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教育誤區(qū)
發(fā)布時間:2021-11-16 愛的教育筆記 保育的教育筆記 幼師的教育筆記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最大的地方,我們叫它家;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最小的地方,我們也叫它家。家是我們生命的搖籃,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人生的第一個舞臺。
想到家,我們就想到夜晚明亮的燈光。有燈的家就有溫暖,有燈的家就有期盼,有燈的家就有希望和夢想。
今天,家庭教育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經(jīng)常感到疲憊不堪,孩子不時陷入痛苦絕境。是什么把我們引入了這樣的困境?為什么我們家里的電燈依然亮著,我們家庭教育的智慧之燈卻滅了?
一個口號,讓父母輸在了起跑線上
自從商業(yè)社會創(chuàng)造了一個口號:“顧客就是上帝?!弊詮闹袊慕逃a(chǎn)業(yè)化,教育領域也衍生出一個流行口號——“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仿佛一夜間,這個十字的口號,像風一樣傳遍中國大陸,也把無數(shù)家長吹亂了陣腳。
在這個口號引導下,很多家庭收獲的不是快樂,而是痛苦和焦慮。
廣州有一位非常年輕的媽媽,見到我就開始痛哭流涕。她說每個來廣州演講的專家,她都親自來聽講座,專家的各種秘方她都用了,市面上所有流行的教育圖書,她都買回家來跟女兒一起看。還有,為了女兒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為了讓她不輸在起跑線上,她選擇了廣州少年宮一個特別的地方,在那里買了房子,買了一套最貴的而格局最不好的房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她的女兒從小受最好的教育,希望她的女兒不輸在起跑線上。然而,當她女兒走進中學,她發(fā)現(xiàn)女兒讓她失望了。從女兒三歲開始,她就送女兒上少年宮,學繪畫,學英語,學音樂,學舞蹈,幾乎流行的早教課程,所有該學的都學了,但是為什么上了初中,她女兒的各科成績很差,讓她特別失望呢?她不明白,她感到委屈。她說:我付出了這么多心血,可是我的孩子為什么沒長成我希望的樣子呢?
這樣的困惑,這樣的痛苦,無論從媒體中,還是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聽見和看見。像這樣的媽媽到處可見,父母付出了最多的時間和金錢,為什么孩子沒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樣成長呢?
在濟南,有三位年輕的媽媽,聽完我的課,走到臺前來對我說:“我們是失敗的媽媽!”我感到很震驚,一位媽媽在什么情況下,才能確認自己失敗呢?我問她們:“你們怎么失敗了?”
第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上課不注意聽講?!钡诙粙寢屨f:“我的孩子有一天逃學了?!钡谌粙寢屨f:“我孩子成績不夠優(yōu)秀?!?/p>
看著她們年輕的臉,我想她們的孩子一定很小。于是,我問她們:“你們的孩子有多大?”她們說:“剛剛上小學一年級。”
一個七歲的孩子,剛剛步入校門,開始全新的學習生活的時候,為什么一道題沒做好,上課沒注意聽講,考試成績不理想,就被確認失敗了?而這個失敗不僅屬于孩子,而且屬于媽媽?YjS21.coM
很顯然,她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兒期就沒有仔細觀察過孩子的自我學習特點,所以上小學后,遇到一點兒小問題就惶惶不安,如臨大敵。這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口號帶給家長們的“后遺癥”。
我們很多家長正是因為很害怕“輸”,所以就特別緊張,因為緊張,大腦的弦就整天繃著,思維的焦點和眼睛的焦點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尋找孩子身上各種可能導致“輸”的弱點和缺點。而正因為害怕和高度緊張,我們的判斷和思考神經(jīng)就很容易會出現(xiàn)偏差甚至盲從性,從而給我們的教育智慧蒙上陰影,讓家庭教育陷入盲區(qū)甚至黑暗區(qū)。
因為我們被嚇壞了,怕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我們緊張并高度敏感,我們的心中就會出現(xiàn)陰影和盲區(qū),就像家中斷電后,那種不明方向的恐懼。
黑暗為什么讓我們恐懼呢?因為我們在黑暗中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不知道身在何處,會發(fā)生什么,于是,周圍有一點兒聲響,我們都會驚慌失措。黑暗中掠過任何一個影子,我們都會坐立不安。這就是黑暗給我們帶來的恐懼,這就是恐慌帶來的一系列后果。
