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心理衛(wèi)生
發(fā)布時間:2021-11-20 幼兒園芽兒的說課稿 幼兒園衛(wèi)生教案 教育筆記新生據(jù)新生寶寶期簡單的條件反射建立和最初心理現(xiàn)象形成的特征,對新生寶寶的心理衛(wèi)生要重視以下幾點:
新生兒的心理衛(wèi)生
媽媽是第一任啟蒙老師。要對新出生的嬰兒多給予撫愛,及早訓練與建立新生寶寶主動尋找食物的條件反射。在每次喂奶時要用親切溫柔的話語對他說:“寶寶醒醒吧,該吃奶了,媽咪已經(jīng)來了?!北M管嬰兒不懂這些話,但這種語言的刺激,對嬰兒條件反射的建立幫助極大。還要有意識地把奶頭先放在嬰兒的臉上,刺激嬰兒的感覺,然后再逐漸接近他的嘴,為嬰兒提供更多的尋找奶頭的學習機會。要注意定時、按程序喂奶,使嬰兒及早建立起媽媽的聲音和吸吮乳汁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的建立,屬于最初的智力開發(fā)內(nèi)容,對促進心理現(xiàn)象的萌發(fā)和心理活動的發(fā)展都有幫助。
給予嬰兒周到的護理。如按時喂奶,按時換尿布,根據(jù)天氣變化注意保暖,使嬰兒獲的生理上最大限度的滿足與需要,經(jīng)常處于舒適感所帶來的愉快情緒的反應狀態(tài)。這種愉快的情緒反應,有利于促使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的發(fā)展與形成。相反,如果護理不周,嬰兒常因饑餓、尿布潮濕等給予的不舒適而處于持續(xù)的啼哭和不愉快的情緒反應,會不利于嬰兒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在正常情況下,嬰兒有時也會出現(xiàn)無原因的啼哭,或想讓媽媽[或他人]抱一抱、搖一搖。嬰兒啼哭時放開喉嚨,手舞足蹈,這對鍛煉肺活量[肺功能]以及達到全身運動都有良好的作用。如果嬰兒出生后數(shù)月,既沒有饑餓、不適的不愉快情緒,也沒有吃飽、穿暖后由舒適所帶來的愉快情緒反應,也從不啼哭,這可能是不正常的現(xiàn)象。
媽媽的撫愛,應從嬰兒出生后即開始。通過與嬰兒身體皮膚的直接接觸,對促進嬰兒皮膚感覺的形成及心理健康發(fā)展都會起到積極作用。
為嬰兒布置一個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母乳喂養(yǎng),給予豐富的營養(yǎng)、充足的睡眠等,對嬰兒的腦發(fā)育是有好處的。腦是人心理活動的基礎,因此,促使良好的腦發(fā)育是心理活動健康發(fā)展的首要前提。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兒童期心理衛(wèi)生的防御重點
六、七歲至十一、二歲的孩子為學齡兒童。兒童在這個期間應注意以下幾點心理衛(wèi)生問題:
1.做好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銜接工作。
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問題處理不好,會給孩子入學造成不少適應性困難。因此,學校和家庭應重視這個問題。家庭應給孩子做好入學準備,進行入學教育;學校要布置吸引孩子的環(huán)境,和藹可親地歡迎新生。比如說,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的生活規(guī)律與學校大不一樣,為了防止孩子突然造成適應困難,可在孩子入學前提前改變飲食、起居規(guī)律,使之漸漸與學校要求一致,尤其要教育孩子熱愛學習,向往學校。如果學校能在準備妥善的基礎上讓幼兒園的孩子到學校參觀,給孩子形成個好印象,也很重要。有些粗心的家長和不太懂兒童心理的教師往往不大注意這些問題,使有的孩子焦慮、恐懼、憂郁、壓抑,失去了入學前那種天真活潑的面貌;有的孩子形成“兩面人格”,即在家在校表現(xiàn)兩個樣;更有的孩子造成了“學??植腊Y”。一般說來,愉快的學校生活有益于培養(yǎng)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學生,如果讓孩子把上學視為精神負擔,勢必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甚至形成有缺陷的人格。
