不是最麻煩的,開學時老師要求拿一組換的衣服,在我們看來,那自然是防備孩子玩耍時弄臟備用的,然而,并不是。
只要孩子們中午睡了午覺,起來必定要重新?lián)Q一套。夠多麻煩。
(到田田在外邊宿泊一個晚上的時候,光備用的換的衣服就要備好多套,真趕上那個愛新衣的皇帝了。)
剛開始每天早上去送田田,都要重復那么一套換衣程序,田田在菊花班的時候,看她實在慢,我就不免代勞。
但是不久就發(fā)現(xiàn)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從不伸手幫忙。
慢慢體會到,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lián)Q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的。
通過每天到校后,換衣服、放聯(lián)系手冊,自己帖當日的sticker,掛手絹等從2、3歲開始的訓練,孩子們養(yǎng)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4.大冬天穿短褲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冬天無論多么冷的天,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
剛去的時候,北京的爺爺奶奶非常擔心,說一定要和老師商量一下,因為我們是中國的孩子,受不了這個凍。這個……讓我怎么說得出口。就算不重新喚起東亞病夫的記憶,起碼也激活小皇帝的印象。
沒法子,只好入鄉(xiāng)隨俗地狠下心來,為國爭個面子。不用說,剛入園那時候,三天兩頭就凍病了。
和日本媽媽說呢,答案又叫人目瞪口呆“是啊,孩子送幼兒園就是來讓他們得病的?!?/p>
看看一個個像小炮彈一樣沖到我面前說“你好”的孩子,那個結實勁兒,我是覺得我們不能太金貴孩子了。
5.零歲參加運動會
剛到幼兒園,就看見很多老師懷里都抱著個小小孩,看上去也就幾個月大吧,一問,是零歲。
田田幼兒園的班都用花的名字命名,田田曾經(jīng)是菊花,然后變成百合,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株很有大姐姐風范的紫羅蘭了。
而0歲的小寶寶,就是“桃花”班,用日文叫“もも”,和咱漢字的“毛毛”同音(日本的文字本來就來源于漢字),很是形象。
這些0歲的毛毛,不光入托了,而且還要參加幼兒園的一切大型活動,比方運動會、演出發(fā)表會等。
看這些0歲的毛毛哭著拼命向前爬,還是有點打動人的力量的。
6.女孩子踢足球
日本幼兒園到了年中組,開始上每周一次的jumping課,相當于我們的體育和形體課;
到了年長組,就有了足球大會,孩子們成天不是練習打鼓,就是練習足球,那是真踢啊,而且不停有幼兒園之間的比賽,田田的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但是體力和勇氣都練出了。
說實話,剛來日本時,田田的表現(xiàn)真是讓人汗顏。日本的孩子一般從十三四歲開始,才往上躥個兒,之前比中國孩子矮很多。
田田在班里,那可是鶴立雞群的“龐然大物”,無奈實在是外強中干。
日本孩子光著腳在外邊跑,田田呢,榻榻米上有一點沙子,就恨不得踮著腳走路。
有一次遠足爬山,最后一個不算,下來的時候,干脆由兩個矮個子的日本孩子攙扶下山。這怨不得孩子,3歲的孩子,根本沒有讓她徒步爬山1小時的經(jīng)驗。
現(xiàn)在好了,去年在香格里拉,在缺氧的環(huán)境下,徒步4個小時沒有任何問題。
7.完全混班教育
在中國時,我們參觀過幾次田田的幼兒園,都是各班在各班上課,到了日本就不同,在9:30之前,3:30之后,全園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狠瘋狂。
孩子們真正能體會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覺。孩子們的成長感特別明顯。
比方,前些天田田年長組最后的發(fā)表會上,表演完太鼓之后,他們說了一番話,讓所有的家長落淚:
今天的發(fā)表會真高興,低年組的小朋友們也非常努力地表演成功了。這是我們最后的發(fā)表會了,到了小學校我們仍然不會忘記我們的朋友和幼兒園。
8.教育是為了教孩子學會“笑”和“感謝”
在這個幼兒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
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shù)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shù)了。也不學輪滑,也不教游泳。
問教什么,答案永遠也想不到--“教孩子們學會笑瞇瞇!”
在日本,無論走到哪里,無論和誰講話,“笑瞇瞇”最重要,一個笑瞇瞇的女孩子最漂亮。
還教什么?“教學會說謝謝”
總之,這里強調的和國內是非常不同。
但是通過三年的幼兒園生活,發(fā)現(xiàn)田田在音樂、美術、閱讀等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而這方面的收獲卻是經(jīng)由綜合教育的方式獲得的。
9.一年到頭數(shù)不清的活動
看看我的日歷上標出的做便當?shù)娜兆?,就是田田他們遠足的日子,一年到頭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觀察多少次動物和植物。
除此之外,撿橡子了,打年糕了,開運動會了,為社區(qū)演出了,宿泊了,過園節(jié)了,開發(fā)表會了,去拜寺廟了,作品展了,反正是名堂多多。
總之,結論是:日本的幼兒園生命在于活動!