年輕的媽媽,因為心中裝著太多的恐懼,所以她們的想象力和判斷力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誤差。她們希望孩子的每一天都有好的成績,希望孩子的每一個表現(xiàn)都是優(yōu)秀的。但這不可能。因為成長中的孩子一定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孩子是在出錯中成長的,就像孩子總是在跌倒中學會爬行、學會走路一樣。一個生動活潑的孩子,他的頭腦不斷地迸發(fā)和冒出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心靈和身體的協(xié)調需要各種訓練來完成,不可能每個行為都符合大人的標準。僅僅因為不符合我們的標準,就失望,就斷定為失敗,這實在是被嚇壞了。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這短短的十個字,讓我們的家庭教育一直籠罩在恐懼不安的陰影中。
在西安,有一位白發(fā)蒼蒼的媽媽讓我給她的兒子打一個電話,說只需要花一分鐘。我問她:“你要我對你的兒子說什么呢?”這個媽媽說:“你告訴他,我們來聽你的講座,我和他的爸爸都意識到我們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我們做得不夠好,我們曾經(jīng)傷害過他,我從現(xiàn)在開始要改正,請告訴我的兒子?!泵鎸@位真誠的媽媽,我說:“這么重要的話,你為什么不親口對你的兒子講呢?”這位媽媽嘆了一口氣:“哎呀,我兒子的門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四個字‘閑人免進’,已經(jīng)整整掛了三年了。”
我們可以想象,同在一個屋檐下,同在一個家庭中,當我們的孩子在門上掛上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閑人免進”的時候,他們是在拒絕父母的關心,拒絕父母的愛。父母被迫站在門外,真是咫尺天涯??!這樣的家庭生活,這樣的教育,我們怎么能不痛苦呢?
因為恐懼孩子做不好,因為害怕每次考試失敗,我們不停地嘮叨孩子,反復地揪著孩子的缺點不放。我們認為孩子的問題只要天天說,就能改變結果,孩子聽膩了,聽厭了,聽得恐懼了,不但把耳朵關閉,也把房門關閉了。
于是,家庭教育這盞智慧之燈熄滅了,家長和孩子都陷入慌亂、緊張和恐懼中。于是,恐懼讓我們的血管收縮,大腦和心臟供血不足,造成了我們心靈的痛苦、身心的疲憊;造成了孩子和父母還沒開始行動,精神情感已輸?shù)睦Ь场?/p>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誤導孩子教育的4大誤區(qū)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問出這句話。有些媽媽們回答「寶貝,你是從媽媽肚子里來的」,有些媽媽們則回答「你是我們撿來的」。
后者的回答也許是一句玩笑話,卻傷害了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從小缺乏安全感。
當孩子問出這類問題時,意味著他已經(jīng)有了淺顯的性認識。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們給孩子進行性教育了。
在給孩子做性教育的時候,家長們最常進入以下 4 個誤區(qū)。
誤區(qū) 1
性教育太早沒有用
有些家長會說:我的孩子還小,沒有必要講這些。
永遠不要嫌性教育太早,壞人不會嫌你家孩子太小。
其實,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有了性別意識。
性別教育也是性教育的一部分。
家長們在給孩子買東西,挑花樣、選顏色的時候,其實就已經(jīng)在做性別教育。
所以,性教育,從 0 歲就已經(jīng)開始了。
誤區(qū) 2
性教育容易導致性早熟
當孩子問起一些性問題時,有些家長羞于啟齒,刻意回避。
家長千萬別去回避這些問題,你不告訴他,他也會自己去找答案。
街頭巷尾充斥著大量的流產(chǎn)、墮胎廣告,孩子并沒有辨別信息真假的能力,這些信息很容易讓孩子迷失。
有些孩子則過早地出現(xiàn)了性行為,而家長則要承擔孩子發(fā)生性行為的后果。
掌握一些小技巧解答孩子的性問題,可以避免孩子發(fā)生錯誤行為。
誤區(qū) 3
孩子不問我不答
大部分家長不會主動和孩子聊起性的話題,總覺得這方面有些隱晦。
其實,在適當?shù)膱鼍埃o孩子進行性教育,孩子會印象更加深刻。比如:
當我們在給孩子清洗私處的時候,就可以主動聊起性器官的話題。當然,我們要想一想怎么和孩子說,孩子才能聽的懂。
這個時候,就可以告訴孩子哪些部位別人是不能觸碰的。
又或者當媽媽們來例假的時候,也可以和孩子聊一聊為什么要穿和孩子類似的紙(wei)尿 (sheng) 褲 (jin)。
誤區(qū) 4
性教育只能防性侵
如果,你認為性教育只能防性侵,很遺憾,你做錯了。
性教育,不僅能防性侵,還能教孩子怎么做人,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95 后的平均戀愛年齡已經(jīng)提早到 12 歲左右。從這個數(shù)字可見,孩子們在初中甚至小學就會開始他們的戀愛生活。戀愛則容易刺激孩子們發(fā)生性關系。