2.不要培養(yǎng)“標準兒童”。
所謂標準兒童,就是一切聽大人囑附,一切按大人意圖行事的特別聽話的孩子。這樣的兒童一般比較安靜,很少打架和打鬧,遵守紀律,認真聽講,老師說啥是啥,也可說對自己要求很嚴格。這樣的兒童一般是老師喜歡的學生,也往往是父母盼望的形象。其實,這才是有問題的兒童。因為心理上及早過分防衛(wèi),一切按成人的指揮辦事,一旦沒有大人的指點,就會茫茫然不知所措,沒有獨立見解,沒有獨立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這樣的孩子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而且束縛智力的發(fā)展。因此,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都不要把孩子管得太嚴、過死。孩子淘點氣并非壞事,往往淘氣的孩子興趣更廣泛,知識面廣,思考問題的路子更廣闊,而且心理發(fā)展也比較健康。所以教育兒童和對兒童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應讓孩子有一定的獨立性。只要孩子遵守良好的生活制度,講衛(wèi)生,有禮貌,不自私,不說謊,其他問題則不必多加干涉。這樣才有助于培養(yǎng)生動活潑,聰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兒童。
3.不要給孩子“加碼”。
現(xiàn)在小學生的課外負擔普遍偏重,這已是應當解決的問題。可是,有的家長望子成材心切,還額外教孩子東西,給孩子加碼,這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另外,家長不要逼著孩子去爭一百分或第幾名。實際上分數(shù)高低并不能完全顯示其智力水平,更不能預示未來的成就高低。對小學生要注意培養(yǎng)學習興趣,鼓勵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切不可讓分數(shù)把孩子壓得直不起腰來,抬不起頭來,將頭腦束縛得死死的,更不可讓他們完成力不從心的學習任務。
如何注意嬰兒期的心理衛(wèi)生
嬰兒期指的是從出生28天到1歲的時期,出生后的第一個月又稱新生兒期。這時期嬰兒從非條件反射到條件反射,如吸吮食物的反射等等逐漸的迅速發(fā)展,也就是兒童的心理的發(fā)展,心理衛(wèi)生問題也就隨之發(fā)生。因此,從嬰兒出生開始就應該注意心理衛(wèi)生問題。
小兒從母親抱的姿勢,母親的形象,母親的聲音,直到奶瓶等得到心理發(fā)展的刺激,會引起條件反射。母親給小兒喂奶,不僅供給營養(yǎng),而且也供給了感情和溫暖。母親把小兒抱在懷里,緊緊貼在一起,母親搖著哄著,這時可以看到小兒微微地笑,顯得輕松愉快。這對小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有著很大的益處。
大約從第5~6個月開始,小兒可以不因饑餓而要母親在旁作伴,喜歡母親給以愛撫和玩耍。小兒對母親出現(xiàn)在面前常報以微笑。兒童對感情的需要與身體上的照料相比,顯得更為重要。此外,舒適的衣褲,新鮮的空氣,彩色的玩具,美好動聽的聲音和音樂等也是培養(yǎng)兒童良好情緒的因素。如果不能給他建立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所需要的條件,小兒就顯得呆板、畏縮、不活潑,而且好哭,在照管上會有很多困難。如果母親生病長期往院、離婚或其他原因,強迫與嬰兒分離,就會引起拒食,消化紊亂,夜驚和發(fā)育緩慢。母親與小兒的早期關系很重要,有些學者認為,一些精神病發(fā)生的根源,可追溯到母嬰早期關系中的沖突和兒童的需要受壓制?,F(xiàn)在,有些婦女產(chǎn)假期滿后,大都將小兒送往托兒所寄養(yǎng),而托兒所保育員少,又要輪班,不可能固定照管。這樣,必然不能建立起母親與嬰兒的早期關系,對小兒的心理衛(wèi)生可能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
嬰兒期注意哪些心理衛(wèi)生
心理學上把一至三歲的孩子叫嬰兒。嬰兒開始懂事了,自我意識也開始發(fā)展了,心理衛(wèi)生的問題也就更復雜,更多了。值得高度重視的有如下幾點:
