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寶寶間的爭吵不要沖動
發(fā)布時間:2021-10-30 寶寶幼兒園的游戲 寶寶入園 寶寶班教育筆記導讀:爭吵,是孩子間很常見的事情。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張,但由于其社會性甚弱,不了解他人和自己有不一樣的需要和感覺,不懂得體諒別人和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事情,故而在和同伴相處時,常會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別人應該順應自己的需求。在不能如愿的情況下,就易發(fā)生爭執(zhí)吵架的行為。
案例:
同住一個小區(qū)的靈靈媽和奇奇媽經常帶著孩子到草坪玩。一次,靈靈看到奇奇的小汽車比自己的好玩,就問他:“我們換著玩好嗎?”奇奇不答應,兩人吵了起來,靈靈還把奇奇的小汽車摔在地上。奇奇也不甘示弱,一把將靈靈推倒在地……
聽到孩子爭執(zhí)哭鬧的聲音,奇奇媽趕緊走了過來,扯過兒子就是一頓訓斥:“你怎么把小妹妹給弄哭了?真不像話!”靈靈媽則叫過靈靈,詢問發(fā)生了什么事,并讓靈靈自己分析剛才的舉動是否正確。最后,讓靈靈主動找奇奇道歉,兩人重歸于好。
分析:
爭吵,是孩子間很常見的事情。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張,但由于其社會性甚弱,不了解他人和自己有不一樣的需要和感覺,不懂得體諒別人和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事情,故而在和同伴相處時,常會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別人應該順應自己的需求。在不能如愿的情況下,就易發(fā)生爭執(zhí)吵架的行為。日常生活中,引發(fā)孩子爭吵的具體原因主要有:
玩具、用品支配權的爭奪。自己明明已經有一大堆玩具,卻偏要別人的那個,覺得人家的玩具更好玩;或霸占著某種食物,不肯與同伴分享等。
同伴身體間有意或無意的觸碰,或所搭建的積木被踢倒、破壞等,都可能因此而起爭吵。
大人處理事情不弄清誰對誰錯,或者一味強調大的就要讓著小的,使較大的孩子對成人不公平的處事態(tài)度心生不滿,就會將氣憤的情緒發(fā)泄到同伴身上,引起紛爭。
另外,有些孩子特別容易與同伴發(fā)生沖突,很可能是存在某些家庭問題,如父母離異、家長要求過于嚴厲苛刻、在家就是個小霸王等;或因生活習慣不好,容易討人嫌或被人嘲笑等,都容易導致孩子情緒不穩(wěn)定、內心缺乏安全感,從而稍不如意就會與人爭吵。
面對孩子間的爭吵,家長的介入需要理性。在上述案例中,奇奇媽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孩子,這種做法是十分錯誤的,只會加深孩子對同伴的仇視和對大人處事不公的不滿。而靈靈媽能夠在第一時間喚開孩子,問清爭吵緣由,并讓靈靈自己分析判斷。這樣的做法值得借鑒。另外,家長們還可以參照如下的原則和方式去處理孩子間的爭吵:
不急于干涉
發(fā)現孩子吵架時,先要保持冷靜,持中立態(tài)度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
及時轉移孩子注意力
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轉移的特性,將其中一位迅速帶離現場,或者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讓他遠離爭吵。
保留孩子的尊嚴
如果確實需要對孩子進行明確的批評教育,也不要對孩子的個性和人格作出侮辱式的評判,避免給他人心目中留下壞孩子的錯誤印象,從而嘲諷、排斥他,使孩子生活在自卑當中。
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
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分析對錯,了解他對事情的看法,從而幫助他學習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寶寶說謊時家長要不同對待
導讀:幼兒由于記憶不完善、不精確而虛構一些事情。對于上述這兩種情況,兒童不是真的在說謊,父母不必擔心,也不需強加制止,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對事物的辨別力逐漸增強,記憶力逐步完善之后,會停止說這類“謊話”。
據專家統(tǒng)計,兒童說謊話67%是由于畏懼和怕被嘲笑引起的,10%與兒童的想象、夸張有關,20%是故意說謊。所以,父母要對孩子的說謊冷靜分析、區(qū)別對待,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當孩子的想象與現實分不清時幼兒頭腦中經常會產生許多極其生動、逼真的想象,將想象當成現實,將愿望說成存在,這時他便會說謊話。例如,有的孩子因長期渴望某種玩具,但媽媽沒有滿足他的要求,幻想之下,他會認為自己已擁有,就吹噓“媽媽也給我買了跟你一模一樣的汽車”。