如果性教育不及時跟上,等到孩子在性行為上受到了傷害再來教育恐怕為時已晚。
性教育,關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教會孩子愛惜自己的身體,保護自己尤為重要。
教育孩子的誤區(qū):“打”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免不了經(jīng)常犯錯誤,有的父母對孩子犯錯而采取的方法是:打。其實,打孩子既傷了孩子的身體,又會讓孩子形成逆反的性格,這種方法要不得。
打孩子有許多危害:有的孩子越打越“皮”,態(tài)度越打越強硬,甚至會發(fā)展到與父母對抗乃至自暴自棄的程度;面對家長的壓力,孩子表面服輸?shù)珒?nèi)心不服,認為“好漢不吃眼前虧”,形成看風使舵、看臉色行事的習慣;“逼”孩子產(chǎn)生絕望、報復的心理,如,有的孩子就視親人為仇人,甚至發(fā)生殺死親人的慘??;父母動不動就打孩子,不僅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暴躁性格,在行為上也會給孩子一種攻擊性示范;父母打孩子,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喪失大人的威信……
筆者認為,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為人父母的要從孩子的長遠角度考慮,循循善誘地引導、娓娓地教誨,一定能使孩子在一點一滴中形成正確的行為或習慣。孩子獲得的不是皮肉之苦所帶來的消極被動的警戒,而是深刻于心靈深處的做人的感悟。
俗話說,兒女好,窮家可以變富家。反之,富家必然變窮。教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中長期投資,教育孩子尤其要重視品德和性格,做父母的責任就在于此。
家長賞識教育的誤區(qū)
在賞識教育理論的引導下,不少家長總不忘記對孩子說些好聽的話。殊不知,漂亮話也要看怎么說。不會說的話——漂亮話未必就管用。下面這些漂亮話你一定對孩子說過不止一次,因為不少家教文章就是這么教父母的。說真的,每每看到這些文章,讓人簡直懷疑那些作者有沒有當過父母——沒錯,那些話聽起來蠻好聽,也挺鼓勁的,似乎也符合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烧J真分析,它們分分鐘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不利影響。
事例1:小凡從幼兒園回來后對媽媽說:“我一點也不喜歡小明?!眿寢尰卮穑骸皠e這么說,小明是個好孩子?!狈治觯耗惚疽馐窍M⒆幽芘c他人友好相處,不想他對別人過分地指責。但孩子畢竟是在向你表達觀點,你不加分析地就一口否定,等于也否認他對小伙伴的判斷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斷他人、發(fā)展人際關系的能力。建議:孩子不喜歡他人總有一些理由。還是同孩子聊聊吧,問問他:“小明對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情讓你不高興了?下次碰到他準備怎么辦?”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孩子間的問題。
事例2:6歲的丹丹告訴媽媽今天她的畫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媽媽回答:“我早就知道你是最棒的?!狈治觯喝绻偸怯谩白钇恋摹薄ⅰ白羁蓯鄣摹?、“最能干的”這樣的語言鼓勵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太多的壓力,令孩子對自己的期望過高。一旦孩子漸漸發(fā)覺并非如此,反過來有可能導致自我懷疑,并隨之產(chǎn)生自卑、嫉妒等負面情緒。建議:不要不切實際地表揚孩子?!敖裉炷阏嫫痢北取澳闶亲钇恋摹币玫枚??!斑@個故事真有趣”比“你講故事是全班最棒的”更合理。
事例3:安安從幼兒園回來悶悶不樂,因為小朋友嘲笑她有個大蒜頭鼻子。媽媽回答:“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媽媽就喜歡你這個樣子?!狈治觯簨寢尞斎恢雷约翰贿^是在寬慰孩子??墒?,你覺得孩子就不知道嗎?這寬慰并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她甚至可能會因為你不理解她的傷心,從而一個人把不快壓在心底,不再對你說什么,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現(xiàn)心理障礙。
建議:先問問她,是不是在和誰做比較。然后告訴她每個人的相貌都有自己的特點,這是無法比較的。多說幾次孩子就會習慣于接受現(xiàn)實。當然,對于能夠改變的現(xiàn)實你也可以給孩子提出積極的建議,比如說孩子認為她不夠高大,你可以鼓勵她多吃飯、多參加運動。無論怎樣,你首先要表現(xiàn)出理解孩子的不快,千萬不要一上來就亂安慰.