10.中國人都不過的節(jié)日日本幼兒園過
這也是讓我狠狠吃驚的地方,像上面說的,日本幼兒園過一切他們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女孩節(jié),男孩節(jié),納涼節(jié)。
除此之外,中國的正月初七的七草節(jié)(幾位知道?)、二月的節(jié)分、七七乞巧節(jié)都認真地過上一遍。
孩子回來說,今天老師問我這些節(jié)日在中國怎么過,我說:不知道。
慚愧啊,媽媽也不知道。
11.老師的能量
日本一個班,少到10個人,多到30個人,老師都只有一位。
開始我是頗為懷疑的,大約把這些孩子都看住也就不錯了。然而,可真是看輕了日本的幼兒園老師。
就這一位老師,30個孩子的作品展,30個孩子從無到有的打鼓本領(非常專業(yè)?。?,30個孩子的美術、音樂、閱讀,30個孩子的生日,30個孩子的大型發(fā)表會、運動會全是這一位,有條不紊,像模像樣。
像去年發(fā)表會排的是《不來梅的音樂會》,日本的活動向來是一個孩子都不能少的,所以30個人當中,4只母雞,3只貓,5只狗,2頭驢子,幾個小偷,老師要分別帶領孩子們做好服裝、道具和布景(全部廢物利用)、配好音樂、編好劇目,排練一個多月,那可是不小的工作啊。
但是看看那位老師每天還是輕輕松松的表情,50多歲的人了啊。佩服!
12.佛教的影響
京都大概是日本寺廟最多的城市,整個城市有一種晨鐘暮鼓的氛圍,田田的幼兒園每個月都要到寺廟里受一次教誨,園里最重要的節(jié)日一定要拜佛,佛誕日、涅槃日都有活動。
最近孩子們馬上要畢業(yè)了,昨天就去了西本愿寺向佛許了愿,田田還代表班級給佛獻了花。
我問許了什么愿?
她說:永遠信任佛,永遠對別人懷有感謝的心,永遠認真傾聽別人的話。
寶寶愛模仿
寶寶愛模仿
吃完中飯不久,我有點困了,就對寶寶說:“彤彤,我們去睡覺吧!”“好,巧虎要睡覺了?!彼е苫⑵嵠嵉赝P室跑去。爬到床上后,她馬上拿來被子說:“被子,巧虎蓋?!苯又牧伺那苫?,說:“喔喔了?!辈灰粫?,只見她迅速地爬下床,我正納悶,怎么回事?。繘]想到,她到桌子旁拿了個尿包,又爬了上來。我以為,她要讓我?guī)兔Q尿包。因為平常睡前,一般都是給她換個新尿包的。沒想到,她幫巧虎掀開被子,拿著尿包翻來覆去地弄著,口里說著:“巧虎,尿包打起來!”看她那一本正經(jīng)的樣子,真讓人感覺好笑呀!
下午,我?guī)蛯殞毾戳嗽瑁谙匆路?。寶寶跑過來說:“衣服洗澡澡了!”我也笑笑說:“是?。寢屧趲鸵路丛柙?!你到客廳里看巧虎吧!”寶寶在客廳里邊看巧虎邊玩,嘴里不停地說著話,那話我沒幾個聽得懂的。從洗手間出來,看見她蹲在地上,把巧虎放在胸前抱著,兩只小手抓著巧虎的雙腳,嘴里說著:“噓噓,噓噓……”看她那表情,儼然像個巧虎的“小媽媽”,真有意思呀!
這段時間,寶寶越來越會模仿大人說的話,做的事了??吹降?、聽到的兒歌也都學得很快,小孩子的記性真好呀!