1.斷奶的心理衛(wèi)生問題。斷奶對孩子來說是件大家,弄不好會對他幼小的心靈造成重大的精神刺激。比如,有的媽媽為了斷奶與孩子暫時隔離;有的突然斷一次未斷成,又突然斷一次,接二連三地給孩子不良情緒的刺激;還有的往奶頭上涂辣椒面。這都對孩子心理健康不利,容易造成孩子情緒不穩(wěn),大哭大鬧,或者夜驚、拒食,甚至為以后患神經(jīng)癥埋下種子。因此,母親為孩子斷奶要有計劃,慢慢來,不要搞“突然襲擊”。在斷奶之前的二、三個月里,就應哄著孩子吃蛋糕、稀粥等食物,而且這類食物的量要漸漸增加,使斷奶達到“水到渠成”。
2.耐心細致地對孩子進行大小便的控制訓練。對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訓練不宜過早,一般認為從孩子兩歲半開始訓練為宜。在訓練的過程中,要耐心,要和藹,不要埋怨,不要斥責。有人研究,通過嚴厲斥責,甚至打罵來訓練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不但訓練過程長,學會控制慢,而且容易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
3。不要嚇唬孩子。人們??吹匠扇艘試樆T撟觼矶汉⒆樱@是不利于兒童心理衛(wèi)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華生曾做過實驗,當孩子正在玩弄小貓的時候,突然驚嚇他一下;又當他與小貓玩的時候,再突然驚嚇他一下。以后他見貓就怕,甚至見到帶毛的東西都怕,而且終生在心理上留下痕跡。比如成人說:“大老貓來了”’“大狗來咬XX了!”,并做出害怕的表情,嚇得孩子聽話了,老實了,感到很好玩??珊⒆邮遣皇且灿X得好玩呢?不!他是真的害怕,甚至受到驚嚇。懼怕對孩子的個性形成和發(fā)展都是有影響的。據(jù)研究,孩子先天性的懼怕很少,怕這怕那大都是后天學來的。例如;從來沒見過貓的乳嬰兒并不怕貓,如果他一抱貓被貓貓抓一下,或是大人說貓咬,孩子就漸漸怕貓,而且,以后還會通過“泛化”,見帶毛的動物就怕,甚至連毛皮衣服都怕。又如,孩子不小心手破了,流點血,父母如大驚失色,這不僅會加重孩子懼怕和疼痛,而且孩子長大成人也往往痛閾低,連打針都怕痛。孩子總是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和舉止,父母如果怕狗、怕蛇、怕雷、怕黑暗等,孩子也往往跟著怕。如果孩子從小這也伯,那也怕,謹小慎微,膽小怕事,就會造成人格缺陷,影響心理發(fā)展.。
新生兒心理和智力的開發(fā)
談到小兒心理發(fā)育,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心理和智力的概念。心理在心理學上是指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總稱,它包括了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意志、興趣、性格、能力等心理現(xiàn)象。這些心理現(xiàn)象是通過人的腦來產(chǎn)生的,也就是說心理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而腦是
產(chǎn)生心理現(xiàn)象的生理器官。因此,心理發(fā)育的基礎是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發(fā)育。具體談到兒童的心理發(fā)育它是指兒童在動作、語言、認知、情緒、個性和社會等方面的發(fā)育。
那智力是什么?與心理有何關系呢?目前有關智力的概念有許多學說,但都認為智力是一種綜合的認識方面的心理特性。我國的代表人物朱智賢教授認為智力包含三個方面的能力:
1、感知能力和記憶能力,特別是觀察力,是智力的來源;
2、抽象概括能力,也是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3。、創(chuàng)造力,則是智力的最高表現(xiàn)。因此,可以見得,智力和心理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兒童隨著其心理水平的不斷發(fā)育,他的智力水平也隨之得到相應的發(fā)展。要想孩子智力超群,從小就得給他提供豐富的環(huán)境刺激,促進其心理的發(f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