隔代教育四大誤區(qū)
調查證明,隔代人帶孩子,成功率不足30%。那么,為什么老年人付出了一切,收獲卻不盡人意呢?看一看下面的幾個隔代教育誤區(qū),也許您就會明白了。
誤區(qū)一:溺愛是祖輩帶孩子的主要問題。老年人出于對第三代的過分疼愛,常常對孩子百依百順,關懷備至,所以老人帶大的孩子一般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也有的老年人對孫輩有求必應。只要是孫輩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一律給予滿足。這樣的孩子往往霸道、一意孤行;還有的老年人容易對孩子的缺點“護短”,與孩子的父母教育方法、教育態(tài)度不一致。生活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中,孩子容易形成兩面人格。之所以產(chǎn)生上面的這幾種情況,主要還是“隔代親”的“親”字泛濫,祖輩對孫輩常常包辦代替一切,有求必應,缺點包容,錯誤體諒。這樣的教育容易阻礙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和獨立行為的發(fā)展。
一些專家還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進行研究,將從小在托兒所、幼兒園長大的孩子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孩子進行心理比較,發(fā)現(xiàn)他們截然不同。那些在幼兒園長大的小學生群體意識強,適應能力強,社交圈子大,許多事都能在自己動手做,膽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傷像沒事一樣,很小就會過馬路等。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學生則不然,有的二三年級了,還要老人接送,萬事不能動手,像提書包這樣的事也不想干。碰到問題,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嬌,缺乏應變能力,不合群。
誤區(qū)二:以經(jīng)驗代替科學,壟斷對孫輩的教育權。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地把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歸結到祖輩們身上,年輕一代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存在各種不科學的觀念和方法。但比較而言,祖輩們的確更容易靠經(jīng)驗來帶孩子。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祖輩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識面較窄,接受的又是幾十年前的教育。時至今日,他們學習新知識較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水平還停留在幾十年之前。而且,祖輩人由于帶過幾個孩子,很容易覺得自己是“過來人”,“吃過的鹽比年輕人吃過的米都多”。因此,“經(jīng)驗”與“科學”發(fā)生沖突就是必然的了。
誤區(qū)三:祖輩世界隔代傳播。祖輩們雖然經(jīng)驗豐富,但是他們的世界觀形成于多年以前,與當今社會的發(fā)展存在某些差異。通俗一點兒講,有不少老人看問題的眼光陳舊一些,與時代發(fā)展不合拍。如果孩子大多數(shù)時間都和這樣的老年人呆在一起,容易導致教育上的“脫代”。
誤區(qū)四:容易造成親子隔閡。親子隔閡可以說是隔代撫養(yǎng)的又一個不良后果。這里涉及到的親子隔閡包括兩層:一是祖輩們對父輩的隔閡,一個是父輩與子輩的隔閡。祖輩對孫輩過于溺愛,或者為了籠絡孫輩的情感而經(jīng)常給孫輩一些“小恩小惠”,父輩看不慣就有可能從中進行矯正;父輩管教孩子,祖輩如橫加袒護與阻攔,這些都會導致祖輩與父輩的矛盾。二是祖輩的過分寵愛和父母的嚴加管教,會使兒童在感情上形成錯覺;只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愛我,爸爸媽媽并不愛我。于是,雖然是同樣的愛心,卻導致了雙重的傷害。心理學表明,幼兒時期是親情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如果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的親情就會發(fā)生轉移,把情感轉移到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身上;另一方面,相互不一致的教育態(tài)度會使孩子覺得用空子可鉆,因此形成教育上的“防空洞”、“避風港”,這種家庭生活狀態(tài)是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與成才的。
早期教育的誤區(qū)在哪兒
─—關于早期教育的采訪
對“早期教育”一說,許多父母似乎并不陌生,然而,目前許多家庭中的早期教育卻存在著觀念上的偏差和方法上的空白──