新生兒生存本能揭秘
生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胚胎最早是一個小囊,后來發(fā)展成心臟,并且按照固定的節(jié)律搏動,一般胎兒的心搏速率是其母親心搏速率的兩倍。胚胎的發(fā)育可以說是一個奇跡,因為它可以獨立并秘密地完成所有使命。細胞在經(jīng)過多種轉化后能夠做到準確無誤,它們有的變成軟骨,有的變成神經(jīng),有的變成皮膚,而且這些器官也會各自發(fā)揮其獨立的功能。看上去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又充滿本能的色彩。
新生兒的誕生就是一個偉大的自然奇跡,這個剛剛降生的小生命決不僅僅是個物質機體。當一個新的生命降生時,它自身就包含著一種神秘的本能,這個本能將指導它如何活動,形成什么樣的特性并積極主動地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例如很多動物所置身的外界環(huán)境不僅僅給它提供生存的手段,還為它們的形成提供了相應的刺激。像小羊總是很安靜,而小虎崽則很暴烈;螞蟻們總是在辛勤、無聲地工作,而蟬卻總是沒完沒了地吟唱。外界環(huán)境就是這樣以它自己的方式為整個世界的協(xié)調發(fā)展與繁衍生息做出了貢獻。一個動物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從它一出生就能得到確定,每一種動物都有最適合它生長的外界環(huán)境,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機體特性,使它不斷為世界整體系統(tǒng)的完善做出貢獻。
與低等動物一樣,新生兒也有其特有的心理規(guī)律。如果有人認為人類文明或心理世界遠比其他生物高級,從而斷定人類沒有一個完整的心理發(fā)展過程,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與動物的本能不同,兒童的心理是潛移默化的,它不會立即表現(xiàn)出來。兒童不受那種在非理性生物中發(fā)現(xiàn)的既定本能支配,因而它會隨著閱歷的不斷增長而發(fā)生變化,并且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
由于每個兒童都將有不同的發(fā)展,我們也應該學會為他們量身訂做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外界環(huán)境。在兒童的心靈中有著不為人知的神秘,隨著心靈的成長會逐漸顯現(xiàn)出來。像生殖細胞在發(fā)展中遵循的某種模式一樣,這種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才能被發(fā)現(xiàn)。
為孩子架起超越模仿的階梯
妞妞很喜興,雖然只有兩個多月大,可你逗逗她、沖她笑,她也對著你笑。
一天,姥爺抱著妞妞,繪聲繪色地對她說“啊——”,她就一臉喜氣地回答“哈——”,祖孫兩人如此“對話”長達12次之多。姥爺高興得逢人便夸贊妞妞的“壯舉”。
妞妞的行為是對姥爺?shù)哪7?只不過她還不具備說話的能力,發(fā)出的聲音不夠準確,但不可否認的是,她對這個世界已經(jīng)很感興趣了。
模仿——你聽聽寶貝怎么“說”
核心提示1:我也想交流
“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開始模仿爸爸媽媽的舉動,因為這些對我來說都太有意思了——借此和爸爸媽媽“說說話”!比如,媽媽在我眼前晃動奶瓶并張開嘴,我照著媽媽的樣子也張開嘴,立刻就能看到她的笑臉。所以,在爸爸媽媽吐舌頭、做出親吻的口型或拿著撥浪鼓搖晃的時候,我也學著‘照方抓藥’?!?/p>
寶寶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為父母和孩子之間交流的一種方式,它是親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把你當成了偶像,絕對信任、愛你沒商量。一個很好的例證就是:當你把寶寶擁在懷里,他同時也緊緊地抱著你,實際上是通過模仿傳遞他對你的愛,就像你愛他一樣。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你和寶寶的交流實現(xiàn)了,彼此都獲得情感的滿足。
核心提示2:我和爸爸媽媽一樣能干
“每次看到爸爸媽媽拿起一件東西又放下,我別提有多羨慕了!幸好,我6個月大以后也能抓起響聲玩具、攥緊,再松手扔掉,一次又一次,真是有意思。我還能趁姥姥不注意把她洗好的葡萄拿來捏,用手使勁一攥就流出好多水;或者學著爸爸的樣子把塑料紙揉搓成一團,聽聽我自己親自制造出來的響聲;到我15個月大的時候,就能拿起梳子,一下一下、像模像樣地學著媽媽的樣子梳頭了,真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瞧,我能和爸爸媽媽一樣能干了!”