當孩子記憶有誤時幼兒的記憶力不夠準確,或由于語言表達不準確,許多經歷過的事情未必能完全回憶起來,而導致說謊。一個5歲的幼兒對一位阿姨說:“你再跟我玩一會兒,明天我就要回老家了”,阿姨問其父母,根本沒有這回事,只是曾向孩子說過放寒假后會回老家看看,并不是明天要走。
幼兒由于記憶不完善、不精確而虛構一些事情。對于上述這兩種情況,兒童不是真的在說謊,父母不必擔心,也不需強加制止,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對事物的辨別力逐漸增強,記憶力逐步完善之后,會停止說這類“謊話”。
當孩子想實現某種愿望時有的孩子說謊是想獲得某種東西,如為了吃到巧克力,就說“我的胃不舒服”;為了不去幼兒園,就說“肚子疼”。這源于幼兒因物質欲望和精神需要得不到滿足,試圖用謊言達到目的。父母可幫助孩子以一種合理的方式滿足他們的要求。
爭執(zhí)利于寶寶成長
導讀:家長要幫助寶寶培養(yǎng)正確的態(tài)度與處理方式,發(fā)展朋友間的關系。相信在經歷了數不清的糾紛、爭執(zhí)的教訓以后,寶寶會逐步適應紛爭。
小朋友之間交往,打打鬧鬧是常有的事情,沖突和矛盾說來就來。
無論被打還是打人,媽媽都不必過于緊張,正確的做法是,幫助寶寶培養(yǎng)正確的態(tài)度與處理方式,發(fā)展朋友間的關系。相信在經歷了數不清的糾紛、爭執(zhí)的教訓以后,寶寶會逐步適應紛爭。
讓寶寶獲得心理平衡
寶寶受到欺負后心里會很不舒服,立即就想討回損失,因此動手,這是一種自衛(wèi)心理。
爸爸媽媽要讓寶寶樹立自我保護意識,提醒他不能動手打人,更不能主動去攻擊別人。如果寶寶被別的孩子欺負,可以將他拉開,問問他的感受或替他說出感受,讓他明白爸爸媽媽了解他的心情。接著爸爸媽媽就要做正確的引導,比如說:“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動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樣會疼嗎?”得到心理平衡,寶寶很快便會將一切拋之腦后。
最好當個“小紳士”
面對爭執(zhí),爸爸媽媽首先應正確評估事情性質,不要看不得寶寶受委屈、流淚。其實,爭執(zhí)只是寶寶成長中的一種游戲,無傷大雅,更不會造成傷害。何妨給寶寶來點“紳士教育”?讓他學會處處謙讓,不為小事斤斤計較,這樣反而會讓他在同伴中獲取信任與好感,贏得更多的友誼。
主動道歉是良好的品質
一旦發(fā)生爭執(zhí)、糾紛,爸爸媽媽要及時幫助寶寶調整情緒,舒緩緊張、沮喪、憤怒的心情。待他平靜下來,再與他進行談話,讓他認識到,不管對錯,只要動手就不對。比如,媽媽可以對先動手的寶寶說:“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確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這就是你的不對。去跟小朋友道個歉,好嗎?你們還是好朋友。”一般來說,寶寶會接受媽媽的建議。這樣做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可以使對方也勇于面對自己的過火行為,學會相互道歉;二是可以保護自己,從不愉快的情緒中解脫出來。
堅決制止攻擊行為
常見兩種情況,一是寶寶占了便宜,爸爸媽媽稱贊道:“好樣的”;二是吃虧了,爸爸媽媽暴跳如雷:“沒用的東西,為什么不還手?!边@種鼓勵和誘導的做法,會把寶寶引向歧途。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毆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擊行為可追溯到幼兒期。因此,對寶寶在爭執(zhí)中出現的攻擊行為爸爸媽媽必須堅決制止。不能慫恿寶寶施以拳腳,更不能親自出馬為寶寶討公道。
寶寶在爭執(zhí)中成長
爸爸媽媽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來制止寶寶委屈流淚,也不要用“堅決站在寶寶一邊”來強化他的痛苦與仇恨。壓制和縱容都不可取。爭執(zhí),是一門功課,是寶寶相互學習相互適應、提高交往能力而付出的代價。由此,寶寶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還鍛煉了辯論才能。所以,爸爸媽媽完全可以用豁達的心態(tài)看待爭執(zhí),理智地引導寶寶在爭執(zhí)中學會掌握一些交往技巧,比如寬容別人、謙讓同伴、堅持自我、勇敢面對責任等等。讓寶寶運用智慧自己解決問題,是合乎實際的,也是合乎心理健康的。
寶寶要求過分不要遷就
導讀:大人要堅定地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因無理要求被拒絕而發(fā)泄幾次,對他的健康并不會有多大影響,大人不必為此擔心。應讓孩子從小懂得,每個人都要約束自己的行為。