早期教育不等于智力開發(fā)
提到早期教育,不少父母就認為是讓孩子沒出世就聽音樂,不管孩子會不會說話,6個月就開始看圖認字、學外語,1歲數(shù)數(shù),1歲半說兒歌、背誦唐詩;再大一點,奔波于各種特長班、藝術班之間。
出生在高知家庭的恬恬就享受如此待遇:全家人分工負責她的識字、背詩、算術、英語,還上了繪畫和舞蹈兩個班。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恬恬2歲就認識了四五百個字、會背近百首古詩、能說一些日常的英語詞匯;3歲會做10以內(nèi)的加減法;3歲半會畫出完整的小動物、涂上顏色,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很有節(jié)奏感……如今,4歲半的恬恬又拉起了小提琴,誰見了都會夸她聰明,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臉上是一副掩飾不住的自豪的神情。只是,恬恬至今不會自己穿衣服,上廁所要人幫,吃飯用人喂,玩過的玩具、看過的書、畫過的畫都得由奶奶幫著收拾。
有人不禁要問:家長首先是應該讓一個4歲多的孩子提前掌握小學的知識內(nèi)容,還是讓她學會基本的生活自理?在過分強調孩子知識、技能和智力發(fā)展的過程中,家長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跑了“偏”,造成嬰幼兒教育小學化,使本該在這個年齡段完成的“養(yǎng)成”教育成為空白,等到孩子上了小學、中學、甚至大學,再回過頭來實施再教育,補上本該在孩提時代掌握的關鍵的人生課程。
那么,恰當?shù)脑缙诮逃馕吨裁矗繉<艺J為,從大的范疇上講,早期教育是在孩子嬰幼兒時期進行的教育。和我們平常所說的教育一樣,它包括體、智、德、美、勞五個方面的內(nèi)容,促進嬰幼兒身心和諧全面發(fā)展。換言之,早期教育的目標是使孩子成為有聰明才智、健全人格、優(yōu)良品質和健康體魄的人,除了智力學習外,更重要的是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形成樂觀、自信、向上的心理。因為一個人日后的成功,不單單取決于智力方面的因素,從小練就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與人合作的精神,每每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個人綜合實力的體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講,早期教育應該是對嬰幼兒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而不僅僅是使他們的智力潛能開發(fā)“一枝獨秀”。
早期教育讓孩子身心健康
無論是零歲教育還是胎兒教育,首先給人們的印象就是“英才教育”。但是,真正的早期教育必須包括對人至關重要的“人品”教育。把人品和人性的培養(yǎng)與能力和智能的培養(yǎng)放在同一水平上考慮。同時,還要考慮體育的因素。這是專家們一再強調的。
生活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仿佛別人的孩子會說兒歌、會講故事、會彈鋼琴,自己的孩子不會就是落后了。不少父母真的沉不住氣了,立刻也要“照方抓藥”、給寶寶制訂出周密的計劃。
其實,在早期教育問題上,最最應該擺平心態(tài)的是父母自己:孩子的智力可以不超常(實際上,超常兒童在所有兒童中占的比例很?。?,日后也可以不出人頭地、成龍成鳳,但孩子必須身心健康。因為積極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質,是孩子從容應付未來一生榮辱、坎坷與坦途的保證。這一點早已得到了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認可。幼兒孤僻、膽怯或霸道、不與人合作等等不良性格的形成,往往與在早期教育包括保育中忽略對孩子素質的培養(yǎng)有關。早教專家認為:積極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質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快樂、活潑;二是安靜、專注;三是勇敢、自信;四是愛勞動、關心他人。這些性格、品質都是情感智力的重要內(nèi)容。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茅于燕說:對幼兒實施早期教育的好壞
家庭教育中的四“心”誤區(qū)
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根據(jù)自己最近的調查發(fā)現(xiàn),一些孩子的家長總是無法擺正“心”的位置,以至于走入了四大“心”的誤區(qū)。
平常心變補償心
許多家長因為自己沒有機會讀書、上大學,于是拼命要讓孩子得到補償,想讓他們“出人頭地”。