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6~9個月的寶寶理解他人行為的能力有了比較大的發(fā)展,而且有了“行為導致結果”的意識,雖然還不清楚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但他們已經(jīng)開始把事物與目的結合起來。此時,模仿可以起很大作用,并帶給寶寶一個個重大的發(fā)現(xiàn):哦,原來生活是這個樣子的!孩子是從模仿中學習各種技能和語言的,他們最先獲得知識、認識世界、逐漸產生自我意識的一個途徑就是模仿。
核心提示3:我不是孤孤單單的
“我想知道自己怎么和別人相像,別人又是怎么和我相像。于是我喜歡把自己和其他人做對比,模仿他們的所作所為。比如:把媽媽的圍巾纏在自己的脖子上、再挎上個小挎包;或者拿起遙控器當手機,學著爸爸的樣子打電話。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和爸爸媽媽是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為我不愿意自己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
孩子非??释约耗軌蛳袼鶒鄣娜四菢樱谶@種愿望的驅動下,1歲半以上的寶寶不僅模仿親人,還模仿身邊的小朋友、電視中的人物,只要他們喜歡,就會主動改變自己的行為而去“迎合”他人。
核心提示4:我知道了媽媽的心情
“我不高興的時候媽媽沖著我笑,我的不愉快一下子就被趕跑了。媽媽的表情真是豐富呀:她快活我跟著快活、她驚訝我跟著驚訝、她緊張我也害怕、她生氣的時候我的心里也不痛快……一句話:模仿,能讓我感受到媽媽的心情。”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寶寶在模仿父母的表情時,其大腦神經(jīng)細胞——鏡像神經(jīng)原使能他推己及人,從而體會到父母的心情。也就是說,通過對身邊人表情的模仿,寶寶學會了善解人意。
模仿——讓寶寶“步步高”
寶寶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開始了對爸爸媽媽全方位的模仿,其模仿能力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而提升。而你要做的,就是為寶寶提供一個良好的“模仿環(huán)境”,自己不做“壞榜樣”。
●給寶貝一個正面的回應
模仿寶寶的行為實際上是向孩子傳遞一種肢體語言,是表揚和認可寶寶的一種很好的方式,當父母模仿孩子的時候,他將感到自己得到了爸爸媽媽的尊重和認可。所以一旦寶寶有了好的舉動,比如把自己的小被子蓋在娃娃身上,你千萬不要吝惜學著他的樣子做一做,寶寶會從中受到鼓舞。而當寶寶模仿了父母好的行為,比如揀起地上的廢紙扔進垃圾箱,你的微笑、擁抱和夸獎則是對他最好的鼓勵,能激勵他繼續(xù)努力做得更好。
●架起超越模仿的階梯
模仿使寶寶的幻想變得豐富、使他的世界充滿神奇。所以,當寶寶拿著話筒模仿電視上的歌星唱歌的時候,他儼然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位歌唱家;而當他學著超人的樣子幫助被別人欺負的小朋友時,他將在模仿中培養(yǎng)出自己的正義感。你所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及時的鼓勵和恰到好處的指導,比如說清楚歌詞或給出具體的幫助小朋友的方法。
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爸爸媽媽應該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教孩子模仿,比如畫畫,這樣既豐富了孩子的認知經(jīng)驗,又能讓孩子在模仿中學習本領。但是,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孩子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重復畫一種小動物,比如小兔子或小蝸牛,千萬不要責備他繪畫的單一和沒有進展,而是給他時間,耐心地等待他自由地畫。說不定哪一天,他就能畫出一對快樂的蝸牛母子,蝸牛媽媽馱著小蝸牛一起嬉戲。因為,他有可能從袋鼠媽媽和袋鼠寶貝身上獲得啟發(fā),也想讓蝸牛媽媽帶著她的孩子到處去旅游!
無論如何要相信這一點:寶寶對正確的事物模仿越多,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就越豐富,想象和思考的空間就越開闊,創(chuàng)造的靈感就越活躍。
●好“范本”成就好行為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從小尊重他人、愛護他人,那么在帶著寶寶外出時我們就該主動和碰到的熟人打招呼。其實,與其一遍一遍地把規(guī)矩講給寶寶聽,不如直接做給他看。給孩子一個好的“范本”,作為模仿的依據(jù),這種“正”強化的結果是鞏固了寶寶好的行為,最終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寶貝驚人的模仿能力,是他身心快速成長的催化劑。
繞開這些錯:
●無意中做了壞榜樣
假如爸爸媽媽明明是為了寶寶好,但情急之下忽略了自己的表達方式:言辭不夠文雅、態(tài)度過于激烈,那無疑是以他們的“好心”做了壞榜樣。因為,“粗暴”的形象一剎那就在寶寶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們在愿望得不到滿足或心情不好的時候,最先“反射”到大腦的解決方式就是以同樣粗暴的方式對待周圍的人——小寶貝還不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好的壞的統(tǒng)統(tǒng)兼收并蓄。因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是要時時牢記的。
●不好的模仿也好玩
寶寶用他稚嫩的手指頭夾著一支筆或是一根細長的餅干做出吸煙的樣子,讓你覺得很好玩,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夸他“真聰明,學啥像啥”。如果你真有這樣的言行,那就是對寶貝的誤導!因為你的關注、你的表揚,孩子會模仿得更起勁,日后很可能從爸爸的香煙盒里小試一番。對付孩子不良模仿比較好的方法是“冷處理”——得不到回應,自然失去了再次嘗試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