1歲左右的孩子有時會向大人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如要進廚房、玩剪刀等。當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孩子就會大哭大鬧。遇到這種情況,大人首先要耐心勸阻,說明危險。如果孩子不聽,大人應想辦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如用一件孩子平日十分喜歡的物品逗引他,或帶他去看畫冊等。倘若孩子仍不肯罷休,可以采取冷處理,讓他自己去哭一陣,待發(fā)泄完畢后,再和他講清道理。
大哭大鬧往往是1歲左右孩子逼迫大人“就范”的主要手段。如果大人總是遷就他,孩子一哭,就五條件地滿足他的任何要求,就會使他認為只要自己一發(fā)脾氣,一切都會如愿以償。以后遇到類似情況,他更會變本加厲,愈鬧愈兇。由此養(yǎng)成難以糾正的任性、不講理的壞習慣。因此,大人要堅定地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因無理要求被拒絕而發(fā)泄幾次,對他的健康并不會有多大影響,大人不必為此擔心。應讓孩子從小懂得,每個人都要約束自己的行為。
寶寶不聽話不要打屁屁
導讀:先給寶寶一個解釋的機會,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后盡量以溫和的語氣告訴他錯在哪里,怎么做才對,引導孩子說出下次發(fā)生類似情況時應該怎么做。
父母想要教育孩子,想要孩子懂事、禮貌,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打屁屁對孩子不但不起作用,有時甚至會使他們的行為更糟糕。
父母該明白的一點是:規(guī)矩不等于懲罰。
規(guī)矩是生動的、積極的、有教育意義的;懲罰則是消極的,它具有巨大破壞性,尤其對于一個2歲的來說。打屁屁這種常用的懲罰方式雖然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老傳統(tǒng)了,但用它來引導孩子的行為卻是一種十分糟糕的辦法,它根本無法幫助你把孩子教導成你想要的那個樣子。
當孩子惹你生氣時,打屁屁確實是發(fā)泄你不滿的一種途徑。但同時會讓你的孩子誤以為:打人是達到目標的一種合意的辦法。
有研究已經證明:肉體的懲罰能增加孩子的敵意,不但不會讓他們變得溫順,反而會讓他們變得更加好斗。
有時,這種肉體的懲罰還可能弄巧成拙,因為你的寶寶很可能想盡辦法避免挨打,比如不和你說真話,不承認錯誤,由此疏遠你,甚至養(yǎng)成說謊的壞毛病。如果是這樣,你一定會后悔當初解決問題的辦法過于簡單化了吧?
孩子畢竟還小,犯錯是難免的,當然,在這種時候你生氣也是合情合理的。不過,當你覺得自己開始冒火的時候,明智的做法是:
1、平靜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你千萬不能意氣用事,記?。褐挥锌刂坪米约旱那榫w,才能做出理智的事情。你可以把你的寶寶關在房間里,讓他一個人待一會兒,然后給朋友打電話聊聊輕松的話題,或者出去散一會兒步。這樣可以幫助你冷靜下來,避免做出一些讓你后悔的沖動之舉。
2、溫和地與寶寶溝通。
先給寶寶一個解釋的機會,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后盡量以溫和的語氣告訴他錯在哪里,怎么做才對,引導孩子說出下次發(fā)生類似情況時應該怎么做。
想想吧,你不也有犯錯的時候?難道你喜歡別人用訓斥的口吻來說你的不是?被人指責總是不愉快的,不要再打寶寶的屁屁了,不管怎樣,教育他比懲罰他更重要。
最后,即使事情解決得沒有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要責備自己,因為你和你的寶寶都在學習,都在進步。
怎樣對付閑不住的好動寶寶?
導讀: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愛活動,甚至調皮,對于孩子都是必要的。但是,事情是要有限度的,過了度,就會走向反面,例如,過度地好動,就是“多動癥”的隱患。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愛活動,甚至調皮,對于孩子都是必要的。但是,事情是要有限度的,過了度,就會走向反面,例如,過度地好動,就是“多動癥”的隱患。
臨床研究發(fā)現,發(fā)生多動行為的孩子,幾乎都在出生后18個月以內,這個階段被稱為感知運動能力發(fā)展期,若這個階段調控失誤,就會造成感知與行動之間的聯系產生障礙,于是情緒不穩(wěn)定、沖動,難以抑制自己的行為,不停地動來動去,不能持久。
所以,對于那些閑不住的孩子,要適當調一下,而且應該注意這個問題。既要滿足孩子好動的需要,又要有所限制,既要尊重孩子的自由,又要積極引導。為此,提供一些建議:
對于閑不住的孩子,每天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孩子盡興活動,到室外去運動、玩耍,活動到筋疲力盡,讓孩子的精力充分發(fā)泄。盡興活動之后,安排孩子安靜活動,必要時軟、硬兼施穩(wěn)定孩子??傊?,每天必定要有一定的時間段讓孩子安詳下來。
給孩子自由并不意味沒有規(guī)則,該給孩子立點規(guī)矩了(合理的),不能做的,就是不能做,只有在服從規(guī)則的過程中,孩子才能學會什么行為是恰當的,才能學會控制自己盲動的欲望,也只有被強迫保持安詳,他才能從活動中感覺到快樂。