專家指出,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也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下人”,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讓孩子好好地做一個平常人,這才是父母應該具有的平常心。
正常心變反常心
一些孩子的舉動明明很正常,但按父母設計的模式卻變得不正常了。一位孩子貪玩,父親就認為他得了多動癥,帶到醫(yī)院就診。醫(yī)生看看孩子很正常,可是父親堅持己見,醫(yī)生便對孩子說:“你沒病,你父親有病。”
責任心變虛榮心
有個女孩的父母硬要女兒考重點學校,女兒不堪重負離家出走,父母后悔不已??梢娞摌s心到頭來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懼怕心變代替心
有個孩子要出去郊游,整理好了行裝,母親發(fā)現(xiàn)他忘記帶御寒衣服,但存心不告訴孩子,果然,孩子回來后說:“這次我凍得夠嗆,以后一定要記著多帶 一些衣服?!焙⒆泳痛朔e累了經(jīng)驗。但大多數(shù)的父母卻不是如此,孩子忘記帶傘,他們生怕孩子淋雨,就送到學校門口,結果,孩子老是不記著帶傘,心想,反正父 母會送來的。專家指出,不要因為懼怕孩子犯錯,就去代替他干活。因為,犯錯也是一筆財富。
親子教育的八個典型誤區(qū)
“不管你喜歡與否,我們將迎來獨生代當家作主的時代,你今天要挑戰(zhàn)自己的是我們能夠做到四件事情:共好、后學、樂作、迎領?!弊蛉?,社會活動家、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東方衛(wèi)視《頭腦風暴》節(jié)目主持人袁岳作客“名家論壇”,風趣開講“獨生一代教育的誤區(qū)與對策”:
有個媽媽在廚房洗碗,她聽到小孩在后院蹦蹦跳跳玩耍的聲音,便對他喊道:“你在干嘛?”小孩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媽媽沒有潑冷水,而是說:“好,不要忘記回來喔!”這個小孩后來成為第一位登陸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然而,中國的孩子很難得到這樣的“待遇”。
中國孩子,似乎以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考試、會考試是本事,其實世界上最沒有本事的就是考試。袁岳介紹,教育學家研究1978年到2006年的所有高考狀元,得出一個有意思的結論:沒有一個人在社會經(jīng)濟文化領域中,作出重大貢獻?!翱荚囀峭ㄟ^反復強化你的技能,使得你把世界當成一張卷子,而世界恰恰不是,長期的考試一定會摧殘你的心臟,一個考試很好的人不可能在職業(yè)上很有作為?!?/p>
有個母親告訴袁岳說,我的孩子就愛玩電腦游戲、不知道好好學習,重點班考試考得中等水平,袁岳說恭喜,“一個小孩子老考第一名基本上毀了,老考最后一名也毀了,最好的孩子是中不溜的,還會玩,哪怕老師沒看著他,居然能找出樂子偷著玩,孩子腦子太好使了,是個活孩子。”袁岳指出,玩電腦游戲的孩子比考第一名的孩子想象力強多了,不用擔心世界會塌下來。
袁岳引用美國家庭教育學家塔爾貝克話說:挑剔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刻,名利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斗,寂寞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寬容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鼓勵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公平當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正直。
袁岳稱,親子教育中存在著八個典型誤區(qū):
決策替代――為孩子做了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決定,導致孩子沒有決策習慣,成為無主見的孩子。
人格替代――把自己的理想與追求標準轉化為對孩子的要求,使得孩子成為自己的人格奴隸。
應試幫兇――堅定地幫助學校綁牢孩子所有時間與精力滿足考試需要,忽略了孩子的多元見識與愛好,讓孩子慢慢失去了自我。
壓力缺失――缺少給孩子施加適度的內(nèi)在壓力的游戲、見識、特定任務項目,以實現(xiàn)適當?shù)臐摿Πl(fā)揮與新自我認知。
自然角色――缺少在教養(yǎng)孩子中父母自覺的與有計劃的角色分工,使得孩子均衡地擁有表現(xiàn)空間與遵守規(guī)矩的雙重意識。
社交偏差――建立孩子交往的同齡伙伴圈子,使其擁有同齡人心理社會,并在個人成長過程中始終保證適度的對外社會交往與承擔適當?shù)纳鐣蝿铡?/p>
行動抽離――鼓勵孩子在行動中嘗試、反思、總結、提升的模式,而非圈養(yǎng)與空想的模式,使孩子透過體驗,獲得帶有自身知識特征的自我強化。
欠缺規(guī)矩――大部分家長只滿足于或者只知道讓孩子生活在親友規(guī)則、私人化熟人規(guī)則中,而未提供適當?shù)穆殬I(yè)化熟人與陌生人規(guī)則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